没有想到,侯孝贤导演竟然也会拍出这种极具内心化的片子。
以往他的电影多是客观的,宏观的,审视的,理性的。
而这部千禧曼波,却是极度相反的。
看到有人在说不知道在讲什么,可是我好爱这种能够进入人物内心的影片。
像一团雾,氤氲的在心底散开。
那么,能够产生这种感受的视听因素是什么呢?
我想有以下几点。
演员首先是最重要的。
而这也是侯导和舒淇的第一次合作。
侯导在访谈中说,舒淇看到大荧幕上的自己,longtake让她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表演。
而演员自身的沉浸感是十分重要的。
我并没有机会在侯导的片场参观,但是听说是十分安静的。
我想也必然是如此的。
即使未曾临场,但是可以感受到,演员是可以安心的沉浸在剧本营造的光影世界里的。
所以她可以更加松弛,更加专注。
当然,这和舒淇本身的质感息息相关。
我甚至觉得,这部影片是导演为她量身定做的影片。
故事没有讲她的什么原生家庭,没有什么狗血戏剧性,故事只是讲述当下发生。
可是却可以感受到她的过往,她所有的选择就是她的过往。
而也正因为这些“不交代”,让舒淇的身上赋予了更多的神秘性。
而舒淇的头发,声音,笑容。
这些雾状般弥漫的因素让观者也为之沉迷,它们形成了演员本身的氛围感。
就像金敏喜,当一个演员自成氛围的时候,她在镜头前做什么都是吸引人的。
她们很柔软,很平静,很忧伤,很脆弱,又很坚定,很倔强。
片中的她所遭遇的境遇也是雾一般的。
她飘荡在两个男人之间,或者说是若干个男人之间。
她没有根,像北海道的雪,随男人的命运更迭吹到这里,又吹到那里。
演员们说话也多是轻轻的,柔柔的。
而其他方面则是比较常规的,极具主观性的光影,时间多为夜晚拍摄,场景多是封闭的,阴暗的出租屋或酒吧。
酒精,烟,麻醉的一切。
中近景为主的景别,还要我最爱的音乐。
林强独具氛围感的音乐,多是一定节奏的riff形成循环,造成让人沉浸的类似冥想的世界。
呼吸式的剪辑,刻意削弱的戏剧性(以此更关注内心世界),人物未曾全然吐出的内心构成留白。
以上是我暂时想到的,这部影片形成主观世界的一些原因。
最有感觉的一幕,是捷哥处理豆子的事情回来,给睡在沙发上的VICKY盖被单,手里带着一只枪,多少江湖恩怨都不表,只这一把枪就够了。
还有一幕,是VICKY和小豪分手后,捷哥问她什么打算,VICKY说不想回制服店上班,不想回基隆,不知道做什么。
捷哥说,不回去也好,制服店是非多,钱挣得多,花得也快,你现在最重要就是回归正常,正常就像他咖啡店那些打工的学生,一个小时80块台币,也可以很满足,很充实。
我看了这幕,无端想起临终前的曹操,他关心铜雀台诸伎的生计,吩咐她们以后可以做些针线活过日子,有西域进贡的香,他爱惜藏着不用,现在也分给她们,他身为魏王,要散千金亦容易,却不然,而只是像寻常百姓家男人给妻子做安排。
原来,人都是要在付出和回报的正当比例中寻找安身立命的东西。
外力外财再多,都是枉然,会使你更迷惑,你要心安,是要不断反求诸己的。
晚上9点15的场,来纽约三个月第一次来Metrograph。
被舍友指挥来附近还路由器,挺重的,扛了一路。
其实我可以不做,但是和非亲密朋友,我不爱起冲突,不爱反驳,我宁愿自己多承受点,也不想要拐弯抹角地对话。
我好软弱。
7点就到了附近,于是在Chinatown乱逛,买了大班饼店的菠萝包和蛋挞,坐在一芳喝奶茶。
点单时,和奶茶店小哥因为不确定对方是否会中文,所以互相用有点蹩脚的英文对话。
落座后,才听到小哥讲中文。
在纽约经常会发生这种事情,华人估计都很习惯,初来乍到的我还是会觉得有点好笑。
曼哈顿下城的Chinatown脏乱差,路灯很暗,垃圾很多,路上碰到的华人都是老爷爷。
但是还是有些瞬间让我有穿越回国之感,可能因为一些中字灯牌过于晃眼。
终于等到9点,Metrograph的影厅也挺破旧的,挺纽约的。
这是小美很喜欢的一部影片,所以我很期待。
时而燥热的鼓点,时而空旷的弦音,我坐第二排,屏幕离我好近,我好像真的在和舒淇一起坐车,感受隧道的阴沉和放肆。
强烈的蓝色,强烈的争吵,强烈的爱欲,没有turn me up,也没有让我产生共鸣,好像也没有开心的感觉。
有种,嗯,是我不曾经历但天天会观望的人生。
不知道舒淇在表演时有没有带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样是高中辍学,同样是从一些色情产业里开始工作。
或许,她确实在演她自己,所以才那么放松,那么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
台北灯红酒绿的地下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在长沙的日子。
那年跨年的冬天,我们一起打车去看《渔湾市》,影厅外和Metro一样是一个bar,但我永远也只点可乐、橙汁。
吐过几次后我不再尝试酒精,但我常常在电影里看着酒精,在生活中看友人把酒言欢。
我好像永远都是全场最冷静的旁观者,当然我的社交状态会让我也像醉了一样,说话像冲锋机,不停歇地讲话。
长沙那段日子,我鲜少参加他们的酒局。
但去的几次都让我好像有种“我也在经历这类电影中的人生”的错觉。
但我还是很惧怕堕落,归咎于从小生长环境的规训。
身边很多女生和我一样的成长环境,或多或少都曾被压抑个性。
她们有的人成年后选择瞒着父母、天性解放;有的人和我一样依旧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放不下沉重的责任感,但好像也乐于享受这种“责任感”。
日本北海道的小城景观,雪景、关东煮、日语招牌、电车,与台北夜晚的花花世界形成强烈反差。
舒淇竟然真的可以一下子从充满欲望、魅惑的,转变为纯真的、洁白的。
她身上是兼具这两种气质的。
打雪仗的她是发自内心快乐的,雪花仿佛可以洗去她的一身烟酒、一身血痕。
雪花像她的灵魂一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舒淇和高捷在隧道里的片段很打动我,高捷开车很有魅力。
我也不知道我脑子在想什么,我突然觉得小美也有舒淇的气质,她如果是演员,那么演绎舒淇在这部影片的角色会很合适。
或许羡宇可以成为她的导演,她们可以一起拍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
她们真是一段佳话啊!
希望我突然这样写,不会冒犯到她们。
毕竟我们隔了一个太平洋,但我还是经常在纽约去看电影的路上想念她们,希望她们此刻就在我身旁。
毕竟这次突然买票,一个人夜里来Metro看电影是有点太孤独了。
电影结束后,在Metro外面等车。
因为附近bar很多,所以路边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们,东倒西歪,穿得很靓。
显得我很nerd,羽绒服根本就没办法有穿搭。
一个人出门也不太需要有穿搭,特别在纽约,路上没人会多看你一眼。
不知道为什么来美国后,反而看很多华语片。
我清楚自己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的,但是把自己连根拔起的过程还是很缓慢。
大都市的孤独并不会那么清晰、裸露地让你体会到,而会给予你人群拥挤的糖衣炮弹,让你有一种“我很热闹,我与社会连结非常紧密”的假象。
等你有时候冷静下来,一个人走在街上时,才放大你的渺小。
《千禧曼波》也呈现了一种热闹的假象,千禧年大都会文化特有的症候。
结尾处在日本小旅馆里孤独地入睡又清醒的舒淇,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她。
1997年,我爸从十元两张任挑的音像店带回几张盗版碟,这些画质糟糕的盗版碟后来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童年记忆。
其中有一张叫《超级无敌追女仔》,不太好看,用我长大后才学会的一个词形容就是:烂片。
这部烂片的主角是舒淇,配角里还有徐若瑄。
我对舒淇最早的记忆就在1997,当时的我觉得这个叫舒淇的,远不如那个叫徐若瑄的漂亮。
2014年的元旦,家人都不在身边,我一个人窝在电脑前,看了侯孝贤的《千禧曼波》。
我有意选在元旦看这部电影,《千禧曼波》拍于2001年,那时正值世纪与世纪的交替,人们处于跨世纪的盛大与迷惘中,2000年的宿醉未醒,颠颠冶冶一整年后,猛然已经2001。
在2013过渡到2014的这一天,我选择了《千禧曼波》,但愿是应景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再一次看到侯孝贤镜头下的舒淇。
侯孝贤不止一次与舒淇合作,我第一次看到是在《最好的时光》,还有一次是短片集《十加十》,将来应该还有《聂隐娘》。
侯孝贤镜头下的舒淇,与在别的地方的舒淇,是不同的。
就像王家卫镜头下的梁朝伟,跟在别的地方的梁朝伟,都长得不同。
我的一位老师甚至直接说,他不相信演员的演技,同一个演员之所以呈现不同的样子,那是导演的作用。
《千禧曼波》是侯孝贤和舒淇的第一次合作,据说那时候的侯孝贤有一个计划,他准备用十年时间,从《千禧曼波》开始,将台北的一切变化记录在十部电影里。
所以我们听到舒淇在里面的独白,用的是过去式以及第三人称:“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21世纪,庆祝千禧年。
”如今真的过去十年有余,侯孝贤的计划似乎并没有实现,也许是因为台北变化实在太快,“乡下人”侯孝贤战战兢兢,没有跟上。
在我们的某种成见里,侯孝贤是乡土的,杨德昌才是都市的。
侯孝贤为了拍《千禧曼波》,在台北的舞厅里混了几个月,结识年轻人,看他们高声讲话、摇头跳舞以及酗酒嗑药。
“曼波”是一种舞步的名字,千禧曼波,千禧曼波,侯孝贤想要记录的就是,在新世纪之初,如坠梦里的台北年轻人,如何尽情晃动尽情舞蹈尽情相爱。
尽管已经作出尝试,侯孝贤依然还是大家心里那个依恋乡土、追忆过往的侯孝贤。
混乱的台北街头,疯狂的男女欢爱?
拜托,又不是蔡明亮。
《千禧曼波》很难说是侯孝贤出色的一部,她属于十分被遗忘的一部,在我看来《千禧曼波》最大的贡献在于,她成全了舒淇。
本片一开始是一个长镜头,舒淇独自走在长长的天桥上,头顶有一排白炽灯。
她表情快乐,脚步轻松,时不时回头看,时不时抽两口烟,长发一跳一跳,节奏契合了低吟浅唱的背景乐。
“她告诉自己,存款里还有50万,50万花完了,就分手吧。
”那是她离开豪豪的那一天,还是遇见捷哥的那一天?
不得而知,可她笑得那么快乐单纯。
那首反复出现的背景乐名为“a pure person”,一个纯粹的人。
舒淇是为数不多的很会笑的女星,她的笑容里面有种出尘的意味。
片中她饰演的Vicky,是一个放弃升学,早早接触社会,混迹于舞厅,在夜店上班,养着一个嗑药男友的年轻人。
Vicky这种浪荡随性的气息,与舒淇本人倒真是很像。
侯孝贤曾经评价舒淇“非常悍”,说她年轻时就“溜”——玩过的意思。
这么一个会玩又溜、风情万种、以性感著称的舒淇,却拥有如此无邪天真的笑容。
《千禧曼波》有个小标题——蔷薇的名字,不知所指,全片终了我也没有发现蔷薇的踪影。
也许是指城市中那股蔷薇色的氤氲气息,也许是指都市青年蔷薇色的迷惘颓然青春。
也许蔷薇就是蔷薇,她的名字叫舒淇,既诱惑魅人,又烂漫无邪,于千禧年盛开,十余年不曾败落。
正如电影标题《千禧曼波》所指出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千禧年。
影片开头,主人公Vicky正在夜景中沿着一条长长的通道/走廊行走。
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她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她正在回忆十年以前,千禧年(2001)的时候。
尽管这是一部2001年的电影,它却用如下方式采用了一种回忆的姿态:通过叙述“现在”而进入了未来。
这种安排将另一个时间点带入了电影——“现在”,而这个“现在”恰好是真实时间序列中的“将来”。
这正是侯孝贤/朱天文对时间的敏锐感受的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Vicky行走于其中的通道就像是一个“时间隧道”,而这一昏暗通道的视觉形象引发的是如下问题: 这个隧道指向何方呢,是过去还是未来?
当Vicky和小豪一起生活时,他希望完全占有她。
他是不工作的,他们有一阵靠Vicky在制服店上班的收入为生。
尽管如此,他检查她的商店收据、电话卡余额,甚至她身上的味道。
有一个场景是小豪把Vicky拖到床上闻她的身体,以此来确定她没有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
小豪的这一行为是一种“寻找”,但是是非常物化的一种。
与此同时,Vicky也在寻找着什么。
当她第一次从那两个台日混血兄弟哪儿听到北海道的小镇夕张——他们的故乡——她被她自己的想象所打动。
她按照杰哥给她留的纸条去了日本,可是她并没有在那儿见到他。
于是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她最终去了夕张,而它仍然只是别人的故乡。
在某种意义上,Vicky在寻找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她自己生活的根——一个她可以真正认同的精神故乡。
尽管全球化正在减少可见的边界和差异,人们仍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定义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身份。
Vicky曾经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一旦她把存款全部花完,她就要离开小豪。
这个关于时间的期限只不过说明她根小豪在一起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因此她需要改变它,期限的存在是她对这种不稳定状态的妥协。
Vicky的画外音常常出现在电影中,告诉观众她对2001年发生的事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Vicky谈论她自己,她都用“她”而不是“我”。
从始至终,她在旁白中保持着同样的语调,不激烈也不悲伤——观众甚至难以得到任何关于她的情绪的印象。
这种第三人称叙述不仅拉开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也将年轻的Vicky从2011年的Vicky身边拉开——她在观看她。
看上去侯孝贤用这种方式又提了一个问题:两个Vicky是同一个人吗?
从生物角度看她们当然是一个人,但是她们的社会/文化身份是同样的吗?
电影暗示我们Vicky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她自己的身份/故乡(或者说,精神乌托邦)。
这十年在电影中是被完全省略掉的,观众只知道在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之间有十年的距离。
关于这一点,又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应该被提出:2011年的Vicky在哪里?
但我们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们也不知道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她是走向何方。
如果年轻Vicky对不稳定性的妥协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怀疑她能够从十年的找寻中获得什么。
最后,Vicky的精神故乡是日本,这是否和台湾的被殖民历史有关呢?
本片似乎是有一个副标题的,“蔷薇的名字”,名字是对身份的最直接的体认。
本土的侯孝贤和“外省人”的朱天文在世纪初年合作了这样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身份、关于时间中的身份的作品,意味深长。
李沁云,2005年11月写于圣路易
舒淇喜欢的导演里面,包括了侯孝贤。
侯导的几个片子,都是她在主演。
可以说,也算是侯导捧了她吧。
老妈说:你看人家舒淇,总是给人乖乖的感觉。
确实,尽管她的角色总是有着叛逆,有着强大自我,甚至有些偏离正常的轨迹,但是很难说她就是一个“坏女人”,挺多就是一个“任性小女孩”。
舒淇在这个电影里,认识两个对她重要的男人。
小豪和捷哥。
上面有哥哥的小囡,本来就是无惧无所,因此可以用青春作赌博。
年轻漂亮,因此敢爱敢恨。
认识小豪,两个人在一起。
很难说这算不算不爱情,但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你怎么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一起,很舒服,分不开,一方面因为习惯一方面因为不知道离开了能走到哪里。
于是,他们在一起。
有“洁癖”的小豪,对于她有些过激的行为,可以解释为他对于她偏执的爱,不成熟的爱,尽管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对她造成致命伤害。
爱,时间,有时候给人刻骨铭心的痛,有时候给人片刻的欢愉,很难说,是一分钟的高潮给人的快乐多些还是漫长岁月享受平淡给人的宽慰多些受不了小豪的“闻气味”“检查钱包电话卡”这份偏执,受不住他身为男子却不敢担当的懦弱,她被捷哥吸引。
捷哥不必小豪,或许对她更多的是哥哥的照顾,给她带来父爱的感觉片子中隐约暗示,她有哥哥,有妈妈,但是未提及父亲。
母亲哥哥的溺爱,让她能够这般的随心所欲,但是或许这一方面也说明了父亲这个人物的缺乏。
制服店她认识捷哥,忍受不了小豪的“极端”,她顺理成章跟捷哥在一起。
平淡,但是却走向正规。
没有起伏的爱,但是从捷哥的顺从,关心的眼神,和带着她跟小弟一般的混迹,看出他对她的爱恋,更多是对女儿,对妹妹的感觉。
豆子出事儿了,捷哥出面解决,只告诉她一人他去了日本,她追随过去,却一直没有收到捷哥的任何音讯。
于是,她去了夕张。
感受竹内兄弟和他们家人那种“温馨”,最后的一幕夕张那边的门栏,时而又黑色的鸟,不知道是不是鸦,飞过。
大雪,老片子的过时海报,鸟,无人,无云,无声……剧本中捷哥后来给她打了电话,给人中恋人走到终点的感觉。
但是电影给人留了更多的悬念,侯导或许就是想要含蓄一些,他们好了吗?
你要是把这个片子简单的看成2男一女的爱情纠葛,你就小看了侯导了。
千禧曼波,千禧年来临,新年与旧物,强烈的对比,在这一刻,你觉得在不在一起还重要吗?
新年过后,一切未知或许有答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人心的变化,却最重要。
关键是:她明白些什么,她自身升华了些,她感受到这种变化,她不在是一秒前,新年前那个她。
整个故事是在讲述,是在独白,讲述过去的故事。
那就证明这些,都是回忆。
她现在已经长大,回顾曾经,有没有实质的结果对于她来说,也就不重要。
而这份感觉,这种经历,才是她最看重的吧。
这片子跟以前的片子有些不一样,更加的有些“商业”的感觉了虽然老侯还是喜欢架上机器,任演员自己表演,镜头的转接没有那么重要,就仿佛你生活的时候,你的眼睛眨了但是画面不会因为眨眼发生天大的变化。
生活不是相片,不是一张一个模样,总要有岁月的沉淀。
胶片就应该记录这些,好比人的思维,断断续续,然而“蒙太奇”让他们有了含义,变成一种定式,没有想象空间,也就不好看了。
喜欢看侯导的片子,就是喜欢他记录的方式喜欢他处处的悬念,喜欢他埋设的伏笔,其实一点点小小的细节都可能会是跨几场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样的片子,你漏掉一个画面可以,但是漏掉一个镜头就不成……
2001年的千禧曼波,一部不那么侯孝贤的侯孝贤电影,尽管还是充斥着多到令人发指的长镜头。
舒淇异常迷人,海藻般的长发,光滑的皮肤,迷离的眼神,慵懒随意的声音。
荧光的底色,模糊的人群,狭小的居室,琐碎的对白,伤感的调子,还有永不停息的曼波鼓点。
舒淇在洗澡时热水器坏掉了,裹了一块白色的毛巾出来,段钧豪拔掉耳机穿着拖鞋去检查热水器。
这好似他们之间唯一温暖的时刻。
余下的就是因为一张皮夹里电话卡的厮打,无休止的争吵,摔门的声音。
那是小孩子才有的感情吧。
纯粹的,固执的,神经质的,带着强烈占有欲的,歇斯底里的感情。
后来,她遇到了高捷。
他为她煮面,告诉她不要喝太多酒,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后来,她独自一人来到夕张,一个冬天很冷有着很厚积雪的日本小镇去寻找高捷。
她住在窗口有火车经过的小旅店,还是抽很多烟,去看街头悬挂的很旧的电影海报,吃清汤的拉面,穿着混着香烟和古龙水味道的夹克。
只是影片的最终,她没有斩断青春的爱恋,也没有寻找到想要的长久温暖。
只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和着拍子,在长长的隧道里一直走着走着。
她为自己的青春付出了代价。
也许,此时就是她想要改变的时刻。
影片的开头,摄影机跟随舒淇饰演的Vicky穿越,画外音说道:“这都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21世纪,庆祝千禧年。
”这是一段由多个时间数字组成的台词,2001年、千禧年、21世纪、十年前,同时在这个开头段落中,影片交代了两种感受时间的主体,一个是vicky自己,一个则是全世界。
在这里时间的感受是公众与自我的对立,她看到了世界的面孔,却在雀跃中迷失了时间,在这里,时间的存在又并非作为线性而存在,而是本雅明所说的:“时间运动在一个空间形象中得到把握和分析。
”全世界把千禧年压缩成一幅欢乐的肖像而随身携带,在vicky眼中,唯有自己抓不住那个可以被珍藏的时间,她因此而感觉自己是孤独的。
于是她设立了一个时间“存款里还有50万,50万花完了,就分手吧。
” Vicky的爱情关系建立在一种时间共享之上,影片不断用2011年vicky的声音回溯过去,里面所用的称谓却不是“我”,而是“她”,因为她和豪豪最后的分手让2011的我和2001的我进行了剥离,她同分手的爱情一样,从时间中抽离而出。
影片的结尾,“那是雪人的故乡,雪人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不见了,有一次她和豪豪做爱,她觉得豪豪就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了,这样悲伤的做爱过程,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
”在这里,时间是被丢弃的。
它与开头的那个少女形成呼应,她真正看到了建立在他者之上的时间性的破碎。
在关于时间节点的电影中,对于时间点的提及不断涌现,无论是《阿飞正传》中:“1960年4月16日下午的那一分钟”,还是《甲方乙方》中“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都是一种对时间空间化、物质化进而形成一种对时间的恋物。
Vicky不断用“她”的人称来称呼2001年的vicky,是在昨日之梦初醒时的呢喃,本雅明说:“醒着的时候用梦的要素就是辩证法的范式。
”
一、场面调度1、片段中对比最强的区域是小豪的房间,是画面中最突出的色彩,浓郁的蓝色,与房间暖色调的灯光形成强烈对比反差,营造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小豪的世界和女主(Vicky)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2、影片整体的灯光风格偏低调风格,霓虹灯式色彩美学,使整部影片画面充满了暧昧、迷离,让人感到焦躁,不安。
片段中随着女主脚步,小豪的出现,小豪处于画面背景(暗处),有偷窥、监视的意味(此时女主处于前景,我们能够更细致观察到女主的表情,可以看出女主长时间处于这种与小豪的关系中)。
3、此时镜头角度稍仰角,代表着小豪处于强势地位,给女主压迫感。
画面中两位演员处于画面中间,突出主角,景框很紧,较封闭,人物被门框框住,给人一种压迫感,也分隔了两位主角。
5、人物大多以四分之三侧面角度面对摄影机,这种安排倾向使观众好像在偷窥角色的生活,表现了两位主角之间感情的疏离感,以及女主似被囚禁在自己的空间中。
6、距离关系:两位主角是个人距离,表现两位主角关系的疏远与距离感。
二、摄影影片女主以第三人称视角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将自己隔离出来,在回忆中寻找新的自己,多用中近景,让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成为第三方视角。
1、大量的门框、窗框分隔,拟窥视视点。
将人物困在环境中,给人压迫感,女主被小豪逼到门框里,背景是小豪房间,框住了女主,代表着女主是被小豪控制禁锢的,压迫的,女主被困在了这里,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小豪在这个家中,是随意进入女主房间的,而女主不曾进入小豪的房间,小豪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段关系中,两个属于两个世界的人,而小豪一次次入侵女主的世界。
2、影片小景别中仅有人物清晰可辨,前后景往往虚焦模糊,配合霓虹灯式色彩美学,营造出一种既贴近人物身体、又疏离缥缈的朦胧气息。
3、小豪房间充斥着浓郁的蓝色,蓝色代表着忧郁,孤僻,也表现着小豪强烈的占有欲,跟女主的房间对比形成反差,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4、多用浅焦镜头,将观众的视角聚集在女主身上,表现女主的情感状态。
5、此画面中构图很拥挤,且人物处于画面边缘右侧,中景,镜头稍俯拍,将人物逼入角落,绝境,主角陷入无助。
影片中无论是酒吧还是家里的都充满了迷幻的光影,充斥着暧昧、迷离与不安。
三、美术设计
1、整体风格偏写实生活化2、家里的布局是非常杂乱,拥挤的,房间很小,符合人物阶级(底层),以及桌上放满的酒瓶香烟,这都体现了人物的身份,以及主人公的喜好(抽烟喝酒)3、房间里的灯光是五颜六色的,以及墙纸等让人看的非常眼花缭乱,充满了虚幻,营造出酒吧的感觉。
小豪的房间是浓郁的蓝色,都是非常灰暗的,总是放着摇滚乐,给人一种狂躁不安的感觉。
这也符合突出小豪(抽烟、喝酒、吸毒)这样一种人物形象。
4、象征:女主房间的墙上全部是一个个被框起来的东西,女主是被禁锢的、压制的、控制的。
从房间布置灯光色彩来看,女主的房间和生活空间几乎是充满着红色(无论是衣服还是家具),这也象征着女主内心的热情和疯狂、同时又是虚幻的,而小豪的房间浓郁的蓝色,一冷一热,两位主角对比明显,以及营造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也能预料女主和小豪最后的分别是必然的。
5、影片中女主的穿着总是背心,短裤,是非常随性的,也是性感的,也符合女主的职业在酒吧工作。
(以上全凭自己理解,不喜勿喷!
欢迎大家来交流!
)
2001年的「千禧曼波」有一個副題「薔薇的名字」--朱天文為這電影寫的劇本(麥田出版,2001)開首就說:「薔薇的名字,這個名字是一個謎面」。
解開謎面有五種方法,起點分別叫進行式、過去、現在、異想空間和未來式。
「如果運氣好,我們可能會找到謎底。
但也可能,我們走入一個解不了的謎境而迷失於其中。
」薔薇的名字叫Vicky。
它/她在片中將謎的洋蔥一塊塊剝下,試圖指出謎底。
它/她是一朵盛開的花,飽歷滄桑和年月,都不曾衰敗,遑論凋謝,因為朱天文在劇本開頭描繪了這麼一個形象:「2010年,Vicky,最in的穿戴。
她毋需追趕時尚,她就是時尚。
」但我們一聽電影中的女聲旁白,稱Vicky為「她」,是否說薔薇已不復存在,旁白者終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而劇本末端提到Vicky等待捷哥,「像讓她頓時,老了十歲」,那麼Vicky真的心老了嗎?
她有否帶著那時的心境活下去?
或者這朵薔薇真的能超渡至十年後,依然鮮豔欲滴?
它/她是如何過那十年?
而在電影和劇本能肯定的,是眾多的二元對立。
十年後回望十年前,三年後回望三年前,現在設下未來,當下追憶過去,劇本將現在設於2001,電影把2001定位為「十年前」。
Vicky和豪豪的對立,以及豪豪與捷哥的不同就更為明顯。
Vicky在片中的時間多數與豪豪或捷哥一起,順序的表達方式將Vicky和豪豪沒有歡樂,只有麻木和吵鬧的關係於前,她和捷哥的相處於後,令觀眾容易的替捷哥加分,覺得他是成熟穩重的好男人,豪豪只有衝動和猜忌,接著自動建立中年和青年的對立解讀。
可是兩個男人和Vicky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為人,卻構成新的謎面。
既然豪豪不信任和妒忌Vicky,他為甚麼要苦苦哀求Vicky回來?
Vicky對豪豪的第一印象,跟她與他拉拉扯扯有關係嗎?
捷哥對Vicky好,背後的誘因又是甚麼?
電影的另一個謎,是北海道的夕張。
Vicky聽過竹內康的說話後,究竟有沒有到過夕張?
朱天文在劇本註明,Vicky到夕張是「名字的異想空間」,電影的旁述也沒有配合畫面,一同說Vicky到過那小鎮,觀眾只能猜度,夕張曾留下她的足印,或是她逃避現實的幻想國。
從2001至2010,電影和劇本留下十年的空白;今天的謎境,是否會有人在未來釋疑?
觀眾或許要等待候孝賢計劃的十年十部電影工程,以每年一部電影,填補今天的空白,和提出更多的問題。
这就是我极其不喜欢的那类电影,世纪末年轻人相互折磨的爱欲,伴随着毒品和滥交,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放纵。侯导年轻时混过,与竹联帮也有来往,但我真心不愿认可这样的城市,他还是拍乡土题材的电影好。另,舒淇的独白也让我很讨厌,矫揉造作。高捷真帅。
烂男友。一部30分钟的片子,拍成了90多分钟。长镜头拍得好是文艺片,拍不好就是超长MTV。舒淇摆pose集。冰冷地方做爱,觉对方是雪人。日本北海道夕张电影节,如同戛纳。向日本电影致敬?
影像掌控力是强,但这部像娄烨上了一周长镜头速成班以后模仿王家卫拍出来的东西。不管怎样下限很高了、、
1、舒淇就是文艺片女王。2、小豪这种男人应该直接丢掉。3、人就是爱犯贱。4、音乐很棒。5、我恨台湾腔普通话
7/10 #如果让侯孝贤拍一部王家卫电影会出现什么 怎么说呢,侯孝贤相比于王家卫明显地会更加接近"真实",那只能说明他对千禧年本质的理解可能是"毫无缘由的愚蠢"吧...
年轻的舒淇真的很灵啊,影片拍摄手法我也喜欢
受不了这个故事和风格。
侯孝贤镜头下的都市男女有一种偏执,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自己。用旁人的口吻讲自己的故事,看似已经从往事跳脱,实际上还是放不下,印象深刻的是夕张的雪,还有日本电影的海报。
尤其是开头几场,镜头和用光都极压抑,或者是想表达千禧的焦躁和不安吧。在随后的故事里,这种压抑的情绪反而更加纠结和让人不舒服,额,还是第一部不那么喜欢的侯孝贤。
太缓慢了。。。
第一视角自述恋爱往事,读日记一样。摄影和灯光很考究的。但这部很不侯孝贤,尤其是你在看之前就把它看作侯导的电影的时候。一些小资情绪的发泄,与我的世界观冲突,所以我要打低分。
依然是侯孝贤的标志性的长镜头,但迷幻压抑阴冷。这是关于回忆的电影,人在回忆时不会遵循特定的时间顺序,而从一个瞬间到另一个瞬间,回忆里事件细节也不重要,只有情绪,所以这部影片里最值得看的是舒淇的一颦一笑,是她的开心,愤怒,忧伤,恐惧,进而让我回想起我的往昔。
看得我浑身难受 后面真的巨烦 连同舒淇都有点讨厌了
抽烟似乎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标示,在异质的光线里,会吸烟的证明还有呼吸。在2001谈论2001,世纪之交刚到来却已成历史;而这历史的一刻“反反复复像咒語,像催眠”“跑不掉,又回來了”,已叙述的事情慢几拍由影像呈现,但又有些偏离,画面成了声音扭曲的影子,追在口述的不断重复的记忆后面,到底是在讲过去、讲现在还是在讲未来?人物陷入和时间一样的游离态,在走不出的夜色和室内里(几乎没有白天室外镜头,即便目光投向外部,也是狭窄的、窥视的、反射的;室内也从来没有通向外界的门,杰哥家的门从来都是监控录像里才看到的,与室内空间完全脱节),千禧人都是迷宫里的雪人,和面目在积雪上留下的痕迹一般模糊轻薄。电影街是一条可怕的街,现实与图像弥合了,现实就是图像,雪夜寂静,人都不见了。
该片从回忆开始,到回忆结束,构成回忆的一个过程,影像风格透露出迷蒙的瑰丽色彩,勾勒出的人物也弥漫着朦胧飘逸的味道。
他们原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她像从另一个世界掉进来,所以她不懂她。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千禧曼波”呀!以10年后口吻、拍现下的一切。不知道朱天文写、侯孝贤拍这样一部电影意义何在,挺费烟的。就是一帮学历不高、也不“做事”(工作)、浑浑噩噩的年轻人现状。彼时25岁的舒淇还没有那么“鲶鱼系”丑;22岁的段钧豪还是长在了我的审美上。然而他俩相处的每一分钟都让人窒息、吵架更是吵得我想起ex,崩溃!捷哥看着面善又熟悉,原来看过他好多部了。那么什么是“正常”的生活呢?至少应积极向上、充满干劲儿吧!2024金鸡电影展(真是点儿水花也没有,一点点周边还限制场次拿)。with F. 内嵌繁英字幕。约118分钟。v也同场。英皇中心店IMAX厅,开票很快售罄。应是4K修复版。v也同场。好多迟到。所以曼波啥意思?
4K修复#【+】不喜欢,不喜欢把摄影机长时间放在演员脸上或近景的长镜头。这片如果不是侯孝贤导演舒淇主演又会是怎样?对千禧年的精神捕捉不如片中的电子乐来的实在,这种感觉像是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呢喃核电影一样📽️
在一个迷迷糊糊的状态下看了35mm胶片版,只能说这样的状态挺合适的。其实有些看腻了典型异性恋········
林强和舒淇是值回票价的,但我真的看不来这种两个人也不知道干嘛死气白赖搞在一起也不知道干嘛又吵架也不知道干嘛十年后又回忆出一部时间回环的电影
如果在电影院看肯定会更加被侯孝贤的光、影、音打动,舒淇真美,可惜我已经不再被电影里面的网抑云风格的戏打动,看完劝分组七夕特辑我真的好想帮Vicky代发劝分组哦😅咱就是说,同样是抽酒喝烟飞粉不上班的小流氓,人家猜火车里的苏格兰流氓都知道和未成年睡觉是犯法的,这位哥不仅和人家未成年的女生睡,还不叫她起床参加毕业考,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