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维多利亚》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Sebastian Schipper脑海的第一个点子并不是这几天在柏林掀起评论风潮的“一镜到底”,最初,他只是想拍一部犯罪电影。
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德国导演Tom Tykwer,以先锋影像作品《罗拉快跑》成名的Tykwer和他共同设计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以达到与其它同类型的电影作区分,突出犯罪情绪和临场感的目的。
事实证明,最勇敢的选择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电影从一位名叫维多利亚的西班牙女孩在柏林一家地下夜店独自狂欢开始,此时凌晨四点,在夜店门口,她遇到了四位不太正经的“柏林男人”,他们很快开始了交谈,在柏林的夜色下游荡,女孩渐渐与其中一位男人越走越近,就在短暂向他展开心扉之后,她无法自控的投入一场疯狂的犯罪中……年仅30岁的摄影师Sturla Brandth Grøvlen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对准这五个年轻人,对准柏林凌晨的街道,在四点到六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在媒体场结束接受掌声欢呼,在发布会现场收到连番赞扬,“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震撼了被当天其它竞赛影片无聊到的记者。
导演更是现场证实,这部不需要剪辑师的电影,没有像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以及去年的奥斯卡大热《鸟人》那样,使用了剪辑技术把多个长镜头组合成了“一镜到底”的效果。
140分钟的《维多利亚》真真正正的只有一个镜头。
剧组一共拍摄了三条,导演选取了最后一条,也只有这一条达到了导演所希望拥有的情绪感与临场效果,就像弗朗西斯科波拉在评价自己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时所讲的,“这不是一部关于越南的电影,这就是越南”,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形式下找到了“这不是一部拍摄犯罪的电影,这就是犯罪现场”的真实。
而且,这一个镜头,并没有单单在犯罪场景下让人惊艳,前半段的偶遇,街头游荡的试探,露台聊天的建立信任,咖啡馆吐露心声的初生情愫,角色的自发性与年轻一代的虚无都实实在在的表现了出来,也为此后女主角决定投入一场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合理的性格与感情动机。
如同魔法般的,前半段的浪漫自由的气氛与后半段惊悚紧张的犯罪场景完美的由一个镜头缝合在了一起。
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就有风险在内容上打折扣,由于只有一个镜头,太多情况都无法预测,表演更要达到导演要求的情绪效果,《维多利亚》在有些段落的略显夸张与不自然,以及大段配乐加消音来掩盖收音上的失误,让其在电影节评论中处在了中流。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女猪脚作死不作不死!!!
(芷宁写于2015年12月3日)具有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曾说过:“取悦大多数人是世界上大多数电影的使命,但我不会这样做。
电影不仅仅是为人们的享受而存在的”。
许多有着拍摄技术诉求或非主流观点的影片,也往往具备这样的个性,它们仿佛是为了承担什么革新的使命而存在的。
虽然不好含混而片面地将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归于这一类,但他所执导的影片《维多利亚(Victoria)》确在表现形式上显得个性十足,具有一定的视听侵略性,在近140分钟的时长内,只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没做任何的后期剪辑,随着剧情的行进,冲突的升级,片中人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生活变故,也令观众感受到了贴近身心的刺激,心弦开始紧绷,且移不开眼。
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呈现紧张刺激的动态场面时,因难免担心忙中出错致使整个拍摄重新来过,会令演员产生不自觉的压力和慌张,而这个压力和慌张反而非常适合影片后段人物表现的需要,充满了张力。
虽说一镜到底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拍摄手法,但影片整体的完成度却也值得主创们自豪一番,一气呵成的呈现往往需要从业者们奉献得更多,包括体力、脑力和协作,至少《维多利亚》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足以称道的冒险,是一次很酷的拍摄体验。
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就需要尽力规避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因为太多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整个拍摄前功尽弃,跟拍固然要给力,演员的走位、表达的水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一次集体的纵情和磨砺,更能体现出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导演的掌控能力。
在夜色的掩映下,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已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压缩了,并且,在这里,摄影已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摄影师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因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动态,必须迅速跟进,做出调整,以达到镜头画面的最佳呈现效果,何况这部电影里的追逐、逃跑等动态戏份并不少。
据说在拍摄时一共拍了三条,施普尔选取了最后一条,大抵因这条达到了他所希望拥有的临场效果。
在做演员时,施普尔名不见经传,在导演的岗位上,显得颇具才华,纵观他的几部作品,或许至少可以认为他是一位擅长拍青春片的导演,他所呈现的青春,有着青春的寂寞、迷乱、困惑,也有着青春的无畏、躁动和疯狂,片中的维多利亚这个形象,似乎是寂寞迷乱困惑与无畏躁动疯狂的混合体,这一夜最后的狂野,似乎是她对往昔十几年钢琴练习压抑生涯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来异国打工、寂寞度日的一次“报复性”癫狂,然而释放不羁的同时,要承担后果,年轻人总是在事后才清醒地明了。
片中,柏林凌晨的街道充满着寂寥和“热闹”,安静和“喧嚣”,在这样的夜里,过过夜生活,搭讪陌生人,犯点小偷小摸的小错,谈点心性相吸的小恋爱,似乎非常正常……显然这样不紧不慢地铺叙年轻人的生活,是有大用意的,当事件突发,当观众怀疑画风兜转、节奏锐进的时候,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则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正在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讲述。
该片的剧本只有薄薄的12页纸,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12页纸根本支撑不了140分钟的戏,于是演员们有了相当的发挥空间,其中的许多对白都是临场的即兴,而这种真实生动的交流形成了十分自然的气场,令感情来得合适,也衬托出了最终生离死别的悲恸。
当然,或许正因为大部分对白的无剧本化,影片前半部分略微给观众疲沓无聊之感,当然,也给了观众长时间贴近角色生活、感知他们心性状态的机缘,特别是女主角维多利亚那颗寂寞的渴望冒点险甚至期待“小毁灭”的心,为她最终决定加入到一场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犯罪行为中,提供了相对应的性格基础和情感铺垫,而这些年轻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只是毫无准备地被迫进入到犯罪中,他们的智商情商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些。
对一些观众而言,该片这样执着的一镜到底,还不加剪辑,在观感上易造成因铺垫过多、叙事冗长而引发的观影难耐,影片结束时,在晃荡了两个多小时后,最后一个画面为固定机位时(当然,这个镜头拍得很美且意味深长),相信很多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加之该片部分片段略显夸大扭曲,于人物塑造上有着目的明确的勾勒,在评论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属正常,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的结果,毕竟他曾这样说过:“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扩展自由发挥的空间……电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张力和侵略性……”(杂志约稿)
片尾当维多利亚走出电梯前的一瞬间,她的面孔看起来异常苍老。
仅仅一晚天真烂漫的少女就变成了冷静狡诈的女劫匪,人的成长真的不能完全看时间的。
经历过,活下来,人就会不一样。
维多利亚的男友真是一个特大号暖男,拼死也把她带出了包围圈。
维多利亚最后就这样手上沾着男友的血,满脸泪痕地走向新的成长很有意思的片子,拖沓的开头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终止。
设计的真实,真实的设计。
抱着“不就是一镜到底这个噱头”的怀疑走进影院,没多久形式感就消失了,包括几段音乐的使用也并不突兀,即便每段作用不尽相同。
导演、摄影和演员都很棒,那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去闪躲规避,而是无畏的拼,不得不令人激动点赞。
最后形式成为氛围而非跳脱的观影解读很大部分来源于作者与演员的这种力量。
如果不过于纠葛人物性格的转变(当然也可以推脱到酒精和毒品作用),整体观感相当不错,流畅自然、身临其境、落俗并出俗。
此外,第三届德国电影节的十几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二,均为这一年多的佳作,值得走进影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凑巧,昨晚刚看了此片,今天就发生法国暴力枪击事件,现在盛传各种世界格局分析文章,倾向性各不相同。
联想到有人说此片故事太单薄,其实讲好了简单故事即能一叶知秋般展现世界。
有一种戏剧效果是描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突然遭受巨大变故而发生的各种反应,妮可基德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一部烂片《非法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而本片作为柏林电影节的竞赛片(能参加柏林电影节是因为展现了柏林风光吗???
)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最后得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女主的前半生都在刻苦学习钢琴,渴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除此之外她的人生体验几乎是空白的。
当她的钢琴梦想被否定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她飘荡到柏林做了一个咖啡厅小妹,夜店中的狂欢也无法填补她空虚和迷茫的生活。
这时候她遇到了四个“有点坏“的年轻人,并和其中一个产生了些许好感。
柏林凌晨的街道,4-6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这个平凡女孩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可以很讨巧的犯罪故事没有拍的非常商业化,摇摇晃晃的镜头聚焦在这些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使事情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推动着他们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后果。
图文版最新影评文一篇: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508804601/还是写点儿东西吧,趁着头脑还发热。
首先,这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如果您在今天的柏林生活过,您必定会知道有多少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各国)小青年在柏林(找)工作;如果您在柏林大街小巷特别是夜晚的街道上漫步过,您必定会知道柏林的年轻人蔓延着怎样一种poor & sexy气息;更进一步,若您在酒吧夜店泡一泡,遇到一些不正干的无业人士搭讪一下,您必定能体会到那些无所安放却没有杀伤力的“小流氓”品质……Anyway,剧中的人物,都仿佛是从今天的柏林城市中挖出来直接搬上了银屏。
人物对白写的精妙绝伦,特别是刚开始Sonne和Boxer这几个小青年与Victoria搭讪的话,你一来我一往,即便没有亲身体验过,也会觉得这情境似曾相识,在这种城市中,似乎某时某刻和许多时刻都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
妙在一个“真实”。
Victoria与Sonne等人在天台上喝酒的场景,让我马上想起自己宿舍楼顶的天台——港片里的天台是拿来谈事情的,柏林的天台是拿来给年轻人喝酒的……要感谢建筑学教育,让我轻松“定位”了片子的拍摄地点,集中在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ße)周边。
美国建筑师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在IBA 1987所做的住宅,是一个于焦外出镜的精确的坐标,当然还有其它建筑和街景,尽管多出现在模糊的焦外,但可以帮助细心的观众与真实的城市空间建立起一个对比关系。
——这个对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清空间是如何被“膨胀“的。
观影之前未对导演做过任何了解(所以并不知道Schipper和Tykwer的关系),直到片中开始有犯罪情节的出现,我本能的想到了《罗拉快跑》。
到后来,剧中出现了跟《罗拉快跑》中一样“笨蛋”的(硬生生放走罪犯的)警察,更让我瞬间将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
柏林真的是这样一个充斥着大小黑帮和犯罪的城市么?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Tykwer在《罗拉快跑》中创造的柏林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了我的脑袋,所以,Victoria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我看作《罗拉快跑》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是的,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奇特的诡异的犯罪事件的城市。
Tykwer没有在其它城市拍《罗拉快跑》,他选择了柏林。
Schipper也选择了柏林,并且Schipper的剧情设定更只能是柏林。
BTW,作为一个异乡人,我喜欢Victoria说出“I don’t speak German.”时候的那种理直气壮。
其次,这不止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青年Victoria,在异国工作,酒吧偶遇了几个柏林的小青年,便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
Victoria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最巧妙和值得深思的。
坐在影院里,我想到了斯科塞斯在《出租车司机》中塑造的德尼罗,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He’s a lonely forgotten man desperate to prove that he’s alive.” Victoria的向冒险(死亡)趋近的欲望,我相信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无独有偶,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角色在《罗拉快跑》和《Victoria》中的重量。
在Victoria被“无意”卷入的这个“犯罪团伙”中,她无显然智商等综合能力最高的。
Sonne和Boxer这些小青年的角色,真是既蠢又简单又有些善良。
这不是一个无知少女被诱拐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甘于沉默的火山等待机会爆发的故事。
简要说明一下,这个女青年路遇“罪犯”入伙的故事,不是一锤子定音的,这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个能让剧情起重点变化的“点”。
没有看过此片的话,只能请您假象一下,故事发展到一定时刻,就站在了一个分岔路口,这不是一条走到死的路,这是充满了岔路口的可能性。
与我一同观影的朋友觉得,Victoria处在“被需要”的时刻病出于某种带有同情色彩的因素而选择了“入伙”,但是在我看来,Victoria的每次选择都是积极主动的,是她内心真正的渴望——这样说出来似乎有些可怕,人内心渴望的是冒险与灭亡。
Victoria在遇到Sonne一行人之前,在酒吧独自跳舞、喝酒并企图与Bartender调情(未果)的桥段,已经从开篇就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了——她的孤寂和渴望生活改变的情绪,一早就携带在人物自身。
后面,编辑又很智慧的通过在Café中的对谈与弹琴的桥段,交代了Victoria最重要的成长背景,自幼学钢琴但最终没有能力成为钢琴演奏家。
Victoria给Sonne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悄悄落泪了,这是她在片中第一次落泪——第二次是在剧末。
与Sonne和Boxer不同,Victoria有失落的梦想。
也许,朋友所讲的“被需要感”,和我所感受到的对冒险(死亡)的欲望,都只是,像德尼罗所饰演的Taxi Driver那样,to prove that she’s alive.(当然,在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中,Victoria的一系列举动都向观众证明了,she’s alive.)虽然Sonne蠢笨,但是他却也真诚甚至可爱。
他讲了很多俏皮话甚至谎言,但是他始终不敢主动在肢体上亲近Victoria,俨然一个“谦谦君子”,并且袒露真情的欣赏Victoria的才华——当然也或者只是男性的本能的恭维。
作为犯罪团伙,这是一群低智商低情商的人。
所以迅速被警察瞄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若细细剖析人物形象,确是丰满动人的。
(我也曾几度在脑袋里面设想,若让科恩兄弟来讲这样一个故事,会把人物形象塑造成什么样子?
绝对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观影的时候浮想联翩啊……)如果说《罗拉快跑》对与人性和内心的探讨不能算作影片中心内容的话,《Victoria》中的人物内心是绝对可以引人深思。
然后,谈谈时间的“压缩”。
140min的电影,一镜到底,真正的一镜到底,不像希胖的《夺命索》那样剪了一刀,也不像《鸟人》那样剪了n多刀。
但是这140min就是“真实”的对时间的记录么?
当然不。
导演很聪明的把事实上绝对大于140min的剧情,用看似连续的时间将其组织起来,这里必然有对时间的“压缩”。
若您细细观看影片,再回想我们真实的生活,应该不难会发现在哪些细节的时间是被压缩了的。
这是一种戏剧化效果的必然。
没有时间的压缩,哪里来的张力和节奏?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搬上银幕。
试举二例,Victoria在Café独自刷牙、以及惆怅(等待)的时间,明显比实际上我们做此动作快了。
包括最后Victoria在酒店的痛哭和离开,若换成我来此经历,这时间至少得两至三倍长……那么,影片的节奏在这个超长的长镜头/单镜头中体现了。
也可以说,蒙太奇手法(节奏性)被蕴含在了长镜头/单镜头之中。
再者,谈谈空间的“膨胀”。
忍不住先要简单说说《罗拉快跑》。
这部片子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罗拉奔跑的起点和终点在片中是被明确交代了的,对着柏林地图,您可以精确的定位出此两点来。
但是,罗拉在20min内跑步的路径,却并不是地图上真正会经过的位置。
Tykwer精心选择了柏林的某些街景来作为罗拉跑步的“布景”(其中也有部分街景取自弗里德里希大街),它们在真正的城市物理空间上是断裂的。
当然,感谢剪辑,Tykwer可以轻松的实现电影中的空间重组。
那么,《Victoria》这个真正未剪一刀的片子,尽管想了花样来压缩时间,那么对空间的表达是否“真实”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与时间压缩相反,导演似乎想让空间“膨胀”。
我相信,片中出现的所有场景,酒吧、公寓天台、银行、地下车库、住宅楼、酒店,其实都是物理空间相距特别近的。
浅焦镜头在此至关重要。
随着晃动的、焦点不断变化的镜头,似乎是在刻意回避再现真实空间。
更妙的是几段在汽车中的拍摄,一个没有参照物的运动,车窗外的景致全都在焦外,因此是虚晃的,观众根本几乎无从判断车行的速度以及实际距离。
朋友的悉心提示,让我更感慨导演对时空处理的巧妙。
Schipper将这个故事选择在深夜和凌晨,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市街道往往是空旷无人的。
夜晚除了酒吧的喧嚣,街道上是安静的,凌晨则更加寂静。
没有了车水马龙和熙攘的人群,镜头中呈现的是一种“被稀释”的图像(在此可参见德勒兹语)。
让我想起,德莱叶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对特写镜头的处理,贞德的头像背后是一个没有景深的空寂的白色布景,以突出人物的容貌和“动情”;而Schipper的城市街道或者是空寂的,或者是在焦外的虚晃,以此来实现时空的消磨。
当然,对此片我还有有很多好奇和不解,好奇导演和编剧如何来写剧本(木有分镜剧本吧),摄像大哥怎么扛着摄像机,具体用的什么摄像设备,有灯光师和录音师么(似乎不太可能),分段的演练试拍了多少次,正式拍摄在多长时间段内完成,影片制作成本多少……《罗拉快跑》是柏林的电影,更是世界的电影。
我不知道《Victoria》能否成为像《罗拉快跑》那样“成功”的具有世界市场和受欢迎程度的电影——尽管在柏林电影节拿了最佳摄影银熊奖——但是至少,它是道地的柏林。
如果有朋友问我,今天的柏林是什么样子,我想,《罗拉快跑》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会给TA推荐此片。
电影开始的几十分钟里我没抱有好感,因为仅仅是这么一个创意作为创作动机是一种肤浅的行为,而且开始的对话,情节都很寡淡,平庸,像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类片子,而一镜到底使这种生活的展现更无聊了,但电影的魅力,或者说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从后半段开始渐渐显现,大概从完成抢劫进入酒吧胡闹开始,再到警察来到的惊惶,到旅馆女主因为男主的死而痛苦,到最后女主走在大街上,从午夜变成白天,像是狂欢散去,我接受到了导演的意图,用这种方式,在一段真实的大段的时间里,观者可以体会一种狂欢的情绪,也可以体会狂欢的散场,在正常的电影里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时间加强了它,这种作用可能是人类对时间的生理性的感知,就像人从黑夜不睡觉地待到天亮,脑袋里会有种情绪,时间在这里本身就成了一种情绪,想要达成这种效果,前半段的牺牲或许是必然的,我接受了前半段的庸常,或者说前半段并非真正的庸常,它是必须的,即使从内容的质量来讲,它也可以是具有真实性具有代入感的一段故事,它唯一不具备的是正常电影的导演创作上的信息量,后半段的情节有效地发挥了导演的想法,这需要天分,执行力和勇气,所以我觉得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没什么可苛责的了。
去他苗的吧,弹钢琴弹到十六岁,你们把我劝退!!!!!!!!
一个人呆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打一份服务员的工,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没有一个人在乎我,没有钱,没有未来,没有,什么都没有。
不如去死,甚至说已经死了,活在地狱里。
那四个狂欢的青年,看似兴高采烈,其实处境与她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知道要去赴一个大佬的约,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个什么轻松的事情,所以他们狂欢,他们的神经也非常的紧绷,一个故意喝到烂醉临阵脱逃,一个吓到要休克,但就算不去赴约,他们又能往哪里去?
维多利亚是他们在赶赴地狱之约前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所以他们很珍惜,他们互相珍惜。
天哪,放手一搏,让意外引领自己今后的路。
果然,清晨的维多利亚手持五万欧元走过马路,我以为她要去自首,警察局的大门那么近,但她却轻松自在的拐了个弯,街道那头曙光来临,蓝天白云。
预示着以后的一切都会与过去截然不同。
她用一晚上的狂欢,改变了自己的现在。
一直好像对于这种夜晚与陌生人邂逅冒险这类的电影(有人形容平淡的剧情是“黏黏糊糊”)比较偏爱,大概骨子里还是比较浪漫,一直以来也非常想和朋友们在夜晚放烟花喝酒聚会,所以对这类电影本身好感度就非常高,同理还有爱在黎明和午夜邂逅这类。
感觉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一镜到底的确很惊艳,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部分过于冗长无味,也许后期一刀不剪确实需要牺牲掉一部分东西。
非常非常喜欢开头和中间在酒吧里的摄影以及配乐,没有固定机位而是全程手持机器的摄影方式也让人比较容易代入气氛。
剧情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从转折点开始分的两部分故事时长上很均等,个人感觉有点“二”,不知道该归为什么类型。
还有一个地方感觉处理得不是很好:最开始男主角邀请女主角加入他们的时候女主角没有戒心的行为一直让我以为在前半部分有惊悚情节,这一点感觉处理的不如午夜邂逅,毕竟作为一个写实但理想化的电影,浪漫之外的合理性还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我自己觉得比较加分的是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钢琴前的谈话,可能跟个人经历比较像吧(?才不你并没有小姐姐那么努力),那段坦白自己的压抑经历的情节一度让我看哭。
最后给男主角女主角打call,女主小姐姐演技真的好棒,至于男主角,那天交流会和他合影了哈哈哈很开心。
交流会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全程拍摄拍了一共三次,摄影师每次都是浑身被汗浸湿,而且虽然演员说英语和德语,但摄影师是一个丹麦人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最后,非常向往伦敦柏林纽约这些城市。
赤裸裸的炫技啊,剧情还挺好,能在两小时内让故事的结构如此紧凑,看到最后竟然有点感动。
一个跟生活可能毫不相干的故事,却可以让人掉泪。在异国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然后胡侃半天,跟自己曾经的经历很像,那种孤独感我太懂了。弹钢琴那段跟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共鸣。酒店里面女主的哭戏情绪好满,几乎把所有青春的痛苦都哭出来了。但是两小时手持长镜头真的看得好头晕,胃部不适。
为数不多的当代电影;永恒之问——生活在何方?(艺术本体);体制与爱;失散灵魂,高度之美;黎明,噢,黎明;放映应该在凌晨以前的黑夜中举行;我已在夜晚看见玫瑰;它在历史的空无中怀有历史,我在你的空无中怀有你。
伪纪实,但一镜到底是酷酷的,海报做的好
不就是打个劫嘛 话痨
教育片,偶然铸大错。慎思笃行之。
这女人真他妈烦,难看
一镜到底也没什么新鲜的,前半部分冗长无趣的对话让我在火车上睡了好几次。几部类似电影看下来有一种欧洲渣男成灾的感觉😂
平庸的故事有“一镜到底”加成,难道就不平庸了吗?
晚上八点半的电影。下午经过Waldorf酒店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走小型红毯。凑近了定睛一看:我操那不是 Laia Costa和Franz Rogowski嘛!一不小心就撞到女主和男二…(从Love Steaks开始我就粉男二…的裸体
140分钟一镜到底也抵不过故事难看
刚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虽然有点无聊,还挺羡慕的。后半段变成犯罪电影的部分过于普通,没有亮点。这几个演员都挺好的,画面安排气氛也合理,只不过剧本本身不太好,可能是宣扬及时行乐的?
没搞懂这一镜到底有啥意义,夜店女的越轨一夜?
一镜到底,现在的技术的确成熟,机器轻便,从夜晚到白天,室内到室外,都不太费力了。不过做到如此份上,更让人回过头去想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剧情如此可预测,人物行为如此难理解的情况下,这样完全根据时间顺序来只会增加观者的烦躁啊,弹钢琴那段本可以不错,但动作和音效都太假了……
真真正正的一镜到底,像是手持灵眸拍了一部生活纪录片。有点解构生活的意思。
除了女主每个人怎么都这么蠢 然后女主怎么又这么作
形式大于内容 什么剧情啊这是
无聊。
【2】全程一镜到底使其故事感很弱,却意外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抛开技术,这是个很无聊的故事,完全可以分段式一镜到底,将故事压缩到90分钟内讲完。纵使光影强调主角的孤独与彷徨,为了全片的一镜到底将维多利亚设计成可以为刚认识的人去犯罪多少有点弱智,在可看可不看里面可以选择可不看的电影。评分虚高。
本片的技術含量完全擊倒故事啊!並不覺得長鏡頭是在炫技,而是如果電影沒用的話根本就不能成就此片,一鏡到底的真實感太強太恐怖了!兩場Disco和最後的爆發還能拍得出那麼極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