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种族改良与人种进化:种族学说) 1938年秋天,一个叫做Knauer的人写信给希特勒,说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失明、智障、少一支胳膊和一条腿,抚养他将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并且他活得极为痛苦,因此请求允许“仁慈的死亡”(a merciful death)。
希特勒让他的私人医生卡尔 布兰特(Karl Brant)前去检查,如果情况属实,他将有权对这个孩子执行安乐死。
Knauer案例成为了纳粹之后执行安乐死的标准模型。
1939年3月,卡尔 布兰特在希特勒的授权下组织了一个秘密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有残疾或智力障碍的婴儿执行安乐死。
该委员会由总理府直接负责,由Hans Hefelmann主管,对外宣称是“严重遗传性疾病科学治疗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Severe, Genetically Determined Illness),简称T4。
该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纳粹德国“安乐死”运动的正式开始。
1939年8月18日,该委员会下达文件,要求接生婆和医生遇到出生时带有先天畸形的婴儿必须到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登记,原因是要“弄清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领域的某些科学问题”。
每登记一个将受到两马克的奖励。
由接生婆和医生填写的问卷被送往柏林,几位医学专家(Catel, Heinze, Wentzler)根据问卷的情况进行某种“筛选”(Selection)。
添加到安乐死名单中的婴儿用“+”表示,允许活下去的婴儿用“-”表示。
被判死刑的婴儿迅速被转移到指定执行安乐死的28家大医院中,而孩子的父母被告知这种转移是为了进一步“特殊治疗”。
执行安乐死的方法包括注射吗啡,喂食毒药,氰化物毒气等等。
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让带病的婴儿“自然死去”。
纳粹医生认为,这样可以最少程度地避免外界的批评,并宣称他们只不过是取消了干预,让本来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发生而已。
在纳粹的医学哲学中,现代的医学技术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挑战,因为辅助生育导致那些本来应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劣等基因存活了下来,这对“种族的进化”是一种妨碍。
如果没有医生的介入,带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根本不可能存活。
起初,安乐死仅限于三岁儿童以下。
然而,在1940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 Hefelmann认为三岁以上的儿童应当享有同等的“关爱”。
1941年7月12日,政府下令德国所有的医生、护士、以及相关医疗人员,对所有带有身体残疾的儿童进行登记,不仅仅只是婴儿。
并要求所有教师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残疾学生的情况。
不报告者将受到150马克的罚款并判一个月监禁。
这种“医学关爱”很快从三岁扩大到了八岁、十二岁、十六岁、十七岁。
“安乐死”运动本来主要针对的是婴儿和儿童,但纳粹政府立即发现这也可以是解决成年残疾人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起初对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的成年人主要进行的是绝育(sterilization),而不是“安乐死”。
1933年7月14日,纳粹政府通过了预防患遗传病后代法(the Law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netically Diseased Offspring),即绝育法(the Sterilization Law)。
绝育的对象是那些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成年人,包括弱智、精神分裂者、躁狂抑郁症患者、遗传性癫痫患者、亨廷顿舞蹈症患者、遗传性失明或失聪、或者严重酗酒者。
最初使用的绝育手段主要是输卵管结扎(女性)和输精管切除(男性),后来则使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在“安乐死”运动兴起之后,纳粹医生们开始用“安乐死”来代替“绝育”,因为“安乐死”显然要比“绝育”来得更直接与彻底。
1939年10月,第一批“安乐死”申请被送到了政府专门机构,由48位医学专家评审。
在总共283,000份申请中,有大约75,000名病人得到了批准。
如此大规模地执行“安乐死”也很麻烦,很多病人直接受到枪杀处理。
然而,“安乐死”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各方面的抗议,尤其是天主教会。
1941年8月24日,希特勒被迫给布兰特下令,禁止精神病院继续毒杀病人。
然而此时已经有65,000-70,000名病人被迫接受了“安乐死”,早已实现了预期目标。
“安乐死”运动并未因此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
1942年,执行“安乐死”的权利中心由T4委员会转移到了各个医院,医院自行决定是否执行安乐死,实际上导致了“安乐死”运动的进一步扩大化。
犹太儿童本来是被排除在外的,因为他们还不配享有“安乐死”这样的“关爱”。
在纳粹医生看来,“安乐死”是一种“仁慈的行为”(merciful act),它让病人以最小的痛苦平静地死去,免受更大的痛苦。
尤其是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在他们能够感受到痛苦之前就结束他们的痛苦,这是一种莫大的“关爱”。
他们还援引帕拉塞尔苏斯的名言:“医学是一种爱”(Medicine is a love)。
这种爱就是要“结束痛苦”(end the pain)。
1943年,这种“关爱”终于还是“仁慈地”给了犹太儿童,并且不仅给了残疾的犹太儿童,还给了健康的犹太儿童。
在此期间,大约有5000名犹太儿童被迫在医院接受了“安乐死”。
(P188) 更为恐怖的是,“病人”的概念范围逐渐扩大,所有多余人口(Undesired People)都变成了纳粹医生所要医治的“病人”,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共产主义者和战俘,甚至包括穷人。
(P162-163)犹太人不仅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病人”,而且其本身就被视作了一种“危险的病毒”。
希特勒变成了德国“最伟大的医生”,因为他要医治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种族和国家。
希特勒出台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即是要清除“犹太毒瘤”,让社会恢复健康。
“安乐死”的扩大化在“大屠杀”中达到顶点。
“安乐死”的处理方法被广泛运用于集中营,大批犹太人被送入了毒气室。
纳粹医生认为毒气可以最快地让病人以最小的痛苦死去,可以说是最仁慈的“安乐死”处理手段。
在众多的“最终解决”(the final solution)方案中,许多便是来自医生的提议。
医生们在研究“犹太问题”的解决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乐死”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在纳粹统治期间,不仅仅是犹太人遭到了屠杀,很多德国公民尤其是残疾人和病人在“安乐死”的幌子下同样遭到了屠杀。
其死亡总数约为4,000,000,而犹太人死亡总数约为6,000,000。
这一点很容易受到忽略。
(2) “安乐死”运动本是种族内部的纯化运动,起初与犹太人问题关系不太。
“安乐死”运动有一个逐步扩大化的过程:从婴儿到儿童再到成人,从极端病人到普通病人再到普通人,从少数犹太人到所有犹太人再到所有“多余之人”。
最后发展到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安乐死”的滥用。
(3) 纳粹政府从上至下发起了整场运动,并成立了专门执行“安乐死”的中央机构,这恐怕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政府从来没有强迫医生去执行“安乐死”,只是授予了医生执行“安乐死”的权利。
因此纳粹医生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理解纳粹的“安乐死”运动?
在何种语境下它可以变得合乎逻辑和可以理解?
它有理论和现实的根据吗?
纳粹为何支持“安乐死”?
其实,在纳粹兴起之前,“安乐死”已经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
19世纪晚期,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在讨论如何杀死疯子以减轻社会负担。
1912年,Dr.Namenyi在一次大会上提出通过“安乐死”手段清除“无用的白痴”(useless idiots)。
1920年,Alfred Hoche医生和Rudolf Binding律师合著了一本《解脱和消灭无用之人》(Release and Destruction of Lives Not Worth Living),倡导仁慈地结束“不可治愈的病人”的生命。
理论上而言,纳粹医生所倡导的“安乐死”看起来并非毫无根据。
进化论、优生学、遗传学、种族卫生学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拿来支持纳粹医生的“正当性”。
(1) 进化论。
前面已经提到,消极的“安乐死”就是取消照顾,让病人自生自灭。
在纳粹医生看来,按照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某些疾病,尤其是遗传性的疾病,是“自然”对“不适基因”进行“淘汰”的一种手段,而医生的介入则打乱了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妨碍了种族的进化。
(2) 优生学。
根据优生学的观点,要对婴儿进行“挑选”,以最好地保存优良基因。
因此,不仅要“自然选择”,而且还要进行“人工选择”。
在这种理论下,可以看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纳粹对婴儿进行大规模“淘汰”,对带有残疾或疾病的婴儿强制实施“安乐死”;另一方面纳粹则在大力提倡妇女多生育,甚至强制生育。
生育四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十字勋章(The Honor Cross of German Motherhood),而二十岁仍未生育的女人将不被视为德国公民。
在众多鼓励措施下,仅在1933-1935年之间,德国就多出生了290,000名婴儿。
(3) 遗传学。
纳粹医生反对拉马克主义,是孟德尔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认为遗传占据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环境。
由于很多疾病被证实具有遗传性,纳粹医生坚持认为应当阻止这种遗传,否则种族将可能面临极大的退化危险。
对严重遗传病的患者进行“绝育”或“安乐死”,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福利,更关系到整个种族的福利。
但是遗传性疾病概念非常广,比如同性恋、犯罪、贫穷等都被视作一种遗传性疾病。
(4) 种族卫生学。
实际上,“安乐死”最大的理论支持是来自种族卫生学(Racial Hygiene)。
阿尔非德 普洛兹(Alfred Ploetz,1860–1940)于1895年提出种族卫生学的基本思想,强调种族进化的重要性。
在种族卫生学中,最担心的问题不是犹太人问题,而是对弱者的照顾(the care for the weak)。
这部分弱者,尤其是残疾人、精神病人和遗传疾病患者,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本来应当被淘汰,然而社会给他们太多的照顾,使得他们幸存了下来,并繁殖了大量后代,而这些后代同样需要需要社会的支持才能活下去。
并且由于他们通常生育众多子女,他们在社会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大,社会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如此恶行循环下去,当他们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时候,整个种族将面临退化乃至消亡的危险。
(P19-20)调查数据表明,这部分人口的比例在德国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该问题由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当时,种族卫生学得到了许多医生的支持。
1905年,种族卫生学会(The Society for Racial Hygiene)建立,到1930年时,其分支学会已经有16处。
然而,“安乐死”运动的兴起不仅只是具有以上所述的思想土壤,更具有许多现实的原因。
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战争危机的多重背景下,使得“安乐死”看起来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5) 经济危机。
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战后许多医院失去了政府的经济资助,面临巨大的困难。
由于缺乏食物,连医生们都必须忍饥挨饿。
这个时候还必须去照顾那些“无用之人”(useless eaters),把食物分给他们,让医生们觉得简直荒谬至极。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尤其是带有肢体残疾或智力障碍的病人,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6) 社会危机。
纳粹统治期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无力解决。
通过医学化(Medicalization)的手段,可以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变成“医学问题”,从而转移社会矛盾。
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犯罪问题、贫困问题等一系列本该由政府通过行政或其他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医学问题或生物学问题,从而让医生们用手术刀(绝育)和注射剂(安乐死)来解决。
(7) 战争危机。
自纳粹上台起,就一直在积极为战争做准备。
纳粹政府为发动战争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医疗保障,尤其是要有足够的病床以治疗受伤士兵。
一战期间,当受伤的士兵被送往医院时,他们发现,医院的大部分病床都已经被占用了,而且是长期占用。
由此滋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
显然希特勒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发动战争,就要清空医院的病床。
战争因素同样成为了执行“安乐死”的隐藏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陈述并非表示对“安乐死”运动的支持,而是为了通过寻求某种“合理性”,以理解其何以可能发生?
然而这里只是对文本的一个粗略分析以及对该事件的一个简单解释。
真实的情况显然远远要比这复杂得多。
其中包含了各种理论的纷争:医学的、生物学的、遗传学的、哲学的、伦理学的;同时又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的。
对纳粹“安乐死”运动的研究,必须打破所谓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隔阂,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
这里可以借鉴席文先生所提倡的“文化整体”的概念,来分析整个事件的情况。
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配乐师是Martin Todsharow,他最出名的作品应该是沙漠之花
这部片的配乐找不到下载的,只能在配乐师的官网www.todsharow.com#projects上听和看影片节选,哪位大神能找到配乐的话麻烦相告啊 前半段情节没什么惊爆点又是德语看得有点不耐烦,后半段是很控制的爆发啊...看到小朋友们之间的情谊,Hoya对哑女Teressa的爱护,我就在想他们虽然残疾但是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跟健全的人一样都是有情感的,怎么就忍心灭他们的口...不少感人之处:修女Sophia很坚定的辩驳:您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
Sophia为救Amelie牺牲,主人公Ernst也很勇敢,故意弄倒树莓汁,抱着Amelie躲窗户底下,带着大家反抗不吃东西(这一幕太神奇,分食物分整条鱼,拍了之后鱼还能贴天花板)我泪点比较高,在小女孩Nandl被飞机炮轰的墙体砸伤腿,她认真地对Ernst说:“我想你走,那就是我的愿望!” 的时候忍不住掉眼泪...修女Sophia的葬礼上那人性已被泯灭的护士Edith跟院长说:“我们会想念她的” 太恶心了...提及的一些issue:教皇对纳粹安乐死行动无能为力欧洲人对别的人种 如Gypsy 的蔑视*树莓汁里加的是 Barbiturate 巴比妥酸,安乐死成分 * Ersatzkost: 院长发明的毫无营养的蔬菜汤,三餐都喂给病人使其体重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后饿死另,日本也曾有优化自身人口的行动,强制有精神疾病的人结扎,精神病院也有病人非正常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每年都有这么几部以孩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类型片,有的叫嚣呐喊,有的像本片样涓涓细流。
都在面对历史,总有人让你别忘记他们。
结合当下巴以最新局势看更是一番新的滋味。
本次冲突使得以色列撕下了面具,更使全世界所有人看到了真相,天下人苦美久矣,世界的和平需要把人渣铲除,可人渣们往往总能逃脱制裁,731部队中的部分成员被美国豁免了战争罪行,并参与了位于马里兰州的德特里克堡基地活动中,这个机构是美国的生物战研究中心。
时间来到现在,美国在全球拥有超过200所生物实验室,涉及30多个国家,并且频繁曝出严重的安全事故,很难说清,新冠到底是不是来自于其中一个实验室,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反人类战犯受到美国的资助,持续了他们反人类的罪行。
美国历史上发生了几起著名的人体实验事件,其中一些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和道德争议。
1.塔斯基吉梅毒实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这是美国公共卫生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从1932年到1972年,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在阿拉巴马州对大约600名非洲裔美国男性进行了非治疗性梅毒研究。
研究人员没有告知参与者他们患有梅毒,也没有提供适当的治疗。
这项实验直到1972年被媒体曝光后才终止。
2.关岛核试验受害者(Guam Radiation Exposur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关岛进行了原子弹试验,导致当地居民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
许多人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和遗传突变。
3.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虽然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人体实验,但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领导了一项实验,模拟监狱环境,以研究人们在权力结构中的行为。
实验仅进行了六天就因参与者出现极端压力反应而被迫终止。
4.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生物武器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政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进行了一系列生物武器研究,包括在公共场所释放病原体以测试疫苗和其他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这些实验未经公众知情同意,引发了伦理争议。
美国在太平洋的恩尼威托克环礁掩埋了一颗未爆炸的核弹。
这颗核弹名为"Davy Crockett",是一种小型的战术核武器。
在1958年的"硬帽行动"(Operation Hardtack I)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其中包括在恩尼威托克环礁的地下核试验。
在这次行动中,有一颗名为"尤里卡"(Ultra)的核弹在预定引爆前出现了故障,未能正常爆炸。
为了防止潜在的辐射泄漏,美国军方决定将这颗核弹掩埋在岛上。
而到了现在,可能随时会发生核泄漏。
我很难说是不是魔鬼在人间,但很难不对这些事实产生深深地绝望与恐惧。
此时此刻的加沙地区依然受到来自以色列的轰炸,还在不断死人,大多数是妇女和孩子,哪怕联合国安理会的立即停火投票表决已经通过,依然没有停火。
对关心此地局势的普通大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伤害,击穿了人性的良知。
当今的以色列又与纳粹何异?
关于二战中纳粹的电影层出不穷,这个题材被拍了无数次,可为什么被打压摧残了76年之久的巴勒斯坦没有一个导演去拍部电影让大众看看那里发生着什么?
直到今天,西方民众才看到事情的真相。
媒体霸权的铁幕缓缓落下,广大人民看到了一切。
疯狂的以色列还有多少日子呢?
我们拭目以待。
我看完这部电影时对该电影内容感想很少,满脑子都是当下的巴以问题,因为过于重合,或许当下我看任何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联想到发生在战区的情况,俄乌打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
这个世界从不太平,只因为我身在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才享受到了和平,可这个国家曾经也饱受战火的摧残,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格外珍视。
在此清明之际,缅怀先烈,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这部电影总体一般,没有多少使人动容的地方,大概还是故事讲得不甚满意,全程陈述,用单调乏味的节奏推进。
有深刻的历史真相,可这样的编排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才应该呈现的。
我知道存在用电影抹除历史真相的事情,有些电影很拙劣,有些很高明。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人尽皆知,欧美拍了多少影视剧了?
那么关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电影又有多少呢?
美国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知道的人又有多少?
历史就在那里,却很少有人会去真正关心,而拍成电影后,它便成为了公众产品,如果尊重历史,它值得称赞,并且要广泛传播,可有些电影就是纯粹收钱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 影评
关于人种优化,极权暴力和精神洗脑,它不仅仅是对纳粹的控诉,也是对极权的展示。
面对这一切,除了深切的悲哀,更多的是无力感。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上、中、下的分层,政治秩序依旧破漏混乱,维护体系仍然崇尚强权依赖暴力,我们看得到问题却无法可想。
也许直到人类消亡我们都无法摆脱,因为它源自于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控制欲。
话说回来,现在已初露端倪的基因选择,不就是人种优化的更精确控制么。
虽然一段时间以内都将存在激烈地伦理争论,更是但我相信迟早是要普及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无神论者很难拒绝这个选择权吧。
到时候,信徒们的煎熬想必不少。
一直认为,好的影片并不是有多曲折的剧情或者多煽情的表演,而是你看完了会去思考一些东西。
如果要我定义,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披着剧情片外衣的恐怖片,为什么说它是恐怖片,是由于本片是站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去看一段全民皆为恶的历史。
我家学德语的妹子曾经说过,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因为他们拍出来的影片属于绝对虐心的级别。
果不其然,《浪潮》《八月的雾》这两部影片都让我感到了毛骨悚然。
这也算对我的一个提醒吧,看来以后真的要远离德国电影了。
《八月的雾》剧情很简单,但剧情背后的故事却异样沉重,看过本片后,我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德国纳粹于1934年实行了T-4行动,表面上,该行动是为了那些因心智缺陷子女困扰的父母,利用国家将这群孩子收养治疗,以便父母能够再度生育健康的婴儿并将其抚养成人,而收治的病患,国家在判断其有无法治愈的可能后,有权采取“安乐死”的方式。
听起来是不是还有些人道?
带着这种疑惑,我又多点开了几十个网页,但随着浏览资料的增加,却发现这是一段赤裸裸的历史上的全民为恶的行动。
和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毒气室不一样,这次行动中被披露的资料并不是那么多,很多资料说的还有些晦涩,只能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二战德国,“优生学”“遗传学”大行其道,而某些智障弱智精神病等残疾人士,被视为“累赘”,在1935-1945期间,在德国政府主导下,有近20万德国人死于这场以安乐死为名义的国家谋杀。
有一个根据相关医学研究得到了一个数字比为1000:10:5:1,其意义是1000人中有10人需要精神病治疗,其中5人住院,这5人中有1人要被列入“安乐死”计划, 根据当时德国人口数据计算约为6.5-7.5万人,但实际上死亡人数远超于计划人数,多余的人数是某些有身体残疾人士,年老体衰不能工作的人士,”难以教化”的青少年,甚至于战争中受到战争创伤和心理创伤的战士等。
很显然,到最后,纳粹帝国已经将这些人视为“累赘”,作为无法在对外战争中提供支持,反而需要消耗国家资源的“工具”,予以“毁灭”,自然,这种大规模的“毁灭”并非某人所为,而是全民默许下的行动。
本片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恐怖片,在人道的外衣包装下,全民皆恶,谁都是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
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高潮迭起,看完这部大尺度儿童片,老子哭了一整天!
(文/杨时旸)“他们也是人,也许无法劳作,可他们会笑、会痛、会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立个体。
”德国历史学家、记者格茨-海达-阿利在自己的著作《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中这样写到。
那本书揭开的是一段在如今看来几乎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相信的历史,第三帝国期间,大批生活无法自理的病患、智障和身体残疾人士都被默默地执行了一项“安乐死”计划——当然,被称作安乐死或许并不准确也不道德,因为那些人走向死亡并非是自我诉求,而是权力强迫的、无法选择和逃避的终点。
在那样的语境下,“安乐死”变成了对暴行变成了一种装点,矫饰又虚伪。
像那本研究著作一样,这部《八月的雾》也同样直面了那段历史。
故事选择了一个孩子的视角,见证了一座“病院”之中生命的消亡史。
战乱之中,无人照顾的埃勒斯被暂时寄养到这家病院里,这其中的很多患者都是无法治愈的终身残障人士,智力低下、身体残缺,绝大多数都无人问津。
埃勒斯是个正常的孩子,调皮又善良,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
之于这座沉闷的病院,他成为了一个闯入者和窥探者的角色,他在同龄人之间打探消息,在一个又一个病房之间来回穿梭,在帮忙之余也成为了一桩桩暴行的目击者,他开始试图阻止这一切,但自己也沦为了牺牲品。
从影像呈现上讲,《八月的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它故意克制的拍摄手法在不经意间消弭了很多强烈情感的冲突,让整个故事走向显得平淡甚至平庸。
但从主题上讲,这是一部提出的问题远远大于影像本身的作品。
它拷问了道德和人性的众多层面,更重要的是,那些叩问放置于今天,仍旧不会显得过时。
病院的院长是一个稳重的男人,他妥善管理着这家机构,对孩子们悉心陪护,对国家和社会有着炽热的爱与责任感,就是因为如此,当他接到命令,需要为“民族、国家的未来”而销毁那些“无用的生命”的时候,他才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态度。
他不但坚决贯彻执行,而且还极尽专业能力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能够更高效地、更悄无声息地让那些生命消失。
从注射药剂到发明出一种毫无营养的“类食物”让病患自然饿死,这是这位院长的一种“忠诚”。
他没有一点私心,甚至也还承受着某些心理重压,他认定自己的所为是为了国家更纯净的未来,是为了减轻不堪重负的社会负担,但是他却在系统性地杀害人类,他是一个倒错系统的受害者,也是那个系统中的施害者,他抱持着自认为的最崇高的情结进行着最低劣的杀戮,到底该如何对他进行道德判定?
其实,不只第三帝国时代,很多科学界人士都有过对于“净化”的痴迷。
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曾系统性的对一群智力和身体残疾的孩子进行过人体试验和研究,那一切被写成了一本名为《违童之愿》的书。
所有对于基因进行“净化”的初衷是对于逐渐衰弱的未来的恐慌,他们企图用纯粹科学的方式剔除那些给当下和未来可能造成负担的生命。
但问题在于,这种行为不可能抽离于现实,被限制在纯粹意义上的科学范畴内,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伦理和人性,它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恐惧,那将是更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那些“净化”的标准是人为的、游移的、完全无法客观化和确定的,最初,人们觉得一切标准都显而易见,无论智力还是身体残缺都有指标可循,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状况才真的符合要求呢?
比如,其中有一项指标是“外表让社会觉得恐惧”。
麻风病患者的后遗症可以被纳入,那么长相丑陋,审美不符合大众喜好的人群该不该同样被净化呢?
更何况,这些标准还可以无限拓展外延,那些反对派,挑刺者,该不该被消灭?
就如同《八月的雾》之中的小男孩埃勒斯,他在病院里到处破坏那场行动,院长不堪其扰,决定把他也纳入名单。
助手小心地说,“可他是健康的人啊。
”但结果呢?
还是沦为了牺牲品。
这种“溢出”是不可避免的。
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一旦被人接管了选择的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僭越,人篡了神的权,最终会让一切不可收拾。
小男孩没能看到那一切被废止、那些人被审判的那一天。
但更令人心寒的是,在现实中,多年之后,当一切水落石出,那些受害者的家人对那一切要么故意淡忘,要么讳莫如深,仔细想想,那难道不是另一次冰冷的谋杀吗?
《八月的雾》让我很想写些什么。
不是第一次看关于纳粹对’劣等人’的安乐死行为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叶尼塞族的孩子ernest在纳粹掌权时被送进一个神经病院里发生的故事。
在战时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神经病院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们。
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临时没地方安置的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这里接受治疗。
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劣等人’,是拖累他们雅利安人种族优势的害群之马。
Ernest从一开始入院就被说成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喜欢偷窃,喜欢起哄,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能干又内向的孩子。
在打杂工作之余,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有口吃的小男孩,瘸了脚但被父母带走的富家孩子,精神病房里需要喂食的女孩,忠于内心和上帝的修女阿姨。。
他的梦想是当市长,一天天等待着父亲来救他出去,可是因为父亲被送进了集中营,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而失去了这个美国梦的希望。
同时,安乐死愈演愈烈,一开始还会送孩子上大巴去指定地点安乐死,现在把安乐死转移在了自己的医院内部。
屠杀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也在净化着自己族群的内部缺陷。
还变着法子想让安乐死更加不引人注意,不引起公愤和恐慌。
当院长向纳粹精英们提出一个新方法杀人时,他们鼓掌了,热烈地鼓掌,为了一个能够更有效杀人的新方法。
他们对人性的冷漠让我毛骨悚然。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ernest带着所有人把鱼往天花板上敲的那幕。
这一幕和结局是全片仅有的突破阴郁的片段。
仿佛这种绝望中还有着一丝突出重围的希望一样。
可是对Ernest来说并没有。
纳粹认为自己可以充当上帝,随意夺取无辜人的生命。
这个医院里的所有灵魂,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20w人的生命死在安乐死计划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命不值得活下去,你如何反抗?
导演对于这种敏感的题材处理得过于克制了,导致高潮的情感都显得有些弱。
平淡的无力感
5/10 我死后也会变成一只飞鸟吗?电影在乌鸦出现时就应该结束了。 #补mark
为了与战争形成反差 强行加入大量俗套的情节 儿童角度看战争这个题材已经失去新鲜感 执行能力勉强失去了故事叙述的意义 残酷永远不是靠最后几行字就能呈现的
埃勒斯去了美国
二战中13岁的德国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残疾病院工作,发现了纳粹安乐死计划,企图逃离,最终被残害。没有太多故事情节,没有太多抗争的表现。
执权人没人监管随意麻木使用自己权利还一副道貌岸然麻醉自己熏染别人。历史会记得,想起南京大屠杀,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记得,连教科书也一笔带过。
人性,人心,人先
当历史泛滥成灾。
不错的电影,可以一看!
导演在片尾处想了个花活,观众没有等到戏剧性的逆转,事实是屠夫最后几乎逃过了审判,这是比《飞跃疯人院》更残酷的戏码,就发生在过去。
白衣天使变成谋杀犯人,刽子手,今天在我们国家依旧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
有点像睡衣男孩 只不过这一次德国男孩是被蓄意谋杀的 一旦杀戮开始 哪里还有什么界限区分哪些人该杀哪些不该杀 想杀你随意找个借口即是 德国真是太疯狂了 权力只有放进笼子里才是安全的
是真实事件改编伹有些地方不合理
德国电影就是这么慢热,但思想深刻!搞安乐死那些人真是蛇蝎心肠,这电影里典型的好人没好报,那个女护士原型才被判4年真是便宜他了,看得我窝火
我一直在寻找能超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同类型影片。未果。
整部片子灰色调调让人心情抑郁。安乐死是对的,但是谁决定是个哲学、伦理、法律的问题。
只论故事的话,是缺了些。但历史太沉重了
#德国电影回顾展# 以科学的名义杀人?那也是谋杀。人类的自以为是造成战争加害无辜的人。这片没太多煽情,敲钟人是个爆发,一直塑造他的可爱是为了那一刻心碎。整部片虽然特丧,但结尾还是会含着眼泪欣慰地笑。
真的很可怕,有点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