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电工伍德鲁夫喝最烈的酒(可卡因、冰毒…),骑最烈的马(牛)、还有一句。
简而言之,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不能。
直到昔日被他骗得头头转的损友也会以戏谑的口吻让他去做一个陪酒的酒娘。
他的生命断裂了。
于是他变成想撕裂天空的树枝,他在被告知还有30天的生命里花了2557天里不断戳这戳那,尘归尘,土归土。
船沉了,很多人变成尸体,有人变成英雄;奄奄一息,有的人行将就木,有人开始万里行疆。
很难说那些自救,甚至形成产业链就是积极的人生。
所谓让更多的人因此获益,让最后的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
那是扯淡。
他一如既往地没有把世俗放在眼里,虽然开始戒毒戒嫖,因为那和生意有关。
由于他的躯体日益残破,禁锢才智的壁垒就此消失。
他单枪匹马为自己而战,他形影单只被国家击败,这一切啤酒给不了,毒品给不了,第三句话也给不了。
他应该说就像被米开朗基罗从大理石里凿出了真正的自己,当然,凿子是艾滋病,是买不到合适的药物,是各种生活的绝望。
他带着母亲画的花去和心爱的女人说说心事,他以掰断旧友脖子的方式逼着和同性恋好友握手。
他比过去更为肆意妄为,他在倒计时的世界里勇往直前。
一切将会发生的事情陆续发生,虽然早就冲破了一个月的医生预测,健康愈加凋敝。
各种疏漏也逐渐堵上漏洞。
宿命的獠牙重见锋芒,世界的规则开始重复正常,一切意外不过就是兜了一个更久的圈子。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成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他不是英雄,那么英雄是什么?
英雄应该奋不顾身,英雄该是先人后己。
他并没有拯救谁,那么拯救是什么?
拯救应该分文不取,拯救应该舍身饲鹰。
所以他只是再次骑上牛背,残破之躯,撒手而去。
有无数人因他的壮举起死回生,有无数人因为他知道在无法坚持的时候重新开始坚韧不拔。
他的确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告诉别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可以做到这样的人。
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1968年9月顾城)凡人只能看见窟窿,有的人可以看见星辰。
-END-◆ 往期精彩文章:(点击蓝字直接阅读)☛再近一些—0619《我不是药神》上海电影节点映☛人生天地间—我不是药神
本文已发表于《东方早报》文化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4/3/4/1124828.shtmlTHE CAST 演员篇那个因为奥黛丽•赫本展现奥黛丽•赫本纯真美丽而获得小金人肯定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奥斯卡潜规则盛行——美女必须自毁形象方获肯定(妮可•基德曼、查理兹•塞隆、哈利•贝瑞),万人迷型男只有提名却摘不了奖项(强尼•戴普、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
虽然这样的规则导向催生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奥斯卡影帝影后,却也毫无疑问的鼓励着一大批好莱坞俊男靓女们不断突破形象,挑战自我。
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而疯狂减肥,在戏里瘦到脱了相的马修•麦康纳和杰拉德•莱托皆属此列。
阔别影坛6年之久,一回来就带假发、涂口红、穿起女装风姿摇曳的杰拉德•莱托可说是本年度好莱坞的最大惊喜。
纵然六年没有演戏,他饰演起一个同时被打上“同性恋”、“异装癖”、“艾滋病患者”三个标签的角色却毫无违和感,既没有刻意的因为异装癖身份而凹造型,也没有让角色Rayon个人的悲哀盖过影片的主题。
因为对Rayon成功的演绎,杰拉德•莱托斩获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金球奖和其他所有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电影奖项中的“最佳男配角”。
如此一来,不禁使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饰演男主角Ron的马修•麦康纳压力山大,毕竟,有个Rayon这样犀利的男配角傍身,身为主角便很难压住阵脚绽放光芒。
然而,同样因为本片而暴瘦50磅的小马哥,居然就真的HOLD住了。
与常年在独立电影中修炼演技的杰拉德•莱托不同,马修•麦康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好莱坞浪漫爱情喜剧中“画瓶男”。
从《婚礼专家》到《十日拍拖手册》,从《赖家王老五》到《前女友的幽灵们》,马修•麦康纳始终都在饰演同样的角色——金发碧眼、小麦肤色、八块腹肌的钻石王老五。
商业片的成功没有浪费马修•麦康纳那一身的“好莱坞型男标配”,但也同样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限制了他的发展。
对于马修•麦康纳“帅哥情圣”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当我刚开始看《真探》的时候,压根没有认出那个阴郁的警探竟然就是《十日拍拖手册》里的体育记者。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同样的疑问:“小马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能演了?!
”跨过不惑之年的马修•麦康纳,演技突然集中爆发,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应接不暇。
《污泥》里他是藏身小岛,对着小男孩侃侃而谈为爱牺牲的浪子;《杀手乔》中他是不疯魔不成活的乖戾杀手;且不论他在《真探》中配合大段大段哲学思考所表现出的阴郁与疏离,单是他在《魔力麦克》中穿着丁字裤对台下欲女们的撩拨,就已经足以让人彻底忽略了几近全裸的查宁•塔图姆和马修•波莫。
如今,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骨瘦如材的小马哥又戴着牛仔帽、操着南方脏话腔向死神与制度发起冲击。
如果说杰拉德•莱托的表演柔韧、内敛、有着挖空内心的悲哀,那马修•麦康纳饰演的Ron就恰恰好是一个南方牛仔在悲剧命运中不愿倒下的写照——粗俗、外放,带有着史诗般的悲壮。
虽然没有像杰拉德•莱托一样拿奖拿到手软,但几个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项毫无疑问是对马修•麦康纳转型成功的肯定。
作为演员,能和另一名用生命演戏的对手飚戏飚到如此程度,小马哥,就算拿不到奥斯卡,我也挺你哦。
THE MOVIE 电影篇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弗里德里希•尼采“去生活吧,就像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些年,不管是在传媒的公众宣传上,还是在好友熟人的私人博客里,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堪比八卦绯闻。
人们无论记录多么寻常的一段经历,做出多么必然的一个决定,最后总有办法将结论归结至“Carpe Diem”(及时行乐,见《死亡诗社》)。
然而,当我们膜拜着“全能”的吸引力法则、在吃喝玩乐中计划第二天的吃喝玩乐时,我们是否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明天真的不会到来,那今日的一切有何意义?
老实说,我不愿意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联系起来,我更不愿意把Ron和Rayon的经历归结成什么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
一群艾滋病人为生命进行的抗争无论有多么积极,都始终充斥着难以言说的巨大悲苦,我们之所以还能够扯出什么“正能量”之说,只因我们并不知道成为一个艾滋病人意味着什么。
在鸡尾酒疗法尚未诞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迅速蔓延带来的恐慌,连同着对同性恋人群的排斥给艾滋病人们设置了两重地狱——死亡近在咫尺,自身孤立无援。
在这彻头彻尾的悲剧之中,为了生存,有人从未停止反抗。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男主角Ron便是如此。
影片中的Ron在得知自己罹患艾滋还有三十天好活之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走完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面对死亡悲伤五部曲。
他悔恨过过去的糜烂生活,向上帝祈祷过能有更多的时间、甚至在路边为自己的境遇大哭过,然而没有任何犹疑的,他迅速投入到挽救自己生命的进程之中。
死亡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了隐藏在Ron粗俗放荡表象下的真实自我——一个足智多谋、不懂得屈服的实干家。
他决绝的戒掉所有不良嗜好,专注的学习所有与治疗艾滋相关的事物,周旋于FDA的监管和各种药品走私渠道,成立俱乐部以解决资金并帮助他人,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彻底褪去了狭隘,拥抱平等。
包括Ron自己,都绝不可能想象的到罹患艾滋之后自己的改变。
一个曾经醉生梦死、粗鄙保守的南方工人,竟然远赴亚洲走私药品,竟然动用律师与FDA对簿公堂,竟然会为捍卫异装癖者大打出手。
死亡,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极大的拓宽了Ron的生命。
自背负起随时悬在头顶的“生命之重”开始,向死而生的Ron不再如镜花水月般虚无,每一天都搭在了生命痛苦而真实的脉搏之上。
相比之下,Rayon的故事则更为孤独。
身为同性恋兼异装癖,一个女人的灵魂自出生之日起便被彻底的桎梏于一副男性的躯壳之中,从此之后的每一天,Rayon都在真实自我和被定义的自我中辗转煎熬。
艾滋病更像是一个出口,让Rayon在死亡的阴影下获得了某种不必再去为世俗评价所困扰的自由。
当他穿着男装在父亲面前重申成为自己“这不是个选择”的时候,当他伏在床边大哭“我不想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脆弱却无畏的灵魂已经在黑暗中独自奋战了太久。
他无法像Ron一样彻底戒毒,也许只是因为唯有毒品能够让他暂时远离“生”的痛苦。
生而为人本身,走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便注定是场悲剧。
我们每一个人,即便能够远离Ron与Rayon的痛苦,却也是各自悲剧盛宴中的主角。
向死而生,诚然悲壮,亦是接纳人生悲剧本质的开端。
正如尼采所盛赞的,悲剧亦有其价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能够带给我们的,便是这有声有色,便是这壮丽与快慰。
开头语:先说一下,这篇影评并不是一一写的,转载别人的,因为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棒,又没那本事写出精彩的影评,所以就转载了别人的,大家可以先看看影评,再看看影片,当时听说影片男演员为了这部戏绝食减肥,弄的超级颓废,就很佩服,觉得这样演员才配叫演员,真的很敬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盘自取http://pan.baidu.com/s/1mhFErK8 更多影视资源可以加薇♥274012866 每天都会奉献福利免费资源更新最新最热的电影 电视剧 动漫 小说等 资源有偿 介意勿扰 你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 道理你我都懂!
有时候明知那种生活我可能没有机会去体验,可还是想为之奋斗。
因为比起不治之症,我更怕绝望啊——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讲真,光看片名的话,大概没几个人能猜到剧情。
但没所谓。
毕竟我是冲着马修·麦康纳来的。
还记得在《林肯律师》这部影片里,马修那叫一个拉轰——亦正亦邪,却每秒都帅。
然而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就变成了这样——眼窝眍䁖,腮帮塌陷。
整张脸,看上去就像纵欲过度的模样。
尤其是这婀娜多姿的身体曲线,完全可以让人忘记他曾经也是获得过最美胸肌的壮汉。
没办法,谁让他这次扮演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呢——据说早在开拍半年前,马修就为了角色而开始绝食减肥。
最后,他总共掉秤四十多斤,再也不像之前那般健硕。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本片配角杰瑞德·莱托居然比他更狠。
因为除了断食,他还差点换了性别。
是的,在阔别影坛六年之久后,莱托一回来就扮起了女生。
戴假发,涂口红,甚至把眉毛都给剃了。
还有这腿,我估计没有哪个姑娘不服吧。
同性恋再加上异装癖。
更有人说,奥斯卡的最佳女配也应该颁给莱托才对。
其实有关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好评,豆瓣评分也好,双料影帝也罢。
在小编看来,哪怕不做叙述也没啥影响——听我的,因为看下去你就会懂。
故事里,马修扮演的人物叫罗恩。
除了赚钱和吸毒以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女人。
然而终有一天,他阴差阳错的进了医院。
医生告诉他,因为艾滋病,所以他只剩下30天的生命了。
虽然罗恩嘴上说着不信,可每当他看到挂在墙壁上的日历时,死亡的恐惧便会像电流一样袭击他的全身。
讲真,眼眶变红含泪这个部分,我的确又一次get到了马修的演技。
尤其是这样一个不羁的男人,前一秒明明还很酷。
可谁想到后一秒居然会是嚎啕大哭。
根据当时的医疗状况,医生通常会给艾滋病患者服用AZT。
然而这种药物并不能救命,并且毒性极大。
所以为了活命,罗恩开始研究各种抗艾处方。
但很遗憾,他所需要的药物都未被药物局审批。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恩从别的医生那里接受了一次抗病毒治疗。
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竟然真的创造了生命超过三十天的奇迹。
就这样,罗恩通过走私的方式从世界各地搞到了一批抗病毒药物。
没想到越做越大,后来索性就成立了一家专治艾滋病的非医疗机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其实这部电影和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类似。
因为它们都描绘了在80年代的美国,当多数治疗艾滋病的药品都还未合法时,那些病人们的生存状态。
不过不像简介那般无聊——因为除了纪实以外,影片还有另一条主线。
没错,刚开始成立俱乐部的那会,罗恩的确只想着发财。
但随着与政府的斗争,他逐渐改变了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
要知道,在此之前,罗恩可是个恐同的直男。
他讨厌这世上所有的基佬。
更不能接受自己和他们混为一谈。
直到遇见了雷恩,他们成为朋友,成为合作伙伴。
从一开始的不能触碰,再到后来的面带微笑。
甚至,他还会用武力逼迫着别人与同性恋群体友好相处。
与此同时,在这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从生到死,雷恩唯一一次穿上了男装——很别扭,但为了帮助罗恩,他愿意这么做。
其实无论罗恩还是雷恩。
在撕去非法药贩子的标签以后,他们无非就是个求生欲望强烈的普通人类而已。
哪怕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堕落。
单凭这一点,他们就比任何人都要来的伟大。
在无病无忧的时候,相信大多人都是一样。
我们感叹工作的劳累,又或者是生活的琐碎,久而久之的,我们就忽略了身边最应该在意的人和事,甚至包括自己——不敢说我们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但只希望看到文末的你们,不要再做愚蠢的事。
都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所以不管有多么辛苦,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努力的活着,拼命的活着。
加油。
《Dallas buyers club》让我对“电影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得大学时某次课间,和一个教农业经济学的教授闲聊,他说别看他会六国语言,还真不如一个会拍片儿的导演,电影语言能把你想表达的通通展现,也能帮你发现你心里最不易发现的柔软。
我当时还心底对这个老教授一阵地狂笑:您再过几年也到了退休了年纪,怎么还和文艺青年毛孩子一样,把电影常挂嘴边?
肯定是年轻泡妞时常被拒绝!
后来看了央视《华尔街》的纪录片,知道了世界最富盛名的富豪家族——罗斯柴尔德的家族之成功秘诀:1.Always be humble.(永远保持谦逊的姿态)2.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it matters whom you are with.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梦里就老惦念那位教农业经济学的老教授,真觉得自己年少无知,恨不得夜里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年轻的时候,恣意的挥霍别人的真诚,觉得生命真他妈的不是事儿,年岁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昨晚看完这部《Dallas buyers club》,越发觉得要想“活着幸福”的道理明明就摆在眼前,人家富豪们并没有把自己成功的秘诀遮着、掩着,却还是有一屁股的人,比如我,折腾自己,觉得时间是大把大把的用不完,无聊挂嘴边,抱怨这个不公平,那个运气差。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你的时间开始如定时炸弹一样进入倒数,我相信,没有人能够真切地联想那番情景,想不到的人们,就来看这部《Dallas buyers club》,它不是什么励志片,也不会说教般的告诉你——生活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它仅仅用胶片重新追溯了一个人有多么渴望“活着”,他想要的就是活着:呼吸、吃饭、拉屎、睡觉、喝酒、泡妞、看电视,一点也没有我内心里的各种奢侈的渴望,去南美旅行、亲眼见一下吴彦祖、一夜醒来变九头身美少女战士……(其实我这不叫活着,叫折腾)而另一方面,《Dallas buyers club》又讲了很多东西,比如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在精神和身体双重困难来袭时如何保持的顽强意志,比如如何学会包容,让自己的世界观能像阳光一样,尽量照耀自己从来不曾想过到达的地方。
之前我一直给好电影的定义就是一个标准——看了不瞌睡,越看越流泪!
这部影片绝对达到了我对好片的定义,并且让我思考了很多。
1 你讨厌的人必然有你值得钦佩的地方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和我一样,被异装同性恋Raymond和对汉子文化迷恋至深的老牛仔Ron woodroof之间的友谊所撼动。
记得以前喜欢看NBA球赛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小牛队的老板库班,够爷们儿,对自己队伍的队员好的没话说,一命换一命,让那个时代的小牛队团结一致,一起向伟大的球队不断进发。
我相信生在达拉斯的骚年们必定都有一颗爷们心,他们万万不能和“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电影主人公Ron Woodroof的心声,他也是那个年代“恐同”的铁杆。
偏偏命运的捉弄,Ron和天生就向往变成美丽女人的小男生Raymond相识并成为了生意上的好伙伴。
Ron实在是搞不明白,明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每天却要在镜子前浓妆艳抹,对V领的深浅斤斤计较;Raymond也不喜欢Ron那套明明都要死了,还装腔作势装铁汉的架势。
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一唱一和,共同在治疗AIDS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大赚一笔。
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从来不能发现的闪光点,也给了彼此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一直觉得自己很爷们很厉害的Ron其实心里一直都知道自己比Raymond要懦弱好多。
至少Raymond敢于挑战偏见,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走在大街上丝毫不在意这个社会存在的异样眼光;他也足够的善良,自己成为医药公司试验的一员,也愿意把药分给好友一半,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活下去。
Raymond更懂得回报和感恩,平时看他吊儿郎当,总是想从生意上小偷小摸一把去HIGH一下,可是关键时刻,他放弃了自己的人身保险,拿钱帮助Ron继续维持公司的运营。
Ron Woodroof在Raymond的影响下,开始重新审视身边这群被自己天天鄙视叫做“faggot”的弱势群体,发现他们比所谓的正常人要更加真挚、更加善良,更加珍视爱与被爱。
相对地,Raymond也从Ron这里获得了“尊重”,在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光里,Woodroof用拳头去捍卫旁人对Raymond应有的尊重,他也一直叮嘱Ray不要吸毒、不要喝酒、不要糟蹋自己,我想,某种程度讲,Raymond从Ron这里获得的是一种“好好把我看做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敬意和安全感,这在我们所谓正常人眼里先得多么微不足道,对GAY GROUP而言却尤为珍贵,可见,社会重压下的恶意的恶毒程度足矣抹杀无数灵魂。
2 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也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记得看日本电影《入殓师》时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幕是男主人公准备放弃当大提琴手时,告诉妻子,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
我一直在想,知道极限能干嘛?
是否能够在触线之前,扭转掉头,找到另一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知道自己的极限是否就不至于一头撞在南墙上头破血流?
《Dallas buyers club》也许给了我一个答案: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更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挑战,并不意味着走在钢丝上一路不复返,而是在自己极限的线上思考更多延续的可能性。
Ron一开始被告知只能活30天最后活了2500多天,如果他没有挑战自己极限的勇气,别说活30天了,估计从医院门口出来,就手枪一举,脑门中弹自杀了。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你现在是光棍、是穷光蛋、是坏人、是失败者、是瘾君子……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但是,真的死了,连这些起码证明你活着的tag都没有了。
活下去,真的很难。
因为我们要对抗的东西太多,要学会的太多,要忽略的太多,要挣脱的也太多,但是,活着,就能看到晴天、阴天、下雨、下雪、春暖、彩虹,这也是Ron Woodroof拼死也要活下去的原因吧,远走墨西哥、日本、以色列、中国,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活着,活着,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活着,体会瞬息万变。
现在想想,好像活着也没什么好怕,好好活着,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
最后以GOOGLE DOODLE今天的Moto作为结束——"The practice of sport is a human right. Every individual mus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racticing sport, 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any kind and in the Olympic spirit, which requires mutual understanding with a spirit of friendship, solidarity and fair play." –Olympic Charter"运动是与生俱来的人权。
每个人都应有机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秉承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参与运动。
”(因为俄罗斯有ANTI GAY LAWS, 这句话是献给所有没办法参加冬奥的同性恋运动员们的。
)
起初,我以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部讲述濒死体验的电影,不像《深海长眠》,至少也像《我的左脚》那样,令男演员挑战下高难演技,叫观众哑口无言。
岂不料,未到中途,电影走马观花,大有往《米尔克》走的意思,替弱势群体争权呐喊,但看完一想,电影要讲的,明显不是一回事。
伍德鲁夫不是斗士更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没有家庭,没有明晰的个人感情线,更没有主动去对抗法律(钻法律的空子倒是)、跻身选台。
在无作为和大有作为之间,在艾滋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影片找了一个神奇的平衡点,异常耐看。
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放在德州电工伍德鲁夫身上,那大概是“其行也善”。
伍德鲁夫有如起名,他本是一鲁莽粗人,有帮损友,喜欢很man的牛仔运动,喜好糜烂又刺激的三人行。
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染上了“死玻璃和娘炮才会有”的艾滋病,这简直是最无情的羞辱。
这名狂野的西部汉子嘴上不服,但心里起疑,他日渐消瘦,很快就倒下了。
三十天,医生开出死亡期限,电影也打出了无情字幕。
也许真是生命力比一般人旺盛,伍德鲁夫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果敢地闯入墨西哥求医。
不过,他绝非有什么聪明过人之处,也没有私藏小金库,他只是不想坐以待毙。
大方向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还有一条副线,就是卖药俱乐部与医生、医院及幕后药管局(FDA)的对抗。
好事者不免要联想,估计是这条线索才打动了奥斯卡评委们的心。
可在我看来,这条线并没有伍德鲁夫来得精彩动人。
在管死神借来的两千多天里,他用药物延续了很多人的生命,他并不是一个医生,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药贩子。
你以为他会摇身一变,成为乐善好施的救世主、人权斗士、艾滋病群体代言人,他好像也没有。
只是,当他想要寻欢,他会找个感染者。
他不再歧视同性恋等群体,彼此间有友好沟通,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义举(超市偶遇老友)。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成功在于,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完人,或者说改造成完人。
他只是收敛了脾气,改正了恶习,最后,他一如过去,出现在了骑牛大赛的现场,像他心目中最认可的牛仔硬汉那样,骑在了暴怒的公牛上。
电影多次出现啸音的眩晕和静音的黑幕,显然,伍德鲁夫和他的伙伴随时会跟死神约见。
这个时候,千辛万苦、一番挣扎,一剂药下去,他们又起死回生了一般。
所以,生命是如此脆弱。
药物延续了生命,药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只为活下去,然后走在了一起,凭借原始本能。
不少人会以为,片中艾滋病患者的敌人是药管局和法律,这种看法其实是错的。
人会犯错,人制定了法律,法律不合情理、不近人情,这都是常有的事(如同法官的台词)。
但法律的存在不是要对这群人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在求生的道路上,增加了难度与障碍。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两名演员没得说,尽心尽力,举手投足间,充满惊人的感染力。
麦康纳往那一站,你就觉得,他只能是个破电工。
至于莱托,他就是最好看的那种绿叶。
两人获得奥斯卡提名乃至最终拿下奖项,都恰如其分。
只是,面对近年愈演愈烈的自我摧残戏路,多少令影迷起恻隐之心。
这些拿生命在演戏的家伙,回首演艺人生,他们也是不想坐以待毙么。
【中国新闻周刊】
电影刚开始,在不甚清晰的晃动的画面中,罗恩边和一个姑娘做爱边透过栅栏的缝隙关注着场上伙伴骑牛的状况,伙伴最终在无法驾驭中掉了下来,罗恩骂了一句脏话,表情是真的狰狞、疼痛、关切。
蓦地让人想起RUSH里,赛车手James在欢娱之后自白道:“女人愿意和赛车手上床,并不一定因为是她们喜欢我们,而是她们可怜我们,因为我们更加接近死亡”,罗恩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最初的放纵和不节制,也让我觉得是因为他的性格、生活让他更加容易倾向于激情、接近于死亡。
罗恩对他衷情的女医生萨克斯说:“为什么你总是白色的?
”。
Jennifer Garner 似乎完全素颜的脸以及总也不换的白色制服让她真的如同白纸一般,一个素净的、教养良好的、理科生姑娘。
后来两个人在酒吧里约会,罗恩带了母亲画的野花给萨克斯当礼物,花朵图案倒不繁琐,但颜色却是五彩斑斓,有令人不安的艳丽和撞色。
“我的母亲是个画家,是个吉普赛式的女人”,这句自我陈述里有类似生命源头的意味,德州牛仔放荡不羁的生活,围绕在其周围浓艳的女人,她们像她们暴露衣着里巨大的乳房一样包围和压迫着他,然后他爱上(甚至不是爱可以涵盖的)一个“总是白色”的女人。
可这不是一个英俊的总也不能消停的西南部浪子感觉倦怠、想要停下来的爱情故事。
Matthew McConaughey 把自己那张线条如雕塑般的脸折腾的让人恶心,瘦的跟大烟鬼一样不洁净,一点没有年青时金黄色牛仔游戏人生的意气风发,而更多是为年轻时那种无节制生活付出代价的模样。
前段时间一个远房亲戚叔叔因为肿瘤住院检查,这个叔叔年青时是以能玩会玩而在自己圈子里著称的,可是怎么样呢,帮他办住院的表弟说,好像看着一个古龙笔下的人物塌陷了,老了,没钱了,玩不动了,还是得需要医疗保险,需要不漂亮年华已逝的笨老婆陪床。
事到如今,罗恩心里的黑洞已不是一个白色的女人可以填补和拯救的,那抹白色顶多像一个念想和安慰,让他想象一下自己如果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可能的结局,所以他对她是有节制的喜欢,是他对其他女人从未有过的节制,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一个必须节制的境地:与他的骑牛伙伴可能遭遇的忽然受伤死亡不同,他是一个缓慢死亡的过程,这种缓慢不是跟谁做爱就能逃避的。
对这抹白色的念想却在生命最后阶段唤起了他对色彩的爱,包括白色在内的色彩,甚至连生命本身也不再是他曾经自以为是、但其实很单一的色彩。
并非是浪子回头,他自己说他很想再骑一次牛,很想再试图回归那个激烈生活的自己,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仍然保留着强烈的牛仔风格,有的时候仍然很混不吝。
虽然后来也说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类似的话,但总觉他的愤怒更多来自于“为什么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而不是后悔“为什么从前要像那样生活”(真的很不理解有些因为某些事情就一副看破了一切的样子感慨自己从前的生活都是虚无、都是无意义的人,感觉这样很轻狂,是看不起时间看不起生活的表现。
王小波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虽然觉得的确如此,但又隐隐觉得,单凭那些有趣的、乱七八糟的细节也不能完全认定那种生活是负面的),然而,生活也不再囿于此: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牛仔,只是已经不再只是喝酒、滥交,对抗医疗机构的行政化、利益至上的侠士气也同时开始成为他的风格,他的牛仔作风成为一种革命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硬汉。
进入他生命的其中的一种色彩来自于Jared Leto 饰演的雷蒙,一种极其艳丽的色彩,一个花一样、认为自己最大的使命就是在见上帝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同性恋。
罗恩最初严重的恐同,但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与雷蒙变成生死之交(我觉得这样说不为过),除了死亡将至的震撼,我感觉不到有什么神启的东西改变罗恩的价值观让他对同性恋可以接受,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和睦相处,也许不光是什么三观问题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讨论,更多的取决于相处,罗恩和雷蒙,是一种相处过程中的感念、恩情(我的两个泪点都是在这两只的对手戏里,第一次是超市那场,Jared Leto那个开心、可怜、隐含泪光的表情看的我心疼死了,第二次当然是那个拥抱,多说无益,雷蒙对自己的父亲说“他对我有恩”,在当时对待同性恋的大环境里,于他来说这真是恩情呀)。
所以也许就像他对所谓“基佬”的态度转变一样,与其说他是民权斗士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想活下去的人,然后帮助了一群想和他一样活下去的人,他没什么理论的对抗的高度,他的对抗来自于生之本能,来自于亲身经历,他觉得有些事情很操蛋,他不能容忍这些操蛋:他还不只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他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牛仔,用他的牛仔的甚至无赖的作风对抗完全与之相反的所谓高端精英的作风。
所以,接近片尾处那一屋子蝴蝶是真正的美丽的颜色,像落叶般金黄,又像德州炎热天气下尘土飞扬的无垠的金黄:土地、荒原,或者风中的、在极限运动之中的、牛仔的头发。
在IMDB里的Trivia中得到此片的几个有趣的事实:77磅:片中饰演Ron Woodroof的Matthew McConaughey为了演好染上艾滋的Ron,减掉了47磅。
同样,Rayon的饰演者,刚从乐队5年的巡回演出回来的Jared Leto减掉了30磅。
25天:这部片子由于前期融资仓促,预算紧张,没有进行完整的拍摄前准备,整个拍摄过程只用了25天。
而男二号Leto由于工作档期关系更只是用了23天便完成了拍摄。
由于本片的融资困难,预算紧缺,拍摄期间全程使用单镜头手持拍摄,并且没有任何补光工具辅助。
这三个数据很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这样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两位演员以及整个摄制组的努力,使这一段美国80年代末艾滋病猖獗但又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期的艾滋病人抗争史近乎无瑕地放到了我们的眼前。
与McConaughey许多之前风度翩翩的表演不同,他这次饰演一个黄赌毒皆染的德州流氓电工,输掉比赛后带着赌款逃跑,即使到了医院也不忘多打量两眼女主Eve。
当然,如果没有Ron身上骑牛士的反叛,挑战的基因,也就没有后来他的整个抗争。
Leto则是把在戏中是一个“既生我何生蛋”的典型美国同性恋者Rayon演得入型入格。
故事的发展主要建基于三大矛盾或者说线索:Ron个人对于自己的疾病的接受并积极治疗;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同性恋的歧视与偏见,Ron一开始也是如此;Ron和Eve对于药物的抗争。
两人的杰出表演让观众完全代入到了影片当中里去,内心戏可以说是贯穿其中,在医生告知Ron患有HIV并只剩下30天时间时,他从开始的不耐烦到不相信,到Eve告知他结果无误时,他不吭声,没有对白,然而让观众们看到的是他脑海中的一片空白,眼里泛红光,等到他终于反应过来时,只能无助地反问医生到:”30日?
“。
Ron先是去到崩溃的边缘(回家继续get high)到认清事实,努力抗争。
Rayon作为艾滋病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恐惧,绝望,无助和同性恋者对于爱和自由的渴望这些内在情绪都是表露无遗。
Leto在戏中同性恋的形象真的让观众们难以忘怀,在阔别影坛多年之后再次有这样的表演确实是难能可贵。
个人觉得亮点是Rayon在Ron强行要他朋友和他握手之后的甜甜小白兔look,这里昭示着Rayon对Ron态度的转变。
当然,Rayon与父亲见面要钱和他最后生命尽头等等桥段也让观众感受到很强的代入感。
77磅,25天,单镜头手持拍摄。
影片到目前为止除了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之外,还在全球获得了大大小小41个奖项和28项提名。
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在3月2号晚的颁奖台上看到最佳影片,男主男配这三个奖项能够颁给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在当时社会只有一种被批准面市的抗艾滋药品—AZY。
且这种药品有很大的毒性,为了求生罗尼尝试各种药物,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罗尼遇到一位墨西哥医生,他为罗尼推销了一种可以抑制艾滋的药。
罗尼就此开始贩卖这种抗艾滋的药品并通过其他国家走私非法抗艾滋的药品。
在医生和异装癖同性恋瑞波的帮助下建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地下组织,帮助同性恋对抗艾滋病。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主人公从只为了赚钱贩卖药品到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摆脱艾滋。
这之中的转变就是罗尼的情感升华。
到最后,瑞波死时的悲伤,都是他心境变化的原因。
从男主的角度来看,整个医院和药物开发体系简直是罪大恶极,医生都是杀人犯,而制药公司和FDA狼狈为奸,让患者为药物的失败买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截然相反的:药物的副作用需要长时间的人体实验方能明了;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私自进药,结果会是延误治疗,加重病情,甚至是一命呜呼。
故事是从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那么请问,上述两种情况,到底哪种才是事实?
一边是庞大的医疗体系,另一边是广大的患者人群,到底谁对谁错?
很遗憾,现实就是没有一个clear-cut的正确答案。
就像是一部分医生会为了多赚钱而给患者多开不必要的药,而也有一部分的患者频频大闹医院,甚至不惜向医生拔刀相向。
医患关系,从来是一个复杂的循环。
若只偏向一边,光从医生的角度吐槽素质低下的患者,或是只从患者角度攻击医德低下的医生,都只能激化矛盾,而不能从实际角度解决问题。
引申开来,这便是题目:记叙文好写,而议论文难作。
(此句来自央中。
自从那次聊天后,我便在反复琢磨这句话,而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想恰好对上了这句话)世事皆如此。
记叙文最能打动人心,但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议论文。
自古从各类小说,到现在南方周末的文章,都是记叙文,让读者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感受了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记叙文往往缺失了其它角度和其它观点。
像是这部电影,完全忽视了医学工作者们在AZT药物开发上的呕心沥血,以及背后母公司大力的资金支持。
这样的记叙文,仅仅能唤起人们对此事的关注,但并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议论文该怎么写?
以这部电影的题材为例,大概要调查一下FDA已批准的药物的副作用情况,要调查像男主一样的人有多少,要调查这些人是如何从海外来走私药物的,要调查这个黑市的规模,要调查医生是如何决定给哪种药的,要调查FDA和药物公司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哪,要调查这么多!
这就是议论文的代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过这篇记叙文后,感叹一下男主的求生欲望以及能力,再痛骂一下医生医德低下,恐怕就是他们思维的极限了。
这大概也是为何民意总是可以被轻松操纵。
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今年奥斯卡的夺奖热门,水平一般。
作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中国观众,若被刻意讨好奥斯卡的《为奴十二年》征服,未免有些矫情:19世纪的黑奴好歹能填饱肚子,夜里还有女奴投怀送抱,甚至可以去拉小提琴挣外快。
想想看,21世纪陕西黑砖窑奴工过的是啥日子?
《蓝色茉莉》举报老公的女主角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整部影片对为富不仁的讽刺过火到了令人难堪的地步,与其说它是《半夜鸡叫》的美国版,不如说是因家庭成员不断爆料、长年被性丑闻困扰的伍迪•艾伦,向破坏家庭和谐者发起的复仇。
论刻薄、毒辣,鲁迅排名第二,无人敢居第一。
而鲁迅之厚重、大气,凭借的正是伍迪•艾伦所缺少的“爱之切,故言之也苛”的悲悯。
反暴力的《天生杀人狂》(1994)令不少青少年观众沉迷于暴力,意在针砭华尔街荒淫无耻、金钱至上的《华尔街之狼》,遭遇了相同的困境,接二连三的性派对和毒品狂欢,严重削弱了影片的批判力量。
镜头里没有人性的挣扎和反省,只剩下男主角滥用毒品后扭曲的肢体。
《林肯律师》、《杀手乔》证明了马修•麦康纳的实力,他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适合出演亦正亦邪的复杂角色。
挑选颁奖季的黑马,当然是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影片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果你病入膏肓,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
当国家对病痛束手无策,个人是否有权自我拯救?
为符合艾滋病患者形销骨立的角色外形,马修疯狂瘦身30多斤,《魔力麦克》中那只性感的丰臀成了能把气球戳破的锥子,男二号杰瑞德•莱托干脆断食一个月减重28斤。
啥叫职业道德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一九四二》出演饥民的那些白白胖胖的演员,看到如此敬业的同行,是否感到羞愧?
可卡因、酒精、冰毒组成的“夺命套餐”,以及毫无安全措施的性生活,损毁了罗恩的健康。
在被确诊艾滋病晚期、只剩30天生命的时候,罗恩拔枪四顾、泪如雨下。
1980年代的美国,艾滋病患者备受歧视。
罗恩对抗的不仅是病魔,还有充满敌意的社会氛围。
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他,开始深入研究世界各国治疗艾滋病的最新进展。
葛兰素威康制药公司处于试用阶段的AZT,是当时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合法的抗艾药物,副作用很大,且无法惠及每个患者。
罗恩乔装打扮,到墨西哥、日本等国走私抗艾药物,用赚来的钱维持自己巨大的治疗费用,形成“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救命行动立刻让他成为FDA和国税局的眼中钉。
罗恩实际上已经成了掌握抗艾药物最新资讯的专家,他非常反感尸位素餐的医生:“你以为我是你的白老鼠?
我看着像啮齿动物吗?
你说我30天内就会挂掉,他妈的一年过去了,站在你面前的是谁?
”放荡不羁、忏悔、自救、自尊,马修•麦康纳将罗恩的脆弱和强硬诠释得非常到位。
一个好汉三个帮。
杰瑞德•莱托出演罗恩的异装癖病友,风流、惊世骇俗的背后,人物内心的欲望、痛苦和恐惧在举手投足间泄露无遗,演技令人赞叹;从旁观到主动伸出援手,詹妮弗•加纳饰演的女医生,代表美国医学界的良知,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对“买家俱乐部”这种生命自救团体从漠视到同情和支持的漫长过程。
罗恩打赢了和FDA的官司,1992年9月12日,在被医生判处死刑后的第7年,他悄然离世。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罗恩参加牛仔大赛,牛背上的罗恩,本身就是一曲生命的战歌。
3月2日奥斯卡颁奖,《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匹黑马,或许除了表演类奖项,还有更多的斩获。
(媒体用稿)
不怎么好看,没有药神好。
女医生太老鼠屎了,每每让我出戏,这角色有存在的必要吗?唯一的用途是衬托吧……
不能因为一个瘦成了精,一个变了性,就把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两个奖都送出去了呀,不能因为有在肉体上做出牺牲,就给他们颁奖呀,以后可以单设个人道主义奖呀,不飚演技飚生命,这样是会助长歪风邪气的。
从来就没有天生的革命者。抗争是造物主给我们最好的解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斗牛其乐无穷。尽管主角的这种斗争更多的只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
不!喜!欢!
个人觉得很一般,它在暴风上打分超高:9.6分,人们的评价也颇高,但令我很失望,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我也并没有感觉到他成立的那个俱乐部拯救了很多人。
Leto 如此艳冠群芳,男主竟然真的一次也没有心动过吗
真人不敢说 片子本身很一般 可能从小这些故事听多了吧
并没有看……单纯从题材就极其反感。乱性和基佬得艾滋……这有什么值得救赎的么?没有的,肮脏且下作。要不怎么都避之不及
看演职员表才发现男配是谁,太妖饶了,直奔奥斯卡啊
难看
男主、男配的表演可圈可点;几个值得注意之处:那副被挂歪又扶正的画、从斗牛场栏内到上场、对待gay的转变态度、一句“I don't wanna die”。
主题层面非常丰富,毒品同性恋,社会偏见,保守势力,医药政策以及法律漏洞,在广义上,生命的奋斗和坚强,理解和宽容。演技真是看到人赏心悦目,太赞了。
这种题材也可以这么励志,美国人真的够了!
私货夹的不够聪明
三星半一个直的瘾君子得了艾滋医生说活30天他却活了7年的药物抗争史~~~
我是异类,飞机上看的,睡过去几次
跟药管局抗争是次线是故事架子,以rodeo开始以rodeo结束,那头牛既是疾病,也是曾经的自己。Ron对同志、女知、有色人种的态度转变,从烟酒毒赌黄俱全到吃健康食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最好看的部分。MM好像是通过Mud开窍了。JL简直逆天了。PS:天朝有语「三个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我早见识过了。
男主男配大飆演技,開頭和結尾的鏡頭都十分出彩。
平平淡淡,男主还行,男配感觉很一般啊,我觉得不怎么值一个奥斯卡(好吧,我不会辨别表演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