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剧作家与戏剧》,被里边对萧伯纳和米勒的讽刺笑到拍桌。
先是说萧伯纳“如今只有那些剧本前的序言还会有人读一读”,只是靠着“艺高人胆大,才救活了《圣女贞德》”;继而又说阿瑟·米勒的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好戏,文本本身却都难以猝读,例如与《圣女贞德》颇多呼应的《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前者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但妙处在于萧伯纳独有的反讽与机智,但米勒身上“根本不具备这一文学素质”23333布鲁姆固然是过于尖刻,但尖刻之余也不是全无道理。
这促使我去思考在观剧过程中感到的一些割裂之处来自哪里——当然,米勒真正的天赋确实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表现痛苦,这仍是一部足够深刻和引发共鸣的好剧。
米勒说《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所本,但马萨诸塞猎巫案真实历史中的普克托60岁,艾比盖尔12岁。
米勒修改了其中这两人的年龄,并演绎出普克托和艾比盖尔之间的婚外情,这下不仅为艾比盖尔作为召唤巫术的少女首领找到了“嫉妒”与“复仇”的驱动力,更为普克托设计了两难的道德困境——要么承认女巫的存在来换取自己和妻子的安全,要么承认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她只是出于复仇心而不是什么无名力量作祟——在两难困境的无限折磨中,米勒给这个有道德瑕疵但不失质朴的农民指了一条决绝的出路,那就是死亡的“悲剧性胜利”。
米勒在史实之外创造出了一种感情,却用收着写的方法,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据说在米勒手稿中发现的一些修改之处,就包括对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情感交流,进行了不少删节,从而把笔力集中在普克托自己的挣扎上。
在老维克剧院这版复排中,多走先锋路线的导演雅艾尔·法伯(Yaël Farber)也放弃了其他风格化的表达,而采用了十分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
遵照剧本,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同台交流并不多,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轨错误的普克托在面对艾比盖尔暧昧的言行时,也没有再多分给什么温柔的眼神,但是普克托的扮演者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种味道:“Samantha Colley(艾比盖尔的饰演者)总是用同一种洗发水洗头,让我完全熟悉了这种味道。
” 却完全可以想象演出现场萦绕在两个人之间欲说还休、莫可名状的氛围。
普克托最终还是从当众承认婚外恋情的羞耻感和认罪苟活的羞耻感中挣扎出来了,他在完全有意识的情况下,撕毁认罪书,推动了自己的生死门。
这是作为清教徒的普克托寻找自我灵魂的努力,而非一桩性丑闻的脱罪过程;这是米勒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创造出的悲剧神话。
这么看来《萨勒姆的女巫》和《圣女贞德》之间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
有的人在普克托/贞德身上看到人性的伟大,有的人从始作俑者/审判者/“帮凶”民众等等更多人身上看到的是人性之恶。
这恰恰也是两部杰作中存在的内在的割裂和矛盾,也是这个世界里天差地别的绝望。
普克托光芒万丈,让人觉得人性的光辉可以照亮前方,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类似对应的故事,似乎又确信无疑地告诉我们仍在黑暗中毫无进步,一个悲剧英雄除了拯救自我的灵魂,无补于世——这或许也是米勒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理想的困境。
发于微信公号:新现场
2014年Old Vic剧场的版本,中间舞台四周观众的感觉很棒,表演区域不大但是并没有受局限,空间感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看完总觉得RA太大只了,最后最后的表现真的不够好,看导演在大段独白都切Elisa特写就知道了=、=;Elisa的演员好棒,口音偏英音可能是为了表现刻板(?
)演的太好了不愿意相信是口音问题啊,这里Elisa的丰富的内心完全演出来了,特别喜欢这个女演员安娜·玛德蕾 Anna Madeley(果然是英国人=、=),她和本瞄居然合作“故园风雨后”,list加加加。
有国话和电影的铺垫,最后居然把英文啃下来也是蛮佩服自己的。
不过很明显,英文的金句、长句不容易记,能当场理解也觉得棒但是前后呼应的部分和点题的主旨台词都要看截图才发现,天然的语言障碍还是有那么点。
这里飞扬而下的黑色纸片真的很有感觉,对比Hamlet还是更应景(看什么都要把BC挂出来鞭尸也是脑残粉的一种方式orz)。
最后的结局没有最后一段的圣经背诵,去高潮化,更人性;对比电影版的悲壮、国话版单纯的愤怒,这个版本更多了凄凉。
一个细节就是这里Andover作为对比是一直存在的,这个从hale出场就提到的引子在后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显得salem更为顽固对真相视而不见。
另外这里对妻子的表现也喜欢:不像国话的只是单纯的顺从,这里虽然都叫她goody Proctor,但是她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阻拦JP的决定不是顺从,而是站在一个更高尚的角度,她的内心是pure的,她深切贯彻“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想法;所以即使JP一开始的通奸、招供都是让她反感不符合她的三观的,她也不是一味指责,而是理解他、支持他、甚至于反省自己的错误;最后JP选择做个诚实的人选择绞架,她也是赞成的,因为她相信更大的审批在上帝的手中。
剧情里总督大人、法官、hale甚至于Parris的对比,体现出了人性的召唤;仔细想想,Hale真的是蛮容易出彩的,开始的信心满满;中间有所怀疑并站在执法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要求公正;最后被愧疚击倒,身为神父却站在拯救生命的立场上说服别人说谎,一步一步的情感转折是看得见的而且和观众的情感是贴合的,很容易博得好感,逆转后的一些台词,虽然更宗教同时也更具反讽的效果。
(还有监狱里死刑犯们召唤Satan神马的,即使讽刺也是返程虔诚老奶奶和主角的内心坚定)。
说好的记台词:零、“Abigail, I cannot go before my congregation.”“There are wheels within wheels in this village and fires within fires!
”一、JP和Hale的思辨JohnP:Is the accuser always holy now?I'll tell you what's walking Salem - vengeance is walking Salem!Hale:(这里有呼应)Private vengeance is working through this testimony.From the beginning this man has truck me true.I believe him! This girl has always stuck me false!二、四个男人的讨论——主要表现总督的性格总督:Mr Parris, you are a brainless man! (Audience laugh)Andover is remedied. The court returns on Friday and resumes examinations.(其实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对Abby的判断,却用Andover找理由)Parris:Andover have thrown out the court and will have no part of witchcraft. I fear there will be roit here.法官At every execution I have seen naught but high satisfaction in the town!Parris:Judge Hathorne, it were a different sort that hanged till now.When I summoned the congregation for John Proctor's excommunicaiton.-受到了民众的质疑(Haley出现)总督:When I speak God's law, I will not crack its voice with whimpering.(直接表现总督的缺乏同情心、这里的惨剧他要负主要责任)Hale:Excellency, if you postpone a week and publish to the town that you are striving for thear confessions, that speak mercy on your part, not faltering.(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督:...so I cannot withhold from them the perfection of their punishment.Hale:If you think God wills you to raise rebellion, you are mistaken!总督:Why have you returned here?Hale:Why, it is all simple.I come to do the Devil's work.I come to counsel Christians they should belie themselves!三、Hale和Elisa的对话——hale的内心戏全出来了Hale:...for if he is taken, I count myself his murderer. Do you understand me?Let you not mistake your duty as I mistook my own. I came into this village like a bridegroom to his beloved, bearing gifts of high religion.The very crowns of holy law I brought, and what I touched with my bright confidence, it died, and where I turned the eye of my great faith, blood flowed up.Beware, Goody Proctor, cleave to no faith when faith brings blood. It is mistaken law that leads you to sacrifice.Life, woman, life is God's most precious gift. No principle, however glorious, may justify the taking of it.Quail not before God's judgement in this, for it may well be God damns a liar less than he that throws his life away for pride.Elisa:I think that be the Devil's argument.Hale:Woman, before the laws of God we are as swine! We cannot read His will!四、Elisa和JP的对话——步步败退,JP巨大的无力感Elisa:But let none judge you. There is no higher judge under Heaven than Proctor is!JP:Why do you cry it? It is evil, is it not? It is evil.You would not; if tongs of fire were singeing you, you would not! It is evil!Good, then - it is evil, and I do it! And there is your first marvel.
太震撼了!!
本身Arthur Miller大神剧本就足够伟大,这版production的展现也配得上!
最大两点观感:1)There’s nothing more evil than the cold cruel vengeance of the human heart. 2)If anyone has the slightest doubt about the power of acting/dialogue/monologue, or anything at all of live theatre, just watch the trial scene of Act III.还有三点混乱的思考:1)一个人被判有精神病的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醒。
2)为了程序正义而牺牲结果正义是否justifiable to some extent?
3)人真是越长大才越学会同情,孩童时期的人心不是恶的可怕,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恶的概念。
一切都建立在玩笑游戏惩罚和逃避惩罚。
看完也越来越感觉可怕的是人心,更是时代。
那是一个连跳舞和在星期天耕地都被视为渎神的时代啊。
确实有点感觉少了最后一击,不过反思之后觉得可能是我俗套了。
口音上,开始纳闷美国背景的故事,怎么还都是英音,还纳闷old vic的production怎么会这么不讲究呢,后来意识到是我不讲究了,因为17世纪北美殖民地也没建立多久,这些清教徒基本也都是出生在英格兰,当然是讲英音了。
大舅演技牛逼,法庭最后的独白真的breathtakingly震撼!
“One of Armitage's trademarks is his baritone voice.”大舅还会play cello呢啊真的太性感了!
打开剧照发现大家都在呼吁大舅演24601,好的那我也激情加码吧!
baritone大舅音乐剧版的可能不太行,话剧或电影版的有生之年安排一下吧!
Giles Corey这角色太让人敬佩了,最后真的泪目,是来自我们北安的汉子啊!
查了其他production,利亚姆尼森大叔也很适合John这个角色了。
更想看16年莎莎和小本的版本,莎莎的Abigail我也太想看了!
可是宽街的版本都找不到资源啊!
ps放映现场后排一男一女吵到大声骂娘甚至动手威胁报警请保安,也是我观剧历程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铁证了。
“Do you not believe there are witches?"“If you think I am, then I believe there is none."本来觉得自己台风天出门看戏精神很可嘉,没想到影院依然满座。
A TOTAL WITCH HUNT! 是挑动群众逗群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中世纪基督教文革。
不算我最感兴趣的题材,但看时依然觉得不寒而栗,也几次因为义愤落泪。
“我们已经处决了十二个人,那么便更不能判剩下的人无罪---这是不公义的。
”真想把说这话的人掐死啊。
对于不不容质疑的权威---无论是来源于宗教或政治---几乎可以肯定它会带来可怖的后果。
“任何人都不能践踏法律”、“现在到了泾渭分明的时刻”,这些话术听着真耳熟。
我是无神论者,除了实证主义的原因,也因为我无法接受有神高高在上垄断一切权力、真理与道德。
我更没法接受有人声称自己替神行事,从谋害“女巫”到娈童主教,事实常常证明这些人并不值得丁点信任。
反倒是那些教民:我觉得他们即使没有基督教的感化,也能成为好人。
“当信仰带来流血时,应当放弃信仰。
”如果我是约翰的妻子,我会希望他苟且偷生放弃信仰。
但是作为观众,我希望约翰死,希望看到壮烈牺牲。
他最后做到了:“”我沉默仅仅是出于轻蔑:人很难对狗撒谎。
看看吧,你们所见的第一个奇迹,John Proctor的心中也有了一丝良善,不够织成一面旗,但足够不让狗衔着旗子跑。
”真的很希望那些神职人员得到人民的惩罚啊,希望人民最终能“像海浪一样拍向法庭”。
“孤儿嗷嗷待哺,牲口在街上游荡,庄稼烂在地里,而你问我人们是否在谈论叛乱?
”这样的人怎么不值得在地狱的永恒之火中炙烤呢?
#萨勒姆的女巫# 版权放映:萨勒姆的女巫(老维克剧院出品 @ 三克映画)感触太多不知如何说起一直没写。
很多年前看过国家话剧院的版本,我就相当喜欢这个故事。
Arthur Miller在这个有历史背景的故事里,充分描写了凡人身体内蕴藏的“能量“——乡民的渺小和他们的善恶的最初行为是匹配的;造成多人殒命的后果,和恪守原则后迸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又是巨大的。
历史上多次出现这样指鹿为马的政治事件,民众被权力代表教唆和威胁后,互相构陷和迫害又显得特别熟悉。
因此要共感这个故事的门槛其实很低,而且一旦你开始把自己带入阿比盖尔、约翰、神父、法官或是任何一个角色里去,很容易就会感到一种灵魂被叩问的窒息。
不知道其他人感受如何。
对于在高压状态下一直保持善良,我太没信心了。
老维克这个版本特别注重气氛的营造。
上来得益于拍摄剪裁的质感,也直接给映画观众先送上一些邪灵的元素,入戏是很容易的。
一直保持着室内环境,街头巷尾发生的事倚仗角色诉说,也能看出并没有想用人群数量来进行其实最容易让人发毛的恐惧感。
切入点很小,人物感情很真实,没有人是原始的没有道理、没有感情的恶。
动机全部描绘完整,阿比盖尔的求而不得,约翰的情难自己,伊丽莎白的过刚则折,黑尔牧师对于宗教的盲从和后来的悔恨,法官不愿承认错误最后强加威逼利诱…这种带给人的恐惧大概是,大家都有罪,但没有人罪该至死。
而一旦个人的恶意和生杀权力结合,政治恐怖就来了,在另一个角度上,约翰最后为了给自己留一丝好不容易找到的善良和清白,赔上性命。
其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层人性的剖析——“如何不作恶”。
与其说是宗教的奥义,不如说,羞耻感是人类进步的一大阶梯,是良知的重要构成部分。
颜面不仅是对别人的,也是对于自己的后代、对于自己本身的。
这一版本的造型和表演都有一些恐怖片的氛围,无论是女孩们的指证,还是法官的庭审,情绪都很强烈,几乎是维持了全片的高潮。
但在A角色处于歇斯底里的时候,镜头往往会给予相对“收”的角色,这种对比就更加震撼人心。
比如法官大声质问的时候,阿比盖尔眼含泪水,愤恨而悲哀,那种失魂落魄几乎像是一种能量的积蓄。
再比如,约翰和法官对戏情绪失控时,伊丽莎白的寂静,是绝望,也是镇定。
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更甚双方互相咆哮。
起落感充分传递了戏剧性,也很方便立场的平移。
演员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短板。
RA的完成度其实不错,就是一个庄稼硬汉的形象,行为和情感都很符合逻辑。
但对比强烈的角色更容易出彩,比起他来说更复杂也更丰满的可能是黑尔神父、帕利斯神父、阿比盖尔和伊丽莎白这四位。
《萨勒姆的女巫》是我认为非常值得一看的剧本和剧目。
有不同版本我肯定都买账,不会错过。
这个版本挺优秀的,推荐给大家。
这个官摄真的绝了绝了!
在黑白是非颠倒的世界里,是否有勇气坚持自己、捍卫真相和挑战权威?
每次黑暗审判前夜,开路的两盏油灯,如同黑暗中即将吞噬美好的困兽双眼。
当一己私欲或傲慢浅薄蔓延,把权力和法律当作武器时真的太可怕了,全程的压抑和窒息感。
唯一的闪光点,是John临死前和Elizabeth的对话太动人了,哪怕对他的爱再深,哪怕只要轻轻一句话就可以留下他的生命,她也不愿充当他生命最后的审判官。
I accept as you will. 好几幕所谓的权威及decent people,和平民的对峙,让我想起了堂吉柯德,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事情,不惜牺牲一切包括生命的高尚灵魂是可贵的,永远为这种英雄主义折服和讴歌。
经典永不落!
三个半小时屏息以观,方方面面都令人叹服!
当皇帝的新装褪去童话的外衣,以冰冷赤裸的残酷面目示人,当“法理”失序,人人自危而让谬论借真理与正义之名横行,依然有人愿为守护“吾名”的圣洁与尊严而不退让!
本来想等一个现场,正好小伙伴约国际戏剧影像展,得以从荧幕中感受戏剧与影视艺术表现手法强强加和产生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尤其是第三幕的群戏,镜头之眼为观众定位至焦点,化解了现场的“繁”,让戏剧张力层层积蓄,直击人心!
何为表演,何成经典,这便是了!
一群红卫兵小将在某个心怀鬼胎的小姑娘的唆使下(再次证明小孩子都是魔鬼啊again> <),借愚昧而自私的大人之手大开杀戒,有人为了保命有人为了复仇最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
信任和真理在愚昧的社会不堪一击。
原来文革哪里都有哎,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同样入围oliver,今年得奖的桥景胜在故事切口小、短、精,还有马强叔叔一双水汪汪楚楚可怜的眼睛。
美美的大舅不要气馁哦,你也是棒棒哒
题记: 不要信任语言(符号),而作为语言系统里的一份子,我目前能做的只能是严谨、真诚地使用它。
信仰总是饱含着人类最美好的初心,在抽象层面,对乌托邦的构想一定会不断地震撼读者(观众),然而,为了让神的旨意实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抽象理念进入世俗权力或生成一套权力机制时,原初的理念就开始了作为语言的不断流变。
几乎每一次,信仰产生的话语被使用,进而信仰被阐释,最终让位于世俗权力——信仰作为且仅仅作为旗帜,它已经被悬空了。
宗教通过“政教分离”来避免体制的毁灭,同时似乎也宣称了一种可能:在世俗权力之外依旧能为心灵世界留下空间。
但所谓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难道不是另一个抽象概念吗?
被掷入权力世界的人,能保有政治之外的心灵吗?
天国在人间的代理机构,能避免成为另一套世俗权力机构吗?
《萨勒姆的女巫》之中就充满了语言的游戏,但在打着信仰幌子的一次次词汇、意义的置换下,真正作祟的是那个据说不可以被冒犯的权威——约翰说他厌恶的那个词“authority”。
也正是authority,让剧中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陷入了巨大的陷阱,被污蔑、被惩罚、被审判,或时刻受着这样的威胁。
这authority是什么呢,很难去真正描述它,但它一定不是信仰,也不是教义,我愿意这样命名它:由言语构成的世俗权力。
一种根本没办法定义,却可以通过言语被随意使用的权威。
比起那些显而易见处在受害者位置的角色,牧师黑尔,最高法官和以阿比盖尔为首的姑娘们,是我更愿意讨论的人物。
法官是剧作中站在权力最高处的角色,某个程度上,他成为了权力的面相,不可被质疑、极度严厉、绝不露怯,简直铁板一块。
比起帕里斯神父这样依附权威谋私的卑微者,法官严苛果断又显得公正不阿。
但他真的公正吗?
他质问反水玛丽的态度,与质疑阿比盖尔的态度难道不是明显不一致的吗?
正是从这里,法官展现出了他作为人的面相,即使他努力视自己为法律的代言人,他依旧是一个权力体制之中的人,他无法与体制合一,面对可能颠覆法庭的质疑和叛乱情绪,他会慌张,强作镇定。
最后一幕中,法官急迫地想要约翰认罪,却无论如何不肯在制度上放松一刻,暴露出的即是他作为人,与authority之间的不融合。
法官和以帕里斯为代表的神父们,是权力者,同时也是权力依附者,很难说他们是否真的相信信仰,或是否是有意地使用信仰语言来玩权力游戏。
受害者的最大苦难则是他们把信仰和权力完完全全混为一谈了。
伊丽莎白否认通奸,是她看似坚定的信仰里始终掺杂着的权力结构的一次暴露。
即使在“最后的抉择中”,约翰由于捍卫自己的名字而撕毁认罪书,毕竟,他捍卫的不是拉康所述的象征界中的“父的名”与“父之法”吗?
约翰认同自己的名字,却将这名字与自我合一而违抗authority,是否可以视为是在象征界中撕开了一条裂痕?
阿比盖尔才是从头开始就疏离authority的角色,她说约翰让她明白了萨勒姆的人们教给她的是怎样的谎言,她不会再闭上“已经张开的眼睛”。
她似乎摸透了权力混沌的肉身,带领姑娘们从被惩戒者的位置自保甚至反攻至权力的表象——信仰——成为信仰的化身。
她们是玩弄、利用、不信任authority的人,但要命的是她们依旧把权力与信仰混作一谈,阿比盖尔拒斥权力的同时,难道不也把信仰推得远远了吗?
但在权力已经将自己与信仰同构的处境下,是否还存在其它可能的行动呢?
黑尔神父也许是一个答案,但他自己是仍是迷茫痛苦的,我在他身上也无法找到终极回答。
几个月前和同学讨论过苏联人民的信仰热情是多么的感染人、多么具有乌托邦式的美好。
这篇文章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当时我说的那句“信仰当然很美好,但是当它开始生发出具体的权力机关时可能就更复杂了,我觉得两个东西不能被同样看待。
”我还没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空洞抽象因而可能自相矛盾的观点罢了:绝对不要轻信被权力使用的信仰话语,但最好也不要因为拒斥权力而放逐一切。
到最后,其实说不要做什么最轻松了,真正想清楚的人会直接说应该怎么做。
《萨勒姆的女巫》的确不负盛名,每个人这一生都应该接受一次这3个半小时心理折磨。
剧本本身的主题不难让人产生共鸣,不管是当时的麦卡锡主义还是中国文革,还是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指鹿为马,又甚至是当代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其实都可以套到剧里面1892年这个美国小镇上:当普通民众被极权领导所威胁唆使后,互相陷害出卖的场景绝不让人感到陌生。
中场的时候我跟zyx说,这部剧最可怕的地方应该是,抛开时间地点宗教等因素,它可以完全对应上历史甚至是当代的许多事情上。
再加上极富代表性的剧中角色,阿比盖尔、普克托、伊丽莎白、黑尔牧师、玛丽•沃伦...你可以说,他们身上都有每一个人的影子。
3个半小时里的所谓“猎巫事件”和荒谬的法庭审判中,幻觉和梦境竟成了确凿证据,被控告者百口莫辩,当道理和冷静也无法为自己辩解,剩下的只有绝望的嘶吼。
撒谎认罪,还是走上绞刑架,成了那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永恒难题。
整个案件的起因让我困惑了好久,林子里跳舞的少女到底是不是在做巫术?
既然是,为什么又害怕被人发现?
到了后来我看了别人的剧评才发现,是一群在清教主义压迫下偷偷作乐的少女,害怕被人揭发判刑,转而声称自己见到魔鬼和其跟随者,通过诬陷他人保自身平安。
让我困惑的原因,大概是我还是无法相信一群少女能有如此大的对他人的恶意吧。
被波及的村里众人互相指责诬陷,在保命的动机下,又暗含了多少积怨和嫉妒的报复。
更荒谬的还是法庭审判,无数次强调自己是正义公正的法官,到头来还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对犯人威逼利诱。
究竟魔鬼是否存在,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但你我心知肚明,魔鬼到底是谁。
我很喜欢这部剧因为它可以说是高潮迭起。
往小了看,演员的每一次高声质问都可以算一个小高潮;往大了看,我认为整体剧情的高潮还是普克托与阿比盖尔的对质部分,这也是我最喜欢和最难受的一部分。
在这场戏的前半部分,天平慢慢倾向正义,普克托一行人似乎有了希望。
玛丽沃伦没有屈服,牧师说漏了嘴放出了有利证据,阿比盖尔等女孩儿也无话可说。
然而当观众心中的大石头即将着地时,伊丽莎白的出现打破了一切。
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我很喜欢,性格塑造得很立体。
就是这么一个所有人都不会相信她是女巫,连丈夫也说自己花了很大代价才发现她永远不会说谎的弱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还是说出了那句令全场倒吸冷气的“No, sir”。
因为这一句“善意的谎言”,案情发展陡然转向。
随着伊丽莎白无力的“Oh God”,阿比盖尔抓住时机,跟少女们又上演了一出“好戏”,所有的证词所有的证据,早已无力回天。
少女们脸上的得意,法官的心满意足,与其相对的却是普克托绝望的嘶吼和似乎已经放弃的苦笑,黑尔牧师不敢置信的眼神和颤抖的双手。
这场善恶闹剧就是以无罪之人被拷上手铐的荒谬收场。
这一幕给我带来的冲击过大以至于我认为接下来的一幕似乎没有必要出现。
如果话剧就是以普克托被判绞刑结束,给观众的冲击和想象空间会更大。
但是看完最后一幕觉得应该还是导演和编剧想要探讨和表达的东西更多,即“善与恶”的界限。
在这一幕里面很多角色都得到了更大地丰满和提升:想要补救自己错误的悔恨的黑尔牧师;发现外甥女逃跑,害怕事情继续恶化也想挽回的帕里斯牧师;醒悟过来的伊丽莎白;当然还有在善恶之间挣扎的普克托。
普克托在是否要认罪活命,还是坚持真相走向死亡之间的犹豫徘徊很值得玩味。
界限放模糊一点的话其实可以套到很多dilemma上去。
是昧着良心,说谎,诬陷,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选择正义选择真相,哪怕要赔上自己的性命?
一开始的普克托与妻子见面,在妻儿的柔情下他决心要活命,但是面对吕贝卡大姐如刀般苛责的眼神,当他得知自己的认罪书必须公之于众的时候,良心还是占了上风。
他举着认罪书嘶吼“这是我的名字”,又亲手撕毁了它。
当普克托坦然走向绞刑架时,我是舒了一口气的。
为什么?
伊丽莎白说,他找到了自己的善,更因为死亡,才是清白之人的唯一的胜利方式。
你呢,你是宁清白赴死,还是愿苟且偷生?
实际上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值得细细咀嚼推敲。
看到很多剧评说阿比盖尔是求而不得,有可怜之处。
但我依然厌恶这个角色,哪怕她有可怜之处,也远小于她的可恨之处。
只因伊丽莎白发现了她与普克托猫腻将她扫地出门,这种恨也不应该到了要置她于死命的地步。
归根结底,这个角色骨子里的疯狂、恶毒和极度的妒忌心理,才是一切行为的根源。
玛丽沃伦的角色我也很喜欢,某种程度上她算是普克托的反面吧。
一开始她确是决心要帮助普克托揭开真相,揭开阿比盖尔的真面目;但当她发现自己处于下风,没有能力再去反抗阿比盖尔的时候,她选择了退却和保命。
其实从她面对阿比盖尔时的全身颤栗和止不住的眼泪,到被少女们无休止地模仿说话的崩溃,她的反戈是可以预见的。
“软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没有如普克托一般的强硬,她唯有投降,扑入敌人的怀抱。
但其实扪心自问,在这种高压下保持善良,谈何容易?
而黑尔牧师的转变我也很喜欢。
前半部分的他盲从信仰,眼看着一个个无辜之人被抓入狱,甚至亲手签下一份份判刑书;直到他的良心再也承受不住,想努力帮助普克托时才发现为时已晚,自己的信仰在普克托被捕时轰然崩塌。
最后一幕我们看到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双手无法停止地颤抖。
最后他说,“信仰带来鲜血时,就不要攥住信仰不放,引你去牺牲的法律,是错误的法律”。
法官和黑尔牧师也可以算一个对立面。
究竟事情恶化到什么地步我们才应该放弃自己的信仰,放弃法律?
在伪善和自责之中,你会选择那种来伴你度过一生?
但实际上我也无法真正分清,黑尔牧师劝说普克托认罪,究竟是他对正义的诉求还是仅仅想弥补自己的愧疚心?
人性之复杂总是让我叹息。
整个话剧营造的氛围非常到位。
开头将近3分钟的无声画面,黑暗无光的剧场里,重叠交替的人影和漫天落下的火焰灰烬,极好地奠定了全剧的基调。
还有包括朋友很喜欢的转场拍摄手法,女孩们指证时被魔鬼附身,每个人的高声质问和呐喊的情绪都带着一丝恐怖片的气氛。
全剧都是室内环境,情节的推动大多靠几个角色诉说,即使人数不多也能很好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
The Crucible本义是坩埚,也可以翻译成严酷的考验。
萨勒姆的女巫的确很直白易懂,但个人更偏向严酷考验的意思。
今天的世界宗教色彩相对减弱,女巫也无人相信,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Salem,每个人手上都可能沾满鲜血,那种盲从的疯狂和个人对生杀权力的渴望,从未消失。
是值得二刷的好剧,但我的玻璃心大概承受不住了。
没想到这么好看,尖叫。人性的游戏,信仰的考量,疯狂的真相,法律程序与逻辑的精致与衍生的荒诞。真是太棒了。
任何煽动群体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某种宗教,归根结底还是盲目信仰,而中立者因为政治正确不置可否。下部法庭上则展现了诡辩逻辑的精妙。这一切都与事实无关,解释权凌驾一切。
看得难过死了😭😭😭阿瑟米勒的剧本太棒了,但是一刀一刀砍在心口上,不敢再看第二遍。大舅和全体演员都演得很棒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有足够的权力自我审判!大受震撼!
差点红色ptsd的时候去看了这部,“自证信仰”和“自证忠诚”一样让人毛骨悚然。可怕的是戏剧呈现的历史依然在真实发生。
@资料馆OldVicLive,对经典文本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也看过电影,纯粹享受高能的嘶吼表演,大概是今年看过的戏剧影像最佳。一边是性欲强丈夫×性冷淡病妻×白莲婊小三间的求欢挫败和暗算私仇;一边是蝴蝶效应乌合之众式史上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影射麦卡锡主义),米勒剧本犀利精准,演员表演能量喷薄,恐慌、造谣、指控、辩驳、劝诱…以神之名渎神实乃为己谋私,一场从底层向上波动的愚昧恶对抗真理善的地震。研究过一点猎巫史,这一恐怖运动终结的重要原因就是罪名波及到顶层法官牧师及妻子,法律才从“神判法”“影子证据法”修改,是推动西方律法完善的惨烈一步。最动人的是圣洁之妻与污点丈夫的结尾对话,不裁决是爱的终极接纳。历史趣味:治安官霍桑是写通奸《红字》的作者祖先。男主是霍比特人的索林,像是看阿米尔汗和艾丽范宁搞出轨。
激烈致郁。为什么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
也许是戏剧性已经足够强,以先锋著称的导演Yaël Farber竟然选择了非常有耐心甚至到略感拖沓的节奏去演绎,像逐渐蔓延的人性黑洞缓慢吞噬一切,舞台设计也一样,最后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暴击。看过《狗镇》之后感觉所有小镇都应该是它的模样。
剧本演员台词主题各方面都很棒,只是自己不喜欢这个风格。
戏剧张力爆炸 如果有dvd一定收
第三章真的想快进,全员演技厉害,但是这整场都跟吵架一样,真的好累?
2019.10.8 英国戏剧影像展
浮夸演技盛典
和《狩猎》原型女教师一样,针对女性的猎巫行为,可是受害者主角都变成了男性,讽刺程度拉满了。老妇人最后:Another judgment waits us all !
非常厉害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神话自身去审判他人使人性中的丑恶暴露得淋淋尽致。(时间真的太长容易令人疲惫,精练紧凑一些会更有张力。)
不是很理解这种舞台剧的看点在哪里。。。。。一群神神叨叨的人用着夸张的肢体语言述说一大段神神叨叨的台词。。。。。。节奏缓慢剧情冗长。。。。。。
如果接受信仰的设定~自加枷锁限制思维和行动的自由~限制邪恶的本质~我会觉得这是剧本精致力量充沛的匠气大作~然鹅~老子不要理解你~qnmd~感谢生产力进步~也算感知到为什么这几年莎翁剧都要改背景设定~太远真的没法自愿投入~太容易情绪暴走了~
猎巫是因为女人的恶毒嫉妒愚蠢,谁能给我把刀?
米勒好喜欢拿“my name”来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