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说什么,看完觉得很心痛,同样是复仇的电影,却比《亲切的金子》让人难受,满眼无字幕勉强看了下来,却丝毫没有减退一腔玻璃心受伤。
剧情确实如其他人短评的那样'一波三折',也确实如bilibili的弹幕所说'她失去了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
由其在失去她爱的人的瞬间,一个半分钟固定全景镜头就将所有的不安暴露出来,甚至都如此吝啬近景镜头,只能让你远远的看着悲剧的发生,却无可奈何。
金子的复仇畅快淋漓,她承受着所有的冤屈,隐忍着,在监狱里做牛做马,为了出狱的一切默默准备着,当她手刃仇人的时候,每个观众都爽爆了。
但是缇丽的复仇,呵呵,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开始她试着去洗刷自己的冤屈,去给村里的婆娘们做红地毯礼服,收拾自己的疯娘,寻找自己被叫做杀人犯的真相。
但是她失败了,但有一个人男人始终站在她身旁,她觉得,输了世界,赢了你,就是值了,当下自己的仇恨,当下自己被驱逐近三十年的委屈,好了,我就找这个男人过了。
结果……收拾自己的疯妈,一步一步处理好母女关系,当她的疯妈已经清醒,却又迎来了另一场悲剧。
自此,这个世界上,一个真心泯灭,所爱的人都已经失去,这个村的存在与我又何干?
心灰意冷,重燃复仇的斗志,到最后,'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也知道,这片大地也再长不出花了。
最后的一走了之固然潇洒,却让人更加寒心,如果说,回来之前,她还是一个冬日早晨的火炉的话,走之后,这个火炉已经冰冷了
故事的架构是破解谜团或者说复仇,剧情其实并不新鲜,在一个封闭空间内(破落小镇),一个围绕着仇恨谎言和伪善的地方,她想寻找曾经所有伤害的根源,带着学成的顶级手艺和看似强大的内心,她直面所有的混蛋们,直到她的一切被摧毁,才肯相信她怎么也改变不了身边的一切,被诅咒的是其他人,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让他们都滚蛋吧。
结尾女主的离开像西部片,爆炸,燃烧,不讲道理的摧毁。
电影表现的人心丑恶,舆论的谋杀巴拉巴拉再谈其实就陷入俗套了。
不用拘泥于故事,因为我第一次见色彩和美术这么华丽的复仇啊!
带着戏剧色彩的文戏主要在于女主的爱情线和为了解开谜团和他人的冲突上,荒凉破败的小镇上出现的时装秀般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溢出的血液像染料一样在地板上铺开,爆炸配合着红毯的铺陈,女人们从灰头土脸到唇红齿白的精致妆容,女主从头到脚到吸烟的刺啦刺啦都那样迷人。
作为复仇意味的故事又如此的靓丽,风格很独特但是又不突兀,主角的顶级技能可以为所有的美术合理化。
视觉上太美了(对你单单看所有女人们的改变就会感觉愉悦,为此我特意切到前面一边想这TM是同一个人?
)。
温斯莱特的表演让人觉得很有火候,大多数时候她冷静又锐利,还带着一种小姑娘般的蹶劲儿,可从她吸烟时眼角眉间的纹,你又仿佛知道她被驱逐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有她暗自压抑住的惊讶和心里防线崩塌后的脆弱,直到最后再次经历了一切崩塌她脸上又恢复了坚硬和冷峻,淡淡说出,“你根本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可能把这部电影的这些元素分离开来并没有多么惊喜,但是把这些都加起来可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这句话,在新概念出现了不止一次,我看完这个电影,这句话直接在我脑海里蹦出来了我尤其喜欢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样又看电影又看小说,不同的演绎故事的手法可以对故事有更深的理解,对故事的剪裁不同,展现出来的亦不相同,这就反映了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真是令人着迷。
这部电影改编自澳洲作家的小说,有条件找来读一下复仇的故事,女主被排挤诅咒,自我、爱情、亲情的相继失败,为女主最后毁灭整个村庄大复仇添砖加瓦我觉得这电影就是一魔幻现实主义,反映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这是现实主义,但故事情节,例如最后大复仇、结尾的戏剧比赛等又有些魔幻,小镇上人虽少,有不同的人性有边缘的善良的人,那个老婆婆总是给山上的Molly送吃的,Teddy对Molly也多有照顾,异装癖的警察深知自己的作为并且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也陪着till走过艰难的时候,还把那个缺德老师送走,也最终如愿以偿放飞自我,,剩下的都是讨厌的人,在我看来,最讨厌的就是那个缺德教师,她是事故的第一责任人,面对校园欺凌她置若罔闻,助纣为虐,并没干预,除了事情又撒谎骗人,推脱责任,成为恶言诅咒的发起者。
最最重要的是,她培养了一代代跟她一样的人,那个gertrude。
而且能力也没有,语法都讲不明白,till说刚到墨尔本人民都笑话她是文盲。
说实话,教师这个行业都是靠良心,我觉得能力有大小,在知识上把大面的东西过了就行,现在更是书籍网络有的是,想要学好靠自己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师德,是做人的标准,就是古语讲的为人师表,凭着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多有一些正面的力量来面对将来的生活。
我说这玩意,确实只是这电影反映的一个小方面,但确实是我阅历的增长,发生在我身上,我周围的人身上切身体会到的。
我不止一次说过本科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好多同学都从事了教育行业,其中有好大一批同学在最基层从事教育,像我一个同学在教育不发达的地方任教,学生虽然早早的走向社会,但也成为一个勤劳的人,学生的人生没有走歪,逢年过节都说说自己的情况,稳中向好很是不错,我这本科毕业没到三年,就已经有这样的成果了,虽然我跟那个同学没啥来往,但我真的是很佩服他们,一个好老师改变了数以百计的人生。
像电影中的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一个人渣教出来一批垃圾。
emmmm,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
剩下的人,就是有洁癖的被坑钱了的神经质妻子杀了花心缺德的丈夫,这丈夫自食其果;驼背药剂师的老婆就坡下驴杀了对她不好的丈夫;gert和妈宝男两家人丢掉了他们看重的钱财;最后的镜头还真得让人大快人心。
当男主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爱情救赎的片子;当丹尼那个傻子出现的时候,我以为一切能沉冤得雪。
后来,电影告诉了我一个更真实的现象,毕竟大团圆结局才是电影。
人性可以坏到什么地步?
也许人人都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坏,我们没有直接去攻击谁,我们只不过是加了几句话。
但通常正正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残害了一个个人。
很多影评都提到那一句:流言害死人。
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但却都认为自己是真相的掌握者,敢当流言传播者比流言本身更为可恶。
突然想到很多网络暴力,也是这么恶心的是事情。
男主像是一个反抗者,但最终却死于一种荒诞的方式。
小镇一把火全烧了,庸医死在沼泽,一切都好似很荒诞,但却荒诞不过人性。
你见过真正的垃圾吗?
女主离开的那一刻,发自真心的爽。
她不再为了无谓的真相屈服了。
这里根本没有真相可言,想要去感化谁,却依然被反过来诬陷。
在这里,只有被利用的价值。
一旦利益过后,人们便只记得旧账。
人是一种记忆力超强的生物,同时也是记忆力最差的。
因此有那么多忘恩负义。
可笑吧,我们总是选择性记忆。
我觉得片子总是有一种魅力,既不在爱情消逝、亲人别离过分渲染,不会让电影沦为一般情感消费。
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结局还是不够大快人心。
整个小镇处处透漏着诡异和荒诞。
看似是女主的复仇,其实仇恨是从疯子莫莉那里延续下来的。
蒂莉回来了,莫莉老了。
原本莫莉就要那样浑浑噩噩在人们的嫌恶和唾弃中永不妥协的终老一生了,但这一切随着蒂莉的回归而改变。
所有的不甘心和遗憾还有白白蒙受的屈辱都要重新来一遍。
然而用仇恨对待仇恨,得到的永远也不会是救赎。
蒂莉渴望报仇,不仅仅是报自己的仇,更是报莫莉的。
她拒绝温暖的泰迪,好让自己更多的沉浸在“被诅咒的人”的角色设定里。
直到泰迪在阴差阳错下失去了生命,才让蒂莉从这种仇恨的快感中觉醒。
她终于丧失了那种精气神,不再孜孜不倦追查和自怨自艾。
但是看着宝贝女儿的幸福人生再次毁灭,模式居然跟上一次惊人的类似,放佛真的是一种诅咒似的,镇上的庸民对此的议论纷纷,没有一人站在蒂莉这边给予关怀,让莫莉觉得如此讽刺如此痛心,就像她年轻时遭遇的一样!
她想替女儿报复这帮家伙。
她默默的去做了。
刚一开始,就结束了。
莫莉的死和镇上人的冷漠让蒂莉彻底醒悟。
你不能一辈子怨恨着垃圾,因为垃圾永远只是垃圾。
最后看似是复仇成功,但其实更像是顺其自然。
生老病死,不过如此。
恶毒老头的意外之死,伊万被得知真相的妻子谋杀,看起来真的很痛快,但你能说是复仇成功吗?
恐怕也不能,他们只能是死于自己的业障因果,与蒂莉的关系大吗?
不大的。
最后的那一场火,烧光了镇上的房子,但那些恶毒的人没有一个受伤,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报复了。
同时,停止仇恨,停止与这些冷漠的家伙的一切纠缠,蒂莉烧光了自己的过去,希望也能烧干净那些人的肮脏。
但恐怕是徒劳的。
久违的澳大利亚影片。
我喜欢澳村的乡下,喜欢他们的口音。
简介说的是凯特回乡的复仇之旅,但片子告诉我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和《大卫戈尔的一生》一样,凯特再次扮演了一位寻求真相,坚韧执着的女性。
凯特小时候被冤枉而被送走。
二十多年之后,光鲜亮丽的回到故乡,试图查明当年的真相。
凯特并不是来复仇的。
甚至,她带着一颗以德报怨的心去对待镇上的每一个人。
耐心的收拾疯癫而不待见自己的母亲的家;给当初欺负自己的小葛做衣服,帮她找到自信;给镇上的人做好看的礼服……尽管知道自己当初是被冤枉的,但她依然想用自己的真心,去得到他们的认可。
看到在雷神的陪伴和安慰下,凯特说出:“I'm not cursed”的时候,我甚至以为女主找到了亲情,收获了爱情,会是一个happy ending.但导演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爱人意外死亡,刚对自己说了几句贴心话的母亲也中风过世,心怀愧疚的警察顶罪离开,甚至连艾玛老太太也难逃一劫。
看到镇上其他人只是想利用自己而没有接纳自己的时候,凯特彻底愤怒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委屈愤恨,自己的过去,连同这个小镇的丑陋,燃烧殆尽(雷神母亲他们住在镇外,不会被波及)。
在闭塞的小镇上,权力可以造出一切,而人们对于流言,总是深信不疑。
他们宁可用连自己都不信的谣言去判一个人死刑,也不愿意接受那个人实实在在的善意。
圣人当不了,那我就当恶人吧。
雷神说过,“You are wasted here”。
于是,她离开了。
影片真是一场澳大利亚演员的才艺展示会。
疯疯癫癫但风骨犹在的老母亲,好色贪婪的镇长,神经衰弱的镇长夫人,坚强的男主背负良心债的异装癖警察,甚至连艾玛老太太和老医生,都演的入木三分。
另外,配乐和服装也没的说。
这个女导演不错啊。
这个片子和《狩猎》有些相像,不过本片还是透露出不少希望,不像前者一样全程压抑。
不过我还是不赞同导演让所有好人非死即离开的剧情,有些刻意了。
感谢短视频。
一晃让我看到了几个镜头。
吸引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五味杂陈,尤其对于我这种中老年。
片子很好。
解剖的点也非常的多。
故事很好。
很“生动”、讲点现实故事总是好的,越残酷越现实。
结尾真“解气”,因为是艺术化冲突高调处理嘛。
艺术总是要高于生活的嘛。
现实世界中的这种解气往往是另一份样子。
Anyway,对现实总是有启示的。
苦难的人生靠的只有直面、搏斗、拼搏。
即便现实不是电影,即便现实是狗屎,也必须要搏斗;即便搏斗之后还是狗屎,也要搏斗;即便已经满身狗屎,又被人浇了一头鸡粪,也要搏斗。
即便前面是mist,也要永不停止,搏斗fight,fight for live。
“She moved.(台词)”, she moved, 她救赎了她。
just move your small steps, you will stay away from the hurt.太喜欢对立面反面人物的塑造了。
只几秒钟。
华服下依旧是腐臭的躯壳,无意识行为只消一秒足以。
再引申一点的话,那就是我说过N遍的:善良,这可是个高级词,没能力、智慧、修为、胆识根本做不到。
恶,不管是人性,还是环境,还是性别压迫,还是生存权衡,或是刁民……当遇到了恶,恶就是恶。
绝不能批评什么“玻璃心”,因为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就见不得光明,还要说别人是“玻璃心”。
纵使要坚韧面对,但依旧要知道世界上就是有些情境,根本没有机会玻璃心的。
玻璃心的人们,你们来自美好的地方。
那不叫naive。
亘古不变的话题,各种各样的小说、电影,拍来拍去依旧动容。
这就是生活的魅力。
另外,1)奉劝女人别减肥到误入歧途,把自己减成亚健康甚至病态。
丰腴当然可以超级美。
2)发出倡议:#衣而为人#呼吁衣服应该为人而裁剪,尊重人本身的身材立体度进行裁剪。
有裁剪的衣服穿起来才好看,不论胖瘦,都应该有适应各自的裁剪。
只有瘦到纸片人 穿起来才好看的衣服 不应该成为大家追逐的楷模。
现在市场上大量充斥着毫无裁剪的衣服(这可能为了最节约布料)。
衣服要为人来做,而不是人为了穿进某种衣服而只知道减肥。
衣而为人!
本来类似于悬疑复仇的题材,我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本片的特点是女主每一次装扮都很漂亮,女主给偏僻的小镇带来一场时尚的洗礼。
如果是一个讲叙女主衣锦还乡,然后在家里引领时尚潮流,走上人生巅峰的戏码,到还说的过去,但是在时尚的外衣下,女主是想弄清楚当年的谋杀案,但是段位太低了,就是询问询问,说好的复仇呢,说好的悬疑推理了,导演皮子扯得太大了,里面的骨架没有画好。
当然很赞同女主角颜值高,男主角身材好。
故事已经从黑色悬疑到了粉色浪漫了,原谅我有点方。
上一次看凯特·温斯莱特的电影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泰坦尼克号》,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2015年的《裁缝》里的她,依旧令人感到惊艳:金色的长卷发,深邃立体的五官,小巧的脸型,黑色的长大衣包裹着凹凸有致的身躯,脚上蹬着一双“恨天高”,嘴角不时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的微笑。
每次看凯特的电影对我来说彷佛就是一场审美观念的洗礼。
按照现在流行的“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凯特若是在中国,可能会因为身材的原因而上热搜吧。
亚洲的女星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瘦削的身材,她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在镜头前的形象也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身材管理,比如“泡面只吃四口”、“饿了就吃一粒老干妈”、“每道菜只尝一口”等等,女明星们为了瘦可以有多拼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秦岚坦言:“真正上镜的演员,私底下看瘦得都跟鬼一样。
”毫无疑问,这种“以瘦为美”的观念已经在许多亚洲女孩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美真的是如此单调的吗?
欧美的女孩们完全不同,她们环肥燕瘦,也不会因为身材的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穿衣选择,她们不会因为觉得自己胳膊粗而不敢穿吊带,不会因为大象腿而拒绝夏天的热裤,不会因为腰上的赘肉而放弃自己喜欢的连衣裙。
她们或许没有天鹅臂A4腰筷子腿,但却很难说,她们就是丑的。
为什么?
因为审美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缇丽到来之前,邓歌塔的女人们穿着土气,尤其是水果店家的女儿小葛,身材微胖,皮肤暗淡无光,藏在眼镜后面的双目眼神呆滞,心上人威廉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她一眼。
可是穿上缇丽为她定制的礼服之后,在舞会上的她闪亮登场,成功获得了威廉的青睐。
改变小葛的难道仅仅是一件礼服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改变了小葛和众多邓歌塔的女人们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你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值得拥有美的东西,那么你就是美的。
服装的魅力在于,它就是女人的战袍,予之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从而在人生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战袍,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绑架人们的审美,是人在穿衣,而不是衣服挑人。
审美自由就是,从“瘦子穿什么都好看”中彻底解放,每个女人站在衣柜前时都可以高傲地想:“老娘穿什么都好看”。
缇莉的到来解放了邓歌塔的审美,然而思想上的蒙昧绝不是几件漂亮衣裙就能解决的。
和绝大多数闭塞的小村镇相类似,在鸡犬相闻的邓歌塔,拥有秘密成为一种奢侈。
在个人隐私不被尊重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公众人物,一旦有什么丑闻,不一会儿就能家喻户晓,人们并不关心真相,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因为这里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他们需要茶余饭后的谈资。
至于谣言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不在他们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性中的自私在此暴露无遗。
缇莉正是这样一位谣言的受害者,因为童年时警官的一次误判,她从此背上了杀人犯的恶名,承受着邓歌塔的所有恶意,忍受着良心的煎熬,一度认为自己是“被诅咒的”。
不论自己是否为受害者,镇上的人都打着正义的幌子,把自己的恨意发泄到缇莉的身上,除了母亲莫莉和恋人泰迪。
缇莉为了改变众人的看法,洗刷自己的冤屈,做了很多的努力——她为她们每一个人定制华丽的衣裙,可是终究是徒劳一场。
泰迪和莫莉的死亡寓示着凭借个体的力量想要彻底医治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因袭的麻木和偏见,犹如蚍蜉撼大树。
不痛则不悟,唯有毁灭,才能改变这群乌合之众,唤醒沉睡的良知,激发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缇莉的一把火,其实是邓歌塔的黎明。
影片的最后,在火车上,列车员问缇莉要去哪里,她望向窗外那片烈火中的伤心之地,淡淡地吐出一个词:“巴黎。
”我相信,巴黎不是偶然出现在电影里的一个随便的目的地,它是与邓歌塔相对立的,审美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理想乡吧。
看了好多影评,令人伤心的是没有几篇能切合自己心意的。
看完这部篇子,触动自己最大的并不是结尾肆虐小镇的熊熊大火,反而是一种爱的感动和悲伤。
影片的整体风格是很吸引人的,华丽炫目的服装,富有张力的画面,优雅的女性,烈焰的红唇,配上荒诞的音乐和一点点冷幽默,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整个画面看起来高贵而精致,就连每个,女人头上的装饰都是那么华丽,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人想起了上流社会的名媛贵淑。
然而背景确是在长满小麦和高粱、尘土飞扬的贫瘠小镇,对比强烈,怪诞夸张,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因为影片标明的主题是复仇,一开始我的认知就是女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怀有别样的目的。
但从泰迪坠入高粱堆的那声撕心裂肺的“help me”开始,我才明白女主是真的爱上了他。
接下来的事情发生的太快,一件接着一件,让人目不暇接、喘不动气。
泰迪的葬礼,母亲的去世,警长的入狱,女主失去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三种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影片最主要想表达的主题,那就是“爱的伟大”。
先从爱情开始说起,每个女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身后能有一双臂膀保护自己,支持自己,泰迪无疑是最合格的情人。
性感健硕的身材,小麦色健康的肌肤,深邃的五官,尤其是他看着女主的时候,仿佛是在看着整个世界,认真而又温柔。
他毫不介意别人眼中女主的母亲,那个疯婆子莫莉,会在她在电影院大叫时开心的笑出来,会在下车时体贴的抱起她来,会和她像朋友一样聊天说笑。
在特鲁迪婚礼上,只因郡长骂了女主“bitch”,他便毫不犹疑地挥拳相向。
他告诉女主是斯图尔特杀死了自己,与她无关。
在仓库上面,他为了那句“I'm no longer cursed "跳进了谷仓。
如此一个完美的男人,他的爱大胆而执着,单纯不带有一丝偏见,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情感。
正如莫莉说的“他的死是为了证明他的爱远比你们的恨强大”。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门窗户,但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
女主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渣到不行的人渣,但是她的母亲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意志。
表面上看起来疯疯癫癫,却遮挡不住那洞察一切的双眼。
瘦小干枯的身躯有着一颗骄傲昂起的头颅。
在女主心灰意冷的时候她为她打气,为她铺好了所有的路,做好了所有的打算,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只剩下处世不惊的从容与坚定。
家就是每个人经历疲惫之后希望回到的港湾,父母的陪伴最让人安心和温暖。
莫莉说“事实上,是你需要我。
”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女主是否会去反击,是否还能振作起来。
最后就是我们可爱的警长先生了。
漂亮的小胡须,挺直的腰板,对时尚的追求,对服装的热爱,让人觉得这个角色亲切又喜感。
一开始可能会看到他对女主的奉承,为了几件衣服就可以开小后门,对女主二十年前的事情的妥协和懦弱。
可以 说他利用女主,但是他同样也去回报也去奉献,在莫莉死后陪女主彻夜狂欢,送走了最讨人厌的比乌拉,甚至愿意为女主坐牢。
朋友有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索取,互相奉献,在你伤心困苦的时候和你一起笑一起哭,为你打抱不平,两肋插刀。
最后警长深情的说“很高兴认识你,你充实了我的生活,难以言表。
”女主的回来是必然的,为了搞清楚当年的真相,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也为了找寻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但并不是为了复仇。
充斥全篇的都是那种细腻深入的感情,有人说最后的复仇不过瘾,有人说没有看懂导演在表达什么。
我倒觉得最后的复仇并不是主题,毕竟导演只用了最后一小点篇幅来描述。
最重要的是女主得到了最珍贵的情感,短暂又刻骨铭心,在经历得到又失去的过程中,女主是真正的长大了,她不再胆小自卑,学会了放下和坦然,学会了面对,更学会了去爱别人。
最后的那一把火风轻云淡,烧没了往事,女主告别了过去,没有恨没有留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以后她可能还会想起那个深爱着她的泰迪,她的温柔的母亲,她可爱的警长朋友,然后微微一笑,然后把这份爱意深存心底,用这份善意去更好的爱值得爱的人,更好的爱世界。
最后真的想再提一下这位女导演,前后的伏笔有很多评论也都提出来了,整部片子拍的真的很完整,尤其是对女性的雕刻,那种独立勇敢的形象栩栩如生,包括斯图尔特的母亲,再知道真相之后为了自己的尊严也勇敢的向命运反抗了一次。
在那么鲜艳夸张的色调之下,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细腻温暖的感情,也真的令人佩服。
谈了这么多,主要还是觉得“爱与成长”可能还是自己在这部电影中最看重的东西。
无论什么时候,即使身处夹缝,也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有零星的那点爱,也足够替你遮风挡雨,助你茁壮成长。
没什么复仇,只有作茧自缚
没feel. 就是看看kate换了几身衣服......回忆画面都那么阴暗这真的好吗?
男主之死让这片神起来了,年纪真的越大,越觉得难以和解和原谅,很多你以为的荒诞不经的巧合,恰恰又是本片的魅力所在,结尾的台词太点睛了,“是不是在烧垃圾啊”“是的”“烧得有点过头了啊”“那是你没见过那些垃圾”——你要是见过那些垃圾的真面孔,你才不会觉得过头——看完瞟了一眼导演,女性——可能也只有女性才能把复仇把控得那么精髓吧——最后的戏剧冲突有《致命女人》那味道了。
不太喜欢这种风格怪诞的,既不是喜剧又不像悲剧的四不像电影。看的时候一万个为什么?
衣服都好好看。温姐姐泡小鲜肉。那个结尾勉强算复仇女神吧。
剧情甚至不连贯。白瞎了这个班底!
用喜剧包装的复仇悬疑故事,走向有点出乎预料,中间一度仿佛在看红毯时装大战,谁成想……有些自私而偏狭的人,用再多的爱和宽容都捂不热。御姐凯特真是“鲜肉斩”啊,妈妈演技神,女装癖的雨果维文太圈粉啦。
这路数太诡异了,而且荒诞得……不那么恰到好处啊……
锤哥与华服虽养眼,跟这故事的核离得有点远,视觉与情绪是分离的两层皮。@百子湾但深度怀疑是在放碟
澳味太重吃不下去
垃圾片,剧情简直就是卡通,侮辱智商。
毫无感觉,喜剧性没感受到,复仇也是不痛不痒,剧情整体比较扯淡。
用荒腔走板的方式呈现人性之恶,轻喜剧版《狗镇》
用喜剧的方式演绎一出悲剧,服装太好看了,锤弟的结局猜到了!
【C+】导演真的知道自己拍的是电影故事吗?讲的比我的胸都平。
很失望,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干什么用最狠的开局搞最弱的剧情,白白期待人物都看不清面目,模糊可惜了温的演技,如果是冯提尔拍这种题材呢
桥段脆弱,异类审美,稀释了10倍的wes anderson,浪费时间。
新年第一天,看了这部金玉其外实则烂到令人发指的电影,边看还边质疑自己:不会这么烂吧?是不是又有伏笔?接下来的剧情不会更烂了吧……
✓故事没处理好,人物也没塑造好,十分离谱//荒诞喜剧的效果倒是有一点儿
本以为剧情是属于老套的女主回家乡通过手艺洗白自己并与乡民同归于好并抱得忠犬的故事,没想到故事走向无法预测的局面忠犬死去警察背黑锅父亲是贱人母亲撒手在看似喜剧的成分下掩盖着类似狗镇的残酷人本恶现实。最后她烧了整个小镇昂头阔步地离开其实都是一种对小镇绝望后的放弃,穷山恶水出刁民从未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