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路上学》豆瓣评分8.1,它是以云南怒江贫困山区儿童溜索求学为主题的一部励志儿童影片。
这部电影上映以后,提名了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一举获得了优秀少儿影片奖、新人编剧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女演员等4项提名,成为13届华表奖的最大热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7岁的瓦娃非常羡慕姐姐能够溜索过江去读书,于是他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滑索进入学校去听课。
在这期间他撞到了来支教的聂老师,老师对同学们很好,还送给姐姐一双红雨鞋,瓦娃非常喜欢,但是懂事的他最后放弃了跟姐姐争。
姐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爱弟弟的她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又得到一双新鞋,然而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这双新鞋,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后来一座新的桥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来,只是桥修好了,人却不在了。
看完这部温情励志的电影,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导演在这部片子中大胆地选用了非专业的的演员,但是他们的演技却深入人心,并真实地呈现了导演想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又感人。
接下来,我会结合影片,从弟弟瓦娃的视角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从叙事结构、 人物性格塑造和成长意义出来三个方面入手,解读这部电影的所承载的梦想和希望。
01、从瓦娃的视角出发,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让剧情循序渐进,打动人心在电影开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学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环境的险恶。
走路上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马吉乡的小学生而言,简直就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接着就是瓦娃的镜头,家里没有玩伴,他独自在屋顶上玩耍,也不喜欢和家人多说话。
瓦娃唯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学,然后听姐姐讲述学校里的见闻,直到后来,他独自爬上溜索过江上学。
在这种线性的叙述结构下, 电影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全片的基调阳光而又温暖,就像电影《走路上学》的名字一样,朴实无华,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够自然流露。
电影中几乎没有刻意制造冲突的设计,这样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谊所感动。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叙事技巧并不是随意设计的,从儿童视角来看,导演是怎样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来提升影片的价值意义呢?
我认为有三点:①线性叙事结构的特点。
这部剧有着宏大的主题,它关乎到贫穷、教育、希望和梦想,导演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让娜香和瓦娃姐弟俩的故事缓缓铺陈,并不动声色。
比如说瓦娃在房顶上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本领,就是为了能够独自溜索去上学,后来随着姐姐的去世,他备受打击,幸好最后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终于可以走路上学,实现了他们共同的梦想。
普通的演员,实实在在的叙事方式,简单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让人忍不住引发思考。
这部电影不管是和孩子还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进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着故事中人物的变化跌宕起伏。
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线性叙述方式没有任何压力,就能够轻松理解。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影片中的瓦娃只有7岁,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受到了妈妈的阻拦,原因是他太小不能独自溜索过江。
小小年纪的他自尊心非常强,为了证明他一个人没有问题,他偷偷地过江去学校听课。
后来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有新鞋子穿,于是昂求姐姐把鞋子给他,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把鞋子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拿走。
然而第二天,看到其他家孩子都穿着新鞋子上学,瓦娃又懂事地把鞋子还给姐姐。
通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更能让观众找到认同感,并站在瓦娃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心理,他很要强,有着自己的小任性,但是却好善解人意,让人感动。
02、三个主要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便把人物形象勾勒出来,更深入人心①瓦娃:他和姐姐的感情深厚,渴望能够和姐姐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学在影片的开始,瓦娃喜欢一个人在房顶上自娱自乐,他没有玩伴,只有一条狗陪伴在他的周围。
姐姐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他望眼欲穿地等着姐姐回来一起玩耍。
瓦娃尤其对姐姐在学校里的见闻十分感兴趣,有一次姐姐在学校做手工课的时候给他带回来一个漂亮的风车,弟弟开心地玩起来,最后却不小心把风车弄坏了。
瓦娃对姐姐感到十分抱歉,后来姐姐的离世,给瓦娃很大的打击,也让他不再开口说话,即使上学的桥建好了,弟弟的心里,依旧觉得很落寞。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娃非常爱自己的姐姐,在他的心里,姐姐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也是他的希望,因为姐姐总是非常关心照顾他,还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惊喜,如今,姐姐不在了,弟弟心里的那盏希望的灯也灭了。
另外,瓦娃的内心也是非常地孤独的,而姐姐总是能够带给他很多欢乐。
就如生活中的我们,在最渺茫的时候,有人一直陪伴着你,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我们的心也就没有了方向。
其实只是渴望被人懂,渴望有人一直陪伴在身边。
导演通过主人公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出发,用真实又不乏灵性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构建了苦难永远不是生活中的主题,即使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依旧积极乐观,并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这也给予了我们温暖向上的力量,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知的生活。
②娜香:淳朴善良,为了保护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里去世娜香是一个淳朴善良,非常懂事的姑娘,在家里作为长姐,她非常照顾弟弟的情绪。
有一次支教老师送给她一双红色的鞋子,娜香非常喜欢,在得知弟弟瓦娃对这双鞋子爱不释手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把这双鞋子送给了弟弟。
让娜香意想不到的是,瓦娃在她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会把那双当作宝贝似的鞋子拿出来亲自为她穿上,并说:“我的姐姐也应该穿新鞋子,她才是最漂亮的。
”娜香非常感动,晚上放学的时候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娜香送给弟弟一双新球鞋,却在过桥的时候,球鞋从背篼里掉出来,为了保护新鞋,娜香掉入怒江之中。
弟弟很爱姐姐,姐姐更是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到这一幕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娜香和瓦娃的这份姐弟情难能可贵。
导演通过对娜香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悲伤,同时也展现出这份姐弟情是如此的真挚且珍贵,传递给观众一种要珍惜亲情的愿景。
③聂老师:充满爱的形象,给孩子带来希望与关怀聂老师从深圳长途跋涉来到这所贫困的学校,刚到这儿她没有选择立马休息,而是去班级里看望那群可爱的学生,当她看到那么冷的天,班级里的学生都穿着拖鞋上学,她惊呆了。
了解情况以后,聂老师立马组织深圳的朋友向这里捐款鞋子。
在这期间她主动拿着尺子给孩子们测量他们脚的尺码,并去孩子们的家里家访,送上新鞋子。
当她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给自己的弟弟买一双鞋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帮忙付钱。
后来娜香去世,瓦娃受到打击不愿意说话,聂老师非常用心地给瓦娃做辅导并开导他,最终说服瓦娃的父母让孩子上学。
在孩子的眼里,聂老师就是仙女下凡,她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总是处处地为孩子着想,聂老师的举动不仅感染了孩子们,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像聂老师这样的人,她是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给你方向,指引你前进。
03、成长意义:以儿童的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用小男孩瓦娃的成长历程,传递了关于梦想和希望的领悟①纯真的孩童对梦想的渴望,传递给观众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儿童视角为主题的电影中, 往往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从小男孩瓦娃出发,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够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让电影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瓦娃代表着无数个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很孤独,希望有人陪伴,也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渴望。
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上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他们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非常渴望,就会努力做到极致,比如瓦娃为了能够上学,他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去溜索,然后站在学校教室的门外听偷听老师讲课。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他们可以为了一件事情非常勇敢,坚持去做,直到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电影通过瓦娃的成长故事传递给观众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纯真呈现在银幕之上,感人至深。
②感慨万千的结尾,告诉我们要拿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姐姐娜香去世了以后,弟弟瓦娃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话,每天都只看着门口的怒江。
直到聂老师来做心灵辅导的时候,才知道之前姐姐对瓦娃说过,以后在他们这里修一座桥了,他们就可以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
在瓦娃的画里面,就是他和姐姐手牵着手一起走路的情景。
六个月后,一座新的铁桥建了起来,瓦娃在父母的鼓励下终于走上了铁桥去上学。
姐姐的离去对弟弟的打击非常大,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在瓦娃幼小的心灵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姐姐在天堂上看着他,并希望他能够勇敢地向前走去。
如果你思念一个已经离去的人,好长时间无法自拔和释怀,但突然有一天又能够前行了,而且觉得周身充满希望和力量。
那可能是因为他悄悄回来看过你了。
斯人已逝,我们与其伤心,不如大步向前,承载着他们的梦想,继续前进。
瓦娃可以做到,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如此。
③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人生在世,总会有很多的悲欢离合,有时候面对亲人的离世,身边知心好友的离开,就会倍感孤独。
就如影片中的娜香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瓦娃的身边,做他的保护伞,他想要长大,就必须要独立勇敢。
其实,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
成长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过程,人只有熬过了那些痛苦的时光,才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结语:《走路上学》这部电影自然却又不缺乏温情,电影很感人,但它不是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别有寓意地传递了一种励志信息,让人感慨的同时,又心生别样的感悟。
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学却不能上学,实在让人心酸。
人只有经历才会懂得那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即使我们现在过得非常美好,也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生活。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的内心被震撼着,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不愁吃、不愁穿。
有时走一-点路也不想,打车.上学,甚至父母煮的饭菜、买的衣服、鞋等不称心,还责问父母不会买东西,强烈要求在买,山区里的孩子们没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而且溜索很危险,常年是那两件洗的发白的衣服和四.季不变的凉鞋,与他们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的、要穿名牌、要喝饮料、住要高档,不比学习,而讲物质,不讲节约、而讲奢侈。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山区里的孩子,要学习山岖孩子们那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学习山区孩子那团结和睦的风格。
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扮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充斥在整部电影之中,温暖而隽永。
影片的风格平缓克制,注意细节的真实细腻,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姿态来展露导演的感情,镜头简单扼要,但是震撼的效果却丝毫没有打折扣,细微之处也处理得细腻而有味道。
[4]影片以原汁原味的构思、独特的儿童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2720646056107.html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公益励志剧,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为了能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上学,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但是在他们身上,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取的,因为在他们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怒江,他们想要上学,除了翻山越岭绕远路外,就只能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溜索过江。
…… 怒江的孩子们,真心的祝福你们。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坚信: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有梦的孩子就能找到幸福!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
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
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
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
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亲情是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伴随着你终身,而《走路上学》正好印证了这段话。
这部电影讲了:因为瓦娃渴望上学,所以才背着妈妈独自溜索去学校。
之后姐姐的老师发了一双鞋,而弟弟喜欢,姐姐就给了他,可第二天又见同学全穿新鞋,便亲手给姐姐穿上了。
姐姐看中了一双鞋,可那里的十六块五是一笔不小的的数目。
聂老师就给她买下了,她上了溜索,滑到一半儿,有一只鞋马上掉下去了,姐姐伸手去拉鞋,结果不幸掉入深不见底的江中。
自从那以后,弟弟不再说一句话,他回忆起了姐姐和他一起画的桥……六个月以后桥修好了,他也终于可以上学了,但姐姐不在了,他思念姐姐娜香了。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一颗颗掉了下来。
姐姐竟为了给弟弟的一双鞋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而我对比了一下我对我弟弟,我的东西不让他碰,娜香却为了让弟弟穿上新鞋失去性命,这对姐弟俩的情意,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观看了《走路上学》后使我受益匪浅,认识了自己对弟弟的不好,我以后要用包容之心,去对待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不少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学校总是组织观看科教类电影,这些科教类型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很多都被认为是主旋律影片,但也不乏多种多样的类型,战争片,教育片等等。
那个时候被要求观看教育片的原因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们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因为很多教育片当中的主人公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远远不及观看电影的人群,因此,观看科教类电影的意义就是如此,虽然长大后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科教片,认同也就更深刻,不同就渐渐的少去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走路上学》就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里的孩子们要上学就必须乘着滑索溜到江对岸去,即便是对于大人们来说,乘着滑索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举动,更别说小孩子,然而要上学就必须这样,否则几十公里的山路翻过之后才有桥。
政府一直筹划着建一座索桥,然而在这之前,孩子们依旧是每天要度过这样的上学路。
这个村落里有这样一对姐弟,姐姐在上学,弟弟却不被允许,原因在于妈妈担心安全问题,弟弟总是被许诺当前往县城打工的爸爸回来后才被允许上学。
然而弟弟却不安分,总是偷偷滑过去旁听,这一切被新来的支教老师聂老师撞破了。
妈妈因此生气了,而聂老师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弟弟的安全问题,于是决定每周过来给弟弟补课,这样姐弟两都有学上,然而有一天,姐姐却出了意外,这一家又被阴云笼罩了。
《走路上学》看完的感受自不必说,这是一部非常感动人的影片,同时也非常符合很多朋友小时候观看的教育片的主要属性,本片旨在为我们呈现西南边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并以此来鞭策更多的处于比他们环境更好的孩子们认真努力学习。
这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思想。
当然,有人也看到了现实问题,为什么政府不给这些孩子们修一座铁索桥,而是任由这些孩子们每天经历着这种极具风险的活动。
其实这个原因本片说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发展不平衡,深层次的道理要是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话,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
大家都能想得通的道理,如果拿来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当地的财政如果充裕的话,自然会考虑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解决上学路的问题,如果当地的财政不充裕,而靠着国家拨款,那么款项一定是先用来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建造基础环境的。
这个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都是屡见不鲜的,内地之所以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就是如此,如果大家对于这样的设计有异议,那么应该从根源入手去反对,而不是对于这种表面上的现象进行谴责。
当地的人们不努力吗?
当地的领导干部们都是棒槌吗?
自然不是,至少本片中展现的淳朴的民风并不是这样,大家都想要解决问题,但大家都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建桥的队伍来到这里帮助建桥,否则,我们也就只能等着感动自己而已。
因此,上文提到的本片的主要核心就是激励更多的身处安全圈内的孩子们认真学习,而除此之外的愤慨,感动什么的,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总是热衷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感动,然而对于基础的问题总是视而不见,甚至不愿意去思考,片中的姐姐发生意外让人对于孩子们身处险境的问题更为愤慨,进而转化为让其中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愤慨,但冷静想想,这些是政府部门愿意看到的吗?
这些是当地人愿意看到的吗?
他们身处的就是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投入发展,而是任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吗?
即便是最后修了一座桥,大家也都能知道,这座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这座桥除了为这些孩子们方便了上学路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意义。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依旧是热衷于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讽刺挖苦,然而这样没有收益的事情只会在我们国内发生,如果这是别的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少有政府愿意做这种入不敷出的投资,因为那些所谓的纳税人不愿意。
因此,对于本片背后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能解决本片中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的就是帮助这些深山中居住的人们搬迁到平原地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当然,这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文化的保留与融入。
因此,本片还是完成自己的激励作用就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同样类型的影片如果是怀着讽刺的心态去观看,其实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关怀不是居高临下找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
……你好,再见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影片开始就呈现出瓦娃在妈妈的“催促”下上蹿下跳拿柴火、勾鸡蛋,娜香划着索道跨过汹涌大江回家的场景。
农村孩子糙养不娇气,大多早熟独立,折射出农村成长环境下孩子胆大、自然天性的同时,更折射出偏远地区孩子“一学难上”的现状。
影片开头医生准备回到城市不愿去给人看病到“跋山涉水”去给人看病的片段,也从侧面反映出偏远地区道路艰难、孩子难上学的情况。
现实型题材影片,简单、朴实、接地气,很真实很感人。
整部影片画面清新自然,格调舒缓,以亲情为基调,穿插着浓浓的师生情、乡里情,在反映偏远山区孩子上学艰难的同时,也隐含了关注偏远山区孩子教育、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心诉求。
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走路上学”,让更多孩子都能在有爱的氛围下茁壮成长。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的一对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把相隔的对岸分成两块大陆,城里孩子走路去学校的普通行为在这个地方几乎接近于梦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
瓦娃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也可以独自滑去课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片常见的路子,充满轻松欢笑,靠对生活中的细节、情趣进行编织截取来巧妙地铺垫故事主线,介绍角色关系。
丁嘉力(饰瓦娃)真实纯朴的演技凭本片获得华表奖少年影帝,赞助同学的新雨鞋代表实习聂老师——城市人群的善意,稍微几句说教被幽默乐观的村长说出算影片的精神性点题。
画面、音乐两大要素在开篇就显露出惊艳的极致,导演兄弟俩搞广告行业多年,熟练洒脱地展现着扎实的风格特色和美学追求,配合著名摄影师广阔亦多棱、望远亦推进的镜头,旖旎的群山风光,匠心独具的叙述角度。
交响乐加民歌配置的曲子准确地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气压韵,宛如思想家的倾向;或清婉灵动,宛如吟诗者的激情。
在满足视听愉悦的前提下,电影后半部分娜香的坠江则对观众的冲击更强烈,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获得一些新鲜、耐人寻味的心灵体验,包括从深远的环境状态中关注个体的生存,从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强调教育的重要,从创作中进行对自身的评判,对未来的寄托,和对努力促成结果的鼓励。
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学习的自由,挣脱脚底道路的束缚,为亲人建筑安全的堡垒,无疑正确。
但在电影里,也是儿童片、大团圆式片的标志,缺乏深度,过目就忘。
由瓦娃的郁闷失语到妈妈的悲痛欲绝,观众已感受到怅然失去间的悲伤,并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着观众去试图揭示形成悲伤的原因,达到更进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现出影片的意味深长。
《走路上学》有个光明的结尾,天堑变通途,借村长吉言,桥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落成。
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
忽然想起在电视里看过相关的新闻,那时觉得好玩,耍杂技,如今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没了任何兴致。
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
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的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点我名字,去博客里看这篇,会有许多试映会上的独家照片。
:)
从小学都高中一直走路上下学 ,从两三里路到三十里路,无论刮风下雨都是走路,直到外地上学才做火车和轮船上下学,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继小鞋子👟之后,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和小鞋子很像。姐弟情深,山川难平。虽然以前很艰苦,好在没有大江需过。希望山区的孩子,越来越好。
怒江的真实情况,小孩子演得非常好。
主旋律公益宣传影片,怒江天堑将傈僳族孩子隔绝在大山之中,政府的资助、社会的关爱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善良懂事的姐姐溜索上坠江身亡是影片最大的情绪点。导演叙事功力欠佳,剧情编排上刻意,姐弟俩真情流露的表演弥补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很简单,可就有那么一丝抓人心弦,慢慢听故事讲完,为了里面漂亮的小仙女,五星
连着看了两场儿童电影,《人间童话》是笑中带着心酸的批判纪录片,《走路上学》是红着双眼看完的纯朴亲情之作!
题材本身是好的,但色彩过于艳丽,音乐渲染过于夸张,冲淡了主题的严肃和沉重。无出彩之处。
女老师是刘涛跟蓝盈盈的结合体
故事很好,导演很烂。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很不错,很真实,又宣传了公益
突然在看论著的时候想起来。还记得20年晚上偷看在被子里一直流眼泪……
Ohno!姐姐滑绳索时担心老师送的新鞋子掉河里,竟然把自己掉进河里!难以忘记!
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尤鸡鸡遇到了旧凉拖,它们之间发生了缠绵悱恻的感情。好吧我终于认清了自己跟‘学者’之间的差距。三颗半为丁嘉力。
有些地方故事不完整,不严谨。中规中矩,电影语言还不错
唉…
华表奖不出意外就喜欢这样的,母亲不敢并且不让儿子溜索的理由,父亲面对女儿去世说出我不走,但是以后你要走出去,像是口号一样干瘪都很难让人信服。姐姐去世对弟弟的打击和后续人生的影响的描写过于少,这块是应该再加十分钟片长的。
还行。
刚看个开头脑海里就突然蹦出两个想法,第一个就是人教版七下英语书里的课文讲过滑索道上学的孩子。抱歉,职业病犯了。第二个就是去年爆火的土味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说回电影,影片很感人,把云南山村拍的很美,但是吧,电影感很差,这也是国内小成本主旋律的通病,导演技法太差。而且姐姐突然离世有点过于刻意了。为了煽情而煽情。7分。
乐极生悲老师替姐姐给弟弟买鞋子——姐姐欣喜若狂——溜索过桥是鞋子掉了——想捞鞋子结果失去重心——姐姐卒后来桥建好了弟弟终于去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