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的追赶和奔跑,和死神赛跑,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自豪,也有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无奈。
这群人就是院前急救医生,东方卫视记录了这群了不起的人。
该片历时2年多时间筹备,100多天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聚焦上海市120医疗急救中心的3辆救护车,从553个案例中选了72个故事,展示了上海120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也记录了人间百态。
近几年,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的出现令人惊喜,且都有很高的质量。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通过记录医院的生死离别,展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而《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关注的是院前急救这个环节,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最紧张的一个环节,这部纪录片填补了院前急救类纪实片的空白。
院前急救团队由三人组成:一名院前急救医生、一名院前急救员、一名急救车驾驶员。
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是稳定的“黄金三角”。
他们的急救车就是一个流动的急诊室,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二小时,行驶一百二十公里,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
53岁的病人徐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转院。
之前已经电击除颤了八次,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转院途中,病情不会出现恶化。
在转院途中的救护车里,病人发生了一次室颤,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电击除颤,病人随时可能死亡。
急救医生吴昕一边盯着监视器一边进行除颤,通过他的眼神急救员张星就知道该如何配合,急救车驾驶员陆坚宗把车速彪到140码,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三分四十秒。
救护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而这样凌晨街头的生死时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医生在病人康复时总会提醒他们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作息却很不规律,凌晨出车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53岁的老黄沉溺打牌,心慌胸闷,已经在棋牌室熬夜数天,平时有长期的吸烟史,心跳速度高达每分钟180次。
急救医生姚明推断是由于棋牌室不流通的空气造成心动过速,他缓慢地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
只用了短短5分钟,病人的心跳速度从每分钟180下降到每分钟90,凌晨4点17分,他们将病人送进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每个人选择院前急救工作这个职业的理由都不一样。
急救医生姚明拥有28年院前急救经验,最初的选择是一份好奇心和年轻时候的冲劲。
很多人选择离开,但他选择从一而终。
急救车驾驶员肖月龙来自医护家庭,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急救车驾驶员,母亲是一名医院的护士。
在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去的途中,发现了一只在路上的小奶猫,他们想方设法把小奶猫从车底下抱出来才离开。
所谓医者仁心大概就是去尊重一切生命。
急救医生对病人来说意味着希望,但不是每次急救都能够成功。
一名58岁的男性病人重症肌无力,心跳骤停。
吴昕团队直奔病人家中,首先做胸外按压,用时十秒插管成功。
三人分工明确,张星负责病人胸外按压,阿宗负责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吴昕盯住监视器,给病人进行静脉开通,注射肾上腺。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达到每分钟一百次,即使是年轻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轮番上阵,不停按压,同时进行电击除颤,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
高强度抢救进行了30分钟,三人轮换了15次左右,肾上腺素用了近8毫克,进行了10次除颤,但是病人的心跳始终没有回来。
“最难的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有时候就会找一些其他的事情,尽量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不是每次的急救都能百分百战胜死神。
救不回来的失落、沮丧和无力感,也要小心收起来,不能去想。
每天面对太多的生死离别,能做的就是按照心跳成功的程序做下去。
因为还有下一车要出,还有下一个病人等待着医治。
紧急救护120,意味着责任与信任,他们追赶时间,与死神博弈,他们用生命关照病人的健康。
好像只有病痛才会提醒人们生命的长度有限,所以,热爱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2016年,《人间世》开创了国内高分医疗纪录片的先河。
导演周全将镜头对准医院里形形色色的人,通过纪实拍摄,呈现了“死亡”面前的人生百态。
2017年,《生门》又将目光转向妇产科,用生猛的镜头直面生命诞生的过程。
两部真实记录的作品,分别获得了豆瓣9.6和9.5的高分。
这一次,一部关注院前医疗急救这个特殊行业的医疗纪录片再次收获好评。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延续医疗纪实类节目“无剧本、无预设、全天候跟踪拍摄”的手法。
记录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的日常工作。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们可能不会知道120急救车的人员标配:一名院前急救医师+一名急救员+一名司机,他们被称为“院前急救金三角”。
他们每天轮值12小时,奔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调度员一个电话,即使刚走进食堂,也得转头奔向急救车。
因为他们知道,当病痛突如其来,120急救车拉响的警笛,给患者带去的是希望和安心。
我们总说医生见多了生死,殊不知,院前急救医师总是比医生更先一步与死神交手。
患者拨打120急救热线后,急救车会以最快速度赶到,金三角装备齐全奔赴现场。
急救医师一边检查患者,一边向家属了解情况;急救员和司机则有条不紊配合医师展开初步救治。
待情况稳定后,三人才合力将患者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
而上了急救车,医师也丝毫不能放松,就算在看病历,余光也要一直盯紧监控仪器。
紧急情况出现,甚至要在急救车上进行先一步抢救。
往往,急救医师的院前诊治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沉稳冷静的急救医师,惊慌焦灼的家属,和痛苦挣扎的患者,构成了这一方天地里的全部景观。
而这风驰电掣的急救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
凌晨1点,吴昕医师组接到心梗病人转院的任务。
这个病人在抢救中已经电击除颤过8次,而转院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室颤,危及生命。
一路上,急救医师吴昕密切关注监控仪器,成功除颤一次。
急救员张星一面关注病人情况,一面协助司机疏通路面,忙而不乱。
司机陆坚宗一路猛踩油门,5公里用时3分40秒,成功将病人送至医院。
金三角默契的配合成功挽救了危重患者,他们的开心溢于言表。
夜班结束,三人坐在深夜街头的路边摊前,以水代酒,庆祝又一次战胜了死神。
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并不只是有成就感,更多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晚上7点半,吴昕医师组接总机调度,前往抢救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
急救车赶到时,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三人立刻分工明确展开抢救:急救员张星做胸外按压,司机阿宗接手呼吸道管理,医师吴昕进行静脉开通,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保持每分钟100次。
这样的强度之下,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只好轮番上阵,不间断按压。
一轮一轮的按压、用药、除颤里,所有人都在等地奇迹的出现。
然而,30分钟的抢救,10次除颤,8毫克肾上腺素,最终没能挽回病人的心跳。
急救员张星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时,语气里的犹豫,暴露了他心里巨大的失落。
医师吴昕坦言:最难的时候,就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
一面是无力回天的病人,一面是殷切期盼的家属,巨大的压力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在犹如千钧的目光聚焦下,吴昕说自己常常会不停回想抢救过程,质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而这,是比抢救失败更大的折磨。
一面是抢救成功的成就,是病人和家属千恩万谢赋予的使命感;一面是抢救失败的失落,是败于死神的不甘和无奈。
而这群特殊的从业者夹在中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的希望。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是一部急救知识百科全书。
病人突发心梗,家属打完120架着病人来到路边等候。
匆匆赶来的急救组惊出一身冷汗,忙教育观众“疾病发作切勿挪动”;
90岁高龄老人发热,家属坚称老人脑梗,不断质疑急救医师的诊断,严重干扰救治过程;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学一点没坏处……小到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热线,大到心跳骤停如何快速施救,所有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识,剧集中都有醒目标出。
在这些相关知识中,小万想聊聊关于大家关于急救资源的认知。
急救资源是稀缺资源。
即使是上海这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4万人才有一辆急救车资源。
但仍然有人肆意浪费着这宝贵的救命资源。
老人只是普通发烧,家属却要送往十几公里外的三甲医院,完全无视晚高峰的严重堵车。
急救小组反复劝说,家属仍无动于衷。
19岁的小姑娘扭到脖子,也坚持要急救车送往医院,理由是看不到路。
家属称老人胃口不好不肯吃饭,急救组火速赶到,家属却说“老人没事,麻烦你们送我们去养老院”。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急救组人员无奈的心情。
但根据规定:如接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病人有意愿,急救车必须送他去医院。
急救组急得快把座椅抠出洞来,还是得耐着性子一趟一趟送他们去医院。
这些把120急救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免费抬抱工具的人,怕是要把下面这张健康贴士抄上百八十遍长长记性。
与所有直面生死的医疗纪实片一样,《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更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的启示录。
84岁老人得知妻子去世,悲痛过度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老人坚持“爬也要爬回家去”,只因第二天妻子大殓。
目睹一切的医师姚明,拨通了远在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的妻子的视频,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92岁高龄老人昏迷不醒,送医途中一度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医师郜素艳想到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痛哭失声,告诫观众“以后多陪陪父母吧,不要等他们离开后才后悔。
”
生活给我们的警示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总是借着“太忙”的由头选择视而不见。
幸好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呼唤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和身边我们爱的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随着医疗资源愈发紧张,医患矛盾愈发激化;不少人对健康和医疗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就有不少医疗题材的国产剧,登陆荧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形象;让几部剧都没能获得很好的口碑。
与它们对比鲜明的,是不少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两季《急诊室故事》,评分都稳定在9.6的高分;集集都让人哭惨的《人间世》,同样也是9.6分;根据同名纪录片电影改编的《生门》,前不久在卫视频道播出;评分同样高达9.4。
纪实镜头下的生离死别,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这比任何编写的剧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爷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同样戳人的“救命”良心——《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
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要先来夸赞一波东方卫视。
因为派爷上面介绍的那几档医疗节目,都出自番茄台,可谓良心。
而《生命时速》也是如此;节目自3月12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节目筹备了2年的时间;100多天里,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救护人员平凡又伟大的日常工作。
和《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相同;《生命时速》也把记录的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各大医院。
不同的是,《生命时速》关注的;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样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通俗来说,就是突发状况时;我们拨打120,开着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实施的抢救。
生活中,派爷经常会看见急救车呼啸而过;却从来没想过车里面是怎样的配置。
这部片子,为我们科普了这个常识。
当接到一通急救电话之后;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所处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一部急救车上有三个人。
两名急救人员,和一名可以平稳飙车的老司机。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奔走于医院和急救的第一现场之间。
忙得飞起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受限于环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远比急诊室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这和在医院内的抢救,完全不一样。
医生们首要面对的,是凶险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紧急转院。
严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命悬一线。
之前在别的医院,病人已经发了八次室颤,病情十分凶险。
医生要随时顶着心电图波形,准备为病人除颤。
急救车司机要把车开得快一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小小的救护车,承载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钟,急救车就将病人送到了目标医院。
幸好,后续的治疗很成功。
多亏了救护车来的及时,才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机,院前急救医生们还要面对险要的救助环境。
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了发热状况,医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预报的地址,是在老城区的弄堂中。
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地形”。
这种老街老巷,道路崎岖狭窄,楼道中的台阶又陡又滑,对救援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医生们把阿婆抬下楼的时候,抬在头位的医生几乎是一路坐在台阶上走下去的。
这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在下楼的过程中,阿婆由于紧张害怕;下意识地抓紧了救助人员的裤子。
小哥哥一边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裤子,一边还要注意脚底下的情况;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时刻。
更让急救人员们“无fuck说”的,是急救资源的滥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配备了近800辆急救车,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对着2400万居民的庞大数字;上海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供需矛盾的问题,依然严峻。
正是急救资源十分紧张,所以急救车才应该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依然选择急救车。
小姑娘打120,说自己的脖子扭伤了。
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发现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属打电话,说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家属原来是想送老人去养老院。。。
那一天,医护人员们又接到了一个电话:老人发热,要去医院就诊。
经过现场检查,老人只是简单的发热,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来去医院的要求,医护人员们也不能拒绝。
这种小病,就近的二级医院就可以治疗;但是执拗的家属,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医院。
医护人员从老人的病情、医疗资源的紧缺、为别人行个方便等多种角度劝说家属,让他们就近就诊;但是依然被家属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不得不踏上长达16公里,跨4个区,经过49个红绿灯的旅程。
该巧不巧,当天正是下午六点的晚高峰。
不论是高架还是地面,都挤满了车辆,行动缓慢。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到达了家属们指定的医院。
如果节省下来这两个小时去就近医院就诊;急救人员们本可以帮助一个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属们没有这么做。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让不少问题得以曝光。
一方面,医疗分级依然任重道远。
普通群众对于三甲医院的过度信赖;导致了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被不断浪费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显现。
当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选择让步。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们宁愿忽视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们宁愿在路上塞两个小时的车;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们疾病的医院就诊。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就算可以自行就诊,也要躺在救护车上,让自己安心。
多亏了有《生命时速》这样的良心医疗纪实片;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
小小的救护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
生与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请不要随意调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紧急救护120》在我印象中是第一部关于120的片子,它基本完整地讲述了120急救的全过程,而片子的纯纪实性质不仅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国内急救水平,同时也让观众从急救医生的视角里,有了对120急救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真实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接触过这一突发性“急救工具”,也可能是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部片子出来之前,我对120救护车对急救毫无概念,自以为就是单纯的抢时间把病人运送至医院。
可想而知,当我真正遇到需要120急救的时候,我会不会错过很多救命的良机。
我相信很多人大都是跟我一样的,对这方面常识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概念。
而这部片子纪实重现了院前急救的过程,让很多和我一样的观众接受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单凭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成功了。
另外,除了关于120常识性知识的普及,这部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也相当触动观众。
急救医生是最直接面对病人的一群人,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疾病,甚至要直面病人所处的环境,这里面不仅仅描绘了急救过程,更是解剖了现实状况里病人的遭遇。
这不仅需要技术需要专业,更需要医生的怜悯心和关怀。
片子里面的吴昕医生给我印象很深,乍一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他已经三十多岁,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
你能感受到他对于病人,对于年轻同事之间的关怀,很暖心。
在无数次成功及时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他也遇到过失败的时候。
在他之后提起时,我们能看到他通红的眼睛和浸湿的眼眶,他为此感到悲伤自责,却又不能因此影响情绪而耽误下一次急救,他告诉自己“只要按着正确的急救方式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每天直击生生死死,我们从屏幕里看到都会觉得难受,何况这些每天直接触摸生死的人?
这需要怎样的温情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曾经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家里老人突发重病着急忙慌打了120,却因为没有说清楚地址,而导致120救护车在路上耽误了时间。
家属嫌救护车来的太慢,最后怪责急救医生,要打要骂的。
也许,通过这样的一部纪实节目,大家够可以懂得更多,成长更多,收获更多。
当病痛突如其来当绝望悄悄逼近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他们与死神搏斗拼尽全力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一次次地创造奇迹关怀着人间世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悲欢有时聚散无期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在某天丧到不行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东方卫视的这部纪实片,当然我知道,这并不算是一个治愈人心的片子,甚至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比过往看过的《外科风云》和《code blue》要伤感一万倍,因为它每分每秒记录的都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里面有很多你我都不愿意正视的东西,包括老年化、车祸、疾病、甚至是死亡。
生命的本质是苦,尽管如此,但我们不得不面对。
我们总要面对所有的折磨和恐惧,意外失事的人生,灾难一样的畸爱。
我们总能克服一切——尽管在事发现场你并不相信——在长久的逃避以后,总能有一天,我们能克服一切。
你必须接受更糟糕的事情发生。
作为交换的,你也能因此感受到某些好细小的、微弱的好事情正在降临。
这正是我喜欢《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的原因所在。
我们能看到老去后的力不从心,能看到事故的可怕,能看到亲人的离世,也能在所有事故背后,品出人间温暖,得到向上的源动力。
你也真的可以相信,在你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时候,只要拨出那个号码,就会有这样一群人,带着爱和希望来到你的身边。
所以,即使你现在在经历很难过的事情,即使感到此时此刻就是你人生的滑铁卢,即使已经不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奇迹存在了。
但这一切,统统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东西,它就在那里,在每个容易被击败的人心里。
不管这个世界怎么糟糕,不管你看起来是否像个弱者,请再试着,相信奇迹一次,相信自己一次。
几周前的晚上,《好久不见》还没大结局,花朵朵拒绝了富二代乃大的求婚,预告中转而为资金向其求助。
还没吐槽完,吴昕医生就来了。
画风瞬间从花朵朵的花花世界落到了云泥共存的人世间。
正常人是这样的,会吐,会疼,会哭,会无助,会没救,会死。
没有随便给百万的富二代暗恋者,没有潜在地产大佬的男朋友,没有前男友作证随便胜诉的大官司。
还好,有云,有吴昕医生们。
以血肉之躯拯救另一些血肉之躯。
上海的夏天很热吧,抬病人上救护车的时候,汗滴清晰可见,头发浸卷在脑门上,眼镜歪掉,胡乱地抹一把,扭曲不精致的五官,真帅!
工作给自己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己带给别人的安全感,是比百万千万更能推动普通人走下去的力量。
上海这个魔都,是有温度的小怪兽吧。
自己现在正在大四实习,实习了四个科室了。
慢慢地自己开始迷茫,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以及是否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迷茫。
看完整集,很有力量。
我们的工作很神圣,也很有价值,值得自己去做好,当书本上的知识出现在病人身上时看着医生的处理,自己也开始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大众的,也是我们医学生应该观看的,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前面有很多人给我们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心中有信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医学之路上坚定走下去。
前两天,朋友跟我聊天说起碰到一个做过120急救的快车司机,我激动地问她有没有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因为那时我正巧看完一个在上海拍摄的、讲述120救护人员工作状况的纪实系列片。
生活中的讲述或许比纪录片来得更加真实,是的,她听到的确实很真实,真实的有些“哈丝丝”(上海话“害怕”):前方高能,请注意避让!!
“半夜出车是家常便饭,经常看到断手断脚的,人被压扁的,因为要上前,很多事情不能不做,比如,如果手断掉了,要把手臂放到冷冻箱里冻起来,如果是人被压扁的话,还是要走过去,测一下心跳确定死亡......”这几句话的杀伤力,绝对比看纪录片受到惊吓的总和还要多,要经历多少,才能让他如此平淡、不惊波澜地讲述这些画面需要打马赛克的种种经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国内首部聚焦一线救护人员的纪实片,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员,一名急救医师,构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担负现场救护的任务,自然灾害现场、各类事故现场、重大活动现场等,几乎都有120急救或待命,纪录片精挑细选出上海市三组急救队伍,进行了一个夏天的跟踪拍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20对市民的救护,以及急救人员们的日常。
既然是精挑细选,那就按照惯例,先从颜值说起......A组
网友都说像陈赫,瘦版的
你没看错,确实是姚明,不知道姚医生喜不喜欢打篮球?
A组吉祥物B组
急救小天使,他诠释了什么叫做颜值和能力并存
没事爱撸猫的急性子大叔
爱嚼口香糖的淡定老司机C组
最美女急救医生
C组颜值担当
默默奉献的急救员上海拥有急救车800多辆,是目前全国配备数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也要承担近2400万人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辆急救车,全年急救业务总量约76.3万车次,上海一共有急救分站157个,换算一下,大约每个分站1天就有13.3次!!
也就是说,每2小时不到就要出车1次!!
当病痛突然袭来,当绝望悄悄逼近这群人将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在市北医院除颤8次,需要马上转院到十院的一名病患,在救护车上忽然又室颤发作。
一边翻看病例一边用余光盯着监护仪的吴昕医生,立刻抄起机器除颤,心肌梗死化险为夷。
面对如此紧急的患者,120所能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转院路上的安全,以及尽快的送达目的医院救治。
同时,急救车已向呼叫中心通报了患者的情况,呼叫中心立即联络十院准备好除颤仪。
救护车在深夜的上海街头飞驰,车速表显示最高时速已达到了130,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3分40秒安全到达。
十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被推入了导管室,立即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从而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疗。
这是一场完美的配合,120的紧急救护和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环环相扣,赢得了更长的黄金救治时间。
要达到如此高效率的运作,就需要急救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以及团队的默契配合。
吴昕10秒插管成功
张星抬抱病人,抱起就走
三人轮番进行心肺复苏B组堪称黄金组合,从技术上来讲,吴昕的能力+张星的体力+陆坚宗的速度,能力值MAX;从性格角度来说,急性子的张星,碰上总是很淡定的吴昕,再配上反差萌强烈的陆坚宗,好比一碗搭配得当的皮蛋瘦肉粥......各有互补,非常河蟹,他们也笑称自己为“铁三角”。
就是这样的铁三角,曾将心跳停止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背后是他们的耐心救助,和不计辛劳地全力付出。
在上海7月份的桑拿天,手套里的汗可以倒出水来。
除了这些,有时候还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急救、处理子女不肯前来的窘境......
到生活在垃圾堆里的病患
打了30多次电话,患者儿子却始终没有露面“辛苦”是急救从业人员的关键词,然而在长期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急救中心常年超负荷运作,虽然能够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但现实是,有很多非紧急患者,把救护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抬抱工具,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普通发热,但家属执意要从宝山送到中山医院
小姑娘脖子扭了也打120....急救人员无法拒绝患者提出的要求,但救护车毕竟还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每个人4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给真正需要的患者留出急救通道,成为机构甚至每个市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大量非急救病人拨打120挤占急救资源的问题,上海在4月19日开通了一条“962120”康复出院热线,在医院获得救治后仍有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从医院回到家或前往养老院、敬老机构的,可以拨打该热线获取接送服务,目前开通电话预约的7个区为:杨浦、虹口、静安、黄埔、徐汇、长宁、普陀。
其他区域出发也可以拨打该热线,只是还没有预约服务,只能当天拨打。
此举只能稍稍缓解一些120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乱打急救电话的发生,而这个只能靠大家自觉。
然而另一方面,各家医院接收病患的范围不一,经常会发生120送到医院后,医院不接收的情况......没有系安全带的小男孩撞到了眼睛,导致巩膜出血,120送到最近的泸定路儿童医院,医院判定是眼睛问题,拒收......
然鹅,九院只看眼睛,如果有其他问题,不收......
所以就演变成了在儿童医院做其他检查,确认没有其他外伤后,再转送到九院看眼睛。
这是陆坚宗他们经常会碰到的麻烦,在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回折腾好几次,既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又给急救人员加重了不必要的体力负担。
其实也是一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时候让人觉得无奈,有时候却又让人哭笑不得......独居老人每天打好几次120,早上刚把他送到医院,下午又再打,当老人回到家2小时后,姚明医生组又接到一个预报电话,结果到现场一看,换了个地方,还是他......
急救小组的内心也很绝望啊,可又拿他没有办法......喜感的还有这一段:患者阿婆居住在老式公房,木楼梯非常陡滑,抬抱的时候,急救小组几乎是坐着楼梯一步步挪下去,可能是害怕,阿婆的手紧紧抓住张亮的裤子......
危险的是你好么?
眼看裤子就要被扒掉了......张亮央求阿婆求放过
这场面充满了喜感,我嘎嘎地笑了很久......在纪录片中,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路人出手相助,他们用爱心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满满的人情味道。
他们可能是擦肩而过的上海阿姨
可能是认识不久,但一直跑前跑后的邻居大叔
也可能是来自远方的维吾尔族小伙
更或者是迅速让出生命通道的驾驶员们
可能我们早已习惯了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习惯了漠视,习惯了走开,习惯了叫不出对门邻居的名字,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很多人......但,有时候生活还是会提醒你,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直都在,默默温暖着你我。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常常有奇迹发生。
在我短暂且贫乏的人生经历当中,打120叫救护车是我一直不会忘记的一段经历,患者家属需要在电话中说清楚患者病因与现状,安抚患者情绪,之后就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其实,等120的那段时间是最让家属感到害怕的,因为你除了等,什么也做不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而这段仿佛真空了似的时间,会前所未有的恐惧死神的到来。
我至今仍会记得,当120赶到的时候那种稍稍松了口气的感觉。
吴昕医生总说:救人是我的一份工作,救好了也是我应该做的,既然是院前急救的医生,就要把碰到的病人救好,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了,做到一个急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那你就应该感到开心,感到幸福。
不管这人叫什么,多大年龄,来自哪里,救护你,把你平安送到医院的这个信念从一而终,始终没有改变过。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在。
导演组希望通过此片,给予观众更多的关于120的认识,除了生与死之外,还有一些人世间的温暖,他们的情绪能通过每一个拍摄的故事而被大家看到,那些很温暖的东西、有爱的画面,会很深的留在你的脑子里。
很喜欢其中一位导演说的一段话: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哪怕是现在这个时刻,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年轻的时刻,有时候生命很脆弱,有时候其实并不脆弱,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坚韧”。
——END——
这个纪录片很有意义,救护车包括上面的工作人员,真的是与死神赛跑的,工作人员很辛苦,医生很尽职,担架员也很负责,救护司机很沉稳,致敬这么一帮可爱的人。
同时也呼吁民众不要浪费宝贵的资源,很有可能因为你们的自私浪费资源从而让真正需要的人失去生命,成为帮凶。
也希望道路上的过往司机遇见救护车,尽量让出生命通道,因为车上很有可能是急等救命的,俗话说救人一命胜于七级浮屠。
讲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致敬
喜欢这里面的每一位医生,都是伟大的人!为吴昕小哥哥疯狂打电话!!!
看什么行业剧,多搞点这种纪实类节目比什么都强
。。。
很喜欢东方卫视的这系列医学纪录片,很敬佩院前急救医生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吴昕医生了解一下
2018上海急救120科普纪录片
还是没有摆脱国产纪录片一贯的刻意与虚假。
120医生都这么情绪稳定,这么温柔的吗?
吴医生迷妹了
#一口气看完系列#谁是最可爱的人之院前急救。广告植入硬了点,宣传刻意了点,不过吴昕是真的帅。
制作还挺粗糙的,但不能忽视背后的真情流露。
还行,一般般
还可以吧,可能因为是比较古早的片子,整体拍摄手法、故事、人物塑造都没有隔壁中国救护好。而且动不动就上价值不太喜欢。主角团们还是很棒的~
“陆坚宗出车啦!”期待第二季~~~
上海老龄化真的很严重。真的不知道等爸妈老了应该怎么办
看了两集 真的看不下去了 每一集最后的结尾都是广告吗? 太刻意了 假 这样的话求你别叫纪录片
医生的几分钟的抢救也许可以救回患者无辜的一条生命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