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t 的伤,一直被隐忍,放在第一位的,是他所爱之人的喜乐和健康。
有个情节,豆瓣很多人认为是由于长期的接触,这对病人的家属互相产生好感,约会并发生关系,我却倾向于将Grant此举解释为是为了让病人家属将丈夫送回疗养院一解其妻相思之苦而做的牺牲。
也可能于我心中,我是希望他的行为更noble点,他们的感情更纯粹点,更坚不可摧点吧。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the notebook”来,是先看朋友的博才去看的影片,继而看了小说,虽然两个故事不尽相同,不过,不由人不感慨人生之无奈,哪怕情比金坚,也抵不过reality的残酷。
病魔,可以有无数的形式来侵犯人的躯体,可是一旦吞噬了做为人的存在的记忆,那个人再不是曾经的那一个了,虽然她依然在你眼前,虽然你依然爱她,可是,感情的双向路程变成了单行道,甚至,人家有了一个fresh start. memory, 是多么珍贵而不可或缺的啊,共同生活的忆念,风雨走来的点滴,不正是情感的最不可撼动无从替代的基石吗?
又有什么,能抵挡得过几十年牵手走来的感情?
在这,Alzheimer给了我们苦笑不得的一个答案,而Grant,又给了我们一个酸涩不已的选择:If you love her enough, let her go, give her what she wants.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t go of what you can't live without。
这是一则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淡淡的诉说,却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情曝于纸上。
加拿大冬天寒冷的白雪如同菲奥娜逐渐消失的记忆慢慢冰封,而丈夫的细心温情似乎也不能让她回想起相濡以沫50载的点点滴滴。
所谓温情,大概就是当爱人平静地站在你面前却仿佛看待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你还能一如既往地每天不厌其烦的唤起爱人的记忆,虽然脸上不露声色,但那份压抑着的心却每天盼望着得到爱人的回应。
所谓感动,可能就是静静地欣赏,却不时和会有一丝丝内里的暖流流遍全身,提醒你,他们的感情正在慢慢融化着你的心。
一如既往地喜欢温情小品,喜欢那种淡淡透露着的浅浅的忧伤。
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熊从山那边来》。
原作有一种沉重而枯萎的质感。
门罗的句子和叙事极富个性,仿若现实主义的线条纠缠在一起,于结尾处勾勒了一个虽是现实主义、但又超脱且非现实的氛围。
读的时候很难想象如何能将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毕竟在我的认知中,一流电影常常改编自二三流的小说。
导演Sarah Polley曾拍过一部家族谜题的自传纪录片,平淡无奇的内容在她的执导下带来的观感非常愉悦。
她也擅长将诗意的叙事性语词改编为台词,这点在《别名格蕾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不易视觉化,尤其是格蕾丝在原作中絮絮叨叨的自叙充斥着大量的意象,Sarah Polley稀释了原作里的叙事意味,但尽可能保留了意象的魅力。
而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台词的容量并不那么多,她转而在摄影和剪辑上下足功夫,模仿门罗叙事时的某种深邃的转场风格。
但有很多东西是门罗的文字也难以企及的,比如开头,这对老夫妻在荒野里滑向小屋,镜头的运动所传达的情绪与氛围极为丰富细腻。
整部影片到结尾都保持了淡然的节奏,所以两位演员在后面高潮的表演就被衬托得更为震撼,这也暗合了门罗的叙事风格——于平淡处惊雷一击。
这一切都源于她文学风格本身的厚重精致,和Sarah Polley对加拿大作家本质上的熟稔。
爱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人类内心深处最美好追求、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烙印。
这部影片以其极舒缓的形式讲解了两个老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男主有个苗条的、甜美的、略带些锋芒的好妻子,但年轻时没有抵制住身边的诱惑—和他的学生有了婚外情并且后者为此自杀过。
事情败露后为挽救婚姻男主辞去工作带着妻子来到这冰雪覆盖的木屋并发誓痛改前非给妻子一个崭新的生活。
妻子其实深爱他的男人、在意他的男人,并极切的想得到男人的爱,可是沉痛的打击让她觉得自已原本那个安全的、温暖的、魂牵梦萦的、完美无缺的家消失了,再也找寻不回来了。
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冰冷和长久的孤寂。
尽管男主可能尽了最大的努力,尽心的呵护、安慰着受伤的妻子,可直到妻子患上老年痴呆女主也没能从家庭阴影中走出。
直到送女主去医院后他才看到妻子那久违的笑、幸福甜蜜的脸。
心怀重拾破碎的心的男主最终认识到:也许“放手”才是真正的爱,爱她就看着她幸福。
影片情节简单而内涵深刻,虽缺少年轻爱情体裁下的热烈丶浪漫丶欢快,但多了凝重丶深沉与凄凉,有温情又有太多的伤感,′总之这部电影发人深省,令人感动,不自觉中思绪绵绵。
下面我就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展开看后的感受:1 “寻找” 人生何事苦奔忙?
爱情家庭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每个人都在追寻着他喜欢的、美的、理想化的东西。
男人和女人在追寻目标上可能略有不同。
男人追的目标可能在于刺激、新鲜感、成就感、征服感,而女的可能寻找的可能是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甚至可能是一种安慰。
“我想我们不能去寻找我们最喜欢的,我想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事情处理得体一点” 女主这句台词如果说是对丈夫的安慰莫不如说 是她对人生的一种幽怨。
人生本就无常,欲望不能填满,和追寻如影随行的是落寞,顺其自然就好。
女主有个难忘的初恋情人,并深刻的印刻在记忆中,也许只是因为曾经的不如意,也许那个男人没有男主优秀或是没有男主那么爱她,也许只是当时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自已的自 由意志受到了挫折,这段记忆在妻子内心就象那雪地上两行划廊深深地印刻下来,挥之不去深深地埋在心底,隐隐作痛。
一直到她患老年痴呆症才显现出来。
我想男主是个好男人,也是个体贴的男人,他有错但他能及时的意识到错误并极力去弥补,为了满足妻子丶呵护妻子那份朦胧的爱,享受最后的那份幸福,他委身于情敌之妇体现了他爱之纯粹爱之无私。
叫人敬佩令人折服。
我们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追寻自已所爱的同时,能维护好自已已经拥有的爱呵护好爱自已的人和自已所爱的人。
不留遗憾。
2 “凄凉” 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是墓场。
人到老年免不了狐独,去不了寂寞,少不了凄凉,不管你是有儿女的还是没儿女的哪怕是你儿孙满堂。
剧中男主女主没有儿女,另外那个老人和他的妻子有儿女也是这样,毕竟年老了别人在你这里已看不到希望即使有辉煌的过去也早被人遗忘。
所以老年 人要想过得 好一点只有该放手的放手,想做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去做吧,不用在乎别人的议论和他们诧异的目光,因为你不可能再是焦点,你这里即便是电闪雷鸣在别人那里也引起不了多少光亮。
年轻人也要关心他们关爱他个宽容他们,因为你迟早也和他们一样。
国外的社会养老我看很好,起码周围都是同龄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的家庭养老虽然形式上看似温馨但实际上往往变成亲情的流逝手足的中伤。
1.因为看了<桃姐>,就又看了一遍这个,比较下东西方视角。
人物身份不同,落脚点自然也不同,一个是东方劳动妇女一个是西方知识分子。
中国人的点是母子亲情。
老外的戏亲情部分也有。
Olympia Dukakis的台词,我儿子经常寄礼物我们,我倒希望他省这点钱做路费来看看我们。
男主角说,孩子们都忙,老太太答,是忙,不过有时间去夏威夷旅行。
这是加拿大片,去夏威夷相当于出国。
亲情部分就这么点,其他说的都是爱情。
对洋人来说,爱情很重要,和年纪无关。
Olympia Dukakis56岁成名,好处是20年过了,她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2.Sarah Polley79年出生,几乎是80后了。
我认识她就是《甜蜜的来世》,而这部处女作惊人的有伊高扬之风,是巧合吗?
还是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长大的人,气场也相似?
30岁不到拍出人生之大恸,对比许鞍华老太太大半生的阅历一点不怯场,这个只能叫天赋了。
某位70后中国徐姓女导演,才女这帽子真不是你戴的。
3.男主角最后推着老婆的“情夫”回老人院,我穿越到情人节档期那部台湾片的梗了。
豆子导演对舒琪说,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幸福。
忽然发现away from her说的竟然就是这句烂台词。
梗用得好的时候,观众都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用得烂的时候,就连喜剧效果都没有了。
4.东西方有共通点吗?
当然,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还是Olympia Dukakis的台词:it's just life,you can't beat life...
别以为我失恋了,现在没有恋,又何来的失呢.因为away from her的名字,我选择了这电影,之前我对这电影完全不了解,可当我看过之后,我就深深地被感动了.有时候你很明确地知道你要去寻找一样东西,你找着找着,突然,你自己会问自己,你到底在找什么.你忘记了你要寻找的东西,虽然你知道你确实要寻找它,可你这时候是无论如何不知道它是什么.慢慢地,你什么也不管了,也管不了了,慢慢慢慢,你就觉得你好像逐渐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不知什么时候有种感觉,这是<脑海中的橡皮擦>的另一个版本.四十年的相处之后,她让他送她去医院,在她的房间里,她对他说:"我想和你做爱,然后让你离开.因为我要待在这,而你的停留让我更加无法承受,我说不定会痛哭起来,无法停止...""go now,go now."他还拥着她,他的鼻息还在她的耳边回响,她强忍着泪水说了出来.他吻她的肩膀,匆匆离开.她用双手掩面.或许泪水顺着指缝流下.一个月的分离,这期间他忍受着怎样的痛苦.可当他来到这的时候,她好像完全忘记了他,没有了她的顾及,他手中带着的那束美丽的花朵也在暗自哭泣.他带着它们穿过了走廊,独自离开......她的身边是另一个男人...一次次地探视,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独自等待,到底该怎样去让她回想起那四十年的爱?吃醋,但不在乎,又怎么会去吃醋呢!他是太爱她了,所以才吃醋.开始想办法让那个闯入他们生活的男人离开,可是当他离开后,她慢慢失去了方向,糟糕,慢慢糟糕.可这简直是对他的最大的折磨.他为了他的爱,努力地去让她更好,最后的一幕真...抱歉,我找不到词语形容那感受.在他带着那个男人来到她的门外,她又想起了他...不得不再次说这片子的配乐,除了其中他们跳舞,他第一次去医院二层,还有片尾曲,其他的音乐全部是器乐演奏,短短的器乐片段,却结合着剧情直抵人心.
SDMS评分:72.5分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看了这样一部电影。
电脑里放着《柳暗花明》也有年头了,一直提不起太大的兴致去看,不过也舍不得删,一是想看克里斯蒂的演技到底是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出神入化,再一个当然也是想要追究一下这部电影的主题——爱情如何在记忆的消失中延续。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恋恋笔记本》,我一直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狗血剧,不过我前女友却是很吃这一套。
在那部电影的结尾,也很没来由地来上了一段老年痴呆对彼此晚年爱情的折磨,看得我如堕五里雾中。
照这样说来,《柳暗花明》倒是部将那一段单独提取,放大了细细观赏的电影。
可能也是我没有45年的感情经历,只能以仅有的几段昙花一现的恋爱经历来理解这部电影的深意。
所以难免的我会在很多的琐碎的伤感中感到有点注意力不够集中。
不过好在电影在情感的冲突上还算强烈,导演蓄意的医院主管奸角化的设计,还有类似于Grant做爱出来后,衣冠不整被护士鄙视的小幽默,也让影片在沉闷中显得有些微弱的跳跃。
不过要真正欣赏这样一部电影,还是得非常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
首先得回答第一个,“我”是什么。
很多父母亲都会说,要是我们当初怎样怎样,那就没有你了。
很多人也会常常在想多的时候,自问:“‘我’是什么?
为什么在这一副躯壳?
倘若肉体陨灭了,‘我’将在何处栖身?
”我们很多人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去想任何有关“记忆”的东西的。
在很多人看来,“我”就是如灵魂一般的一种独立的存在,有时甚至是凌驾于肉体之上的。
其实,“我”的产生,不过是一种记忆的凝结。
世界上有无数的信息,而一个人刚好在几十年的经历中,接触到了这样一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就在这个人的拥有储存功能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结点,这个结点就是所谓的“自我”的意识。
而不是说倘若母亲换个老公,“我”就不存在了,它从来不是一个如相貌遗传般的简单的材料搭配,而是一种信息的偶然聚集。
所以回到《柳暗花明》中,当Fiona第一次回想起刚刚患病的时候,她的感受是vain(空虚),我们从来都在体验自我形象的充实,或者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但我们从未体验过自我的消逝。
那种每天都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感觉。
然后第二个问题,Fiona如何与Grant相爱。
她每天都在忘记与Grant的事,他们依靠惯性相爱。
Grant的陪伴让Fiona感到温暖,而她自己几乎活在一个半封闭的世界中,她虽然每天都在忘记,但是她也未曾接触到新的事物。
而Grant则活在自己的记忆中,那些甜美的记忆让他产生了爱情尚存的错觉,但那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情感响应,Grant的爱和Fiona感受到的爱,已经不同,但是他们两个人却并没有察觉到。
医院是一个像实验室般的极端环境,它让Grant和Fiona的爱情从此失去了最后联系的空间纽带。
当Fiona开始适应在没有Grant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后,曾经的爱情注定将成为老年痴呆的牺牲品。
当Grant发现Fiona已经忘记了他,而接受了另外一个每天相濡以沫的患者的时候,他的爱情也开始瓦解了。
一个人如何在得不到任何反馈的情况下,坚持去爱另一个人?
更何况所有爱一个人的理由,对于对方来说,竟似从未存在过一般。
每天Grant坐在医院的沙发上,看着Fiona与Aubery出双入对,世界上似乎没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爱情。
Grant也试图将Fiona从自我的失去中挽救出来,但是后者却对他说:“只有与Aubery在一起的时候,她才不会感到困惑。
”所有爱情得以产生的条件,全都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一旦记忆失去了,现在的这个Fiona,已经不可能再次爱上Grant了。
Grant理所当然将受到另一个女人Marian的勾引。
这个女人居然同样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妻子,并且是Aubery的妻子,这样的情节设计稍显刻意,不过倒让故事核心相对更集中了一些。
Grant出轨了,并且从对白上看,还不止一次。
Marian对于命运的一番言论仿佛点题一般,让观众对电影情节的思考轻松了许多。
面对绝望,有人选择愤怒,有人选择接受,世界上的人就此被分为两种。
Marian显然是后者,Grant尝试去寻找幸福,但是他和Marian最终都在上床之后而感到失落。
这也许也就是导演对幸福和爱情的定义:它不是一次肉体的欢愉,也不必是两情相悦,无私的付出和责任的承担,即是一种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心的爱情。
这个主题似乎过于理想化了一些,但谁敢说个不字呢?
谁不愿意活在自己的精神伟大中,并相信自己曾拥有的美好爱情,值得自己如此牺牲呢?
最后,Grant选择亲手将Aubery的轮椅推到Fiona的房间,而Fiona此时却正巧获得了偶然的微弱印象。
她趁自己模模糊糊之间,劝诫Grant将她抛弃,一如多年以前,Grant的很多同事抛弃他们的妻子一样,而Grant却流着泪花,说出最感人的那一句台词“not a chance ”。
顺带说一句题外话,批评一下我所看版本的伊甸园的翻译。
我想“not a chance ”这句话很能代表影片的立意,而对这句话的误译,也许正巧也是很多观众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所产生的一个误解。
伊甸园的字幕将它翻译成“再也不会”,也就是说,Grant承认了自己曾经抛弃Fiona,说明那次出轨,对于Grant来说,是对爱情的彻底背叛。
不过如果正确的翻译,我想应该是“绝对不会”,即使肉体上有过出轨,但Grant始终都深爱Fiona,我愿意相信这个。
难得先看了原著后还觉得不错的改编电影,不愧Sarah Polley!
在前一个半小时前都非常尊重原著,只是交错着时间线,把现在Grant和Marian的对话作为线索穿插着回忆进行着。
关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真的很怕硬化加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或者高潮,这个片子还好,除了有几处让我稍感有些讶异不过也不能全说是不好:一个是Grant愤怒上头一把上前按着Fiona的肩膀说”我是你丈夫…”,这个冲突太刻意为之了,更喜欢原著的处理,Grant一直是somehow保有着爱和愧疚,一边身处其中一边又抽离的在看待事情的发展,也许或一定有愤怒的时刻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 只是在Grant自己的描述里也许被回避了这一点,这么说这个设置也可以说是合理呢);一个是增加的桥段,沙发上和Grant交谈的哥特女孩(或者玩儿死黑啥的吧反正显得很重型很typical teenager就是了),这样的女孩儿怎么会为和一个老人搭话而摘下耳机,并且认真聊了两句还表示“很高兴和你说了话”还给一些鼓励,变得瞬间温良,拜托这样的人造温情糖精请不要加;另一个是原文其实Marian打了三次电话,描述里语气语调尤其有意思的变化着,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这般表现,不过改的也还好,意思到了。
看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结尾会怎么演,毕竟门罗的结尾都蛮难表现出来的,这个也一样有太多隐而不言的内容结合着转折或是只有结果,但在最后十五多分钟里,结果的过程被演出来了并且恰到好处,合理的拓展但没有过分的画蛇添足或drama。
另外一个电影改编带来的巧妙之处就是,原文都是以Grant的角度在叙述,于是其他的人,都是Grant眼里的人,以及可以看到Grant如何看似合理的、睿智的,又对自己充满了开脱般的包容的思考,连带着在这样的思考里也丢不开性(ironic!
)的充满男性视角的在合理范围之外堪称可笑的思绪。
换到电影里,其他的角色都立体并且独立起来,好像变成了Grant世界里跑出来的不服从安排的牵线木偶,反而Grant 显得讨喜了一些,关系又显得迷离了一些,可能性又变得多了一些。
不过因此带来的丢失就是那些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描写,当然也不算丢失吧,那就是只有看原著才能体会,觉得尤其是Grant写他对Marian的“认识”或者他认为的对“Marian这一类人”的认识,摘抄如下:“他根本没料到她会以那种方式考虑问题。
令人郁闷的是,他对这种交谈并不陌生。
这让他想起,他与自己老家人谈话时也是如此。
他的叔伯、亲戚,也许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也都像玛丽安这样考虑问题。
他们都认为,人要是不这么想问题就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一一这些人或是生活轻松又有保障,或是是受了太多教育,他们生活在空中楼阁里,变得愚蠢了。
他们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受过教育的人、文人、某些有钱人(譬如格兰特岳父母那样的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该归其所有的横财,要么是天生就那么傻气。
至于格兰特,他猜想,他们必然认定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她选中奥布里的时候,肯定是怀有一些希望的。
他英俊的相貌,推销员的工作,有望进入白领阶层的大好前程。
她曾经一定深信自己最终会拥有一个更加富裕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这种事情,也往往会发生在那些实用主义的人身上。
尽管他们精打细算,尽管他们有生存的本能,但他们却可能走不到自己合理期望的那么远。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演员选的都挺好的,尤其是Fiona,简直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在Grant和看护的对话那场戏,看到那个护士Kristy我恍惚间以为是染了黑发发胖的Anna Paquin!
另外不太理解这个翻译的中文名,“away from her”也许是个太过直白的名字,但是“柳暗花明”是啥意思…花明了吗,没有吧…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依然爱丽丝》啊《照护》啊这些作品,关于阿尔茨海默,每个人每个家庭要经历的都真的太suffer了。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概比较单纯,文艺,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号称短篇小说女王。
看到有她的小说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改编的电影Away From Her就看了。
凑个热闹。
电影是2006年拍的。
一开始还挺吸引人的,但没想到是讲老年问题的。
虽然拍得很好,配乐也挺好听的,但是我对老年问题没有兴趣,那个很有名的电影《爱》也不想看。
有时候碰巧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觉得让人绝望,真是提不起兴趣,有点抗拒。
反正我也不想活到老年那么老,不用去思考那些问题。
人老了真的好可怜好麻烦。
电影开头很不错,那个男人在给别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他说她问我们结婚会很有趣吗?
别人问他那你说什么,他说我把她抱起来了。
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她。
她是我生命中的火花。
然后是她年轻美丽的容颜,占据了整个画面,微笑着,很动人。
可是这个电影名字是Away From Her,不知道汉语名字为什么是《柳暗花明》,看完之后也不觉得这样的名字有什么道理。
有一些情节挺好的,他们会在一起读书,一个读给另一个听,有时候那本书太熟悉了,另一个人也会接上一句。
还有一起去游玩,看那些花朵。
菲奥娜很喜欢花,有一次看到一些大朵的黄花,她说:我看着别处的时候,忘记了黄色的含义,但我可以回头再看一次,有时候花里面有些有趣的东西。
想象一下把手放进卷曲的花瓣中,然后感觉它的热,我不能确定,我不能确定我感觉到的是热,还是我的想象。
热吸引着昆虫,大自然从不邋遢,总是浓妆艳抹。
大概就是这些读书,看花的情节让我坚持看下去的吧。
没想到她得了老年痴呆,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渐渐地大概什么都会遗忘,也会忘记了这个相濡以沫44年的男人吧。
她看了有关老年痴呆症的书籍,发现随着记忆的丧失,会越来越给家人带来困扰,于是决定去疗养院。
格兰特不同意,但她很坚持。
出于对她的爱和尊重,他只好妥协了。
他反复地对菲奥娜说,我想你不会喜欢那里的。
可是她说,我想我们不能去寻找我们喜欢的。
我想我们永远找不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能期望的就是尽量把这件事处理得体面一点。
后来只好送她去疗养院,路过看过黄色花朵的地方,她竟然记得前一年他们一起来过。
到了疗养院,去了她的房间,他再次说这里不适合她希望她能够改变主意。
在这里为了让病人适应环境,不受家人影响,规定一个月之后才可以探视。
格兰特很苦闷,菲奥娜说三十天对于四十四年来说很短。
她说:有些我们从来不谈的事情,我还是希望说清楚。
你会爱我吗?
你不管周围的种种限制依然和我做爱。
我想和你做爱,然后让你离开,我要呆在这里,而你的停留让我感觉更加无法承受。
我说不定会痛哭起来,无法停止。
然后他们做了爱,她让他离开了。
好像以前看过的老年题材的电影没有做爱这件事情。
他们一直都很相爱,还像年轻人那样有激情,不过电影并没有表现欲望,只是让人感觉很有爱意,这样更好。
生活中充满了变数,一个月之后,他带着名贵的花去看望菲奥娜,但是他却不再认识他,更要命的是她已经陷入和另一个老人奥布里的热恋中。
每当他试图让她回忆起往事时她就变得很害怕,她说和奥布里,他没有使她感到困惑,一点也没有。
看着他们两个在一起亲密的情形,格兰特心痛极了,但也没办法。
他还是每天都去看望她,看到她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很煎熬。
有一天他带了一本《冰岛来信》给她,他说以前他们说过要一起读这本书的。
——冰岛在哪里?
——冰岛是北大西洋中部是一个岛国。
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不断被纠缠着火山,地震,总是震颤着。
——来自年轻的国家真好啊!
——他说,你就是从那里来的,你们民族就是从那里面来的。
他们是十八世界移民到这儿来的。
那就是你的故乡。
Fiona,我教过,过去教过,那里的神话,北欧神话学。
——我一定去过那里。
我去过那儿吗?
——没有。
——噢,我明白了。
我是不是很好奇。
——非常好奇。
你总是说世界上有个地方,你不只是了解,还思念着。
甚至魂牵梦绕,但却从未见到过。
——我说过吗?
——是的,你说过那个。
当他们这样对话的时候,我很希望她能够灵关一闪,突然想起来以前的事情,想起来眼前的这个人是她深爱的的人。
但是奇迹没有发生,她突然就想起来现在爱上的奥布里,于是丢下格兰特去找他了。
后来他来看她的时候,看到她穿着一件俗气的条纹毛衣,一改以前优雅高贵的样子,变得就像其他的病人那样臃肿,普通。
但是她穿着那件毛衣,和奥布里在一起却显得很幸福开心的样子。
穿着别人的毛衣,推着奥布里轮椅远去的变得臃肿的背影,真让人难过。
有一次他去疗养院的时候,遇到一个探望病人的很不耐烦的女孩。
他和她聊天,他说那个很美丽优雅的女人是他妻子,女孩问那你为什么不和她坐在一起。
他说她爱上了她身边那个人,忘记了他是谁。
女孩问那他来干什么,他说:只是学着多给她点空间,她爱上了和她坐在一起的那个男人,那就是我能做的全部。
就像为了看看她而来,确保她过得还好,我想我看上去肯定很可悲。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用他想要的方式,让他过得开心,幸福就好了吧。
很久以前,我觉得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毁掉,不让别人得到。
后来渐渐懂得了成全,那样虽然失落,但也不会痛苦煎熬。
其实,退一步想,你也没有那么想要那个人,只不过是因为得不到才会愤怒,心有不甘而已吧。
真正得到的时候或许一切变得索然无味,不想要了。
如果日子就这样持续下去,不知道会怎样,或许还可以维持吧。
但是变数太多,那个老头被家人接回去了。
看不到他,菲奥娜变得很痛苦,消沉,每况愈下,瞬间老了很多,病情也越来越严重了。
以前那个优雅美丽的老太太不见了,变得很邋遢,头发蓬乱,病怏怏的,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为了让她振作起来,他去找那个老头的妻子,希望让他回到疗养院,让他们在一起。
那个女人拒绝了他的要求,说如果不把他接回来,她就要失去房子,房子对她很重要,她只剩下房子了。
他们谈到了孤独,他说人们确实会孤独,尤其当他们不能见到关心的人的时候。
这个电影很多场景都是在冬天,皑皑白雪几乎堵住了道路和房门,冷冽的阳光没有一点温度,让人倍增凄凉。
看着他在铲雪,然后颓然地扔下工具叹气,真是觉得好孤独。
大概在寒冷的地方,人们更容易悲伤,孤独,绝望吧。
爱情,变得更加重要,必须有人相爱,依偎着取暖。
有时候,格兰特会和一个看护聊天,她说做这份工作,每天见惯了生死离别,对于死亡她的经验是,也许死亡本身并不是错误。
改变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另一种人并不太迟。
她说:你知道,什么都不能带走已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那是个很难忘的经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即使不知何故那些消失了,你还是在那里,你还是原来的你。
他也给看护讲他们初恋时的事情,说现在回想那时候,觉得一切都很残忍,不过到最后,发现所有那些事情和现在的结局相比,都是那么肤浅。
奥布里的妻子也说过:将一种人和另外一种人区别的惟一的事,是一些人燃烧着怒火,另外一些人接受现实。
当她讲了自己的遭遇之后,格兰特说真倒霉,她却不那样认为,只是说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生活,多么悲哀的一句话啊,任命,不再有期待,不再有希望,就那样放弃,逆来顺受。
难道生活就是去适应,去接受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吗?
在他们都很痛苦很无奈的时候,他们上床了,但也安慰不了彼此的痛苦寂寞,一切还是很无奈。
人在困顿中,在痛苦的煎熬中,最好不要随便做什么,那样或许会让以一切变得没法掌握,不知所措,陷入尴尬的局面。
如果能够潇洒面对一切,不会感到困扰,再去随意吧。
后来那个女人终于被格兰特的深情打动,同意格兰特带奥布里去疗养院,让他和菲奥娜见面。
格兰特给菲奥娜说要给她一个惊喜,问她还记不记得奥布里的时候,她说似乎记得有那么个人。
这时候,格兰特一直希望的事情发生了,菲奥娜像一个孩子似的投进他的怀抱,让他不要抛弃她。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想起来他是谁了,但我觉得她没想起来,只是对于奥布里的记忆渐渐淡化,痛苦也消失了。
同时被天天出现在身边的格兰特产生了信任,依赖,有了安全感。
这一切根本就不像电影的中文名“柳暗花明”,一切还不是越来越糟糕。
人生到了暮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身体的病痛,精神的孤独寂寞,死亡的恐惧。
感到就要被生命遗弃,一切都不会回来,只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未知的世界。
就连记忆都会丧失,回忆的慰藉都不能够享受。
人老了真是可怜,可悲,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大概这个电影,那个男人的爱,会让很多人感到温暖,觉得老有所依,看到希望。
但这一切,这个电影,更加坚定了我在变得没有意识,还能掌控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就结束它的想法。
但或许,人到了那种时候,就会不想死了,会害怕。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样的觉悟,在不能享受生命的欢愉的时候,决不能贪恋生命,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而是要及时地结束它。
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很阳光的名字,片子也确实阳光灿烂,不是故事本身明亮,而是片子的色调很亮,室内室外车内车外都明亮的一塌糊涂,这是部加拿大电影,你想在常年白雪皑皑的雪原能不亮嘛。
太亮了,也就没有了明暗对比,没有了层次,可能为了避免给人以大白光太业余的说辞,摄影用了长焦大光圈小景深,前景背景都虚掉了,虚得和摄影教科书说的一样一样的,焦点一点都不软。
遗忘、孤独、嫉妒、失落,片子的主题其实很压抑,也许导演用心良苦地把画面处理的很明亮,打开天窗说亮话,不至于让观众丧失了继续活着把片子看完的信心,于是不该亮的地方都整的很亮,只要是人脸都白花花的,明的没有任何遮掩,亮的让人无处可逃,这也契合了片子的主题,人生就是这样啊,病来如山倒,谁又能躲得过去呢?
想躲也没处躲啊!
导演还在片中让医院的院长打了个圆场,“这里采光很好”,你看人家都是自然光,本来就这么亮,呵呵不是故意地哈实在是事实如此。
偶的亮度衰减很厉害的老旧显示器倒是很适合看这部片子。
现在很多电影都很阴暗,这些片子在偶的显示器上就变成了鬼片,只能看到一个个鬼影。
有人在豆瓣问这个片子为什么译成“柳暗花明”?
偶想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可能翻译的人也觉得片子很亮吧嘿嘿。
片子的音乐很不错,有点像《断背山》的音乐,沉静中隐藏着跃动。
片子用了两条线来讲故事,一个是老头拿着纸条去寻找让妻子移情的另一个老头,一个是回忆妻子本身的发病治疗过程,两条线都是时间顺序最后殊途同归,妻子把老头忘了,老头出轨睡了抢走他老婆的老头的老婆。
其实偶觉得没必要这样做,两条线混在一起怪怪的,要倒叙还不如从头就倒叙,倒到最后慢慢地讲,呵呵,剪辑的手法也比较生硬,转场的时候很不自然很不自然也不巧妙也不巧妙。
女主角被提名了熬死喀的最佳女主角,据说还是大热门,偶觉得她演的还不如那个老头。
女主老了仍然这么美。但还是无感。
大叔好专情,真伟大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的妻子,说服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可是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不愿因高昂住院费用以致失去了现今的房子,房子是她的一切。
我老的时候 能像女主一样高雅就好了 作为清醒的旁观者 很痛苦的吧…但这就是人生啊
很感人 这一辈子牵一人手是那么难
评分:B
我有预感这个导演要牛逼
今年最伤心又最温馨的电影
话说从作家Alice Munro的《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跳到导演Sarah Polley的《Away from Her》再跳到中译名《柳暗花明》,有如三级跳啊!看过导演关于片子的自叙,是个非常私人情感的共鸣,所以反映到片子里,确实有些过于求意境之感,不如Munro文字的冷静旁观来得自然。
爱这个故事,但真的不喜欢这个结局。
How to leave you alone
本片的病患居然可以忘记相守44年的丈夫,移情别恋?!
&#34;I think I may be beginning to disappear.&#34;
适合重阳节观看
电影拍得很沉着,故事讲得挺透的。黄昏恋和老年痴呆症的结合让故事其实还挺扣人心弦,冰岛风景拍得也特别美。只是电影十分文艺十分慢节奏,不适合喜欢看大片的人欣赏。忘记哪个台播的了。
&#34;烂番茄&#34;07上半年最佳电影TOP10!女主角还演过《日瓦戈医生》啊,那时候20来岁多年轻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老无所依”……类型不喜欢、题材守旧、剧情拖沓冗长、故事要温不火、演员老气横秋、演技也不能认同…(当然影评人眼里的闪光点我也没看出多少来,或者说我不喜欢、眼光不专业吧)总之该
7分,人老了就会这样。
看完心里有点空空荡荡的,有点难受。比较喜欢配乐和摄影,Julie的演技只能说还不错,我倒是觉得男主角Gordon的演技被低估了。蛮喜欢这种平静而悲痛的风格。欧美,是不是个个都有自闭症?真的觉得他们好多片子里的人们都是活在自己的星球里,就像这部片子,老两口中其中一个离开了,另外一个就好像与世隔绝了,儿女们也几乎不来往了,孤独的可怕。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节奏缓慢而感人的故事
原来,在生活面前,我们只是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