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株水稻,在土地的怀抱里生根,长叶,开花,结实。
到成熟的时候,低下头颅,就能看到生养我们的土地,依旧是那样的谦卑、宽厚、隐忍和真实。
——杨春山《水稻的谦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念书的孩子Ⅰ》、《念书的孩子Ⅱ》(“The Reading Boy”)两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共鸣、亦是感慨。
他勾起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老家小狗的陪伴…… 后来我又深入了解了原雅轩导演的其他作品,如《母亲》、《妈妈去哪了》等,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与儿童生活的密切关注,以艺术形式反映现实问题,作品朴实且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反思与引导意义!
然而近日我又重温了他的处女作《念书的孩子Ⅰ》,这部影片豆瓣评分为8.7分,是在农村留守问题普遍的背景之下展开,又从普通且典型的人物出发,展示了一爷一孙一狗在农村生活细节,以小见大,虽是以“开开”这个留守儿童为原型,却是以点带面,反映了现实性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关爱的缺乏、农村留守问题、空巢老人。
具有极强的社会代表性。
亦向我们展示了人狗、师生、伙伴、医患情谊,影片又通过“燕子姥姥的话”隐性地传达了一种生命观。
朴实言语、简单情节架构却激发了观众情感共鸣。
而该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名为路开(李佳奇饰演),年仅九岁,因父母出城务工,与爷爷和他捡到的流浪狗一起生活,开开每天晚上会给爷爷念书听。
然而爷爷已然年迈,且患有肺心病,在某一天清晨突然离开了。
但爷爷逝世后,开开并未跟随父母出城,怕耽误学习,可在某一天夜里他做了噩梦,半夜醒来很害怕便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问他怎么了,可开开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电话一边哭了。
后来爸爸得知他已三天没有做饭,每天在房屋外泥石铺成的台阶上写作业、与小胆儿啃馒头喝水来充饥。
放心不下孩子,爸爸没有办法,花钱找学校尽可能为开开创造出城的条件,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即将上车要去城里的时候,爸爸不让开开带小胆儿,拉着小胆儿的绳子被爸爸挣脱开,又把开开硬生生拉上了车,开开哭着对爸爸说宁愿不出城也要陪着小胆儿,说它夜里怕光,而此时的小胆儿,依然在后面极力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长长的公交车,而小胆儿的身影却越来越短……总的来讲,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其实在2002-2004年期间,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而《念书的孩子Ⅰ/Ⅱ》正是一个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
一通电话、过年的一句问候似是显得格外凄凉,却是留守儿童的悲切写照。
而天下父母,理应生而养之。
然而除了留守问题,我在细微之处亦“挖掘”到了影片所传达的其他理念:从细节来讲,《念书的孩子1/2》不止是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亦是对人性关怀的呼吁、是一文化传承的思想教育课程、是当代父母应习得的教育经。
接下来我会从新视角分析该微电影的第一部《念书的孩子Ⅰ》。
㈠教育经(爷爷对开开的陪伴鼓励)+(引导/互动)开开与别的留守儿童一样,父母的一通电话,或是春节回来的消息,使他们翘首以盼,会欣喜好久。
而爷爷怕他没有事情做,家里看不了电视,但爷爷不想让他放学后因父母不在而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好好复习功课,便每晚让开开给他念书听。
爷爷告诉开开自己不识字,实则只是想鼓励开开,他不刻意指出他阅读中的错字,没有消磨他念书的兴趣。
而在影片的每一幕“开开念书”的场景,我也注意到了爷爷其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1.陪伴。
在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爷爷年迈,疾病缠身,却依然坚持送开开上下学,而每晚的念书,看似是开开给爷爷讲故事读课文,实则是爷爷陪着开开复习功课,以隐性的方式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成效,而且在爷爷对开开的教育中,“陪着孩子学习”是影响开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陪伴不是你能教给孩子什么正确的知识点,而是给予他学习方面的支持。
2.引导。
在开开读到错字的时候,爷爷以疑问的方式问开开读音,看似没有直接指出错字,只是说了句:“有啥不认识的字咱要记下来,明天要问老师啊。
”实则之后会让开开注意到这个词,他会思考为什么爷爷是那样读,也会去询问老师,学习便多了份自主性。
3.请教。
成功的体验太少便会缺乏学习动力。
而在开开讲故事的时候,有一幕是开开读到:"唐代有个诗人叫王维,十五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爷爷便“请教”他说:“唐代就有打工的呀?
那他多大啦"……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开开是一个“教师”,帮爷爷解答,但却增加了他念书的乐趣,爷爷的互动使开开觉得读书不显得枯燥乏味,且有成就感。
㈡人性关怀主题(关注弱势群体)这部影片从多重关系间穿插了人性关怀的细节,是影片的另一大主题。
医患关系:在片头,林医生骑电动去上班的路上,递给了开开爷爷一个治肺心病的偏方,后来爷爷有一次病重呼叫了120,也是林姑姑救了爷爷一次。
这亦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点睛之笔,医患矛盾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爷爷与“林姑姑”这种和谐又似亲人般的医患关系是值得借鉴学习的:真正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在医院,亦在生活。
师生关系:开开的父母不在身边,除了爷爷,王老师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以温和与鼓励的方式对待开开,使开开在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信心,他总会回家后欣喜地告诉爷爷自己读课文被王老师表扬了。
其实孩子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路开也不例外。
其实不论他是差生、中等生还是优生,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爱,终究会感化他,从而转变为他对学习的热情。
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而爱是基础,路开与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另外,在生活中,教师亦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照顾到他们。
在开开爷爷去世后,王老师把开开接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开开身为一个孩子,独自在家,尚且会觉得害怕。
若从抽象意义来看,亦带给我们一个启发:要关注并且帮助弱势群体。
而像开开一样,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亦是需要这样的关怀。
人狗情谊:开开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在内心深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感。
然而这种父母亲情的缺失,捡到的流浪狗“小胆儿”却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甚至可以说小胆儿也是他的家人。
“小胆儿”原是流浪狗,被开开捡到后便一直跟着开开,而他比较胆小,从不乱喊叫,以至于爷爷以为他是哑巴狗。
开开读课文的时候,小胆儿就把爷爷的鞋子挪到自己的跟前,卧在爷爷的鞋子上听着开开读。
小胆儿也很听话,开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小胆儿有着小小的胆子,很害怕王老师家的大黑狗,开开便与小胆儿约定好,若是黑狗再来欺负它,它就大声“汪汪”,开开便会来保护它。
所以每次大黑狗来“找”小胆儿,开开便会出来赶它,不让它欺负小胆儿。
在开开爷爷去世后,开开父母回村安葬了爷爷,想着带开开进城,然而由于不想耽误学业,开开留下了。
而爸爸担心开开晚上一个人会害怕,就让他白天在家自己做饭吃,晚上去老师家休息,只是小胆儿害怕老师家养的大黑,总往床底钻,开开便告诉老师想回家睡觉,其实他只是不想让小胆儿害怕。
老师同意后,开开便在当夜带着小胆儿回家了。
小胆儿和开开一样父母不在身边。
有一次开开问小胆儿:“小胆儿,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看似是在问小胆儿,却是自己哭着说出了心里话。
小胆儿虽然只是卧着、只是盯着他看了一会,但是它的存在,却已经给了开开很大的安慰,开开知道,虽然小胆儿总不“言语”,但它懂他。
只是后来出城,与小胆儿不得已分开了……伙伴情谊:开开有个邻居——燕子。
起初他们会因为看电视换台而争吵,燕子姥姥也告诉开开若是要换台让他回自己家看去,但开开家的电视不能看,没有交电话费。
然而开开爷爷去世后,燕子担心开开,总会跑来陪着路开,她告诉路开如果害怕可以去她家,又或者是看见路开在屋子外的台阶上写作业时,她也默默地陪着路开。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开开虽然不曾提及,但他知道,爷爷去世,燕子这个朋友给了他很大的感动。
㈢经典文化的代代传承。
开开念的除了课本,还有爷爷给他提及的一些故事与书籍: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亦有作品《三国演义》……他启蒙了开开,让他了解了历史经典人物、历史故事和中国的四大名著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历史的长河是我们要去探究的,名著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通读的。
但大多时候,被我们忽略点了,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警醒世人的点。
㈣爷爷去世引来的生命观。
影片中也多次提及了燕子姥姥的话:“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死,就都好了。
”“人死了跟灯灭了一样,活不了了。
”的确,人的生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每个在世的人都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珍惜”不是吗?
㈤渐行渐远是人间常态。
片尾一幕是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情景,小胆儿拼命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公交车,追着追着却没了小胆儿的影子……乡间宽阔的大路,小胆儿的影子却越来越远,几乎看不清了。
是啊,人生这趟车总有人要下车,而前进的道路终归要有所取舍。
放在最后:开开要随爸爸去城里读书,但爸爸让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那一幕,让我潸然泪下,这亦是一个警醒点,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孩子决定了很多事,但亦有可能给他们内心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很多事情是需要共同商量,不要做一个自私的爸爸/妈妈,伤了孩子的心。
结束语:《念书的孩子Ⅰ》是农村留守问题缩影,亦是一堂思想教育课。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离死别,愿你“珍惜”!
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真的太好哭了(´;︵;`)。
真的目前为止我身边都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只是这个爷爷也许更有智慧,这个儿童也更懂事。
那时候我家都没有电话,记得每次跑去别人家接爸妈打来的电话还要疯奔过去。
电影剧情开开妈妈给钱开开的这一幕跟十几年前的我神似,那时候我也是哭的稀里哗啦,我还说我不要钱。
呵呵~回忆有点心疼,反正已成不能改变的事实,真相是我现在已经长大了。
但是我却还是害怕面对未来,也时常怀疑人生的意义。
嘻,当然咯归根结底也是我自己不够勇敢。
小时候是盼望爸妈在身边的,后来盼望着盼望着就变成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了。
开开爷爷虽然很年老了,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很细心耐心和拥有智慧的。
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因为爷爷奶奶的农务繁忙,而被言语上多多少少的不耐心对待。
当然咯,开开自己本身就是很懂事听话的。
但也看过一句话,说每个人内心都是想要往好的方面发展的。
所以,每个孩子应该都能很懂事。
在孩子不能做合适的事情时,也许大人要做的不只是严厉呵斥,更多的应该是究奇根本,并给孩子更多的爱、包容和陪伴,相信他们终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对留守有阴影,长大之后让自己改变看法,告诉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只有自己能够陪伴自己,所以让自己对于所有的别离都不带有任何留恋。
也让自己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想尽一切办法来独自解决各种事情。
呵呵…后来,我也想去看看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
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受颇深。
在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多顾虑孩子的感受,这些自己孤单,无依无靠,夜晚睡觉都想着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啊!
看看开开,再想想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开开好得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所处的优越条件,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2012年的电影,直到昨晚才看,整部电影真的是让我从头哭到尾。
《念书的孩子》既指在农村读书的留守儿童们,也指电影中给爷爷念书的开开。
电影中的很多场景我都觉得似曾相识。
特别是开开放学回家发现家门紧锁委屈到哭的情形,是我小时候经常会遇到的。
我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学的时候最怕放学回家家门紧锁,那种委屈现在都能深刻体会的到,还有很多时候为了早点写完作业出去玩,回来家里没人也是趴在门口的小台阶上写作业。
虽然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摆脱了电影中的那种情况,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正在经历着。
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才会走得更好更远。
念书的孩子 (2012)8.6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原雅轩 / 江化霖 李佳奇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太多太多,例如:亲情缺失。
路开的父母长年在外,这时候的路开应该是躲在父母臂弯下撒娇的时候,可是脱离父母关爱的路开却只能与爷爷、“小胆儿”在一起,实在是令人心酸。
他没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心里话也无法倾诉,对父母的思念又是爷爷不能代替的。
路开的父母外出打工,也没有办法孝敬父母。
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到城里打拼,很少回家。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短暂,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忽略了亲情,只为了追求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完全没能顾及子女和父母的感受。
正如古人云:“子欲孝,而亲不待”。
钱永远挣不完,可是亲人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
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开开,看到你,就像看到了自己,一样的农村生活,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留守经历,不过,我可能要比你幸福,我有给了我整个童年回忆的爷爷奶奶,我也比你可怜,刚出生就有的留守生活让我忘记了父母的爱,让我感觉我和他们只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我不想和他们说话,即使他们给我买的零食我也吃的小心翼翼,也许是童年缺失的父爱母爱让我的内心封闭,不过我和你一样,并不缺爱,我的爷爷奶奶给了我童年的所有关爱,这就够了。
不过开开,生活虽然无情,但还有很多的美好。
你的老师,给了你很多帮助;你的同学,放学小路上的欢声笑语;你的朋友,在你黑暗的时候在你身边;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放学排着队一起回家,大家总能在路上叽叽喳喳个不停,放学出校门在老地方一眼就看到提前十几分钟来接自己的爷爷或奶奶,回家趴在楼梯上写作业的回忆,成群结队穿梭在树林,游荡在山水间探险的小伙伴,陪你一起疯,一起闹,一起下沟摸鱼,一起打洞捉虾的发小,夏天一起睡在房顶上的一家人,有着爷爷讲的牛郎织女,天安门的故事和奶奶的轻声附和,冬天起的大早为你生火烤袜子,给你做饭的爷爷,在结霜起雾的早上,蹬着自行车送你上学的奶奶,更多更多的事只能记在心里,它们都是我童年的美好,鼓励着今天的我勇敢的生活。
虽然,我是一个留守儿童,但是,我很幸福。
开开的表演没什么毛病,在医院的那一段最打动我,开开拿着暖瓶跑向爷爷床边扑向爷爷怀里,眼泪汪汪的看着憔悴的爷爷,两人紧紧相拥。
爷爷的演技很棒,和面和切菜时候那熟悉的咳嗽声和喘息声,还有和孩子一起念书的时候的情形也很有意思。
小胆儿挺有意思的,估计应该是请了训犬师。
农村的环境挺好的,依山傍水。
配角的演技确实不太好,爸爸说台词的时候紧张的不行,妈妈演技也不中,爷爷去世后为什么要把小孩儿一个人留在家里?
爸妈实在没时间可以在亲戚家待一段嘛。
我哭湿了一把餐巾纸。
很真实,感觉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没有任何过度煽情的地方,也许不在农村生活不懂那种期盼,也不懂那种孤寂与相伴的可贵。
枯黄的落叶,一娃一狗,这就是伙伴啊整个故事围绕留守儿童“路开”展开,父母去太原打工了,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是等待每天晚上爸爸打来的电话,即使一整天不开心,只要爸爸的电话一来,“开开”就喜笑颜开了。
虽然爷爷病着但是有爷爷陪着,狗狗“小胆儿”陪着,“开开”想爸爸妈妈时还有人说说话,可以给爷爷读读书,甚至对着爷爷发发脾气。
给爷爷读《三国演义》,不认识罗贯中的贯字万事都有预兆的,爷爷在冬天的时候煤气中毒了,开开打120送去医院,这一次爷爷虽然就过来了,但是病的更重了,也很少下床走动;开开为了哄爷爷开心,就去图书馆借书读给爷爷听,从《水浒传》到没有读完的《三国演义》,每天都有感情的,声音洪亮圆润的读给爷爷听;(这之间,9岁的开开不希望一直咳嗽的爷爷劳累,学会了做饭蒸馒头),就是这样每天读给爷爷听的日子,也没有过去多久,有一天早晨爷爷再也没有醒来。
爷爷走了,开开哭的非常伤心,比爸爸伤心爸爸妈妈从城里赶回来,办理完丧事要带开开走,但是成立没有学校安置啊,怎么办?
开开不想没有学上,坚持留下来;爸爸只能去找老师商量,最终决定开开在自己家吃饭,晚上去班主任王老师家住。
原本一切都好,但是小胆儿怕极了王老师家的大狼狗,没有办法在王老师家住,开开还是毅然决定带着小胆儿回到了老屋。
妈妈忍不住把兜里的40块给开开留下了20,她们也爱着孩子,但是此刻没有办法我最大的催泪点就在这里,开开到家门口,看到黑漆漆的屋子,不敢进去(来自孩子原始的恐惧,大人也会),用钥匙开完门推开门赶紧把灯打开,打开的一瞬间他跑了出来,他害怕灯开了看到什么(这种感觉我有过)那种恐惧太强烈了,久久的站在门口不敢进去。
直到邻居小燕儿来和他说:如果害怕可以去她家睡。
坚强并且有点自尊的开开没有同意。
燕子是个好孩子,会陪着开开,知道开开害怕看着后面的日子,一人一狗上学,放学趴在门口台阶上写作业,还是小燕儿来陪着,怕他害怕。
时间久了家里的菜也不能吃了,开开还是个孩子,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很多细节真的很好,丢掉烂叶子,喝缸里的凉水,(爷爷在时教他蒸俩馒头俩鸡蛋)生完火一瞬间揭开锅拿出来一个鸡蛋一个馒头,因为爷爷不在了。
这些我们都以为开开已经克服恐惧了,但一天看电视在沙发上睡着了,深夜被惊醒,抓起电话给爸爸打过去电话,一个字都没有说在那里流泪,我们知道他还是害怕,他只想听到点爸爸的声音,才能安抚他恐惧又思念的心。
沙发上睡着了,电视没有台了,午夜惊醒可能爸爸也觉得不妥,学校也有眉目了,回来接开开,看到的是一人一狗趴在门口台阶上,开开一边写作业一边喝着碗里的凉水,一边啃(狗都不愿意吃的)冷硬的馒头,狗也在那碗里舔着水喝。
瞬间泪崩。
但凡有一点办法,父母也不能让孩子这样最后是爸爸要把开开接去城里,开开想着用书包把小胆儿带到城里去,一切都计划的好好的,第二天上车的时候,爸爸让开开放下小胆儿(狗不能上车),开开第一次倔强的不同意;爸爸妈妈把他丢给爷爷的时候他都没有倔强过,这一次异常的倔强;车不等人,爸爸把开开抱上了车,看着跟在后面跑的小胆儿,开开哭着对爸爸说“爸爸,让我下去吧,爸爸,我要留下来,求你了”,爸爸问他为啥?
他的一句话让我泪如泉涌,他说“家里就剩小胆儿自己,夜里他光害怕了”。
打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的哭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他夜里光害怕了,那时候还有小胆儿,而他一走,小胆儿就剩自己了。
小胆儿,快跑,我在前面等你演员演技给10分,小演员真的哭戏特别好,故事情节真实,我还是给10分,整部电影色彩也好。
看到国产片那么高分专门找来看,但真的很失望。
那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本来是很容易让人感动同情的题材,但看到的是全程的强行煽情和尴尬的剧情和对白。
除了爷爷的演技还行,小孩只有哭戏还能看一下,至于父母简直就是群演的水平,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无奈,也感受不到小孩和父母的感情,偏偏还整天念叨想念父母。
还有每次来电话都是他爸爸说话,他妈妈电话里完全没说过话,这是很不正常的,我还以为他妈是哑巴或者单亲家庭,只是导演埋的伏笔,结果后来他妈回到家一说话我差点吧遥控器摔出去。
估计那些好评的也是因为这个题材感同身受吧。
唉·
希望我们老了以后,有可爱的孙子;希望我们在小的时候,有可爱的爷爷。
这一生,我要你陪着我。
哎,人类的一生有很多问题,不过都还是要自己努力去面对。
老了有老的问题,小时有小时候的问题,不过都要靠自己去应付。
陪伴,是长情的爱;希望你在我身旁,陪着我说话、散步,让人生不孤单。
想念我的奶奶,老了的时候她一个人的生活肯定很难;感恩我的母亲,让我从小到大有陪伴。
没令人那么惊喜
题材很好,但故事讲的不够精彩,给小演员的台词设计的也过于成熟了。
留守儿童
太刻意
导演太多的炫情
结尾加一星,被遗弃的狗就跟被遗弃的孩子一样,火车没有狗票,就像城里不好上学、没时间照看、消费高…底层就不该生,社会问题就让社会背锅,个人捎带着被牺牲。拍得有点刻意,对白都像念课文,小孩很会演,狗狗演技最好,老师很漂亮。有点极端和假,但关注留守儿童总归是难得。
好题材,朴实的日常是优点,力度还是不够,多少有点隔靴瘙痒。全片最佳是通灵性的小狗,是长相上有缺陷的田园犬好评。最受触动的也是最后孩子对小狗的坚持,这是他孤独的日子里唯一的知己,唯一的情感寄托,而大人的劝慰仍然是如此苍白和无奈,现实得让人心痛。
一颗星给哭了60%片长的男主。导演你也太残忍了!
小演员真好;念书,才能成长,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灵魂;留守儿童的孤独,爷孙俩的情谊,冷漠与温暖,都是伴随成长的得与失,都是成长的,必经的路。
这么高的分有点不懂啊.....
小孩像极了小马少华
演的很朴素,但是看哭了,天使般的孩子
挺煽情的,却有点脱离现实。如果你肯用心了解“他们”,会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其实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比《路边野餐》(都是农村背景),《鲁冰花》(都是儿童题材),显得真矫情。表演痕迹特别重(更多是因为故事片段设计的不自然)。
配乐太拉垮了,可还是很难受,不知道最后狗狗怎么样了。
喜欢孩子,喜欢小狗,喜欢爷爷。
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 自己必须用尽全力
演技是没得说 强行煽情是怎么回事?
爷爷和开开的故事太暖了,爷爷去世是意料之中,但是开开的懂事确实意料之外。最后几分钟我不禁泪两行,哭得妆都花掉了。爷爷不戳穿的生僻字,既是疼爱也是鼓励,燕子默默的陪伴,也是陪伴和温暖。那个银杏叶掉落的山头,好像我们老家的某个山旮旯地区,貌似现在成为了旅游景区。
煽情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