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不可以这样毫无意义,不可以这样沉醉在自己世界里
从个体角度出发的叙事,省略情节,鲜少剪辑,反应市民阶层的生活,间接涉及政治,人物静止,内心与言行之间存在张力,演员表演克制。非常常规的柏林学派,但是不喜欢
“Look, look at me, I am a foreign object”
1 看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些摒弃一切取悦观众的方法而单纯为了传递感受的电影,有没有考虑过观众观看时的疲倦也是这种感受之一?2 组委会有没有对这片拿最佳剧本的解释?是因为导演的ppt做得好还是映后阐述比较精彩?我觉得样的奖项神迹值得所有电影节系导演研究学习
【B】对于戏剧电影化的合适解答,人物动作具有排演痕迹,但布景不是用来提示地点信息并搭建舞台,而是在全景与特写的切换中与人物的搭配呈现美感。身体局部或物件是叙事的标记物,音乐的注入让其惯连起来。
哇,好振奋。能把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讲得这么有调动力,这举动比帕索里尼还往前走了很多步,本身就很带劲啊。而且也仅仅是“看上去”没头没脑而已:所有的断裂都有影像粘合(受伤的脚、触碰的手、黑框眼镜……),所有的冷静都用音符抒情(古典的,民谣的……),宿命感于视听而非情节中诞生。安格拉·夏娜莱克这部作品还是很强调参与,也很有温度——当然,是很激进很抽象的温度。
忧郁的希腊 危机四伏的柏林 一幕幕空间转换 虽然更加接近神话本身 但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呢
像是把空气和时间从影像里抽出,所提供的一种真空的质感,从而可以在其中忘却现实的动作逻辑,陷入由电影构建的一套特有感知系统里。
待重看。
#SIFF 第四场# 第一次看她的片子,必须坦言我没有看懂,甚至看不懂大家的解读,但是感受还是不错的
夏娜莱克电影中的时空观大概和她的生死观是互文关系 宿命论仅作为一种呈现手段 而对人物进行局部特写 平移式凝视和躯体症候的旁观 其实是对他们的物化 声音画面全都依从一种恋物逻辑
3.5. 很喜欢导演的处理方式,有一种磨炼脑细胞的快感。没看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不影响,也不想去补。只是对前面部分一起游泳的女生,和女主太撞脸了,这个选角有点看法,因为两位女性角色实在太像,导致一致有点产生:什么情况 ...
很糟糕的改编和摄影,快进2倍速看都觉得慢
#SIFF2023
SIFF2#海浪拟作乐章;跌落时空,吻别神话。
2.8
有点难懂,看了下来却又感觉没看,感觉到了想说什么却又不敢肯定,还是道行还不够。全片都很克制和冷静,名字叫音乐,电影开始半个多小时后才出现音乐;所有人物的表演都似提线木偶,没有表情,但人物人心却在暗涌,人物的动向和命运都好似有人在后面操控着。
云里雾里啊!
破网害得我把差评的词儿都忘了
完美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