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杜洛夫斯基评分最高的“电影”,不得不说佐杜太适合创立一个教派,他带着强大的光芒与能量,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导演生涯的中断和重启,激励了我这么一个深度悲观主义者,堪称精神导师。
极致发散的外倾直觉,想象,拓展无限可能,把野心变成现实,思维是无限扩展的,人要有活到300岁的野心现实主义的权衡者是不会经历这场悲剧的聪明人,但他们也永远不会有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跌宕起伏,光芒四射,无限拓展的人生电影的多重可能,人生的多种可能。
被画成书,画成漫画的电影(《合金男爵》、《印卡石》),作为导演,哲学家,宗教学者和精神分析师的佐杜佐杜这个人太有魅力了,邪师与快乐小狗的结合,尊重他人个性,各种创想,强大的动员能力,绘声绘色的演说能力,参见教主了!
他大儿子我也好喜欢!
虽然沉稳内敛但光芒难以遮掩,稳重的掌控者。
佐杜影史——《凡多与丽丝》、《鼹鼠》、《圣山》、然后是凝聚了他炽热理想,努力与期待的流产的《沙丘》,之后是《圣血》,已经带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救赎的色彩。
23年的沉寂后是他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现实之舞》。
——打破一切行业规则的偷生儿式的出道作、颠覆电影定义的一代邪典《圣山》、艺术殿堂中生产却终究难以在现实中生存的《沙丘》、以及23年后带着救赎使命与成果的自传式三部曲。
佐杜导演生涯的开端,高潮,跌落和重启都那样富有传奇色彩。
其后的两版沙丘与众多科幻片对佐杜构思的借鉴足见佐杜版沙丘之功力,然而它的夭折几乎是必然,是佐杜洛夫斯基性格,野心的高涨,时代的局限,电影制作行业的规则,观众的接受度与习惯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局。
然而这种失败的悲剧依然使我们忍不住遐想,如果它拍成了会如何,佐杜的导演生涯会如何,科幻片发展会如何。
幸好佐杜洛夫斯基没创立一个椒牌,不然我可能已经火速入酵了,他这种溺爱创作者的才华和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每天提供顶级定制食宿,还做心理团建的导演/上司哪里找,找不到,因为集团都散伙了。
可是佐杜版《沙丘》的实力让好莱坞恐惧,促进了两版沙丘的创作;启发了无数科幻片的场景和设定;为其他电影提供了天才的团队。
理想主义者可能会由于执着于把胸中的火取出以点燃圣坛而死,但他们点燃的圣火却将繁衍出万家灯火和万点心火。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佐杜洛夫斯基2025年的新片吧,见证活着的世纪影史和重生传奇。
(老爷子,按照中国人的“迷信”我这是要催杀你了,所以我一点也不期待,你开心健康就好,作品是次要的哈。
)唉自己笔力孱弱写不出佐杜万分之一的光彩,他真的是第一个想让我仔细翻他生平,拉片他电影,读他作品的导演,去补《合金男爵》和《印卡石》去了。
这部纪录片看完感觉像看了一个故事片,看到前面会觉得就是筹备沙丘拍摄的各个步骤的一些记录。
虽然有些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支持我看下去,就是佐杜洛夫斯基一点点拼凑出他心中的沙丘战队的时候,给我很深的感动。
因为就像他说的他找的都是可以在灵魂上与之沟通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更多是为被一种精神追求所凝聚,他们要与佐杜洛夫斯基一起全心创造一个伟大的电影,它将是跨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引起巨大反响的、改变一代人思想的不凡之作。
我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创作精神,为了心中的沙丘他全力筹划好了一切,也牺牲了他的所有,却最终停止在了开拍前期。
超前惊世的作品被扼杀在时代的摇篮里,多么遗憾……沙丘的被砍如同保罗被割喉一样。
拍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完成了对沙丘的诠释。
从佐杜洛夫斯基那里,我还看到了面对挫折的勇气,总有一种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没有真的完全出现过,但他创造过的一切,仍然改变影响着后世。
摘录:“在生活中有事发生,你说好,事情消逝,你说好的,我没没拍《沙丘》好!
对,我们没拍它,那又怎样?
那又如何?
《沙丘》就像一个梦一样,改变了世界的梦。
”虽然没人真正地看过《沙丘》,但你总能听到它在你耳边。
这部没有拍成的电影不只领先时代30年。
它领先时代100年。
即使到了今天,也领先时代至少50年。
“创造自己的灵魂”,“让没有服用LSD的人有用了的感觉”,“打开青年一代的心智”,这是Jodorowsky的出发点。
坚定的“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的信念在一开始就有所立足,随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在这信念的鼓舞下逐步卷入,理想和现实一步步互相强化。
他带领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走向了他们自己都不可预知的领域。
听他讲述莫比乌斯、克里斯福斯、吉格尔等人的创作过程,让人跟着一起嗨起来。
从这一点出发,产生的是一颗宗教的火种。
Jodorowsky的《沙丘》中的疯狂,或者说蛊惑人心的力量,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质。
我想,这也是温丁雷弗恩说的“好莱坞的人害怕这部电影”的地方。
大制片厂对于这样在灵性领域走得很远的电影,会在骨子里感到恐惧。
他们可以接受的,是卡梅隆这样开辟技术领域新天地的电影;能去的最远的地方,是《2001太空奥德赛》这样从技术和理性进行探索的电影;对更注重艺术和灵性探索的《沙丘》,他们的态度只有敬而远之。
此外,Jodorowsky不像另两位导演那样,经过好莱坞制片厂的认证,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Jodorowsky的《沙丘》,正如人物所说和片中呈现,是众多电影的视觉、灵感来源。
只需温丁雷弗恩所说“十亿黑色空间碎片”中的一片,就足够一部后来电影享用。
跟常见的探讨意识、宇宙等概念的作品(例如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和《超体》等)相比,Jodorowsky的《沙丘》在于它从意识出发,从每个人的潜能出发,从信念出发,让意识从一个人身上延展更多更多人直到激发整个星球的意识,再把它带给全宇宙。
它跟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
这种基于意识位面的启发,跟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价值观,何尝不是追求真正自由而无以言表的嬉皮运动的切实体现呢?
想想那些问世的嬉皮作品,没有被拍成电影的《沙丘》,是真正的嬉皮之王。
失望于今年《沙丘》对沙虫的拍摄,我打算看一看这部著名的影史奇迹:1974年,著名cult片(笑)导演佐杜洛夫斯基打算拍摄这部恢宏的科幻史诗,那时候最著名的科幻莫过于《2001太空漫游》,而《星球大战》尚在1977年。
他为了拍摄招兵买马,各种偶遇和话术,幸运和命中注定,请到了吉格尔、滚石乐队主唱、平克.弗洛伊德、奥尔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的导演)甚至大名鼎鼎的达利。
这部片子完成了大部分纸上的部分以及选角,但是最终没有人投资,导致破产。
其思想、分镜、造型影响了大量日后的科幻电影,尤其是著名的《异形》系列。
2013年拍摄的这部记录片即是对佐杜洛夫斯基以及相关制片人的采访。
但我在看到1/4之时就放弃把这部作品当作简单的纪录片了。
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把它当作虚构电影,讲述一个导演想要拍摄旷世奇作最后失败的故事呢?
在这样的故事里,今昔对比,分镜草稿与现实对比,当时的失意和如今的重振对比,再加上佐爷那股压都压不住的兴奋和有趣,实在是精彩至极。
我甚至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迷影自指涉电影、电影套电影以及电影史诗——如果这部片子不局限于记录就好了,真希望有一天会有人像拍《灾难艺术家》那样致敬这部电影。
我一定要推荐每个人看这部电影,它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毫无虚构的现实的浪漫主义,而且是太空浪漫:纪录片风格,一个老人讲述当年想要制造自己的宇宙、星球的故事,为此他费劲千辛万苦,那么激动人心的创作故事,那么美妙绝伦的机智对决,他寻找到能为其效劳的“Worrior”,甚至让自己12岁的儿子练了两年剑,为了让他成为主角,成为帝国的救世主!
画出今日都无比超前的飞船、形象,还有疯狂皇帝达利,一分钟要10万美金!
全部同意,通通想办法,老爷子讲的振振有词,满脸微笑,所有人都仿佛回想起黄金时代那样,没有表演,没有恢宏壮丽的特效,只有图片、分镜草稿衔接还有陷入理想乡的人们。
37年的时光,巨大的流产,传奇的经历,他们的理想已经庞大到把整个宇宙纳入地球人的视野,他们的脑海里一定已经有了无数史诗般的旅程和梦想;而现实中佐老爷子已经有20多年没拍摄电影,其他人则大放异彩,靠着《沙丘》的创意开启了大科幻时代。
我们始终知道这部作品的失败,甚至知道失败的原因,但这些完全不重要,作品结尾处佐杜洛夫斯基被逼着去看大卫.林奇的《沙丘》,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不再绝望,因为它拍的糟透了!
”这泯然一笑不是更让人感到那种绝对现实主义的科幻的浪漫主义吗?
尤其是如今我们已经能看到维伦纽瓦那略显无味的《沙丘》,怀旧之情便更加明显。
画面是简单的采访,但我们却仿佛被来自未来的技术包围,作品的时间线是错综的,是一群想要去往未来的人(如果在今日,他们的创意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在他们料想的未来怀念过去对今日的料想,并继续期待着更久远的未来的故事;作品的文本是多重的,采访镜头,采访拍摄分镜稿的镜头,1974年的历史资料,以及些许分镜稿实际做出的画面,这使得空间也有了多重性,再加上经历的传奇本身,以及我们最终也未知的《沙丘》故事(我xx了原著!
),更使得虚构非虚构的界限消融,片中洋溢的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和克制到冷漠的镜头之对比,更是回味无穷。
《沙丘》结尾,保罗死了但每个人都成了保罗,他的意识为所有人共享,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在这个意义上,或许真的是“open the mind”的伟大吧!
佐老爷子最后说:我可以死,他们可以拍我的影片。
这当然部分实现了。
据说好莱坞当时想让雷德利.斯科特接手《沙丘》,而斯科特后来拍了《银翼杀手》,今日的《沙丘》是维伦纽瓦,正是《银翼杀手2049》的拍摄者。
更多的也不用列举。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但或许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去掉这层书名号,或者再给它打上一层书名号。
一切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所追求的不是暂时的局部的目标,而是永恒的整体的目标--它们寻求真理和生活的意义,探索心灵和生命的真谛。
如果把它们同当前的需要和迫切问题拉扯在一起,那么它们只能使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沉重。
我们有许多医生、教师、律师,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却越来越少,全部聪明才智和精神力量,都耗费在满足暂时的、转眼即逝的需要上……我们的学者们、作家们和艺术家们在辛勤工作,多亏他们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舒适,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离真理却十分遥远,人依旧是最贪婪凶残、最卑鄙龌龊的动物。
事物发展的趋向是,人类的大多数将退化,并永远丧失一切生活能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艺术家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他越是有才能,他的作用就越令人奇怪、不可理解,因为实际上他的工作不过是供凶残卑鄙的禽兽消遣,是维护现行制度的。
因为看《异形》的时候想起吉格这个牛人,然后就又想起这部片子了。
起码四年前,观众们还很遗憾地球上没有拍成这个版本的《沙丘》,都是万恶的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造成的……云云。
其实呢,本片完全是个喜剧,开头十分钟就能让人笑哭。
男主怀揣着一个超级庞大的纯艺术家的自我,霸气地碾压了“电影协会”,打破了所有的行规,拍出了“让人疯掉”的处女作。
这案例如今大概率会被视为一个“走野路子”的反面教材——那么多人老老实实上电影学院,毕业后从助理当起,累成狗还成天被喷拍的是烂片。
一个搞先锋戏剧的,连啥叫场面调度都不知道,就拍出神作了。
气人不?
这种争议,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
也许一个非专业人士不受规则束缚,天马行空的狂想,能为某种艺术带来出人意料的创新,但业内对这种“天降伟人”总是抱有明里暗里的不忿和怀疑。
如果像毕加索那样,先有扎实的学院基础,再随心所欲,那还说得过去。
但佐杜洛夫斯基是纯粹的半路出家。
在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文化里,还能容下这种折腾。
等科波拉、卢卡斯、斯科塞斯这一批科班生毕了业,这种“跨界人士”就只能玩纯粹的小众文化了。
确实有些事,也只有这种人才敢想——比如他为计划中的《沙丘》构筑的华丽梦幻碉堡天团组合。
神经正常的制片人肯定做梦都做不出来。
或者说,他们觉得做这种梦也没用。
在电影这门“造梦工业”里,如何把梦变成现实,才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无数的片子,就因为演员的档期调不开,永远失去了最佳的角色人选。
这损失并不比没请来达利和威尔斯更小。
无可奈何,这是一个属于日神的宇宙。
它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只会有卢卡斯的《星战》,而不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对这一点觉得无法接受的人,可以去看看《狂怒之神》——纪录雷利·斯科特拍摄《普罗米修斯》的超长花絮片。
之后再想想,除了找吉格和莫比斯画设计图之外,接下来那一大堆繁琐至极的制景、选角、服装、道具、混音,以及一环扣一环的流程,是不是靠见面抽一根大麻再侃上一天就能搞定的。
实际雷导的一生最有资格吐槽:快40岁才开始拍长片,认认真真地干,却总是碰到坑爹的制片人和公司的暴力剪辑。
《天国王朝》稀里糊涂丢了一个钟头,逼得影迷把等待“导演剪辑版”变成了一种习惯,像《黑金危机》这种拍好了却被喷一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他甚至养成了自觉的抠门,访谈里总在磨叨“用电脑特效会多花钱”(即便如此,片方还是认为《普罗米修斯》不够商业,因此影响了《契约》的剧情走向)。
在如此不友好的现实里,艺术只能磕磕绊绊地前进,而不敢指望一飞冲天的运气。
像佐杜洛夫斯基这种灵魂导演,虽然能爆发出突破性的灵感,但没人敢在他们身上押宝——毕竟,用摄影棚要掏租金,裁缝、道具师和木匠的工资也得有人付。
这些事,都得靠那些“没用的纸”来解决。
再说,想象力爆棚逆天拍出来却不堪入目的例子不是没有——参见肖恩·康纳利主演的《萨杜斯》。
而酒神也没必要非得和日神正面怼。
在迷狂之中,祂被信徒撕碎,用血肉滋养葡萄藤的形式复生。
真正具有价值的精神创意,也完全可以将艺术基因融入那些更具执行力的项目内。
由此,后来出现了从《沙丘》的班底衍生出的《异形》,还有其他一系列科幻片和漫画。
在有了CG技术的今天,让维伦纽瓦这样的成手来再启动这个项目,也是更有底气的选择。
当然,世上没有达利和威尔斯了。
但演一个胖子男爵和一个话痨国王真有必要这么奢侈吗……还是拉倒吧。
因为喜欢《蓝莓上尉》的漫画,找到了他的摄影机墨比斯;靠一根特制的大麻,勾搭了《暗星》的嬉皮编剧奥班农;说服设计飞船造型的福斯,骂醒正在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甚至还用塔罗牌吊到了萨尔瓦多达利,为此不惜开出一分钟10万美金的酬金;搞定异形之父吉格,并让他和迷幻乐队magma一起负责哈克南人的造型和音乐;使米克贾格尔欣然接受一个角色,并用美食诱惑大胖子奥森威尔斯……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群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的故事。
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
后来,在星战、终结者、银翼杀手、夺宝奇兵、异形、接触未来、普罗米修斯等经典电影中,都开出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之花。
而佐杜洛夫斯基,也成功转型为漫画编剧,和墨比斯一起合作了《印卡石》。
并将用一滴血受孕的创意,以及沙丘中的宇宙飞船,植入到他担任编剧的《合金男爵》之中。
即便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它也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1984年,大卫林奇终于将《沙丘》搬上了荧屏。
佐杜洛夫斯基说,他很尊敬大卫林奇,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但他绝不会去看这部电影,听说这部电影搞砸了,他感到一阵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位纪录片拍摄时已然84岁的老人,仍旧喷薄着强大的创作欲望,并且永远像个孩子一样调皮。
法兰克·赫伯特撰写的科幻小说《沙丘》可谓煌煌巨作,六卷的大体量听上去就让人又敬又惧,遑论通读;而对电影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则是改编和呈现的巨大野心。
1984年,刚出道不久的大卫·林奇就曾借着广受好评的《象人》的余热对《沙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并将之搬上了荧幕,最终结果以惨败告终。
尽管如此,他又是幸运的。
毕竟,大卫·林奇还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供世人赏鉴,其他一些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运气——邪典大师亚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
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讲述的便是佐氏费尽心力制作《沙丘》,最终未能付诸现实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开头似乎总会给人一种苦兮兮的错觉。
然而,《沙丘》的结局固然有些悲惨,导演弗兰克·帕维奇却没有着意渲染那份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悲痛,而是颇富技巧地展开了佐杜洛夫斯基的记忆图谱,对《沙丘》整个团队的组建和创作过程进行了一番细致而幽默的梳理,比如佐氏和他的制作人是怎样用每分钟十万美元的超高片酬骗得了萨尔瓦多·达利这个金牛男的芳心(其实只给了达利三五分钟的戏份),又是如何假装雇佣一家顶级饭店的大厨让贪吃能喝的金牛男奥逊·威尔斯自愿上钩。
当然,除了佐杜洛夫斯基行事风格当中自带的幽默之外,纪录片本身也在这个方面与之契合。
就拿剧组说服奥逊·威尔斯一段来说,在其刚刚同意加入剧组之后,一张肉山般的威尔斯(晚年的他与年老的马龙·白兰度并称好莱坞二“人山”)举着酒杯嘿嘿直乐的照片就赫然出现在眼前,直可让人笑破肚皮。
故事的结局来得干脆而有力:毫无意外,佐杜洛夫斯基失败了。
面对佐氏“二三十小时”的巨型史诗级影片,制片公司根本没有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从墨西哥而来的无名小卒身上。
要知道,六七年前耗资1050万美元之巨、时常不到三个小时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都已经让制片方米高梅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沙丘》的要价是1500万美元。
“这部影片没有被制作出来是因为人们害怕它”;或者说,好莱坞根本没法再次承受手法如此先锋、想象如此大胆的启示录般的作品,所以梦想终究化为了泡影,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哪怕连那本静静躺在桌子上的分镜脚本差点摄去了几大片场的魂魄。
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佐杜洛夫斯基的能力。
不过事实上,如果看过佐氏六十年代的影片《凡多和莉丝》(1967)和恰在《沙丘》之前的《鼹鼠》(1970)和《圣山》(1973),这种顾虑也会被彻底打消,因为佐杜洛夫斯基邪典影片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按常理出牌的镜头调度和其中深刻而朦胧的宗教意味,恐怕时至今日都难有出其右者。
《沙丘》所需要的,正是所有这些的结合。
“我们兜里的魔鬼,这些不可置信的金钱!
它们什么都不是!
这些纸片里没有任何内容!
……为什么我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84岁的佐杜洛夫斯基对着镜头怒吼。
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激情与无奈,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跨越了时间的罅隙,重新依附在这尊似乎再未有过生气的躯壳之上。
讽刺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入选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初选名单,但随后便在争夺五强席位时败下阵来。
佐杜洛夫斯基在好莱坞-奥斯卡的双重“失利”无疑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不免让人想起佐杜洛夫斯基1973年拍摄的震惊世界的作品《圣山》中的一段绝妙的自我嘲讽:当一群圣徒义无反顾地远离了圣山脚下一个外形寒碜的酒吧时,主人抓耳挠腮地大叫说,“我建造了学院!
你们可以每年赢得一次奖杯!
白痴,你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你们本来可以创造历史,但现在我们会忘记你们!
”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结尾,保罗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但他其实并没有死去,因为作为全人类的弥赛亚,保罗已经降临在了每个人的头上,所有人开始高喊“我是保罗”,恰如佐杜洛夫斯基梦断《沙丘》,但《沙丘》却拯救了科幻电影,成为了所有软科幻电影的“救世主”。
从《星球大战》、《终结者》到《决胜时空战区》、《超时空接触》,直至新世纪的《普罗米修斯》,所有这些无不继承着佐氏《沙丘》的衣钵。
“我的一生都在创造,成果随之越来越多。
人的头脑就像宇宙,一直不停地膨胀。
”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说着,思绪仍在“红移”。
他的新作《无尽之诗》,也在无尽的“红移”之中,缓缓写就。
虽然没有明说,佐杜洛夫斯基依然认为大卫林奇版的《沙丘》是一坨翔。
同样没有明说,他还是觉得名垂青史的不该是《星球大战》,而应该是他拍的《沙丘》。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因为没有投资,佐杜的《沙丘》没拍出来。
多年以后,他们开始为那部没拍成的电影拍纪录片。
其实随便怎么说都可以啊,反正也没拍成。
纪录片里有一段很有意思,充分反映了佐杜的性格。
佐杜洛夫斯基认为只有达利(没错,画画的那个)才能演好《沙丘》里的皇帝角色,于是佐杜和达利以及达利的12个跟班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的某间餐厅见面。
两大神棍开始互相炫耀逼格。
达利:“请坐,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佐杜洛夫斯基:“什么?
先生。
”达利:“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和毕加索常去海边。
每次我们下车后,总是能在沙子里发现一个钟。
佐杜洛夫斯基先生,你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在沙子里发现过钟?
” (此处不仅搬出了毕加索,而且还提到钟这个意向,明显是想用他的《记忆的永恒》来炫。
最后还用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升华一下。
逼格杀伤力巨大。
)(毕加索:“呵呵”)佐杜洛夫斯基有点懵,妈的,这什么鸟问题,怎么回答!?
但是佐杜洛夫斯基也是见过世面的人,面对兴致勃勃等待答案的达利还有他的12个跟班,开始整理思绪,怎么说老子也是个有情怀的艺术家,拍出过《鼹鼠》和《圣山》这样的工匠精神的佳作。。。
佐杜洛夫斯基心想:”如果我回答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钟‘,岂不是显得我很虚弱?
可要是我回答’从来都没发现过这样的钟,又显得逼格被比下去了,我就成了个可怜的人。
“突然,佐杜洛夫斯基灵机一动。
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虽然我没有找到过钟,但我丢了许多。
“达利回答说:”好,我们巴塞罗那见。
“佐杜洛夫斯基暗道,装逼成功。
看完了就觉得,佐爷的DUNE没拍出来,很正常啊。
的确佐爷的想象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很天才,然而好莱坞制片公司也不是如同片中所描述的那种扼杀了天才的邪恶资本吧。
无论任何时候,再有担当的人和公司也不可能决定说拍一部可能是15小时也可能是20小时的巨制。
还有,我并不完全肯定佐爷明白DUNE的精髓,首先在决定拍DUNE的时候他还没读过书,他的storyboard里有把莱托的四肢都截掉只剩躯干的折磨场面,结尾时有强大的宗教概念,另外,佐爷最后喊着要rape DUNE,很令人不适。
DUNE确实很残酷,然而这种残酷是优雅强大的。
这部片里还暗戳戳指出,佐爷找到的明星阵容,后来被好莱坞盗用,就觉得有点过了。
这些人本来就已经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啊,像H.R. Giger这样的人,碰见Ridley Scott, 创造出不朽的异形,就是宿命,和有没有这个没拍成的DUNE没有必然关系。
最后就是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没错的,佐爷被人记住的片子基本都是小众的Cult。
然后,只有维伦纽瓦这样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导演,才配得上DUNE。
记录一部未完成却又影响电影制作的一部电影
莫比斯的、包括其与佐杜洛夫斯基一同创作的绘本,给予我很多spark,《绕行》中虚实边界的跨越形式、《越狱》与代打罗斯迷楼的同构...更不用说《阿扎克》、《印卡石》,这些spark在推进的几个项目中与其他的类不断的发生碰撞、产生关系,进而产生新的类,成为我要讲述的故事。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以另一种形式完成了他所期望的使命。
1.人生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灵魂。2.对我来说,电影是一门艺术。3.这部电影必须是我梦想的样子。这是一个梦,不要改变我的梦。我要拍20个小时。4.在我们口袋里的魔鬼,钱没有任何内在。电影有一个心脏(BoomBoom),有思想(herrl),有力量,有野心。5.我感到快乐,因为大卫林奇的电影太糟糕了。6.宇宙超长镜头,滴血生子,航空器像小鸟那样,长枪要塞,片尾是全屏幕的蓝色。7.这是我电影的目的:开阔所有的思维。8.如果有太多的尊重就不会有孩子。你得撕开衣服强暴她。/9.梦在梦的形态里可以充满激情,实际上做成现实却不见得那么美,即便有众多划时代的设想。10.我没有被说服的是:星战、异形、银翼、黑客帝国,都能被溯源到这部从未降生的《沙丘》。我认为那些点是源自发展的从业者们。世上没有极尽伟大的作品。
佐杜真的太可爱了
看完感觉还好没让他拍。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当我听到大卫·林奇会执导它,我很痛苦。我尊敬大卫·林奇,他可以做到的,他是当下唯一能做得到的,他也会去做的。我很痛苦,因为这是我的梦,但却是另一个人去完成,或许会比我还好。然后他们会在这放出这部电影,我说我不会去看的,因为我会死掉,我儿子说:“不,我们是战士,你要去看。” 然后他们带着我 就跟一个病人一样,我们去剧院。我甚至认为我会哭,然后我开始看那部电影,然后一步一步,我开始变得很开心,因为那部电影很糟糕,这是个失败品。好吧,这是个本能反应是吧?很不好,但我有这样的反应。我说,这不可能,这不是大卫·林奇拍的,他可是个大艺术家。那应该是制片人做的。……我仍有野心,为什么你没有野心?…尽可能有最大的野心。…你想要拍最好的电影?努力吧。如果你失败,这不重要,我们需要尝试。
8.20 未被定义者是幸福的
啥玩意这是?
挺无聊的
没拍出来随你吹
估计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星球大战剧情更是稀烂
在那个年代可能超前了,但最大的噱头还是超多巨人的加入,他们才是传奇。再说一遍,现在看,《沙丘》就是一泡屎,但那些巨人还是巨人,那些传奇还是传奇。
深入了解幕后故事,以免失去创作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动力。
电影永远是没拍出来的最好,这个逻辑就跟国内历史圈粉丝吹捧李建成是一样的,幻想总是美好的嘛!我其实很欣赏喜欢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风格,但对于他被好莱坞抛弃我并不感到同情:《鼹鼠》《圣山》好归好,可B级cult片跟1500万美元大制作科幻片能相提并论吗?没人敢搞这么大的风险投资,好莱坞不像苏联一样愿意为了拍一部片子斥巨资建一座真的城市来烧,他们总要遵循资本运作模式的。当然,由于维伦纽瓦拍的真的很烂,我倒也承认佐杜洛夫斯基更具备把《沙丘》拍好的实力。日后有时间看了大卫·林奇版的《沙丘》,我说不定会想来改成四星的。
如果这片能拍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米克贾格尔、奥森威尔斯甚至达利的加盟。吉格的设定。当然,也仅是假想。艺术家终究要向资本低头,这就是电影的资本性吧。
那些画好厉害,这个导演要是现在重新拍沙丘应该不至于预算超支
一个流产了的项目。老头的激情和偏执应该是最大的看点了吧。。
真看不懂,我还是低层次的影迷....
老头子说英语太可爱了 片子里他说为了拍电影如果叫他失掉一只手臂他也愿意的时候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梦想做到这一步的。
哪怕有个先导或几分钟短片也行,这么宏大的蓝图看来只能等到VR时代的英雄重新开启了。也许对电影的膜拜光有激情和热情是不够的。倒是林奇在有限条件下接拍沙丘,这种激情和热诚背后是强大艺术素养和没钱也拍的一根筋精神(林奇版Dune不能算他完整作品。但影片中舞美设计一点不差,现在看也不落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