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儿子是恶魔(港),谈谈凯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我们该谈谈凯文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芳·法隆,Joseph Melendez,Leslie Lyles,Lauren Fox,Suzette Gun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凯文怎么了》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凯文怎么了》剧情介绍

凯文怎么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形魔怪4梦境之谜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五季阿里巴巴三根金发一号围捕令那天的氛围深度入侵海岛七号指尖生命清单SPEC:结后篇茜茜皇后第一季父辈的荣耀隐秘而伟大放下旅程海绵宝宝:拯救比奇堡阿德尔曼夫妇罪人第一季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明天也有好吃的饭小孩也疯狂道子与哈金科搜研之女第21季仨男孩众神与将军青鸟你第二季234说爱你心灵传输者战狼犬

《凯文怎么了》长篇影评

 1 ) In the end, she asked him WHY, but she never asked HERSELF why.

“Two years, you have plenty of time to think. I want u to tell me... why?”Kevin 盯着母亲,盯了半分钟。

“I thought I used to know why, I don’t know why.”从kevin出生以来,eva作为母亲不仅没有做好做母亲的准备,也并没有试图去理解一个婴儿大哭的原因。

觉得一切都是婴儿的错,大哭声让她情绪衰弱,如是推着婴儿车站在了修路工人旁边,这样工人钻地的巨响就可以盖过kevin的哭声。

这段我看着揪心,这种处境下的小孩该有多慌张无助和没有安全感。

eva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从自身出发,要求kevin把球扔回给他,要求Kevin发“momy”的声音,要求kevin练数学,从来没有考虑过或问过他想要什么。

然而kevin其实很聪明,他可以把数字倒背如流并不需要学习什么7后面是什么数字。

eva感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更是出了一个小孩子根本做不到的加法题,却被kevin揉成纸团扔掉。

强势的爱在kevin的嫉妒反抗下愈加畸形和变态。

而kevin如此桀骜不羁的性格无非是从妈妈身上遗传下来的。

也不能绝对的说是遗传,而是一天天两人相处中,小孩潜移默化在妈妈身上学习吸收效仿的结果。

eva带kevin出去day out,在公园里eva很刻薄地评论了身后肥胖者无时无刻在吃东西的样子,kevin对此感到反感,eva之处kevin自身不也是如此刻薄的一个人,kevin回应道“也不知是跟谁学的”。

没错,eva的这个形象,就像这个角色的眼神一样,永远在固执地向前看自己想看的,走自己想走的途径,却从未考虑过其他角度。

回家之后,两人是要换衣服再出门吃饭的。

而背对镜头的kevin回过头时正在野蛮地啃食一整只烤鸡。

刚在公园eva对肥胖者吃食物的评论大致是他们永远在错的时间吃错的食物。

kevin回家就立马做出了母亲厌恶唾弃的形象。

这可以被看作是对母亲的又一次反击,而另一层次的含义却点名了孩子仍旧是innocent的,他是家长的镜子,他反射出了母亲不恰当的行为和语言。

关于恋母情结。

从小时候听到妈妈要有自己的空间,于是粗暴地在妈妈房间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子单纯对于妈妈的怨恨和讨厌,到最后再回想也许是那份恨里面还隐藏着他对与母亲的依赖和束缚。

eva更是天真,以为再生一个小孩自己就可以稍微解脱一些,可是却让kevin心里的偏执愈演愈烈。

而从有妹妹那一刻起,他更想将妈妈化为己有,即便心里与妈妈的情感还是相互排斥的。

听到离婚,context是自己,以后,Kevin 最后杀掉了家里除了自己和母亲外的所有人。

他杀了高中同学,也许是用来释放rage,站在体育馆高处,举着弓对着场馆高举双手的那一刻,他终于on top of someone了,就算是那么几秒钟,他不在妈妈的强势的爱的压迫之下。

他杀了高中同学,也许是为了让eva get away. but how?

一个16岁的孩子,单纯地以为这样子,妈妈就失去了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是报仇,同样是救赎。

在eva畸形的爱下,kevin心里也延伸着对母亲畸形的爱。

最后,两个人只剩下对方,别无他人。

kevin彻底拥有了eva,eva也别无选择,彻底拥有了kevin。

谁都没输,但谁都输了。

输给了爱与恨。

kevin和eva,很近很近,又很远很远的母子关系。

 2 ) 育龄妇女勿看

不拉一下.1.一开始以为是波兰斯基,看完了发现有点朴赞郁,形式大于内容.2.我个人感觉,比<大象>难看多了吧,大象看得我眼睛都不眨,这个看得想快进...3.既然选这个题材,好像又不原意拍成家庭伦理剧,于是就一个劲在画面上下功夫了,色彩是浓郁得不行,打翻了颜料盘似的...跟drive对比下就发现,越是形式感强的电影越需要简单的故事,故事只是搭个架子,就好象圣诞树,树都一样的,装饰是不同的.如果故事本身就够复杂了,形式又再弄花哨的话.....<大象>是把故事尽量淡化了,这个片,明显是要分析下挖掘下的...什么文艺女青年不适合养孩子之类都是胡说了,再不适合也不会养出个杀爸爸的.所以说,杀人应该是象征性的.还射箭,力图谋杀的 姿态很美...看到射箭,就没法当写实片看了.4.最后男孩来了句,我以为你是知道的...我觉得这导演太偷懒了,把一切归结于孩子得到的爱不够的话,这个电影的指向就是母亲的失职.可是!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母亲就像受难的耶稣在默默承受儿子罪行的恶果.过度诠释的话,儿子简直可以象征全世界的恶了,谢天谢地没再搞点宗教隐喻.5.小孩的演技也是夸张的,一副恶灵附身的腹黑模样,这种演法应该是鬼片里用的吧.所以看完以后根本不会产生恨不得把这个小孩掐死的想法,因为整个电影没法让人入戏.用母爱缺失和反社会人格解释都说不通.6.简单粗暴的理解,这个导演很变态;貌似客观的揣测?过于迷恋画面和形式,导致对这个题材的掌控有点失败.7.女主角牛,全世界都赞成.所以,当成鬼片看吧...

 3 ) We need to learn about Kevin, our parents and ourselves

之前也有过因为自己母亲在她生活极度不如意之下冲我说“你骨子里的基因很糟糕”“你父亲一家的糟粕都集中在你身上了”“你们家人嫁给任何一个家庭都只会拖累别人”,所以长年懒得梳头护肤保持身材从不注意形象巨肥140斤邋邋遢遢从本质上拒绝身为女孩的身份,甚至发毒誓这辈子决不结婚就是为了报复母亲。

我能理解一部分凯文的做法。

其实片中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

母亲说要带凯文去餐厅吃饭,凯文在去餐厅之前狂啃烤鸡。

母亲不悦,说:“我们一会儿要去餐厅吃饭的啊!

” 儿子说:“我正在长身体肚子容易饿。

”我突然觉得,母亲有一部分的问题在于:她太小心翼翼了。

如果我是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啃鸡肉那副馋样,我觉得我大概会笑出来。

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更多的鸡肉(冰冻的)笑着说:“这个也一起啃不啃不?

”母亲其实不知道儿子是深爱着自己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能正常地表达出来。

可能和他骨子里有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问题有关。

但是母亲刻意地小心翼翼地对待儿子,反而不会拉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会让儿子觉得更为疏远。

不过也不能为难这位母亲。

这个儿子本身的问题让沟通问题更为复杂了。

而且父亲在整个过程中,回避问题核心,毫无原则地宠溺,甚至没有一点承担起母亲对儿子教育的压力。

不得不说,这个父亲做得很失败,让我想起,当我母亲愤怒之下对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父亲也在场,不过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只是保持着漠然的沉默的姿态。

他只是单纯地希望,我母亲赶紧说完,赶紧说完,说完了没啊?

父亲对儿子说:“We don't want you to blame yourself。

” 事实上我觉得,父亲应该说:“What happened there exactly?” 至于blame与否,应该让事实来说话。

需要blame的时候,一定不能因为宠爱而回避责备。

因为恰当的责备,让儿子承担责任,也是教育和成长的一部分。

当儿子毫不在意地说自己妹妹失去了眼球,必须自己"suck it up“的时候,父亲居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K!

我想我一定会一个巴掌扇过去。

妹妹能不能suck it up是她自己的事情,但是你身为哥哥居然说出这样冷漠寒心的话,那么就应该被扇。

片中的母亲愤而离开。

父亲也只是默然地用餐巾擦了一下嘴唇……我觉得不能全部都怪母亲是文艺女青年如何如何。

他老爹实在是不能算是个有责任感和有智慧的爹。

最后感慨一下,里面的小萝丽真的好治愈

 4 ) 这是一部打消教育者傲慢的作品!

大概只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人,才懂得这个母亲的绝望......有人说孩子感觉到母亲无奈接受的心情才会产生抵触情绪,拜托,一两岁的孩子呀!

人的耐心和天赋不是无限的,一开始想用心做父母的人,大概总有些心理准备。

女主准备好了做个好母亲,然而孩子的天赋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这是天注定。

教育专家屡屡说,孩子这样,那你就这样啊;如果那样你就那样啊……多可笑,孩子不是汽车,自带方向盘。

孩子是复杂得多的难题,他甚至不是难题,难题总有解法,然孩子没有!

 5 ) 我们该如何面对特殊儿童

凯文小时候不叫妈妈,不扔球给妈妈,他妈妈就把他送去医院,其实她希望医生确诊儿子是自闭症,这样她才能给自己理由解释儿子的不正常表现,因为凯文并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顺从听话,逗父母开心。

我们去幼儿园,喜欢看到的小孩都是听话的,老师叫老实坐着就绝不乱动,家长叫叫人就顺从称呼叔叔阿姨好,如果这时候有个孩子只是冷冷坐在角落里,老师就会说这孩子不合群,最严重的会让家长带回家。

我们总以为,孩子就是孩子,是需要被教育的,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东西,90%以上,都是错误的或者无用的。

凯文只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而已,他无法忍受常规的教育,他从小就不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孩子,他需要的是爱和自由。

我特别理解凯文,因为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孩子对妈妈的需要绝对不是妈妈做了多少事务性的工作,洗了多少衣服,做了多少饭,擦了多少次地板••••••孩子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祝福。

在片中,伊娃是一个勤劳却专治的妈妈,她希望凯文表现成她希望表现的样子,当凯文的表现超出预期时,她就觉得凯文的表现是病态的,而凯文想要表达的是,我就是这样的,你还爱我吗?

凯文被妈妈摔断了胳膊,他马上告诉爸爸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然后以此要挟妈妈。

妈妈因为心存内疚,就一次次妥协。

其实那是伊娃第一次承认,她不接受凯文的行为,可是之后,她却只能继续被动表面接受,虽然心里从不接受。

伊娃无法面对自己的困境,就选择逃避,她可以选择不生下凯文,可以选择凯文大了继续工作,可以选择离婚,让丈夫真正面对凯文。

怀了第二个孩子她也没有告诉丈夫,以为不说事情就没有发生。

这个模式一直在她身上存在,她自己也无力解决。

凯文杀了人,被害者家长一次次侵犯伊娃,伊娃也只会妥协,而事实她的妥协从来不是软弱,只是傲慢而已。

我就是不跟你们一样,看你们能把我怎么办!

在公司举办的狂欢舞会上,男同事邀请她跳舞,她说自己不会,她这样一个爱玩爱旅游的曾经时髦女郎,可能不会跳舞吗?

她不跳只是因为,她人在这个团体,而心并不在这里,于是男同事指出了她的傲慢,她马上离席了,不回应其他人的挽留。

她一直在坚持做自己,无论其他人如何她只想做自己,可是她忽略了,凯文也想做自己,她怎么能一边希望自己做小众,却让儿子必须做大众呢?

如果伊娃能接受凯文本来的样子,不教凯文数数,让凯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把能量倾注在他真正擅长的事情上,也许凯文能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我们分析别人的故事,从来都希望能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我也到了育龄,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来。

我也希望我学会放手,给孩子爱和自由,只是我的人生看故事是学不来的,只能亲身去实践。

 6 ) 不健全的母爱、子女对母亲的爱恨交织、以及不断回避问题导致的大厦将倾

看完这部电影,我思考了很久,对电影中的许多情节进行了反复的回忆与思考。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了剧中母亲的立场上。

从剧中母亲的角度看,凯文这个孩子真的是太烦了。

从刚出生,这个孩子就不让人省心。

这个小孩整日整夜地啼哭,伊娃怎么哄也哄不好,没法使他安静下来。

偶尔和不断啼哭的婴儿呆在一起,大部分人还能忍受;每天、日以继夜地和这样一个“噪声制造机”呆在一起,是会令人发疯的。

虽然婴幼儿期的凯文啼哭不停,很大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量的微量元素,以及缺乏抚摸与拥抱,但我觉得,即使是这样,伊娃能一个人把凯文从刚出生带到会走路,真的非常不容易。

等到会走路以后,婴幼儿就开始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了。

凯文并没有自闭症,但就是拒绝和母亲伊娃说话。

伊娃确实没有给予凯文正常的、完整的、无条件的母爱,但伊娃在行动上把母亲对孩子该做的事都做到了。

伊娃每天都呆在家里看着孩子凯文,给他做饭、洗衣服、换尿布,并且陪孩子玩。

电影由于时长的限制,并没有把小说中伊娃的过往经历交代清楚。

伊娃本来就出生、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里,她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母亲有心理疾病,也没有办法给予伊娃正常健康的母爱和家庭环境。

伊娃本身对父母子女情是有畏惧的,所以她也没想要孩子。

但她的男朋友,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富兰克林,希望要个孩子,组建一个传统的家庭。

所以说伊娃的内心一直是十分冲突的,她的理智告诉她,如果要一直和富兰克林维持稳定、温馨的关系,就必须要生养个孩子;但她的潜意识又是,她真的真的不想一切为了孩子转。

伊娃是个生性自由、不甘于被束缚的人,生养一个孩子、成为家庭主妇、放弃工作,对伊娃来说就是严重的束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凯文越来越像一个正常、普通的孩子了。

虽然凯文一如既往地和母亲伊娃对着干,惹她生气,但青春期的孩子,无论男女,多少都是有些喜欢和父母对着干的,所以青春期凯文的行为没有太引起他人的注意。

然而,实际上,凯文的内心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凯文从小缺乏母爱,对母爱十分渴望。

他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激怒伊娃的行为,都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来获得母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自然而然、因为这个孩子从子宫中生了出来,就会有的。

爱是一种能力。

人类的父母、祖父母、乃至亲戚对子女的爱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感情,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普通动物的“护犊”之情。

生物(包括普通动物和人类)保护自己后代的能力是由基因控制的,但“爱”作为一种高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才能够掌握的。

学会“爱”的能力的第一来源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环境。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环境都是家庭环境,是由一些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文化、物质环境。

如果一个人感受过父母、或者其他人对他的爱,那他就会知道世界上是有“爱”这种东西的。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没有感受过爱,那他也必然不会知道什么是“爱”,也不具备爱的能力。

人类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有高级智慧的、创造了非凡文化的高级生物,是有感情需求的。

尤其人类个体出生以后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学会人类生活,而不是像马、牛一样,小马、小牛一出生就能够随种群迁徙,人类个体在出生以后会对最亲近、最熟悉的人产生感情需求,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生物本能,是一种社会化、高级的思维能力,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是一种生物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由于糟糕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剧中的伊娃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健康的爱子女的能力。

但在生养、照顾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伊娃学会了如何和子女相处,慢慢培养出了自己爱子女的能力。

伊娃和第二个孩子西莉亚有着健康、正常的母女情。

但伊娃的第一个孩子凯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生养凯文的时候,伊娃还很年轻,是不情愿地生了他、抚养照顾他,并且在自身“爱子女”能力缺乏的情况下,也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

恰恰凯文还极大程度地遗传了伊娃情感不外露、完美主义、爱好自由、勇于斗争的性格。

是凯文的出生束缚住了伊娃的人生和梦想,伊娃的确有把不满迁怒到凯文身上,但也是伊娃对凯文令人窒息的冷漠高压,导致凯文要反抗,要让自己内心的自由之火爆发出来。

反复思考了这部电影好几遍之后,我觉得凯文真的是挺可怜的。

他从小缺乏母爱,一直生活在一个冷漠、压力很大的家庭环境中。

他还没有人可以倾诉。

而且很有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性格、与母亲的交往方式是有问题的。

网上有一些评论说凯文有恋母情结,我觉得还没到这个程度。

凯文是缺乏母爱,和他的性别没有关系。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渴望母爱而得不到母爱,这就是“缺乏母爱”。

只有对自己母亲产生了性冲动,才算得上是“恋母情结”,这在异性恋的男孩和同性恋的女孩身上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通常情况下,长期渴望父母关注、而得不到关注的孩子还会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

影片中,16岁生日前夕的凯文使用弓箭有预谋、有计划的屠杀了九名同学和老师,一方面是为了犯下惊天大案以博取母亲最大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媒体的报道博取世人的关注。

凯文从小希望通过博取母亲的关注来获得母爱,但他一直没有成功。

在妹妹西莉亚出生后,他感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又被人分了一杯羹。

凯文一直都不希望有个弟弟或妹妹,也一直都不喜欢西莉亚。

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凯文不仅从小缺乏母爱,还对母亲伊娃有很强的占有欲。

儿童时期的凯文把母亲心爱的、贴满房间墙壁的地图毁坏,就是在毁坏他母亲的私人空间。

通俗点说,凯文是在嫉妒那些地图抢走了他的母亲。

凯文对母亲伊娃的感情是既爱又恨的。

儿童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爱,是由从出生开始的依恋转化来的,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凯文是爱母亲伊娃的,电影中,青春期的凯文站在街边书店外,看印着母亲照片的海报,这很明显地表达出了凯文对母亲的爱,以及对母亲的爱的渴望。

被母亲发现后,凯文又极力否认这一点。

凯文和伊娃一样,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并且非常好胜。

凯文不想让母亲觉得自己爱她,他不想在与母亲的长期斗争中处于下风。

凯文当然是恨伊娃的,伊娃在凯文幼年时期对凯文的粗暴行为、以及这么多年来的冷漠都对凯文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凯文恨伊娃是完全有原因的。

凯文对母亲伊娃既爱又恨。

那伊娃到底爱不爱儿子凯文呢?

当然爱,但却是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才慢慢有了对子女(包括凯文和西莉亚)的爱的,而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爱凯文是在凯文作案、被关进监狱、自己丈夫和女儿都被杀了以后。

在凯文婴儿、儿童时期,伊娃确实不爱凯文。

伊娃对子女的爱的能力也是慢慢才发展起来的。

而凯文作为一个孩子,情感能力发育最关键的儿童时期没有感受到爱,真的是很可怜。

影评快写完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富兰克林。

剧中的丈夫、父亲富兰克林看起来是个老好人,实际上却是导致伊娃和凯文性格逐渐极端化的“不良催化剂”。

在爱情与婚姻中,富兰克林与伊娃的关系看似稳固,实际上他根本不了解伊娃深层的性格。

他不了解伊娃对自由的极大渴望,也没有意愿要和伊娃交流沟通,或者听她的倾诉来分担她的精神压力。

在亲子关系中,富兰克林从来就不认识真正的凯文。

他在自己心中把凯文想象成了一个样子,然后把凯文往那个样子上面靠。

就像从来不认识深层性格的伊娃一样,富兰克林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真正的凯文。

像富兰克林这样的人,只会一味地忽视问题、回避问题、不承认问题的存在。

但这个世界不是唯心的,不是你不承认问题的存在、问题就会消失的。

问题只有被解决了才会消失,一味回避问题只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程度越来越严重。

等到某个时机,这些越积累越严重的问题就会爆发,导致整个看上去光鲜的大厦轰然倒塌。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不给出解决办法是不合适的。

从伊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根治自己的心理问题,抛弃掉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坚定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意志要坚定,自己想为事业奋斗就自己去奋斗,自己不想生养孩子就不要生、不要养,不能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使自己承担一切责任;第三,择偶要慎重,核心观念不一致的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例如说本剧中伊娃不想生养孩子、但男朋友富兰克林一定想要,如果我是伊娃,就会果断分手;第四,一定要和真正了解自己、并且两个人性格三观合适的人结婚谈恋爱,否则会很痛苦。

从富兰克林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存在,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绝不能永远生活在自己幻想的、拒绝问题存在的“美好世界”中;其次,要用心去了解别人,至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家人、子女的性格;第三,不要强迫自己的男女朋友或配偶做他们严重拒绝做的事情;第四,不合适的配偶还是要早点分手的好。

从凯文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多冷静,多分析自己和他人所处的关系,不要永远陷入感情误区之中;其次,要多了解社会性、人文性、医学性的资讯和研究资料,多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生活,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生长的小家庭环境中;第三,如果和父母实在不合,成年以后早点独立,搬到离他们很远的地方,尽量少联系;第四,渴望爱而得不到,尽量换一种方式得到爱,找到其他爱你的人,或者把感情看淡,不再希望得到爱。

看完整部电影,这个小家庭中最无辜的就是西莉亚了。

虽然由于伊娃的教导西莉亚对凯文也没有多深感情,只有一点儿童的玩伴情,但我还是挺喜欢西莉亚的。

西莉亚性格开朗活泼,对贬低她的话也不往心里去,没有遗传伊娃的过分自尊心和过分完美主义,是个又可爱又贴心的小天使。

而且西莉亚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都不闹腾,不像凯文小时候那么吵、那么招人烦。

有个西莉亚这样的闺女可真好。

 7 ) 要不要孩子,先看看这部电影

中国人在劝说别人要孩子时所用到的理由着实有趣,眼下流行的大概有这么几种:1、年龄不小了,该要了!

2、人家都要了,就你没要!

3、不要孩子将来谁给你养老!

4、孩子能给你带来乐趣!

……以上是新时代要孩子的理由,还有传统的理由更有意思——为了列祖列宗;为争口气;多个干活的人手等等等等。

总结出这些个说法后,你会发现,所有要孩子的理由中唯独没有一个是跟“孩子这个生命体”本身相关联的。

如此,那跟家里填一台智能音响、一套欧式沙发、一只泰迪熊有什么区别?

对此有人会急了:都不生就好啦,人类就绝种了!

当然不能不生,连“超人”尼采都说“一切爱情和欲望是人类趋向繁衍后代的意识决定的”。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生不生,而在于怎么生上!

在我看来:所有在被人劝导下或是没为创造生命做好必要思想准备下的生孩子行为都是被动的。

而这种被动的生育后果有多可怕,那也正是这部电影《凯文怎么了》要跟我们探讨的问题。

「电影剧情概述」《凯文怎么了》的剧情顺序有些杂乱,如果我们按情节把电影讲的内容归纳出来的话其实也就三件事:◣一是凯文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历程(婴儿、童年、青少年);◣二是凯文进行校园屠杀的前后经过;◣三是凯文妈妈在凯文屠杀事件后所经历的事情(包括精神上、工作上、社会舆论上的)。

如此三件事,导演本可以用正常的时间线一板一眼讲出来的,或者用块状模式分章节有层次地讲述的。

然而导演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支离破碎、类似于意识流的方式——通过凯文母亲的追忆、主观感受、心理刻画将所有事情打乱了顺序讲了出来。

干嘛要把事情讲的这么悬乎,要让观者如此烧脑,我们接着往下看——「电影的色调与结构」电影开篇始于那场“番茄狂欢节”,注意,本人在此感受到的可不是“狂欢”的概念,而是那片“红色”带来的恐惧与窒息(大概原声音乐也起了作用)。

当然,那一对在此“番茄狂欢”中相恋的爱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那一天所拥有的便是激情与荷尔蒙。

没错,这一天也正是“凯文”诞生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那对恋人也正是凯文的爸爸妈妈——凯文的创造者。

如果我们能跳脱出那些文字语言,单从一个颜色上解读这部电影结构的话,便不难看出:从伊娃生下凯文那一刻开始,“红色”始终伴随并折磨着这位被动生产的母亲,从孩子咿呀学舌,到最终犯下那场可怕的屠杀罪行,再到凯文入狱后……仿佛之后这些“红色”在向开端那个“番茄狂欢的红色”讨债一般。

这便是电影隐藏在故事结构之下的“色调结构”。

这种色调结构是纯视觉化与抽象化的,它很容易被忽视,却也是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主题所在。

而其他所有设置便是围绕这一主题而生。

没错,通常电影在表现孩子上都是卖萌的,突出正能量的,而这部电影的色调告诉我们:它是反着来的!

▲注意主角表情与其她人的反差,这场景再好不过地反映了导演“反着来”的意图!

带着这一观点,我们再来看电影其他方面。

「电影的中的人物」《凯文怎么了》中的电影人物大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凯文一家人,一部分是凯文一家之外的人(或者说是他们周围的环境)。

在此我们着重谈谈“凯文一家人”。

1、凯文到底怎么了?

这个凯文即便是在婴儿、童年期也不像我们在朋友圈或电视上看到的那般可爱——哭闹不止、不配合大人的教育、糟蹋饭菜,甚至故意拉裤子、骂脏字、破坏大人的私人物品……

当然凯文没病,听力正常、没有自闭症、智力也不差。

更别说其生活质量了:住的是皇宫般的别墅,玩具成堆,有求必应…那么凯文到底怎么了,是撒旦附体了?

还是别的地方出了岔子?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其他人物。

2、妈妈到底对凯文做了什么?

我们无法从电影中获得直接的答案,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妈妈在凯文从小到大的照顾上显得很烦躁、失去耐心;

二是妈妈在凯文校园屠杀案件后的生活里显得很自责甚至无法自拔。

整部影片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好像那个案子是母亲伊娃做的似的,倒是肇事者凯文事后活得潇洒自如。

其实略加思考我们便不难发现,那些什么“凯文天生杀人狂啦”,“凯文撒旦附体啦”之说都是扯淡,真正罪恶根绝来自凯文所缺乏的呵护与安全感,而这种缺失父母应该付绝对责任——

他们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与关注,这种关注细到要去揣摩孩子每次哭闹的原因,孩子每一个行为的心理上,而不是一味地缠个尿布、把孩子哄睡、把食物强塞进孩子的嘴里那么简单。

当然,做父母的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可既然要自由,又何必要孩子呢?!

3、爸爸有错吗?

那位爸爸看似跟凯文没什么冲突,凯文也好像对父亲不像对母亲那般仇视。

可再仔细想想,爸爸除了大清早起来抱抱凯文,或是哪天心血来潮给孩子买个礼物,陪儿子打打游戏他还干了些什么!

他没天天照顾孩子哪来的冲突和烦躁。

谁不会站在一边说些“孩子需要耐心啦,没那么难啦”之类的风凉话!

4、小女儿科里亚的牺牲

小女儿科里亚这个角色的出现很奇怪——看似母亲伊娃在生她前做好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而且小女孩儿的性格跟凯文天差地别:乖巧、善解人意、听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最终跟父亲一并被凯文用箭残忍的射杀了,跟那些在校园里被屠杀的学生一并成了牺牲品。

到底这个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我们回头来看电影——

原来,妈妈伊娃在要第二胎的时候并没有告知丈夫和儿子,而是瞒着所有人怀的。

到头来生这个女儿对夫妻来说还是被动的。

至于为什么还要要第二胎,显然,妈妈是想用另一个孩子来弥补自己先前的创伤,换句话说,这个女儿科里亚只不过是妈妈的一个工具、替代品。

▲这段戏很有意思:导演借孩子玩的游戏暗语出了女儿类似宗教献祭的“牺牲性”「电影的艺术感」我自始至终觉得英国人的创作天赋远远高于美国人,这也使得英国导演的大部分电影都极具个性化。

而作为一名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能把电影的视觉化效果、节奏感发挥到如此极致,更着实让人佩服,不管是这部《凯文怎么了》,还是去年摘得戛纳最佳编剧奖的《你从未在此》。

其电影的镜头运用极其巧妙、剪辑流畅,原声配乐丝环相扣逻辑严谨,具有极强的电影艺术价值。

▲《你从未在此》海报,讲述一个杀手的故事,其电影视觉、节奏感极强!

「回到电影主题上来」我当然不认为此片导演那些高超的剪辑与镜头运用是在标新立异,换句话说,又有几个导演能把教育、生育、儿童心理等等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用一个电影语言表达清楚?!

这也便是导演琳恩·拉姆塞的过人之处。

▲导演 Lynne Ramsay 与 Ezra Miller《凯文怎了》的结尾处,当母亲事发两年后再次在监狱中看到自己的儿子,她向他说出了多年憋在自己心中的话:“两年了,思考的时间也够多了,我要你告诉我,为什么?!

”凯文问答:“我曾经以为我知道,但我现在不确定了...”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我想没有哪个人能针对犯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

但我也不认为这电影算是个开放式结局——我觉得与其说导演通篇在讲女主角伊娃的回忆、遭遇、心理责难与逃避,倒不如说导演在试图借女主角阐释那起少年犯罪事件。

与其说“阐释”,倒又不如说是在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那些还没有想好生命的意义、还没做好养育一个生命的准备的人,在面临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上该何去何从。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带孩子去看《寻梦环游记》之前,请务必思考下面的问题 由一个自杀的硕士生想到的电影 献给“小混混”的10部电影撰文:太虚宫本文属于星期五文艺原创,转载须经过授权。

我们是一群认真看电影的影迷,欢迎关注自媒体号,只看经典电影。

 8 ) 凯文没怎么,只是那份爱太难理解。

当Kevin 从婴儿长大为儿童, 父亲经常外出,Eva (Kevin 的妈妈)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伙伴。

他试着去靠近过他的母亲,但是太难了,他的母亲太难取悦了。

当Kevin把各种颜色的颜料射满Eva刚刚整理好的房间,Eva的第一反应就是Kevin不听话,拿起水枪踩个稀巴烂。

但是她从来没有问过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Kevin的与众不同让他的母亲无法接受。

但是除了把事情搞砸,年少Kevin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关注。

他恨他的妈妈假装爱他,他恨他的妈妈总是小心翼翼扮演可怜人的角色,他恨他的妈妈从来没有信任过他,他恨他的妈妈只是习惯他的存在但从来没有爱过他。

所有的不解和委屈堆积在心中,无法解决,作恶是Kevin 能想到的唯一途径。

从小到大,Kevin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成年人的角色,他被要求成熟的思考,做不到就是恶魔。

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引导他,没有质量的陪伴最终反而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Kevin爱他的母亲,他身上有所有她的样子。

杀戮是他解脱的方式,Kevin觉得他永远不会得到母亲的爱。

但是日复一日,母亲从未缺席过探监机会,就算不说话也会准时到。

最后的拥抱,是理解。

母爱平淡如水,隐晦难懂,但从未缺席。

 9 ) 扭曲的亲密关系

没有直接曝光触目惊心的场景,全程用音乐和断续的特写镜头来营造紧张变态恶劣的心理状态,很成功,让观众细思恐极。

🤢特别是小兔几尸体在下水道打碎机的暗示。。。

男主角太帅了,有种诡谲的变态气质😍😍父母的成熟与否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影响重大,婴幼儿时期亲密关系的破损后天很难弥补。

女主在儿子小时候就用一种嫌恶的态度面对他,甚至当着面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就在法国!

”小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

他不觉得母亲是喜欢他的,他认为母亲只是习惯有他。

就像电影里他对母亲说:“习惯并不代表喜欢。

”他渴望母爱,但是他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爱,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爱,说不定他觉得惹母亲生气让她对自己抓狂就是一种爱呢?

他或许在母亲的怒视中获得了快感?

这种对“爱”的曲解,也导致他后来对身边生命的藐视。

他杀害他最疼他的父亲和对他言听计从的妹妹,杀害无辜的同学们,来惹恼他的母亲,是为什么?

就像他在电影中说的,考满分这类破事并不能上新闻,而他要做一件能上新闻的,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事。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变得“重要”,变得“特别”。

小凯文看到母亲在房间里很认真地贴大地图,凯文眼里全是不屑。

妈妈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变得特别,这是一种“个性”。

小凯文用颜料水枪将妈妈的精心贴好的地图全喷上了颜料,在妈妈的怒视中说自己只是希望他们更特别一些。

这是否意味着凯文在“吃醋”?

母亲从没对待地图那样对待他,他希望自己“特别”。

最后他预感到母亲要离开这个城市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他曾经以为自己知道,但现在他变的不确定了。

是不是曾经以为自己是憎恶母亲的?

经过久呆监狱的静思和面对母亲坦诚不舍的眼神,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

开始觉得母亲在他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后仍旧坚持来探望他,这就是爱?

电影里穿插了太多片段,都像一种暗示。

妈妈在凯文的房间里搜到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碟,打开后里面是电脑病毒。

为什么凯文总把“爱”设计为trick呢?

到最后在体育馆里的射箭仪式,也像一种 trick。

说到底,是eva的“罪过”。

事发的两年里,她也任打任骂地忍过了。

我是在一篇推文中偶然知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心理分析可以看看这篇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t_TOY2ofTYWLi7y_2uRSHA虽然喜欢小朋友,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到“玩够”了才能决定有小孩。

我常想,如果自己不够成熟,如果孩子被我当成累赘,那对小朋友,对自己的人生,都很不负责。

---最后再表白一下这个美颜小哥哥!

😂😂

 10 ) 《凯文怎么了?》:无人闻问的他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贯穿全片的片名,却是从未被提起的问句。

这部电影的选角简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饰演的母亲Eva,具有智性的外表,Ezra Miller饰演的儿子Kevin长得聪慧却带有一点邪气,John C. Reilly饰演的父亲Franklin,则是典型的“父亲”形象。

凯文怎么了?

或者说,凯文做了什么我们必须要探讨他到底怎么了?

片头在一片番茄液体中,人山人海开始混战,我们可猜想这是西班牙的节日庆祝,享受着狂欢的Eva,遇上了Franklin之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Kevin。

他从小喜欢哭闹,但到学走路和说话的年纪却很沉默,被送往医院后发现他不仅听力没问题,甚至也没有自闭倾向。

但面对母亲的交谈,他从不回应,母亲希望他说出:“Mommy”他却要说:“No”;母亲丢出了球希望他回抛,他却拒绝配合。

他就是故意这样子。

母亲希望确认他的认知能力要他数数时,他刻意不按顺序,再从1开始往下数,只为了证明他会数数但他不愿配合,当Eva写了算数题,他则直接把纸给揉烂蔑视母亲,甚至故意尿在尿布上使Eva不堪其扰,情绪失控的母亲将其甩到墙上,从此让他留下手上骨折的疤。

Franklin是典型的父亲,几乎从不在场(外貌上也不讨喜是另一回事了),他只在Eva好不容易哄睡了Kevin后为了体验有小孩的美好把孩子抱起来玩玩。

这是玩小孩,不是顾小孩,两者的差别在于目的是为己、或为孩,却忽视母亲已历经千辛才能换得的些许休憩极有可能因此被打断。

他也只在Eva在面对Kevin唱反调到无法忍受说出:“妈妈在你来之前是快乐的你知道的吧?

现在妈妈每天起来都希望自己在法国。

”,同时摆出一副谴责的表情。

除此之外,啥都不干。

所谓“不在场”不仅是电影镜头呈现的故事,也是许多家庭故事的现实:父亲的缺席。

镜头中总是没有Franklin,绝大多数是由Eva与Kevin间的互动推动着故事,就像诸多父亲在家庭中的空缺,徒留母子女们运转一个“家庭”。

好像父亲就是这样的。

故事的进行类似蒙太奇却非刻意混淆时间,穿插着孕前、育儿以及事发后的事,似乎在不同时间呈现的叙事中想提供给观众线索。

事发,即大屠杀。

因此我们问:凯文怎么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然而,却可能没有线索,也没有答案。

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大屠杀事件让人想要追问的问题,那些“凶手”不也都曾是孩子吗?

就像大腹便便的政客或是官场文化、暴富的企业家或乞丐,这些人不都曾是强褓中的婴儿吗?

虽然在此片中有些倾向是想要呈现出Kevin是有些乖僻的性格,例如他就骨折的事情是为母亲圆谎说明了他的超龄、他无时不刻抗拒着母亲却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另一面,证明了他的聪颖,但他最多是古怪了些,但这些古怪并不是我们能仅以此来推断他会成为凶手的征兆。

于是,电影故事的问题仍然未解。

但这正是故事主轴。

导演问:凯文怎麽了?

导演要观众与电影对话: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他要观众与作品去互动,填补其中Eva与Franklin以及任何人都留下的空白。

我们不能只用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轻易敷衍,虽然我们能见到Kevin与Eva的相似,例如从嘴里吐出指甲的Kevin以及吃下蛋壳的Eva都在桌上排列起这些废弃物,虽然年幼时的Kevin打着电动喊着:“die”,让这个理论具有被选择的强烈诱因。

如果用基因遗传来解释,故事中正好在这个家庭中设定有另一名小女儿Celia,她为何如此“正常”?

毕竟在同样的家庭有类似的基因遗传,也有类似的环境,为何会出现一善一邪的结果?

若想解释这个问题,那只要冠上个“反社会人格”或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就能结案,毕竟他在幼年时目睹母亲为父亲口交,甚至在自慰时被母亲发见却未停止动作甚至盯著母亲继续手淫直到母亲退开,这些都能在心理学上找到个解释。

然而精神疾病并不那么像癌症有个异常的肿瘤是可被经验感知,却是一种主观上被创造出的“异常”。

甚至,有些标准也不像我们所以为的如此客观,例如年龄。

所有人在看到一位成年母亲与未成年男孩时,就算男孩再过分都能被他的孩童身分给豁免:“他不过是个男孩”。

然而,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概念的存在不仅是武断的,甚至也是被创造出的界线。

问题可以更为极端,探讨到在责任能力是18岁的情形下,在成年的前一秒犯下的罪是否在实质上与成年后的第一秒有所区别?

(形式上将因法律的责任能力有无区分而有天差地别的结果)。

Kevin的“超龄”除了在前述所提到有说谎与操控他人的能力之外,甚至大屠杀的发生也是他算计过后的结果,在16岁的3天前犯案。

这并不是所有的孩童都会去盘算的事情。

虽然大屠杀也不会是。

再回来谈谈父亲的不在场。

所有的镜头几乎都在Eva与Kevin身上,这也凸显出在事件发生后所有人对她的谴责,包括在房子上泼的红漆,包括在路上遭被害者父母的羞辱与殴打,包括在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却要面对周遭唾弃的眼光,纵使不愿在圣诞跳一支舞也要被贬低的非人地位。

这时我们才发现法律所奠基的个人主义责任中,并未同时适用于道德舆论。

在这里,责任依然连坐,尤其是母亲。

“都是你教不好。

”似乎教养全然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当孩子犯了什么错,唯母是问,且故事更由Kevin的大屠杀把父亲与妹妹赐死而更加凸显。

但是父亲呢?

故事中死亡之前,他也总是缺席的,但被否定与批判的总是你女人。

其中片段更可以见及Eva作为女人、作为人的被否定,她与Kevin的对话中说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房间,你有你的,这里是妈妈的房间。

”对应及 伍尔夫《自己的房间》,Eva把地图上贴上了各种机票代表没有孩子前的过往,但这些全被Kevin洒上了各种颜色的漆料,尤其是红色。

这时,父亲在哪呢?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庞大的责任与谴责加诸于她。

透过故事中的路人眼光,也透过镜头全重量地挤压。

若有披着羊皮的狼,那Kevin就是戴著男孩面具的恶魔,虽年尚幼,但所做所为都不仅是恶作剧,却已达到邪恶的程度。

他将老鼠放到绞碎器、也让妹妹瞎了只眼,却始终冷漠着。

他是虚无的。

当他知道母亲希望家人间的互爱时,在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里放了病毒销毁了作家母亲所有的电脑资料,他这么回答:“What’s the point?”(Eva)“There is no point, that’s the point.”(Kevin)

在电影里,我们无法如同在《发条橙》中看到阿利斯作恶多端只不过是青春的过程;也不是《妈咪》中有着强烈情感与反叛但终究以爱为轴的亲子关係。

在此电影中,提出和留下的是个待解的问题,是我们世界待解的问题。

基因中找不到答案,环境中也找不到答案,这类大屠杀事件就像个天灾一般发生,社会却无力可抗。

但或许正是我们从来不去谈论Kevin,或许这些人正是不被谈论的,这些人总是在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的视线、话题之外,可能只能与陷入仇恨螺旋的母亲相旋,进而形成血腥暴风。

不过这些都是“或许”,凯文怎么了,依然待解。

然而重要的不是解答,是我们开始谈论。

《凯文怎么了》短评

现在掌握叙事碎片化功夫的欧美导演越来越多了,TildaSwinton 不觉得演得有多好,而是选角太合适她了,冷漠、紧张、暴躁……这是她一贯给人的印象

5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晦涩的文艺惊悚片 有些细节拍得再明朗些就更好 不是很喜欢其中的那支二胡中国风的配乐 总觉得在电影里出现怪怪的 其他几首配乐都很得当 和当下的情境贴合得舒服 女主角妈妈的表演者很喜欢 演技一流 完全带出来电影的味道 儿子演得也不错 美少年又会演戏的不多啊

10分钟前
  • 麋鹿橙
  • 推荐

凯文,你到底怎么了?叛逆与邪恶是与生俱来么?母亲到底影响了什么?最后也只剩个why但找不到reason啊。。

12分钟前
  • 白暖暖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文艺女青年意外怀孕的后果。。听到琵琶声不知道为啥有一种冷幽默的效果 豆瓣是不是抽风了,这片子才5.2分??

17分钟前
  • 一颗麻团
  • 还行

毫无理由 没啥强力铺垫 为啥能产生这样的小孩呢

19分钟前
  • 茄子帅北
  • 较差

感触良多凯文从小就比一般人叛逆,所以需要更多的关心。然而,父母怎么做的?父亲一味纵容,从未关心过老婆为何焦虑压抑。伊娃呢?我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去教孩子传球,数数,当凯文很愤怒抗拒伊娃的时候,伊娃做了让凯文更生气的事情,那就是强行让凯文接受她的教育,亦或是放弃交流。到电影的最后,伊娃才说出了她早应该问出的那句话:Why?我觉得这才是悲剧最核心的原因,她自始自终,从来没有去问过凯文,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愤怒。凯文青春期,带他去吃饭,聊天,被凯文嘲讽到收声。这母子两人都有一股犟劲儿,凯文在电影里也说过。结局的时候凯文被伊娃问蒙了,这也验证了我的说法,他就是想试探他的母亲,然而他发现他的愤怒和放肆已经没有回应了。

21分钟前
  • 仮名
  • 力荐

要不是tilda我才不看

22分钟前
  • 眠去
  • 较差

Not as good as I expected. Wish they had explored more about what&amp;#39;s going on inside Kevin&amp;#39;s head. Tilda Swinton is superb though!

24分钟前
  • meowmeowmeow
  • 还行

一开头在西班牙那个番茄大战节的时候就恶心死我了,虽然人人都很愉悦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一种不和谐的扭曲感。还有那个娃子,你求存在感也不是这样求的好伐!?妈妈和儿子都有问题。穿插的剪辑,无处不在的噪音,无处不在的令人不愉悦的红色这片子真是奇葩了。。。配乐真有十面埋伏吧,我没听错= =

27分钟前
  • UrthónaD&#39;Mors
  • 较差

《大象》九年后戛纳又见问题少年。残留的番茄,霓虹中缠绵,溢出的果酱,箭头的血痕,处处是惊心的红。不安的手指特写,妹妹失去眼球,凯文大嚼荔枝,镜头虚焦与非线性叙事,诡异的配乐,迷离而压抑。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一对怅然的瞳,天生的心理惊悚胚子。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剧本很有问题,缺乏现实性的牵强yy

37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较差

猩红的恶。怎求也不得的母爱,连求一同毁灭也不得。够惨的小孩和妈妈。

38分钟前
  • 遙遠
  • 力荐

又一个无聊文艺片,有些人就是这么扭曲……

39分钟前
  • 减肥减肥减肥
  • 很差

整部电影充斥着令人不安的激烈红色,涂漆、果酱、鲜血,略微凌乱的剪辑穿插着整个悲剧事件的过程,甚至让人有些惶恐。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确实令人感到惊艳,当年没有得到提名真为其可惜~

40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这儿子成了这样不是家庭也不是社会所造成的...到底在讲什么

42分钟前
  • stream
  • 还行

番茄酱控…夫妻俩口活的时候儿子闯进来可能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事。

44分钟前
  • TOWNE
  • 还行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适合成为母亲。穿插剪辑增加了叙事的层次与背后观点的隐藏度,极富回味。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太神经质了。特别是儿子,完全没有任何伏笔,就evil了。。。tilda演技不错,那种茫然恐惧又心生怜爱演的恰如其分。古筝配乐很神奇。

54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1小时前
  • 苗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