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剧,心情很复杂。
除了感觉剧里说的医学知识很专业以外,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医生不是神,他们也是人。
即使是医生,也会生病。
船长自己因为平日里的工作和长年累月地做高强度手术,自己后来也因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倒下了。
还有山医生的妈妈,她自己是个牙医,却也会得上了肺癌,甚至还转移到了头部。
那次在楼梯上,船长和院长还有另一个主任在抱怨的时候也说,有的大夫都得了胃炎、肾炎、膀胱炎、静脉曲张,颈椎、腰椎也都不好,都是积劳成疾累出来的职业病。
山医生妈妈也是医生,也会和普通人一样,被病魔随机地选中。
也许作为医生,他们会懂得一些疾病的防治知识,但是当被这种尚不明确的不治之症选中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无能为力。
不过还好,山医生妈妈心态很好,也想得清楚,选择了乐观的去面对。
即使是医生,也会害怕。
船长平时的工作那么忙,又是科室的头头,带领着科室向前冲。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不能倒下。
他也不敢去做体检,和我们一样,害怕自己查出来点什么问题。
万一检查结果出来了,他需要住院,他放不下科室,也放不下科室里的病人。
所以他选择了吃药来控制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了逃避体检,也是因为他一直拖着,他才晕倒在了手术室的门口。
而对锅爷来说,则是害怕往前走出那踏上手术台的一步。
看了3年多的手术,他即使已经满足了上台做手术的水平和要求,他也没去做。
和普通人一样,在没自信的时候他也会害怕,害怕自己能力不行,也害怕会担上责任。
山医生在抢救那个建筑工人的时候,他也一样害怕。
他想起了之前被过度抢救的小女孩,害怕自己再出现上次的情况,让在急诊的学生来做复苏。
即使是医生,也会犯错误。
我相信,至少在这部剧中的所有医生,以及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病人给治好。
但是,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
即使是范旬也会没看病人的家族病史,即使是山医生也会过度抢救。
那个“行走的锁骨”说的话最中听: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神经外科办公室医生们的日常。
其中体现的一些脑外科技术手段都极具真实性。
每集出现的患者,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神经外科的医生和这些患者、患者家属的故事就像是平时医院里医患关系的呈现。
在我们的认知里,救死扶伤是医者天职,可是医生过度的抢救给家属带来的不是安慰,而可能是折磨。
剧中的锦锦,因溺水而被送来急救,后面山医生的抢救使其“活”了下来,实际上她已经不在了,让她的母亲又一次感受到了亲人离去的痛苦。
很多医患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源自不了解。
我们相信医生能妙手回春,却不能相信医学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除了生命的抢救,医生也是在职场里,也要遵循着职场规则。
——《脑海深处》
之前被朋友家的猫给抓破流血,我自己心里不放心,去大医院的急诊打狂犬疫苗。
一共要打3针,我每次都是晚上下班之后去打针、晚上的急诊部有点吓人,我自己可能是来挂急诊的 人中问题最轻的:有发现自己尿血的,有被家人推着轮椅过来的,有内脏各种急性疾病的等等。
我遇见过最严重的是直接在担架上被推到急诊,上面躺着的的那个人上半身都有点血肉模糊。
我看到过这么多的情况,无论是轻微还是危急,没有碰上过和《脑海深处》中锦锦妈妈那样激动到直接扯着医生的领子喊他杀人犯的情况,甚至都没什么大呼小叫,除了机器的问诊叫号就是忍不住疼痛的哎呀声。
医患关系好像并不像那些媒体中报道得那么剑拔弩张,也或许是我没碰上,但是新闻里还是有因为医患矛盾而医生受到伤害的报道。
在这部剧中也有两处表现医患矛盾的剧情,一处是表现在锦锦妈妈和范旬之间,另一处则是在治疗杜耀飞的时候。
在锦锦的治疗上,范旬虽然在问诊时的语言尖锐,但他在治疗层面上做出的诊断没有问题。
而在锦锦被急救车送到医院的时候,锦锦妈妈对范旬激动的指责,他没有做出回应,从他的表情看来,好像更像的是在思考这个情况到底是不是锦锦脑袋里的瘤破裂造成的。
当范旬拿着锦锦后来拍的脑部CT结果走进病房,面对着激动的锦锦妈妈的拳打和撕扯,他依旧选择了沉默,即使是在他说出了真相之后。
锦锦妈妈其实是作为病人家属,因为巧合和对真实情况的误解,才让她不能接受这个意外结果。
她从没觉得锦锦会选择自尽,所以才把责任怪罪到医生的头上(尽管山医生过度抢救,但不是引发矛盾的原因)。
另一种医患矛盾,就是杜耀飞这个案例中体现的这样。
因为对治疗结果的不满意倒打一耙,病好了反过来要起诉医院。
就像剧里说的,医学是实践性科学,没法保证能够100%痊愈。
来医院治病又不是在饭店里吃饭,花钱治病救命不能要求和花钱享受服务的心态一样。
在剧中,治疗之前范旬说过手术可能会对杜耀飞造成的影响。
不能杜耀飞一样,在术前觉得自己是不会出事的那2/3,而当自己成为那不幸的1/3时,却反过来追究责任。
就像片尾的医生专家说的,医患应该是在统一战线和病魔抗争,但治疗的结果是相对来说不可控的,这并不仅仅局限在剧中说的神经外科的范围。
当患者和家属对这个情况的不了解的时候才会出现矛盾。
好在现在医院在推进实行剧中出现的《医患关系手册》,能给直接地帮助医院和医生给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也好在有这样的剧,能在看剧的时候多科普一些医疗知识。
多懂一点,或许矛盾就会跟少一点。
《脑海深处》是一部医疗电视剧,抖音主播梁但丁推荐的,值得去观看,主要讲述脑神经科的医生为患者接诊、做手术及治疗的一系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脑海深处》在国产剧中属于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属于网剧,每集30分钟,一共12集,老演员方青卓在本部电视剧中也出演,感谢主创人员为本部电视剧的用心付出!
脑海深处,欢迎大家来观看,剧中情节起伏,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每集最后都有一个医学小科普,对我们平时的居家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家里有老年人的关注一下医学科普。
抖音梁但丁极力推荐必看的好剧。
只要是他推荐的我们都会关注和观看。
欢迎广大网友朋友们到豆瓣里观看脑海深处这部网剧,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影片节奏紧凑,是一部集客观真实性和向导性于一体的一部医疗剧,有关于脑部疾病的科普,叙事平实,细节真实,令人信服。
剧情很好看,用一个个病例推动剧情,演员很好,人物刻画生动,贴近现实,所传递的价值观正向,是良心好剧。
谢谢梁但丁的推荐,也希望这部影片的团队可以产出更好的影视作品,十分期待,会继续关注。
抖音主播梁但丁推荐的这部剧非常值得观看这些单元故事的小人物全都好像在哪见过,特别像生活里的某个朋友或社会新闻的当事人,可以说是十分的接地气了。
最重要的是,神经外科的医生和这些患者、患者家属的故事更像是医患关系的纷繁的呈近年来的很多医患矛盾,归根结底是源自不了解。
人们相信医生有回春妙手,却不能直视医学仍有太多无奈空白的现实。
通过这样一部医疗剧,观众哪怕对医学有了哪怕多一丝的了解,对医生群体有了哪怕多一丝的敬畏,便都是功德一件。
偶然点开的,原因是脑海深处这个名字听起来还不错,片头音乐很喜欢,片尾的科普也是用心良苦,还请了那么多个医生做顾问,12集每集35分钟左右,不拖沓不狗血,演员演技在线,全程无渣,哭笑模式不停切换,我很开心看到国产剧能有这样的进步,直接甩那些拿着医疗剧当幌子谈恋爱的玛丽苏神剧好几条街。
这剧里最值得点赞的就是每集片尾的那段医生的采访。
看着剧里第一集里就说的第二代密网支架,还有后来的那些介入、不用开刀就能做的手术等等,每次我都会感慨,现在科技和医学的进步。
从神农尝百草到刮骨疗伤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无论是我国的中医还是西医都在快速的进步,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对当前医疗水平的认知,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建立起保护自己的意识。
剧里有很多刷新我认知的地方。
基础一点的就是不是所有脑子里的问题都需要开颅,从大腿处割开一个口子,因为全身血管都是相通的,能从这里到达各个地方的血管。
听完船长对病情的解释,我还知道了血栓是如何形成的,感觉干货满满。
还有一个让我学到了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不是以心跳来作为判断依据,而是根据这个人是不是已经脑死亡来判断。
叶锦锦的那集片尾的医生说过,心跳只要有能让它跳动的环境,就可以一直维持着让它跳,甚至还可以帮它跳。
如果是脑死亡的话,有心跳也救不回来。
还有一些剧情里的知识点,比如术后的恢复也很重要,那个开网约车的司机就是个这样的例子。
他因为脑袋上被车里的摆件刺穿,情况很危急。
范旬和欧医生一起给他做了一台很成功的手术。
在手术之后的恢复过程中,司机也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对应的运动和恢复,但还是发生了术后急性肺栓塞。
船长在之后的科室会上对这种情况也做出了讲解,术后急性肺栓塞经常发生得特别迅速,而且致死率非常高。
手术做完了,即使十分成功,也不代表就没有别事儿了。
术后恢复和定期复查都是要好好地遵循医嘱来做,不然轻的可能是恢复得效果不好,重的就像网约车司机一样,甚至抢救都抢救不回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人类身体的认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科学,但是脑部还有很多的未知的地方,等着人们去探索。
无论如何,我们平时能更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多学习一些和自己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就能更早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就医看病。
对待任何疾病的态度,应该至少要早发现早治疗,最好是能防患于未然。
脑部疾病分为脑部肿瘤、脑部创伤、脑部血管性疾病等,也有先天性疾病和后天性异常。
脑部肿瘤包括脑部原发性的肿瘤,比如脑胶质瘤,也包括脑部继发性肿瘤,就是其他位置的癌症发生的脑部转移。
《脑海深处》中,何希伦是催乳素型垂体瘤(PRL瘤),在男性身上的症状可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精子数量减少、性欲丧失、乳房发育等。
而催乳素瘤其实应该首选药物治疗,这也是为什么剧中的山医生和江主任都建议何希伦保守治疗。
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肿瘤的统称,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剧中的搞笑担当杜耀飞,得的就是脑胶质瘤,而且一部分在语言功能区。
他的癫痫就是胶质瘤引起的并发症之一。
目前对胶质瘤来说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肿瘤其实没有明显的边界,除了早期位置适当的小肿瘤,很难做到全部切除。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全剧最后一个治愈的病例小北极得的髓母细胞瘤也是脑胶质瘤的一种,发生于小脑,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手术是髓母细胞瘤的首选疗法,以期在最大范围内安全切除肿瘤。
小北极即使是后来醒了,也有可能需要进行后续的放化疗。
山医生的妈妈祝阿姨,之前得过肺癌,转移到脑部,变成了多发脑转移瘤。
脑部创伤则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各种类型的脑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那个拒绝就医手里还玩核桃的老大爷,就是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
大多数需要手术的硬膜下血肿病例,并发有相关的颅内和/或颅外损伤。
所以当时在和家属问诊的时候,范医生才问是不是摔过。
而且并发脑部损伤(如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外血肿)对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很可能有负面影响。
脑部血管性疾病,包括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也包括颅内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第一集的美女教练,就是血栓脱落引起的急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左半球缺血引起的脑卒中,这就是属于缺血性脑疾病。
那个拉小提琴的小女孩锦锦,就是得的脑内动脉瘤。
第一集开头山医生用来做展示研讨的手术的患者,也是得了动脉瘤。
一般如果主动脉瘤很小,而且没有症状,医生可能会推荐定期随访,以检查动脉瘤是否继续生长。
这也是为什么范医生也不建议锦锦做手术治疗。
剧中和蔼可亲的船长江主任,则是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
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变性、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在这个基础之上,当血压剧烈升高时,这些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
江主任在发病之前一直有吃阿司匹林肠溶片,其实就是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时可能需要予以药物或输血浆,以纠正其凝血功能,预防血肿扩大。
剧中的病患案例都有理论依据可寻,比较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就医。
不了解专业不专业,但是男主口罩戴在下巴上是什么毛病,为了显得脸小?为了这个减一星!配角出彩,主角很一般了,两星给片尾专业医生的科普,算了,为了11集的两个孩子,刷三星
还好吧
这剧可以的 值得四星奖励
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感觉不错,挺专业的!每集最后都有专业医生解说!剧里面有很多笑点主要是都都和锅爷。笑死了“你医生调静音想要病人死啊!”“那我打开”“你跟主任一个铃声你想死啊”“那怎么办呐?”“你换一个正常人不能用的”。院长主任等三人楼梯间的埋怨对话好好笑😂小北极好好,对范荀说“他们都说你是最好的医生”安慰宣传捐器官的医生“我最喜欢交换礼物了。阿姨不要伤心。我想把我的眼睛捐给别的小朋友,我的眼睛很特别,能看到星星,这样ta还能帮我看我妈妈”呜呜呜😭
剧情挺好,演技实在太生涩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期待放得很低了,还是受不了。
感觉努力了,但是好多台词中二到不行,尤其是第一集,梦回港台剧啊,凸显医生厉害现在真可以换种方式了……让人脚趾抓地,感觉题材还是用心了,继续加油吧。
一天刷完。还是不错的,演技、专业度都不错,剧情流畅,也比较真实。如果再深刻一点就更好了,很多都是点到即止,不够深入。可以像非自然死亡学习,深刻的东西不用多,一点点讲透就行。感情线比较生硬,不过好在戏份也不重。
双男主,两人从理念不同,矛盾重重,到最后的殊途同归。
《脑海深处》给人的感觉是它的专业性在国产医疗剧中实属少见,另一个是它在剧情铺展上又不够精彩。
就凭这顾问团队,也得加四星!如今这样踏实的片子不多了
没有烦人的爱情桥段,第二集产生的值得深思的问题吸引了我,而且每集最后科普也不错哦😊回来补充:拍的真好,有搞笑,有深思,有知识。再补充:三位看医生斗嘴太逗了,反应的问题也很现实啊😊
算不错的国产医疗职业剧了,船长和院长的演员年轻时候也都是帅哥,好久没看到他们的剧了一起出现也算惊喜。
还行,差点意思
小成本医疗单元剧,看得出还挺用心的,值得鼓励
看两集,可以判定难看
很不错的医疗剧,关于神外的,看到了不少脑部疾病和科普
都是陌生面孔,只看了个开头,不太喜欢
国内拍这种专业剧真的是。。。炫技过度过犹不及,觉得是真实还原,但是废话太多。。。。你去看看疫情期间各种纪录片,大夫们哪有功夫臭贫显摆。。。耍酷的嘚瑟的都哪儿来的臭毛病。。。演的假不说还刻意煽情,没诚意,两集弃。
把电视剧变成科教广告片也是绝了,对演员的演技是扶了,友情配角倒是表现爆表
剪辑太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