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带着他们的爱与伤害。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家庭带给你的印象,你会选什么?
憧憬,流浪,逃跑。
这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笔下对于家的概念。
在这个家中,有着许多年少时的你也曾梦想过的样子。
不用上学,每天玩耍,幻想着建一栋玻璃制成的房子,父母带着四个孩子穿行在美国的各个地方。
可是他们同时也“享受”着,挨饿,随时被赶出家门逃避追债,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时期。
只有5、6岁大的女主角珍妮特,家中排行老二,有一次她很饿了,对妈妈说要吃饭。
结果妈妈却对她说,你是想让我给你准备只能让你饱腹一小时的食物,还是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幅可以保存很久的画作?
珍妮特没说话,自己搬了椅子,站在上面用燃气煮香肠吃,还贴心的问妈妈要吃几根。
而她的衣服却在此时烧着了,肚子上的皮肤被严重烧伤。
医生问她,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做饭?
她说,妈妈不给她做,并且津津有味的吃着医院提供的食物。
父母带着姐姐弟弟来看她,她跟父母说,这里真好,有吃不完的食物。
接着父亲为了不交医药费,让小儿子在医院装病,自己趁机将已经快要伤愈的珍妮特抱出医院。
这是电影的开篇,也是珍妮特童年记忆的开始。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可这层在父母掩盖下的岁月,对四个孩子而言,并不友好。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逃亡一次次搬家,每次父亲都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永远都有下一次。
直到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这里,父亲对他们承诺,指着一所不通水电的破房子说,我们要把这所房子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玻璃隔断,还要在屋顶建造太阳能电池,这样我们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孩子们兴奋的说,这是我们的玻璃城堡吗?
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建一所全美国最好看的房子吗?
她们都很有干劲儿,挖地基,清扫房间,可是动工再一次停下了。
父亲的每一次承诺,都变成了酒杯里的酒,一口下肚,不再有回旋的余地。
家里水管坏了,父亲就带着家人在泳池洗澡;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家里没有食物,珍妮特将黄油拌着白糖给妹妹吃,母亲却说,这是我留着做面包用的。
似乎,这个家里真的没有什么她们可留恋的了,她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姐弟四人开始偷偷地存钱,每存够一份可以装满存钱罐的钱,就会离家一个孩子。
当珍妮特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还指着建筑图纸说,你别走,这次我真的要建玻璃城堡了。
父亲的酗酒成性,早已让她失望之极。
离开让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妹妹和母亲。
而那一片要建地基的土地,也早就被无数的垃圾的堆满,城堡,早就不存在了。
玻璃城堡,就是他们姐弟四人的一个童年美梦,得不到,建不起,随时会倒塌,这就是父母给他们的生活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生活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不愁吃穿,不用寄人篱下,不用因为担心经济窘迫,自己会在哪一天会突然无家可归,只能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汽车里。
在珍妮特的订婚宴上,父母不请自来,还对她说,现在过得这么好,想向她借钱,将家里祖传的土地从舅舅那里买下来。
珍妮特问要多少钱?
母亲说一百万美金。
珍妮特真的无法想象,这块土地,在她十一岁外婆去世时,就已经传到了母亲和舅舅手里,但是她却没有将土地卖掉,用这笔钱用来改善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反而换来母亲的一句,你外公说了,这块地不能卖。
十一岁,那是他们童年噩梦的开始,如果有这笔钱,他们不用过的这么辛苦,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与此相似的是,珍妮特的父亲从小也活在奶奶的阴影里。
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孩子们在念父亲小时候写下的日记,是对这所房子的描述。
奶奶对于孙儿们的苛刻,和父亲小时候受到的严厉是完全一样的。
弟弟在餐桌上吐掉了一口食物,被奶奶直接打了头,珍妮特立刻站起来说,你不准打我的弟弟,可父亲却呵斥了她,说听奶奶的话。
奶奶把坏传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把这种坏撒在孩子身上。
珍妮特有几次情绪失控都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的记忆。
她与未婚夫讨论婚期,带他去见父母,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却幼稚地大喊,让未婚夫和父亲掰手腕。
在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偶然聊到她的家庭,她无法说出自己的父母在街头拾荒,住在废弃的大楼里。
她跑出餐厅,想着父亲曾对她做的一切。
年少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珍妮特没钱继续念大学要被清退时,父亲不可一世的出现,丢下自己赌博赢来的950元美金……
的确,父亲母亲对他们一点都不好,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无法正常的去面对谈论有关家庭的任何话题,那对他们而言是伤口。
对于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一心只知道画画的母亲,责任心似乎不曾存在过这个家庭中。
但父亲对她不是一直的不关心,而是在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她动摇了。
这种家庭带给她的好与不好,想丢掉那些伤害的同时,也没办法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我选择去接受那些伤害,留住那些美好,并且尽力地不将这些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珍妮特回忆儿时与父亲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并且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被烧伤的肚皮在《钢铁侠》中,托尼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紧张。
老史塔克对儿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托尼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自己在父亲心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托尼心中觉得父亲最开心的一天,是他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去的那一天,因为这样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用再见到自己了。
这种对抗的父子关系,无法缓解,直到老史塔克离世。
托尼后来才发现父亲生前留下的录像,知道了父亲其实一直他视为骄傲,并且把未来的一切都赌在了他身上,才使得托尼的心结解开。
可这个心结的打开,让托尼心中对父亲一直以来误解的愧疚感又加深了。
这种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情感,是一定会留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
也许是妈妈买菜时讨价还价,让你长大后每次买东西第一反应是看吊牌;也许是从小家境优渥,却突然家道中落无法适应平常百姓生活;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希望你能考上某某大学”可是却没能做到,又把这种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
今年高考放榜时,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遭到网友的疯狂转发。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因为他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我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其实都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
教育他们知书达礼、不卑不亢、见义勇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原生家庭从小给孩子树立的三观,是孩子可以最早接触到社会的模样,而且也是这个孩子成人以后,会对事物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给我们印记最深的,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坏的改变,好的留下,让原生家庭越来越好。
时不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像极了父母,计划性强,轻微洁癖,喜欢独处,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没法改变,却不想妥协。
在这些天性使然的性格,你又有多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出演《三峡好人》的挖煤矿工,意外获得国际影帝,却直言“我被电影害了”。
微信后台回复【429】提取文章,看看这位曾经的矿工到公益电影制片人的转型之路。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这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父亲!
有情商,有智商,有爱商,有逆商,有乐(Le)商,就是唯独少了财商。
假如给了他财商的智慧,也许他真的能够改变世界。
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丽绚烂多彩的童年,即使长大后,明白这一切都是在“画饼充饥”,有了憎恶和痛恨,再过多年后,仍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会有这么优秀的父亲。
假如富有,抽烟喝酒反而会成为他的魅力所在……如果他的性格不那么的“反社会”,如果他的行为不那么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有个稳定的住所,如果他能够有那么三五死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只是如果……
今天看完了玻璃城堡,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厌恶,感觉相当漫长,主人公爸爸是一个好爸爸吗?
前半段告诉我,这不就和我的爸爸一般无二吗?
他力大无比,身量高大,告诉我们美好的未知世界,甚至电影里的爸爸更加懂孩子,更亲热些。
年纪甚小的孩子们欣赏这种刺激好玩的生活。
但是到后半段,孩子们长大了也看出了真相,星星做礼物只是一张美好的空头支票,玻璃城堡也是爸爸的谎话。
双亲只是希望儿女绕膝,而并没有想到孩子除了是他们的孩子以外未来还有其他的身份。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儿女不希望被父母自己的愿望缚住,相信着总有一天能住进玻璃城堡的美好未来。
那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们的人生也远远不止这些。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有的时候要脱离这些是很难的,毕竟父母年龄比我们大至少二十岁,他们善于用这二十年的经验值说事,也无比地依赖着这,来建立威信,成为我们的父母。
我们也应该原谅,他们有一些与我们不同的观念,甚至逼迫我们务必执行。
有些父母会觉得我到这个年纪,我活到了现在,衣食无忧,就能证明我走过的轨迹总能指导着我的孩子们走向同样的成功;又或者是,我见到了那些成功的人,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个很好的模版,如果我的子女们也这样,那么我也会为他们而骄傲。
这些对,但不都对。
至少是因为人与人是有不同的,再到价值观,受的教育,朋友,最远到个人理想。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信服,有的人不以为然,也有人深恶痛绝。
信服的人成了X宝,不以为然的人可能自己也没知觉到底有没有走出父母造的玻璃城堡,深恶痛绝的人可能走向了成功,可能走出家门没多远就跌了个稀巴烂。
我们应该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父母给予我们建议,指出不应做的事,不应走的路。
而正确的路应由我们自己探寻。
我曾经问过我妈,那你们公司的那个助理姐姐会一直做助理吗?
妈妈说:她老公一个月公司五六千,女儿在上小学。
她下了班接个小孩,做个饭,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
可能他们就这样了。
我后来又遇见一个人,楼下做鸡蛋饼的阿姨手艺不错,生意也不错,但我没有问谁,她这一辈子是否都会继续一直创造出温暖果腹的美食。
虽然有这样流浪汉父母的生活并不值得多提,但希望儿女们能将父母这种自信勇气常放心上。
很有意思的电影(以及原著,以及依据的真实故事)它势必褒贬不一,引发争议,人们不能完全理解。
父母是失意者,是疯狂者,是梦想家,是冒险家,是童年的受害者…看到中间Rex的母亲原来有恋童癖时,明白了他酗酒的缘由。
想起“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而往往…这种不幸极有可能“传承”下去,因为心里有伤的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过,悲观之余,看到了这群鲜活的人与故事。
粗鲁、直白、不合时宜、浪漫、空想、无自律、失信、狂妄、自负、疯狂、相爱、理解、有病、有趣。
是真的疯狂啊,和整个世俗、秩序、规则对抗,勇气在他们那不限量吧。
不必完全理解他们所有的言行做法,不必认可他们所有的观念,不必说清楚他们做了哪些“引以为傲”的事供人学习。
知道他们有意思就行了,是真的有意思。
玻璃城堡永远不会建起来,但筹划的过程是有趣的。
哦对了,插曲和片尾曲很赞!!!
附上妈妈说的话“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自由选择,所以我从未后悔过,即使前功尽弃,我依然是赢家”。
思特里克兰德式的人,只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悔无怨,坚定坚强,那就是令人心生敬意的啊。
当他没有钱买礼物的时候 就会把我们带到星空下每个人选一颗星星做礼物 他说当一切礼物消失殆尽的时候 属于你的星星还会在 其中一颗星星因为要坠落而发出红色的光晕 那能不能重新选一颗?
他说不行 因为宇宙不支持退换货 不同的片段成就了你的成长 有一天你把他们转化成文字让数以万计的路人分享你脑回路里的滋味 也许那会是罗勒的味道 又或是肉桂的芬芳 你独有的纯真善良 坚强美丽 我不想让你成为任何人 你就是你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于你来说或喜或悲 你都成为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爱着对方并没有对彼此失望 足以 爱有时候很简单并不易言表 这是你人生最大的礼物
跟原著比起来,电影整体的表达蛮一般的,导演的剪辑也比较不合格,没有把主人公的情绪起伏剪出来,使得观众体会不到她的感情,这部影片中沉重的对白场景太多了,一些对话所提及的事件都只是参考了原著情节,却没有被展示到影片中,令情节变得十分混乱,这一举措很不明智,这部影片最需要的应该是去还原真实的情节,塑造可以感染人情绪的氛围。
片子本身涵盖的东西不少,不同的人总能从中折射出自己的感想和经历。
如果有人经历过承诺永远得不到兑现,那这个人就和片中永远在设计图上的玻璃城堡产生共鸣,如果有人的家人也和本片的父母一样,或者更甚,看完之后要么更痛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吧。
如果有人也在做着违背自己本性的工作或恋爱关系,看完之后可能也想做做自我,不在虚假的对待工作和朋友,或者会反对片中女主角那种略自私的处事方式,毕竟她的离开也辜负了那些喜欢看她自认为的无聊的专栏的读者,或者也有的人从那些基本被忽略的兄弟姐妹中看到了自己那被家人忽略的童年,更别提曾经被性侵的经历,看片子的时候我其实也最担心那个小男孩的结局,但他看上去当上了警察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在片子里的性格也是最温和的那个,真是挺难得的结果,而且片尾里真人出镜时居然是个大胡子胖老头,略喜感哈哈。
最后,同样有着成瘾症状的人,比如酒精赌博甚至是性成瘾的人,看到片中父亲的形象估计也会想到自己,会对片中父亲那种反复无常的状态而自责和痛苦。
毕竟是玻璃城堡,材料是能反射一切也能割伤一切的玻璃,做成了我们认为最坚固最高贵的城堡,但也正因为材料和目的不符,也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电影的意义也是让每个看过的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片子除了让大家找到共鸣,我觉得另一方面也是让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反对的东西吧,我觉得能从反面的东西里找到好东西然后再吸收也不是坏处。
当然,不是说这样的家庭有多好,现实中父母和睦最后帮子女实现了梦想的故事更多,这片子和故事也是个例而已。
我觉得这片子也无所谓洗白不洗白一个不务正业酗酒对孩子性侵无视的父亲,本身就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可能性而已,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家暴好好赚钱养孩子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既然是应该做的,那就没必要有什么褒奖,但一方面这个父亲是个酗酒者,并且他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童年的经历和天性也在折磨着他,那么那些”应该“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反而成了最难的事情。
另外如果这个父亲是个抑郁症患者,大家对他是不是就相对容忍一些了? 当然,他最大的幸运就是找到了对自己无法离弃的妻子,这方面我其实非常非常非常的羡慕他的,我们大多数人比片中的父亲要好得多,但最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对自己不放弃的爱人,这尽管自私,但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羡慕的事。
我自己看来,最后女主角一家人在感恩节时的美好,一方面也是父亲不在了,另一方面也是笑着面对了自己曾经经历的苦难,并且有着没有被苦难所打倒的成就和幸福感,就像有钱人笑着聊自己穷苦的经历一样,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无论如何,这片子至少向人们展示了努力和反抗的意义。
我本身还是会避免成为片中父亲那样的人的,毕竟有那么多能积极影响自己子女的方式可以选择。
感觉女主角和她爸处于一个斯德哥尔摩/恋父/挚友的混合体,其他的子女有些酱油,但一个家庭也的确总有那个最和父母亲近的子女,记得《饮食男女》里的吴倩莲就是类似的角色。
不过也正是女主角有着父亲勇敢自由的一面,才能提出离开父母,让她的兄弟姐妹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结果她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自己变成了衣着华贵的上等人,然后自然的,她又反叛了,回到了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不过,既然是反叛,那每一次的反叛都会伤害被反叛的人的,比如她的男友,不过她的男友也的确不适合她,不接受女友的一切甚至反对她的家人和经历也不配娶她,不过也不能太怪他,谁叫他找的女人一直过着不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而他也没发现。
演员的演技都很好,伍德哈里森演绎的很棒,甚至和真人版很像,不过他在《饥饿游戏》里也是酒鬼,他将来难道就是酒鬼专业户了么哈哈哈,娜奥米太漂亮了。。。
就算老年妆也比女主角布里好看。。。
布里当然演的也很好,更期待她的惊奇队长了 片子本身尽管很长但节奏很好,看之前我还以为会睡过去,结果无尿点的看完了,当然这片子也是和她一起看的,我自己是不会主动看这类片子的嗯。
p.s.,由于现在国内所有社交网络都要手机验证,导致我基本算半消失状态,还好影评还能发,不知道我能坚持不进行手机验证到什么时候。
p.s.s.,这片子看的时候写的时候心还是乱的,文字自然也就乱了orz....
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
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
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
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欢迎点击原文链接关注公众号“海心理”:http://mp.weixin.qq.com/s/0RUAkOkezABorJYHV3jjlw 电影《玻璃城堡》改编自沃尔斯一家的自传,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远离世俗,随性而为,这种极端的表现也引起争议。
雷同的表象后面往往有不同的故事和动力,让我们试着抛开对错是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玻璃城堡为什么没有建成。
影片有两个重要场景。
1
雷克斯一家回到韦尔奇的晚餐:开门的瞬间,看到母亲阴郁的脸,时间走得沉重而缓慢,雷克斯象被施了魔咒,眼神躲闪。
餐桌上,母亲的一言一行凝结了空气,她肆意地贬低和嘲笑雷克斯,打骂自己的孙子,雷克斯和妻子都在沉默,就象不存在,只有珍妮特愤怒地站出来制止,这时雷克斯大声指责女儿不许这样和奶奶说话,然后仓皇离开。
母亲居高临下地说“听你爸爸的话,小姑娘”。
珍妮特摇着头,无力地倒在椅背上,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此时的罗斯(珍妮特的妈妈,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名字,是在演员表上找到的)故作轻松地解围,看上去她在努力掩饰自己的紧张。
母亲看着电视猜迷,面无表情地宣读一条条家规,象在自言自语,父亲远远地望了她一眼,又收回视线,窗帘遮挡着阳光,房间里弥漫着沉闷和乏味,令人窒息,四个孙子紧紧依偎在一个沙发上,不知所措。
雷克斯小时候的日记上一段话让孩子们笑了:“这世间还有比布满黑灰的毯子、皱叠交错的绳子、布满煤渍的雪发出的咯吱声更重要的东西,还有比她发出的咯咯笑声以及她长满老茧、龟裂的双手更重要的东西,或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我都无从知晓,因为我根本没有办法呼吸,当你深陷一堆屎里的时候,你根本就没办法呼吸”这些话说出了上面那些场景中孩子们的感受,也时当年雷克斯的感受。
或许雷克斯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阴郁控制的母亲肆意贬低并打骂雷克斯,父亲好象不存在,没有保护自己的儿子,当他愤怒反抗,父亲却指责他不要这样和妈妈说话,雷克斯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无力地倒在椅背上,缺席的父亲和融合的妈妈,他感到窒息。
妈妈不能共情和镜映雷克斯,父亲更象母亲的打手,这样,雷克斯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没有安全感,也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和调控能力,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有力的自体去与人建立关系和发展世俗的成就。
2
雷克斯教女儿游泳:雷克斯希望永远不要回到父母身边,听到妻子要去他家乡的这个要求,他的眼睛流露出恐惧,但他说“我什么都不怕”,注意力转向池边不敢下水的女儿珍妮特。
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被点燃。
当我们内心虚弱,更容易把无法接受的部分投射给最亲近的人,雷克斯也是这样处理他的情绪:他把弱小和恐惧投射给女儿,猛然把女儿扔进池水,她在水中感到窒息和失去安全感,在恐惧中挣扎、逃出水面,象极了当年他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挣扎着逃离。
他站在池水中,似乎一切尽在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安全,女儿则承受了父亲无法接受的弱小和恐惧。
他还把这种粗暴的方式合理化成为了女儿好,也许当年父母就是这样告诉他: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人生充满挫折,父母的支持,孩子在挫折中慢慢成长,无须专门制造挫折,而雷克斯的方式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创伤,无法相信他人,难以走近亲密关系,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把自己扔进水里呢?
这代价太大了。
总得来说,这两个情景叙说了雷克斯内心最深处的故事:他内心从未自由,一直在一堆屎里,反抗是他内心的自我与父母的冲突,也是他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外化到他与世界的关系中,就是:○ 他无视社会的规则和习惯,反其道而行之,就象在令人窒息的一堆屎里挣扎,以免被吞没,然而,就象游泳一样,挣扎并不能带来自由,只会越陷越深,直到死亡。
○ 他远离家乡,心理上无法分开,才试图以物理距离替代和逃避。
○ 他无法在一个地方工作长久,他从没学会与权威友好相处,带着被吞没、惩罚的预期,他反抗的态度潜意识里在验证自己的预期,对抗只会促使权威愤怒和惩罚,每次离职后都会逃到另一个城市,于是,他不断重复,四海为家。
○ 他带家人与社会隔离、对立,融合的关系里分不出彼此,他觉得好的,就会投射性地认为对家人也好,所以珍妮特和弟弟妹妹们也感到家里窒息的空气,纷纷逃离,这是父亲最擅长的方式。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名字:玻璃城堡这是一座雷克斯一直计划却从未完成的建筑。
它代表了在窒息中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那里可以自由地呼吸,有温暖的阳光和自己想要满足的一切。
它让雷克斯与可怕的现实世界分离,躲在安全的地方,不被吞没。
它是雷克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尽在掌握,而且如此完美,自己也因此而完美。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完成它呢: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对于从来没有被父母认可的雷克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城堡,这个成就太大了,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的引导,在内心给他力量面对成就过程中的困难,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但他的父母显然不能提供给他。
○ 在现实中完成这样的作品,需要强大的自我功能,把心中的幻想与现实联结,这是雷克斯没有发展出来的能力,他的心理寄希望于幻想中的强大和无所不能,以便让他觉得自己够好,或者说,他的理想还停留在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停留在他的设计图纸上。
记得他的想象力吗?
这大概是在心理缺氧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才能。
因此,刚回韦尔奇时,一度的雄心壮志,告诉女儿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包括后来在珍妮特鼓励下戒酒,但幻想的泡沫一碰就碎,他已经尽其所能。
○ 现实是有缺陷的,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完成幻想中的完美无缺。
当雷克斯没有被父母足够接纳时,他依靠幻想建立起来的自尊,对完美的执着就像生死一样重要,任何缺点都是无法忍受的。
宁可未完成,也不要打破心中的完美。
○ 这个幻想中的城堡是有功能的,它可以保护雷克斯不被现实所伤害,是他的避难所,有效的防御,依靠这个强大的防御,他得以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事实上,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他内心的空洞,不是他的错,他也没有能力去填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护层,不要轻易去碰它,那会爽了自己,伤了对方。
○ 玻璃城堡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他真的与父母分离,虽然这是他的愿望,但也是他害怕的,因为内心的空虚和匮乏还不能支撑他免于崩溃。
如果他从某个地方获得了强有力的心理氧气,使其不再需要陈旧的模式,就不用担心分离了,旧的模式还是和父母融合的。
自传里对雷克斯的描述丰富多彩,反映了孩子们接纳了这样的父亲。
在电影中,另人欣慰的是,这个接纳是在父亲去世前,没有带着遗憾和内疚,接纳使他们在内心与父亲很好的分离,这也让她们感恩父亲,一起快乐地谈论他,自由地生活。
是哪些资源让她们姐妹四人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分离,自由地生活?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三种情感氧气,一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赞赏,二是来自父母的保护和理解,三是来自同龄人的共同兴趣爱好。
所以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父母多多少少比爷爷奶奶强多了,所以能给孩子一定的支持和人生目标上的引导,虽然并不够好,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其次,兄弟姐妹多,他们之间互相提供支持,特别是在爱好与才能方面,这给了他们现实的技能逃离家庭,大一点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代偿性的满足了弟弟妹妹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成为更好的榜样。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海心理心理学来自生活,我们一起,在生活中找到心理学的乐趣
真没想到我看这部电影是源于依恋创伤的学习,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了电影的片段,也就是那段在电影中被提到两次创伤事件——把女主扔进泳池学习游泳。
这种桥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家长也会得意洋洋滴跟他人吹嘘,自己是多么的教育有方。
但有过溺水经验的人都知道,那种窒息感是多么的恐惧。
更何况, 给你带来恐惧的人本来是你最期待得到安全和爱的那个。
这种冲突感会让孩子非常的混乱,在这种反复类似的创伤之下,孩子就会变成混乱型的依恋类型。
会产生“我不配,不值得被爱,我不好或者外人很危险,不可信赖”等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父母的控制和圈养,孩子也不会离开父母一步;如果组建家庭,也会找到那种让他们又爱又恐惧的另一半,噩梦重演。
在1小时48分钟的时候这个电影我还能给打5分,因为我想这样的故事需要被说出来,这样家庭里的孩子需要被看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第一层都没有满足的家庭(本可以满足),能出来像女主这样的孩子,简直是奇迹,这和奥巴马,施瓦辛格的成功一样具有传奇性,就是骨子里就会好的主角命。
可最后莫名其妙就和解了,虽然是电影短吧,为了完整性,但是不对,这不对。
当然,观众也不是要看到杀父弑母的大结局,但是问题就这样没有了,情感就突然转折了,这让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出现了混乱。
我很不爽,换句话说,这会让很多有依恋创伤的孩子感觉非常的羞辱,好像不认同自己的父母最后都要对不起别人一样。
当然,这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这对父母没有那么糟糕,看起来确实有些部分他们做的还不错,用幽默(playfulness)化解一次次的尴尬,愧疚和低价值感。
这确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生存策略。
爸爸会在一些孩子比较难过的时刻(害怕恶魔,惧怕疼痛)给出一种有意思地解释和安慰。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束光真是太弱了,人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是会对负性的事件有更为深刻的记忆,大部分孩子撑不过去,而且会反而饮鸠止渴,贪恋其这一点点卑微的关怀,然后被钉在这烈火中,一次又一次地灼烧,直到麻木僵死。
所以这几个孩子的逃亡,就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且激动人心,远离那从不直面生活的懦弱,紧紧抓着他们的虚弱,和自以为是的妄想与不切实际。
可女主又遇到了一个脸谱化的男友配角,哎,这好像就是要故意衬托父亲对于这个社会的评价是多么的正确,对于人性的勘察多么的精准一样的存在。
这让我有很多的生理不适,女主最后在饭桌上和丈夫(男友)的逃离,和曾经逃离父亲一样,看似有着决绝和勇敢,但是丈夫不是那个把你变成现在的这个人啊,你的眼神那么直勾勾地看什么看啊,这是你的选择,也是你曾经想要的生活。
你现在不要了,人家才知道啊,怎么搞得跟人家做错什么了似的。
是噢,男友精明虚荣,但是谁又完美呢。
Anyway,我相信本着女主骨子里的坚强、悟性和勇敢,终有一天会接纳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毕竟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这个转变不是在平平淡淡地婚姻或者生活中可以学到的。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痛大悲之后才有大悟大彻。
因此这种感情的突然转折,让我觉得结尾的部分,女主的讨好多于接纳。
她一整部电影都在对抗自己的父亲,这下,对抗的人终于倒下了,她的敌人没有了,她也就失去了斗争地意义。
再次,没有那个孩子不希望父母认同自己,父亲的倒下就是认同。
认同之后呢,又回到了那个混乱的依恋模型中,我这么怕你又爱你,现在你不再让我害怕了,我终于可以好好爱你了。
现实哪有电影那么美好。
P.S. 这部电影让人观感很矛盾,所以让人很难痛痛快快地给它打分。
时不时会联想到Captain Fantastic,不过还是很不一样。虽然导演肯定是想洗白这对父母的,但我依然觉得他们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们,没有约束好自己,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伤害。另外,两条线的穿插做的不是很好,感觉不融洽。海报很美。
对想正常成长的孩子来说,逃离不靠谱的傻逼家长,傻逼家庭,是他们人生中最惨烈的战役,有些孩子很幸运,能逃出去重新生活,有些孩子很不幸,永远死在这样的家庭里。珍妮特的父母,如果只是自己过着吉普赛式的流浪生活,和这个现代社会对抗,无疑是相当酷的,但他们生了四个孩子——苍天保佑他们没有继续生下去,生了那么多,却没能力让孩子们拥有哪怕稍微正常点的生活,那他们就是傻逼,不管原著自己最后怎么说服自己,替自己的父亲洗洗白,也无法改变他是个傻逼父亲的事实。
演员节奏画面配乐各方面都很好,但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好让我感觉不好,父母选择贫穷自由没关系,他们凭什么代替孩子选择?何况那不仅仅是贫穷,还有漂泊、暴力和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凭什么?只有熬出来的人才敢说感谢苦难,还有那么多被苦难摧毁的童年,然后继续摧毁他们的下一代,不能因为这个做父亲的最后得到谅解就信了他的邪
我有点搞不懂导演和编剧的三观。。这个家庭基本上属于white trash的典范,竟然还可以从各个角落里去默默洗白,这怎么洗得了啊。。。。天
三观不合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成长和离开,同样无法阻挡。那些爱,那些痛,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想到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为自己付出的,她还是没有勇气抛弃他。一度以为结尾就是父女决绝了,但珍妮特还是回到了父亲身边,也谈不上原谅他,只是没有否定他在某些时刻的勇气。2小时的片场,但感觉家庭关系也没有说得更清晰和有层次。关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夫妻之间的,子女于父亲之间的,都还是倾向于谅解了。从结尾一些纪实片段来看,父母确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这份想法被女主在剧情里说破了,大多数只停留在空想阶段,这个家庭之所以这么苦难,是因为没有付诸实践啊。就像玻璃城堡没有被建造出来。父亲的原生家庭这一块也有所隐藏了,有些遗憾。
这是一个多么奇葩的家庭,母亲追求艺术只知道作画,父亲有童年阴影整天酗酒,两人连温饱都给不了,确教会了孩子如何直面自己的恐惧,不可思议,看抖音说电影都嫌墨迹的一部片子,这种片子所表达的内容也许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起码离我很远,表示不理解看不太懂。
他俩 打着打着就笑了……然后还接吻...😂 真爱啊……!都说这对父母不行 为啥我竟蛮喜欢佩服羡慕、甚至觉得儿女平庸呢……🤣虽然他们带娃确实过于粗糙了点——但真的太酷太有爱了啊!!!好像还是真事儿???(PS:最后养出的娃不也挺好吗都....很负责很独立还很彼此相爱啊!!!——关键最有爱的是父母到老都没改变自己!!!———————————————————————-我靠最后才发现竟然坐拥百万啊当时就......真的有傲骨——真正儿的完全没把钱当回事!!!完全不是什么“无能为力”或肤浅“仇富”。这是🤣🤣🤣真.艺术家👩🎨➕梦想家.......啊🤣🤣🤣.........有这父母是女儿的幸运其实。说实话我个人甚至中途还挺讨厌这个女儿.....现在也不咋地)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模子,某种程度上铸就子女们的部分人生。子女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摆脱不想要的那部分。
还真实事件改编啊,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孩子还能怎么样。剧情不喜欢,价值观不同,两星结束。
剧本不完美,但表演很有代入感,不谈孰对孰错,能引发思考就很好。
国内也有类似影片中的父母,而且很多不少见。他们有的是去打工,生好几个孩子丢给老人。负责任的还会给钱,不负责就是自己用,不给老家寄一分钱。还有的条件不错,孩子也甩给老人带,一个月回去看一次已经算很好了。孩子到了初中高中才接回来身边。
最后怎么回事,离开男朋友一个人生活? 这种根本不配做父母,对孩子失职就是犯罪,想自由请不要生孩子。我小时候也是一团糟,现在强忍着每天接她电话,偶尔真的真的很想爆粗口,不要跟我絮絮叨叨我俩没那么熟。真的,别以为那么多伤害可以一笔勾销,在我最需要你时你怎么对我?
奇葩的价值观,白瞎了好演员。
主要是讲父爱吧。这个父亲有点狂野,但始终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还是挺细腻的啊。
电影平平无奇,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打动了。
父亲有着有趣的灵魂 却对家庭没有承担 讲真这部有点乱 突出不了到底在表达什么
那个时代的富二代老美人均玩嬉皮,玩儿到深入骨髓把孩子带沟里的确实不多。能令一个未成年孩子对父母说出“你们为什么不分开?”,动不动让孩子饿三天肚子,在孩子面前上一秒大打出手下一秒黏在一起恩爱亲亲,这得是多糟糕透顶的父母。婚姻育儿真是减少人类普遍犯罪率的伟大发明之一。即便是亲人之间,功也并不能抵过,所谓的和解大多数只是当事人累了,想让自己好过一些。自己要建玻璃城堡就老老实实说是为自己而建,不要讲成是为了爱人亲人。人无完人,但这种方式同样是情感绑架,与世间其他亲子关系的(错误)维系方式一模一样,有什么嬉皮的。
无耻的人总能为自己的无耻找到崇高的理由,比如对饿的要死的女儿深情的说,爸爸永远不会伤害你。法克鱿去吧,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