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三十分钟不知所云,或许是该导演的魔幻现实主义太过强烈,虽听到影片名中有“奇幻”二字却没想到会是如此的一部电影。
过分的内容设计,带有一些血腥,是我未曾料想过的。
手被坏掉的时钟割破,缝上耳朵,啄掉眼球,烧焦的人,炸羊等等。
这些大胆的画面引起观众惊呼。
让我想到所谓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一条安达鲁狗”中最为经典的割眼球。
交代完人物关系便开始了男女主的私奔逃亡,节奏非常快夹杂着各种超现实的拯救(各种动物的帮助,反重力等等)在地雷达到最高潮。
漫山遍野的羊被炸飞,士兵终于追上了两人,蛇试图拯救女主。
本以为干掉士兵以后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未曾想女主竟然也被炸死了。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部分。
男主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日复一日的去哀悼她,替她活下去。
这份深刻的感情让我为之动容。
同时我也认为本片也有一定的爱护动物的思想存在。
以上,仅为自己记录而已。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又名《送奶路上》(On the Milky Road)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期的爱情故事。
改编自三个真实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期,这一部分是真实。
库斯图里卡还加入了许多梦幻的内容,比如那条顺河水飘走的白裙,突然被披着彩色羽毛的鸟叼着,送到女主角Nevesta面前。
Nevesta和Kosta被敌军追赶,藏到了一棵树上。
Kosta抓着Nevesta轻松一跃,飘向空中。
真实与梦幻相结合,构成了这部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一部分人觉得它晦涩难懂,另一部分人觉得它妙趣横生。
《送奶路上》鲜明地体现着库斯图里卡的个人风格和美学观念,最典型的自然是他独创的“马戏团美学”。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动物在电影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或是象征、或是隐喻、或是构成情节,或是营造出一种气氛。
这些形象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人与动物间的交往更表现出一种“万物有灵”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动物的“有灵”,或者说“拟人化”,也是库斯图里卡电影里魔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有关动物的戏份是《送奶路上》这部影片中最有意思和最吸引人的镜头。
游隼在Kosta的梦里,一只游隼撞毁了敌军的直升飞机,拯救了这里的人民。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果真有一只游隼飞进了家里。
之后,他无论去哪儿都带着这只游隼,对它抱有期待。
直到最后,这只游隼都没有撞向任何飞机,但它救了Kosta的命,帮他啄烂了敌人的眼睛。
鹅我对这场戏的印象尤为深刻!
农夫宰杀了一头猪,把猪血倒进一个巨大的浴缸里,放在室外无人看管。
成群结队的家鹅排着队从高处一只只跳入浴缸,雪白的鹅毛顿时浸的通红。
家鹅浴血的场景出现了两次,明显是在隐喻什么。
我觉得这个场景是一种预示,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杀戮,在这场杀戮中,人与动物都不能幸免。
蛇Kosta在送奶路上,会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倒些牛奶出来,喂一条蟒蛇。
这条蟒蛇后来报了两次恩,一次缠住了Kosta,让他免于偷袭,一次缠住了Nevesta,帮她避开地雷的线。
鸡Milena家的鸡喜欢对着镜子上蹿下跳。
羊群羊群在影片的后半段起到了重要作用,Kosta和Nevesta利用羊群躲避敌军的追赶。
Kosta的腿受了伤,没有办法跑动,而且敌军已经到了附近。
他和Nevesta只能钻进羊群里隐蔽起来。
敌军知道他们躲在羊群里,开始深入羊群。
Kosta偷偷把羊往地雷区里引,瞬间就引爆了地雷,羊群受惊,四散奔逃。
不少羊朝地雷区跑去。
一瞬间,绵羊像火球一样不断地飞向空中。
落到地上时,已经被烤的焦黑,往外散发着浓浓的黑烟。
毛驴驴是Kosta送奶的重要工具,它对主人忠心耿耿,看到蛇缠住了Kosta,他没有逃跑,反而还用蹄子帮他驱赶那条大蛇。
在敌军屠城的时候,毛驴不幸中弹身亡。
熊熊出现在第三个阶段的故事里。
Kosta失去了Nevesta,他背着石头往当初炸死了爱人的地雷阵走去。
路上遇到了这只熊,他们应是见过很多次了,彼此都不觉得惊讶,像老朋友似的分享一只橘子。
人与动物在内战的枪林弹雨中勉强维持着正常的生活。
安稳的田园生活与紧张的战争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导演对战争的反思。
有人说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必有一场婚礼,《地下》、《流浪者之歌》中都至少有一次婚礼仪式,对仪式活动的展现似乎成了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一个定式。
婚礼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有多种作用。
首先,这种仪式活动最能展现一个地区、民族的风俗文化。
其次,婚礼的狂欢场面能把影片推向一个高潮。
狂欢下的失序又是库斯图里卡很喜欢的内容,与他的“马戏团美学”不谋而合。
虽然《送奶路上》没有婚礼的场面,但依然举行了两次狂欢活动。
喧闹的音乐,开心地跳着舞、唱着歌的人群构成了狂欢的场面。
Milena冲进酒吧,含着酒杯往嘴里一杯接一杯地灌酒,她偷走酒吧里的枪,和着音乐的节拍射击。
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围成圆圈跳舞。
这两次狂欢活动都有事情发生,第一次,Milena打伤了两个劝她别把Nevesta嫁给她哥哥的男人。
第二次,Milena发现未婚夫Kosta和Nevesta有私情,她把Nevesta带到了哥哥的单身狂欢派对上,在狂欢的人群周围,打的不可开交。
《送奶路上》本应有一场婚礼的,但最终变成了一场血色婚礼,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婚礼现场,整栋楼房被烧毁,Milena和哥哥被烧成黑炭。
兄妹俩的牺牲意外成全了他们的另一半,蛇在半路救了Kosta,Nevesta跳进井里躲过一劫。
Kosta发现Nevesta还活着,就和她私奔了。
“我们要带着理想拍电影,我们必须相信电影,所需要的只是从主导潮流中脱身而出。
”——库斯图里卡
他便是通过这种失序的狂欢场面把他的电影从主导潮流中抽身出来,用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
推荐给喜欢文艺剧情类电影的小可爱们
戏剧、电影、书籍分享区
莫妮卡已老,但自然老去的痕迹使得她与其他仍在与自由基作斗争的女神相比有了一丝超脱的气质,眼角的鱼尾纹、稍显臃肿的身形,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对世俗功利的疲惫感大大削弱了她早年的惊艳形象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她唤醒雄性荷尔蒙的能力或许大不如前了,但是留下了更多的感性空间给人去慢慢欣赏她的美。
老库捕捉到了这种美,并把这种美作为主题之一写进了他的剧本。
这次,老库或许就是想和自己的缪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谁不想和莫妮卡·贝鲁奇谈恋爱呢?
江小鱼要拍《寻找莫妮卡》,看剧情简介就知道这片有多烂了,但是圈内的一众高级屌丝都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说是圆梦了。
嗯,电影造梦,也能圆梦。
彭浩翔的青春期里有邵音音,圆梦了;艾利·罗斯的青春期里有艾德薇姬·芬尼奇,圆梦了。
就算当年的女神已经人老珠黄,脸因为注射肉毒杆菌令人不敢直视,也还是要让她在自己的镜头下风情万种一回。
情怀这东西,于人无益,于己却价值连城。
男性大概一向把全世界的女性都当做潜在的求欢对象,这是一种被文明掩盖、钳制、约束起来的动物本能。
进化心理学给出的正大理由是写在基因里的族群繁衍需求,后来逐渐沾染权力的色彩,以可支配资源的多少来决定本能释放空间的大小。
到了现代社会,这本能仍残留在白日梦中,由半创作半意淫的特权撑腰,重整并放大日常生活的有限资源的威力,行其无所不能之能事。
然而,人是拒绝与动物为伍的,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便是爱情的盛大出场。
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信仰,它站在动物本能彼岸召唤人向人生成。
它既不是本能的遮羞布,也不是本能的催化剂,而仅仅是本能的参照物。
因此,当一个白日梦只有本能的内容时,它就是毛片儿;一旦有了爱情的参与,它就是文艺片儿了。
但是,人们总是很难分辨动物本能和爱情的界限,这正是有人搞不懂为什么老库又老又丑却能赢得两个大美人芳心的原因。
老库的精神世界十分驳杂,自然主义、神秘主义、存在主义都有。
他充分相信人的动物本能,相信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又相信人应当具有某些超越动物本能的东西。
他镜头下的动物不见得都有深刻的隐喻,而只是一种大地情结的转化,一个对大地充满深情的人对大地的间接抒情。
当生存成为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命主题时,人和动物的界限便模糊了,尤其是在战争背景之下,人变得更像动物,动物变得更像人。
世界很吵,爱情场域中的恋人们却很安静。
老库颠覆了所有世俗的爱情观,那些给爱情赋予了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观,受权力支配的爱情观,为经济学所支配的爱情观等等,让爱情以它的本来面貌裸体逃亡。
尖吻蝮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它很有可能是来自伊甸园的神话,通过拯救亚当和夏娃完成自身的救赎或者其他什么。
我无法得出所有的动物在老库那里具体明确的所指,但是我知道,连动物都在为爱情保驾护航,可见爱情是多么神圣。
片尾让人联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但意旨却大不相同。
老库用尽余生,铺就的是一条通往爱情的天路。
这条天路,我们叫它奇迹。
海子曾经问道:“除了爱你,在这个平静漆黑的世界上,难道还有别的奇迹?
”我姑且把它当做单纯的爱情之问吧,答案一定是没有!
因为爱情,才有了本片中那些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但是为什么一定把它们当做魔幻呢,当做奇迹不是更好吗?
除了爱你,别无奇迹啊!
(芷宁写于2017年7月10日)这些年来都忙着和无烟地带乐队做巡演的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终于又拍片了,作为拍片数量不多却能成为欧洲各电影奖项常客的他,此番执导的《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On the Milky Road)》有着其影片的显著特点,动物,狂欢,歌舞,战争,婚礼,血色,还有对爱、死亡和重生的注解,残酷又浪漫,真实而魔幻……影片开始不久,一只只呆愣的白鹅扑腾进倒满鲜红猪血的浴缸的画面,就令很多影迷难抑激动之情地呼出——那个“癫狂”的老库又回来了。
在村里或山野的动物次序出场之后,观众期待的真正的“大马戏”要开演了——骑着毛驴打着伞,穿梭于不长眼炮火中的送奶工开始了一段百味杂陈的奇幻人生,此过程不乏因感性因素而导致的情绪失控的场面,于是,哭哭笑笑,打打闹闹,甚至伤及健康或生命……而熟悉老库的影迷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骨子里充满悲剧气息的人,他的影片虽然多给人夸张闹腾的表象,但事实上,混乱笑闹讽刺所包裹的,是一种极致的悲恸怜惜和哀伤,甚至是无处安放的乡愁。
一个导演骨头缝里的东西,和他的出处无不关系,1954 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著名的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曾说过:“我在这样一个国家出生,希望、欢笑和生活之乐在那里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有力——邪恶也是如此。
”所生长、生活的国度总是风云多变,分裂又内战,加之东欧人突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令心中堆积着无数诉求的库斯图里卡,将电影变成了他想要抒发内心“咆哮”和头脑风暴的工具,他总将视角集中在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深重苦难之上,大约因其痛苦过于深沉,过于沉重,他影片的表现手法反而有些肆意,有些诡谲,有些妄为,有些乖张到任性,同时那些看似荒唐到无语的表象又包涵着深意和寓意,颇有人文气息。
在一幕幕犹如“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的疯癫“闹剧”中,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其中的荒诞不经、揶揄嘲讽乃至那要命的看上去生不逢时的浪漫,都被抖落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喜好这一口的观众往往看得大呼过瘾,继而陷入沉默或沉思。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大约是那种善于把人生经历和深切感悟融进光影世界的导演,他说:“我的整个人生都活在自己的电影里。
这部分来自我的情感,部分来自我的思维,希望能远离一段可能是非常罪恶的历史进程,并且尽可能地浪漫,尽可能地未来主义。
”片中战火中的送奶工和落难的意大利女人之间的爱,有着异乎寻常的“浪漫”,在躲避追捕的闲暇里,竟然能给人短暂的忘记危险的可能性,给观众以他们可以躲过去的假象。
不过,平心而论,由一把年纪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和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这对浪漫的苦命鸳鸯,多少显得有些老,这令片中的很多设定显得更为“离奇”,或许在库斯图里卡迷和贝鲁奇迷们来看,这些设定又都是合情合理的。
影片的第三部分,永失我爱后的男主人公,带着要有人来记忆爱人、记忆他们之间的爱的使命活了下去,但他“出家为僧”。
耗费15年时间,他日复一日地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步步爬上高山,走到爱人香消玉殒的地方,用那一块块坚硬的无生命的固体,来堆砌他心中最美好最柔软最充满生机的爱。
而那决然的神情,义无反顾的行动,令人想起了尼采的话:“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如果有人看到影片前半部分,就认定老库只是在复制他的前作模式的话,那么在看到最后的这部分时,或许会觉得那个结论下得有点草率。
据说,影片所架构的男主人公三个生命阶段的第二段来自威廉.福克纳的小说,而背负石头的注解又有暗示民族沉痛命运的意思,将故事的启发和自己的构想看似随性实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貌似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专长,他似乎偏爱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现实世界的残酷,命运的多舛,普通人生活的颠沛不易和无以为继。
老库说:“我非常享受拍电影的过程,那种从沉重的现实逃离到超现实世界的感觉。
拍电影正是构造超现实世界的工作,非常接近纯粹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又回到了拍摄中。
”就这一点而言,导演真是个令人艳羡的工作,只是这世间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
片中人设为“红颜祸水”般的被追捕的意大利女人,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她执意背着腿受伤的男主人公继续逃命时,她有句台词:“这是唯一有意义的事,竭尽你的所能,去爱一个人。
”结合影片的结尾,回想这句话,一时间十分伤感。
(杂志约稿)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传奇一生的三个阶段,整体充满了诗意的荒诞,让人啼笑皆非。
总体能感觉到斯拉夫人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比如那些在战时有点神经质的豪饮聚会和狂欢。
作品风格独特鲜明,融合出人意料的血腥和残酷,动物的灵性与自然,以及东欧乡村诗意般的景色,可以说是很会讲故事的导演。
剧情发展十分紧凑情节非常丰富,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每一帧都很棒,尤其喜欢逃亡的那段,出其不意且十分精彩。
还是很喜欢库斯图里卡,当然这一部的奇幻风格都不如<地下>。
爱唱歌的南斯拉夫人民一如既往,兄妹婚礼前的疯狂单身派对几乎在我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都有,感觉音乐都差不多。
疯狂的聚会,疯狂的恨嫁女配角和新娘落跑男配角。
穿过火车隧道的戏份之前的电影也有。
水下的婚纱随着水流飘动也是其他电影有的元素,仍然很奇幻很美。
逃亡的戏份的户外风光真是太美了。
长满水草芦苇的水荡,尤其是芦苇荡的追逐和之前水边小屋嬉戏,水下戏都太美了,色彩明媚,摄影很棒。
不过女主角为啥不听男主角的话,非要滚过来被炸死,害死好心的蛇?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看完只想说一句: 妈的神经病啊 还两个多小时前半部分讲述送奶工的男主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送牛奶 他养了一只鸟,一只驴,每天用牛奶喂一只蛇 后来蛇长大了还救了他一命 再后来 男主爱上了一个女的 但是女的却被三个人男人追杀 男主就带着女的逃命 好家伙将近一个小时都在看他们逃命 可怜的驴兄也被乱枪打死 追着追着就来到一个羊群了 女主被炸死了 跟着死的也有好几百号羊 妈的爱羊……肉人士表示强烈谴责!
😂男主的爱人死了也不觉得人生有什么趣味了 就出家做了僧人 他每天都往女主死的那片草场背石头 一直背到他成了白发苍苍整日以泪洗面的老头 且草场全被石头覆盖 可是我想说 所以这有什么意义呢?
😲 你用石头把草场盖了很容易加速土地荒漠化啊 对环境很不好啊喂!
😨
此前,西方舆论都是把塞尔维亚人在那场战争中定义为类似纳粹的角色 这电影可以说可以说重新定义了那场战争中的角色:富有生活情趣的受害者。
施暴者变成了维和部队的英国将军. Monica Bellucci大名鼎鼎有票房号召力, 但这年纪适合演有故事的半老徐娘了,演红颜祸水太老了,毕竟演Malena 已经快20年了.
悠扬的音乐声中,异域风情,奇幻的想象力,历史,战争,爱情,拯救,坚守,狂放,悲哀。
她背着摔断腿的他逃亡,他说,放下我来吧,这没有意义,她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
他要寻死,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傻,你死了,由谁来怀念你和那位小姐的爱情?
于是他十五年来,每一天都背一袋石头来铺满她去世的雷区。
永远难以完成的婚礼,逃亡中遇见的爱情,破碎的家乡和记忆,轻易就死去的大醉的人们,狂欢中的结束,青翠的山野,活力无限的小动物,用纯真拯救着互相残杀的人类。
只有爱,才是唯一不会破碎和被击败的,在狂欢的癫狂背后永远认真的。
如果逃离能守护爱情,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从现实的破碎的南斯拉夫逃到了电影所营造的虚幻又真实的世界里,用音乐和故事来书写历史赐予的伤痛,把苦难写成了永久的诗篇,把对爱的追寻写成了美酒,让观众在酩酊中看到爱的真相。
爱他的电影,爱他的世界,爱所有因为爱而执着不休的故事,爱所有因为爱而逃亡的勇气,爱所有因为爱而伟大的平凡。
影片最开始出现了这样一句话:“based on three true stories and some fantasies.”电影的真实让人幻想,共感和神秘引领我们去幻想究竟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
而幻想让人迷醉。
能将童话改编得亦假亦真,又能将真实幻化成梦境,埃米尔.库里图斯卡就是这样一个导演。
影片大量运用欧洲电影典型的荒诞场景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但是库里图斯卡作为一个机智幽默的玩笑大师,一如既往地运用动物,音乐以及他自己的表现力将一个本来残酷哀伤的故事讲得毫不压抑。
白鹅浴血并借此捕食,鲜明的颜色有一种诡异的效果,就像战争本来的荒唐狡猾;母鸡像一个疯掉的老太婆对着镜子不停地啄,生下的蛋跌破在地上,就像被战火或者自己的过去困住的所有人,因为人们照镜子也认不出自己的模样了;游隼象征着自由和力量,它在战火中飞过,随着寇斯塔的音乐声摇晃,也是主人公的向往,所以寇斯塔喃喃地说;“昨天我梦到你了。
”;喝牛奶的蛇和咬人的钟用惊心的缠绕和齿轮的嚣张推动着情节。
情节主线很简单,一对苦命的恋人,冲破重重阻挠渴望逃到伊甸园。
但是“过去”一直作为一段隐藏的故事。
寇斯塔的流亡是什么样的?
连名字都嫌少提及的新娘,我们尽管知道了她不同寻常的往事,那她的忧伤又是什么呢?
和村民们一样,我们都只知道“他的过去非常悲惨,非常的悲惨”。
战火中的艺术家和忧郁沉默的流亡难民,两个人都被过去追捕通缉,极力想要忘掉过去,逃离过去。
库里图斯卡属于东欧,东欧的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流离失所的忧伤。
战争,迷失,失落,他们被自己的土地所困,又失去了它,失去的家园迫使他们踏上征程,去寻找失乐园。
“去路非此即彼,所以我们应当伫立家园,只是家在何方。
”所以主人公也是库里图斯卡自身的写照。
“过去”被穿插到简单的情节里,三个简单的故事,因为两个在过去的罪孽里挣扎的天涯逃亡的恋人变得诗意地浪漫与丰盈。
作为导演,库里图斯卡用喧嚣和热闹快乐将美好的场面和毫不严肃的玩笑呈现给观众,呆头呆脑吵吵闹闹的平民,悠扬动人的塞尔维亚舞曲,庆祝的狂欢,活泼跳操的米莱娜,夸张热情过头的扎加,两个女人的争风吃醋,在此处欢快的真实和玩笑便模糊不清。
但是作为演员和对导演耳语的那个人,冦斯卡选择躲藏起来,藏在他的黑色雨伞下,藏在柔软金黄的芦苇草间,藏在他自己的窥视和沉默里。
那个神秘忧郁的意大利女人,和他,流亡和苦难使他们变得沉默,但是在藏身之处,两个企图忘掉过去的人相拥相爱。
影片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讽刺着战争,讽刺着投机者,讽刺着无知的快乐者,这一切就像英国将军为了自己与繆斯女神间的背叛恩怨而杀掉所有刚刚在战火中幸存的人一样,村民们熬过了敌军的战火,却没能躲过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杀戮,其荒唐可见一斑。
真相和美貌这两样奢侈品让人们着迷,却带来了无尽的厄运。
命运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生活,很多时候却解释不清。
沉重与痛苦,伴随着过去改变人,就像影片《我在伊朗长大》:“我尝试着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可是我经历的事情一直压在我心上让我喘不过气。
”可是寇斯塔是那样的人,“苦难伤害不了我”。
他在自己的藏身之处,不冷漠,也不惊慌,他有他的音乐,他的爱人,他的狡黠快乐和他永恒的伤痛。
智慧的蠢人说:“看啊,他恋爱了,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
”当莫妮卡说:“你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看到被苦难改变前的模样就找到了向往。
白色的蝴蝶绕着水井中的新娘,橡树和暴雨象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火车轨道上的花束,茫茫旷野上散架的木屋,宗教圣歌般东欧气息浓郁的女音,魔幻风格让人想起插画里亮着一盏昏黄油灯的渔船,使影片弥漫着童话气息和梦的色彩。
这是一部像诗一样的影片,却没有壮阔的歌颂和辛辣的批判讽刺,时而忧郁,时而喜悦温和,又时而残酷。
每一个镜头都像一个诗中的意象,讲述着那些有着过往却没有碑文的爱情,生命,以及仍在流亡的灵魂。
银河译名完全是错的。老库游离十年回来,自编自导自演,还是熟悉配方熟悉味道:战区交火地带,一条运奶小路,动物都通灵有趣:浴血的鹅,饮奶的蛇,照镜子跳着下蛋的鸡,聪慧的鹰,忠实的驴;依旧魔幻现实主义,炮火下热情奔放的人民。不同是这次爱情吃重,老库自己演被两大绝世美女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
电影最大的敌人是完全的自然主义。看似炮火连天,实则心如止水。姜文只学了个皮毛,差得还远。
整个一“地下2.0”,依然很热闹,依然一大堆象征隐喻,依然看得人一头雾水……里面的动物都成精了,蛇的内心OS“我是好人!你们为什么都要掐我!?”……埃米尔好有趣“因为是我拍得所以这片不可能无聊”,大实话,的确不无聊,就是外国人看不大懂……
#MLL# 大概是一种高级段子电影吧……
洋溢着满满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配乐绝佳。只是这个故事更适合风华正茂的人来演。估计导演想在这部电影里完成他多年的莫妮卡·贝鲁奇情结(纯属瞎猜)。
昔日女神容颜已逝 塞尔维亚的景色美如画
说实话这片在我心里的地位已经超过《英国病人》了。库斯图里卡的魔幻风格真是奇妙得不行。通灵的动物太有趣,音乐画面的节奏感强无敌,不考虑去拍个可爱的动物世界吗?
不喜欢,无聊死。为了莫妮卡贝鲁齐才看得。
老卡老了……
水井渔网以及家禽家畜乱趴,战争与婚礼、死亡与结合,库斯图里卡元素大拼盘,乱哄哄的好看,但终究显得堆砌;对内战创伤与北约入侵的回忆,于结局处在旧雷区摆满祭奠爱情的石块时到达顶点。
不了解相关战争背景,觉得很多隐喻,魔幻得有点荒诞,更具讽刺效果。
#BJIFF# 依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狂欢,前半段充满野性,后半段回归温情,大量动物意象的运用,符号学解读的理想文本,结尾扳回一星
一旦手法立足于现实,库斯图里卡的魅力就不再。故事是荒诞的,浪漫的,手法却不承继以往。镜头角度、景别、剪辑节奏都不奇特怎么让观众去惊叹。疯狂的动态是库斯图里卡迷人的魅力,根植于南斯拉夫的昙花一梦,在米莲娜狂欢的这个舞会就有地下的影子,往后的逃生戏平平,可能是库斯图里卡突破自我的道路错了?整个片子仰拍鹅在空中被烧是最迷人的镜头。黑猫白猫的节奏带到这片子应该就能进戛纳了吧。
还是库斯图里卡独具一格的奇幻,但他已经开始自我拼贴,更可怕的是,随心所欲远大于隐喻与内省。而这个“心”,我理解为老库是为莫尼卡•贝鲁奇量身定做。为了“揩油”,老库甚至亲自出演男主角,也是够拼的了。老库近年玩音乐玩电影节玩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都不亦乐乎,电影反而有点敷衍了,既不务正业,又晚节不保了,可惜可惜!
库氏目前9部剧情长片的最低水平,估计以后也不会比这个差了。前半是前南小镇的战斗日常,后半是老年男女私奔逃亡。这部杀动物很厉害,炸羊毙驴的,前南导演喜欢玩这套,为啥不在电影里拍死人呢?前南死那么多人,不拍都浪费了。库氏自导自演,在这里纯是卖脸的,谈不上演技,作为男主角这个人物也几乎毫无辨识度。全片的光依旧漂亮,你看三分钟就知道肯定是库氏拍的,可这有什么用呢?这部电影只是些库氏元素的简单堆砌,水中渔网挣扎的设计算有点新意,可那个巨钟咬人的设计也是十足刻意。我透过这电影的每一帧都能看到库氏在片场不知所谓的状态,那种一辈子拍一部电影的导演,拍出这种片子可算是职业生涯最糟糕的一面了,哎,你真对不起为你这部倒霉片子死掉的羊还有驴,还有被一根绳子拴着反复提起来照镜子的受虐鸡,它们太可怜了,妈了个B的
如片名一样奇幻,音乐与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场大的人生狂欢
反战,看的很无聊。没有看懂吧
3.5库斯图里卡自导自演,两个美女同时追求他的戏份过于老套男味自恋了。下井下河下瀑布,鹅蛇羊,过于滥用景色与动物。但是部分视听又还是继承了美感,特别是地下婚礼,战争的火焰再次吞灭村庄,配乐相似又美丽。#资料馆江南分馆
老库要亲自上阵演这部新片是不是想要得到贝鲁奇?但这部合作真有些尴尬太自恋了。他是姜文的偶像吧,后段感觉反而像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了,还有些金基德修行的意味,先不管隐喻动物戏真下功夫了拍的也好还有一连串的魔幻逃跑,狂欢相比前作就差点意思了到显得有些无聊。北影节资料馆见面场。
(2024.5.2)前半段诙谐中带着残酷,后半段整个追逐戏太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