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的遭遇,飞跃疯人院的反抗,肖申克的信念和结局。
《总有一天》集三部经典精华于一身。
在进入这个熔炉之后,尽管遭受暴力和屈辱,弟弟心中依旧充满梦想与希望,这类似于安迪口中的hope。
而哥哥与校长的对抗则表现了 “墨菲”式飞跃疯人院的决心。
弟弟登上水塔望着月亮,轻轻一跃,仿佛在奔向自由,就如安迪二十年如一日挖开那道通向自由的墙之后在雨中释放自我。
影片最终以让人欣慰的方式结尾,兄弟两个相视一笑就如安迪与瑞德在海滩上的拥抱那样让人感动。
不错的电影,没有多余的情节,小演员的演技丝毫不逊色与老戏骨。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片尾“寄宿学校里的学生一直需要服用药物缓解恐惧和痛苦”,让人心痛。
总是看见校园霸凌、教师体罚孩子的各类新闻,学校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原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是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披着教育的外衣去殴打体罚虐待这些孩子的啊!!!
他们教会了这些孩子什么?
教会了他们欺凌他人,教会了他们撒谎隐瞒,教会了他们必须要做个没有思想的鬼魂,强迫他们接受这样残忍的“教育”方式以及这样的环境……弟弟的沉默和忍耐让人心痛,在沐浴着冬日暖阳的哥本哈根街头,弟弟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唱,同龄的小孩儿在奔跑在玩耍,大一些的孩子在欢声笑语的讨论交流,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外面的世界虽然充满未知但是没有虐待啊,那一帧无言的眼睛特写镜头里,弟弟是如此的难过又如此的坚决(救哥哥)。
失去母亲,叔叔给予不了庇护,那位老师原本是唯一的温暖,却终究是背叛了他们(在他们理解的是背叛,实际上老师也有无奈吧。
但是总觉得这位老师实际上可以再勇敢一些!
)。
第一次检察官突击检查没有一个孩子敢说出实情和最后一个个都举手的场景形成的对比,直接泪崩……阅读能力很好的弟弟帮大家读信的场景,和最后电影旁白的叙述者“我”奔跑着送两兄弟走的场景,以及由于“我”勇敢举手大家都举手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勇敢又善良(哥哥给弟弟吃捡到的一小块巧克力的时候,弟弟还分给大家!
)的两兄弟,不仅仅是将大家从寄宿学校解救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这段黑暗记忆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成长吧。
片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场景以及“这将改变人类历史”,不仅仅为后续弟弟的登月梦想(后来跳水塔的场景直接切换到想象的登月场景也很窒息,难过到窒息,这样残忍的地方不仅仅折磨的是身体,还有他们的梦想和心灵!!
)作铺垫,更重要的是想引出,教育工作者们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和培养这些以后需要支撑起一个新时代的孩子们,是关乎人类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重要功课吧!
恶魔在人间,希望所有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请务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啊!
至于标题【受虐 钓鱼执法】这篇影评,我看过后就只是笑笑,认真看电影别瞎逼逼,自己傻逼还怪电影了?
秀智商么。
原谅我如此直白,但是对于傻逼言论,我就是想喷。
单亲家庭,妈妈有病但是为了孩子拼了命的工作,因为负担重赚的钱远远不够补贴家用,肯定不会给孩子零花钱有时间去管教孩子。
两兄弟年龄小肯定有所需求想要玩具零食那只能去偷了,这里可以理解,有处桥段充分说明哥哥因为母亲没给零花钱的不满。
弟弟喜爱航空对月球充满好奇有着宇航员的梦想,在家里那些戏是为弟弟的性格做铺垫。
俗话说长兄如父,哥哥充当着父亲的角色爱护着弟弟, 母亲病重不得已送他们去了收养院。
刚进收养院,电影中的叙述者就说了“在这里要像鬼魂一样” 也就是说在这里要逆来顺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要沉默着,当自己是众多鬼魂中的一员。
兄弟俩刚来肯定无法理解,也没见识到这里的可怕,被一群孩子欺负就逃跑,谁知道又被送回来,校长几句话就煽动所有孩子们痛恨他们,让孩子们打他们,其实这里最残忍,残忍的不是施虐手段而是这个收养院对孩子们的影响改变有多么巨大。
我不敢去想如果一直如此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长大后所剩下的只有恶了吧。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如此被潜移默化失去感情如同机器,有的只是一具危害社会的腐肉。
第一天经历了这些,哥哥选择了沉默做鬼魂,但是弟弟始终一如既往。
弟弟一直尿床,哥哥收集烟头给那群大小孩,还有老师惩戒尿床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下来男老师长期性侵男童,性侵弟弟,弟弟从始至终没哭过像是没发生过一样,面对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有多少能做到如此?
弟弟的心理已经相当成熟。
哥哥为了报复,让老师的手被割伤,刚好检察员来巡查发生了这事校长气炸了而且心知肚明这件事的原委,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当哥哥听到母亲死讯哭的时候,校长才爆发,爆打哥哥。
接下来因为兄弟两准备逃跑,女老师无奈告知校长, 让兄弟对女老师仇恨,觉得唯一的依靠也和学校的所有老师一般。
所以弟弟才会对女老师说出没孩子活该不配有孩子,戳中女老师痛处失控打了弟弟,然后女老师忍受不了校长的行为第二天就走了,她觉得时间久了她有可能也会变成那样。
哥哥马上成年就可以离开,校长一直怀恨在心说不可能离开,让留在学校,哥哥彻底愤怒了就划了车被校长快打死,然后弟弟躲在床下听到校长和医生对话,为了救哥哥准备找检察长骗校长要去博物馆。
偶遇到了女老师,她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教要成为老师的人,这样才能改变”是啊,这样才是治本。
然后去了类似于教育局吧 等了六七个小时找秘书也是在推脱不想帮忙,毕竟这种事和自己又没关系干嘛要帮,这就是秘书的想法。
弟弟因为这事绝望了,想着用自己的方法救哥哥,他穿上宇航服放了“查拉图如是说” 【女老师当时放这曲时有一瞬间画面是2001太空漫游的海报】放这个曲不仅是致敬2001太空漫游 而且契合男孩的梦想更是为了表示新生【曲子应该是叫日出】,男孩砸了车开始了反抗,最后上了塔顶准备跳下,他知道这样才会引起重视从而推翻校长的统治【这里弟弟是抱着以死救哥哥的决心】弟弟从塔顶约下这一段相当完美,或许在那一瞬间弟弟已经实现梦想飞向月球。
其实在这里结尾也挺不错的,观影中到了弟弟向校长退学时我感觉这电影这样有点蠢了,但是直到最后检查员询问的孩子们有要举报的么,孩子们慢慢的都举起了手,这一刻我瞬间理解了,难道还有比这更好更完美的结尾了?
对了提一句校长,他太偏激感情缺失脑子里全是事业,极度自我,在他的思想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还真是可悲。
结尾是温情美好的,但是发生过的是难以磨灭的。
会有人说不够冷峻,电影中多点温情多点希望不好么?
现实中难道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明?
忘了说女老师 还有检察长,开头说的那篇影评说电影扯现实中哪有这样的人是吧,我真想问你你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还有你如何对待别人?
现实中就没有善良的心么,做这种事必须要有利益动机?
他们是孩子,而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检察长他们有责任,就算他们是普通人他们看到孩子如此也会去帮助。
你特么脑子进屎了,原谅我再次爆粗。
好了陈述完剧情现在谈我的感受。
这是部很优秀的电影,其内核远胜于熔炉。
这里没有踩低熔炉的意思,熔炉在讽刺上相当完美,是部很棒的电影。
如果你认为这电影只有人性的恶和社会的黑暗那你只是看到了表面,表面之下隐藏着是沉默的我们,是被同化的我们。
世界上不只有光明,光明之下尽是黑暗。
至于人性的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不用说太多,电影中展现的只是凤毛麟角,现实中比这残忍的太多太多。
收养院可以看做是微型社会,绝大多数人在沉默如同鬼魂没有思想,又有几个如同弟弟坚守自我不惧嘲讽敢于挑战规则?
你在这个社会中刚开始也许会不惧一切但是时间久了沉默者太多你因为规则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妥协沉默,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你这种人力量太过渺小你绝望你成了一具空壳成为了鬼魂,你被同化成了沉默者,然后周而复始沉默者越来越多,直到所有人都成为沉默者。
但是总有极个别的人一直不肯沉默,唤醒沉默者失去以久的心,力量再过渺小反抗后才有可能强大。
那么你要做沉默者还是呐喊者?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登月哪怕这是天方夜谭,毕竟我们一直坚持,我们不再渺小,把天方夜谭变成梦想成真。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是沉默者。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全都是呐喊者。
我相信,我相信的会实现。
好了,以上纯属装逼下面打个广告个人公众号☞独呓者 欢迎关注。
《总有一天》自评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那条弹幕就是: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反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Blurviewer(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9607/纵观整部电影从开头至结尾,心中的评价从还行渐渐过渡到力荐。
也许看了许多电影的缘故,总是在各个方面对影片比较挑剔,除了演员也总想着要故事情节,镜头角度,移位打光,色彩搭配等等都至善至美。
这部电影的开头采用第三视角的叙述比较抓眼球,一开始就奠定了比较阴沉的基调。
紧跟着节奏变得稍微温馨但夹杂着挥之不去的悲痛和隐忍。
这个基调贯穿了大半部影片,组串出来的一个个事件,一次次反抗的失败,就像一堵越砌越高的墙。
但是部分事件以及剧情走向都比较频繁在诸多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过,所以故事冲突感比较弱,难免会出现一些单调乏味感。
然而这个时候放弃这部电影无疑是错误的选择。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都在后半部和结尾,两个小高潮以及与之前故事无暇的衔接让观众的感情突然迸发。
最后每一个主人公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之前发生的剧情之上所做出的合理选择。
电影里每一个人物性格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剧情的每个推进特别是结局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部作品的完整度非常之高,在现在许许多多光陆怪离的影视剧中很突出,这种罕见性让这部影片至少能到推荐的评分。
电影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是两个小主人公的演技。
前半部主要是哥哥而后半部观众的注意力便会全数被之前毫不起眼沉默寡言的弟弟吸引。
许许多多的微表情以及眼神里透出来的戏份,让这一对并不十分帅气的兄弟成为当之无愧的Eric和Elma。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对当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对孤儿群体的关注。
一如校长直到结局都贯彻如一的伪善,教职人员的冷酷以及结尾处的惊慌,随处可见的人性弱点,可以充斥在世界上各个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
最大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对其缺乏关注。
慈善机构里的权威,在一个偏远之地,就如一个小王国,而弱势的孩子们便是他们能为所欲为的奴隶。
电影的结局虽然不差,但两兄弟的解脱并不代表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将被善待,而这个世界上又有千千万万个如是的机构,或是真心援助,或是借此驰骋心中的欲望。
当今的社会问题繁多复杂,从生态至人权,而例如人权里又分女权,穷人等等。
孤儿的生活环境只是慈善所能针对的一个小小分支,但这部电影所带来看似微弱却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关注度值得感激。
每一个群体,个人都应得到公平正视,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被阳光温暖照耀。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一对年少的兄弟,哥哥大概十四五岁,弟弟估计也就十来岁的样子。
兄弟俩的父亲早年自杀身亡而母亲因患癌也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无人照顾的兄弟俩就只能被无力抚养他们的叔叔送入到一家类似孤儿院的学校。
这所学校显然属于那种受政府资助的社会福利机构,按照他们叔叔的说法这是一所颇有声望的好学校。
但兄弟俩入校后很快就发现事实真相显然并非如此,这所表面上看似冠冕堂皇的学校对他们以及学校里其他那些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凌辱、殴打甚至性侵这类常人根本无法想像会在学校发生的事在这里却如家常便饭一样。
而且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这类事件在这个地方却并不是暗藏于那些孩子彼此之间而是光明正大地来自于学校的那些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更加令人不可想像的是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在这类事件上要么直接参与,要么就对此保持默许或是熟视无睹。
当然,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学校校长本人,他是一个奉行暴力教育的带头人。
这是2016年的一部丹麦影片,片尾的字幕显示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令人奇怪的是这起案件互联网上却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报道,无论是事发的时间、学校的名称还是具体的案情和案件的最后处理结果都根本找不到一丁半点的相关信息,这就相当令人匪夷所思了。
当然,从影片本身的故事背景倒是不难推断出这起事件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丹麦某地,影片中那些孩子看阿波罗登月直播的场景对应的显然就是这个时间点。
小说也好,影视作品也好,总体而言,所有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无非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强化戏剧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事实;二是完全尊重事实本身尽量只作客观的还原;三是基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对事实进行适当的弱化。
说实话,从感情上来讲我倒十分希望这部电影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夸大了事件本身或者说就是纯粹捕风捉影的瞎编,毕竟如果这样的故事完全是遵照事实的话那么这样的事实也未免太过于无人性。
但就常理而言,这样的故事瞎编显然不太可能,毕竟这样一部白纸黑字写着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无论哪个电影创作者都不太可能会无凭无据地去编造这样一个故事。
通常情况下,一部公认的烂片让人失去继续观看的耐心显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像这样一部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故事本身都让人无可指摘的影片中途却几度令我气得不忍心继续看下去的情况却实属少见。
一点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整个观影过程完全是一次次地挑战着我对人性底线的基本认知。
换作战争年代或者其它扭曲的社会环境,发生这样人性泯灭的事也许还在常人的理解范围。
但在一个和平年代的文明社会,而且又是学校这种教人为善的教育机构,居然会发生这样毫无人性可言的事情,而且这样的事情居然学校里所有成年人差不多都参与其中,这无论怎么说都令人无法相信和接受。
与此片相类同的是,韩国有一部叫《熔炉》的电影,这两部片子都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讲的都是成年人对孩童的施恶。
很多人都喜欢拿这两部电影作对比,但我要说的是,实际上这部影片明显要比《熔炉》更为黑暗许多。
毕竟《熔炉》里那些受侵害的对象是无法申诉的聋哑人和有一定智力障碍的孩子,事情败露可能性的变小自然会使得那几个成年人的所作所为肆无忌惮许多。
而且《熔炉》里的那几个成年人要么是共同家族成员要么是相互间存在着利益捆绑,所以他们抱团作恶和互相包庇更是可想而知之事。
同时就剧情处理而言,《熔炉》的叙事风格显然更为迎合商业化的主旋律,它在叙事上的侧重点主要还是在施救和寻求正义伸张这条线上,所以这部电影虽然黑暗但毕竟还能让人看到温暖的一面。
但这部《总有一天》几乎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在展示黑暗的一面,这个故事中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施救者(那个新来的后面又离校的女老师显然算不上真正的施救者,要不是小男孩后面主动找她的话她明显不会出手相助),也看不到真正的好人(除了那个一开始就告诉兄弟俩在这个学校里的生存之道并且最后勇敢站出来作证的男孩),而且从影片最后那寥寥数语的字幕交代来看,这些作恶的成年人最后似乎也并没有得到该有的惩处。
除了几个孩子间的互助互爱之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基本上让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温暖,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展现的都是丑陋和罪恶。
其实相之于《熔炉》,我更愿意拿此片与2004年的那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作比较。
两者几乎是完全类同的学校,时间上基本也只有一二十年的相差,故事中的对象同样是一群被社会抛弃并且大概率最终会走上歧路的孩子。
但这个故事中的这些孩子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遇上了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一个帮助他们走上正途重新回归社会的好老师。
相比之下,这些孩子显然幸运了许多,毕竟他们灰暗的人生有过这样一盏照亮的明灯。
从电影引申到做人,也许我们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明灯,也许也并不是人人都能为善,但做人总应该有个起码的底线,绝不要把罪恶之手伸向那些未成年的孩子,这无论怎么说都是我们人之为人最起码要守住的底线吧!
杨永信这个名字,大概互联网一代都不会陌生,他是“电击疗法”第一人,用电击方式治疗网瘾,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无数“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留下了一生的噩梦,因为网戒中心里面的极端治疗手段,他们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正常生活。
为什么会突然提起杨永信?
因为我在看《总有一天》时一直联想起杨永信事件,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熔炉》一样的题材,在一所寄宿学校里面,无良变态老师虐待学生、性侵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许太忙、也许是去世了,总之,未成年、没有监护人,于是就被送到这所寄宿学校里。
这所寄宿学校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他们还狼狈为奸,老师打了学生,送到校医那里去,校医在保证学生不会死掉的前提下帮学生处理伤口,处理完伤口没两天,又是一顿打。
比虐打学生更残忍的是,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巡逻一番,像皇帝选妃一样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顺从的学生会被他一顿虐打之后再进行性侵。
比无良老师的罪恶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习以为常和淡漠,新来的孩子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
”学生在无良老师的高压统治下,变得麻木、冷淡,对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甚至会互相欺凌,强壮的孩子欺负弱小的孩子,小男生去翻垃圾捡烟头,向大男生上交烟头和三明治,不听话就会挨揍。
面对无良老师非人的虐待,学生们没有共同反抗老师,而是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群体。
即便有检察官来学校视察情况,学生们也不敢对检察官说出真相。
这就是杨永信们对世界的危害,他们把学校变成炼狱,把孩子当成自己发泄私欲的工具,经过他们日复一日的身心虐待,这些孩子成了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长大后根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正常生活。
这样的寄宿学校,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
除了大家熟知的杨永信,我还见过一些条件很差的社会福利院。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志愿者到儿童福利院去做义工,这所福利院里面都是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而且年纪都很小,最小的刚出生,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
当时是冬天,福利院的孩子衣着单薄,他们住的房间光线阴暗,除了几张破旧的椅子、几张小木床以外,再没有其他家具。
在一条走廊上最里面的房间,摆放了十来张婴儿小铁床,床上的幼儿,最大的年龄不超过三岁,这些幼儿,大部分都被铁链拴着脚锁在铁床上,由于无法大幅度活动,他们只能依靠声音来找存在感,所以孩子们有的在哭、有的在大声叫嚷或者咿咿呀呀。
我靠近一张婴儿床,看着眼前被铁链拴着的这个小男孩,他脸上污迹斑驳、人中挂着鼻涕、嘴角流着口水、眼神空洞地望着我。
这对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我来说是完全不敢想象的情景,我质问身边福利院的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拴着,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活动?
”福利院老师答得理所当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低能儿,父母不要他们,我们收养了,但是我们人手不够,只能把他们拴着不让他们乱跑。
”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当时只有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再看看婴儿床上被拴着的孩子,他们似乎对自身处境也毫无意识,随后我低着头离开了这个房间。
直到现在,我再想起这所福利院,首先涌上来的也仍是无力感。
社会上存在无良寄宿学校和福利院、变态教师、杨永信之流,却也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条罪恶链,把无辜的孩子变成这条罪恶链的受害者。
在《总有一天》里面,虐待孩子的老师固然该死,可是,那些把孩子生下来却不管不顾的父母也很可恶。
电影里有一个清俊少年,他在学校里最开心的事是接到爸爸的信,可是爸爸的信里每次只有寥寥几句话,爸爸总说自己忙、没有空来见他、总有一天会接他回家,而这一天却遥遥无期。
少年已经对回家不抱希望,只求爸爸在信里说说妹妹的情况。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父母,他们配不上“父母”这个称呼,孩子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意外的产物,他们没有养育孩子的自觉,听之任之,天生天养。
甚至是像我在福利院见到的那样,他们发生关系不做安全措施、产前不做好充分准备,生下来的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随手丢弃,像扔掉一件物品一样轻松,于是社会上的弃儿越来越多。
我一直觉得,即便生育权是天赋人权,父母这个职业是不是该建立准入门槛,至少保证父母双方心智健全、有责任感。
既然无良学校、杨永信们和不负责任的父母组成了一条罪恶链,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条罪恶链一环一环地击碎?
在《总有一天》和《熔炉》里面,保护受害学生、对抗无良学校的都是良心发现的老师,而如果没有这些善良老师的存在,受害学生是不是只能继续在炼狱里不见天日?
我们的社会监督机构可不可以对这些学校更加严苛一点?
比如像电影里的新检察官一样,不打招呼进行突击检查,比如时不时传召一个学生进行秘密访谈,比如安插监督人员在学校系统里?
明明可以有各种方法更好地保护孩子,为什么不早早防患于未然,明明知道人性存在各种阴暗面,为什么任由这些阴暗面扩大了才去解决它?
《总有一天》的结局要比《熔炉》的更有希望,至少受害者没有付出生命作为自由的代价,而《熔炉》里的受害者,只能碰个鱼死网破,到死了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
这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也许无良教师在最后会被调查、会进监狱,也许他们平安无事继续祸害儿童,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杨永信在逍遥法外。
恶人之所以为恶人,就是因为他们把作恶合理化,他们内心没有对受害者的愧疚,就像杨永信一直认为自己是拯救网瘾少年的天神,而《总有一天》里面的无良校长直到罪行被揭发的一刻都在对小男孩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
第一次写影评。
之前没有看到此种题材的电影,看到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才开始看的。
电影开头描述的是erik 和elmer 俩兄弟偷东西而被追的场景,以此种切入方式引出他俩是单亲家庭下长大的问题儿童,单亲妈妈无法全心全意的照看孩子,家庭教育的无法弥补,加上社会扶助制度的缺失,导致孩子偷东西,哥哥甚至已开始“涉猎”各种黄色报刊。
而此时,妈妈却被诊出身患癌症,唯一有可能成为照看兄弟俩的舅舅却因为没有工作,没有文凭,而无法承担这一“重任”,最后便只能送到寄宿学校里。
电影视角以有着阅读障碍的Teger担任旁白和故事叙述者,作为一个在这所寄宿学校生活了好久年的角色,把观影者尽早的带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一开始,erik 就告诉弟弟,“当你经历过这些欺凌和冷漠,你会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反正圣诞节的时候就会离开了。
故事在一开始便给了人希望,要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一定要相信,会见到彩虹。
可是,困难苦痛却比他们想象的要残忍的多的多。
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是施暴者。
他们最常用的是一记重重的耳光。
有冷酷无情的校长,总是表现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
”变态的教育理念让观众无法忍受。
(尽管影片对于这个掌权者没有过多的展现,但寥寥的场景让这个人物充满了想象空间,孤傲、立体、神秘。
);有助纣为虐的班主任,像一个大管家,对boss 惟命是从,对孩子百般蹂躏;有可恶的恋童癖宿管教师,残忍的性侵行为让人做呕(电影仁慈地没有展现过多相关的镜头,但是却剥开了人性的另一面。
);还有校医和被称作是“土地”角色的慈祥老阿姨,加上唯一的一个文化课H教师。
后三个人不会直接对孩子使用暴力,但是纵容暴力和直接使用暴力是没有界限的。
可悲的是,H老师最后也使用了暴力。
将每个学生同化为施暴者。
兄弟俩第一天逃跑被抓回来之后,校长用惩罚其他人的伎俩来煽动他们痛恨这兄弟俩,继而转化成每个人都将怒火发泄到他俩身上 的惩罚。
再就是被大孩子欺负,施暴。
当elmer 尿床被发现后,光着身子在凛冽的寒风中撑着床单时,所有学生都起哄惩罚他的“罪过”,就连前一晚被性侵的那个孩子,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elmer身上,当镜头特写到他的仇恨的双眼时,我们感到了那股暴力已植入身体的恐怖。
信仰坚定的“宇航员”elmer。
小演员无疑成为这个电影的主角。
他有着做宇航员的梦想,即使被嘲笑,被校长重重的耳光打到脸上,被同学欺负丢石块,却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
我认为,elmer才是电影里的救世主。
他年纪虽然最小,却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
他用自己编撰的信的内容安慰着每个小伙伴的心,并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每当他读信时,都会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他背后,那一道光,在他背后照耀着所有人的脸庞,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他说,“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需要有勇气去尝试。
”在影片的最高潮处,erlmer穿上自制的“宇航服”,爬上了水塔,他纵身跳下,镜头也是以魔幻现实的手法描述的:他奔向了月球,看到了妈妈的笑脸,找到了那束找到出口的耀眼的光,此时,镜头一转,erlmer跌落下来,又是象征着他美好愿望在现实中破碎了,千疮百孔。
真正的救世主:新上任的检察官。
检察官是这里面的唯一的正义使者。
他更是代表着社会监督机构的形象,反射出之前监督机构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位,毕竟这残忍的学校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
在erlmer去哥本哈根找H老师时,我想到的是,在这种残暴环境教育下,那是在逼着孩子提前走向成熟,试想,一个没有受到此种遭遇的孩子不会有这么样的“计谋”的(包括砸车那一幕,都是为了留下证据,便于检察官取证)。
站在哥本哈根的街头,这个眼神无光的孩子看到了四个大约和他哥哥一般大的孩子,他们说笑着,吃着冰淇淋,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这一巨大的反差,是反映社会的不公吧:没钱有罪。
电影整体的背景和画面都是北欧的性冷淡风,也是为了辅助这个悲伤的故事的完成而特设的吧。
还好,结局是和erik开头的话遥相呼应的,实现了总有一天。
不管现实中,那个 总有一天是否到来,或者我们难以到达,但至少我们发现了这个沉重的社会问题,这便是一个走向光明的进步。
“电影的重心不在于正邪交战,而在于展现每一个人物在悲剧中的位置,并且真正将悲剧中的孩子视为主角,他们为何屈服,为何反抗,为何勇敢。
这是一部沉重到令人落泪的电影,也饱含温暖和希望。
”
“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而且阴影是因阳光而产生的”“光明之下尽是黑暗”“丹麦,童话故事的发源地,也有着地狱般的黑暗一面”我一直以为,书本、文字给我带来的感触是最大的,近来愈发觉得影片带来触动也很大。
因为不曾认真看过简介,只是从收藏夹中的众多影片中拎出来,仅此而已。
于无意之中,接受到暴击。
之前从未认真了解过豫章书院,偶尔瞄了几眼不过是为了充实我那少得可怜的作文素材罢了。
也许唯有静下心来了,看得进去了,才会有真的感触吧。
我愿称《总有一天》为豫章书院又一版本,孩子们的噩梦。
什么叫做冠冕堂皇,衣冠禽兽啊?
• 当单亲妈妈患癌,再无力抚养Eric、Elmer后,校长劝服Eric的叔叔的理由是:叔叔无经济来源,无法照顾他们,也承担不起他们的教育;而他们是最好的学校;• 可是啊,校长眼里的“最好的学校”的男孩们,都是“问题孩子”,他们需要特殊教育,哪怕使用暴力也无可厚非;• 迎接Eric兄弟俩的是什么?
是成年人一次次用力甩过来的巴掌;是对于Elmer的梦想“成为宇航员”的无情嘲讽(时间点:确实人类还没有成功登月)与暴打;• 那里边比Eric兄弟俩先进来的男孩们,不过是被打乖了罢,不敢反抗了;反正轻伤有医生可以解决,如果校医无法医治,校长只会想办法找一个替罪羔羊,承担孩子死亡的责任。
• 在那最好的学校啊,拳打脚踢、体罚是常事,可偏偏还有这么一位“男教师”,利用夜晚值班的便利,挑选自己喜欢的男孩来满足自己那丑恶的欲望,是的,性侵;都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变态男教师的恶魔爪子伸向了怀揣宇航员梦想的Elmer。
当Elmer半夜晕倒在厕所后,这位男教师“笃定”,一定是同寝的某一位男生做,好一个义正言辞呀。
活生生的衣冠禽兽。
在这样一个环境,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 是初来乍到的兄弟俩逃离失败后,校长给大家提的意见,要么所有同学在外面站一晚上,要么他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而所谓的办法不过是惩罚兄弟俩,重要的是要让饱受暴力伤害的同学们也成为施暴者。
• 也是Elmer半夜尿床后,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加入到嘲笑的队伍,也许不会轻易忘掉那个男孩的眼神,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眼神。
气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希望的火花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熄灭的。
• 在一次次逃离失败,在暴力的威胁下,他们终于放弃了抵抗,期待着圣诞节时能够回家,逃离这里,可是啊,妈妈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叔叔终于来看兄弟俩啦,本以为叔叔能够接他们回去,可是听了兄弟俩在学校遭遇的叔叔,仍然选择了放弃接他们,兄弟俩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当Eric终于接受事实,安心做一名“鬼魂”,只要等到15岁就可以离开这里,他甚至开始讨好校长,只为请求校长允许自己把弟弟带走。
可是啊,满15岁了校长却不让他离开。
• 逃离,似乎再无可能;• 绝望的Eric刮花了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哪怕危机生命危险也不送去医院,只是想着该如何让Eric的死嫁祸于他人;• 万般无奈下,Elmer想办法出了学校,在文学老师的帮助下去找检察官,可是当天检察官不在,也许这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唯一一位良心未泯灭的教师,但是她也离开了这所学校;新任检察官,如果是前任检察官,可能,就不会有结果了吧,也许这也是片子美化了的地方)失败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看到希望,可偏偏希望又一次又一次破灭在眼前。
不再相信任何人的Elmer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砸碎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之后跑到高处往下跳。
可是,如果那天检察官与文学老师没能赶到,也许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Elmer与Eric意外死亡”或者替罪羔羊就要上场了。
冷静下来后愈发意识到这是片子美化过的结果。
我也的确喜欢这个结果,因为最终Eric、Elmer终于逃脱了这一地狱,学校里的种种问题也终于在检察官的努力之下得到曝光,得到解决。
可这是美化过后的啊,艺术修饰过后的结果。
可残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片子是根据事实改编的。
真相只会残酷百倍千倍。
我大概是无力面对真实的事实的吧。
在看不见的地方,比这残忍百倍千倍的事情还有很多。
会变好吗?
也许总有一天,会的吧。
一部电影能呈现给观众的很有限,短短的两个小时很难将全部的故事、情感传达给我们,而且考虑到观众的承受力,许多残忍都只是描述一个轮廓,具体有多残忍,我们无从知晓。
如果不是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杨永信的文章、微博,我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阴暗的角落,还有一群这么可爱的孩子被“所谓的教育”折磨地遍体鳞伤,以至于被解救后还需要长期服药来缓解抑郁和恐惧,始终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总有一天》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寄宿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这个学校由一位信奉暴力的校长带领、一位同样暴力的类似主任的角色、一个恋童癖的禽兽等等无良“老师”。
这里的孩子像一个个没有生命的鬼魂,不能有自己的思维,须要百分百服从命令,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无止境的体罚。
两个小主角是一对兄弟,从小没了父亲,母亲突然得癌症病到,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所以兄弟俩被送往了这个如地狱般的学校(外界并不知道学校的真实情况)。
噩梦从这里开始了。
老师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会感恩”,在这群禽兽的观念里,他们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错的,就和杨永信一样,做着伤天害理的事,还非得给自己戴着高帽子、打着教学育人的旗帜。
打伤了,送往校医那处理下,只要不被上面检查的人看出端倪就好,第二天接着打;如果这还不够绝望,还有: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愿意?
打一顿拖走性侵。
这个事情校长心知肚明,也是默许的;最让人绝望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麻木、冷漠,新来的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
”更甚者,以强欺弱,在这群可怜的、无法挣扎的生命中还要相互欺凌,在兄弟俩面临体罚的时候,他们不是集体反抗,而是要求老师体罚兄弟俩以自保,在看到弱小被体罚的时候,他们趴在窗户上围观欢呼。
孩子们已经渐渐失去健全的人格,心灵扭曲,这样的他们假使有一天被解救,也无法成为社会中正常的一员。
导演对观众还是仁慈的,安排了一个正直的检察官和有怜悯之心的老师。
这两个角色推动着兄弟俩被解救,尽管这个结局几乎是用兄弟俩的生命换来的。
看到弟弟为了解救被校长打得只剩一口气却不被送医的哥哥,毅然决然地砸坏校长的车让校长动怒揍自己来留下暴力的证据,那种一瞬间长大的、无所畏惧的表情让我的心深深抽痛;看到兄弟俩被解救后孩子们终于肯站出来和检察官对话,为自己争取生机,心里不由地长舒一口气;看到弟弟去校长那儿要退学申请,校长依然满脸“真挚”地看着弟弟说“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为你们好,你会明白的对不对?
”,真是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电影的最后,善良的莉莉安老师把兄弟俩接走了,和兄弟俩关系走的最近的一个男孩跑出来追着车和他们道别。
镜头里的林荫道很长很长,长得看不到尽头,就似乎呼应着片名“总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却不知道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而林荫道上阳光普照,一改之前的昏暗背景,也仿佛给人以希望。
无良父母和无良学校构成了这样一条罪恶链,如果不是有良心发现的老师站出来为孩子们主持公道,那是不是永无天日?
现实中又真的能那么巧出现这样善良勇敢的老师?
社会监督又去了哪里?
就像电影里检察官说的“不提前通知的才叫检查”,如果社会监督能发挥到位,这种无良机构又何处遁形?
希望“总有一天”不是一种自我欺瞒,更不是说给傻瓜听的谎话。
电影到一半女老师离开了还以为后面不会出场了
俩小孩的很好,远超两年练习生。总体说来 《杨永信传奇》、《勇闯豫章书院》>这部《总有一天》>《看上去很美》>《熔炉》可惜,前两部电影不会上映的,因为还继续存在着
浓浓的悲痛感觉,演绎得很到位,随时透露出绝望的无力感!
讽刺,真实,震撼
恶魔校长和老师
第一人称叙述非常奇怪且毫无必要,有一些喜剧是强行咯吱人,像这种悲剧就是强行要感染人。它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我觉得对于一个人自由的剥夺,强度来得远不如《野马》
总有一天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某些剧情很智障。
看的人很愤怒很无奈,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 值得思考
怎么就是真的呢
我能说些啥,太黑暗了...
看豆瓣推荐,评论后才看的电影。评论让我对电影期望值很高,看下来挺失望的。这就是一个盗版的熔炉而已,剧情,给人心灵的震撼远远赶不上熔炉,最后反转得有点太假。当初看熔炉的时候一直哭,怀疑人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完全没有,很一般
这部电影和《熔炉》比,痛苦小太多了
题材已不新颖,情节设计也极其平庸。这种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的寄养院真的是人间炼狱。
说实话在这个题材中算是拍得挺烂的,该表现的没表现出来,意象又用力过猛。氛围不到位的情况下,演技就很容易让人尴尬了
一不小心又要暴露暗黑三观 有人生没人养的倒霉孩子们那就只能认倒霉呗 起码可以认清一个道理 除了亲生父母 别指望别人也一样宠你 多残忍都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命 至于太空那些在我看来就是矫情 熊孩子多爱幻想 别把每个事逼孩子都看成是天赋异禀 基本还是短收拾 少纵容 还是早点认清现实的残酷比较好
欧洲版《熔炉》。
爱尔默带来的是勇敢和希望
太直白的隐喻,这个暗黑化的寓言拍的过于“童话”,3.0。
题材重复、陈旧,叙述角度偏差,桥段矫情,不是好片。不良儿童矫治制度本身不是问题所在,但当矫治者是一些心理偏执扭曲之徒,反而需要被矫治的人时,当然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偏差,影片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恐怕能推陈出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