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有那么多的愁绪啊!
为什么人要一直做那些事情啊,难道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些事情吗?
没意思。
人生有什么美好的事吗?
我有更重要的人生命题。
不是升职,评教授,不是再次陷入无穷无尽的没有意义的课题。
可能唯一需要的是挣钱,但绝不是陷入无穷无尽的工作,无穷无尽的routine。
新的人生阶段,我需要找找人生的乐趣,找找活着的意思。
别人不会知道我过去几年的经历,也不会站到我的角度思考。
本质上,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需要的,别人都是为我所用而已。
假如有一天我死了,那些工作还会有人来做的,但是我就真的没了。
印象最深的三个片段:1. 在公路上摔倒,仰天躺在路边,Tyler却因此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就像这次旅行本身的意义一样,如果不是癌症,他不会走出自己的生活,不会审视曾经走过的路;2. 在丛林的篝火边,Tyler问Tracy,生命如果只剩一周你会做什么,Tracy说:做现在的事,我只活在当下,3小时前发生的事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事都和我无关。
无疑,这个影片中境界最高的人非Tracy莫属,颁奖。
3. 未婚妻追了来,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还不想。
问他到底想要怎样,他说这是我一个人的事,和“我们”无关。
不得不说,“真爱”实在是个很经不起推敲的词,或者说是事情——就算是求婚,也可以是把结婚当做a fallback position, a safe choice。
西方人对求婚这个过程(不说婚姻)那种严肃和真诚的感觉因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大打折扣,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昨天我的身体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肚子不舒服,有些疼。
在一家社区卫生所,女医生问我,很疼吗?
我说,相当疼。
我希望她能明白,相当达不到很的程度。
但她的坐姿暴露了她的个人素质,一只脚匪夷所思地踩在椅子的边缘,好像会随时跳起来。
相当达不到很的程度。
对于这样的疼,我还能接受。
买了药,吃下去,等待那种疼消失殆尽。
整整一个下午,疼痛并未消失。
可笑的是,我竟然相信那个女人开的药会起作用。
疼就疼吧,就当月经光临了我的身体。
我想,那个每月都要迎接一次痛经侵袭的女人一定对我的肚子疼嗤之以鼻。
在她眼里,这样的疼痛简直摆不上台面。
晚上我回到家,吃了一碗热汤面,疼痛虽略有缓解,但范围却扩大到全身。
我难受得要死。
我躺在窗台上,期盼晚风驱散这种不详的感觉。
从电脑里拽出一个电影,开始看,转移注意力。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一周》。
里面的主人公比我还惨,他得了癌症,时日不多。
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会何时死掉。
一旦得知自己的死亡时间指日可待,心里肯定挺难受,一时接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办,该做点什么,才对得起这副苟活了多年的皮囊。
在最后的日子,他决定上路,骑一辆老旧的摩托车。
女人是他唯一的羁绊。
他没有听女人的话,没有让这好事坏在她的手里,他个嬉皮士那样走在马路上,很拉风的样子。
最后,和所有的公路片一样,摩托男通过旅行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想,如果我同样时日不多,会干点什么?
我没有摩托车,也没有女人,也就是说,我可以步行上路,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
我会一直向西走,走到大沙漠里去,走成一具干尸。
我走路的姿势不好看,不适合在城市行走。
野外的山和水,应该不会对我有任何意见,我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就这样吧,我就把这个计划放在这里,一旦遭遇类似问题,马上采取行动。
When you get those rare moments of clarity,those flashes when the universe makes sense,you tried desperately to hold on to them.They are the life boats for darker times when the vastness of all,the incomprehensible nature of life is completely illusive,So the puestion becomes,or shoule be all along,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onw you only have one dayor one week ,or one month to live?what life boat would you grad onto ?what secret would you tell ?what band woule you see ?what person would you declare your love to ?what wish woule you fulfill ?what exotic locale would you fly to for a coffiee ?what book would you write ?当我看完这个片子,我想起了很多,又不得不把这些杂乱的思绪一环一环的扣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你还有一周的生命,你会怎样?
他选择了类似逃避的方式,而逃避的客体确实他追寻的一切。
一个男人,面对着生活、工作、婚姻和家庭,一个男孩面对同样的事情,结果都是一样的。
请不要指望哪一个男人有天大的责任感能包容你所要的一切。
请给男人一些放任的仁慈。
看,一部摩托,就能托出一个生命的奇迹。
追寻了一生的虚幻的神兽,竟然在抛下一切时出现。
那纵海一跃,华丽无妆,空灵清逸,太白有诗,惟敬亭山,而每个人的敬亭山只有自己能知道。
找到他的代价定是抛家舍业般的惨烈。
在路上,他碰见了2个女人。
一个是年华黯淡后的沧桑,一个是青春绽放时的激情,还好还好,他还是选择的青春,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对精神的追求。
法兰克福学派中,对精英文化的推崇就像是一种为了理想而愤世嫉俗的呐喊,将其物化,一部摩托车其实就能找到答案。
那么我的生活呢,深思如期而至。
或许是从海参崴到圣彼得堡,或许是从塘沽港到塔城,也能够是从索马里到突尼斯,路途都是可以拟定的,而目的,在你心中,有且只有一个。
癌症或是一个借口,而心灵的渴望,才是他如饥似渴追求的动因。
放开心灵吧,放开自己吧,忘记条条框框,忘记那虚幻的温柔;接受风霜吧,接受烈日吧,记住伤痛和短暂的喜悦,记住一生唯一的信条。
《one week》
“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
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
一直有一个念头,如果我知道自己确切的末日,我会活的更好。
知道终点,因此可以随性。
看完这个,我却不知道了。
旅行是一件会上瘾的事。
因为与日常琐碎无聊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区别。
知道每刻都只会是唯一,才会异常珍惜。
如果一直在旅行,我还会珍惜每刻么。
上午去上海影城看了这部。
其实翻翻这次电影节的几百部电影,我只早早的订下了这部的票,以为会有很多人去,结果上座率都不足一成,而且大爷大妈太多年轻人很少。
可能是因为上午场吧,不知道另外几场会不会好些。
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人有几个能真正看懂它呢?
那些荒诞的情节他们都笑不出来,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了。
电影的内容之前看简介就知道了个开头,一个癌症病人的一周。
真的去看完,才明白原来是讲的一个人解放自己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种题材的电影很多,套上公路电影这种类型片也很难再突破,所以真正吸引人的还是JJ的表演。
很自然的想到了非诚勿扰,北海道的美景更鲜艳,而秋天的加拿大则更空灵。
类似的治愈系题材,冯小刚真的是浪费了那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再加上葛优这个被定了型的影帝,看着就是不觉得舒服。
换做one week,JJ的表演更能贴近人心,无论是开始一段的荒诞,到中间的莞尔,以及最后的平淡与希望,如果换一个男猪也许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了。
再对比一下fringe,科幻电视剧总是需要演员演得很用力,JJ当然也不例外,我还是更喜欢电影里的他。
每个人都在寻在自己的grump吧!
“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
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一切来自大自然,最神秘不过大自然,最适合我们憩息的也不过大自然,我们来自大自然也该去向大自然。
跟随自己的内心,你就能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人心的本真本来就是纯粹的。
追求你所想要的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和陪伴自己的爱人坐在柔软的沙发看无聊的泡沫剧都比坐在跑车里炫富来的美好。
当然 这也要看你想要的生活了..真想打自己一耳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为之努力,有方向的去努力。
我喜欢美好而阳光的朴实生活,和爱人一起努力的生活着。
我觉得过好现在就是最好的。
活在当下
借着电影《2012》,加之这几个月诡异的天气和频繁的地震,大家交谈中不乏2012式的调侃,常常是“没两年了,该享受的快享受吧!
”,“要是今年6、7月份还冷,我立马把房卖了周游世界去”,“别管吃的东西有啥不健康的了,口味喜欢就成,没两年了。
”,当然,这只是调侃,大家依然要在美食和健康间纠结,盯着房价焦灼,要真六月飘雪了也只能加上几件衣服而已,卖房?
疯了啊!
所以,世界末日看起来飘渺,但是个人的末日却没准就会出现,在电影《最后一周》中,一上来就是一段追问“当你得知你只能再活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而片中的主人公本•泰勒正是以自己的实践阐释着生命中最后旅程的厚度,没有奇迹,却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敛情怀。
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选择说多也不多,所少也不少,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多的只是死的方式;可以选择治疗,多的只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丸;还可以选择活在当下,这样的选择下常常发现有太多未了的愿望。
本没有专门写下遗愿清单,却以旅行的方式去追寻余生和一生的意义,欧美文化中,“在路上”总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姿态,本于是在一段旅程中开始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自感来日方长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心中的愿望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哪怕它其实只需要你做出很小的努力,很浅的突破。
如同文火加热的锅中蛙,渐渐的丧失对生命热度的感知,任生命消失,永远的想着“等明天”、“等时机成熟”、“等明年年假”、“等后年婚假”、“等儿子长大后”、“等儿子结婚后”、“等退休后”,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什么都力不从心。
“锅中之蛙”是比“井底之蛙”更悲剧的命运,井底之蛙看不到,而如果看到了,眼睁睁的看着愿望远去却是更大的悲哀。
当本决定不管未婚妻对摩托的反感,驾车远行的一刹那,他就开始了赶超生命的突破,他不愿躺在病床上等着一个永远看似在明天的治愈的愿望,而是享受余生的每一天。
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一个偶遇的女孩的对话,女孩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人那感受当下的性爱温情动人。
面对最爱之人的生命即将消逝,爱他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这常常是个涉及伦理的复杂问题,不顾一切的救治常常是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一种“爱”的表现。
是的,站在不同亲人身份的角度,为求最爱的未婚夫、儿子、兄长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吗?
然而,有时候这种爱又充满了一丝让人不得不承受的强制性,本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怪异,荒诞,让亲人流泪相劝,这带给本的无疑是一种纠结的压力。
提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美国电影《这究竟是谁的生命》,片中,一位车祸中全身瘫痪的男人肯,顿感人生如此继续的无力,他其实很乐观,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开朗的大笑,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也冷静的感到,作为雕塑家,全身瘫痪到手都无法动弹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被剥夺感。
所以,他并未直接冀望安乐死,而是希望离开医院,让自己来抉择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
而与很多类似情况不同的是,他的恋人恰恰最懂他,没有哭喊的求他活下去,而是深深的懂得,这才是爱人最想要的生命形式。
这部影片中,极力“阻挠”主人公的恰恰是医院的大夫们,特别一位主治大夫,对于寻死的病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坚持认为病人是神经处于抑郁状态,不具备自我决策能力。
正如肯后来所说,这些医生的“阻挠”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医德,他们是很好的大夫,却不是能最懂他心的大夫,主治医生带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对病人的关爱却依然带着强制的力量,以至于到了后面,他几乎是以战斗的姿态和病人离开医院的愿望对抗,善良的动机也慢慢走样,以至于要靠法律来评判。
“这究竟是谁的生命?
”,这是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生命常常不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要承载亲人的爱、医生的医德、社会的关怀,这几乎成了传统的,一代一代往下模仿和学习的流程,它有好的一面,给了生命末期的人一种选择,一份爱的支持。
但是,它有时候又是一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望平静离去的肯的呼声老是被当作不正常的精神宣泄,希望远行的本的抉择被当作一时冲动,一些病人哪怕有过一丝想静静离开人世的念头,面对亲人敖红双眼的努力,也只能忍着不断加深的病痛“与病魔作斗争”。
在《最后一周》的后段,本的未婚妻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那种爆发式的求本回来接受治疗的动机,多少也是缘于一种社会效仿,怕放任未婚夫活在当下,会被社区看作一种失责。
活在当下是一种洒脱和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本应是生命还很长的更多人可以体会的美好,但是,恰恰又是余日不多的冲击才能尽情体会的奢侈。
《最后一周》末尾一段味道醇厚的男声的独白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还没说出的秘密”、“还没表达的爱意”、“还没看过的乐队”,等等,多是多么平凡的小事,只需一点点活在当下的行动力就可实现。
努力活在当下,同时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为了体会当下的生命温度而做出的抉择,为他们祝愿,也为自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2d1c03dca4bdacb9e3d620d.html
开始是时冲着摩托 皮衣 旅行 吉他女声 乡间公路来看这电影的,但也是一开始电影就有了这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ow you only have one day, or one week,or one month to live? 曾经我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比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答案寻找了很久。
最后我的想法是这是无解的。
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你的体系已经奔溃了。
或者说,当你的体系运行平稳时,你是不会去真正在意这个问题的。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
这个体系就是本我、超我以及外界。
当一些偶然但却强大的事件碰触到你的体系时,你的本我和超我的分裂就是你所无法抵抗而被迫接受的结局。
这两者的严重分裂最终会使你的体系崩溃。
从而你的体内会有两个相反的声音,使你困惑不安,使你对这超出体系的问题发产生思考。
但这却是无解的,因此它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解决的办法只有恢复你的体系的平衡。
也就是弥补本我和超我的裂痕或者缝隙。
也就是后面看到的。
To strive,to seek,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1.生存是压死道德的最后一根稻草,打着生命的大旗,419原来是可以被原谅的。2.不要在无辜女人身上寻找二律背反的稳定感,还是去祸害家人吧。3.没人阻止你去实现梦想,最后一天也不是世界末日,非要寻找奇迹和梦想的话,随时请走不送。今日所得,昨日选择。不要绑架他人的正常生活了,谢谢。
2010.11【C】旅行真的疗伤?!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only have one week left?
很真实
这也算电影吗,整个一观光片儿
总体都不错
一星半
好久没看文艺片,风景好美歌治愈,Peter还是一身Fringe气= =
三星半。一些内容与蝴蝶效应式的分岔还不错,但是手法不敢恭维,短片式MV式手法比比皆是,背景歌曲一首接一首放个不停。
催眠必备。看了一星期,睡好了一星期
If I am lost for a day try and find me,but if I don’t come back then I won’t look behind me
在沉闷的阴天里看掉的,我也突然想起了我的灵兽在哪里。美美的风景,美美的音乐,美美的旅程、、、一辆摩托横跨国家的旅程,one week
为什么总是到没有时间的时候才发现,人生平淡,追求肤浅,要做的事情没时间做完。
没意思,反套路了,一般这种主角患绝症时日无多的电影后面都得有疯狂荒诞的剧情,这电影倒是很平淡,咋死的都没说。
我羡慕男主角抛开一切的勇气,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
一般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PS:音乐不错
乏味的故事 粗糙的纪录片
美丽的加拿大,美丽的女主角,动听的原声音乐,很棒的公路片,趁活着去远方吧!
力荐,虽然资源网上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