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人”主题并不新鲜,一直被好莱坞的超英片、丧尸片、吸血鬼片等类型电影持续发掘,异化之后的人还是不是“人”,人如何与变异人相处,由此折射着同时期备受关注的种族、民族、传染性疾病等不断引起撕裂的社会问题。
《动物王国》找到了一个小的切口,再次审视这个当下依然无解的忧虑。
未来某时期,神秘症状在人群中扩散,感染者会逐渐变化,骨骼、皮肤、四肢、感官甚至性情都会变成动物性状,原有人类特质将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最后变成半人半兽的“怪物”。
不知道这算是“退化”还是“进化”,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恐惧不断蔓延,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措施,“病人”将被统一收押管制。
弗朗索瓦(罗曼·杜里斯 饰)的妻子拉娜不幸患病,被官方收治,治疗地不断转换,弗朗索瓦一直带着儿子艾米尔(保罗·基尔舍 饰)跟着迁移,弗朗索瓦相信,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拉娜永远是他的妻子,他不能放弃她。
一次意外导致多名“怪物”失踪,弗朗索瓦决心尽快找到妻子。
社会的态度显而易见,军队的强势介入,墙上的“禁止怪物出现”的标语,在超市出现“怪物”后人们的惊慌失措,青年学生们对“怪物”的厌恶和暴力言语,“正常”的社会已经决定把“怪物”隔离。
艾米尔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的执着,尤其让他不断转校带来的压力,当初把母亲送到医院也是他的想法。
改变发生在他自己的改变。
在学校体育课上,他表现出超出常人的体力,他的脊椎和手指也开始变异。
此时他开始认真与父亲讨论对“怪物”的态度,明白父亲对母亲无限的包容和爱之后,艾米尔才略微放下心来。
艾米尔与父亲共同林中寻人的段落温馨浪漫,父子长谈后,丈夫对妻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儿子内心的焦虑,都得以释放和疏解。
汽车穿梭在丛林中,车上大声播放着父亲与母亲当年的“定情音乐”,两个人对着车窗外交替呼喊,一个喊“拉娜”,一个喊“妈妈”。
“家人”足以让人战胜一切恐惧。
艾米尔在林中被长着翅膀的“怪物”攻击,但“怪物”似乎也觉察到艾米尔的“异常”。
这时艾米尔的变化确实越来越大,他开始对声音极为敏感,甚至舔食自己的血液,当他再次遇到“怪物”菲克斯后,开始和他成为朋友。
他帮他捕猎食物,帮他清理河道,菲克斯正在练习飞翔,但人适应和使用翅膀显然并不容易,菲克斯常常摔得鼻青脸肿。
父亲很快察觉了艾米尔的变化,艾米尔被迫承认,他们决定共同隐瞒,设法遮掩尖牙、尖爪和浓密的毛发。
艾米尔一直在努力融入当地的年轻朋友们,并与女孩妮娜越走越近,他与女孩通电话时,想知道能不能听到彼此的呼喊。
正常人妮娜显然听不到,这只是男孩女孩之间无聊的小游戏,但艾米尔听到了穿过夜空的缥缈的声音,他以为听到了爱情。
坏消息是菲克斯失去了语言能力,好消息是他飞起来了!
这一段穿越林海的飞翔镜头充满新生的喜悦。
危机很快来临,艾米尔参加了同学办的派对,在和妮娜亲热一番后,被妮娜发现了他的异常。
发现怪物的消息很快流传出去,引来周围民众甚至军警的围捕,艾米尔疯狂逃跑,菲克斯前来相助。
他们穿过玉米地,穿越森林,一个天上翱翔,一个地上奔跑,互相呼号,既是同仇敌忾,也是同病相怜。
他们也许都是第一次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感受到真正的接纳和认可。
这一段音乐振奋,镜头飞扬,本是无奈的逃亡,变成彻底的解放。
奔跑中,艾米尔突然来到一个怪物聚集地,也许是避难所,各种各样的怪物正在游荡觅食,他们长着分不清物种的身体,与绿色的大自然和谐一体。
也许这里就是真正的“动物王国”。
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怪物”,也第一次明确自己属于这里,这里既是人的世界,也是动物的王国。
人类为什么如此恐惧“变异人”?
电影中的所谓“怪物”确实长相奇特,但除了为觅食偶有对马、猪等圈养牲畜的袭击之外,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任何特别的损害,为什么必须要除之而后快?
电影中除了弗朗索瓦,绝大部分角色都排斥“怪物”,只有女警茱莉亚(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但也仅此而已,就像她不满于军队介入后剥夺警方搜查的职权,个体在面对社会整体的压迫是无力反抗的。
军队从天而降,抓捕驱散怪物,菲克斯被打死,艾米尔也被一同带回,当警官马上要因误抓释放艾米尔时,艾米尔的身份暴露,弗朗索瓦迅速带儿子驾车逃离,身后是紧追不舍的警车。
弗朗索瓦把车开到森林中,告诉艾米尔,快跑。
艾米尔奔驰在无尽的绿色中。
所谓的感同身受,是不是只有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身处其中才能实现?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和“你们”的界限,在“我们”“你们”之间必须“党同伐异”吗?
即使是怪物,有没有生存的权利?
《动物王国》的重点不在于个体与体制的抗争,甚至淡化了“变异人”主题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此类元素,把重心放在“启蒙”,回到“人”本身,从家庭和少年成长的视角再次审视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怪物”,“怪物”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如何看待“怪物”。
当你奔向他的国,你是逃离还是回归?
小红薯上看过一个视频,小男孩不慎掉入猩猩园,为解救男孩园方不得不射杀猩猩。
底下的评论,有很多都和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心情一样,人类犯错,凭什么动物背锅?
无论家长保护无力、防护栏年久失修都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人祸,凭什么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是无辜的大猩猩?
动物好,人坏!
但是也有一些留言是这样说的,大家不要反人类情绪这么重,在任何情况下,人类的生命都是高于一切的。
这就一度让我觉得矛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同情动物讨厌人类呢?
我们真的很厌恶自己吗?
我们是反人类者吗?
我们有自我毁灭的欲望吗?
我们是有什么大病吗?
直到看完这部电影,好像才模模糊糊找到了答案,大家讨厌人类,讨厌的是这一类人,就是他们会觉得人类生命高于一切,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大家对这类自大自恋的人是无比厌恶的,厌恶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这种认知本身是错误的,人类生命并没有高于一切,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自己和别人的自大自恋,对自己和别人的这一部分无法接受,尤其当这种全能自恋伤及无辜的时候。
所以我会觉得这种自我厌恶不是大病,不是反人类,它其实是一种觉察和警示。
觉察到很大一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之王,唯我独尊,其他生命都是为我所用,物质上被我们榨取干净,精神上还要以低我们一等的姿态,满足我们的自恋。
警示部分是我们要看到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因我们遭受的灾难,为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安抚我们的焦虑不安,各种资源被过度开采,几乎耗尽。
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被人类侵占,很多都灭绝了。
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大家庭里,扮演的似乎就是一个NPD害人精的角色,谁靠近我们就会被吸血,最后力竭而亡。
有这样的自我觉察,敢于面对自己的恶,我觉得没有错,这种现实检验能力还在人类就还有希望。
但我们也不能一直盯着自己恶的一面,完全忽略人性闪光点,就好像说是发现自己很坏,不是说我好恨自己啊,恨到我要自行了断,一了百了,那不就不用治病了,太极端了,首先我们还是要活着,然后一切改变才有机会,与此同时多花时间看见别人,关爱其他生命,尽量少一点谈自己。
好喜欢《动物王国》,就像喜欢《坠楼死亡的剖析》一样。
它那么精准深刻地叙述了「异类」或者说「少数人」的生存窘境,讲述了亲情的复杂和简单,还完成了寻找自己的探寻和摸索。
彷佛站在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地方,俯视一切,却复制着这里发生的所有。
亲情的复杂和简单">#亲情的复杂和简单男主(弗朗索瓦)的儿子(艾米尔)因为变异的妈妈攻击了自己,而将妈妈送去医院,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两难的弗朗索瓦既惦记爱人,又要照顾儿子,时常搬家;那时的艾米尔并不能理解变异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逐渐变成怪物的人还能继续作为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和同学说「我的妈妈去世了」;直到自己的身体逐渐出现变化,他才渐渐懂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墙上的爪痕是爱人的余香,人类并非定居动物的暗示,驱使一次次趋利避害的迁徙,情歌中呼喊着爱人的名字,儿子看着父亲的侧脸红了眼,黑暗中呐喊出了许久未说出的「妈妈」,那一刻他才知道,即使自己变成了怪物,也永远会是爸爸的儿子。
喊出「妈妈」的艾米尔,应该才第一次感受到何为家人,也一定后悔,自己曾说出的那句「妈妈死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而子女对父母的爱需要理解作为基础,那是一种非本能,有前提的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为人父母。
父亲被攻击后,夜间找寻妻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儿子所谓的丢失自行车,回到家中发现下水管中的动物指甲,意识到有事发生。
那段「没病你就骑两圈」的戏码,简直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沉疴,尤其是父子之间,明明那么在意,明明那么深爱,却总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去验证。
词不达意的关心和爱意,猛烈拥抱想要逃离的少年,林间爱人的彩衣是归家的罗盘,家中少年的背脊是危险的信号。
父亲的保护让艾米尔以为自己还可以像从前一样生活,他顾不得父亲庆典之前的二十个电话;而后父亲的关心激化成父子之间的斗争,儿子咬了人,父亲动了刀,他担心他孤独终老,他觉得他过度保护;父亲流着泪放下了想要修建指甲的刀,儿子红着眼离开了想要困住自己的保护罩。
情绪低谷的艾米尔同妮娜步入农田,干柴烈火的密事;却反手被昔日朋友背刺,不得不逃离,千钧一发之际被鸟人所救,却也让鸟人为他而死。
桃花源中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那好意的冲撞,是爱的保护,仿佛在告诉他「不要出来」。
而后硝烟起,千机变,乐园覆,重回起点,但变异的脚步已无法停止,父亲强行突围,带着儿子离开。
喜欢最后那一幕,艾米尔问「你会来中心看我吗」;父亲说「你不会去中心的」,画面中的两个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已经预示结局。
但当听到父亲亲口说出那句「跑!
」,还是觉得很感动,父亲可能在那一刻明白了,留在身边不一定是最大的保护,才终于学会放手;但我不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这样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很多次都想要放手,但每一次都觉得自己还可以,还能撑起这个保护伞。
父亲最后的那个眼神,千言万语。
呵护,陪伴,放手,应该是亲子关系的三个必经之路,总是会从「为了你好」,到「放开你手」,但其中的故事,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人是复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我喜欢电影中的刻画,有锋芒,但更多的是温暖。
而且爸爸诠释的很棒,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情绪呢,但很多时候,他都用笑脸面对自己的儿子,这也许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没那么容易。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还大」,想到是因为法律的限制才让不喜欢我的人没有肆无忌惮地痛下狠手,就觉得生活在文明的时代有多么令人感激。
蔡依林曾说“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一种少数”,可能是性格怪异的同学,可能是异类,也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不合群。
电影中的几个角色,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群。
素食主义的妮娜是「包容者」,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世界的参差,所以即使明白艾米尔和自己不一样,也并不在意;可即便如此,她听不到艾米尔深夜的嘶吼,艾米尔却能听到她的呐喊,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大的距离;胡须男(sorry,没记住名字)是「探索者」,能够感受到理所当然中的不正当,也能够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他能将想法付诸行动,那就太好了;
餐馆阿姨迪玛是「亲历者」,因为亲身经历,所以心怀悲悯,最近在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舅舅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当然知道,水是由氢和氧按一比二的比例构成的,这种事情通过语言便能说明白,在教室看了实验,就会点头同意。
然而,要是问到凉水是什么味道,你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
无论别人怎么说明,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喝过才能明白」,我想这一点很能解释迪玛的善意和帮助;一起上厕所的昔日朋友是「私刑者」,对异类感受到恐惧和排斥,如果刚好掺杂了个人感情,会理所当然地进行「屠杀」;而鸟人和艾米尔,是「少数者」,他们自己又何尝不痛苦呢,在摸爬滚打的泥泞和血泊中寻找自己,让自己变成会飞的鸟;喜欢艾米尔将父亲对他的爱,化作一种力量,成为拥抱鸟人和「我在这里」的一种存在;喜欢最后艾米尔误入林间乐园的内心震撼和环境淡然;喜欢乐园转瞬即逝的覆灭感,就像真实世界中的大多数情况一样。
整个电影,正是展现了差异下共存的混沌,正如现实。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就是狗狗跳进浴缸,人类为了所爱自私丑陋地蛇打七寸,狗狗却在人们不知所措时毅然跃入浴缸作陪;电影名为何叫动物王国,也许是因为在地球这个大森林中,只有一种动物会乐于也痴于建立自己的王国,那就是人类。
但也请你相信,森林那么大,总会找到自己的伙伴的,即使是不一样的烟火。
最后,推荐电影原声《Le Règne Anim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个人喜欢Devant toi/Amour et Guerre – Part 1/ Le vol – Part 2。
和《狼的孩子雨和雪》很像,也很难超越,电影的高潮来得太早,以至于后面略显乏力。
父亲对母亲的爱非常坚定,无形中化解了儿子关于自己正慢慢变成动物,担心父亲不接纳自己的内心障碍。
晚上一起寻找时,一开始跟着父亲对着森林大喊母亲的名字“拉娜”,慢慢地喊成“妈妈”,父子关系在无言中拉近。
这个高潮来得太早,应当与鸟人朋友学会飞翔的那个小高潮换一下,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正好自然地接上父亲带着儿子逃离的结尾。
除了高潮来得太早,同时也缺乏高级的镜头语言,比如《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一个暗恋雪的男同学,看到雪在随风吹动的窗帘中人狼变换的模样那种细腻、高级、唯美的场景(具体而又枯燥一点的说法就是利用窗帘达到高级调度的效果)。
配乐上也一般,比如前面提到的找母亲的那个夜晚,是个美好的片段,对应《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两个孩子在雪中奔跑,母亲在后面追的其乐融融的一小段交响乐《きときと - 四本足の踊り》,差距太大了。
年前最后一部电影,想看一部较新的爆米花或者悬疑惊悚恐怖推理片来的,奈何选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就看了这部。
二〇二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电影最开场,男主爸爸喋喋不休劝说男主别吃薯片,二人又因要去看妈妈发生争执。
和电影的结尾呼应,男主和爸爸一边飙车一边故作轻松地说起一家三口过往的快乐时光,然后下一秒警车追来,爸爸往嘴里塞了一把薯片,踩一脚油门,决心要保护好快要兽化的儿子,帮助他逃跑。
一心一意想要寻找妻子,想要保护儿子的父亲,最终含着泪看着儿子跑远。
还有鸟人菲克斯,最开始从关押车挣扎逃出,和男主混乱中对视,后来林中相遇,菲克斯本能攻击男主。
爪子扎进男主身体时,菲克斯一开始是得意和痛快,直到发现男主没有反抗,只有害怕,他发现男主并不像那些强行矫正自己鼻子的可怕人类一样,菲克斯的眼神变得困惑,爪子逐渐松开,男主爸爸正好赶来,带着男主逃走。
后来男主捕鱼送菲克斯,还鼓励他学会飞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帮助男主逃脱,菲克斯被枪击中坠落。
其实他学会飞行的时候我很开心,我觉得他成为真正自由的鸟了,他在逐渐适应现状越来越好的,可是为了救男主,他翱翔在夜色中像战斗机一般,最终还是被击中坠落。
人好像本能就会对异类有恶意,所以仇恨产生,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开始。
(又联想到网络上一些莫名其妙起来的争吵)也会觉得是不是在讽刺人类对动物的无情屠杀,对自己觉得的异类,就可以随意定义随意处置。
《动物王国》是一部挑战传统叙事框架的影片,它摒弃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陈词滥调,转而以一种更为深刻和细腻的方式探讨了变异人类的境遇。
在这部法国电影的独特视角下,变种人不再是超凡脱俗的英雄,而是成为了社会边缘的象征,被迫在恐惧和排斥中挣扎求存。
影片中最温暖的画面之一是父亲播放爱人最爱的情歌,而男主角由衷地大声呼唤着‘妈妈’。
这一幕不仅揭示了角色复杂的情感纠葛,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异类时的渴望理解和接纳。
当‘鸟人’最终冲破束缚,自由飞翔时,男主角也领悟到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这一刻,他意识到,只有拥抱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电影以其精湛的制作和细腻的画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而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影片呼吁我们不应盲目地排斥和扼杀差异,而应寻求和平共处。
环绕音效的运用,更是让这种呼吁深入人心,使观众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动物王国》不仅是一部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现代社会对待异类方式的深刻批判。
它挑战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和伦理的边界,启发我们思考在一个多元和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存在。
在这个动物王国中,人类和变异者共同探索着共存的可能,也映射了现实世界中我们对于差异的恐惧和偏见。
非常精彩的比喻——因为过于直白以至于我不想用“寓言”作为形容。
你被驯化,你拔掉指甲缝里生出的爪,削掉鼻骨上长出的喙,在皮肤上敷五分钟脱毛膏去掉你像动物一样的毛。
你是人类。
你坐在银幕前观赏胳膊长出羽翼但飞不起来的动物。
你共情是因为你也是正在经历身份焦虑和存在问题的白痴青少年。
你因为他们在车载cd里撕心裂肺大喊爱人名字和母亲而痛哭,理由是你该死地沉沦于人伦关系。
所以你是人类。
我是喜欢这个疯狂的世界观的。
许多近乎clut的处理手法确实能使人颤栗。
但别扭来源于它们太精巧了。
先用冲突和暴力场景起头;再温情十足地揭露世界观。
然后是大大小小排列精美的矛盾;穿插一些漂亮的大自然,人在其中又像人类又像动物。
喏,扣题。
或许我更渴望它去探讨被迫或选择成为动物的自由,探讨灵与肉的关系,探讨存在和规训(一定是后者决定前者吗?
)。
影片对这一切的挖掘都浅尝辄止,以至于中途我以为这个大费周章的世界观只是为了青春成长电影而设置的隐喻。
好吧,它完全不是隐喻——它迫切希望你读懂它。
女性在片中边缘化和工具化到了可憎的地步,所有的女性都是负担着某种价值观正确的责任。
母亲的存为是为了制造一路上的人物动机。
女警官是助力;并且欲盖弥彰地仿造沉默的羔羊。
少女不过是确认男主存在与否的道具,强调她的阿斯伯格和素食主义都生硬到了一种荒谬的地步。
直面一个事实:男性才有资格讨论“是人”或“非人”的议题。
当然还是喜欢那个在首尾扣起的意向。
吃薯片就能决定我们的存在吗?
我肚子里的薯片亡魂说,是的。
这些基因突变的兽化的人类何尝不是你身边的外地人、外国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习惯的人,他们与你有相同的地方,有些地方又让你感到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当他们遇到所谓集中式监管或治疗,剥夺他们的权利时,他们要奋起抗争,他们要全力逃离,他们认同自己的特征,千方百计的去适应环境,鸟人学会飞翔,蜥蜴学会隐身,他们要想方设法地在新的环境生存。
而正常的人类,即所谓的本地人,就会拿出尖哨般的刺激工具引起这些兽化人类的恐慌,何尝不是在超市、公交等公共场所向他们怒吼:滚回你的老家去!
甚至动用警察和移民局进行集中清剿。
但他们之间有关爱和帮助,也有情感和回忆,他们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有足够的空间环境和心理包容与他们一起和谐的共存。
一个族群非要用特定的定义另一个族群进行你死我活的甄别,这是人类野蛮的标志,这是人心野兽的退化,人之所以成为高级生物,地球物种的千差万别,更证明人类是文明的缔造者。
而本地人的包容和接纳更是一个族群或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如果将猿猴到人类的变换定义为进化,那么影片中从人类到动物的变化可称为退化,不仅仅是身体变得像动物,大脑也应该在萎缩,比如鸟哥记不起名字就是记忆力衰退所致,不知台译《进化症候群》是怎么在定义进化与退化。
影片中父亲这个角色很耐人寻味,不论是母亲还是儿子,父子的想法都是将他们留在自己身边,甚至期望他们能变回人类,母亲在车祸中出逃后,父亲去寻找母亲只是想确认她的安全,仍然抱着将她带回人类世界的想法,毕竟亲情难以割舍,但这种举动在人变异为动物的设定下,就仿佛是人不愿意摘掉宠物的项圈一般,直到儿子对父亲说:“是你不想孤独终老”,“你不是在保护我”,也许就是这些话打开了父亲的思路,在母亲被治疗中心带走时,他曾选择沉默,并期望于医学奇迹,但这一次他帮助儿子回归了大自然。
有意思的是,好巧不巧,就在影片放映之际,德国议会发起了一项“动物平权”议案,大意是,如果德国公民内心认为自己是某种动物,他们可以在政府部门登记并将自己的身份宣布为该动物的身份,从而以动物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
看来德国人的脑洞的确够大。
自认为是动物就请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吧,何必还要来人类的政府部门登记。
2023法国剧情片《动物王国》,豆瓣评分7.3,IMDb评分6.7。
父爱版的《变蝇人》+《狼少年》。
影片创意新颖,既有娱乐性,又有艺术性,变异人是娱乐外壳,父子亲情是情感内核。
变异人题材的电影很多,不过人变异为动物、具备动物习性的电影很少,像《变蝇人》那样展示变异过程的电影更好,片中儿子逐渐变异为狼的过程,让我想到了《变蝇人》,不过有很大不同,《变蝇人》是恐怖片,重在视觉娱乐性。
由于影片不是卖弄变异噱头的纯娱乐片,所以在变异这个重要的娱乐元素上,变异过程太慢了。
男主从一开始发现指甲变异,到最后回归森林,外观变化并不大,这显然失去了很多娱乐性。
吊足了观众胃口,却没满足观众的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海报中的侧颜男主像极了美国男星克里斯·派恩(《星际迷航》),我最初关注本片时,误以为是克里斯·派恩主演的。
Paul kircher大概就是我最喜欢的那类法国男孩子吧,忧郁敏感、锋利又柔软、叛逆但不失可爱
结尾泪目,看到任何人奔跑逃离禁锢,就会不自觉泪目,始终相信我们的本性没有错。
总感觉法国片气质偏浪漫,就连惊悚片都是悠悠缓缓的。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父亲沉迷于寻找母亲,忽略了儿子的变化。儿子又总是很自我,显得性格古怪。片子对兽化只给出了现象,没有说明,没有结局。而且母亲兽化后还会攻击儿子,这个设定很不温情,难道是人类为了逃离社会进行的变异?没看懂。
奇幻生猛,结尾又很温情,人变成兽,反而是进化吗?鸟人很感人
不喜欢
关于变异和共生的故事反转了X战警的故事没有教授,只有难以割舍的爱的对象和最终放手儿子是高中生,一开始不能接受母亲变成了动物(野兽)直到他发现自己也开始了变异…他遇到了菲利斯,一只鸟人,正在学习飞翔。他帮助鸟人学会了翱翔于天空的能力,鸟人则为了救他中弹身亡。他回到了森林看到了完全兽化的母亲,并和她真正共情和连接。父亲也学会了放手,让儿子回到属于他的森林。于后疫情时代特别有共鸣的一部电影
哲学反思人性
像那些曾经的皮克斯电影,守护良善,强调接纳,昔日好莱坞诉说了一万遍的故事在今天重新被赋予弥足珍贵的活力。当生命回归原始的状态,爱将进化或退化成为何种模样。人类语言失去效能,只有啼鸣,只有怒吼,皆是站在新秩序面前呼唤旧价值的回归。
不太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
唠唠叨叨
哎呀没想到被感动到了(虽然一度疯狂看表)和poor things几乎是兄弟姐妹了 不过没那么嚣张
用对抗好莱坞的方式反写《X战警》,大量手持,在日常的风景中制造幻境,影像的权力不攻自破;抹除具体的敌人,无事件情节紧紧围绕父子,需要对抗的只有爱的无能,奔跑、狂叫、耳鬓厮磨都足以治疗恐惧。逃亡不再是一种悲痛,而是由父向母的转移,一边是遥望,一边是依偎。
你是突变还是进化,我是怪物还是患者,他们是收容还是消灭。薯片决定你我存在,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不吃给的食物。圣约翰节会把猫扔进火里,谈何与变异的兽人共存。拔掉指甲冒出的爪,削掉鼻尖长出的喙,用脱毛膏擦掉茂盛的毛发。你的翅膀依然在渴望飞翔,你的听觉依然灵敏如狼,听得到远方自由的召唤。
设定好有趣,主线被支线耽搁了,男主向动物变异的这件事,太平铺直叙,不够深入,故事平淡。
真难看
奇幻家庭片,保护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有几处情感比较强烈。整体还是强设定、弱剧情。
动物好人坏
好看、好听,从此还对森林多了一种想象。
很难不联想到疫情那些时候,被隔离的性质大差不差,最后表达奔向树林的自由感,和《勇敢的心》那句freedom一样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这些是经历过疫情那几年才有的特殊情感。
其实讲的是相处关系,两段车内的戏都让我飙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