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逝
ҚАШ,Qash,饥饿荒原(港)
导演:艾苏尔坦·塞伊托夫
主演:埃克布兰·戴洛夫,Ondasyn Besikbasow,Isbek Abilmazhinov,Sultan Nurmuha,托尔加内·塔尔加特,亚历山大·帕里,瓦尔瓦拉·史密科娃,Nurlan Saburov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年份:2023
简介:1930 年代,殖民统治之下的哈萨克斯坦发生人为大饥荒,掘墓人伊萨泰每天把新的男女老少的尸体带到万人坑——一个巨大的、裂开的地洞。村长希望从萨尔坎德那里得到一些食物,派伊萨泰去传达信息。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他决定带弟弟一起上路。无尽的草原变成了一场循环往复的噩梦,荒芜的空间和无尽的饥饿,逐渐主导伊萨泰的思想。这既..详细 >
siff,25th看的5部新片里最好看的一部,很有想法的导演,看完以后导演也来了,他说、里面的每一个implicit他不想过多去解释、他觉得这些都应该像诗一样、自然的来、自然的留在观众的心中、自然的被观众思考。
SIFF百丽宫. 盲买的新人导演作品,历史心理惊悚片,无垠草原塑造的荒凉恐惧感,似真似假的人物和场景.观众似乎会和男主感受到同样的饥饿晕眩感.十分厉害的摄影展现,只能说导演未来可期👍
6.15 上影|这几天在书上学到steppe这个词,只是在词汇和地理位置上明白其意义,但是影片中让我意识到real steppe比起“大草原”的含义,更像是连绵的“千高原”(让我们暂时抛弃地理上所谓科学的衡量标准)。在这样的自然空间里,恐惧与饥饿无孔不入,绝望让没有那段历史经验的观众在此刻也可以共情。伊萨泰是村子的希望,但是旅途的开始就已经染上了不详。是海报以及梦与现实里的“异域”符号让我产生兴趣,但是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导演把他作品中风格鲜明的意象解释为诗,从而给了读者自行解读的空间,在结尾处,有关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治下)的民族叙事动机被暴露,但对我而言,最大的刺激还是在于中亚大草原式的恐怖——自然地理的恐怖叠加饥饿这一本能,带来人心的不可控的绝望。有种《连城诀》里狄云和水笙的雪山之行的视觉映像版之感。
非常喜欢黑白画面小小的人物大大的外部环境那种构图,太无力太渺小了。但是真的太残剧了,在那种饥饿的状态下要在臆想或真实中被拷问:你的敌人不是饥饿,而是你自己。不,是饥饿,饿让人无处遁形,但我仍然愿意相信这种拷问是人类对自己尊严最后的执念。
#25th SIFF# 千里送信,一路被飢餓折磨,原始慾望被激發,化為亦真亦幻的人物,視聽非常出色
3.5 胜在民族色彩,构图和转场很有形式感,视听语言四分以上,心理氛围出色,中间还用到了希区柯克滑动变焦。也许因为对这个地区历史了解空白,故事回溯起来有套路和架空,打字机让年代混乱,荒原步行也有点冗长。未来可期。
眼瞎不如耳聋,心理惊悚有一点像《灯塔》。(导演居然才26岁,震撼)#25Siff第四部
运镜和构图都非常优秀,开头结尾也都很好,但是中间大段神神叨叨和寡淡如水的剧情完全浪费了苏联大饥荒这么好的背景
最大的魅力来自影像,以至于令本身就单薄的文本被进一步弱化,而神秘老者的存在更多具象化的也是人心内在的阴暗,结尾对大环境的点题也因此显得轻描淡写,饥饿的年代干涸的人心,大家都是历史荒原上四散的骸骨
9.0 25届上影最佳,弥补没有抢到万玛才旦的场子。男主我好可,想成为其弟控的对象,长大后给哥哥暖床😋
太惊喜了
本来以为是揭露政治和人性啥的1942式剧情片,没想到是心理惊悚恐怖片,套个逃荒故事的壳子罢了,画面很空旷很漂亮,安静的恐怖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14场。大师级的视听语言,出自26岁的哈萨克斯坦小伙之手。神神叨叨的时刻频率有点多了,再砍掉一点缩短一点就是完美。
【20230618 SIFF】老人是恐惧的实体化 年轻的导演很自信 很强的画面表达能力 就是后半部分有点疲倦了(男主是哈萨克斯坦版本的基努里维斯吧哈哈
同一种视觉风格从头到底,一直重复同样的表达,拖沓了
4.5/5 上影节新片里最好看的一场。巧在前一天看了希区柯克的“拍摄教学片”,今天就在这位年轻导演的电影里看到不少手法,画面音乐更是舒适!剧情推进节奏可以再张弛有度一点。很多隐喻,看懂了一点。期待未来更多佳作
26岁年轻导演的处女作,非常惊艳,未来可期。哈萨克斯坦年轻人都转说哈语了? 6/14 @ 上海影城 SIFF 23
SIFF
m2549:老头虚化又具象。镜头具美感,干净且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