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不单要外在条件配合,还得讲究心灵相通。
交往了几年,口里说着“爱你”,却从不曾真正互相了解。
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恋爱时还是会心酸。
几年过去,彼此长大,各人有了自已的故事,但拿出内心深处的X光片来对照一次,仍然是一样的,太美妙太浪漫太理想的故事。
情侣在相恋的时候,总是喜欢刻意展示自己的优点,掩藏缺点;同时,也易于聚焦对方的优点而忽视缺点;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特别是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一个人的全貌就会暴露无遗。
“真心相爱就要真心了解,即使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然而,我们经常是习惯性地手握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帮助”对方屏除一些旧有的“陋习”,执着地试图把对方雕塑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样,不知轻重,刀刀见血。
但是,谁愿意被动地变成一个失去自我的“作品”呢?
谁不是更热衷于积极地改造他人呢?
于是,问题和矛盾犹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个性不合”就是雕刻刀下的“成品”。
先是小打小闹,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发展为大吵大闹,再严重下去更会反目成仇,终了,分手便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你爱你的伴侣,但你与你的伴侣是不同步的,又或者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已同步的伴侣,所以你有妒忌、猜疑、埋怨、责难,所以你可能每隔几年或几个月就要分手一次。
几年前是单纯的荷尔蒙发作让他们在一起,几年下來,到底认识多少?
了解多少?
爱得够吗?
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还是就此分开各走各路,各自寻觅追逐开展另一段所谓的爱情?
男人很敏感,女人很奇怪。
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之后,他们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了。
难道爱情真的让人全变一样?
无论是爱到几时,还是爱过几回,爱过,也许是活过的重要证据。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没有保留。
爱情,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喜欢(或至少不讨厌)julie delpy者;喜欢before sunset/sunrise 且对两人的对白有特殊爱好者;对“巴黎,情侣”两个词汇的联想不局限于浪漫精致海枯石烂者。
极度纯情者,容不得听到four letter word以及任何类似词语者最好绕行。
相反的,如果你接受得了小小的夸张和荤笑话,觉得它们还算有趣,不会觉得被offend,那么,这个片子是适合你的。
Two Days in Paris是Julie Delpy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虽然她当时也参与了before系列的台词编排。
但是Two片的风格和Before系列几乎是大相径庭。
简单概括说,2 days in paris是部喜剧。
comedy.This is a comedy, about cultural clash, about certain (might seem overly melodramatic) aspects of France, about views of the world, but most of all, about modern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from a female's point of view.Marion和Jack,35岁的法国女人和35岁的美国男人,情侣,刚刚从威尼斯度假回来,到巴黎Marion的家里暂住两天,为的是取回Marion拜托妈妈照顾的爱猫。
情节就此展开。
你可以看到Jack从头至尾都很郁闷:听不懂语言,偏头痛,过分神经紧张。
Marion的家人们在他看来显然是个典型的法国疯癫家族:父亲在画廊里展出的画都是奇奇怪怪难以启齿的题材,母亲居然在1969年和Jim Morrison有过一腿。
妹妹的职业是照顾心理有疾患的儿童,然而她自己的心理问题严重到令人惊惧的程度。
套用JAck的话说: She's about to turn a dozen teenagers into serial killers right now! 更令他受不了的是,他们不断在各种场合邂逅Marion的各个前男友。
而Marion的那些前男友呢,都是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他们用蹩脚的英语和他谈话,然而谈话内容是如此的突破尺度,令Jack毛骨耸然。
文化冲撞是笑料的主要来源。
JAck感到自己像睁眼瞎一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友和出租车司机用法语调情,和消防队员用法语调情,和前男友用法语调情。
(其实看了字幕的我们知道那些场景到底是怎么回事。
JAck真可怜。
)"Ok, my girlfriend is a slut." 他想。
这想法在他心中不断酝酿并聚积,糟就糟在Jack不是那种直接把小小的不爽倒出来的人,他都在心里憋着,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和所有人寒暄,但从他的脸上你明显看出来,他心里的想法是:完了!
我是个大白痴!
被这个法国bitch当猴一样耍呢!
这种蓄势是笑料,也是剧情的需要,所以我们看到,最后他才爆发。
Adam Goldberg演的很好。
他其实非常有喜剧天分,我觉得他圆睁眼睛的样子像个受气的松鼠。
他眼泪巴巴的看着Marion你又会觉得他的确是在乎她爱她的。
Marion这个人物当然是本片之灵魂。
贯穿全片是她的独白。
独白的好处是更好的交代了Marion的心理活动。
坏处当然也是这一点。
有人说她的独白太刻意了。
是这样吗?
Julie有这样出色的幽默感,那些话语都很俏皮,闪着智慧的光芒。
如开场:"Red, green, yellow, purple, even gray that shines: that's Italy." "We went to Venice because it's a city where lovers go." 中场:Taking pictures automatically takes you out of "the moment". for our trip in italy, i want to be in the moment with jack, instead of kissing on the Gondola, jack took 42 picures of me on the Gondola..." Marion貌美,冰雪,热情洋溢,直言不讳。
她坚持捍卫自己的信念:和racist出租车司机叫骂,在餐厅里当着众人和猥琐的前男友之一(因为这个男人stands for everything she hates,has sex with children)几乎大打出手。
有人觉得她疯狂,Jack扬言要把她送进angry management slash rehab institution,然而,你不能不承认,这实在是一种很可贵的性格。
故事的节奏刚刚好。
情节安排都恰切极了。
俯首皆是笑料。
比如地铁上的猥琐男,比如菜市场上的生猪,比如快餐厅里的所谓fairy。
Jack坐在床沿上,偷看Marion的短信,绝望的狂翻字典,为的是搞清楚Marion和那个叫Mattieu的男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甚至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还是不禁要大笑。
顺便说,当时的音乐配的相当好。
我很佩服Julie Delpy,这实在是一个有才华的女子。
她可以把节奏掌握得这样好。
其实比起浪漫的爱情故事,喜剧才真是不好拍的呢,然而Julie做得到。
那些精致的小对白! 还有最后关于relationship的感悟,作为女性观众很难不产生共鸣。
难得的好作品。
我想给它五星都不止。
就是这样,不如称它是部cult作品:喜欢的可以说它别致风趣充满智慧,不喜欢的可以说它松散粗俗不知所云。
我猜,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喜不喜欢女主角。
与人物过去经历有关的电影中第一反应想到的是那部黑色经典Out Of The Past. 不过那是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
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蛇蝎女郎的玉石俱焚。
以前虽也爱电影但毕竟涉世不深阅历有限仅只限于看B级片猎奇。
看动作片自high。
看情色片毁三观。
兼看动画片耍激萌。
唯有爱情片看得很少。
一是会困二是实在提不起兴致。
那时我还只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满心想着如何上课睡觉拷贝作业考试作弊。
而那时的爱情片于我就像几年前的高考数学复习资料一般(我讨厌数学)不入法眼。
当然伍迪艾伦除外。
只不过那时看伍迪也只是冲着啰嗦好玩的台词新颖搞怪的电影语言去的。
经历过一段感情,过了可以喝酒的法定年龄之后才会发现并非所有言情电影都是20岁前校园里的小偷小摸浅尝辄止。
也不都是chick flick般的欲望都市师奶杀手。
Delpy,这位女版伍迪艾伦操起老伍迪的招数颇具纽约气质地自己编导演了一部午夜巴黎。
早老伍迪5年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间。
相伴着一票老友一屋家人一位男友。
没有穿越没有夜半钟声没有满嘴的文学史。
一路从威尼斯坐火车到巴黎的两人就如同Marion的情感生活。
一路上在她的ex们与ex-to-be们间踟蹰。
如一起生活了两年的Jack最后所言。
I don't know you. 早在威尼斯时他就已是个一路不停照相的颇具中国游客特点的相机操作手。
而非意在随俗的体验者。
他尽管知道巴黎有名的景点但却不了解当地风物美食人文民俗甚至语言上都无法与人沟通。
他不了解Marion和她背后的巴黎。
而Marion岁会说多门外语却有一双看不全世界认不清生活的双眼。
从小任性倔强即使而立之年也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文化与偏见上的差异体现在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上。
两人遇到曾经的男/女友,一个会亲吻ex们的脸颊同时莞尔一笑寒暄两句。
一个则会缄口不语擦肩而过"when it's over, it's over."欧版安全套套不住美国佬高傲的自尊心。
几近中年的现实也难以磨灭诗般的少女情怀。
不喜欢结尾毕竟所有结局都已写好。
这样的社会中可以坚持相爱两年已是不易。
唐突的复合更像是是大龄男女向生活的妥协。
P.S. Marion最后的独白还挺押韵。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i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to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an after a few months of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最近刚看过Julie Delpy与Ethan Hawke的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从来没有被那个电影折磨成这样子,但是这俩电影却折磨了我整整两天,在想他们的每一段对话认识Julie Delpy就是从看了2 Days in Paris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确是一个才女,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Wikipedia,你会看到她的一切,貌似就是为艺术而生的,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天赋是需要培养和氛围的,她的父母给她了很多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很喜欢2 Days in Paris开头的那个风格,很喜欢Julie Delpy开头的独白...每一句话都想让你往下看,我知道,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个电影,因为太多太多的对话,但是人的思想和意识就是通过每一句话表露出来的...就如同两个人在对话,我们可以通过话语感知到内心,她在想什么,她想做什么...最美的便是结尾的那一段独白,我看了好几遍,如果说这个电影的精华在哪,我喜欢说开头和结尾,而且我更喜欢说结尾,每个字都会对心灵有所触碰和撞击,但那种力度恰到好处,能让你在回味的时候,感到酸甜苦辣,却又在回味的时候充满幸福感,这也许就是Julie Delpy的艺术魅力吧P.S. 有的豆友说很喜欢听Julie Delpy在电影里说法语, 我想说我也是!!!
2 Days in Paris- Ending PartMarion: It always fascinated m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I have a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before I get to hear the whole thing. Here it is. One more, one less. Another wasted love story. I really love this one. When I think that its over, that I'll never see him again like this... well yes, I'll bump into him, we'll meet our new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act as if we had never been together, then we'll slowly think of each other less and less until we forget each other completely. Almost.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u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en after a few months of total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and after two years of loneliness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There's a moment in life where you can't recover any more from another break-up. And even if this person bugs you sixty percent of the time, well you still can’t live without him. And even if he wakes you up every day by sneezing right in your face,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s kisses.
来自法国的玛莉安是一位摄影师,她有一个室内设计师的美国男友杰克,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幸福的两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不高不低的时候最多”。
为了维护这份两人都很珍视的感情,他们抛开了忙碌、琐碎、烦心、乏味的纽约都市生活,像一对小情侣似的赴威尼斯度假,希望以此来舒缓心境,重拾昔日的美好感觉。
旅程结束之际,玛莉安临时决定转往巴黎——接寄养在父母家的宠物猫一同回纽约,他们计划在巴黎停留两日……法兰西才女朱莉·黛比(JulieDelpy)的新作《巴黎两日情》由此开始。
影片继承了《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日落余晖时》的风格,没有花哨的配乐,没有炫目的风景,一切都很普通,普通得就如我们日常的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依然是连篇累牍的对白,玛莉安和杰克简直就是塞利纳和杰西的中年升级版,乐此不疲地在巴黎继续着他们无休无止的话题。
不过,这次多了几位友情客串,有玛莉安跋扈的老爸、刁钻的老妈、古怪的妹妹,还有浪漫多情的前男友,他们齐心合力地将故事的主题矛盾推向激化——杰克终于难以接受玛莉安的过去,玛莉安也无法容忍杰克的猜疑,两人在塞纳河边大吵之后分道扬镳。
西方有好事者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相当震撼的结论——男女之间的爱情最多只能维持18个月。
难怪玛莉安感慨:“现代人能在一起两年几乎是奇迹!
”情侣在相恋的时候,总是喜欢刻意展示自己的优点,掩藏缺点;同时,也易于聚焦对方的优点而忽视缺点;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特别是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一个人的全貌就会暴露无遗。
“真心相爱就要真心了解,即使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然而,我们经常是习惯性地手握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帮助”对方屏除一些旧有的“陋习”,执着地试图把对方雕塑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样,不知轻重,刀刀见血。
但是,谁愿意被动地变成一个失去自我的“作品”呢?
谁不是更热衷于积极地改造他人啊?
于是,问题和矛盾犹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个性不合”就是雕刻刀下的“成品”,先是小打小闹,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发展为大吵大闹,再严重下去更会反目成仇,终了,分手便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玛莉安和杰克选择威尼斯,是“因为爱情电影都是这么演的”,“情侣都会去”,可惜,水城毕竟只是“一座浮在水上但终会沉没的城市”,浪漫和激情永远是短暂的。
在巴黎,一出火车站,玛莉安和杰克就又回到了现实的冲突关系中:杰克在等出租车时的抱怨不断,玛莉安对杰克卖弄摄影的颇有微辞,杰克对家居卫生的苛刻挑剔,玛莉安对杰克疑心的无名怒火,两人携手游览巴黎的百无聊赖……相恋容易,相爱太难!
影片结尾,两人在寓所又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讨论,总结下来就是——“谈恋爱不容易,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彼此,接受他们的缺点与过去。
”杰克坦言,通过两日里所发生的一切,他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不认识你”;玛莉安也承认,“找一个真正的伴侣”,“愿意与他共度一生,努力维持关系,遇到问题不会立刻逃避”,这些对她来说都十分困难。
两人从度假的浪漫温情忽地坠入彼此完全没有感觉,令人心痛。
不过,好在他们都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沉默片刻之后,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再也经不起又一个失恋的创伤”,尽管对方有诸多缺点,但自己的生活中已不能失去对方,没有其它理由,只是因为原先的爱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惯。
西方又有好事者潜心调研,发现男女在恋爱激情消退后之所以还能共同生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和对方在一起。
这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依赖,还是一种无奈呢?
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
大师自知无法改变时光的面貌和本质,于是就用电影的方式将时光描绘出来,有喜有悲,有明有暗,有笑有泪,有幸有憾,时光不会为大师而改变,所以,大师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用艺术的手法去探寻,其间,我们便发现了“美”。
夜晚,在巴黎街边的露天酒吧,玛莉安和杰克又像一对热恋的情侣那样相拥而舞。
爱情,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何尝不也是一种艺术……(2008年8月15日·深圳)
看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before”三部曲的文艺青年们一定不会忘了里面灵动的女主角朱莉·德尔佩。
这次,她向独立报倾诉作为一名女演员和电影制片人,她的恐高、她对死亡的幻想以及她只演她自己写的角色的原因。
朱莉·德尔佩尖叫了一声然后把门栓牢,这个开场对任何采访来说都很特别。
“门没有锁,是吗?
”她对着一个困惑的公关人员喊道。
庆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德尔佩解释道,如果在我们爬上多伦多摩天大楼天台后,门被反锁了,那她会想要跳下去。
“这是每个眩晕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她说,“他们想要跳下去,但他们害怕的不是高度,而是跳下去本身。
”她看起来好像是在责怪那些与我们齐腰的玻璃阳台。
“如果我不跳,我就不会恐高。
但是我要跳的这个决定会让我感到兴奋到要死。
不是我想去死,只是,何不让我疯狂这30秒?
这时间可足够让我们爬起来和跳下去”当我试图用赶火车或者过马路这些更危险的例子来合理化她的恐惧时,45岁的她反驳道:“是啊,火车轨道的确也非常的诱人。
过马路就不是了,因为大家大多数都会避开你,你不一定死得掉。
”她意味深长地顿了一顿,“必死无疑总是很吸引人。
”这出生在巴黎的明星有着让人感到可怕的一面,但是她从未失去光芒,即使在她说了一句像“也许我自杀了我也不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你可能会知道是因为我精神有问题,自残,或者我有一把枪,而我只是想知道把它放在我的嘴里是怎样的感觉而已。
”她怀疑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遗传自她的父亲——戏剧导演艾伯特·德尔佩曾爬上巴黎圣母院的塔顶尝试往下跳。
只是在跳之前,被他的朋友用石头砸了脑袋而未果。
这听起来像她母亲——前卫的剧院演员玛丽·皮莱曾经演过的一场戏。
就像《日出之前》、《日落之前》 和《午夜之前》中的Celine,德尔佩的人生充满了故事和怪事。
在1985年,她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她在让·吕克·戈达尔导的《侦探》中露了几下脸,饰演一位聪明的年轻少女。
又在1986年莱奥·卡拉克斯的《坏血》中饰演一位脾气不好的女朋友Lise。
但是她的雄心壮志比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还要高涨。
即使她凭着《蓝白红三部曲之白》的表演赢得全世界的认同时,还是毅然到了纽约去学习电影制作。
她讲故事的能力吸引了林克莱特,因此他指定她出演《日出之前》,并且她还同时收到了续集的编剧邀请。
作为导演,她发现在电影《巴黎两日情》和《纽约两日情》中,她与林克莱特和伍迪·艾伦导演有着共同点。
而她的作品——16世纪的历史剧《女伯爵》和家庭剧《天空实验室》为她赢取了少许的国际认同。
观众们喜欢德尔佩像个女版的伍迪·艾伦,能在这有趣的现代故事中主演一个难以捉摸的神经质。
而另外,在她的新电影中,她再次担当起了编剧,导演和主演。
在《洛洛》(Lolo)中, 她出演Violette。
Vilolette是一个40岁的时尚活动组织者,她多年空窗后在法国南部的女生节中遇到了一位看起来很靠谱的男朋友(由丹尼·伯恩饰演)。
随着IT人员都转到了巴黎工作,他们俩的感情也因她的捣蛋儿子而越闹越火热。
“我总是说我有很神经质,我是有那么一点忧郁症,”当我提出她和艾伦的相似时她说,“我喜欢有忧郁症的演员。
而事实上,我演的角色比我自己本身更为忧郁。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会抽烟,会做错事。
我想我向往的是电影中的抽风和神经质的角色,因为我发现他们很有趣并令人愉快。
”她还推翻了过去的老调调。
在电影的开篇,Violeette是一个爱开玩笑并誓要钓到男人的女猎人。
“我想去描述两个女人,她们已经到了对生活感到厌倦、愤世嫉俗的地步。
她们说脏话,也不鸟别人对她们的评价。
这些40多岁的女人会把男人当作商品。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女人是如此直接的想法会让男人感到被冒犯。
”她告诉我她最喜欢的书是乔治·巴塔耶的情色小说《眼睛的故事》。
“法国人谈论性比任意国家都容易。
我们是在一个连资产阶级都会这样做的国家,一切都是透明化的。
例如,一个美国的总统有外遇就说明他们的职业生涯结束了。
但对于法国总统来说,这只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除非他强奸了某一位美国人他才会有麻烦。
我们有萨德侯爵和其他的作家,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Violeete在她光鲜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然而在家里,她却活得一塌糊涂。
“这是我想要有的,当一个人在工作上是如此耀眼的时候,在家却是活得一团糟,”她补充道,“我想有一天,像我这样生活中有点紧张缺乏安全感的人,虽然反社会却取得世俗的成功一定很酷。
如果还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这是相当惊人的!
”德尔佩有一个年幼的儿子Leo,是她与前男友——德国电影作曲家Marc Streitenfeld所生。
Leo出生于2009年1月,德尔佩对他宠爱有加并萌生了要导一出关于母子的电影的想法。
“就在产后两天,医生和我说‘你知道有一天,你必须要让他走的’,这可把我吓坏了。
尽管我清楚知道我父母在我16岁的时候就放我走,并且我19岁的时候搬到了美国。
”她得开始努力营造自己的新角色,因为她演过太多类型化的角色。
“这么多年了,我演了很多固定的形象,比如歇斯底里的女性、情绪不稳定的女性、不能胜任电影导演的女性。
甚至就在昨天,有一个摄影师在给我和丹尼·伯恩拍照时说:‘我想拍一张导演和(女)演员的合照’,这意味着我被排除在外——就像我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导演。
”写作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让她超越了作为演员和音乐家的职业生涯。
在2003年她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并在创作《女伯爵》。
自从2007年没有写作后,她也没怎么演戏,除了在《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中的短暂客串。
出演《复仇者联盟》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笑话。
“事情是这样的:我正和我的经纪人在谈,说我已经44岁了,可以在超级英雄的电影中饰演一个反派。
因为女人一旦过了35岁,通常就会变成一个坏女人。
然后第二天他就给我打电话并说:‘你猜怎么着,漫威刚给我打电话!
你一定要演那个角色。
’于是我就得到了这个小角色,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演好。
”接下来,她将会出演托德·索伦兹的新电影《腊肠狗》。
她说:“这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改变。
”“和他工作真的很有趣,他十分执着。
他看事情的角度有点偏执,对细节的追求有点强迫症,这对演员并不总是好的。
不过能够作为演员而不是编剧来跟他工作真的很棒。
”文章首发今日看点:http://www.todayfocus.cn/p/5269.html
最后一部分,双方观念差异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爱着对方,再也经历不了任何失恋的痛苦,哪怕对对方有60%时间是不满意的,但仍然深爱对方,习惯他的鼾声…让我一度感动和怀疑。
女主认为和其他男性调情仅仅是好玩,完全不走心,自己爱的是男主也让我怀疑我的ex以前也这样说过,自己和前女友聊天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就只是聊天。
好吧,我相信我是对的。
只是带给我一些冲击,让我思考有些事情尤其是感情上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让我看到不同面。
学会不用找认同了。
But you gotta love her. 又或许她看上去像个slut,但其实god knows她是真的爱你的。
就像片中的Marion。
我承认我是为了我的巴黎情结(以及为了可爱的德国帅哥Daniel Brühl)才看这个片子。
一开始看到一群肥胖的美国团的“达芬奇密码巴黎游”我就忍俊不禁了,因为我想起了在欧洲碰到的无处不在的美国农民团。
那种annoyance只有亲眼见了才了解。
美国人在我看来有时候比中国人还烦,到处都吵吵闹闹,到了一个地方只知道拍照购物,而且一团团的嗓门还特别大,很烦人。
基本上俗不可耐的美国人和艾菲尔铁塔一样,就是everything i hate in this world。
所以片子里没有放那些美国人(或者其他没有浪漫主义细胞的消费国家游客)爱去的巴黎著名景点我很高兴。
看着片中不时闪现的我曾经徘徊过的塞纳河左岸街道我觉得很亲切,因为这就是巴黎。
(其实还有熟悉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飞鸽,不过全被美国人拍照给盖过了……)话说我还不知道Jim Morrison是葬在巴黎的。
片中男主角不停地发现Marion的前任们,而且貌似不管在巴黎哪个街头都能碰到,然后开始不断地猜疑,倒很是搞笑。
然后还有Marion那个口无遮拦尺度夸张的父亲,以及(the Doors的groupie?)母亲。
还有各种激进又无厘头的的士司机、巴黎路人、快餐店员工、邻居朋友。
还有又脏又乱的充满着危险感的巴黎地铁。
甚至还有out of nowhere蹦出来的帅气“仙人”(Lukas)牵着你的手指点你人生。
这一切都太真实了,就是实实在在的巴黎,这个浮华、肮脏、躁动、浪漫又淫荡的城市,她就是个slut,但是我们都爱她。
独立制作、小众电影、讲感情、文化融合、情感的互相尊重和背叛、非主流演员……如果要为《巴黎两日游》写上几个标签的话,上面的这些词汇都可以算是关键词。
一对夫妇前往欧洲旅行,在巴黎,女方的家乡待了两天,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几乎分手,却又还是走到了一起。
曾经和老婆一起背包前往越南,一开始的不适应和片中的男主角一样,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会心一笑。
虽然最后两人的和好似乎有些莫名奇妙,但至少,这是部轻松的片子,旅途中打发一下时间算是蛮不错的。
男主角一出来时就感觉眼熟,看了一会儿突然发现是《老友记》里的“脱水疯子室友”艾迪。
这次同样也演了一个略有些神经质的设计师,嗯,表现得不错。
另外还有些感叹法国人的性开放。
我在这儿描述没用,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找这部片子看看就了解了。
"It always fascinated m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I have a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before I get to hear the whole thing. Here it is. One more, one less. Another wasted love story. I really love this one. When I think that its over, that I’ll never see him again like this… well yes, I’ll bump into him, we’ll meet our new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act as if we had never been together, then we’ll slowly think of each other less and less until we forget each other completely. Almost.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u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en after a few months of total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and after two years of loneliness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There’s a moment in life where you can’t recover anymore from another break-up. And even if this person bugs you sixty percent of the time, well you still can’t live without him. And even if he wakes you up every day by sneezing right in your face,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s kisses.”
没看懂
拍城市很难免stereotype,巴黎的混乱无序(从城市到人)加上两个人的神经质和话痨篇性质,整个影片确实也很神经质。中年人选择过下去,到底是因为接受了爱情原本不可能完美,还是因为习惯了对方,分手成本过大呢?哪一种似乎都挺可悲的。
It always fascinated m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I have a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before I get to hear the whole thing.
巧妙融合美式幽默和法国文化的轻喜剧。讲真,很讨厌Marion这种在卫生间神经质大哭“男人都不要我”的伪女权主义者,但又不得不承认她的其他方面如此强烈地投射到了我们这些女性观众的身上。喜欢德尔佩的聪明劲儿,把所有笑点密集而自然地整合在一个半小时里,仿佛一切荒谬都发生在这两日里,但最后当我们随着女主的对白回头冷静审视,这又何尝不像我们自己的生活。
对我来说 此片在适当的时机 适当的出现 给我适当的体悟 同样真实的情感 有着不同的ENDING
看完我也有偏頭痛了
即使是一部话痨片,也太依赖台词了吧,何况台词是电影环节中最弱的一部分。但是看到德尔佩还是好开心啊。
什么烂胃口。。
四不像,聊天撑不起电影
越来越嫌弃美国(人) 救命
朱莉小姐,算对得起你了
怪力乱神的片子,法国片还是喜欢新浪潮。文化冲突,好颠的片。
最后那段说得再动听也不能打动我,谎言造成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这部电影是好的,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幽默、闲适、平静,体会当地人文,只是里面的内容让我反感。
总觉得是在讲Julie Delpy自己的故事,想着她和Ethan在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故事,就臆断她对感情的不安定感和现实感也许就是源于她已将浪漫耗尽在与Ethan那两场浪漫里了。再如何,此Jack怎能比过Ethan呢(心甘情愿花痴) 看的片源,翻译就是一灾难,完全瞎翻,也许还是能四颗的
男主角讨人嫌的程度一秒钟都难以忍受。
巴黎很自由。
算是靠着听力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类故事可简单可复杂 不过我很支持美女导演浅入地写故事方式 我心目中成功的电影之一就是通过电影可以对导演脾气窥见一二的 所以 这是个可爱真诚的导演
有趣得紧。我的神经质女神。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s kisses.
有点失望 茱莉亚老了 文艺的很做作,带那个眼镜很烦。大段的台词好像在模仿before sunset。各种不舒服。
JULIE的这部片子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