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父亲演得很好,很好的演出了周广胜一角的内心。
周前半生的悲哀在自己,在不知珍惜。
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知道珍惜,在怎么样的求终究无效。。。
周不停的求多一次的机会,向失望的妻子,向前来逃债的人,向儿子,。。
但在得到原谅后却又旧病复发。。
他外在的强悍更显示出内心的脆弱,一个不健全的内心。
时间:2007年7月11日晚9时25分地点:J.A. De Seve影院事件:《父子》After this Our exile第一场 上座率:8.5成 事先看过一两篇评论,得知本片较为平淡,加之又是160分钟的足本导演剪辑版,特意在开场前灌了半杯咖啡。
的确,开局甚为平淡:这样的一类家庭构成图,通过三个主角的出场展开。
而其故事框架,不只是在文学作品、甚至在身边都时有所闻的,并不算是太新鲜。
很快(其实也不那么快,“杨采妮”的走佬未遂、和“郭富城”的争执、缠绵、再争执、再走佬……被事实证明是一个颇为耗时的过程),矛盾焦点不在于“娘是否要嫁人”,而在于“爹是否能改过自新”。
于是,整个中段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线,我们都在等待着郭的反省。
但……终究还是没有等到,“郭”与“林熙蕾”的那段风流纠葛,除了一再说明郭的劣根性,对三人的关系并无太大帮助。
当然,存在即是合理,生活中本也不乏这样的桥段。
只是,过多的分支剧情恐怕会分散主线的力量,而对人物的塑造作用并非都是使其更“丰满”。
就这样,所期待的中段也以一个平淡收场,逐步转到最后收官的尾段,本以为一定会有一个深深打动你的结局。
结果……盼来的还是让人着急的温吞。
尽管,结局谈不上是多灿烂,还算是有点阳光,至少生活总是给你希望。
平淡并不是罪,剧情的散漫才让人累,而且,要命的不仅仅是形散,神也被散掉了几分。
看片的时候总会想起前段时间好莱坞那部《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那里面的父牵子手,感觉更让人有共鸣,真真正正把一个在追求幸福路上的那种艰辛坎坷甚至穷途末路的景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实际上,《父子》中的“郭富城”总还是有选择的,即便是身负高利贷、被人打伤了腿,也并不能说就不能找到一份大厨甚至是帮厨的工作?
一再出下策的选择让人有些费解,当然,还是那句“存在即是合理”或许可以解释他的选择。
说到共鸣,那个咬耳朵的桥段,倒是巧妙地借了一个老故事:一个窃贼临死前咬掉少时对其管教不严的老母亲耳朵的故事。
“郭”在雨中的恸哭,一点自哀其不争,一点对血肉狠心行为的伤心,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信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是来自悔过。
唉,除开一些淡如白水的对话不谈,影片不紧不慢的叙事拖缓了节奏,太多的细节伤了主线的筋肉,还有一些形式上的追求太过着迹。
当然,最后不得不夸夸父子二人的演技,以及李屏宾镜下的那个总在黄昏中的大马华人社区,带有几分伤感的美丽。
ps:刚看介绍,原来2小时版本删去的主要是“林”的戏份,对导演的这个举动我高举双手赞同。
原帖链接:http://tintin76.blogbus.com/logs/6651760.html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 让我感受到一个男人的那种对自己无力的挣扎,一步步走向绝望。
周长胜,并不像他名字那样能逢赌比赢,他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懒赌鬼。
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样的懒赌正在一步步破坏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他确无力改过。
当然无力改变的还有他的暴怒的脾气。
这些都让的妻子, 越来越无法忍受。
老婆跑了。
那段在藤椅上抱着儿子啜泣的戏, 充分表露了, 他对妻子,对在自己生活中原本也就不多的, 宝贵的东西的消失,无能为力的痛楚。
生活继续, 他还有儿子, 但他仍无力改变自己,生活所迫,自己欠债,被人逼债, 被老板开除,无钱交电费被断电。。。。。
周长胜的生活, 让人感到无比的窒息。
但最人窒息的还不在于此, 而在于我们无法在周长胜身上看到希望,似乎没有一点的光亮能够照进这片阴獌。
他的生活还会被他那么一步步的毁下去。
在逼迫儿子偷东西,儿子被抓后, 去看望儿子, 沉默的儿子突然扑过去,咬住自己的耳朵, 愤怒的喊声中, 他知道, 这次生命最后一件属于他的东西--儿子,也要消失了。
孤寂的半晚,他一个人,回想往事,在墙根涕泪横流,最后一步步走进湖中。。。
绝望随着波纹荡漾开来。
这让我感到,人似乎到了一个阶段后,很多事情,就没法改变了,无力改变了,因为已有的习惯,因为已过大半的时间。
没有了希望,是如此的可怕。
谭家明在访谈里说:“要看就看160分钟的导演版。
”我买的正是这个足本版,放了一个月了都没看——根据以前看到的评论和访谈,我怕我看了会哭。
结果,昨天看完了,既没掉一滴眼泪,也没觉得“沉溺的悲伤”或者“清醒的感动”(导演在片首自吹自擂自摸自慰的话)。
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太差了吧!
第二感觉是,郭富城杨采妮这两口子,真是一对活宝,除了会抛弃孩子,还会什么啊???
关于《父子》的硬伤,PSP之类,好多人都说过了。
我只想从逻辑上说一下。
先说杨采妮扮演的母亲阿莲。
阿莲因对阿胜极度失望而抛家弃子,OK,很正常。
再度结婚的阿莲对儿子阿BOY想念、牵挂,OK,也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自那次和阿BOY见面之后,她居然就再也没有去见过或者找过儿子!
她的新老公不允许?
不像啊。
她和阿BOY见面的时候,中间那位新老公来过电话,阿莲还笑眯眯对着电话讲:“嗯,是的,他到了。
你要是有事就不用回来了。
”挂了电话阿莲还对阿BOY说:“你来和妈妈一起吧。
”可见,在她的新环境里,并没有不允许她拖油瓶的因素。
那么是她不爱儿子?
更不对了。
在牵涉阿莲的所有戏份里,到处都是她如何爱儿子的细节。
她还对秦海璐扮演的阿霞说:“阿BOY跟着阿胜,叫我怎么放心。
”既然不放心,为何一点行动都没有?
现在她有条件有能力了,居然连关心过问一下阿BOY的举动都没有,明知道儿子跟着那不成器的爸爸是不行的,居然也没有想过去争取抚养权?
直到最后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做妈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无论从情的逻辑还是理的逻辑,都说不通。
我不反对电影表现抛弃儿子,可是,也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再说郭富城扮演的父亲阿胜。
这是一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
片首如何不敢剁手指,片尾也就如何不敢投湖自尽。
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湖水,我还在心里说:“去死啊,有本事就去死啊。
”果然,丫没死,他哪有那个胆啊!
这些都不说了,还是说逻辑吧。
他是个厨子,说明他是有手艺的底层人。
他烂赌,所以被妻子抛弃。
OK,没问题。
问题是,他带着阿BOY跑路以后,日子那么艰难,他都不肯去找一份工。
因为他没手艺?
不对呀,他不是炒一手好菜嘛。
因为他怕吃苦?
也不对呀。
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他应该习惯底层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烂赌?
还是不对呀,跑路以后,就没见他赌过啊。
说到赌,阿胜的表现,也不符合一个赌徒的特征。
一个沉溺于赌的人,拿到一分钱都会直扑赌场的。
他去坐邮轮的时候,不是就去赌了嘛。
片首把他说得那么烂赌,他又怎么还会花钱去登报寻妻?
他做了林熙蕾的皮条客之后,拿到的那两千多元佣金,有怎么不会扔进赌场?
这些,影片统统都没反映。
感觉上他好像一天到晚没事干。
各位有没有试过连续三天什么事都不干?
拜托,很无聊的!!!
那种无聊,比死都难受,比烂赌都没劲哪。
还有,他那么爱儿子,穷困潦倒都带着阿BOY,既然如此,被阿BOY咬了一次耳朵之后,就扔下儿子不管啦?
他重新工作之后,难道也不去找儿子吗?
回到前面的问题,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阿BOY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回到正常的生活,自力更生。
既然他都自力更生了,要获得儿子的谅解,不困难吧?
就算他不识字,这个最简单的情分,他不会想不到吧?
猪都知道啊!
更可笑的是,片尾,长大的阿BOY隔着河面看到父亲,他身边的新老婆还挺着大肚子。
这个镜头一点不让人觉得伤感,倒让人觉得,丫的性能力倒是超强啊!
导演为了煽情,没事就让郭富城哭哭啼啼,可是,在这个完全不通的逻辑底下哭,实在是太可笑了。
听说还有人看这个片子看得泪水横流,那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了。
《父子》这个片子,配角好,尤其是林熙蕾;摄影好;小阿BOY演得很好。
真是可惜了,这么些好东西,搁在了一个连故事都说不圆的片子里。
听说郭富城为此成了演技派,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哭得大鼻子通红,也说是超越了以前的演技。
原来,所谓演技就是会哭啊,嘿嘿,这什么逻辑,真他妈没劲。
看《父子》,里面洋溢着某些温存与萌动。
其中父是一面异常锋利的刀,他始终在上下挥舞着,或许他一直都在爱着他的妻子与儿子,可他却不知他的棱角太过尖利了。
我有着强烈的恋童癖,忽然觉得。
我万分喜欢那个孤傲里有着些许唯诺的儿子。
他的身上,有着自闭儿童的纯粹,他的哭是那么的沁人心脾,仿佛他的到来就是一张纯白的纸张,他一路走着,在上面满满当当的画着一幅幅好看的图,上面有繁荣的油轮之夜,也有父母间刺耳的争执场面;有对母亲肚子里宝宝的仇恨,也有父亲唆使他偷窃的冤愁。
而这些画面的掌笔人,应当是属于他的父亲的。
我一直觉得,郭富城演的父亲甚至比儿子更加的纯真,他的脑里始终只有一条线横亘在那里,那些错于他来说,始终是别人的,他不曾有过错的。
可在终了的片刻,他领略到了那些错,那些错或许仅仅是隐匿在他身躯里的某些基因,总有喷涌的时候。
直到他徐徐的走到了那个池塘里,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最为安静的家了吧。
父将满满的爱挥霍着,他始终笃定,那些爱被他牢牢牵在手里的,那是一面面升上空中的风筝,当儿子将父亲的耳朵咬下的时候,那中间的线也就断了,父亲的价值虚空也刹那的得到了升华,他终于无法忍受妻离子散的悲剧了。
恩,必须说的是,一开场的音乐是吸引我的唯一筹码,范晓萱是唯一一个可以将纯真演唱的如此忧伤的女孩。
那些重复的曲调一直都那么缓缓,仿佛是流水的潺潺。
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
苦难是阳光,历历在目。
说实话 要不是看到有人说剪掉了 四十多分钟还真的很失望 今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 虽然明白情节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感觉没有灵魂 很生硬 很牵强完全没感觉到 父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只是觉得 似乎在用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他爸爸的故事讲述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片头那首歌到很喜欢 和狗咬狗结尾是同一首看来今年流行用这歌 呵呵还是去找个粤语版 完完整整看一遍
随意地看了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谁,不知道主演是谁。
只是觉得男主角非常像郭富城,不过我不敢相信他是郭富城,因为郭富城不可能是电影中这样的,即使演也不会演成那样。
郭富城是我的少年偶像,初中的时候就是,好多年都一直以他为偶像--从他的“四六开”发型开始。
郭富城的偶像形象,对我来说,是内化的。
郭富城之前的电影也看过一些,基本没有偏离我所能接收的偶像演员的“尺度”,基本看到他还是能够认出他。
而这次,我只愿意相信他只是长的像郭富城,但不愿相信他就是郭富城,不可能啊,因为郭富城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啊。
在画面上长相的极其相似和人物性格的极大距离的矛盾中,我上网查了一下《父子》...于是,接下去的时间就一直在赞叹郭富城完全跳脱了自己,完全变成了电影中的人,对于我来说,这点让我赞赏1000遍也不足为过,这也让我愿意给他5分。
接下去的时间,我也完全进入了电影,郭富城饰演的角色仿佛是我的邻居,我就这样揪心地看着这个悲剧故事发生、发展,结束。
在看《父子》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来。
父亲问买房子的事情,要不要过户土地证什么。
父亲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看电视。
我一般不太愿意去跟他们解释关于上网,玩电脑,看电影抑或是其他的区别。
一个看电视,就是涵盖我没有在做事而是在玩。
《父子》中的周长胜不是个好爸爸。
大概除了赌和做爱,他没有什么真正乐意的。
他一次次的向老婆,向儿子寻求最后一次原谅的机会,可是,他的内心依旧没有真正悔过。
片子大团圆结局,让寻死的周长胜改过自新。
可是,我认为这是导演寻求大团圆结局一厢情愿的想法。
周长胜这个人物的特质,是不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因为之前他拥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放弃了。
这个人物还知道自己去死,已经是他整个生命堕落之中的惟一一丝人性,所以他就该在那里死去,留给人们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就好。
父与子是生命的传承。
如果当这个社会不要过多宣扬个人主义,不要过多宣扬梦想追求,其实人生的本源就是一代一代把生命延续下去。
延续的当然不只是生命,不只是香火,还有精神,还有力量。
阿宝如果换在另外一个父亲,一定会是另外一个人生。
可是,父亲是没得挑的。
你传承了上一代的血液,上一代的人生。
这是人的不可抹杀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自己生活的家庭,就是你身上若干属性之一。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一个属性,你才是你。
当我大四发现自己开始秃头的时候,我很紧张。
我打电话告诉同样秃头的父亲,父亲也只是笑笑。
后来,我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有那么些骄傲,或许这是个图腾,是个符号,提醒我自己,我是父亲的儿子,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大概就觉得自己很多事情已经懂得比父亲多了,我渐渐并不是很重视他的意见。
等到自己快30岁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需要父亲来做决定。
按理,快30岁的我读了很多书,上了班,能处理很多公司的事情和并且在很多同学中的事情做决断。
可是,大了大了才发现父亲很多说的对,能够做决定,能够有担当。
而我,还缺乏这个胆量。
60多岁的父亲在家,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却还在操心着怎么支持我在所谓“宇宙中心”上海买一套房子。
要知道,他们毕生的存款大概在这里也就买个厨房或者厕所。
当我告诉他们我看的房子的情况的时候,父亲总是盘算着能不能凑足钱,能问谁借点。
老了老了,却顶着比儿子还大的压力,虽然,其实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实说,长这么大,我也曾经羡慕过别人家的生活,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单位里面的同学家里条件都比我们家好,挣得钱多,家里的文化也比父母都高。
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姐的父亲每天上学的路上跟学姐讲很多词语,句子。
我经常跟在后面听,那时候觉得如果自己父亲也能讲给自己听多好。
其实父亲自己也很明白自己能够帮到我的很少,于是尽管家里生活并不是多么宽裕,我所有学习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等到上了高中,发现班上和宿舍的同学家的条件还要艰苦的时候,我才懂事。
高中时,我就自己主动放弃去武汉大学做物理竞赛实验培训的机会,因为需要1000多块的额外学费,我觉得那不是特别的必要。
真正上了班,自己辛苦工作却仍然很大买房子压力的时候,也曾羡慕过别人有有钱的老爸。
不过,这个时候的羡慕没有那么重,或许只是略为嫉妒而已。
可是,我一直很骄傲,是父亲的儿子,因为我继承了他的风骨。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才有今天这样的精神。
其实,作为父亲,他已经很成功了。
爷爷奶奶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4个儿子。
父亲只能辍学开始自己谋求生路。
父亲的一辈子靠自己度过了灾荒年间,没有饿死,结了婚,生了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取得了正式工作,把一家五口人都弄进了城,一直把我供上大学到了退休的年纪。
我不了解父亲。
参加工作以后,每次过年回家,我总喜欢挽着父亲散步,父亲就会经常讲起他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那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苦日子让我很不忍。
不知道怎么,我并不发问,我只是静静的听。
我其实很想知道父亲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是怎么走过来的,可是听到的故事也只是支离破碎。
很多过去辛酸的往事我也不愿意让父亲去触及,以免老来伤心。
但是,我知道,父亲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要带给我们全家更好的生活,让我能好好念书,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父子的接力。
当年爷爷过世,父亲不得已早早的接下自己谋生的接力棒。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
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拼。
哪天,我也要有自己的孩子,哪天,我也要把接力棒交给他。
近期对这个片有种期待,好像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如此众多好评的,讲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电影了。
金马奖大获全胜,连06年最后一期《看电影.午夜场》都以它做了一期父子影片专题…看完之后觉得还可以,欣赏的倒不是片子本身,而是那种在看完后发人深思的感觉,就像当初看完《见鬼》后一样。
说句实话,虽然谭家明功力恰到火候,连配乐都非常出色,各大主角表演也都是配得上各大奖项,尤其是9岁的吴景滔相当的出彩,那种单纯使得再老练的演技也显得苍白无色。
但是,片子还是让我感到遗憾。
因为,我没有看到期待中的父爱,或者说是渴望中的。
城城的演技又大长,饰演得很成功,但是这个角色却令我失望。
自私,自弃,在债主面前低三下四,把气全出在家人和同样的小人物身上。
在他身上没有看到多少对阿宝的父爱,哪怕是默默的那种。
华语的片子缺乏这样的镜头太久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哪怕用一个小片断来表现一下这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没有它,我怎么也感动不起来.于是想起了老爸,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爱的感触越发的清晰。
小时候老爸对我都挺严厉,在我11岁的时候他就去了外地工作,等他调回来时,我已上了大学。
但是那份爱却一刻也不曾停止,通过电波,通过网络,通过心灵。
大一老爸给我发的第一条短信就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天道酬勤。
现在上了研究生,他还不忘对我的督促。
一个老实又不太善言语的男人永远不可能像女人那样表现出细腻的温柔,他只会用行动去表达那份在乎。
这也许正是父爱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伟大。
而在这部片中,和我一样渴望感受这份爱的阿宝只能在梦中从坐在父亲车后,手拿风车中期许一点,然而,车最后还是倒了...
我是带着相当大的期望去看谭家明的《父子》,因为自己太喜欢他十九年前的前作《最后胜利》。
然后《父子》在上画前夕就拿了金马奖,一时满城尽写谭大师,传媒都把谭家明的名字与陈冠中、张叔平、王家卫、徐克、电检、禁映、新浪潮等一大堆文艺老中青趋之若鹜的名词捆绑在一起。
《父子》背后的宣传和报导,比电影来得更引人入胜。
意见不会是一面倒的,我有不只一位在不完美家庭真实地活过来的朋友看过《父子》后,不约而同的叫我不要看,不要浪费时间。
他们说,不长进父母领导下的家庭故事,并非如此单薄。
郭富城拿下男主角奖,那是合了台湾人的文艺胃口。
有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说,不应该找郭富城演烂睹父亲,问题也不在他的演技浮夸,而是一个沉溺赌博的厨房佬,哪有环境和自我纪律去完成六块腹肌?
观映多年,我调校着自己过份的期盼,但还是恭敬地看了足本版。
《父子》故事薄弱,自然要靠演员去把它起死回生。
郭富城饰演的周长胜好几次大喊:“屌!
”然而不是你说了粗话就能演活粗人,广东粗口是一种易学难精的语言,斯文人或外省人(如台湾评审)听起来可能觉得有剧力万钧之势(你看《疯狂的石头》中的“顶你个肺”就知道粗口也可以很exotic),我等会“屌”人之辈一听就知未够火喉,不是那回事。
说到要“屌”,我暗地里也“屌”了几次──周长胜每次痛哭时我心里就要暗骂:“屌!
男人老狗喊乜能野!
(操!
堂堂男子哭哭啼啼的干啥?
)”当然我知道我是太无情,我听到戏院中的男男女女在跟周长胜一起啜泣。
演周长胜儿子的阿BOY吴景滔太可爱了,几乎无人不喜欢他,我也喜欢这个小孩。
问题是,我不能相信一个废柴烂睹爸爸和一个好逸舞女妈妈可以调教出如此温柔敦厚的儿子。
吴景滔的番书仔口音,提醒着我他是其实是名媛司马燕的儿子。
阿BOY本身是个人格分裂的角色,他不愿父亲迫他偷窃,却会在自愿的状况下顺手牵羊。
他并非有良知,只是痛恨父亲不够义气,没有做好掩护,所以本来温顺的他也要咬掉周长胜的耳朵。
有这份强悍,为何不老早把父亲教训,或至少早日脱离他的魔掌。
杨采妮同样没有说服力,她既然只容郭富城的手留在她的上半身游走,谭家明为何不另找一个能豁出去的女星来演,《烈火青春》的夏文汐与《雪在烧》的叶全真都为谭家明交足货,二十年后换来的是倒退。
据说合内地尺度的两小时版本大幅删减了妓女林熙蕾与郭富城的情欲场面,那就等于将谭家明的拿手好戏宰了。
因此,看足本是有必要的。
林熙蕾其实比几个主角都称职,阿肥、阿肥妈咪、杨采妮在舞厅的姊妹,甚至招待所的东主,都比几个主角演得真实到位。
一个人能成为败家睹徒,不是他独自成就的,正如年前谈得热烘烘的“隐藏青年”,同样要靠家人朋友共襄善举方可玉成好事,周长胜的确有个得力儿子,甚至事隔多年,儿子还是对父亲有着依依不舍之情。
可是观众看到的周长胜不过是一面倒的令人讨厌,根本找不到令人又爱又恨的基础。
谭家明重视剪接,剪接是展示他的“电影语言”(引号中的这个唬人的名词常常出现在谭的访问文章)的主要手段。
我算是开了眼界,然而语言是用来说话沟通,而不只是用来摆姿态。
要是这样,这跟某些伪文艺青年一看到电影说法文就大叫浪漫诗意有何分别呢?
那些跳动的镜头是否用得恰当且不说,有组镜头我觉得特别碍眼:输干输净的周长胜坐在小餐厅,手中把玩着他剩下的两块钱,一个快镜剪接,那两块就被侍应生抢去。
这样的手法当然可供文艺影痴解读成山穷水尽的失意无奈,可是我思疑在最下等的食肆的侍应生也不会如此挑衅无礼。
退一步说,就算有如此侍应生,曾两次拿侍应生来刁难的周长胜又为何会突然温顺起来,不哼半句?
日前遇上位朋友的长辈,谈及《父子》的种种不足。
他提出谭家明的东西其实很中产,细想实有道理。
谭家明最著名的《烈火青春》,虽然有来自公屋的汤镇业,但整部电影的主场景,还是饱食终日无须为口奔驰的中产家庭。
《父子》在香港收了六百多万,票房算是相当不俗,看来是对正了中产口味,整个宣传活动的铺陈,属哈佛商学院应该收纳的文艺电影推广成功个案。
谭家明在片首用字幕说:“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到所有的观众。
”有谁不知“绝大部分母亲是女人”呢?
说出这句话,反而令人觉得导演连面对批评的最基本勇气都没有。
林熙蕾好美
杨采妮在床上可真``
演员演得不错,有些细节也很好,整部电影显的粗糙,零散。201103-- cctv-6
不要结婚,更不能要孩子。。。老子坏了,就坏掉一个家,年轻的时候女人更多的是感性,但现实生活总是很残酷。
情感充实 细节丰富 很棒的华语电影
很写实,很压抑,暴躁、自私又没用的父亲与无辜、可怜又绝望的儿子,最后偷东西被抓也是好事,要是再跟着这样的父亲,迟早会被彻底毁掉,逼走了妻子,害惨了儿子,这样的父亲在结尾能改过自新好好生活也感觉难以置信
shit!! the whole family r insane except that little boy。
大致看了一遍159分钟版的,应该说还不错,结尾感觉有点逊。郭天王是很用力地去演了,这点看得出来,但还是感觉换个演员会更好
有些人注定是花瓶,即便被冠为影帝。唯一记住的是片中的插曲。
穷困中亲情也渐渐淡漠。
因为击败了当时的《狗咬狗》获奖而看,几乎没有亮点,剧情也赶不上《岁月神偷》
演技浮夸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第二遍下了个全版的才明白为什么会得奖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发生在香港,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港片的感觉吧~~
冗长琐碎,啰嗦混乱,人浮于事,郭富城一人分饰两角,造作无聊,完全不是熟悉的谭家明。只有表演还值得圈点。
实在是太难看了
在过去看这部片子的宣传是如此的吸引我。当我把DVD入手后,和父亲一起看了这部片子,结果父亲很不屑的说,不适合儿童看。而我的评价也是,这部片子该设置一些限制级。要不然就没必要拍的那样。毕竟这是一部家庭片子。
20070131 虽然有一点感动,但更多还是失望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