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感觉以后很难有这样一部和我的专业和理想如此贴合,如此打动我的电影了。
我是一个农学学生,这部电影真的让我从头哭到尾,一开场,林永健饰演的皮肤黝黑的李保国教授往讲台上一站,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我们学院很多农学老师就是这样的,穿的简单普通,下地的时候比农民还像农民。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李老师去祭拜他的老师时,鞋上还粘着很多泥土,一下子就把他扎根基层的形象立出来了。
去之前我想的是了解一下农学先辈的事迹,本以为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但是没想到这部电影在让人感动之余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李保国在被村民误解后,晚上和妻子谈心跳舞,却不小心被妻子甩下了台阶;在生学生气的时候学生被求婚,正好被他撞见,一句带着口音的“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体现了人物有点稚气可爱的性格。
这部影片对李保国教授的塑造可以说并没有是个完全完美的形象,影片里,李保国固执脾气大,不想让学生去美国,想让他留在太行山上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看到这我觉得他太死板了,这种事难道不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吗?
后面学生说“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更高的山”,李教授说“别总想着爬的多高,要想想把根扎多深”,这句话一下子就戳到我心里去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农业从业者有多厉害,不是看他自己有什么成果,而是看他的力量改变了多少农民的生活。
电影后半部分有几幕很打动人。
当还穿着病号服的李保国来到地里,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师来替他工作,那一句“老师”真的是叫到人心里去了。
当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学生用一砖一果在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墓地边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的时候,这三代人之间那种传承的联系就更强了。
这部电影讲传承,讲奉献,有人说它假大空,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农业工作者的形象。
不仅懂栽培技术,也有实验能力,既要不断研究知识,又要把知识普及给农民。
对于李保国教授形象的塑造可见创作团队真的用了心去研究。
如果不是农业行业的人,看这部电影看的更多是拍摄技法,故事连续性等。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背后的那份情怀,是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负责。
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
借用我校一位教授的话:“可以不事农,可以不知农,但不可以轻农。
”农业的发展不光是靠技术,更是要靠几代人不停的努力,当初选择来学农业,就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恰好都是毕业于河北农大,他们就像李保国夫妻一样,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贡献,但是至少改变了我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李教授的一生就是我想要的一生。
“有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人的生活,有一个有共同志向的人共度一生,如此甚好”
只能说导演没正经念过大学吧,可能不知道当代中国的高校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农业院校目前的状态。
林永健为了拍这部电影把自己晒的黢黑黢黑的,穿着打扮也符合农业大学教授的风格,不能说他不下功夫。
只是导演或者编剧或者主办方依旧走了高大全的老路。
林永健在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其实这种假大空的电影哪个年代的人都不愿意看的。
(一)故事内容不符合当前农业大学的逻辑现状首先,那个牛逼博士陆超的毕业答辩居然是在学校的大礼堂啊,而且他的毕业答辩居然有学校的校长等主要领导参加,然后林永健饰演的李保国在答辩结束后就跟校长说:“建议留校”……看到这个桥段,我就出戏了,在中国的大学,在大礼堂搞讲演的,一般是几种情况:1. 院士来做汇报,2. 全校(至少是全院)的文艺演出,3.商演(比如娱乐明星来了)。
这种博士毕业答辩就在大礼堂搞的,那这个博士该有多牛啊,而且校长居然都来参加了。
其次,念过博士的人都知道,能留校任教是多少人的追求,很多出国读博读博后的都是为了度层海归的金然后回国找工作,土鳖博士找高校的工作比较难。
电影当中的陆超放弃留校的大好机会,居然要去美国的什么什么公司待几年,他是不是疯了。
还是说导演依据认为美国就比国内档次高。
再次,电影当中有一段,陆超等几个人为了应聘美国什么什么公司,在那里做什么组培,然后题目是检测那个玻璃展柜里的苹果的甜度,然后时间快到了,陆超灵机一动,抄起椅子把玻璃展柜砸碎……我猜导演是想以此证明陆超思维方式超越其他人吧,可是恰恰暴露了导演根本不懂农业院校的现状,组培不是什么高端的技术本科生就应该掌握的,美国公司来招聘博士一般是看看这个博士发了几篇文章就可以判断他的科研水平了,这种应聘的桥段估计是偶像剧导演安排的,对了,导演还给陆超安排了一个女朋友,这基本就是纯偶像剧路子了,因为现实中很多博士的女朋友不是这种蹦蹦跳跳的风格,基本也都是搞研究的女博士了。
(二)主旋律宣传只有走出高大全假大空的套路才有市场这部电影中,林永健的演技得到了体现,他在教室里讲课,他在地里种苗子,这都是农业大学教授的形象,说明他是去实际体验了生活的,他的一句台词同样震撼人心:“在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整部电影安排在这样的路子下,还指望演员能演出什么优秀的作品吗?
宣传主旋律的电影,只有抛弃高大全假大空的老套路,才能起到真正的宣传效果,对优秀教师李保国的宣传,也应该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去挖掘人物的光辉而不是吹捧,去展现人物在困难面前的优秀品质而不是粉饰。
第一,农业大学普遍的问题就是条件艰苦,学生们要与土地打交道,这是当下很多学生不愿意的,甚至是很多农业大学的老师不愿意的,像李保国这种深入贫困山村进行技术帮扶的老师真是太难得了,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反应出这种现状,更没能让观众体会到在农业艰苦的大背景下李保国的坚守,进而去展现他的意志品质。
第二,李保国是研究苹果的,他培养的博士陆超也是研究苹果的,电影当中很少叙述李保国在苹果科研和培养学生方面的故事,这可能是导演们不懂植物学不懂植物生理学更不懂科研,因此导演们意淫的以为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就是穿着白大褂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实验室做做组培砸砸玻璃展柜。
大错特错了,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只有深入试验田,受那风吹日晒,年复一年才能培养出新的植物品种,苹果培育和苹果的科研其辛苦程度不比农民低,整部电影避重就轻,也许是导演自己不愿意到农田里去拍摄吧,毕竟在地里晒着挺辛苦的。
最终,我弃剧,不看了,与现实完全不符,而这部电影的宣传效果正如它的票房一样十分惨淡。
我只能感叹,太行之子李保国的事迹什么时候才能让年轻学生们认真学习认真领悟。
这部电影听名字真的太红专了,实际上,内容也的确很红专,这样的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是没有优势的,但是它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出现在了千礼,从此我的记忆中就多了一个李保国,我觉得拍这样的电影需要勇气也需要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有具备这些精神的这样的一批主创团队,李保国教授的事迹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并铭记,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看了这部电影而了解到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对他心生敬佩,把他铭记在心,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很高兴能有缘观看这部电影。
正如导演所讲的,这部电影若是在电影院,我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所以十分感谢学校能给我一个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机会。
其实我个人本身也是对这样励志,弘扬中国精神的电影比较感兴趣,以前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也都积极参加了。
而这一部带给我了相同、却又不一样的感觉。
相同的是,电影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十分的触动人心。
让我不仅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更让我觉得我应该以我的努力去为祖国做些什么。
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
和一般的红色电影,抗战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和平年代,一个普通背景下一些普通农民的故事,这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更有真实感。
演员的演技自然是没有话说,林永健老师更是春晚的老朋友了,算得上是伴随着我长大的。
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奈何语言太贫瘠,我就用比较喜欢的一些台词来做结尾。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能站在今天看明天。
”“咱们都是党员,要实事求是,多下去走一走。
”“今天饿不着,明天吃得饱。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让科技变成生产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我们这一代,要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着中国。
”“我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农民最善良、最勤劳。
”“人活着就要干事。
”“一个人的名声坏了,一辈子也捡不回来。
”“农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最后,让我热泪盈眶的一句话就是:“保国兄弟回来啦!
”
学校组织去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我原先是很不爱看人物传记式电影的。
对这类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无味上,这部由林永健、颜丹晨主演的《李保国》还是挺能打动我的,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令我“昏昏欲睡”的场景。
究其原因,这大概还是因为自己被影片中李保国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的这份坚持所感动了。
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
这部电影应该也是想要大力弘扬这种令人动容的时代楷模精神吧,希望我们当代学生日后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实事,凝聚中国力量、传递中国精神。
现在的观众有时会对一些主旋律电影有点抵触。
那么真正深入人心的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怎样的?
一定不是将人物打造成纤尘不染的汉白玉雕塑,不是用生硬的语言对观众进行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刻板地编剧使情节流于空洞。
我们需要在作品中感受到一个真实可亲的人的伟大与可爱之处,震撼于其平凡朴实的外表下拔地参天的人生高度。
看完电影《李保国》,我知道这就是一部观众真正需要的主旋律电影。
我高中时就已了解李保国的事迹,很荣幸能在学校得到观看电影《李保国》的机会。
这部电影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李教授知行合一、眼光长远令人敬佩,帮助农民改良苹果成功后的笑容令人动容,与郭素萍老师的爱情令人温暖,发脾气后读日记令人忍俊不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使人心如刀绞。
李教授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自己,为了农民提高收成不惜以个人财产为担保,为了红树莓苗能顺利成活不顾自己的重病之躯……当这样一个在伟大得不可思议的人物出现在面前,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
是他对太行山深沉的爱,是他渴望改善中国农民生活的热忱的心。
越简单却越是恒久,其力量也越是惊人。
这淳朴的初心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与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在他心中甚至重于生命。
电影中未提李保国教授的党员身份,但他的事迹已无声地展现了一个模范党员的操守。
而廖俊波书记、杨善洲书记、黄大年教授等诸多时代楷模的一齐涌现,使我相信这样心有大我之人并非寥寥,而他们是新时期的中国当之无愧的脊梁。
我感动于他们的存在,并希望一点点接近这样的存在:爱人民、服务人民、承担家国大任。
现在我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地服务同学,用志愿活动回报社会,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并关注国家大事,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教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已跑好了他的那一棒,当接力棒终于交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们定担当时代巍巍重任焚膏继晷,使中国梦之荣光熠熠生辉。
中华愚公,代代相继,生生不息。
这部电影看的我非常难熬,不是题材的问题,是拍摄剧本表演选角我都很难认同。
我不怕被大家喷,我尊敬李保国老师,但是片子拍成这样你们都不敢批评我觉太对不起真实的题材了吧?
看完笑是笑了,被各种尴尬的桥段逗笑了,这么大的题材还是用点心吧?
从服装布景人物妆容,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能一样吗?
那为什么你们的布景感觉就像是最近发生的事?
就连一开始李保国进村都是骑着电摩,二十年前tm有电摩吗?
啊?
骗小孩呢?
李保国以及他的学生过了二十年还是一个样,头发没白,皱纹没长,脸到是更黑了。
农民的服装也是干干净净,你觉得可能吗?
看到最后,演员要是没说过了二十年,我还以为才过了两年。
剧情先不说,一开始人物说话,反复越轴是想表现什么意思?
180度法则诶,不管不顾了吗?
怎么连电影最基本的常识都不遵守?
剧情漏洞更大。
各种人设说崩就崩。
完全成了木偶一般,塑造的没有灵魂。
李老师的爱妻本应该发挥着他事业的坚实的后盾的作用,但是她在片中做了什么?
突然浪漫尬舞?
读读日记?
给李老师做方便面陪他吃大葱?
李老师生病或去世的时候说两句台词,面部特写?
试问李保国在片中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她做了什么?
不知道。
作为主角李保国,当他事业陷入低谷或遇到困难,是怎么表现的?
农民闹事?
表情苦闷?
为什么剧组像连环画一样讲了那么多李老师的故事,也不愿意把一个故事花时间挖出深度?
导致那么多剧情都像流水账。
至于一直跟李保国对着干二十年的老孬,居然在李老师一席话下想通了?
还要砍下自己的摇钱树?
这中间没有任何过度或交代吗?
人设说崩就崩,难道他们二十年都没说过话吗?
那个挂着金链子的大老板看了李保国压苹果,突然竖起大拇指为农民求情,说大家是好样的,这人设又像提线木偶般崩了,大老板真能说出那样的话?
就连李保国的老师这么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物塑造也只有说几句太行山人民是好样的话就去世了,他对男主的影响到底在哪呢?
剧情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没有仔细深挖一个重要的情节的,拍的真的不咋样,我不会因为几句人物慷慨激昂的话就打动,我感动的是人物本身的魅力,故事的曲折艰难,前提是要深挖。
他生病了,病到底多严重?
他是挺着多大的重病继续干事业?
他遇到困难,困难到底多大?
他为了太行山农业发展,脸上留下多少岁月苍老的痕迹?
哎呀,全是流水账,你让我感动什么啊?
你可能讲的都是真事,但是拍出来跟假的一样。
就如同我说梵高生前卖不出一幅画是真事,里面的细节我再也不深究了,你感动吗?
我在多一句嘴,片子质量怎么样,你们这些年轻人嘴都被糊住了吗?
既然要让正能量,主旋律电影走进影院,难道你们皇帝新衣一般的褒奖就可以让他进步吗?
不好就是不好,跟题材没有半点关系,花点心思在片子上吧。
你要说主旋律正能量电影要求不能太高,那你得看看铁人和我的1919.真的拍不好吗?
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
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
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
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
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
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当李保国拖着病躯在田间见到了恩师于宗周,一声“老师”足有分量;当陆超飞回国内在车中痛哭流涕,悔恨之深也令人窒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责任的传承是不可逃避的生命之重,哪怕舍弃健康,哪怕改变航向,也要义无反顾地负重前行。
太行山上的两座坟墓是长在地上的,根扎得很深,而陆超的板砖铿锵落地,则代表了他不再执着于高度,而是转向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飞得越高越轻飘,观望的是视野,扎得越深越厚重,拥抱的是格局。
所有理想都应付诸实践,所有成果都应收获反馈,当我们这么做时,便是跑好了属于我们的接力棒。
可能你从未想过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高颜值明星,甚至剧情都不是可以吸引人眼球的虐恋情深,但当你真正去耐着性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被里面的朴实及热忱深深打动。
电影的名字叫李保国,但它并不是在讲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三代人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改变。
我们可以没有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受过那样的苦,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是共产党,共产党员,牺牲了自己的亲情爱情乃至生命换来的。
这是我们的根,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也应该拿好自己的那一棒,走下去。
主旋律电影这样拍还是挺好的。
我居然在政协礼堂看过五分钟的《李保国》
作为一部传记来讲真的拍的差差的
很感人,一部很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赤子之心
从小就觉得农民伟大是真伟大在学校看的,还见到了林永健老师看到后半程哭成泪人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
希望每个时代都多一些李保国这样的人
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编剧还行,难得看主旋律片没有政治说教。吐槽导和摄制也太不走心了!
隆宜锦饵木
主旋律也照样可以节奏凝练,真挚动人,希望商业片导演们观摩学习一下
公司组织的,以为会看睡着,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感动
预勋蛾
再看一遍
主题电影做得越来越好了,适合全体党建工作看,希望对工作各方面有体发。
于宗周:“太行不富 我死不瞑目” “自古燕赵多壮士 从来太行出英雄”李保国(2016.4.10心脏病突发去世 58岁):“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会坦然面对 活着干 死了算”“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技术就要长在泥土里”“一个人呐,别整天想着爬多高,要想想你这个根扎多深”“最骄傲的就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在我心里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一个人的名声坏了 一辈子也捡不起来”“老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我要跑好我这一棒”高省长“农民的事 就是天大的事”扎根太行山区三十五年,先后帮扶过岗底/前南峪/南河共计80余个地区,每年深入山区200多天,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让140万亩荒山批绿 使山区增收35亿元…
放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翻出来看了,很纠结要不要看,在害怕些什么。很流水账,为了赞颂而歌,太容易了,一切苦难中凝结的伟大去掉了苦难,只剩下顺理成章,什么都没了。可以理解为这样题材的一部片子,拍摄者都在避讳着什么。林永健老师的演技是公认的,但对李保国老师的刻画,只有皮囊的三分,未得精髓,不入味,只是煮熟了,能吃了,导演编剧似乎也都没有给予角色刻画以支撑,只有美术化妆在尽量找感觉,摄影的一些机位也选择了林老师和李老师稍微有些相像的角度。基本没故事,没中心,没主体,没人物。台词就更不用说了,节奏也很奇怪。在画面上,影片呈现出一种三流电视剧的质感。且用流水账的方式进行铺陈,没有厚度。编剧最迷,没有任何起承转合,一切都张口就来,故事零碎,纪实的情节流水账,自己编造的情节太烂,对人物是一种破坏。
亲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