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电影全程都给我一种比较糟糕的观看体验,真的很想只给两星,前面戏份真的很拖沓,大叔的一系列反应和中途有些地方都莫名其妙不合逻辑。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糟糕,只是之前我看了一部同类型的《野性》,一部豆瓣评分并没有《东方男孩》高的电影,但是相比之下,《野性》却给我全程良好的观看体验,同样也是站街男妓,同样也是大叔爱上了男妓,帮助男妓回归生活,但是《野性》就能做到虽然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的感觉。
野性里面大叔很爱男主,东方男孩里大叔也很爱男主,但是东方男孩的大叔在经历了那么一次被洗劫的经历后还能那么为男主付出,抱歉,我知道是电影,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而野性里面大叔也为男妓付出了一切,但是就是很自然,很不突兀。
而且野性最后也没有把爱上的人认做"儿子"来结尾。
这个故事的情节虽然不快,但是非常紧凑如果一个男孩除了肉体,无法用其他来换取生活费,还叫不叫MB呢电影一开始就将人性的善与恶、人性的性欲与贪欲非常赤裸地摆在观众的面前可是接下来,情节一转男孩和大叔就用50欧元一次的性爱联系在一起进而一点一滴有了生活的感觉当大叔慢慢地尝试将男孩从东欧贫穷地区流浪汉团体中挽救出来时出现了一般商业电影都会出现的灾难情节手法老道地进行了收尾这部电影特别在于讲述故事的节奏好像别的电影都是按照节拍来讲故事而这部电影是用两个节拍之间的空隙,形成自己的节奏,来讲故事第二个特别就是镜头感里面欧洲味道很重如果去过欧洲,一定会被吸引住第三个特别就是台词的简约简约到让整部片子非常的干净甚至让人感觉自己平时在生活中讲了太多的话而真正地了解、爱情并不是依靠语言来强迫形成的第四个特别就是这部电影讲了欧洲文化中对人性的观点当爱情在比较大的年纪时,就不会那么浓郁反倒是人性的光芒越来越强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来说电影中的大叔,谁不爱!
开始前半小时叙述性不强,实质目的性不强,很多零散的镜头不够连贯。
两个男主人公第一次搭讪的那一段拍的还行。
一帮男青年来到丹尼尔家寻乐、搬家(其实就是明目张胆的偷窃)以及丹尼尔冷静的反应其实都满有趣的。
从马列克第二次去丹尼尔家开始,连个人才算真正的开始之间的感情,或许从车站的第一眼开始就被对方吸引。
这种转变也是从外在到内在的,两个人在不断相处中找到平衡,慢慢释放,慢慢融和,最后是信任,依托。
不管是异性同性,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信任与依托。
如果对方身上没有足够让你信任的地方,没有让你更有安全感的地方,那么你们不那么需要在一起了。
这部片在站在非法移民以及同志的双线视角,从MB约炮开始,最后感动我们。
身边有真感情,遇不遇的上,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运气了。
四星半!
四个篇章四个起伏移民和富人的冲突就像童话一样的相遇和结识没有太着重于强调深刻的社会问题而是在非法移民的背景下刻画缺乏安全感的男孩形象两个人的爱情平淡却富含张力而电影中着重叙述的小群体只是凭借利益关系维系的所谓的兄弟情其实就如塑料一般只不过是以多数强势一方压倒另一方而已“吊儿啷当”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用强硬的人际和手段霸凌弱者虚假、愚蠢而且自以为是
“章回体”电影,四个章节转换地干净利落,用场景以分别,切合题目。
两个小时下来,两位男主所形成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挖出厚度。
而从这段“老少恋”里牵扯出来的移民现状,好像已经从情绪里升华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
导演对于混乱场面的掌握十分娴熟,室内抢劫的和宾馆的桥段,爆发出蓄意已久的张力,虽然人物微有扁平,东欧少年的依赖倒可以理解,大叔的转变似乎不具有说服力,但亮点不少,包括开头的俯视镜头,空旷的公寓,和混乱的抢劫以及宾馆里所发生的困囚和解救再次困囚,冷静克制的惊悚代入感很强。
最后收束的时候,是一个治愈的爱情故事,从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变成了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并且帮助你。
#影# 《東歐男孩》《Eastern Boy》7/10中年發福男在火車站找Money Boy,想不到卻陷入東歐黑幫的陷阱被洗劫一空,。
MB缺錢找回他賣肉,兩個人居然就好上了。
MB想脫離幫派被打,中年男深入虎穴救人……習慣了法國電影的極端化、輕喜劇和什麼都要裸的畫風,這部話題嚴肅但又點到即止隔靴抓癢,左右不是味道。
導演要把車臣戰爭、東歐滯留難民、無業青年等社會熱點融為一體,但又不給任何出路,總覺得鏡頭背後有隱隱約約的自大和優越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就因為愛上一個人,英雄地去“拯救”他,但同時卻出賣了他賴以生存的原生群體。
為什麼只有這一個是值得救的,而其他那些就應該進監獄或者被慳返?
導演選擇對個體的憐憫,但卻往這個群體潑上一盆污油,對於法國國內日益膨脹的排外情緒,這片子簡直就是默默火底加柴。
畫面感和鏡頭語言控制的再美麗,失去了推動社會的正面意義,無法喜愛。
在诸如人性,情感,同性题材,移民问题,战争悲剧等一系列的角度之余,在影片的最后,Boss逃离警察的追捕免遭遣返,拿着皮夹克里的钥匙,是否会怀恨在心,又将去往何处?
影片最终在律师承诺可以拿到公民ID,主人公二人平淡离开做结尾,并未花上句号,这一伏笔是否是在暗示,诸如上述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未知的发展轨迹?
但配合前半段的压抑,逐渐到高潮努力获得的救赎,还是给人以强烈的希望,似乎曙光就在眼前......
我看了几遍 ,说不上特别喜欢的电影我却看了几遍,因为我想弄清楚到底最后的最后男主只是想靠父子关系解救他还是只想用父子关系掩盖他对男孩的眷恋。
男孩是世俗和纯洁的结合体,索要苹果手机作为嫖资,同时却在男人不肯干他时恐惧他会被抛弃。
男孩求的也许只是一种关爱,无论是以什么形式。
这仍然是一部给我留下问号的电影
电影把这份感情拍摄的平实、隐忍、克制,从没有过多的夸张的表情和演技,而每个镜头却充满了张力,完美体现出导演和摄像的功力。
乌克兰少年隐射的又是国家的动乱、贫富不均这样的命题,瞬间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虽然是一个和平的法国,却完美展现了另一个国度饱受动乱惊吓的人们的内心,大叔的爱情从不退缩,因为他的善良总是让他相信,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喜欢西欧和美国电影中展现的那种平凡而又豁达宽容的形象。
从情欲的放纵到相濡以沫的陪伴,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又美好。
那么,大叔和乌克兰少年应不应在一起呢?
或许是电影接下来的命题。
毕竟这部电影从爱欲到爱情再到亲情的转变都有所突兀。
可以说,大叔对乌克兰男孩的爱恋从开头到末尾都展现在了一个孤独的中产阶级中年男子对一个少年的爱欲之上。
最根本的是,有个人能恰当的派遣他的孤独和寂寞。
到此为止,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在欺骗和恐惧中将爱和希望奉行到底。
“什么让我们在一起”是法国电影《东方男孩》四个章节中第三章的标题。
《东方男孩》首先当然是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法国中产阶级男人丹尼尔和东欧男孩马列克由肉体买卖关系发展到爱情关系并终于“在一起”的曲折过程。
但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国族身份,电影很明显还具有政治影射的层面,即对西欧和东欧、东欧内部、欧洲大陆各国族等等关系的梳理。
而标题《什么让我们在一起》这八字已然明确表达了编导罗宾•坎皮略对于欧洲大陆各国族“在一起”的诉求,并且显然也已经找到了实现这个统一梦的关键。
那么,关键是什么?
一、东方和世界虽然丹尼尔雇佣的保洁阿姨来自菲律宾,在第四章《霍特宾馆•地牢和龙》里也有很多黄皮肤的非法移民,但是根据剧情发展判断片名《东方男孩》的“东方”并不指向和法国隔着千山万水的远东。
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目力所及的世界仅限于欧洲大陆,他的东方因此仅指东欧。
《东方男孩》影片名称用“东方”起首,很难不让人猜想电影将着力于展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因文化差异造成丹尼尔和马列克交往的各种障碍和冲突。
虽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远东和法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但是小差异不等于无差异。
比如宗教信仰,即使都以基督教为主流,但法国主导的是天主教,而东欧主导的是东正教。
再比如法国是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在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才结束共产主义进入资本主义。
只是猜想终归只是猜想,电影根本没有涉及这些形而上意识形态的领域。
罗宾•坎皮略关注的是更为基本的吃穿住行、谈情说爱,而这些领域在法国人和东欧人之间是你有我有,并无二致。
马列克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裔非法难民。
他和一帮来自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的男孩们混迹在巴黎北站,以坑蒙拐骗为业,顺便也出卖青春肉体。
正是后一点让他勾搭上了中年大叔丹尼尔。
第一章《女王大街》除了勾搭的重头戏,罗宾•坎皮略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绘这群男孩们在车站晃晃悠悠的生活,他们喜欢吃全球化的快餐,还有一组镜头特别表现了他们得到一双耐克球鞋的兴奋。
第二章《我是人质》里,丹尼尔因为非法召妓所以被男孩们要挟,并入室洗劫了他的家。
在洗劫之前男孩们用丹尼尔的苹果电脑玩游戏,在客厅里伴着电子舞曲跳舞。
再之后进入第三章《什么让我们在一起》,马列克瞒着伙伴们和丹尼尔偷偷来往,丹尼尔提出每月的包养费但是马列克宁愿要一部苹果手机。
因为偶尔会留宿,马列克希望丹尼尔给遭劫的家再添一台电视机,第二天丹尼尔便扛回了一台三星电视机。
耐克、苹果、三星、快餐、电子游戏、电子舞曲,《东方男孩》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些西方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标签。
来自东方的马列克及其伙伴们热烈拥抱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没有人回头看一看自己出身地的文化传统,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坚持传统。
除了马列克被同伙控制这一外界的障碍以及因此引发的冲突,丹尼尔与马列克之间唯一的差异和障碍便是语言。
第一次在北方车站勾搭,丹尼尔问马列克姓名,结果马列克用英语回答:“抱歉,我不会法语。
”后来法语的教学便成为他们一项爱情活动,“手”、“手指”、“手臂”、“肩膀”、“胸部”、“乳头”、“脖子”、“下巴”、“嘴”、“笑容”、“我的笑容”、“你的笑容”。
在罗宾•坎皮略的镜头下语言被搭建成一座沟通的桥梁,他让丹尼尔和马列克从身体跨向精神,他们带着“笑容”带着希望前行。
同样关于语言,希腊导演赛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恒与一日》却恰恰与《东方男孩》相反,在该片中语言是向后退的。
老诗人亚历山大计划续写19世纪希腊民族诗人的一首长诗,他曾经向老年痴呆的母亲倾诉:“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
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家的感觉?
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荡家中?
”但是这个续写计划难以为继,除了因为他罹患绝症来日无多,更因为母语已经失落已经被遗忘。
所以在《永恒与一日》,语言是无望的。
诗歌失去了栖息的语言,亚历山大失去了他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的祖屋。
因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祖屋被女儿女婿卖给开发商将拆除改建成公寓楼。
同样失去家的还有被亚历山大赎救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
小男孩跟随老乡塞林逃离被战火摧毁的家乡,在希腊短暂停留,却不想落入了人贩子的魔掌。
小男孩得救了,塞林却在意外中丧生。
葬礼上,小男孩吟唱着一首挽歌:“哦,塞林!
海洋如此辽阔,你将前往何方?
我们将前往何方?
就算有险峰山涧、警察军人,我们也从未退宿。
如今我面对无尽海洋。
夜晚我见到母亲,悲伤伫立门口。
那是圣诞夜,山峰覆雪,铃声响亮。
但愿能听你畅谈那些港口,马赛、那不勒斯,和那辽阔的世界。
哦,塞林!
说说这个世界!
哦,塞林!
说吧!
”亚历山大失去了家,小男孩失去了家乡,亚历山大跟小男孩告别:“你将踏上旅程,走遍港口,走遍世界。
”世界很大,何方是家?
而马列克幸运地在丹尼尔这里找到了家。
有一场两人在超市购物的戏,推着购物车冲着镜头走来,马列克坦诚他的真名是罗斯兰,在车臣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
但就在这场戏里罗宾•坎皮略却意外插入了一个丹尼尔家的空镜头,镜头沿着房间走廊往里推。
之后再次切回超市。
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空镜头?
这并不是平行蒙太奇,因为在房间里没有另一个情节发生。
但细思下来却会发现这是罗宾•坎皮略的神来一笔,它隐隐约约表现出在马列克心里丹尼尔的家已经代替了他失去的家。
当然最后丹尼尔帮马列克摆脱了团伙的控制,并通过法律程序收养马列克为儿子,正式成为一家人。
如果说赛奥•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对人生是悲观的,他的视角是回望的;那么,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肯定是乐观的,他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
无论曾经的东欧和西欧是否属于两个阵营,终究属于同一个欧洲。
二、男孩和男孩们《东方男孩》的英文名是Eastern Boys。
Boys是复数,确切的中译名应该是《东方男孩们》,除了马列克,还包括他的同伙。
男孩们的团伙结构明显取自现实。
大BOSS控制着所有成员的身份证和护照,所以马列克不能随意脱离团伙,一如苏联在解体之前对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控制。
即使苏联已经解体多年,俄罗斯依然对东欧各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14年春乌克兰的内战便是向西方(欧美)转还是向东方(俄罗斯)靠拢的分歧所致。
关于这三方,罗宾•坎皮略在电影中设计了一个别具深意的意象,当丹尼尔决定要马列克脱离团伙的时候,窗外刚好飞过三架军用飞机,而且这个军用飞机的意象连续出现了三次。
紧接着的故事便是丹尼尔前往霍特宾馆拯救被大BOSS囚禁的马列克。
所以那三架军用飞机绝对不是拍摄时偶然飞过窗外,它们预示的是一场战争,是丹尼尔、马列克和大BOSS三人之间的战争,在象征意义上则指向西欧、东欧和俄罗斯。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复杂,至今乌克兰内部还存在亲西方还是亲东方的分歧,而电影在第三章结束时马列克就已经完全与丹尼尔结成了同盟。
罗宾•坎皮略通过五场床戏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结盟的过程。
第一场,马列克主动送上门希望完成在北方车站协议的买卖。
马列克在床上全程背对着丹尼尔,完事后他接过五十欧元便一声不吭地离开。
第二场,马列克又主动送上门,不过这一次他在床上和丹尼尔面对着面,甚至双臂环上了丹尼尔的脖子。
完事后也没有立即离开,却怡然地拉上被子睡了一觉。
之后更是自己去厨房找了吃食。
第三场,这一次是在上床之前进食,而且是两个人一起。
事毕后则是两个人在床上教学法语的那段情节,语言随着指尖在两个人之间流淌。
可惜这场床戏的收场并不愉快,丹尼尔希望马列克做一个艾滋的检查,马列克觉得受了侮辱愤而离去。
而丹尼尔也抱怨马列克为什么“从不在这过夜?
”第四场,马列克开门见山告诉丹尼尔当天可以留下过夜。
然后两个人慢慢吃饭洗漱。
上一场的吃饭是隔着窗玻璃拍摄的一个短镜头,没有声音。
这一场的吃饭是一组镜头,丹尼尔忍不住想要抚摸马列克,马列克傲娇地拒绝了:“吃东西的时候不动手动脚。
”在床上丹尼尔情难自禁地颂扬马列克的美,一寸一寸亲吻他的身体。
马列克幸福地微笑。
在第五场床戏之前是那场重要的超市购物戏,马列克跟丹尼尔坦诚他被战争摧毁的家世。
被震惊了的丹尼尔回家后一直沉默无言,当晚甚至拒绝了马列克主动的求欢。
这最后一场床戏以失败告终。
上床之前面对沉默的丹尼尔,马列克曾经爆发。
马列克:“为什么不相信我?
我说的是事实。
”丹尼尔:“冷静点,马列克。
我相信你。
”马列克:“罗斯兰!
”丹尼尔:“罗斯兰。
是的……”马列克:“你甚至不相信我叫罗斯兰。
”丹尼尔:“我需要时间适应。
改变称呼并不那么容易。
”马列克:“如果你不相信我叫罗斯兰,那你根本不会相信我的一切。
这不对。
我的名字,你不在意。
我的家庭,你不在意。
炸弹、战争,你不在意。
这些都是真的。
我没开玩笑。
用法语怎么说‘信任’?
”丹尼尔:“信任。
”马列克:“我信任你。
”丹尼尔:“你信任我。
”马列克:“而你呢?
你不信任我。
”其实丹尼尔不是不信任马列克。
他用之后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信任。
他不再和马列克上床,继而为马列克将书房改造成另一间卧室,因为“我不想再和你做生意。
” 并且希望马列克能找一份正当工作,因为只有等某天马列克独立了强大了而不只是一个战争遗孤,两个人才能摆脱买卖的剥削关系,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发展一段真正的感情关系。
五场床戏两个人,是一个循序渐进关系慢慢改变的过程,马列克从开始的冷漠抗拒到主动示好,而丹尼尔则是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热情洋溢,进而跨入一个实际性的阶段,为马列克也为两个人的未来做长远规划。
他们将彼此的未来托付给对方。
三、信任安德烈•德尔沃是比利时著名导演,而比利时是法语区和德语区交汇的地方,鉴于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他曾经发表如下观点:“仅仅让多种语言共存,让多种文化自我在一个空间中共存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的‘交流’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人。
” ①虽然《东方男孩》放弃了东欧和西欧在文化层面的差异和冲突,着重于政治对人造成的阻隔,但把德尔沃句子里的文化替换成“人”、“国家”、“民族”却可以十分妥帖地表达罗宾•坎皮略关于欧洲大陆统一的梦想。
丹尼尔和马列克在电影里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就是西欧和东欧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国族之间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
电影完成了目标;现实,任重道远。
建立、激发、完善的关键是什么?
“在一起”的关键是什么?
正是马列克所要求的那个“信任”。
参考书目:①弗雷德里克•索谢:《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第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就是觉得不好,就是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
2014年4月,在巴黎的地铁站匆匆一瞥看过这部电影的海报,然后久久不能释怀。好奇怪,那时候在欧洲发生的事我每一件都记得,仿佛都在昨天。
第一章女王大街俯拍镜头,以上帝视角拍摄一段无所事事的青年和中年男子的寻妓过程;第二段我是人质,“搬家”与轰趴在电子乐的节奏中有种失魂的兴奋感;第三段起片子剧情走向空洞,人物扁平,一路放平直走下坡路,最后以法国非法移民这个政治话题收尾,所谓高开低走不过如此。
爸爸真的变成了爸爸
年龄差拯救世界
哎,感觉好无情,大叔喜欢他一开始也是因为“你好美”。。。MB变爱情故事看得多了,这种最后做父子也太扯了吧喂
坎皮略的“社会与爱”主题,大环境与个体感情诉求的冲撞对比,克制的镜头下暗潮汹涌,冷峻的色调中爱意盎然。一场堪称惊悚的打劫戏看得人紧张咋舌,又把主要角色的轮廓都描绘清楚了。特别喜欢开场俯拍镜头。
我要个iphone4 64g的
所谓东方男孩的确挺美的,不过这个拍摄手法有问题,叙事很脱节,想探讨的想法太多,电影本身的戏剧张力和演员功底却不够。
视野掠过东欧移民遭遇的困境与制造的问题,无论他们败落抑或是跋扈,都带给人煎熬的难受,混杂着惋惜与恐惧,可恨与可怜过于密集交缠,无法让理智或情感予以评判。Daniel大叔这种被剽掠后的无尽付出,虽然暖意融融,却不得不承认有点莫名其妙。话说,五十多岁,一个人干干净净的生活,看着好亮堂。
2022-09-11重看。最后结尾安排了两人走出法院的长镜头,两个人没有按照规则走人行道,而是选择直接穿越马路,非常有意思的暗示。影片从性金钱交易到感情戏再到非法移民问题,连跨三个议题,但是没有一个是说的很好。而且两人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欲望-欺骗-金钱关系之上。罗斯兰打开心门的时刻仿佛还是缺少临门一脚,不够让人信服。
为什么是年上攻??!(重点错) 请允许我高度概括为:卖淫出真情 从良喜赎身
大叔对小受一见钟情引狼入室被打家劫舍仍矢志不渝.肌肤之亲日久生情,小受念君真爱以身相许,大叔被其身世触动要给他真正的家.大叔勇闯非法移民窝盗出证件救人水火,然后把小受给收养了.这么基情滚滚跌宕起伏的故事被拍成这副德性导演你真是天才
跟BPM是有点像的,半途视角突变,一半个体情感一半社会问题。爱情真伟大啊。
人物角色也太刻板了。到最后也没看出来这电影想表达什么。
太奇怪了! 好奇怪啊,真的好奇怪啊!
典型欧洲文艺片的节奏。同性恋只是切入点,主要还是凸显社会矛盾。非法移民是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话题,暴力也是法国永恒的主题。只是最后这个结局太惊悚太震撼太出人意表了!接受无力。。。
透过同志故事反应非法移民的问题 故事流畅紧凑 这样的题材还是第一次遇到 核心还是在讲感情 也是可惜之处 当纯粹的交易关系上升到感情关系 认识到真实的对方时所产生的猜忌不信任甚至恐惧 最后为对方奋不顾身 再加上悬疑设置更把观众和两位主角的命运连在一起
美国丽人 其实是初次对话时的小受太美好
乱了吧,结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