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南斯拉夫多数关于战争的电影不一样,《生命是个奇迹》富于魅力的角色,热情和幽默。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作品用漩涡般的方式,托盘而出那些荒诞的、矛盾的、不屈的、乐观至上的普通民众,拒绝让渡他们的个性,绝不屈从那些非人性化、肤浅的爱国主义。
这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九部剧情长片,是关于南斯拉夫战争的第二部,地点设定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边境小镇,1992年是波斯尼亚战争发生时。
在开场阶段,库斯图里卡把故事图标在最后的也许是最怪诞的,南斯拉夫国家社会主义之上。
他们在用宏伟的奇诡的方式庆祝革命成果、工业发展,工人们的自我管理强烈比照地方性的贪污和国家的平均主义。
这一切都在发出名为“系统崩塌”的信号。
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它非常规的叙事组织,《生命是个奇迹》聚焦在一个波斯尼亚的塞族家庭——Luka,是一个工程师,他的妻子Jadranka是个歌剧演员,他们的儿子Milos是个有宏图大志的足球运动员。
库斯图里卡又一次没把重点放在戏剧结构上,而是对诚实地,毫不妥协地描摹一个英雄形象更感兴趣。
危机步步逼近,当地的党派领袖在猎捕狗熊的行动中被暗杀,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传来的消息越发让人不安。
可是,当地人仍过着平凡的日子,希望可以避免骚乱和流血事件。
Luka正忙于火车隧道的计划,希望能借此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Jadranka仍旧做着演唱家的白日梦,Milos正焦急等待“游击队俱乐部”的来电。
终于内战爆发了,拆散了这个家庭。
Milos应征入伍并被俘虏,Jadranka与一位音乐家私奔了,Luka的世界看上去崩盘了,直到他遇到一个年轻姑娘Sabaha,她是穆斯林人质,Luka想拿她换儿子。
某些主题和画面如此规整地显现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它们的基本寓意需要用心发觉。
库斯图里卡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电影生涯离不开对诸多导演的热爱,包括:亚利桑达·彼得诺维奇、基沃金·帕夫诺维奇、杜尚·马卡维耶夫等,这些都是上世纪六〇年代,“南斯拉夫黑色浪潮”(Yugoslav Black Wave)的领航者。
这些导演验讫了意识形态的迷思、极权主义的内核,摆出了展现巴尔干个性的三棱镜,成为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最为丰富的一页。
库斯图里卡接过旗帜,继续挖掘混乱时代的生活、历史概念、革命热情以及理想主义的盲目,充满诗意地强调了“黑色浪潮”的精神,来雕塑自然世界中人类的异化。
前南斯拉夫持久不变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巴尔干冲突是源于城市和农村社会的巨大差异。
库斯图里卡把电影眼镜瞄准了,中世纪般的残忍的几个城市:萨拉热窝、杜布罗夫尼克、乌科瓦尔、格拉日德等,这些地方无一例外被卷入不安定之中,平民遭受着可怖的暴行。
野蛮的,短视的“后现代”的残暴,让仇恨的火苗植根在骨头里,城市人和农村人成了对立面。
《生命是个奇迹》的氛围、布置极大地挑战了家长制的核心。
以上的分析被“后米洛舍维奇”时代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支持着,他们选择忽略都市人的复杂性。
1945年以降,铁托的共产主义把一切敲碎,南斯拉夫土著的中产阶级全部被捻灭,逐步取而代之的是不均匀地混合:小型商业、成长中的共产主义装置、战后人口移动潮,农耕社会正在快速变革中。
这一变动始于上世纪初,国家在奔向现代化,城市在扩容,共产主义革命强势发展,国有化经济早已显露。
马克思笔下的“自然”说,它可以被人类的力量征服的,在于不断发展的生产资料。
与之相呼应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筑有一张“面孔”指向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代理人。
彼得诺维奇、帕夫诺维奇以及马卡维耶夫的电影表达的是,农业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巨变,成为了半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电影里的主人公是绝佳代表,他们的生活变化了,处于一种明显的身份危机,最首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
比如《当我死后》(1967)中的小偷,《快乐的吉普赛人》(1967)中的反英雄人物,《电话接线生》中的当地官僚,他们都是战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受害者。
他们很困惑很迷失,在政党面前他们过得很挣扎,革命成果、工业成效都让他们感到费解。
贫穷、怪相、无趣的工作、肮脏的城市都使他们沮丧,他们丧失了目的性,忘却了超然,只能借酒消愁或者暴力犯罪,试着摆脱窘境、抚平失望。
在库斯图里卡的早期作品中,小镇上的角色们,生活在战后的南斯拉夫,面对着大量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挑战。
比如《你还记得多莉·贝尔玛?
》(1984)中的Dino,他享受着摇滚乐以及初次性经历的欢愉中,又如《爸爸出差时》(1985)中的Mesha和Senjia在1948年的暴动中被拘捕,彼时铁托和斯大林已关系破裂。
库斯图里卡关于吉普赛人的电影,呈现了依附自然的诗意。
在《流浪者之歌》(1988)和《黑猫白猫》(2000)中,他通过Romas流浪的生活方式、梦境般的存在、宿命的论调、情感的张力以及最为重要的直觉,来表达对于自然的热爱。
自然化身为他们所有梦想、争吵、欢庆的背景,是他们的保护神,是他们排解烦恼的对象。
在库斯图里卡第一部表现前南斯拉夫战争的电影《地下》(1995)中,他万花筒般地安排了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的转变,Blacky和Marko是两个热情的游击队员。
库斯图里卡也不忘提醒观影者基于大地的“根”意识。
他们表现出对纳粹的憎恨,对共产党的信任,后来他们在“进步”社会中变得扭曲,转而憎恶堕落的城市、外国人以及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轻蔑。
Blacky以及一小群追随者躲进了贝尔格莱德的地窖中,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保持着虚伪的正常生活,热情高涨地想要重新起义。
Marko是一个老练的党徒,在上世纪九〇年代背叛了这个国家,成为坐着轮椅的军火贩子,在前线的无名小村被汽油烧死。
Blacky回到地上后,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贞,加入了又一场战争,只是感到更多的动荡不安。
更夸张的是,他勉强自己给儿子解释太阳和月亮的区别,还指鹿为马。
年轻人在漫长的地下生活后,他已经完全地与自然世界脱离,并且被父母洗脑了,这个革命生产的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最后一幕奇幻的庆祝,无地产的、被放逐的人民所处的“小岛”脱离了大陆,建造新房子开始新生活。
步入当代,《生命是个奇迹》突出了角色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小镇的职业者(护士、工程师、军官、歌剧演员),他们从不想脱离自然的亲昵。
库斯图里卡的镜头下,他们乐观、天真、仁慈,也没有对旧系统的分解表示哀悼,也不支持民族主义的战争。
他们没有想要对社会主义同志情谊、集体主义纪律做出妥协,那些都是西方记者鼓吹的东西。
他们相信快乐不可遏止,给了这部电影足够多的情感张力。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电影,充满了视觉双关语。
他发觉,就算是自然界最卑微的东西都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社区沉落在悲剧之中,Vujan的毛驴因为痴情而想要卧轨自杀,表达出可以为爱而死的信念。
火车和轨道象征着帕夫诺维奇式的诗意乡愁,库斯图里卡没有把摄影机对准噩梦般的都市,被污染的乡村,切断了Luka、Sabaha与周遭的联系,疯狂和纷乱与他们无关,他们俩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找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聆听着Vujan之于初恋的抒情诗。
这一对“夫妻”明白了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内含:爱、宽容、理解,这些都是战乱纷飞中最需要的。
当Sabaha承认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而不是穆斯林领袖的女儿时,Luka意识到交换人质是不可能了。
他们用希望武装自己,逃离了凡尘俗世,继续发展他们的爱情,自信不可能为可能。
他们梦一般的美丽世界,布鲁盖尔图画中的自然风光,波西尼亚的山峦,清新的牧场,代表了命中注定的爱情。
即使,Sabaha在意外袭击中受伤了,Luka抱着她穿过雪地山川去医院。
另一方面,战争的支持者显出了道德沦落的一面,完全背离了“自然”。
当地政党领袖在猎熊行动中被刺杀,幕后指使者正是他的副手。
嗜毒的投机者,自我标榜为“超人”的Kovacevic把战火带进了原本恬静的乡村,他的死太具讽刺意味,用军用卫星电话与接线员“声交”,在隧道里疯狂手淫时被火箭筒炸死。
隧道连接了战争双方,运送军需、交换人质,正是桥梁的意义。
毋需惊奇的是,电影中大多数的角色代表了一种道德垮塌,在特殊时期显得更为畸形,只是库斯图里卡没有正面描写,或者干脆不写,这是因为他拒绝赋予他们个性。
《生命是个奇迹》唤起很多观影者对巴尔干半岛那长达十年的杀戮的记忆。
在同一时期,很多东欧电影表达的都是满足的舒适的生活,《生命是个奇迹》传达了一份流动的反战书,库斯图里卡改组了那些诗意的图案,更聚焦在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残酷,他描绘了一段战火中的神仙眷侣,坚持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物欲喧嚣的世界,库斯图里卡的作品证明了东欧真实的声音,并不能被市场经济的需求所湮灭。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一个南斯拉夫土生土长的人,从铁托时代到联邦解体,1954年出生的埃米尔全部都亲身经历过,这部《生命是个奇迹》是描述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时期,塞尔维亚一个铁路旁边的小村庄,在战争中遭受“洗礼”的过程。
主角卢卡,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幸福的父亲与丈夫,而实际上, 他的妻子嘉德兰卡任性、自私、冲动、神经质 ,儿子对足球有着很高的天赋却被应征入伍,作为铁路工程师的他面对着这些烂摊子,无力且无奈,在经历了妻子与情人私奔,儿子被敌方所俘虏之后,卢卡几近绝望,而这时被他救下的穆族女子撒巴哈作为己方的俘虏可以换回被俘的儿子,可是从两人的初次相遇就可以看出来,坠入爱河是那么的简单,可嘉德兰卡这时也回来了,她是不能被原谅的,最后也在两军交换俘虏下迎来结局,而撒巴哈最后也回到了卢卡的身边。
童话般的世界:木屋,明月,积雪这是我看埃米尔的第一部电影,说实话,在前半小时的描述中,我很难进入剧情,可能是我下载的奇怪的配音,还是荒诞的剧情,不过可以看出来导演镜头下描述的村庄是幸福祥和的,完全不像是在战火纷飞的国家中,埃米尔描述的的世界是理想化的,无论是熊吃人,还是脑满肠肥的市长,他都是幽默地展示的。
而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贯穿全片的驴子米莉察,它一直默默地旁观戏中人的命运,并适时地安排着故事的进展,它是一只特立独行的驴子,开篇被说成失恋了想自杀,中间见证了卢卡与撒巴哈的爱情,而最后也拯救了失恋想自杀的卢卡,这是一只奇妙的动物,而整部影片一点也不缺少奇妙的动物,克罗地亚跑来吃人的熊,让卢卡与撒巴哈初次相遇的老鼠,时刻观察卢卡与撒巴哈恋情的奶牛猫与田园犬,还有在战前破壳而生的小鸡。
而无论是战前出生的生命,还是战中炮火纷飞下幸存的生命,甚至出现的爱情,都是活脱脱的“生命的奇迹”,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时时刻刻认为生活是个奇迹,可是经历战争抑或是波折的洗礼后才会有更深的感触吧!
卢卡遇到了他的撒巴哈,我们也会的!
卢卡与撒巴哈《地下》这部影片一直在我想看的影单,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一种立马去找《地下》的资源的想法,想要更加了解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再次展现战争下的人的艺术。
PS:这个电影一定要找优秀的字幕,我这找的字幕简直头疼😂
我从来,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生机勃勃的电影。
每一个生命都是角儿作为一个从小跟着老爸看过无数动物纪录片+特喜欢看宠物小视频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深得我心,怎么就这么爱!!
请各位演员出场首先是一号演员:驴出场:铁道上死活拉不走“她怎么在哭?
”“她失恋了,正等着火车来把她撞死。
”
然后,当这头失恋的驴看见男女主激情滚地板时,她被捂住眼睛,主人轻声对她说:“老姑娘,你可不能看,你这辈子搞得够多啦。
”
最后,在男主卢卡打算卧轨轻生时,她又站回了铁道上,生生拦住了火车。
卢卡起身抱住了驴,他可不能无视她生命的馈赠呀。
二号及三号演员:猫 & 狗他俩是一对活宝,是卢卡的宠物。
猫特别喜欢抢人的东西吃,人吃一口,她也一定去吃一口。
她在屋顶把足球轻轻一推,让主人滚到山坡下去捡球。
狗活蹦乱跳,喜欢站起来,两只前脚靠在人身上。
他俩呆在一个床上就打,打得不可开交,眼花撩换,手舞足蹈。
女主撒巴哈到来后,猫跟了女人,狗留在男人身边。
当男女交欢时,猫和狗在床下看直了眼(也或许是不忍直视)。
四号演员:马马是邮差的坐骑。
邮差和卢卡在屋内相谈甚欢时,他总是被关在屋子外面。
好不容易门开了,好奇宝宝当然要走进去看看。
结果被主人无情轰走:“你进来干嘛?
你会下象棋吗?
”被主人骂道“一点礼貌都没有”的他还被狗汪汪大叫着凶,真是一点尊严也没有。
这些小动物啊,这么偏执可爱,还带着一点点霸道,但是没有忘记主人的好,又是那么听话乖巧。
在自己可行动范围内皮了个遍!
同时可别忘了他们是大自然的礼物哦,有了他们,生命不会消失,奇迹永远都在。
在异国开启一段奇异的恋爱当湿漉漉撒巴哈被士兵押进卢卡的小屋时,卢卡眼里的怜爱就止不住流了出来,但他还想克制、警惕,因为这个女人是用来交换前往敌国打仗的儿子的敌国俘虏。
这哪儿能克制住啊,卢卡悉心安顿、照顾撒巴哈,撒巴哈也打扫着卢卡的家。
前一天卢卡因为撒巴哈穿了自己出轨老婆的衣服而吼她,第二天就给她找出了嫂子的衣服供她挑选。
屋外战火轰轰,卢卡邀请害怕的撒巴哈与他同睡。
“你不要害怕,炮火一会儿就停了。
”“等炮火停了我就走。
”炮火来的更猛,哗啦啦顶灯都掉下来。
“卢卡,我们该怎么办?
”卢卡抱着瑟瑟发抖的撒巴哈,直接就吻了上去。
当卢卡得知撒巴哈并不能起到她应有的作用时,他气急败坏,念子心切的他把撒巴哈轰走。
撒巴哈在山上走啊走,突然看到一些树枝上挂着衣物,她寻着这些衣物跑去,找到了卢卡爸爸的山间小屋。
卢卡没法拒绝总是笑盈盈的撒巴哈,当他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次面对撒巴哈时,他更坦然,更直接地去爱她。
他们相拥,在草地打滚,在草垛里做爱,在泉水里嬉戏。
他们的爱如同冰镇西瓜仁一样新鲜可口。
当卢卡浪荡的妻子回来并与两人对峙时,撒巴哈跑了出去,卢卡追。
当卢卡最终在铁道上找到撒巴哈时,他对她说:“我不会回去的。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了。
”
最终撒巴哈还是要离去,她作为战俘被交换,两人彻底分开。
卢卡昏沉沉发烧时,他梦见自己和撒巴哈在天空翱翔。
欢迎关注公众号:雾主
用一条铁轨串联起战争年代的往事,用一头驴倾注压抑的情感。
《生命是个奇迹》是关于人性和生死的探讨。
相比《地下》的覆国沉痛,这部影片则更多轻描淡写地描绘普通家庭在战争外力撕扯下分崩离析的全程,同时又给予一种反叛的情感寄托,展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导向和内在斗争。
电影巧妙地把重点放在卢卡和外族人质萨巴哈的擦枪走火上,用诗意的场景和浪漫的色彩谱写这一场关于欲望的梦境,而避免以固有的方式刻画妻离子散的悲怆。
电影添加荒诞的细节,调度动物搭建另一种视角,都使得影片节奏起伏错落有致,同时也让影片中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更加丰盈,战争对日常的渗入更加真实。
卢卡和萨巴哈的爱情是压迫下欲望横流的冰山一角,是跨越宗教种族的人性本质。
欲望在和平年代被伦理道德束缚,仍可以以勇气去反叛。
在战争年代被命运致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的警告,所有的美梦顿时宣告幻灭。
村民的狂欢是压力的倾泻口,锣鼓喧天的欢乐背后是无数的亲情链的断裂。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多元的存在,荒败的铁轨,漏气的足球,被老鹰啄死的鹅。
原野的四季仅仅在真情润养下存在,更多的眼睛目睹着漫长残酷的冬。
其他的你说得都还算到位,除了一点:我来纠正一下:《金刚》就是狗屎,只不过是金的狗屎而已...能够喜欢Kusturica作品的人,竟然把《金缸》拿过来与《生命是个奇迹》相提并论???居然!!!居然!!!居然!!!你这样就是对大师的亵渎!!
库斯图里卡的“生命是个奇迹”那天影子像变魔术般从包里掏出来,问我看过么?
我愣了一下,只看过他的黑猫白猫,地下和你还记得多利贝吗?
倒还真不知道04年他还出了这部片子,不过缓过神来还是惊喜溢于言表,高兴地拿回去,但做不到看个半小时停下来,总想一口气把他的闹剧看完。
哈哈,不出所料,他确实延续着他十年前的风格,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这在于个人艺术上的突破和超越,但是之于我,还是很喜欢他的风格,闹腾却又不乏深度,这寓言般讲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了。
戏剧性的人物和戏剧性的动物一直是库导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在这里还是很佩服他驾驭动物的能力,那头待在铁轨中间死活不走的为爱情流泪的母驴从一开始就为将来埋下了伏笔;在炮火轰天的房间里,一只猫和一只狗从开始疯狂在床上打闹到安静蹲在地上互视,意味深长,绝不是为了表现动物而表现,动物在他的电影里是映衬主线和烘托氛围的重要角色,是一大帮大配角,这也体现着吉普赛人流浪的个性和家畜为伴的生活习惯。
奇怪的人物在他的电影里当然也不会少,发现他特别喜欢用牙齿有问题的演员,这点我倒可以去应征一下!
哈哈,骑着白马来送信,一坐定就拿出象棋的邮递员,海吃海喝最后死在叛徒枪下的市长,拿着手提电话和情人电话性爱在崩溃的那一刻远方炮弹射来将他葬送在高潮的叛徒,有严重神经过敏的歌剧演员在儿子比赛现场高歌捣乱……嗯……回忆起来都觉得逗。
回过神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忘年恋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萌生,由于种族问题而战的两个国家,被俘儿子的父亲和作为交换人质的穆斯林少女相爱。
在防线击溃的夜晚结合,相互逃到森林深处的爱巢,在跨越年龄和种族的爱情背后隐藏的危机个个浮出水面,他们以坚定的信念个个战胜。
有一天,他做梦,梦见自己和那个女子一起乘着床飞到了天上,飞越了四季,高山,平原与湖泊。
他说他要坐火车带她去澳大利亚,这是在战火肆虐的时代多么美好的梦想……那女孩在生死线上为了这个信念坚持了下来,不论坎坷,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摇着手动火车奔向属于两个人的“澳大利亚”。
其实我每次都是矛盾的,看着两人的坎坷,提心吊胆生怕库导也突然爱上绝望,但是又有点坚信他的故事结局应该都是美好,最终是后者,似乎印证了我对这个导演的一贯映像,刚才不知因为捂着被子或是紧张而流的汗水一下轻快地干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库斯图里卡俨然是个生活大师,在他的影片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与生活残酷本质的对立处处可见。
工程师卢卡修建了一条铁路,铁路代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在精神意义上则是生命的延续、指引希望的向标,但它的存在并不只有好处,危难也随之而来,熊顺着铁路闯进村庄,军队的卡车载着他的独子奔向硝烟四起的前线。
随着儿子的离开,妻子的背叛,这个一开始被描绘得无比幸福、欢乐的家庭在一步步破碎,就像为儿子送行的筵席散去后未收拾的一地狼藉,美丽幻境崩溃后是最残忍的生活本质。
但导演偏偏不会给你个痛快,如同山穷水尽时总会峰回路转,失意的卢卡也遇到了善良美丽的穆斯林女孩萨巴哈。
卢卡与萨巴哈来自两个对立的民族,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即使国土相邻,却时有冲突。
他们的语言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为他们的未来的奠定了悲剧的基础——在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想要长久,需要统一的语言、文字,比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而早期的欧洲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与文字,即使国土统一,人民却无法产生共通感,无法交流,始终不能真正融合成一个民族,所以也始终充满战乱,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那里的国家都支离破碎地分散为许多小块。
卢卡和萨巴哈也一样,即使两人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隔阂分开,最终萨巴哈回到了她的国家,而卢卡准备披在她身上的大衣,也只能落寞地搭上作为交换而得以重返家园的儿子的肩膀。
这也是生活残酷的一面,你永远不可能两全其美,总要面临无可奈何的取舍,就像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在影片中库斯图里卡运用道具表达了许多隐喻,譬如动物:一开始的家禽充分展现了这个家庭的淳朴美满,上升到民族的层面则可以看出其民族的善良、与世无争。
铁轨上拦住车辆往来的驴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了铁路与车,似乎已经不再需要驴这样落后的劳力,一个民风淳朴的民族被现代化的事物敲开门,战争接踵而来,驴是塞尔维亚最后的善意坚守,固执地站在路中央挡住厄运——比如最后卢卡尝试卧轨,驴却为他挡住了隆隆驶来的火车,又搭载着卢卡与萨巴哈,沿着铁路奔向远方。
包括坦克炮管上停留的鸽子——那是非常荒谬又非常悲剧的,即使和平鸽停在其上,也无法阻止战争的蔓延。
卢卡与萨巴哈分别,回到家中时,家畜被鹰隼啄食,也在象征着这个避世而居的淳朴国度被战争侵袭,被现代化污染从而失去了“生命”。
车也是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从最原始的“车”,即维加骑着的白马,到铁路上需要人力摇动的板车,再到官员坐的现代化的汽车,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更迭的影子,当白马和手摇车、汽车轮番出现时,一个国家的变更就无声无息地展现在其中。
水是一个关键性元素,卢卡平静生活的第一次改变就起源于水——妻子与宴会上的男人被水淋中,背叛了他离开。
第二次改变也离不开水的推动,卢卡和萨巴哈在瀑布下沐浴,灵肉交合。
在中国道家的学说里有“泥水丹法”之说,即女人是水,而面对女人的男人是泥,遇到水的泥只有融化。
从《地下》到《生命是个奇迹》,可以看到库斯图里卡思想的深化与成长,如果说《地下》是毫不留情地用残酷对比揭示战争本质,代表库斯图里卡尖锐的一面,那么《生命是个奇迹》则是年龄渐长后他温和平静的一面,用返璞归真的手法告诉我们学会接受生活的荒谬,但不要屈服于苦难,在生命中总有一条蔓延向远方的铁路作为路标,在迷雾(硝烟)散去后指引美好的未来。
最后如同《地下》一样,库斯图里卡给了一个虚幻却充满希望的结局——卢卡骑着驴,身后是心爱的女子,他们一同奔向不可预知的美好明天。
就像《地下》里,他坚信南斯拉夫的遗民会在一处远离尘世的乐土过着载歌载舞的生活。
在这里,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或许在停战后的某一天,卢卡与萨巴哈会在一个硝烟散去的国土再次重逢
同库斯图里卡以往的电影一样,非常好看,我很喜欢。
影片的调子是十分欢腾的,其中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这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此外,片中动物众多,音乐的民族色彩浓郁,也是影片两大特色,这或许能说明库斯图里卡既是一个动物隐喻的老手,又是一个乐此不疲的乐手。
故事的背景则是解不开的民族疙瘩,而库斯图里卡却用了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铺陈了一曲对生命的赞歌。
整部影片最能够吸引我的地方并非那些荒诞有趣的“政治讽喻”,而是颠沛流离在战火中的人们其自身的高贵品质以及对生活的浪漫主义宿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生命是个奇迹:连续看了几周的哈内克、塔尔、安哲片子,转换到库斯图里卡的感觉一下子好快乐啊,伴随着欢快的民乐,心情直接把雾霾清空了。
1、各种动物乱入,大自然创造这么多种生命,还能灵性十足,真是个奇迹。
2、轨道汽车老牛了。
3、莎士比亚-我不看英超。。。
这球赛看的混乱的。
4、每个生命都在为自己歌唱,随性演绎者自己的奇迹。
只有人类认为生命可以随意践踏。
5、猎熊时的歌曲太赞了,彪悍的民族能歌善武。
6、主角的老婆一出场,整个动工仪式画风瞬间变化。
7、“内情人”总是第一个发动战争的。
8、“我不想说的太俗,我在xx,她在吃葡萄,让我太失望了”大爷太萌了9、神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奔波于战场之间,它才是主角生命中的奇迹,活着就好20151229
几个段落很出彩,那些温暖的阳光,最轻柔的梦。
以后一定要做到放弃期待 对任何大师祛魅 否则癫到身体发抖 情绪崩溃 载入个人观影生命的里程式烂片
一些有趣的小细节还挺喜欢,小猫小狗小驴大鹅什么的也很可爱,实在是爱情故事觉得很烂无法共情
绝望的男人学起了失恋的驴子,失恋的驴子挡住了本该杀人的火车,本该杀人的火车却送来了恋人。贝尔格莱德夜晚的餐厅里,一边是哭诉人生的当地情侣,一边是嘈杂吵闹的乐队,夹在中间的我,突然就听懂了库斯图里卡所有的配乐:痛苦非我所愿,但依然值得庆贺。
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片子 有他们独特的风格 包含各种情绪各种剧情 有点欣赏不来
战争来了,儿子参军了,老婆跑了,但是有个年轻漂亮的情人被上帝送来了,你看这战争也不是一无是处嘛。
铁路的意向象征着文明世界的联结,即使是深山中从没见过外面世界的居民,也会将极少通车的铁路视作珍爱。铁路带来了他们的整个世界。前南的分裂是痛苦的,在痛苦上搭建的浪漫更加迷人。战争结束的时候,浪漫也终结了,带着“文明世界的”无耻新闻学回归了落雨的现实,一切似乎回归了原状却又真的有什么东西悄无声息地失去了。只有那头驴的真心未变。姜文也爱用铁路的意向,或许库斯图里卡也是姜文部分的精神之师。bjiff2024
就是一部反讽南斯拉夫内战的爱国片吗?荒诞超现实风格太多了已经有点麻木了。亮点在于动物们也很有人性,他们把气氛营造得更为有活力。没有猫猫和狗狗,还有那头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守护生命的驴,男主的家早就散了。生命是个奇迹,战争是对奇迹的亵渎。
这里有最出彩的啼笑皆非,有最美艳的一场野战,最悲伤的一头驴,最痛彻心扉的一场离别,还有绝不亚于卡萨布兰卡的美丽结局。永远记得,生活不是幻想与隐忍,把握你想要的一切。
主题比《黑猫白猫》野心要大,似乎要寻找当年的《地下》,可惜整体结构有点分散,不过这对库斯图里卡来说不是重点,还是一如既往的癫狂……
“生命是个奇迹!”邮差高歌出电影的标题,但“生命为何是奇迹”在电影中没有显豁的答案,或许卑琐中激荡的自由、历史浪潮下的坚韧持久可以算得到奇迹的芒光。管、号、鼓托出的春潮里倒下尸位素餐的市长,嘉兰卡以高亢嘹亮的歌声消解着宏大叙事与偶像力量,战争炮火喧响,震碎严肃的外壳,震出一段色欲熏心。裹着毯子,从棚屋,一路滚落到连绵起伏的丘陵,滚落一身枯黄淡绿,越过隧道,继续滚到春潮涌动的瀑布,让情欲随着西瓜的迸裂漂流远去,影片前段的欢腾、焦躁、不安、污糟都被弃之脑后了。即使最后卢卡和妻子骑上了毛驴唱起了归乡的挽歌,我也无法将“奇迹”的芒光扩大,它在苦难与无常的庞大无尽的阴影过于微弱。
2015年看的第一遍,觉得闹闹吵吵的;2024北影节又看一遍,感觉不一样了,也能感觉到女主的塑造有几个瞬间令人不适
照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的狂欢,寥寥有些有趣又奇特的对白,但更多的仍旧是乱糟糟的拼凑在一起;而作品的故事、对鲁卡的塑造过于草率又含糊了,将妻子以一个所谓的“泼妇”(哪怕她的指责事实是有理有据的)的形象表现出来,又使鲁卡对待萨巴赫的态度始终是又当又立的(不断指责其不关心战争、将战争的罪责滑稽地归罪于萨巴赫、辱骂其喜爱打扮实际是一种又厌又渴),在这个基础中去讨论和塑造一个战争所掩映的“浪漫爱情”,确乎是不可能打动人的吧。
只能说故事太奇幻了,已经超越了我的理解范围,但父子在桥上相遇拥抱的桥段,我想我会记住一辈子……
这片居然在戛纳一无所获,查了下那届主席是昆汀,评委还有徐克,个人能想到的唯一劣势就是此前库斯图里卡已拿过两次金棕榈,单论影片质量拿第三次没任何问题,目前发现的戛纳最大遗珠莫过于此。
没看懂……
我还是接受不了后半段啊啊啊啊🫠🫠
文化差异,全片前半部分总觉得聒噪,蹦蹦跳跳的!
对对对,剧组全部的yw男在意淫一样的剧情里也是走上巅峰了,可不是奇迹
依然是无理由的末世前的狂欢和几乎单曲循环的文艺汇演。铁轨上的单行线直通无法预见的未来。一条是感情一条是理想如何才能相交。看的头疼。故事线太乱按下葫芦起了瓢想起这个人忘了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