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部电视剧的好感首先源自对剧中演员的喜爱,不仅刘若英,还有郭晓冬,他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感的演员,自从看过他的成名电影《暖》之后,我就一直这样认为。
如今的年轻人估计很少有人会把精力放在一部大陆拍摄的婚恋题材电视连续剧上的。
一方面,对电视连续剧本能的排斥;另一方面,感觉看大陆的婚恋题材电视连续剧该是阿姨辈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我想说,对于王海鸰写的电视剧,各位还是可以关注一下的。
从《牵手》到《中国式离婚》再到《新结婚时代》,根据王海鸰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保持了一贯较高的水准。
王海鸰写的电视剧与海岩很大不同,她的作品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她的作品大多主题先行——《牵手》的婚外恋、《中国式离婚》的婚后生活以及《新结婚时代》的婚姻中的城乡差异,她的电视剧自始至终贯穿着某些东西(从《中国式离婚》开始主题已变得不再单一)。
有“中国婚恋题材第一写手”之称的王海鸰能够将普通的婚恋素材提炼成一部部口碑不错的电视连续剧,确有她独到的地方。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可以从她的电视剧中学到很多实在的东西,这么说也许有些功利,但却是事实。
《牵手》可以让人警醒——婚外恋给人带来的折磨远远大于露水恋情的甜蜜;《中国式离婚》给人以提醒——如何在婚后经营自己的婚姻;《新结婚时代》则让人变得更加宽容——有了体谅与宽容,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以拉近,年龄、经历、身份上的差距同样也可缩短。
关于宽容,正是我想表达的本意。
宽容是有条件的。
对什么样的人宽容?
对不同的人该有什么样的宽容?
这是一道艰深的生活难题。
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原本存在的差距在宽容不在、不够或者过度的时候,变得越发不可调和。
其实,对亲近的人宽容是件困难的事。
因为亲近,所以没有顾虑。
这时,人总是想让亲近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于是,亲近的人之间开始出现指责、挑剔,时间一久,必然给婚恋生活带来影响。
21世纪初的10年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恋爱结婚的时候,因为多数独生子女身上或多或少具有娇惯自私任性等性格缺陷,可以预见,这一代人的婚姻将会和建国初期、文革时期那几代人的婚姻一样,成为一种现象,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新结婚时代》以其宽容的主旋律,势必对这一代人的婚恋观形成一定的教化作用。
该剧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较好地完成了各自角色的塑造。
回头仔细想想,每个人物都能立在你的脑海里,特别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何顾的3位亲家——吕大夫、顾教授和何老汉,他们表演得精彩程度甚至盖过了几位领衔主演。
也许我们也需要带着宽容来看待《新结婚时代》那不够真实的结局。
我宁愿相信,就像顾小西们常遇到的那样,也许这也是艺术的一种妥协。
宽容是一种境界,婚姻中是这样,生活中更是如此。
如果可以的话,学着宽容一些吧。
演员好看我总觉得一部电视剧的成败,就好像一场足球比赛的成败一样,这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仅仅有一两个演员出色的表现,其他人都差强人意,不知道别人,我是很难坚持着看完的。
比如说前一段儿看《范府大院》,虽然很欣赏孙红雷和苗圃的表演,但由于其他人的表现实在让我觉得惨不忍睹,所以,我没看几集,就换台了。
听说后面还出现了冯远征,唉——,有点儿小遗憾,不过比起被装嫩的张敏弄得糟心来讲,错过了冯远征的演出也就不算什么了。
所以,《新结婚时代》能吸引住我的关键,就是演员整体的到位。
你一看,嗯,每个人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刘若英,如果不当演员,也许她还是会生活得很好,开辟出另外一片属于她的人生天地来。
可是对于我这个观众而言,那也许真是一种损失了。
闭上眼睛想一想,整个华人演艺界,似乎很难再找出第二个,比她更容易让所有人都觉得舒服的人了。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看到她的脸,都很难心生厌恶,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少年,似乎都能找出喜欢她的理由。
演员有了这些先天的人缘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可她居然还那么努力和认真。
编剧王海鸰透露,刘若英在看剧本阶段,就给她发了几十封邮件讨论角色。
“随着她的状态越来越好,后来再发邮件干脆就直接写‘小西又来烦你了’。
刘若英是个尊重文字的人,所以她非常尊重剧本。
”看过《乌鸦与麻雀》我以为赵丹是中国戏路最宽的男演员,看过《股疯》我以为没有哪个中国女演员可以超越潘虹的自我挑战能力。
但纵使如此,我还是相信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没有表演的瓶颈和无法逾越的鸿沟。
刘若英当然也如此。
《新》剧的女主角顾小西,是个地道的北京女孩儿,不要说别的,京片子就成了我看刘若英表演的最初心理障碍。
印象深刻的一个段子,弟弟小航从意大利回来给小西买了一个路易威登的包,小西喜出望外的说:“Louis Vuitton!”哈哈哈,我当时就和老公喷出来了,不是刘若英的发音不标准,相反,正是她法文的发音太标准了,才错的太离谱。
北京女孩儿,不会这么麻烦和矫情的说这个牌子的法文全称,我们肯定说:“LV啊!
”北京人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简称了,缩略了。
这样搞笑的道白还是屡屡出现。
可是看久了,我这个比较喜欢较真儿的人反而不去注意这些了。
因为我被刘若英的表演说服了。
她居然“哄骗”得我,心甘情愿得认可和接受了这个带着浓重台湾腔的北京女孩儿顾小西。
说实在的,有的时候,王海鸰的台词写的是不太像“人话”。
比如最后一集,离婚后,小西和建国却依然彼此相爱,为了复婚二人在建国办公室有一次深谈,那台词儿写的,如果放在小说里,白纸黑字的印出来看,我倒也觉得没什么,可是要真用嘴说出来,就显得太造作了,有点儿想念诗。
可当刘若英把这些娓娓道出的时候,竟那么自然,关键是,感人肺腑,让我鼻头发酸的道白,居然听不出丝毫刻意的煽情和程式化的抑扬顿挫。
如何把不太生活化的台词化成自己的心流,如清泉般涌出,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进观众的心,并与观众的心流化合成一股温热的泪,盈润了观众眼睛,这其中的奥妙已经让刘若英拿捏得恰到好处了。
这不是逗你哭得游戏,不是狠狠在你心口掐上一把,受刑般生生挤出的泪水,这是一种互动,一种启迪,你感动了,不是被她感动了,是被自己感动了,这泪流的不傻、不呆、有尊严、很真诚。
前面说了,一个好演员,撑不起整台好戏。
难得的是,整部戏的所有演员很靠谱。
其他人不提,就说那个梅婷,就很让人眼前一亮。
老公从来不喜欢她那双金鱼眼,每每看到,就觉得不舒服。
可是这次,连他也说,梅婷好像比以往漂亮了。
是啊,没想到她还能把这么一个现代而传统、独立而温柔的知识女性演得这么有层次。
故事好看其实,这故事没什么特别,也不尽浪漫,城市的女孩儿嫁给了来自农村的男人,会怎么样呢?
就像王海鸰在《新》剧里写到的:“你嫁给了他,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你们俩的结合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父母……”在外国人看来,这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不要说你的家庭关系,就是你本人,和我结婚了,我们还要亲夫妻明算账。
比如我供职的荷航,对员工享受的免票就有类似的规定,已婚的,只有配偶和子女享受与员工同等待遇的免票,父母和所有旁人一样,只能享受所谓陪同旅行票,这种票你甚至可以送给任何你不认识的人。
西方人眼中,结婚了,就是组成新的家庭,即使对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也是可来往也可不来往的亲戚而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所谓“家人”了。
这就是文化差异。
那么,在我们中国,婚姻就绝对不可能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我不认为这里面体现了什么东、西方文化优劣的问题,这就是差异,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
回到这部电视剧,很欣赏王海鸰把这个现实的残酷问题摆出来给大家看,让大家思考。
虽然作为电视剧,不得不顾及很多客观的限制,这里面有掩饰、有美化、有造作的成分。
但是我还是很感谢那些难能可贵的,不带褒贬和评判的坦白。
比如有个细节,农村来的保姆小夏,春节无法回家,女儿被建国接到北京,她就偷偷去看望。
结果被小西一家误会她与建国有了感情,作为弟弟,小航自然替姐姐抱不平,说何建国如何没有眼光,怎么找了一个这么不如姐姐的人,言语间充满轻视。
从整部戏而言,小航是个非常难得的好小伙子,可是他,乃至所有戏中的普普通通的城市里的好人们,自然表露的对民工、保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的本能轻视,却更发人深省。
这里面没有什么谴责和批判,也没有必要这样,这就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而且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城乡的差异,贫富的分歧,导致彼此的隔膜乃至仇恨,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不安因素了。
可是很少有影视作品敢于直视这些。
《泥鳅也是鱼》是难得的一次探索,可惜大多数城市人还是选择逃避了。
所以很感谢王海鸰用一个爱情的主题吸引了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自诩小资和白领的红男绿女们的眼球,顺其自然的来领受这一份现实。
这几日开车出门,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公交车站,3、4成群地站着几个青壮汉子,一看就是在京务工多年的人,衣着没有早就没有庄稼人的朴素,却依然肮脏,头发长而蓬乱,甚至还有染过的痕迹,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广告、名片,时刻伺机塞进来往汽车的门缝、窗缝里。
天气很冷,衣着淡薄的他们,在瑟瑟发抖,忽然其中的一个,狠狠将手里的名片砸向眼前一辆车的轮胎上,眼睛里仿佛在喷火。
彼时彼刻,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仇恨的火苗已经到了显而易见的地步。
还有一日,从机场回家,遇上一群手持铁锹的民工,老公将车停下,让其现行通过。
近在咫尺,无意间与一双斜视进车内的眼睛对视,又是一个寒颤......《新》剧里表现得仅仅是城乡差异对婚姻的影响。
像何建国这样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稳定工作和高收入的金领,都觉得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痛苦无法承受,以至于不得不用离婚来解脱,那么更广大的普通奋斗在城市里的农村人有何以自处呢?
如果永远的被排斥,永远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城市,那么在他们心中又会产生什么呢?
最后一集里,何建国对家人近乎偏执的无条件的百依百顺终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他在和哥哥抓阄决定上大学权力的的时候,做了弊。
尽管如此,我心中没有对这个人的谴责和一丝一毫的发难,我只有痛。
老公在一旁一声叹息:“唉——,农村的孩子啊!
”什么呢,我们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可怜抑或同情,更无权力在对这个看似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丝毫道德的优越感来。
我们,两个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受教育,现在生活还算殷实的年轻夫妇,看到这种情节,我们除了心痛到一声叹息,眼含热泪,我们似乎不能做别的。
《新》剧最终以一个把所有人瞬间天使化的方式作了最简捷的了断。
电视剧自然可以这样处理,也许是编导们想给大家一股温暖,留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梦。
不过真正的现实已经在之前的剧情中得到足够的体现了。
听说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要数以万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至少一台电视能收看几十套节目是没什么奇怪的了。
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电视剧怎么能脱颖而出,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呢?
大家各显神通好了。
其实电视剧还是消遣娱乐的方式,不用太认真,可是天天吃那些古装戏说的大鱼大肉,怎么也有吃顶着的那一天,换换心情,换换口味,看看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还是有益身心的。
可惜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看全,相信别的台要陆续播出,那我一定要好好再看一遍了。
1.值得效仿的两段婚姻效仿①顾教授与顾医生。
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还都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人。
总之两人同一个阶层,还有相同的城里人观念:男女平等,讲礼貌,有上进心等。
两人的性格一个强势,一个柔和。
这样的俩人结婚,值得效仿。
效仿②刘凯瑞和他没出现的妻子。
根据刘凯瑞所说,在他一无所有时,他的妻子就开始跟着他了。
后来刘凯瑞有了上亿的资产,也有了四十多岁,他还爱上了简佳。
但他没有抛弃妻子和一半的财产,去和年轻漂亮的女人结婚。
刘凯瑞的理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还有他敢于表达爱的勇气,值得效仿。
2.需要冷静的两段婚姻冷静①何建国与顾小西的婚姻。
建国是农村来的高材生,也就是所谓的“凤凰男”。
小西是地地道道的城里女性。
生活上的观念冲突很多,很难解决。
比如:第一,农村人结婚必须要有男娃来传宗接代,城里人觉得男女平等,甚至有没有都行。
第二,农村人认为过年回家,女方必须要回男方家过年,城里人觉得在哪过都一样,过节最重要的是自己舒服。
第三,农村人觉得自己亲戚有事,像亲家求助特别对,你不帮那就不对,你理亏,城里人觉得,亲戚有事,能帮那就帮,帮不了也不会埋怨。
第四,农村人觉得男方就应该对女方强势,不听话那就打,可城里人觉得,遇到问题应该慢慢商量,家和万事兴。
最后,何建国跟顾小西离婚了,在现实中特别正常。
但剧里面,俩人又复婚了,何建国他爹接受了“男女平等”这回事儿,这是不正常的。
你当农村六十多岁老头儿,是橙子大王褚时健啊,观念能随时局而变?
不可能的,这种改变要发生也不会发生在老头儿身上。
只可能在何建国身上发生:生不了娃那就生不了娃吧,我爱你,我爱你小西!
以后只要咱俩过地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总之这俩人的结果,需要冷静。
冷静②顾小航和简佳的婚姻。
简佳的下属是顾小西,顾小西的弟弟是顾小航,顾小航的爱人是简佳,他们三者关系和睦,十分融洽。
但这种情况也许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你想想,如果你的直属男上司或女上司单身,而你的弟弟或妹妹正好也单身,你会当媒人让他俩来个“偶然地邂逅”吗?
你的家人因为争吵惹了你的上司,那你的上司会怎么办?
那就会很自然地迁怒于你嘛:小西你永远都是我的好下属。
领会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感觉!
所以剧里的小西一直没升迁,这是很符合常理的事。
顾小航和简佳的婚姻,需要冷静。
新结婚时代很喜欢小西对建国的体谅,也很喜欢建国为小西,无微不至的照顾小西的父亲,但离婚实在太赶了,小西母亲的去世根本没有人可以预料到,跟建国也美欧任何关系。
小夏居然能得小西父母的所有遗产很离谱,因为小航还没有房子啊,房子最后给小夏了,小夏和小西咋办,虽然那小西自己跟建国有房子。
另外简佳哪里就是嫌贫爱富了,她只是一开始喜欢刘凯瑞罢了,并没有放弃贫穷的某人而选择刘凯瑞啊。
这个电视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互相爱着的两人,对方也未必能都对你说体面的话,有可能都是气话,这并不代表对方就不爱你,顾小西说不是同个品种,并不是歧视农村人,就是嘴巴快这么一说,如果建国当时懂得这个道理就没必要出去喝醉然后去医院输液。
当然建国说农村的女人流产了就马上下地干活,也很没有道理,虽然让人生气,但是气话就是听不得,没有道理,纯粹就是为了恶心对方,让自己爽。
说这话并不影响对方仍然是爱你的,所以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建国这个孩子还是挺好的小西也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建国比小西好,因为小西对简佳对小航真的有点离谱简佳也还是可怜,失去妈妈,需要一个家,大学的时候偏偏爱上了一个不能给她家的男人这部剧我觉得顾教授真的是个很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人,她尊重小夏,并不因为对方的出生而轻视她建成,一个可怜的娃儿,被弟弟坑了,看他对他媳妇的态度,估计肯定是很疼老婆的,估计他老婆肯定也是很辛苦的,是个敏感又体贴的人。
建国抓阄耍滑头了之后就一直内疚,这内疚太厚重了,厚重到跟小西离婚之后,才敢跟小西说,确实啊,看到建成背那么重的东西,我眼眶也红了。
看到建国坐着有司机的公司配车遇到建成的时候,建国下车叫“哥”我真的很感动。
建国是坏的,但也是有良心的。
就像顾家二老说的那样,建国如果不是好孩子,那事情就好办了。
另外,其实顾小西还是个挺节省的人,她为了何建国花了两万买车,反正我没看过她自己花什么大钱,一个500美金的LV,就是3500的包就让她那么珍惜了,两万块钱AA家庭给老公买车,小西对建国的爱可见一斑了吧。
建国是农村人,是会做饭,但是不一定会照顾人啊,毕竟是理科男,大大咧咧,他家也未曾有过谁需要他照顾,但是顾教授躺床上,建国就是能够做到很惊醒,他心里记挂着自己心爱的人的父亲,最后小航回来照顾顾教授,建国已经回到自己家跟小西睡的时候,小西在床上动一下,都能惊醒建国,看到这幕我也是很感动。
这部剧我是不同年纪看的,心里的感触很不一样,真的很喜欢这部剧,我现在喜欢一部剧的做法就是去看他的小说,哈哈,已经收藏了,准备到时候深挖一些电视剧里没拍出来的细节。
恋爱的时候我们都不懂,觉得有爱情就够了,有共同的价值关,两个人在思想上能沟通,这样的婚姻很美!
其实不然,因为婚姻绝没有那么简单!
门当户对是老话,老话有老话的道理,年轻的人是年少轻狂,觉得自己能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其实不能!
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这些都是现实的生活问题,婚姻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生活,这些差异就会凸显出来,有的甚至无法调和。
没有足够胸怀、改变自己的决心和能力、承受委屈的能力,当然还有很深很深的爱,就选择一个相爱的,并且门当户对的人去结婚,这样幸福的概率会大些!
这个电视剧有点极端,不过呢却很现实,看得人心里很纠结。
看这部连续剧甚至打破我的习惯。
原本每天下班了就要去健身,总要折腾到晚八点以后吧,现在为了赶得及看这部连续剧,常常草草收兵。
回去后打开电视,开始等待每天的剧情进展,感觉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贴近生活,有如此共鸣的电视剧了。
河南台还算厚道,每天放四集,不过江西台更不错,周六周日也没有用无聊的娱乐节目来充数。
还是说说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万分认同剧中的那句话,“婚姻仅仅靠爱情是不够的”,现实的婚姻就是这样,除了爱情,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就如同顾小西和何建国,城市与农村的差异,观念的不同,这些都不是仅仅靠爱情可以解决的。
诚然,编剧最后给了他们美好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离了婚又能够复合的。
恐怕更多的是在婚姻的围城中,想走出去,却再也没有勇气挪动一步的人们。
也许“有车有房,父母双亡”这句戏谑的调侃,真的还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心声的。
再看顾小航和简佳,这对可以说历经千辛万苦的恋人,很欣慰他们能够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迫于家庭的阻力,迫于自身的不确定,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从来就是横亘在国人面前的难题。
从日常生活中对进城务工者的鄙视,到婚姻中对农村亲戚的不理解甚至是厌烦,无一不体现着城市与农村的鸿沟。
作为一个从小县城里长大,进入所谓的大城市的人来说,从未觉得这些城里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要知道他们的祖辈也是来自农村,他们的衣食也都是源自农村,也许他们的观念有些进步的地方,但是他们对于农村的鄙视恰恰就是说明了他们的落后。
他们忽视了人与人之前最起码的平等。
现在还没有看完整部连续剧,但是知道了结果是完满的,电视电影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果现实生活有所缺憾,那就让他们到虚幻中变成完美吧。
新结婚时代。
作者写过牵手,一桩小事,写来长篇。
到了离婚结婚,分别冠以中国和时代的修饰,猜不透葫芦里的药。
时代感的婚姻?
总结为城乡差别,着落在历史推移,是个答案。
但古人定了规矩,门当户对,不比这个浅薄。
古话放在现时代来演,旧酒新瓶,照样可以喝高。
刘若英演的北京女子,远远看着不敢认。
结尾的忏悔回忆,知识决定命运,抓阄操纵人生。
婚姻结了离离了结,只写在两张纸上,轻飘飘的儿戏。
用时代找藉口,结婚有望,幸福可期。
2007年06月29日 星期五 12:31 明天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要去无锡参加一位大学校友的婚礼。
对于我来说,这个月过的很平淡,而对于要做新郎的他来说,这是最兴奋、最激动人心的日子。
本来他是邀请我做伴郎的,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不能衬托出新人的新气象。
我对他说,不做伴郎,要做就做新郎,哈哈,幽他一默。
但婚礼我还是如约而至的,可以沾点喜气,这样的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
好朋友对我发问,最近为什么空间很“空”,为什么不写点东西。
在此回答:可能是最近比较懒,懒得动脑筋去思考,很多话都到了“喉咙”了,又咽了回去,不愿意形成文字,也许是受到百度“删除风暴”的影响吧。
这几天在看连续剧《新结婚时代》,觉得不错,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的婚恋状况,本来准备写篇观后感(影评就谈不上了),但一个懒字顶在头上,就不想写了。
在网上找了篇影评的片段,贴在这里,供君愉阅。
正好是在校友婚礼的前夕,愿他们新婚幸福!
愿所有有情人都能相伴终生,不管是相敬如宾,还是磕磕绊绊,就像穿鞋子一样,自己觉得舒适就行。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新结婚时代》。
它说的其实是婚姻需要理解,宽容和宽恕。
婚姻,是需要门当户对的。
这是普遍得出的结论。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问题,是两个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婚姻。
差距太大的家庭之间必定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何建国和顾小西离婚了,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是因为两个家庭观念的不能融合。
高素质却有些冷漠的城里人和封建贫穷的农村家庭的结合,种种矛盾使得婚姻不堪重负。
但是,《新》要说的,并不是婚姻在现实面前有多不堪,这只是大多数懒惰不愿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借口。
顾小西(刘若英饰),父亲是大学教授,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学生,母亲是外科主任,还是北京市的大医院,其手下都是留英博士;何建国,不知名的农村,比目前一般的农村还要落后,落后到回一次乡需要几个小时火车,几小时汽车再加上几小时农用车来回折腾。
这样的两个家庭原本就很难相互理解,顾家自然高高在上,以至于何家封建和俗气的举动显得加倍地卑微。
这也刺痛了何建国(郭晓东饰)敏感自卑的自尊心。
因此,他要不顾一切地维护家人,维护的也是自己的尊严。
这种维护,对顾小西来说当然也是一种伤害。
终于,在顾小西的母亲去世后离婚。
都市人太大的压力,太多的冷漠,以至于,对至亲都下意识地用了一种市侩的眼光去衡量得失。
每个人都用收支平衡的眼观去期望生活。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何建国觉得自己没了自尊,觉得顾家看似有礼貌的冷淡深深的刺伤了自己的父亲和家人,自己的哥哥进京顾晓航却只介绍了一个民工的工作,看着家人的委屈和在大城市里的卑微,何建国感同身受并且把责任加诸到了顾小西身上。
顾小西也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用青春年华跟这个没钱没出身没地位的农村小子,一开始便觉得吃亏,后来为了何家,出钱,出力,甚至拜托母亲给何家远得不着边的亲戚治病,因为何家村极差的条件习惯性流产,因为何家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一切的一切,怎么算得清楚收益和支出?
爱情,婚姻和生活哪里能适用经济学的公式?
尽管不愿意承认一个俗套的桥段,但是人很多时候是犯贱的。
拥有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了又念念不忘。
离婚之后的顾小西和何建国都平和了许多。
也许人需要在真正的痛彻心肺之后才会懂得反省。
顾小西开始温和友善,从对保姆小夏的方式可以看出,也许开始知道了人需要的更多是尊重,心灵上的得失,而不是那么明确地计较物质的得失。
何建国也开始能说出自己作弊获在自己和哥哥只能供一个念书的情况下得了读大学的机会,这种坦白也许是一种克服了罪恶感和自卑的信号。
何建国说他偷走了他哥的人生,并切一直在受罪恶感的煎熬。
小西说“抓阄的事不要告诉你哥了,我们不能为了坦白的解脱,而把痛苦加诸到他的身上。
”我很感动,成长的标志是,懂得生活不是戏剧,保持沉默很多时候也需要勇气。
最后,顾小西何建国还是复婚了,一切的冲突和错误只是要人们学会如何去容忍和宽恕。
最后何父也放弃了要报孙子的想法,对小西说要是想要孩子,把他哥的小孩过继一个给他们。
其含义是他们放弃了根深蒂固的坚持,连粗俗固执如何父都可以懂得了理解。
放弃一些伤人的固执,修正自己去适应生活。
我们都不应该活得那么自我和偏执,这才是人生的哲学吧。
婚姻和恋爱不一样,婚姻是过日子,一天天,一年年。
一边磕磕碰碰一边学习相处,如同小西和建国,还是几十年相敬如宾,如同顾家父母?
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一样,有人要的是富有,比如刘凯瑞,一个生意人的爱,能给简佳物质买到的一切,除了婚姻和家庭;有人要的是温暖,比如简佳(梅婷饰),还你房子钥匙和车子钥匙,从豪宅搬进平房,6年的青春换来物质却没有温暖;还有人要的是感情,比如顾小航(吴健饰),大男孩,英俊,阳光,出身良好,他对母亲说一切冲外在条件来的,一个都不要,最后真正找到自己的红佛,简佳。
没有人不面对生存的压力,但是别把压力发泄给家人;没有人可以逃离世俗的计算,但是不要用经济学去衡量感情;没有人不犯错,原谅了就不要旧事重提;没有人完全属于另一个人,所以不要妄图束缚你的爱人。
理解,宽容,宽恕。
很简单的词语,我们却要用一辈子去学会。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从假期到现在,整整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片中反复强调了“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结婚不是俩个人的事情”等等观点,我倒蛮赞同刘若英自己的理解,就也作为我自己的现在的观点。
小西自述:两个人结婚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还有朋友、亲戚等,婚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结婚要门当户对,但我所理解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有没有钱,而应该是生活价值观对不对。
最初被这部电视吸引是因为有刘若英,换台时偶尔扫到了一眼,看下去便欲罢不能。
其实剧情很简单,甚至简单到琐碎: 小西一个高知家庭的女孩子,有爸妈宠着,父亲是退休的中文系老教授,母亲是北京某医院的主任医师;有老公爱着——何建国,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出生在贫穷的山东沂蒙老区何家村,但为人细致体贴,用小西的话来说就是:“他要不是生在农村,他就十全十美。
”就是这样般配的一对,却因为各自的家庭每天几乎都在吵闹中度过,甚至,闹到了离婚。
顾小航,小西的弟弟,一个在家人眼中长不大的小男生,片中他与姐姐小西的同事简佳,一个有着六年复杂感情经历的女人之间的感情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他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爱情最终被大家所认可。
还有一对人的感情,小西小航的父亲,再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在小保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产生的本能的依赖,也甚是感人。
以前总是很天真,以为爱情就是你爱他他爱你,别的人怎么说怎么看和自己无关,慢慢的长大,才逐渐体会到个中含义:婚姻,若经营的好,那会是爱情的延续;如若经营的不好,那势必是“爱情的坟墓”了。
爱情,是需要经营的。
这个电视剧很有意思,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挺反映真实生活的。
婚姻不是2个人的结合,而是方方面面的周围环境的结合。
你需要考虑到双方的家长,各自生长的环境强烈建议要结婚的人,在结婚之前都要看看这个电视剧。
从假期到现在,整整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片中反复强调了“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结婚不是俩个人的事情”…… 最初被这部电视吸引是因为有刘若英,换台时偶尔扫到了一眼,看下去便欲罢不能。
其实剧情很简单,甚至简单到琐碎: 小西一个高知家庭的女孩子,有爸妈宠着,父亲是退休的中文系老教授,母亲是北京某医院的主任医师;有老公爱着--何建国(郭晓东饰),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出生在贫穷的山东沂蒙老区何家村,但为人细致体贴,用小西(刘若英饰)的话来说就是:“他要不是生在农村,他就十全十美”就是这样般配的一对,却因为各自的家庭每天几乎都在吵闹中度过,甚至,闹到了离婚。
顾小航(吴健),小西的弟弟,一个在家人眼中长不大的小男生,片中他与姐姐小西的同事简佳(梅婷饰),一个有着六年复杂感情经历的女人之间的感情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他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爱情最终被大家所认可。
还有一对人的感情,小西小航的父亲,再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在小保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产生的本能的依赖也甚是感人。
以前总是很天真,以为爱情就是你爱他他爱你,别的人怎么说怎么看和自己无关,慢慢的长大,才逐渐体会到个中含义:婚姻,若经营的好,那会是爱情的延续;如若经营的不好,那势必是“爱情的坟墓”了。
爱情,是需要经营的。
比较有代表性
最糟糕的婚姻示范
如果看完了小说再看这个会觉得差太多
拍的不错几个演员都可以,故事也很现实,我就曾经见过剧里男女主这样的夫妻,只不过他们的结局比剧里可残酷多了,婚姻远比恋爱复杂,结婚是大事一定要门当户对不能有太大差距,不然现实会狠狠的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结局还是理想化了,现实中如此大的落差很难调和
乍一看,梅婷的线索好像《蜗居》里的海藻,刘若英的线好像《双面胶》的城乡矛盾。仔细一看发现这部还比前两部早几年。剧内的电视机上播放《中国式离婚》,原来是同个编剧作品。但是比较起来,这部剧过分地温情。建平一开始的偏执,到剧中竟然变成了深情的「我还爱她」实在太童话。蒋雯丽和陈道明的无性生活才是这种夫妻关系的真实走向。结尾简直强行大团圆,子女自愿放弃遗产,让新丧老伴的老爸和乡下保姆凑成一对,梅婷放弃六年等待的对象,和弟弟终成眷属。主角夫妇复婚,女主说出「以后你们家的事我会当做自己的事」。拜托诶,这是什么正能量 故事啊!
看了之后让人对婚姻太幻灭了
额,就是中国味道啊。个人一直觉得郭晓冬长的好看
看完之后写了篇读后感给老师
寒假里和爸妈一起看的。。看完后我爹最大的感触就是找女婿得慎重...--U
以前看过。刘若英,无法不让人产生好感。转笔动作帅!郭晓东这样的男人很可靠。
郭晓冬真不错,就是我喜欢的型。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演员和原著里描写的不太相符
去你妈的凤凰男和国产编剧
将大都市人的敏感神经和农村人的迂腐事多进行挺大程度的夸张,男的不帅,女的不靓,梅婷的身材是刘若英没得比的,除了简佳,两家人时不时的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结尾几集跳跃性太强,但还是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
让我看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差别!
fuck,看的我起的吐血
好吧,被梅婷的气质给吸引住了,我居然把这样狗血的电视看完了!
凤凰男的故事。
刘若英出镜最高的那几年。断断续续看过,今儿全是补全了。门当户对很重要!抓阄上大学真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