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Martha的故事线更感兴趣,她更具戏剧张力。
受伤,破碎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盘,少有人能把自己拼接粘贴好。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一地碎玻璃,当他人偶尔表露善意,我们就会疯狂迅捷的扑上去,想把温暖牢牢的紧紧地嵌入我们的血管里,胸膛里。
这样在每个孤单的寒夜里还能拿出来回味。
我曾经有过跟男主类似的经历,我也被一个女人跟踪,疯狂示爱过。
她甚至给我买礼物,打工赚钱为了请我吃一顿高档西餐。
她对我的迷恋只是因为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抚摸了下她的头发,夸她头发柔顺,我本以为这就是女孩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显然在她心理是惊涛拍岸,她以为我爱她。
这个缺乏父母疼爱的女孩,她从没得到过赞美,于是她在我的赞美里沦陷了。
而我太害怕了我开始躲着她,直到她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找我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但即使如此,我依旧把她从微信黑名单放出来了,原因是我自私的享受被人疯狂迷恋的感觉。
我曾经在我有限人生里被人疯狂爱恋过,我觉得这团扭曲却炽热的火苗就是在某个时刻能挽救我一下,就像挖鼻屎一样,可能不健康,但真的很爽。
在收到41071封电子邮件、744条推文和350小时的语音留言后,35岁的“伦漂”、脱口秀演员理查德·加德决定告官,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在被人跟踪和侵犯。
Netflix这部黑色喜剧惊悚迷你剧集根据加德本人的同名自传独角戏改编。
问题来了——“你为什么忍了这么久?
”本剧无意揭露跟踪狂的作案手法,而是对创伤及其运行机制的抽丝剥茧——为什么我会被那些应该导致我痛苦的事情唤醒?
我身上一定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东西,吸引坏人来虐待我,为什么别人就好好滴?这部以个人真实经验改编的剧作雄辩地证明了,我们这个物种并不是以干净、可理解的逻辑行事的机器,我们脆弱易伤,可我们身上修复的动力又那么强,创造力既无限又无效,既可悲又可爱,既坚持不懈又自暴自弃……“想在你下巴底下装一条拉链,这样就可以钻进你里面。
”这句话很疼,却又莫名散发着爽的甜腥(151)。
拉康的镜像理论太深奥了,混淆了虚拟与想象存在的边界,不过我很喜欢大卫戈尔一生这部电影所说的对比日本文学家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在我心中,却是镜像理论当中的文学表达其实人不仅会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且还会成为自己想象当中的自己玛莎会不断幻想自己是政府首席法律顾问,接触各种名流,现实当中她却只能去不断跟踪别人,也就是她在他人眼中的自己出不来,于是丢失了自我,她对于唐尼的追求更多的是想变成唐尼眼中的自己,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也曾经迷茫,也曾经陷入无边无际的痛苦当中,或许你也是,你曾经取得过荣誉,但是最终没入人海当中这个太像我们初入社会,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就是主角,结果发现我们不过就是一个无名小卒,有一些人放弃了,变得平庸,还有极少部分人他们不愿意放弃,于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去模仿成功人士,我记得无数成功学家都说过,最简单的成功方式就是模仿,可惜模仿也是分层次的,有一些人能模仿他人的才华与内在,有一些人却只能模仿他人的外在,并且沉迷于此。
不管模仿外在还是内在动力,人终究只能面对自我,实际上当你面对真实的自我,你的累生累世的才华将会觉醒,你甚至就是自己的神,最终你继续你的累生累世的追求,人最终只能追求崇高,因为你会成为你想象的那个自己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按照量子力学当中的神棍理论,也就说你活在他人眼中,你的真我会不断坍缩,而你活在自我当中,然后影响他人对你的塑造,从而达到外在与内在统一,我个人认为很难的是如何影响他人,让他们眼中的你与你想要成为的你合二为一,那么这个就是最高的成功法门,需要看不少社会心理学书籍不要陷入他人的眼光当中,而要成为真实的自己,从而走向追求崇高之路
平凡的一个周末在看完让人失望的瑞普利之后尝试了这部剧在我看来简单的黑色喜剧,却在故事抽丝剥茧呈现出本来的面貌后感觉胸口越来越沉重,因为主创的诚实让我感到强烈的不适。
在这里我不想陈词滥调的赞扬这部剧里没有对正反派的二元对立因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剧集最基本的门槛。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pushover 因为懦弱忍让一步步地把自己陷入困境以及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和悲剧。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男主角作为编剧和故事的亲历者如此血淋淋的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和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摆上荧幕还是十分极致的罕见的。
特别是在描述他和业内人士的那段关系中,主角一次次的在独白中写到:我其实应该走了,但是我没有,我到了第三天才走。
至于他为什么留下来,原因主角说了但也没说,有相似经历的自然能体会那些不容易宣之于口的复杂原因,也更能体会没说的部分也许自己也没搞清楚。
主角说是因为为对方承诺的名利的迷恋,主角没说但我认为可能有的是他可能也迷恋那份被需要的感觉。
主角隐隐约约说了的是他的自我毁灭倾向,他太过于讨厌自己所以才会一次次做这种↓➖的事或许是在为自我厌弃找个合理的事实依托,这段故事让我十分共情。
其实我也怀疑男主是否也想过,他何尝又没有利用对方的心态呢?
对方对他才华的认可,哪怕是虚假的。
对方对他身体的认可,哪怕他不一定喜欢对方。
他在需要别人给他的关注给他的validation的同时,也需要那些自我毁灭的行为来给自己摆烂的理由。
在他暂时结束这段关系后的放纵,又何尝不是很多和他在相似处境中的人的都经历过的放纵呢?
再说回到他和他的跟踪狂的故事,内核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至少他最后选择了勇敢面对把故事说出来,或许那次也不是出于勇敢,而是万念俱灰以后的又一次自我毁灭摆烂行为,但是起码把内心的纠结都摆在台面上说出来了,至少对待自己坦诚了一次。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有多么的不诚实。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如此真实面对自我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把这些肮脏龌龊的、自卑脆弱的、纠结缺爱的自己打发去了一个日常所不及的角落在自我欺骗中草草度过余生。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很难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剧,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每一集其实都不太想得到后面会怎么发展,很惊喜。
好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复杂性,尤其是人物心理以及行为的复杂性,不求引起共鸣,但总会让人思考。
Donny在这整个故事的走向中就是一个不断解剖自我的过程,一个外表看上去的普通人,遇到狂热跟踪者后,心态以及行为反应的真实又荒诞,我相信Donny的心里状态会引起很多人的同情和理解。
郁郁不得志的喜剧小演员,为了梦想在城市的一角苦苦支撑,他对于事业的热情、成名的渴望,以及最重要的对于想要站在聚光灯下的虚荣心造就了他遇到Martha之后所有的一切,所以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整整7集的自我剖析中,Donny从惊讶到惊恐,中间还夹杂了一点点窃喜,他对于Martha复杂的感情来源于孤独和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好像世上只有这个疯子崇拜他理解他能看得出他过去受过的伤害,Donny有一部分内心是窃喜的,同时也清楚地认知到这个女人不可深交。
他明白自己的伤痕来源于哪里,后面也逐渐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纵容Martha的行为,因为Martha的出现让他变得不那么肮脏不堪。
受到侵害的经历让Donny变得自卑懦弱,痛恨自我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我觉得最难得的是,他内心深处很清晰地认识到是他的虚荣心让他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加害人,他的纵容不是过错,但加剧了他人生的悲剧性。
Donny自暴自弃后在舞台上的自我解剖,这一段表演非常厉害,糅杂了可怜又可恨又自我放弃的苍凉感,这一段应该很多人能感到共鸣吧。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最终集,Donny终于听到了关于“驯鹿宝贝”这个称号的来源,这可能是他和Martha之间这段畸形关系中最为温情的时刻,这么温柔又小心翼翼的称号,是Martha这个疯子内心深处最让人同情也最为可怜的一个角落,上帝视角看,用这一点来解释谈不上原谅,但多了一分理解吧。
而剧情的最后闭环,Donny落魄潦倒地来到一个酒吧,点了一杯酒之后发现没带钱,酒保给了他一杯茶,他这时终于理解,这所有的荒唐和不可理喻的开端,仅仅是因为他当时发善心,请Martha喝了一杯茶。
人生中最为迷茫的时刻,任何陌生人递出的橄榄枝,可能都是救命稻草,而你不知道的是,有的人把这根稻草当做人生的全部,这个全部的重量,对于施救者来说可能是看不到尽头的牢笼。
我其实挺高兴的是,Donny在回到家之后跟父母坦白的那一段,他艰难地说出自己的经历,然后说出迷茫,他说,我不知道自己算是什么,我还在追寻,It’s a journey. 这部剧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应该会有不少人觉得治郁吧,但Donny自己应该能明白,This is a journey. Life is always a journey.
讲述了一个失意的喜剧演员遇到大编剧渴望被提拔结果被强迫服用毒品以及性骚扰,被痴女跟踪骚扰,跟跨性别者恋爱的过程中的各种挣扎。
太好看了,男主的软弱摇摆,自我欺骗,自我剖析,自我怀疑,自我鄙夷,自恋,对跟踪狂的又爱又恨,觉得应该放弃可又无法自拔的挣扎,从疯狂摆脱到靠对方恢复性能力,最后依靠跟踪狂每天的语音轰炸活着,逃避现实,与其阴暗共鸣,自我凌虐太好看了,心理变态太好看了,太别开生面,竟然一口气看完了音乐,灯光,表演都很到位。
“我认为你乐在其中,我认为你在生活中恰恰需要像她那样的人,她眼中的你,正是你一心渴望成为的模样,她是你内心阴暗面的化身,是你一直压抑的邪恶自我的映照。
”男女主塑造的都很绝,女主讲故事能力真的绝了,简单几句话就非常具有文学性,男主爱上的是她描述的自己。
原来男主根据自己的故事自编自演!
talented!
整个片子就是男主那场喜剧角色演出的放大再放大。
我真的不该相信豆瓣评论四集后就别看的建议,发出这种评论的人完全是无法get到剧情核心的人,那场舞台演出根本是前面的集大成者,整整六集都在渲染男主的压抑,无法把被rape、被跟踪、跟跨女约会的事情告诉任何人,但在他的表演决赛上他将这些事情事无巨细地剖露给陌生观众们……好恶心好爽…………我很难不说导演这么安排无疑是爱现、无疑是自我感动加ego过大……但这种呈现方式很难不爽到另外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惊喜能有这么详细坦诚且艺术性表达“被强奸之后呢?”留下的创伤愈合过程的影视,如果有稍微了解过反复性侵相关研究的人,应该知道学界一直有一条研究结论是“被rape的受害者比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更容易再次被rape”如同男主说的“这就是被性侵的痕迹吧,一块吸引怪胎的磁石。
”
找不太到那条研究截图了,可以看下类似的关于儿童性侵受害者会重复诱惑当初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震惊同情,现在应该能比较系统地论述成因了【被反复性侵导致自尊低下→通过反向形成防御机制诱惑加害者弥补自尊/通过反复体验来消除恐惧治愈创伤/通过诱惑加害者达到可预计受害抵消未知的恐惧→导致再次让自己陷于危险】这一切过激和自我毁灭的行为竟然都是为了治愈创伤,人类真的很神奇………………其实当然有更健康且不那么危害性的治疗方式类似下图,但大概大部分人都没这个成本。
通过心理治疗抵消幻想性虐待高潮
“你找什么?
”“你是只想做爱吗?
”“既然觉得做爱不快乐的话,为什么还要做呢?
”下次如果有人再这样问我的话,我会跟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可以去看看“驯鹿宝贝”,也许就能大概感受到了。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在性面前可以多么不堪一击。
“性”就是所有问题的中心,而不是所谓“真正问题的表层”。
无论是自卑、自我厌恶、不正常痴迷还是精神扭曲,都和性有关系,都是人无法和利比多和谐共存导致的结果。
但我们是如此害怕和歧视性欲。
所有被认为是“不正常”“扭曲”“变态”的性欲望会在第一时间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定罪的证据、嘲笑的把柄。
性能够激发人最深处、最骇人听闻,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广袤的想象——自慰可以被认为是不自爱,是不对自己负责,是健康的破坏者,是情绪的宣泄口。
性能决定你是否爱我,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性可以是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唾骂的依据。
性丑陋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又似严律圭臬在产房中一手遮天。
性可以是这么多东西,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构建成了人类社会最森严的等级结构之一:最下面的是一切变态的欲望,而最上面的——谁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而我们从不讨论性。
至少像“伦敦生活”和“驯鹿宝贝”这样的创作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办法处理性和爱而痛苦不堪。
因为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一个在夜里让我睡不着觉、翻来覆去不到高潮不会罢休的问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恶心、最不堪、最无能的人吗?
就因为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性欲,就因为我和那么多人上床、一个接一个地上床但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在找什么,我就是一个自怨自艾、没有自制力、活该如此的人吗?
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如此清高,将自己与性爱割席,好像只要一表达性欲,就不算在认真地讨论爱情一样。
但同时,那些“唯性爱主义者”又如此不屑于谈论爱情,把相信爱情的念头当作笑话。
而最终,这之间剩下的那些人,那些困惑、踟蹰不前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地被当作怪物,在这座性与爱的金字塔里被排除在外。
《正欲》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尝试告诉观众水癖也只是一种正常的欲望,但是“正常”的观众在里面看不到自己,只看到了这种非正常欲望可能导致的社会犯罪。
我看到了自己。
我看到了那个因为自我厌恶而不断塌陷的人,看到了拒绝无能、接受无能的自己。
而至于那些无法代入的观众,我只希望他们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唐尼对着玛莎的照片自慰的时候,我完全与他产生了共鸣:他觉得她很可怜,而她觉得他很吸引人——仅此而已。
一种竖着中指大喊世界去死吧的自毁行为,多么的勇敢和真诚。
而这就是真实的我。
即使少有快乐,也没办法不做爱;哪怕极度渴望爱情,却早就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怎么学会满足。
别怪我没有警告你——除非你真的想清楚了,否则不要轻易来爱我。
Catching storytelling and excellent actings especially for the leading actress. The show was presented in a rather accessible way, clearly highlighting what the mental status of not only the stalker but also the protagonist are, and what at the end of the day lead to this stalking incident. I personally found it hard to sympathize with the man, which I believe may be part of the creator’s wishes.
为什么有些人碰到的都是烂桃花?
为什么有些人总会被“渣人”吸引?
这种“吸渣”体质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有以上困扰,可以看看英剧《驯鹿宝贝》,或许能找到答案。
《驯鹿宝贝》是Netflix在2024年推出的英剧,该剧的编剧、主演理查德·加德(Richard Gadd)在二十多岁时曾被一名女性跟踪了四年半之久,并对他进行长期骚扰。
《驯鹿宝贝》的故事来源于这个真实事件,理查德·加德饰演的唐尼是一位事业不顺的喜剧演员,他在酒吧兼职时遇到了玛莎,一个肥胖且孤独的中年女人。
出于同情,作为服务员的唐尼递给了玛莎一杯茶,却没想到,这引发了玛莎对他强烈的迷恋和跟踪行为。
1 你身上的脆弱,"渣人"能闻到看完整个剧,我觉得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一句话,是玛莎2次对唐尼说的:"你被一个男人伤害过。
"唐尼能吸引玛莎,一方面是在酒吧初遇时的善意,激发了玛莎对亲密关系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玛莎作为一个跟踪惯犯,她能敏锐地感受到唐尼内心深处的脆弱。
捕食者总是能找到猎物。
玛莎通过几个手段,便让唐尼对她产生反向依赖。
首先是自我夸大,玛莎宣称自己是顶级律师,夸大自己与各界名流的关系,她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是神采飞扬。
这让自我价值感非常低的唐尼,对她产生了好感。
即使他知道这个女人在说谎。
毕竟这是他身上不曾有过的特质,他喜欢听她哈哈大笑、侃侃而谈,给他灰暗的生活注入了阳光。
即使这阳光会让他灼伤。
其次是过度关注,事业失意、遭受创伤的唐尼需要他人的认可来获得自我价值肯定,他在玛莎对他的过度关注中得到了满足。
一天收几百条来自玛莎的邮件,各种赤裸的、充满错别字的告白和关心,滋养着唐尼破碎的自尊。
正常人看到这么多疯狂的内容,会觉得恐惧、害怕,但受过伤的唐尼不同。
正如心理治疗师,唐尼的跨性别女友,对他说:"你乐在其中。
"这也是他被骚扰了长达6个月才去报警的原因。
最后是情感操纵,感情丰沛的玛莎,具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
她先用自己的弱势,来获得唐尼的同情。
同时,她无差别攻击唐尼身边的女人,唐尼的前女友或现女友,都承受了玛莎的攻击,不管是文字上,或者肉体上,她通过跟踪、监听和侵犯唐尼的隐私来维持对他的控制。
2 持续的伤害,来自你的默许唐尼表面上一直在拒绝玛莎,可在潜意识中,他允许她对他的持续伤害,本质是因为,他能够从这段关系中得到好处。
如果说玛莎对唐尼的依恋是显性的,唐尼对玛莎的依恋是隐性的。
他在玛莎的关注中找到了一种扭曲的安慰和存在感,这种依赖性使他在面对玛莎时,表现出逃避和顺从的态度。
他害怕冲突和拒绝,宁愿忍受玛莎的纠缠,也不愿意采取措施,果断保护自己。
在下定决心报警后,唐尼第一次摆脱了玛莎,他感到完全的孤独和空虚,他甚至开始怀念起她的邮件轰炸。
为什么?
随着剧情的展开,答案开始明朗:原来在5年前,唐尼为了在事业上获得指导和认可,被一个成名编剧引诱、吸毒以及性侵。
在此之后,他陷入严重的自我厌恶,与此同时,对自我厌恶的依赖让他获得表面的解脱。
副作用是他无法进入一段正常的关系,去爱人。
而疯狂的玛莎,让他满足寻求自我毁灭的欲望,成为他从痛苦中跳脱出来的解药。
一定程度上,是他利用了玛莎。
3 正常的依恋关系,需要健全的人格当一个人身上有腐肉时,大概率苍蝇会比治愈者先到一步。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回避型。
玛莎是痴迷型,这种类型的人忧虑被弃,依赖于对方的夸奖,且过度寻求认同。
追溯到童年,从小被父母无视的玛莎,玩偶"驯鹿宝贝"成为了她的情感依恋对象。
若干年后,当唐尼给她递上一杯茶时,唐尼便成了她的"驯鹿宝贝"。
当唐尼夸奖她时,自我价值的满足让她进一步深陷其中。
她不是爱唐尼,而是爱那种被在意的感觉。
她不是故意要变成跟踪狂,只是童年的缺失,让她不顾一切想要抓住关心她的任何一丝温情。
即使践踏对方的边界感,侵犯对方的隐私,她在所不惜要抓住那根救命稻草。
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控对方,痴迷型的人一般知觉敏锐,正如她一眼便能感知到唐尼的创伤,从而获得掌控对方的通道。
唐尼是恐惧型,他渴望亲密关系,但在经历性侵之后,对于关系极度不安,他不确定自己喜欢男人或女人,他积极交友的同时疯狂逃离从对玛莎的矛盾情感来看,他又害怕又渴望。
他和跨性别女友的关系,更是推拉感极强。
作为性虐待的受害者,他对自己的过去感到羞耻和内疚。
所以正常女友的亲密,让他恐惧,沉溺在自我厌恶中的舒适感,远高于去爱女友的快乐。
这种模式下,玛莎的出现,虽让他恐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他一种扭曲的慰藉。
怎么办呢?
在喜剧决赛上,唐尼的自我表露很勇敢,那段演讲中,他敢于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揭露自己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
把自己的丑事说给大众听,挺不堪的,可这远比压在自己内心,任由自动模式去控制自己的人生强。
停止沉溺在自怨自艾中,拿到掌控自己人生的钥匙,便是勇敢面对身心的痛苦。
唐尼的主演、编剧理查德·加德将这段经历拍摄成剧集时,便是涅槃重生的力量。
一个真实的故事,足以给你我改变的勇气
开头很吸引人,后面多少有点高开低走吧。玛莎这个人物并没有深入挖掘。男主的心路历程,其实也平平无奇。
看完了心情不好,并不是拍的不好
好癫的剧。男主是个逻辑混乱、擅长把问题归因错误的废物。。。重点是你不要总是把自己的人生想象成悲剧。我认为人永远有选择自救的权利,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而男主到最后都在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免费给玛莎那杯茶,我认为他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没人有时间停下来听你解释为什么你看起来像个loser。
挺有意思的。但是有个前提是,这是个胖女人。如果换成瘦的女人,是不是不用等她去偷窥,两人就水到渠成了?
Lord I’m too old for this 神如经
厌蠢
这个剧源于创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并由本人主演。无法想象他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才能写出这样深入骨髓的人物,把人性复杂做出了深刻剖析,难得一见。相信写和演也帮他疗愈了自己的心理创伤。起初我会以为这是“不请自来的关注者”如何迫害受害者的主题,之后发现远不是那种刻板故事,而是深究人物类型和心理变化,他们处于相互依赖、施虐受虐的共生关系。谁先处理好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恶魔,谁才能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作为没有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来说,的确是难以理解和消受的。
演员很好,剧很套路,所谓最后三分钟反转更是套路中的套路。
感觉还好吧,没有今年最佳那么夸张。太多太多self-pity很拧巴加cringe,两个想法:when someone seeks self-destruction that much, might as well just let them be destroyed. And when you stare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also stares back.
活到一定岁数大概其都会明白:人生看起来,一开始是喜剧,后来会成为悬疑夹杂着热血和吉光片羽的爱情,最后当你真的以为本质是活脱脱的悲剧时,no,轮回无尽
男同看不下去
哇哦这下谁还敢轻易释放善意,恐惧Martha,剖析Martha,理解Martha,Teri内核太强大了,Donny一点配不上这姐
亲密关系的终极形态:成为一名毫无顾忌自我暴露的stalker。
看到一个评论说“无病呻吟”的时候有点怨气和愤怒…属实是人类悲喜并不相通 羡慕没有感同身受此剧的人
男主承认 he loves self-hat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的那种脆弱感太强了 做这部剧的过程绝对彻底的抽丝剥茧
每个人都是变态 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太疯癫了让我一个bt片看了不少的人都生理不适可能男主的外貌和性格让我有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整个过程我理解不了他的不反抗只能说尊重不评价还是说明了,长相真的很重要。帅美的bt是刺激普通甚至糟糕loser的BT要人命。
唉,黑暗、扭曲,又直插进心底。抓住救命稻草般的、饮鸠止渴般的有毒关系。牵扯着精神疾病和刑法的obsession,并且是相互的。/没有想到是真人真事,编剧即主演。/人性太复杂了,只要有弱点,就有需求。完全共情了这两个人物,E3把我看哭了都!结尾的Sposa son disprezzata更是充满了悲悯……/推荐整部剧的OST。
Donny最后在酒吧那刻可能突然懂了it’s not just a cup of tea。两个痛苦挣扎的灵魂,疯狂又悲伤。
fascinating,男主和 Martha 的的病态执着和自毁表现得即 subtle 又强烈,有点第一季《Killing Eve》给人的感觉了。全剧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的同时又有好多同样黑色幽默风格的对现实讽刺数不过来(有直钩如警察执法效率和“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也有含蓄如编剧线的收尾和对 victim 身份的正反探讨),很多童话般地幸运和善意经常会被夹杂在更多稀松平常的冷漠黑暗中,劲儿太大了。最后两集不是太满意,节奏有点散,但瑕不掩瑜。看完发现演技很棒的男主本人竟然就是编剧,俩女导演的把控也恰到好处。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