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

Dalva,错爱的教育(港),爱的缺口(台),Love According to Dalva,According to Dalva

主演:塞尔达·萨姆森,亚历克西斯·曼蒂,范塔·圭拉斯,玛丽·德纳尔诺,让-路易·库洛奇,桑德利娜·布兰琪,玛雅·桑多兹,查利·德拉赫,罗曼·库斯托·哈兹,阿卜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达尔瓦》剧照

《达尔瓦》剧情介绍

达尔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逮捕。本片是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的长片处女作,她挑战了一个难度极大的道德主题,用克制清晰的镜头语言直指严肃尖锐的社会问题。摄影机紧紧跟随主角达尔瓦,记录她从被塑造的成熟女人、经过自我觉醒、慢慢学习成为一个年轻女孩的艰辛过程。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角有个五店市甜心战士Universe警探奈特3:独立新梁山伯与祝英台电脑棋局你也有今天解放大西南绞刑架2:二次行刑巴里布回忆积木小屋云南虫谷超时空传输行尸走肉第十季陆小凤传奇之银钩赌坊双子酒廊这个男子捡到了人鱼希姆拉辣妹犯罪现场调查第二季危险替身美国刽子手沉默的远山冒牌大状审死官平安夜超时空大冒险妈妈的爱见好就收99法郎勇闯16街区善良的生存一百英尺

《达尔瓦》长篇影评

 1 ) 成长创伤性依赖

有剧透,有剧透!!

本片主要是讲遭受恋童癖父亲侵犯后,被拯救自我觉醒的过程。

女主听说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挺敏感的主题,拍的也比较的完整,困苦层面大多没有。

是一个好的结局。

观影感主要讲一下后半段的蜕变过程吧,前面大幅度的都是孩子式的戒断层面的混乱感。

第一阶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外加孩子般的幼稚和纯净处事。

一开始抵触所有人、反复逃跑,仇视母亲、躲到曾经的家,在柜子里安然睡觉。

向所有劝说的人讲自愿的,父亲和女儿不能相爱嘛?

之后机构志愿者同意见其父亲,镜头出现孩童面容的证件,而后是涂着大红色指甲。

全景环绕拍摄其视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装坚强的孩子在学大人。

在破旧的房子里等见面,在感觉父亲要来了,猛的扯掉厚衣服漏出很性感的薄衫,这个老罪犯还说自己没有熨烫衣服自感抱歉。

(此刻我心里已经在骂了)这个层面来看,他父亲把她塑造成芭比娃娃那种自我意识的‘淑女’,比如室友给烟抽她觉得不淑女,比如本次见面,讲衣服的礼节。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在成长期的不成熟认知,皆是父母辈和环境影响。

那么,控制欲和断掉外界的连接这一点,也是施暴者常用的伎俩。

很重要,不仅仅在于影片关系。

对于任何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相同。

第二阶段:意识体的成长依赖/探索外界与自我认知的区别。

开始回到人群,尝试融入集体,听从室友和社会关注者的话。

被冒犯直接冲上去打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被收容所小伙伴鼓励。

当她说,你教我走路吧,她意识到父亲的标准不是标准。

但仍然会对始于关照的人报以怀疑,此时内核还分不清爱的区别。

于是在喝醉酒,求志愿者抱抱。

故意在上课时询问志愿者,我对你意味什么。

安抚要离开的室友时,告诉朋友,她和她母亲不是一样的。

这个用意我认为,她已经知道性本身和爱无关,有时是交易,也可能是片刻的内在需求。

所以,当教育机构给离开的伙伴送鞋子予以是,送鞋子为了让其更快的逃离姨妈。

她短暂的失神,这是一个很缺爱和陪伴的孩子。

跳舞时,被男生拥抱去沉溺其中时,变相的理解到了无爱时也是可以亲密接触的,当然,朋友暴怒后,她是知道这不道德。

第三阶段:自我认知觉醒过程/爱护的分别。

当第二阶段属于探索亲密肢体接触和爱的区别时,被志愿者阻止其被人冒犯的行为时。

她窃喜,认为是对她的在乎。

此时,自我认知完全觉醒。

因为私有化的爱是占有,不带性的那种。

但此时还未完全明白爱护和爱人的关系。

遂去找机构志愿者,用不成熟的勾引来报以自认为的回报和寻求关爱。

机构志愿者被吓到推倒她。

此时,完全明白。

自己原来的认知真的全错。

爱护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超过了界限和道德外就是恶魔。

自知羞愧和迷茫,又回了家,去寻找以往那个成长起来自认为的安全屋。

此时镜头看到一片混乱后,就如她自己需要重建认知回头看的感觉。

她开始漠然看,而后习惯性躲在柜子里。

但醒来不是那种安稳的睡眠,对比阶段一逃避时睡的安稳此时是混乱。

所以早起就去起来剪掉父亲给染的头发。

此时完全觉醒,主动去邻居家等志愿者来接。

特别喜欢一个场景,当她在剪发时问志愿者,‘她会喜欢吗’。

很纯净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生。

后来,她长大了。

紧握母亲的手。

眼神坚毅的控告那个恶魔。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我永远致敬哪些很坚强自救的人。

看完片子的过程,我脑海一直有个词,成长性依赖对爱的认知障碍到底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前,在酒吧一个男生喝醉酒哭着说,自己是艺术生,被当时的男导师强迫性侵犯。

导致后来,他只会爱男生。

我们如果重建爱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很大课题。

做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

 2 ) 《达尔瓦》:一个女孩的自救与他救

一、关于“爱”是什么自达尔瓦打记事起的人生里,她的生活里只有查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

为了不让离婚的母亲找到达尔瓦,查克带着达尔瓦到处搬家,不让达尔瓦上学、逛街、社交,杜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连达尔瓦穿着打扮都是查克按照自己性欲望的喜好设定的。

在达尔瓦对世界的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查克将她关在囚笼里,只告诉她,爱一个人等于发生性行为。

达尔瓦不知道爱是多样性的,爱一个人可以表现为多种方式,而不是出于欲望。

就像母亲不曾放弃过找她、手机里一直存着她的照片,那是爱的一种方式;萨米亚会说“没关系别担心”然后帮她收拾起尿床的被褥,那是爱的一种方式;杰顿会为她(因为打架被校长不由分说便开除)去和校长争执,那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不幸的是,5岁到12岁的达尔瓦,正是该经历亲情友情(还不到爱情)、体认世界丰富性的时候,却只经历过“爱情”,这“爱情”还是变态查克的画地为牢。

幸运的是,12岁的达尔瓦终于能够回归到正常的世界,认识爱,感受爱,学会爱,不止爱别人,更是如何爱自己。

二、成长中本不该经历的阵痛对于达尔瓦来说,12岁之前的她或许觉得自己很“幸福”。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杜宁克鲁格效应”,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越是无知的人,就越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在前期的达尔瓦身上则表现为一种自以为是的执拗。

达尔瓦初到收容所的种种表现,坚持穿自己的蕾丝装,涂口红,笃定妈妈抛弃了他们并在第一次见面就上拳头,为查克辩解甚至在查克承认自己是恋童癖之后还认为他是被威胁的……达尔瓦是如此信任查克,在她的人生里,只有查克是爱她的,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因为嫉妒他们的幸福都在企图拆散他们,所以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而这一切在12岁的某个夜晚突然分崩离析。

之后的每一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达尔瓦,她之前所谓的“幸福”有多荒谬:杰顿告诉达尔瓦来收容所是因为检察官认为她留在查克身边会有危险;萨米亚质问达尔瓦如果查克没犯错那你为什么会在这里;法官告诉达尔瓦有证据指控查克绑架和乱伦;女心理老师告诉达尔瓦女儿和父亲可以分享感情,但不能是性方面的;杰顿告诉达尔瓦说你是女孩不是女人;学校里八卦小女孩非要拉着达尔瓦问有一个男人强奸了他女儿……掀翻一个孩子曾引以为傲的“世界观”,揭开自以为“幸福”的遮羞布下,竟是满目疮痍,对于12岁的达尔瓦而言,是残忍的,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疼痛。

三、找到自己该有的人生建立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打从出生起就终身在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但真正对这个人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是从他有了意识、有了记忆、有了模仿能力开始的。

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这种实践中去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确认自己。

达尔瓦的世界在5岁这年被拖入歧途,在12岁这年才被扳回正道。

曾经的达尔瓦只能穿小西装、蕾丝内衣和黑丝袜,必须戴耳坠戴项链,必须化眼妆涂口红,她不知道自己本可以选择喜欢的衣服颜色和款式;她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像邻居小女孩那样戴皇冠穿蓝色公主裙看动画片;甚至可以不用染成和妈妈一样的发色……而现在她可以穿牛仔裤运动衣,可以剪短发齐刘海,可以感受到真诚的被尊重和被保护……曾经达尔瓦不知道自己有权利,在她到收容所的第二天一大早,她问杰顿:我的权利?

什么权利?

以及在第一次法院时,她问女律师:辩护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有权利享受妈妈的爱,有权利与他人社交……而现在她可以在法庭上对质伤害过她的查克,可以去找想见的朋友,可以触碰这世上的每一处花草,可以肆无忌惮的嘴角上扬……七年来除了查克,达尔瓦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查克成了达尔瓦人生的全部意义,她为他打扮为他而活。

当查克从她的人生中消失之后,被迫揭开伤疤的达尔瓦遇到了尽职尽责的杰顿、教她处世道理尊重她隐私的萨米亚、终于解开误解的妈妈,时间成了最好的证明。

就像她总是在受伤后躲进衣柜里,用黑暗和封闭把自己隐藏起来,但终究还是会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从身体到心理,找到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权利。

那一刻,当她主动握着妈妈的手,眼神依旧坚定但不再懵懂,狠狠地盯着对面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的时候,她终于成为了自己。

 3 ) 助人者的困境

只能用“性”才能找到被爱的感觉,只有“性肯定”才是对你这个人的肯定,躲在这种创伤里走不出去的人其实很多。

讨好型习惯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不惜让自己变成小丑来得到认可;付出型习惯满足他人牺牲自己,不惜把自己压榨到形容枯槁来得到认可,都是一样的原理。

性也好,讨好也好,付出也好,他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得到肯定和认可),在这种诱惑下就很难走出困境。

想要帮助他们的话,要让他们脱离开这个用性/讨好/付出去交换肯定的变态评价体系,重新去发掘自己值得被认可的健康条件,比如勤奋、善良、友好、幽默等等。

这对达尔瓦们和帮助者们是个极大的人性挑战。

帮助者们,尤其男性帮助者要有坚定的意志,抵制源源不断地性诱惑。

自恋倾向的控制欲强的帮助者,讨好者带给他们的愉悦满足感很难抵御。

付出型创伤者总想为你做这做那,他们的帮助者也很难坚定地站稳立场——我并不需要从你这儿得到任何好处。

你可能会说这好办,让不同创伤的达尔瓦找与自己更适合的帮助者就可以了,这对达尔瓦们也很难做到,因为性的创伤就是被性爱好者培养出来的,讨好创伤就是被控制狂培养出来的,付出创伤就是被索要者培养出来的,遵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着这个味道去寻求疗愈,大多数达尔瓦成年后,会执着地一遍遍找欺负过她们的爸爸,想得到他们的道歉看到他们的改变,重新得到一个健康的爸爸来取代之前那个不健康的爸爸,可最终结果往往是循环往复的再次伤害。

太难了,沉沦是人的本性,向恶也是人的本性(即便目的是为了自我救赎),但要想向善,想助人,想变好就太难了,需要反人性的系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非人毅力。

 4 ) 达尔瓦成熟了,因为她找回了童年

她年方12,初潮未至,却坚称自己是个女人;她用蕾丝、高髻和口红来装扮自己,认为抽烟和把手插在衣袋里有失淑女风范;她没上过学,没购过物,除了爸爸谁也不认识,而爸爸却涉嫌乱伦绑架身陷囹圄,她惊恐万端,暂居在集体之家——女导演根据自己在青年中心做志愿者的所见所闻拍摄的小心翼翼的处女长片。

用特写进入局部与微观,一寸寸挪近陷入绝境的女孩,以与她的意识觉醒同步的频率,交待发生在她身上的事,迷惑混乱挣扎之后,又一寸一寸地循着安全绳找回文明世界。

籍着诚实与善良,这个十分棘手的主题没有让观众不适,没有剥削和二次伤害。

达尔瓦(女主的名字)碎裂了,谁也不知道她将怎样捡拾起自己的碎片,将其拼凑成一个什么物件儿。

电影也描画不出未来,有时候,你只能寄希望于树会自己长大——我们看着她混在孩子堆里抽烟喝酒,用青春的愚蠢洗掉少妇的盔甲。

电影的结尾,她在镜子里剪掉一头漂染的假金发,露出乌黑的发茬,这是个标志,她可能完成了转变,她真的成熟了,因为她找回了童年(019)。

 5 ) 希望的起点

1.33比1画幅去除了无关紧要的环境信息,把镜头最大程度集中在了达尔瓦这个令人心碎的人物身上,手持摄影摇曳出细腻的呼吸感,银幕外的人得以与角色共振。

创作者意图有时候真的一目了然,有人会假借正义之名,实则以猎奇视角消费受害者,也有人满载真诚的社会关怀。

80分钟片长里没有一个镜头会让人心生疑窦,所有细节都在悉心呈现达尔瓦在被父亲性侵和洗脑多年后留下的伤痕:成人化的装扮,倔强又迷茫的眼神,得到男社工一丝关心后习惯性地讨好和性暗示,被推开后的无助和羞耻。

面对女同学猎奇地、侮辱性的提问,达尔瓦大打出手,而福利院的小伙伴们却为此击节叫好,开酒庆祝。

这是她少有的露出微笑的时刻,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在那些同样不幸的孩子的绝对支持下,她似乎终于感受到一点人的温度。

她放下戒备,开始和黑人女孩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原本会是如何走路的。

因为她一直以为女孩子走路,从来就应该摇曳生姿。

正是这些令人悲悯的细节沁入心底,让影片具备了非凡的感染力。

达尔瓦和黑人女孩一样,在初时陌生人时都有无端的敌意,需要在他人的善意温暖下逐渐重构对道德的认知和对人的信任。

随着她剪去长发,与母亲和解,与被欺骗摆布的过往告别,她走上生父的庭审现场,影片戛然而止。

整个故事只是达尔瓦初回社会的微小截面,片段化描摹出她从与世隔绝到掌握基本社会认知的过程。

我们不知道她未来要面对怎样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禽兽父亲的审判结果。

导演根本不关心正义有没有到来,她只关心希望有没有起点。

影评微信公众号:CarmeloJervis

 6 ) 她从另一个角度拍摄了《洛丽塔》里儿童性侵的故事 | 《错爱的教育/Dalva》HKIFF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7 ) 达尔瓦的内心转变过程

看到有些人说转变突兀,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认为电影完整地展现了达尔瓦转变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是抗拒,拒绝相信,直到她见到她父亲,亲耳听到她父亲承认他带给他的是伤害而不是男女之间的爱;达尔瓦难以接受躲进了柜子里,我当时想如果从这里直接完成心理转变会很突兀,但没有,达尔瓦的心理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过来,虽然这之后达尔瓦外表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心理上对成年男性的依赖并没有真正改变——她多次试图让陪在她身边的青少年工作者、另一名成年男性来取代她父亲,而这名青少年工作者始终恪守交往边界,正是他一次次的拒绝才让达尔瓦明白未成年人与类似男性长辈的正常相处应该是怎样的,同时她也通过和其他同龄人的相处知道了青少年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再加上妈妈的出现与关爱,所有这些最终一起促成了达尔瓦内心真正的改变。

所以,我并不觉得突兀,比较有说服力

 8 ) 好看

擦口红这,挺高兴她开始意识到了

好看嘞

她妈妈也挺好看

小狮子的感觉,不错

剪短发了,新自我👍🏻

影片开头挺有意思,是从警察抓人的角度开始的,虽然我已经知道大概内容但这个开头还是蛮吸引人的。

虽然全片对话不多,但小演员演得不错,质疑害怕难过都演得挺好最大的感觉是同龄人的影响真大啊,开始达尔瓦不相信大人,直到上学后看到自己的言行有些格格不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不太适合成熟的打扮。

再到后来父亲认罪,她认识到乱lun是错误的。

但她向照顾自己的工作人员表现出了进一步的动作时,工作人员拒绝了,我觉得这时候她才彻底意识到爱和性不是一回事。

她跑回了家,减掉自己被染的头发,真真正正认识了自己。

 9 ) 《达尔瓦》75戛纳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摘下最佳演员的影片,饰演Dalva的小演员Zelda Samson的表现非常亮眼。

影片的叙事结构可以说是看了这么多影片里最清晰的一个,非常适合拿来当教学范本,但因为如此影片很多小点没有展开讲,只为了大方向服务而缺少了一些曲折感。

我和朋友们回家的路上谈到遭遇这一切不幸的Dalva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更惨一些,也许某些看似很重要的转折点并无法像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顺利。

但也许这代表了导演的某种美好祝愿吧,毕竟不断让角色受苦而消费的影像是没有温度的。

回到影片内容上。

影片谈到的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

Dalva被生父从小灌输不正确的【爱】的观念,并控制她的穿着以及限制她与外界的接触。

于是Dalva最开始明显成熟其年龄的穿着和谈吐,以及对父亲畸形的迷恋和依赖,她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抵触的反应,她所说的每一句有关爱的诠释和理解都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爱一个人就要和他做爱”“我不是女孩,我是女人。

”“父亲和女儿之间又如何?

谁界定的标准?

我们相爱。

”)影片疯狂的开场,被带走的恋童癖父亲,尖叫反抗的Dalva以及她后续的反应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

紧接着影片继续跟着女孩绘制她的肖像画,在社会服务中心里从Dalva与其他有着不同心灵创伤的“问题儿童”间的摩擦,观众更靠近Dalva,也从只言片语中得知恋童癖父亲是如何在漫长的相处中一步步控制Dalva的手段。

(Dalva从没有自己买过衣服、常年都有发型师上门为她打理发型,Dalva非常缺乏与外界自主的交流)于是对着镜子涂抹口红的少女其实只是恋童癖父亲精心打造的玩偶。

导演处理的很好的一点在于,这些在Dalva眼里是【爱】,实际上是【恐怖控制】的行为都并非是通过审问的形式呈现的。

影片没有哪怕一分一秒对Dalva的指责或二次伤害。

于是影片的第一部分则是引起关心,并逐渐解释情况。

第二部分则进入到Dalva对环境的融入,影片的种种其他要素和次要人物开始治愈和弥补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缺少的东西:友情、群体生活和自主意识。

过渡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关键则是那些已经被扭曲而无法弥补也无法改变的东西,观念和对待爱人的错误理解。

例如: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杰登,Dalva便无法向他投射除了【男女之情】【性吸引】之外的情感。

这个点埋得很早,在影片最开始杰登为了控制住失控的Dalva时,他用力按住Dalva的手臂制服她时,Dalva的停顿和眼神就已经在为他们之间越轨的情感埋线。

但这种安排并不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突出Dalva对待爱错误的、无能的、偏差的理解。

面对如此困境,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母爱。

母亲角色的重要性被凸显,她成为Dalva修复扭曲爱观念的最终答案。

于是象征友谊的外套和母亲紧握的手都陪伴着Dalva再一次面对恶魔般的恋童癖父亲。

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介绍-->弥补-->修复-->面对】的叙事线也完成。

但对比更多的现实事件,Dalva的经历绝不是个例,但很少有受害者能够顺利完成以上这条救赎的线路。

Dalva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她遇到好的社会机制下的好的教员,她遇到好的伙伴,她的母亲耐心理性且深深爱着她,她还有重新对抗过去的机会和最重要的她内心的勇气。

影片呼唤的我觉得是所有人的善意和同样经历孩子内心的那股勇气,就像Dalva躺在衣橱里那一缕阳光。

走出第一步的永远是被害者自己,而作为旁观者是否能散发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而非嘲讽和戏谑。

影片内容的话题性和社会教育意义很强,叙事线路清晰,但影像本身没有太多创新。

似乎更适合拍成电视剧集。

 10 ) 观后感

2024/01/20 法文中心烂♂哪里都有,但社会救助这种保底措施的水平在各地就比较参差了。

这片子里男的没一个好的,囚禁、洗脑、强奸自己亲女儿的烂爹,给瓶酒喝就要搂抱摸🐻的烂男teenager,渎职、趁人之危、心术不正的男辅导员。

女主被烂爹强奸的时候还没有来月经啊我的老天姥!

她穿蕾丝裙去监狱见生物爹,以及醉了要亲男辅导员这两个情节真的把我吓一大跳,但想想也正常,毕竟是一个被洗脑成爱=左爱的小学生,但是男辅导员犹豫了几秒才推开,也没有向救助机构/心理医生报告,也没有好好和小姑娘谈清楚,以至于到后面女主又要把他当第二个爹左爱,这种关系真的让我觉得无比恶心!

甚至比她生物爹更另我恶心!

这种恶心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超脱》和孟宴臣一样,老男人们明明看出来小姑娘对你有意思了,你没这个意思,也不该有这个意思,但就是不明说,就是要让小姑娘心存幻想,做出更出格的事,好彰显他们的雄性魅力。

恶心!

她那个好闺蜜人真好,虽然前期嘴欠了点,但本心不坏,能处,又是教女主用卫生巾,又是开解她,都是被原生家庭耽误了。

《达尔瓦》短评

毫无看点

5分钟前
  • oudanny
  • 很差

太点到为止了 主人公一系列的改变来的毫无根源 忏悔的恋童“父亲” 及时出现的母亲 治愈之路上几乎没有外力阻碍 有点过于美好了题材和女主的演技加分

6分钟前
  • 鹅圈在逃人员
  • 还行

3.5 BJIFF /MOMA 女孩跳舞那段被打动了。有时候电影可能整个成片只为一场戏和几个moment存在就足够了。

10分钟前
  • 壳花少侠2024
  • 还行

海报好美。

11分钟前
  • Muggle、佑。
  • 推荐

她的喉舌是恶魔经过多年锤炼后的最后一曲悲歌。

12分钟前
  • SKZ-朱颜曼滋
  • 力荐

角色是只有故事性没有个性的设定,那故事没有系统的原因和出路,水到难渠成啊。单纯的意外之祸+各方人的精心补救=活了,略悬浮,感觉还不如去细讲几个她和邻家女孩对视这样的瞬间,如果不能更深刻,那更主观能更深切。

17分钟前
  • 香蛋🌈
  • 还行

25thSIFF|第十场:小女孩真会演啊!值得被关注的题材,导演处理得也不错,中后段稍微有些碎片化,结尾收得比较仓促。但是鉴于主题,仍以四星奉上。

22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24分钟前
  • mommom
  • 较差

社会的冷眼旁观,自己的野蛮生长。人是一张白纸的命题,每一种选择都不成选择,内部的灌输,外部的强制,面临的是无能为力。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只是依偎的那刻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将如此沉重的事件经由从受害者的主视角呈现,新颖下又是迷惘的状态。结局的“投靠”是治愈却远不是独立,或者说是另一种沉重。

25分钟前
  • zzcrww
  • 还行

有点细致入微

30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 不直觀地呈現殘酷,而是先讓觀眾知曉結果,再假裝不經意地讓觀眾看到後果與前因,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創作者對於受害者的善意。只是創作者的善意並不應該與對角色塑造的完整衝突,尤其在認知偏差這一重要衝突點上,一直沒能給出具有說服力的成因,只是一味地表現、表現、表現,都不過是在不斷地放大結果而已。到最後,Dalva的自我人格依舊沒有真正建立,她依然在不斷地尋求依賴、尋求討好、尋求被需要,這似乎又是創作者的殘忍。#SIFF2023#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尽在不言中。留白比直接的揭露更合适。可能是篇幅所限,小女主最后的蜕变略显生硬。

35分钟前
  • york
  • 还行

好题材,但拍得很普通。

3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以往从儿童视角拍给儿童看的叫儿童电影,其实像这样关注儿童社会问题的更应该叫儿童电影。影片从父亲被抓走女儿不舍喊叫开始,以庭审开始为结束。过程焦点全放在女儿身上,凸显了导演对受害儿童心理情感变化的细致关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电影!

42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反洛丽塔电影,给男性洛丽塔叙事狠狠一击。洛丽塔叙事下真实发生的不是大叔和萝莉禁忌的爱情,而是被囚禁在客体身份里永远得不到生长的无助孩童,是没有思想没有自我,只能被动盛放男性欲望的人型玩偶。当达尔瓦听说某个女孩被性侵染上性病之后,吓得在被窝里偷偷检查自己的身体,并因为焦虑尿床的时候,才展露了她作为儿童的真实恐惧,也让观众痛心……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太短了,人物情感的转变没有做到位。例如父亲自己对达尔瓦的伤害承认得太简单了,一般这种男性会自我洗脑,梗着脖子不认错,直到他看到自己扭曲的观念对女儿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才有可能反思,但影片却直接跳过了这层心理。达尔瓦的转变也太简单了,只是用剪头发和拥抱童年玩偶来完成儿童身份的回归,在我看来是达不到的,这更像是某种想当然的仪式感,而女性心灵的重塑远要艰难许多……

45分钟前
  • 小猫怎么叫
  • 推荐

看不下去

48分钟前
  • 放弃了Bert
  • 较差

“洛丽塔”叙事里不常见的女性视角。小演员很有灵气,从一个被性化的玩偶状态慢慢成为自然状态下的女孩,找回童年和自我这一过程演得很细腻,有说服力。

52分钟前
  • 冬叶
  • 推荐

感觉缺点啥…

57分钟前
  • 还行

#2023 BJIFF 邻座的姐姐看到一半突然“Fuck”一声,可见现代女性对于话语权的需求和渴望有多强烈。很特殊的题材,聚焦于一个被男性改造过的女性,女性陷入性附庸的囹圄,被控制审美,被控制对男人的态度,被控制自我独立之思想。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汽车驶过无边的黑夜,从缝隙中穿透而过的光亮带来了女主第一次对救赎的争取。对此有所挣扎,有所努力,主动融入群众,却还是难逃精神上的牢笼,再次陷入相同的绝境。于家中度过一夜,第二天从镜子处反射进衣橱的一抹光再次让女主重获生机,她走上审判台,看似决心对长年的控制一刀两断,但未来如何,依旧不得而知。这种通过光来暗示女主心态的转变还是稍显生硬,总感觉暧昧和意义不明。

60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完成度很高啊。你可以看到整个系统都在帮助受害者,可是其中但凡有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比如男护工),女孩都将再次坠入深渊。

1小时前
  • 南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