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蕾塔·葛韦格,唐·钱德尔,拉菲·卡西迪,朱迪·特纳-史密斯,拉斯·艾丁格,戈登·格里克,安德雷·本杰明,洛根·弗莱,马修·希尔,迈克·加萨威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搞笑与恐怖兼具,诗意与荒谬齐飞,平日与末日共存。《白噪音》通过戏剧手法,刻画现代美国家庭试图在不可捉摸的世界中,处理日常生活的平凡冲突,解开举世皆惑的爱与死之谜,同时探索幸福的可能。详细 >
撞车是艺术,恐惧死亡和嗑药是爱意表达,还带一点末世迷思,其实有点傻傻的,三星半。
(7.5/10)可以位列年度最猜不到走向电影之列了(除了契诃夫那把枪),甚至还能看出些许布努埃尔的味道。同样是发癫,这就比伊尼舍林的女妖癫得有逻辑一些。我现在不排斥癫狂的表达了,但我还是渴望看到引爆癫狂的那根导火索。要说有什么不合理,老司机的全美知名希特勒研究者居然不会德语啊哈哈哈。
很多时候像极了网友在网路世界中所输出的东西,并不需要去理解它,只需要去感受,类似这种狡猾地概念吧。
司机还没有从安妮特走出来
前半段非常合口味,猫王-希特勒那场戏的台词-演绎-剪辑更是精彩。但是步入漫长的药物篇章后,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生死关系的探讨都让人觉得言之无物。70
一旦接受了宋麒说的:司机这个发型脸型像他岳父/我爸时,就无法纠偏了…(为什么一到群戏就使用古老庸浮的表现手法和腐烂的配乐?这是什么治不好的自我膨胀的绝症吗?
我们的生活由什么构成?我们的时间又被什么填满?窥看,这消费主义的盛宴,弱肉强食的定理,希特勒与猫王,纳粹广场与演唱会,狂热的信徒是你和我,信息碎片毫无意义,社交网络上的虚饰人生,假模假样的学术讨论,滥用的药物,垃圾食品的赞歌,我们娱乐至死,盲目跟从,习惯被愚弄,习惯争斗,习惯制造灾难,习惯末日的寓言,历史一再循环,人类无可救药,只是这司空见惯的批评似乎也没有多少意思。
原著的可读性非常低,编剧和表演相对保证了本片的可看性。照搬原著,灾害、暴力、生死和信仰崩溃,连带美式“性爱关系”、“药物滥用”、“无效沟通”和“资讯爆炸”,化作死亡恐惧的白噪音,给男主角带来精神危机。声音、灯光和色彩,对类型的化用,赋予视听以新鲜的当下质感,仿佛提示观众可以放在现实环境里去理解。一直以来,鲍姆巴赫有一个问题,他总是借对话、旁白、文字讲细节。尽管他的本子信息量大,也没办法做到全部用视听呈现。我觉得他似乎不太相信影像的力量,导致他的摄影机是不稳定的:三个章节的技巧存在错位,影像太跳跃+文本大爆炸。这样一部过度饱满的电影,观众很难深入共情。另外,鲍姆巴赫忽略精神危机背后真正的问题根源,也多少有些犬儒了。被司机丑到了。
话真密 但底有趣
真的难以想象某一天要称赞鲍姆巴赫的作品居然只能谈谈美术。整部作品的风格也在荒诞,惊悚,犯罪与科幻之间反复,不确定导演真的想说什么,相信威尼斯跟其他影展的观众和评论家也有类似的疑惑。个人尊重他想要极致玩票的想法,但是最后的失望令我忍不住反思导演自我表达以及与观众分享两者间的重要性。这是事实上比悲情三角更割裂的三幕戏剧,但不讨巧的是我刚开始还意识不到导演的刻意为之,反而想要寻找一个统一故事内核的过程中觉得受挫,从而感到这可能是被某些社会事件与家庭关系而启发所杂糅而成的作品。尽管如此,个人觉得司机和葛薇格的表演我依然十分喜欢,那场哭戏几乎是让我唯一感受并理解人物的时刻。
好看得一比
乱糟糟
23.1.31看不下去
我的天哪,鲍姆巴赫拍这么个东西出来到底想表达什么呀?这可是Adam Driver和Greta Gerwig的组合啊!
Wrong tone, wrong humor, wrong pace, wrong casting… just wrong in general
开场一上来就是连续几段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接,直接把观众、生活本身按在地板上动弹不得。生死、家庭、爱情、人生......好大一盘大杂烩。White Noise,白噪音,这部电影就像是,让人安然入眠。
A presence/statement of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我觉得用“末日寓言”来形容它不是很贴切,因为这只是鲍姆巴赫这次随心所欲穿梭不同风格的其中一部分,余下还有家庭场景、丛林探险、film noir和音乐剧……蛮喜欢这种没有small talk,所有人都在深度交流/说假大空的世界哈哈哈。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在现代工业化和消费主义奇观覆盖之下没有人有真正生存真正活在当下的能力,所以终其所能就是在日复一日中欣喜聆听无意义的白噪音。
莫名想要类比现实,觉得十分奇异而有趣
后现代主义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因此想要看明白,就要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角度去解读。作为展现当代荒诞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否定现代生活可以用各种莫名其妙的语言文字,但是影视化之后,就让人有一种“缺失感”(缺少影视符号对内容的补充)和“冗余感”(看书的话,文字正好,影视化直接台词话就非常的无厘头,但是跟真正的无厘头比起来,又显得非常多余)。化学爆炸看似直接摧毁了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实际上是在控诉资本主义工业毁灭现代人的生活,或者说,当代人驾驭资本和工业怪兽,如同开车的男主,乱撞乱颠簸差点车毁人亡马上又遇到堵车,赶上雨也有毒,时而步履蹒跚时而大步向前,不变的是危机四伏。
技法成熟,在此格局下做到了视听方面艺术性和观赏性。但整体还是有些乱糟糟。飞而不够飞,乱而真的乱。不是我的菜。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撞车是艺术,恐惧死亡和嗑药是爱意表达,还带一点末世迷思,其实有点傻傻的,三星半。
(7.5/10)可以位列年度最猜不到走向电影之列了(除了契诃夫那把枪),甚至还能看出些许布努埃尔的味道。同样是发癫,这就比伊尼舍林的女妖癫得有逻辑一些。我现在不排斥癫狂的表达了,但我还是渴望看到引爆癫狂的那根导火索。要说有什么不合理,老司机的全美知名希特勒研究者居然不会德语啊哈哈哈。
很多时候像极了网友在网路世界中所输出的东西,并不需要去理解它,只需要去感受,类似这种狡猾地概念吧。
司机还没有从安妮特走出来
前半段非常合口味,猫王-希特勒那场戏的台词-演绎-剪辑更是精彩。但是步入漫长的药物篇章后,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生死关系的探讨都让人觉得言之无物。70
一旦接受了宋麒说的:司机这个发型脸型像他岳父/我爸时,就无法纠偏了…(为什么一到群戏就使用古老庸浮的表现手法和腐烂的配乐?这是什么治不好的自我膨胀的绝症吗?
我们的生活由什么构成?我们的时间又被什么填满?窥看,这消费主义的盛宴,弱肉强食的定理,希特勒与猫王,纳粹广场与演唱会,狂热的信徒是你和我,信息碎片毫无意义,社交网络上的虚饰人生,假模假样的学术讨论,滥用的药物,垃圾食品的赞歌,我们娱乐至死,盲目跟从,习惯被愚弄,习惯争斗,习惯制造灾难,习惯末日的寓言,历史一再循环,人类无可救药,只是这司空见惯的批评似乎也没有多少意思。
原著的可读性非常低,编剧和表演相对保证了本片的可看性。照搬原著,灾害、暴力、生死和信仰崩溃,连带美式“性爱关系”、“药物滥用”、“无效沟通”和“资讯爆炸”,化作死亡恐惧的白噪音,给男主角带来精神危机。声音、灯光和色彩,对类型的化用,赋予视听以新鲜的当下质感,仿佛提示观众可以放在现实环境里去理解。一直以来,鲍姆巴赫有一个问题,他总是借对话、旁白、文字讲细节。尽管他的本子信息量大,也没办法做到全部用视听呈现。我觉得他似乎不太相信影像的力量,导致他的摄影机是不稳定的:三个章节的技巧存在错位,影像太跳跃+文本大爆炸。这样一部过度饱满的电影,观众很难深入共情。另外,鲍姆巴赫忽略精神危机背后真正的问题根源,也多少有些犬儒了。被司机丑到了。
话真密 但底有趣
真的难以想象某一天要称赞鲍姆巴赫的作品居然只能谈谈美术。整部作品的风格也在荒诞,惊悚,犯罪与科幻之间反复,不确定导演真的想说什么,相信威尼斯跟其他影展的观众和评论家也有类似的疑惑。个人尊重他想要极致玩票的想法,但是最后的失望令我忍不住反思导演自我表达以及与观众分享两者间的重要性。这是事实上比悲情三角更割裂的三幕戏剧,但不讨巧的是我刚开始还意识不到导演的刻意为之,反而想要寻找一个统一故事内核的过程中觉得受挫,从而感到这可能是被某些社会事件与家庭关系而启发所杂糅而成的作品。尽管如此,个人觉得司机和葛薇格的表演我依然十分喜欢,那场哭戏几乎是让我唯一感受并理解人物的时刻。
好看得一比
乱糟糟
23.1.31看不下去
我的天哪,鲍姆巴赫拍这么个东西出来到底想表达什么呀?这可是Adam Driver和Greta Gerwig的组合啊!
Wrong tone, wrong humor, wrong pace, wrong casting… just wrong in general
开场一上来就是连续几段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接,直接把观众、生活本身按在地板上动弹不得。生死、家庭、爱情、人生......好大一盘大杂烩。White Noise,白噪音,这部电影就像是,让人安然入眠。
A presence/statement of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我觉得用“末日寓言”来形容它不是很贴切,因为这只是鲍姆巴赫这次随心所欲穿梭不同风格的其中一部分,余下还有家庭场景、丛林探险、film noir和音乐剧……蛮喜欢这种没有small talk,所有人都在深度交流/说假大空的世界哈哈哈。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在现代工业化和消费主义奇观覆盖之下没有人有真正生存真正活在当下的能力,所以终其所能就是在日复一日中欣喜聆听无意义的白噪音。
莫名想要类比现实,觉得十分奇异而有趣
后现代主义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因此想要看明白,就要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角度去解读。作为展现当代荒诞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否定现代生活可以用各种莫名其妙的语言文字,但是影视化之后,就让人有一种“缺失感”(缺少影视符号对内容的补充)和“冗余感”(看书的话,文字正好,影视化直接台词话就非常的无厘头,但是跟真正的无厘头比起来,又显得非常多余)。化学爆炸看似直接摧毁了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实际上是在控诉资本主义工业毁灭现代人的生活,或者说,当代人驾驭资本和工业怪兽,如同开车的男主,乱撞乱颠簸差点车毁人亡马上又遇到堵车,赶上雨也有毒,时而步履蹒跚时而大步向前,不变的是危机四伏。
技法成熟,在此格局下做到了视听方面艺术性和观赏性。但整体还是有些乱糟糟。飞而不够飞,乱而真的乱。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