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处处显露出人心的恶毒和对所有的“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
浪漫主义却又一厢情愿的法国人,冷漠官僚狡诈的英国指挥官,面对死亡第一句话问的是“这个镜头拍下来没有”的新闻记者,毫无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被困士兵。
以及坐在荧幕前的我们。
居然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的“他们”。
精彩台词:1.几个塞族士兵在夜伏时的玩笑话:"你知道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什么不同么?悲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衰到最低点了;而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还能继续更衰。
"2.夜伏时,一个光头的波族士兵摘掉帽子时候,旁边的战友立刻说:"你头发乱了!"3.一个德国废物排雷兵在执行排雷任务,旁边的两个法国联合国队员看热闹,一个意味深长地说“他只能失败一次。
”另一个补充说“不,是两次,他选择这个工种就是错误的。
”4.波族士兵试探性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却遭到塞族士兵并不友好地拒绝,塞族士兵的回答是说:“我们还需要互相认识?
不用了吧,下次咱们再打招呼将是在瞄准器里。
”5.压在地雷上的塞族士兵不能动弹,只要他一起身,就会引爆炸弹。
他只好一直保持原有的姿势不能动。
他想大号的愿望都一直没能实现,又不愿意拉裤子,只好一直忍着。
当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对准他时,他小声对旁边的战友说:“该死,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
可我却想拉屎。
”
(剧作表现:从直线变为群戏,从对峙到多方介入,而过程里始终抽空人物重心: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下午发生了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那个下午发生着什么。
同时,早上死去的同胞已被迅速遗忘,包括导演以内,没有人再提起那些死亡,这是一种预示。
)(天大地大,是每个个人在坚持,苦撑。
他们没有问为什么,那些在上面的人也从来都不会出现。
答案在他们手上,可境况却在另外一些人的脚下。
)(是谁发动这场战争的?
没有枪的那个。
)(其实表达方式更偏向喜剧。
)(一个场景:维和部队战士带上耳机,十数秒的电子音乐从镜头里涌出,制造抽离境地/真实心境。
)(一些台词: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
/ 为什么当兵的总是带着照片?
/ 对着记者说:你用我们的痛苦赚了不少钱吧?
/ 你真的不用我去拍拍那真实的战壕吗?
不用了,战壕还是战壕,都一样,人们不感兴趣。
/ 维和部队:分别告诉双方,我们得知他们的对手计划在今晚之内夺取中央地区的战壕。
/维和部队:地雷拆除了,他得救了!
)---无主之地在哪里?
在新闻以外,图像以外,瞩目以外,热点以外,话题以外,争论以外,揣测以外,知识分子以外,国家历史以外,理论以外,分析以外,评论以外,批评以外,口号以外,呼喊以外,感伤以外,同情以外,事不关己以外,茶余饭后以外,起因结尾以外,态度以外,选择以外,作恶以外,煽动以外,下达的命令以外,派别以外,中立以外,和平以外,在电脑前的我以外,还有真相以外。
不过根本没有真相吧。
真相是什么?
又重要么?
细节又是你所看到的那样么?
都是暗流涌动和瞬息万变吧,新闻永远报道不了,他们也不知道。
各人不停地转移着自己的面貌以掩盖行为动机,为了不失位置而自保,为了自保而假装有立场,然后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新闻报道了,维和任务完成了,有人死了?
那就是别人。
所以,根本就没有旁人真正踏进过那片无主之地,只有固守价值之地,其余的并不在乎。
再者,两个士兵,明明是身在场者,却又是游戏以外的。
维和部队,新闻记者,热心观众等,明明也是身在场者,却又是背离此地的。
再啰嗦点多说一次,后者并不在现场,但是真正在现场的前者却又远离于这镜头中心,仿佛他们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而很多场外之人却成为了各种主角。
很讽刺,很荒唐。
天地悠悠啊,可一阵风就能将这悠悠天地吹散,就一阵风,这风从风里来,这风往风里去,再就是了无踪影,徒留无主之地,一片死寂。
看片子的时候我其实不断在想起[暴雨将至],一样是民族冲突,一样是枪支和子弹代替语言,一样是交流的贫乏演变成暴力,甚至一样是轰隆隆的雷雨将要来临,但是比起暴雨的繁复结构和密密匝匝的轮盘故事,无主之地给了我们一个冷酷地近乎荒诞的视角,在两个阵地之间的战壕里,只留下一双空洞的眼睛,茫然地望着碧蓝色的天空。
说这个片子极简,因为只不过一条战壕,三个人,两把枪,几支烟和一颗地雷。
塞族波族都不过只是符号,他们都是各方的战士,都是在保卫各自的家园,都是“正义”的,可以一场战争一旦开始,什么正义不正义的争辩都显得可笑而滑稽,村子被烧,亲人被杀,生命的消失不能用正义来作为掩护的外衣。
甚至更远地说,宗教,信仰,政治,恐怖主义,道德判断,都无法成为合法屠杀的理由。
当我们身陷一条战壕,当我们躺卧在一颗随时会炸掉的地雷上,我们突然发现,那些来自高层的呼喊,那些义正言辞的宣言,那些演说和激励,都变得遥远和空洞,在所有“为了正义”的口号后面,是真真实实的屠杀。
或者更为荒谬的是,像在片子里那样,是手足相残,是同族相残。
语言是理解的工具,但是讽刺的是,说同种语言的波族和塞族却互不理解,片中的俩人最后相残而死;前来调停的维和部队却说着不被理解的英语和法语,还需要翻译才能理解双方的意图,他们连从语言上都无法理解他们,更不消说从心理上的调停双方芥蒂。
导演的意图毫不隐晦,联合国无力改变这场战争,不仅是他们不作为,而是他们不懂得巴尔干的伤疤,他们充其量只是装成和事老的旁观者,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维不了巴尔干的“和”,因为他们没有那片土地上的人民那样的切肤之痛。
士兵最后被抛弃了,被拆弹部队抛弃,被维和部队抛弃,被双方战场抛弃,被整个世界抛弃。
他躺在无主之地的废墟中,头上是祖国的蓝天,身下是同胞放下的地雷,四周是安安静静的战场和同伴的尸体。
当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缓缓拉起的俯拍镜头,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在这个无人照管的地方,这个士兵将悄无声息地死去。
可是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在这场战争背后,南斯拉夫是不是也在悄然逝去,这些士兵去拼杀所保卫的家园,是不是一样也会无人知晓地一去不回?
片子仍旧把按耐不住的矛头对准了联合国,对准了国际媒体。
他们无作为,他们在猎奇,他们抛弃了整个南斯拉夫,抛弃了巴尔干。
这条战壕里的三个人,成了维和军官敷衍媒体的牺牲品,那整场战争,不也成了国际力量角逐和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在我们故作姿态的和平仪式背后,我们所着眼的,还是资源,是权力,是意识形态,是钱,是自我发展,是贸易,是政治力量,是文化侵略,是冷战思维,是宗教冲突,是历史仇恨,是军事竞争,是霸权主义,是民族复仇,是太多太多自私和狭隘。
因此我们才有战争,因此我们才会杀自己的同胞,烧自己的国家。
而在这种自我毁灭式的贪婪里,还有那些戴着蓝盔自诩和平鸽的士兵们在跑来跑去,最后告诉你:“我们无能为力。
”(对了,这句话还用的是英语,德语,法语,管他什么语,总之不是波族和塞族能听懂的语言。
)当战壕里的三人一起在等待维和部队来时,其中一人谈起了自己的女友,另一人说自己认识她,他们是同学,于是这人高兴地对同伴说,嘿,他认识我女友。
在这一刻,我以为这不是一部战争片,我以为这是两个多年不见的朋友在喝酒谈心,我以为他们在一起照顾躺在一边的好朋友。
可是这不过也就是惊鸿一瞥,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不能动的一个孤独的人,仰望着即将降雨的天空,对他来说,或许他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将他抛弃,他还在等待救援,还在等待和平的到来。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李欣频老师的推荐。
蛮灰色幽默的一片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里面媒体所发挥的作用。
简单说,UN维和部队里的一小头头想帮助那三个人,但是上级不愿意牵扯进这件事。
于是,那小头头便和一女记者达成了某种默契。
通过媒体迫使上级改变原先的决定,而上级因为害怕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去救那三个人。
虽然出动了专家,但就是没法救出那第三个。
而另两个人的死亡,又使维和部队必须要救出第三人。
于是他们便导演了一出好戏,对媒体宣称已救出那人,还让对方拍到抬出人员的画面,但实际却让专家冒充被救者。
最终,所有媒体都按照看到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片尾,女记者的搭档对女记者说,“要不要再去拍下战壕?
”女记者回答说,“不用了,战壕,哪里的都一样。
”可事实上,那第三个人此时就躺在战壕,躺在那颗地雷上……所以,我们能相信媒体吗?
那些喉舌不断鼓吹的东西,真是真相?
报道的东西,就一定是事实?
我不确定,因为没有亲眼看到。
就算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更何况是那些没有看到过的!
9.1.5晚写于甘韦肆
2001年的最佳外语片,八年之后才看未免晚了些,不过我又怀疑自己01年的时候未必能看懂。
那时班上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姑娘是南斯拉夫人,家住贝尔格莱德,我们一起逃课,互相抄作业,不时交换CD(我把她变成了齐秦的粉丝),她妈妈来的时候还请我吃饭,送了我一个漂亮的笔筒,并且邀请我去南斯拉夫玩。
那时候我只知道南斯拉夫这个地方有点乱七八糟,连传说中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都只能作鸟兽散,其余的一概不通,英文又不大灵,南斯拉夫姑娘给我讲历史,我也只能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她。
刚看完片子的时候,觉得战壕里这三个人之间的张力和动态表现的很绝,影片里的其他人却都十分单薄,甚至相当的泛政治化。
以导演描摹这三个人情态的功力,完全可以把其他人也写得同样立体同样善恶莫辨,可是他没有。
后来我明白了,他所讲的,只不过是一个寓言。
这三个人并不仅仅是Ciki, Nino, Cera,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
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
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给twin:或许写小说也是这样,让每个人都饱满并不是必要的,甚至也许是有害的。
)影片开始不久,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从两个对立的阵营走出来,阴差阳错在三不管地带相遇,中间因为枪的归属,强弱互换了几轮,却都没有杀死对方。
波斯尼亚说:“我不能杀了他,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塞尔维亚则好心地给躺在地雷上不能移动的南斯拉夫(其实是另一名波斯尼亚士兵)递烟,因此失去主导地位。
虽然不肯互通姓名——“因为下次我们见面的时候,是透过枪上的瞄准器”——他们却聊起了那个金发高个子的姑娘。
在他们俩的身上,你觉得人类毕竟是有希望的,而且,热心的维和队员不是就快来了么?
然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你却眼睁睁地看着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从相对和平的状态,冲突一步一步地升级,直至终于不能和解。
波斯尼亚咬着牙想:我一定要杀了他!
我一定要杀了他!
这个时候,他还能记起先前在战壕里,两个人为了究竟是谁挑起这场战争,都已经吵得面红耳赤吗?
这个时候,又有谁分得清楚,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终于同归于尽了,就在维和部队和新闻媒体的面前。
留下的,只有虽然还活着,却躺在一颗无法排除的地雷上,稍一动弹就会粉身碎骨的南斯拉夫。
维和部队的排雷专家到来的时候,南斯拉夫苦笑着说:整个世界都在看着我,可我想拉屎。
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世界却都已经离去。
不论真心假意,没有人能够解救它,只剩下南斯拉夫自己,依旧躺在那颗地雷上,等待着终究无解的命运。
我有种恶趣味,看评论总从评价最低的开始,因为骂人骂得好往往更有内容(豆瓣评论似乎不能按平价排序,这让我很不高兴)。
不过这一次,我失望了。
基本上,给负面评价的人们都是在置疑这个片子的可信度,为什么塞尔维亚腹部近距离枪伤还可以走动,为什么那颗地雷不能排除。
imdb上有人说:我讨厌那些电影里面,情形明明很简单,每个观众都能看出解决的办法,我只花了两分钟就想到了,可是片子里却非把它演得好象很困难,甚至最终都不能解决……(I hate movies in which the solution is so obvious to any member of the audience, but the whole thing plods on as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and even remains unresolved at the end... It took me about two minutes to figure that out.)我想他若非很年轻,就和八年前的我一样是个纯洁理科生,热爱逻辑和理论,而不知道那颗地雷并不叫地雷,它叫人性。
这片子只是一个寓言,它说的不仅仅是南斯拉夫,不仅仅是战争,是我们逃不开的人类的死锁。
一个哥们曾经说:Sometimes, there's no way out. 他说的是爱情,而我却惊悚地发现,爱情竟然也与战争相通。
其实,爱情和战争都一样,也只不过是人性的寓言罢。
中文翻译成《无主之地》,昨天看片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译名《三不管地带》。
一条战壕里就剩下 一个活着的波斯尼亚人,两个活着的塞尔维亚人,一颗脉冲地雷, 两把枪、一包烟是配角。
三个人都中弹了。
一个人身体下面还压着那颗地雷。
枪被夺来夺去,“枪在我手里。
” “嘿,你也认识她。
”“她是我的同学啊。
” 这世界真小,你的敌人也认识她。
爱过的女孩已经逃到国外,或者变成一张随身的照片。
没人知道到底是那方发动了战争,可自己的家和村庄都被毁了啊。
“说,是谁发动了战争?
” “冷静点,反正现在大家处境差不多。
”地雷上的人说。
他说:“我可不想死在这儿。
” 没人想死在这儿。
联合国维和部队来了又走了。
记者让他们不得不又来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要来解救这三个人, 爬出战壕,敌人又是敌人。
“维和”部队的年轻战士“不得不”开枪。
地雷无法拆除,只能说已经成功拆除了, 维和部队的长官拉着他秘书的手说:“请记者们到今晚22点到假日酒店参加记者招待会。
” 军士曾经说:“我只是不想袖手旁观。
” 长官却对军士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你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 与其说电影里表现了诸多讽刺,不如说统统都是无奈。
长官很无奈,他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的是非里去,只想等着,等到战争结束。
这不是他的事儿,也不是他的国家的战争,为什么要去送死。
军士也很无奈,想救人,也想做点什么,面对动不得的地雷,能怎么样呢?
看着拆雷专家在那人身边试图接近地雷,汗从头上一串串的滴下来,不能说他不认真,却无能为力。
摄像师问女记者:“我是不是应该再拍一下那个战壕?
” 女记者说:“不用了,反正哪儿的战壕都一样。
” 可电影的镜头长时间的俯拍战壕里直挺挺的躺在地雷上的那个人,天渐渐黑了。
耳边响起如同风声一样的哼唱,变成愈演愈强的歌声。
长官是英国人,军士是法国人,记者是美国人,拆弹专家是德国人。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权利、舆论、技术对一场战争的无力。
所谓的援助就是每人一天120克的食品供应。
No Man's Land是很朴实的电影,但在细节上相当细腻。
苍蝇的飞近与飞远,人的喘息声,维和部队士兵听的音乐。
日光从下午到日落。
波斯尼亚的军人,坐在战壕里看报纸,啧啧的读着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穿着的牛仔裤和pop图案的白T恤。
这部波黑电影,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相比Amelie人性的甜美,大概还是这无奈更震人吧。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Global News电视新闻的编导们在他们的电视墙前看着两名战士对射时一样, 露出一脸错愕:“太可怕了。
” 我也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描写战争的残酷,可以像《士兵之歌》那样从战争以外的角度去描写,也可以像《光荣之路》那样从内部矛盾的角度去描写。
可以大角度,也可以小角度,而本部电影则是从敌对双方的三个人的小角度。
战争为什么爆发,作战的双方队员都不知道具体原因。
波斯尼亚士兵指责是塞尔维亚挑起的,塞尔维亚士兵指责是波斯尼亚挑起的,然而彼此都说服不了谁,所以只能由手中的枪来决定,谁有枪就能逼迫对方承认是己方引起的战争。
战争的起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战争中是谁占据了主导位置,强权就是真理。
战争从来不是正义的,所谓师出有名不过是对利益蠢蠢欲动的掩盖,不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一袋洗衣粉引起的战争。
在战争中没有谁是所向披靡的,时态总是在瞬间改变,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
波方士兵Djuric一开始处于劣势,不久就杀了对方的老兵成为主动方;没有枪的塞方士兵Nino在对方疏忽的一瞬间就占据了主导,然而不过一会又被压住地雷的波方另一个士兵胁迫。
三者之间的较量,其实算起来彼此都没有什么私仇,然而却被没来由的战争牵扯到了一块。
Djuric打中了Nino的大腿,Nino砍中了Djuric的肩膀,最后互相扫射、同归于尽。
全世界都看到了他们的互相厮杀,却没有人能去拯救他们。
身处无主之地,自己的军队不能拯救自己,新闻媒体拯救不了自己,维和部队更加不能拯救自己。
新闻媒体是真的想要拯救这三个人吗,难道不是为了新闻价值?
维和部队真的没有能力去拯救这三个人吗,难道不是层层推诿推卸责任?
电影的最后,镜头升起,那个躺了一天的士兵,那个原以为死了的士兵,终究是没有人来救他。
正如升起的镜头离他越来越远,这个世界也离他越来越远。
过程是绝望,绝望的终点是死亡。
今天是主席他老人家的诞辰纪念日。
因为电脑内存不够了,以2倍速清电脑里因上班太忙没时间看的电影,腾空间。
刷到了这部2001年的电影。
看完觉得这个世界真是草蛋啊。
因为,我知道,当我在家里晒着太阳,打着字,烤着油汀,穿得暖暖和和的时候,夹沙、鹅呜那里正在上演同样的剧情。
底层的士兵只是工具。
他们虽然有感情有头脑也不缺乏勇气,但是在战场上,就没了活路。
维护部队虽然一直想做些什么,也耍了些小花招,还能有没有真正的中立这种认知,还是什么都干不了。
拿着话筒的霉体看似积极热情似乎也真的推进了事态的发展,其实不过是利益驱动,用前线战士的血来吸引流量,挣钱,嘴上说着公平公开,心里全是生意。
高层则是棺獠之典型, 不作为,享受,必要时撒谎,主打一个但凡有点道德就是我输了。
如果不是主席他老人家,我们也会陷在同样的泥潭里。
不是死了就是绝望的躺在炸弹上等死。
活死人电影《无主之地》的背景是波黑内战时期,分属交战双方的三个士兵被困在两军阵地当中的一条壕沟内。
其中一位士兵受伤昏厥过去,被敌方在身下设置了一颗脉冲地雷。
联合国的排雷专家赶到后,说在这种情况下:这颗地雷是无法排除的。
这个士兵等于死了,一个活死人。
为避免媒体的追究,排雷专家被当作受伤士兵从壕沟里抬了出来。
真正的兵士还无助地躺在地雷上,听着车轮声远去。
他是个活死人。
另外两个兵士,在被联合国兵士救出战壕之后,因内心无法压抑的仇视开枪对射,死在了躺在地雷上的兵士之前。
谁是活死人?
《肖申克的救赎》一个被叛了两个无期徒刑的银行家在从未有人逃脱的监狱里服刑。
这种境遇不知道比躺在地雷上的兵士要好多少?
在监狱里呆了五十年的老布释放后因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吊死在暂居处。
对外面的世界来说,老布是否也是活死人呢?
不甘赴老布后尘的银行家凭着一把探矿锤挖通了求生的地道,这地道据说要挖六百年。
躺在在那颗据排雷专家说不可排除的地雷上的滋味,是否比六百年还长?
谁能获得救赎?
节奏再紧凑点就so f great了。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是不需要流血的。
又名: 三不管地带 / 无人地带 / 无主之地 / 无人之地 / 无主地导演: Danis Tanovic主演: 布兰科-德加力奇(Branko Djuric) / 雷尼-彼得拉亚奇(Rene Bitorajac) /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Filip Sovagovic)上映年度: 2001语言: 英语 / 法语 / 克罗地亚语 / 德语官方网站: www.unitedartists.com/nomanslandimdb链接: tt0283509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反战片 所谓的维和部队只是协调政治和媒体关系的润滑剂 自称顾全大局的上级总是漠视包括真的想在罪恶战争中干点有意义事情的下级在内所有的善恶美丑 珍惜每一条生命也只是冠冕堂皇讨好外界的虚假谎言 利益以外的统统否决 妈的。是谁挑起的战争?拿枪的威胁着手无寸铁的去承认 真他妈有意思。
好精巧的剧本,双方敌对人员处于中立的战壕,再加上联合国的人,一场不知所谓却互相伤害的战争。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为是二战片子,结果窝错啦。很好,很好,社会问题,小细节,无能为力,还有点小幽默。给满分。
对这种针砭时弊、反映国际局势问题的电影真心不感冒。
是你们先发动的战争!-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就像两个幼儿园儿童打架 彼此饱含愤怒和委屈指责错在对方 不幸的是这种事情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层面到最后就是听枪杆子的了;人类的感情并不相通 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 共享着相同的记忆却彼此最后能瞬间成为彼此的仇敌 而人性在这样的悲剧前也并不见得高尚--“你们只会拍拍怕 通过我们的不幸和痛苦赚了多少?”;官僚主义横行的国际组织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只会让容易有答案的问题变得更难解;最后一幕太令人绝望;很喜欢女记者的演员凯特琳·卡特利吉 她也出演了1994年类似题材的暴雨将至
东欧电影有自己的传统,但这部不是,这是好莱坞式的,矛盾对立、人性冲突、全都是按好莱坞模式建立起来的。唯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双方用的都是ak47。这简直是辩证法的绝佳隐喻了。
维和部队和媒体记者让两个离开战壕的士兵记起了仇恨,而留在战壕里压着跳雷的士兵将见证一场子虚乌有的战役。英、德、法、斯拉夫的民族性格得到体现。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離場了。怎麼還有個人躺在地雷上?哦,對不起,連拆彈專家都說無能為力了。
虚高
2020年年度观影十佳第八部,这是部讲述1993年波斯尼亚战争的剧情片,剧本十分精妙,冲突升级十分合理,通过三名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三不管地带的遭遇,对人与战争进行了双重讽刺,将意识形态与战争的荒谬性展示的淋漓尽致。虚伪、贪婪,草菅人命,到处都是自相矛盾的谎言,电影的言外之意是现代政治正朝着更加可悲的境地行进,十分黑色幽默。
9分,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是知名度似乎不高,大家都知道《美丽心灵》《黑鹰坠落》《指环王》《怪兽电力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士兵在战争中就是炮灰,是可以随时被放弃的棋子,所以不要歌颂牺牲。
微视角看萨拉热窝。分别来自波赛敌对双方的三人困于三不管地带,其一还被误认成尸体压在跳弹上,一动即爆。加之法国维和队,英国记者团,德国拆弹员陆续介入,十足黑色幽默荒诞反战片。——据说拆弹专家一辈子只能犯一次错误。——两次。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个工作的时候。推荐。
把战争拍的很轻松 2个阵营的战士不是以完全战士的身份相见 而更多的感觉好像是2个普通老百姓 希望战争快点结束 虽然里面有开枪射杀的镜头 但不像是传统的战争片的感觉 觉得谁死了很可惜 更没有感觉到血腥 更多感觉到的是无奈还是有讽刺 显示了人性很真实的那面
没什么电影元素,剧情太干,情节推动,过度都没什么设计,电影太低端俗套,没啥意思
还以为是厚重的战争片,结果是轻喜剧,不过这波讽刺倒还十分有趣和恰到好处。
截取复杂事件中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并以悬念贯穿始终,这就是观众想看的
三个人对应的三方寓意清晰明确,唯有谈论同一位认识的女孩之时,穿插于战争的片刻美好才有些许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