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
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
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
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
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
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
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
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
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
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
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
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说到华语电影的新人导演,有一位是完全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凭借《白日焰火》一举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导演刁亦男。
与其他优秀的电影导演一样,他拍出《白日焰火》这样的作品并非偶然,回溯他的处女作《制服》,便能感受到与《白日焰火》里同样压抑与冷峻的电影风格。
换句话来说,正是有了《制服》的积淀,才让刁亦男一举夺魁。
相较于《白日焰火》的精雕细琢,作为处女作的《制服》似乎稍显粗糙,但却有种别样的真诚与稚嫩,如同贾樟柯的《小武》一般,散发着稚拙而深刻的气质。
巴赞美学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无可否认的中坚力量,巴赞为其提供了严密的电影理论体系,他的那套纪实美学颠覆了当时电影届对苏联蒙太奇派的迷恋,从而引领电影进入了新的美学领域。
他为电影带来了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在人们心目中,巴赞成为“电影新浪潮”之父。
在刁亦男的《制服》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巴赞美学的完美运用(无论这是一种主动的倾向,还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影响)。
而从某一层面上来说,刁亦男作为可被纳入的“第六代”导演谱系中的一位,而又因我们无法否认第六代受新浪潮影响的深度之广,——从而推理出刁亦男电影中风格美学近巴赞特征。
本片的指导有贾樟柯,的确,《制服》里处处可见贾樟柯的影子,小建这个身处人群却格格不入,自我身份无法昭示的瘦弱的年轻人,颇有贾樟柯处女作《小武》里的男主角一样的边缘感。
刁亦男《制服》的巴赞美学特征的体现或许也与受贾樟柯美学执导有关。
作为一部小成本处女作,并不能指望他到达好莱坞式的华丽风格,甚至更难以要求他到达一部标准院线电影的质量,然而因电影对巴赞美学的消化,使得《制服》充满着一股欧洲文艺电影的气息,这也刁亦男在之后电影作品里一直秉持的一种风格美学,这种冷静克制的风格,契合了欧洲电影节的品味,也部怪乎能拿下电影最高奖项。
在巴赞心目中,摄影机是人可以利用的“光焰”,借助它可以表现意义的火花,真正掌握了摄影机的导演是形成自己风格的导演,而风格不是一种应予表现得实体,而是一种允许艺术家进行探索的内心导向,即“内在自我”。
《制服》充满着刁亦男个人化的叙事,无论是对主角人物裁缝小建生存状态中“偶然性”的刻画,还是插叙的偶然事件,电影中所有的故事似乎都没有按照陈规与戏剧冲突的要求来展现,刁亦男给予了小建一种客观的、置身于环境中无所适从的状态,而这些背后的动机都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志性事件(比如他突然决定穿上警察的制服,突然扮演警察到处“罚款”),更多的是去探寻这个内心化世界状态所导致的直接行为。
这使得整部电影沉湎于一种第六代导演所擅长的孤独性中。
巴赞的另一美学“长镜头”的运用也使得《制服》充满了一种纪实性所带来的无力感,且多使用的固定机位也将小建生活状态的压抑感在画面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小建如同一个“漫游者”,穿梭于小城镇的各个解道,摄影机就这么缓缓地保持一定距离地跟随,尤其以小建一路跟在自己喜欢的女人莎莎后面为经典,将小建这种游离的、对生活的迷茫状态以及在爱情上暧昧与犹疑的心态刻画出来。
刁亦男吸取了长镜头美学的精髓,明白并非一个固定拍摄的机位就能表达电影艺术,而是在空间造型感上进行发挥,使得《制服》的单个长镜头充满了隐喻,而不至于陷入“电影即生活的再现”的窠臼之中。
第一次同莎莎在地下通道相遇时,刁亦男用了一个长镜头,使得整个场景显得客观纪实,去除了爱情故事的缠绵感,更多的想表达一种关于自我内心世界的封闭状态。
小建点燃了烟,在电影画面里置于绝对的中心,而莎莎被后置于画面的右下方,小建呈一个压倒性的状态,这副看似“畸形”的构图所想表达的便是小建对莎莎的一种倾巢而出甚至带些毁灭欲望的爱,这也铺垫了在之后的过程中小建不惜通过身份的扮演去接近莎莎的剧情。
双重身份与双重生活《制服》里,小建穿上了警察的制服,伪装了警察的身份,在刁亦男第二部作品《夜车》里,女主角吴艳红作为一个女法警去婚介所寻找爱情,也是一种双重“身份”,在《白日焰火》里更不用说了,桂纶镁饰演的杀人犯凶手扮演了一个无辜的女性,甚至在刁亦男最新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胡歌所饰演的杀人逃犯不得不隐姓埋名塑造另一个身份。
有评论家曾说,一个艺术导演或许一生都在重复自己第一部电影的母题——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那种个人身份的迷失与人逃不开的孤独感几乎蔓延他今后所有的作品;塔可夫斯基对梦境的迷恋在他所有作品里都得到诗意的展现;特吕弗究其一生都在拍摄关于一个“缺爱”的异质形象的人物的生存状态。
刁亦男如此执着于这种双重身份的设定,或许也吻合着新浪潮作者论那种“一个导演的风格与将贯穿他所有作品”的论调。
刁亦男说到自己这种创作的倾向其实是不自觉的,他在一次采访里说到:“我喜欢的作品不是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 或者是有一些装饰性的温暖的生活,或者在电影里告诉大家‘心灵鸡汤’一样的道理,像一个‘小甜点’一样。
我并不喜欢那样,我更喜欢残酷和坚硬一些 的东西,我更关心的是人心灵的阴暗面,每一个人内心不为人知的角落。
它可能是某种疯狂的想法,也可能是曾经有过的某种理想,它总是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只是没有机会把它点燃而已。
生活当中我也关心一些被欺凌、被侮辱、被误解、非常卑微的小人物内心中那种非常狂野的冲动。
”而他的这种创作理念通过双重身份与双重象征的设定是很好的表现方式。
一个人只有在自我身份不被认同的情况下,被逼到绝境抑或欲望难以自抑的时候,才会需要借助他人的身份而活。
《制服》里,小建之所以穿上他人的制服来扮演警察的动机,与他原生家庭所携带的软弱性和他所身处的权力社会是分不开的。
父亲的缺失(父亲瘫痪)使得他过早失去了父权的庇佑,于是乎他去父亲的工厂为父亲要回他的权益时的一系列凌辱,不仅是对他本身的伤害,也使得他父亲的形象再一次坍塌,这种残酷是双重性的(他既要承认父亲的一无是处,也要承认自己“世袭”了这种境遇),而社会对权力的崇拜(从他以自己本人的身份不被人重视,而穿上制服后被人们所畏惧的对比中可体现)更是加剧了他这种欲望的膨胀。
而制服赋予了刁亦男所谓的“狂野的冲动”所能实现的可能性,电影中的制服已然沦为一个可视的欲望外化符号,当胆小懦弱的小建穿上制服后,他变得暴力、虚伪,甚至向同他原本身份一样的小人物施加权力的压制。
这种悲剧并不是小建的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权力的“恶循环”,在赋予权力的同时,总有一部分人沦为权力的傀儡,而另一部分人成为权力的冤魂。
空间的象征小建是绝对的边缘人身份,不仅在于他原本身份的边缘性,更是在于他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性,这种外界客观的忽视与自我主观的忽视造就了他边缘人身份的特点。
刁亦男习惯将这样的人置于颇具暧昧气息的场域,几乎电影里总是穿插着舞厅、卡拉ok,这些能指原本指向的是颇具后现代霓虹暧昧气息的意象,然而在刁亦男的作品里这些均被充当成了“失乐园”,它们被构建成了似乎缺失群体感的场所(这是由于刁亦男过分突出那幽暗的、迷离的个体),使得个人被完整而孤独地呈现在画面之中。
刁亦男电影中的另一空间——即工厂,尤其以废弃的工厂。
在《夜车》里,是父亲被合并的工厂,已然形成了一个在场的缺席,《夜车》里则是机械工人李鱼龙。
这个工厂的设置让人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那种冷漠的属于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构建了人们疏离的心理距离,也使得失去身份与权力的人物在这个冰冷喧嚣的空间中不断挣扎,不断找寻,又不断迷失。
这种“工厂”其实指向的是小人物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而也使得刁亦男的电影蒙上了黑色的影子。
《制服》里更为独特的空间,当属父亲的房间了,这个瘫痪的不能动的父亲,终日躺在床上,因房间不透光,小建便应母亲要求,托人搞来一面巨大的镜子,放在别人屋顶上,通过反射来将阳光照进屋子。
父亲的屋子是小建所背负的生存的重压,而那面镜子所反射的光即是他所试图握住的假象,这种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注定会坍塌,以镜子的破碎象征了小建梦想的打破。
小建注定逃不出他所既定的命运,于是刁亦男让电影结束在小建骑着自行车在小巷里逃走,这样逼仄狭窄的空间是命运的施压。
小建只能在这样曲折的道路里不停地逃跑,如同电影史最经典的那个《四百击》最后安托万奔跑向海的画面。
有些人就是喜欢美利坚的皿煮,自由,看什么电影都能黑天朝又说天朝不能唱国际歌,你看看解放军乐团的曲目,有没有国际歌,再来说话好吗我是真的无语了,网上的睿智太多
中国人一拍中国不好的一面就会拿大奖成年人可以看,没事儿无聊的可以看,喜欢贾樟柯的可以看,影迷可以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不推荐,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推荐,未成年不推荐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偶把本片定义为PG=17就影片本身而言是一部好电影,把底层社会市井小民的人性挖的很透,影片的创意足够吸引人,叙事也比较流畅,很好的一部独立电影,贾氏风格穿梭其中。
但是有独树一帜。
因为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台词还是比较多滴,也比较调侃,而刁导并不会用过多的语言来体现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叙事本身,加上零零碎碎的台词将整个影片串联起来,最后达到了文艺片的效果。
刁导的戏剧功底可见一斑。
应该又是部禁片吧,没看上映过。
建议大家少看禁片,看多了实属郁闷,大环境不适合咱们有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观念一句话:不符合国情。
期待中国电影采取分级制度……
这么好的作品,在我之前居然只14个评论,我觉得他对底层人物、中国社会现状的描绘比获得金熊的《白日焰火》更有深度。
就像宁浩一样,《疯狂的石头》和《无人区》的美学元素很高,但是主题没有《香火》牛逼。
画面很粗糙,演员也是非专业,声音似乎也未被处理,这更贴近现实。
刁亦男会成为大导演。
哎,宁浩也罢、刁亦男也罢,是不是他们也都被市场化和商业化了呢?
没有办法,在这里的只有14条评论,谁还会坚守艺术这条路呢?
这是观众的问题吗?
郭敬明、韩寒、赵薇这些人拍出的作品都能过亿,但是他们的作品除了卖座,又能留下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制服》,而应该叫《扒了你的皮》。
关注刁亦男,是从享有盛名的《白日焰火》开始,刁亦男的片子看起来总是很压抑,今天看了他的《夜车》,是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典型文艺片,刚看起来会有点闷。
整部电影我看到有两处温情的地方,整个片子有一种迟钝的锋利。
刁亦男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运用错位,随着情节发展,悬念性竟也很足情节也很巧妙,挖掘到人性深处的东西。
结尾留下悬念,我正紧张最后局如何,女主到底被没被杀,就戛然而止,留我在黑夜中独自困惑。
这部电影也有《白日焰火》出现的白马意象,马的生存状态反应到人物身上。
我觉得在故事上要比他的第一部电影《制服》好看。
也前两个月,看了他的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制服》,讲的是一个本是裁缝的青年小伙偶然得到一件警察制服后假扮警察,在穿上制服后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他凭借交警的身份和一个音像店的女孩谈起恋爱,这女孩的另外一个职业是妓女,当两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后却都没有揭开真相,以为对方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宁愿以假的身份继续隐藏下去。
制服是服装,其实代表着的是身份。
《制服》讲的是人的身份的问题,身份一变,人的生活状态,心理体验各方面都会变化,什么身份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身份改变,通常也是希望生活向更好处上升,那么身份即是一个上升的希望,又是一个无形的枷锁。
人对身份的执着必然产生一种焦虑,身份是一种工具,借由这种工具,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自己谋利益。
人在利用身份,同时也深陷其中,为身份所劫持。
失去身份后,我还是“我”吗?
这就是身份带来的困惑我总得是个有什么“身份”的人吧!
昨晚才看了制服的英国两区版,关于里面的一些音乐,我要说几句.小建第一次去音像店,店里放着小河的现场,要求女主角(忘了啥名,BS下自己,因为这个女的不是我喜欢的型,所以俺没啥印象)推荐盒磁带,女主角拿出盘合集<摩登天空2>,这个没盗版吧?才5块,看来是卖的摩登的积压产品.场景变动,小建买了个单卡录放机,来到天桥下,放出来的既然又是小河的现场专辑.难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错版?!!!!值得收藏阿!!!!!PS:以上观点纯属无聊中的潮吹,各位当个玩笑.另外这部电影还是有点看头的.这个刁导还是有点想法的
有些人就是喜欢美利坚的皿煮,自由,看什么电影都能黑天朝又说天朝不能唱国际歌,你看看解放军乐团的曲目,有没有国际歌,再来说话好吗我是真的无语了,网上的睿智太多
电影中以男主低下的社会地位开篇,前面铺垫男主各种受欺负,直到一件警察制服改变了他的困窘,换上制服后,无论是谁都对他敬畏有加,甚至因此收货爱情。
然而虚假终归虚假,结局随着男主伪装警察而落下帷幕。
电影中的女主同样也有制服,表面上是一位影音店店员,而在此之前则是一位特殊行业工作者,在遇到男主假扮的警察后,本想终于有了靠山,然而却是一位假的警察,最后二人都发现彼此真实的身份后仍愿意与彼此相爱,可惜事与愿违,男主被抓了。
电影中,也有很多表现男主穿了制服后获得的便利,与穿之前行成鲜明的对比,其实制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制服被赋予的权利。
文化产业
看这电影时忽然若有所悟,制服(名词),不就是能制服(动词)别人的外衣吗。
一个大好青年,本来很善良柔弱的小帅哥,常被人呵声“滚”就得乖乖消失。
一天,他不经意间穿上了客人遗留的警服就再也舍不得脱了,他可以大大声说个“滚”字,一条大汉就会马上滚蛋,更可以……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当下竞争激烈,最有用的还是制服啊,真想向吴大哥借件来穿穿。
2009.10.6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da6f32
长安一片月,令尊捣衣声。今夕复何夕,开房复开房。女亦无所思,教君恣意怜。问君何能尔,游手又好闲。
大陆独立电影貌似搞不出什么新东西出来了,甚至比商业类型片还套路化。。。
象征意义的物什 加速了一个人内心尊严的膨胀以及对权力的欲望 爱情终不成因果 物是人非但结尾还是化上妆有了最初的悸动 终究人还是人 还得还膨胀引发的债
本来是非常好的题材,海报也吸引人,摄影也算是有点惊喜。但是过于散乱的长镜头把影片档次下降了不少....
二刷
刁亦男是个奇才
很对个人胃口。
脱了制服,你顶多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人。穿上制服,你才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服诱惑。
较之《夜车》,少了很多刻意的意象,气质上朴实生猛些。
独立电影的妥协 不温不火
在古老的城墙边,我使劲瞪自行车,也跳不过那高墙去;姑娘在肮脏的河流上,永远等不到心上人。自始至终,不过是影子罢了。
仿佛这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在我看来,很多镜头都需NG,主要针对表演。至于情节,如果陕西百姓淳朴到缴了罚款不向交警索要罚单,我也无话可说。
在编剧和演员的控制力上显得生涩,处女作可以理解,好在个人风格没有丢,标志性的欲望迷宫式跟踪和看着很舒服的阴冷摄影成了中国为数不多会思考的作者导演,接着《夜车》越发流畅自如,《白日焰火》进入主流独立圈,期待导演不要磨去了锐气,未来更多好作品
故事不复杂,一个神秘连环杀人犯作案和被侦破过程,作案动机也不复杂,典型的报复,但作案过程却复杂之至,又是埋伏,又是偷袭,又是掠走,又是麻醉,又是换衣,又是冰冻,又是杀害,又是化妆,又是造型,这一切,都为给受害者在被发现一刻,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桂纶镁的“拐子,借个火。”,《白日焰火》里桂纶镁的洗衣店,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出处。
脱下制服的时候小建的物理位置是确定的(裁缝店),却欠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而当作为巧合的制服表征着更高权力的社会符号出现时,小建的社会地位——甚至是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代价则是物理位置的飘离不定,同时外出的时间(仅限晚上)与空间(警察不在)遭到排斥。小建作为一种社会意义的承载体在两个群体间的转化便是“自由”且“脆弱”的,如此薄弱的状态注定其无法承受两个人的阶级跃迁,因此小建与莎莎之间始终存在这层名为“制服”的文化差;结尾当借用假身份的小建向获得新身份的莎莎发出邀请,莎莎却试图找回原来的身份进行回应,而两次爽约的事实再度证明两人变化的身份都只有接纳自我的空间——这种变化都是自私的。
还不如《夜车》呢
艺术顾问:余力为 贾樟柯
牛逼!好电影不用多少钱,思想很重要
表演太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