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以前的日记本上看到了一篇高中时期写下日记。
内容如下:今天下午放了一下午假,闲着没事,就到网吧聊天和看电影。
《霍元甲》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他自小出生在武术世家,对武术充满好奇。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练武能强身健体、打败强劲对手和发扬霍家拳。
于是他很狂妄,只想着要成为“津门第一”。
他到处和别人比武,将他的狂妄、好胜心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连好家劲荪都与他断绝好友关系。
由于仇家的报复等种种矛盾,使他陷入茫然,变得不振作。
但他后来遇上了村姑,几年的生活让他渐渐平和了心态。
明白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向曾经被他打败致死的对手忏悔。
那时,正逢日本帝国侵华,他们企图用除战争以外的方法--武术,来震慑和征服中国人,使中国失去民族尊严和灵魂。
面对日本无耻的侵略野心,中国人民并未为之动摇。
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霍元甲。
当他看到日本人竟如此对待中国同胞时,他愤怒了。
他要打败敌人,不是为了天下第一,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他向好友农劲孙借了些钱,便踏上了光辉之路。
凭着这股救国的心态,他满怀斗志,打败了各种各样野心勃勃的对手。
以自己的实力向倭寇证明中华民族绝非沉睡的狮子,中国人绝不是东亚病夫。
可是,没有想到,在比武的背后,一些虫豸却另有一个恶毒的计划。
他们在霍元甲比武时,在茶中下了毒药。
致使他身中剧毒,无力战斗。
正当对手劝其保留生命时,他却喊出“自强不息”的口号,使在场的中国人精神振奋,为其加油。
他托着虚弱的身体仍坚持战斗,直到坚持到最后。
而这位日本武士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武士,他被霍元甲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还抓着霍的手高呼“霍—元—甲”三字。
霍元甲最后因剧毒攻心,送医院后经治疗毒发身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将随风而逝。
他的精神留存了下来并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编剧要以悲剧收场从而提示后人要为之奋斗、前进的缘故。
霍元甲的死是最伟大的,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真可说得上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敬佩他。
自古英雄似乎真的气短,从霍元甲到三十年前的李小龙,他们的命运都一样。
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听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片了,好可惜,今后将不能看到他精彩的演出了。
我喜欢霍元甲这个人物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是他演的。
他把人物表演得入木三分。
——写于20060310.PS:看来当时那部影片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要不然我不会写那篇日记。
虽然比较幼稚,但是我真心觉得当时写得不错。
前几天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本多了30分钟啊!
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下了一个导演剪辑版,想看看哪30分钟没看过。
看完之后觉得的确是比剧场版完整得多。
我说怎么演员表里面明明有杨紫琼的名字,但在电影里就是没看到她?
我说怎么到最后都没听到周董的主题曲《霍元甲》,原来那些都被剪掉了呀!
可恶!
被剪的还有:在慈姑村子里,因为一个小孩子偷了邻村一头牛,导致霍元甲和一个泰国人产生一番较量。
电影里9处杰哥喋喋不休的“道理”: 1.武术最厉害的不是要打倒别人。
无论如何,仁义道德不可丧。
2.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怕你跟敬重你是两码事。
3.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真正要挑战自己的也是你自己。
4.收徒交友,也要看看他的人品、武品,不是大碗地喝酒。
5.人要经常洗洗身子,这样才能清爽地活在世上。
6.生活中要懂得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活得平安快乐。
7.人生在世,有谁能保证件件事公平?
8.仇恨只会生出更多的仇恨。
9.人无法去选择生命的消失,但一定要有勇气走最后一步。
其实区分一个电影的好坏的最终的境界不是摄影技术的好坏,不是配音的华丽与否,不是演员阵容的华丽和名气,而是他传达出来的讯息和文化价值。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其它电影无法比拟的。
这部号称李连杰息影之作的电影,确实凝结了太多的心血和他多年作为武打明星的感知,可惜国人看热闹为多,看门道为少。
记得《英雄》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什么梁朝伟啊甄子丹啊这些在国内的一线巨星都被在海报中减去,空落落的剩下了 jet li ,美国人解释说你们所说的一线巨星在美国都没听过,我们只认识李连杰。
这就像外国人在看完《北京欢迎你》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mv之后感觉就是成龙和其它人一样,在外国人眼中他们认识的太少。
而我所说的影片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建立在这个的基础之上的,能让外国观众老老实实坐下来观看中国电影的到底有几个人?
细数下来只有李连杰和成龙。
这些年我们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价值在中国被无限的渗透(当然还有民主和自由),话说政治课本里的抵御外国文化糟粕也大抵如此。
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从来缺一张嘴去诉说,李连杰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他看惯了打打杀杀,当惯了孤单英豪,习惯了独闯龙潭的时候,当他看全了美国电影对于中国的影响,看全了美国文化的弊端,这个中国人拍下了他的最伟大的电影《霍元甲》。
这部渗透着中国武学的精髓,中华文化精髓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美国文化的否定和警惕,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宽容,仁慈,自强不息,才是武学的真正意义。
记得芮成钢在书里说过,中国现在的极速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明显不成正比,很容易被误解和有色渲染,中国太缺少一些能向世界传递它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让中国减少很多来自其它国家的敌意和冲突。
而之所以我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电影的原因是,它开了一个先河,就是中国人在说而外国人在听,而且真正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武学精神融入其中,输送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无论是《让子弹飞》或者《天下无贼》之类的电影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演给中国人的电影。
不得不说,李连杰是中国人的骄傲。
一直没来得及看这部片,到是听到了不少它的传闻。
先是霍家后代的起诉(《南方周末》),然后李连杰的访谈;网络上JAY的这首霍元甲到处蔓延。
电影一上来就是李精彩动作的片头;接着就是出现了霍孩提时偷看霍老爹练武,切出了武术这个表象,那块石头的锻炼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着就是霍老爹与赵的擂台,也就是那一次霍没有出手,也暗示了这部片要讲什么:武术是什么?
霍老爹在台上因为不出那一拳败阵,年幼的霍也许根本没有看出来拱手相让的那一拳。
戏剧性的是跳上了来擂台跟赵老爹撕打;在被赵打败后,爬起来说了一句话:“我发誓:我霍元甲不会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打到我!
”回家母亲跟孩子讲什么是武术,那时的霍眼力只有仇恨,何曾理解这样的教诲。
接着就走上了练习武术的生涯。
镜头很快的就切到已成人的霍;生活在擂台上赢的日子里。
在霍老爹的灵堂前说了这么一句:“爹,当年你的拳不够快更不够狠…..” 有一个意象,就是那个乞丐。
那个对话非常有意思。
问:“霍元甲,你嘛时候是津门第一?
”霍笑着反问道:“我不知道,你说呢”答:“就在今天,就在今天”霍满足的:“哈哈!
”满怀着欣喜去了擂台。
在和赵的擂台上,把赵打下的那一刻,也伸过手去抓,那是完全处于本能。
跟后面的救大力士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和赵打完擂台后,和孙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当孙说:“….国事为重。
”霍很理解的回答:“国事?
有你们文人去操心。
我就是一介武夫,做我的津门第一”当孙再问他:“津门第一真的这么重要呀?
”霍就拉这孙去了那个擂台,:“劲荪呀,你从来都是站在擂台下面看,现在站在上面,你感觉有何不同啊?
”孙一脸迷茫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呀?
”霍:“在擂台下面,台上的生死跟你没关,你只不过看个乐子;可是你站在这里头,你只能赢,不能输!
文人的孙就更有意思了:“那你可以不必上擂台呀?
”站在擂台上的霍,甚至在宁静的夜晚听到了台下的欢呼;孙就更迷茫了:“听什么?
我什么都没听到”“霍爷,你是我们的英雄呀!
好!
打的好!
好!
太好了!
太好了!
好!
霍大侠….”不断的散发出来 ,充满了霍的整个心灵。
一切都开始膨胀。
每次打赢完擂回来,就有一群人来拜师:“喝了这杯酒,就是兄弟。
”在赢的欢呼声中,上升为一种欲望和快感,强者的优越感,赢的荣耀弥漫了整个人。
开怀畅饮,莺歌夜舞。
在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耳朵边却传过:“还有秦爷呢!
”“要想成为真正的津门第一非打不可!
”“那津门以外呢…….”“但是我不能挺,只有打。
打,才能证明我比别人强”强者的优越感,使得他的欲望一度的上身,在想要打败秦成为津门第一的时候,上升到了顶峰。
要命的导火线就是在孙眼里的乌合之众[武品,不是靠喝大碗的酒!
],但在霍眼里都成了所谓江湖上的义气那些弟子惹的事;得知是秦爷干的,给了他自己一个最好的理由:打!
不顾秦爷的寿宴上找回所谓的公道,其实要找回的是那种优越感,那种类似于擂台上赢的优越感;也不顾及好友的阻挠;“你说我胡闹?
…..你是怕我砸坏你的酒楼,我霍元甲,照价赔偿!”更不会顾及多年朋友的决裂。
他打赢了,他做到了!
他也确实做到了?
那一刻起,他也许才开始迷茫,但是在被众徒弟欢呼拥进了对面的酒楼,那一夜,喝的有点疲惫。
在走过擂台旁边的那一刻,那个乞丐又出现了:“霍元甲,你嘛时候是津门第一?
”“就在今天!
”“就在今天”“霍元甲,津门第一,就在今天。
”在得到了所有的时候,剩下的,也只有疲惫。
回到家,发现亲人却被杀害以后,心理是冰凉冰凉的,回落到了低谷。
一个晚上,一切都变了。
恶剧后,那些‘弟子’跪到从秦家回来的的霍面前,告诉了事情的真相,“其他兄弟都知道…..”那一刻起,彻底的被耍在了人生的低谷。
一切都变的毫无意义。
甚至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何在。
穷困潦倒的生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
轻生的那一刻,似乎又找回到了平静的生活,有母亲,也有孩子。
被救在了那个村落,宁静、与世隔绝;是他重生的地方。
从洗头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开始重生。
以及到最后插秧事情的感悟:好胜心理的竞争,还是那个擂台的生活。
“你看,你白天都是瞎干,月慈姑姑不让我们说,她在帮你重新插。
”其实是在帮它(他)重生。
“秧苗也是有生命的,他们之间不能靠的太近,近了就回妨碍生长;就像我们人,生活中要懂得互相尊重,这样大家才能活的平安快乐。
”“我会记住的!
” ……….几年的这样平静生活的沉淀,慢慢的走出那个圈。
看到村民们要上坟的时候,才像起要回去了。
回到天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的陌生。
那个乞丐又出现了:“霍元甲!
津门第一!
霍元甲!
津门第一!
霍元甲!
又回来打擂台了”其实三次的出现,每次都暗示了生活的不同层次。
第一次,是欲望开始爆涨的时候,第二次是爆涨到顶峰后的失落,第三次是重生的开始。
经过上面内的这么一个轮回,才开始探讨武术究竟是什么?
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去那个祖房把所有的象征着以前对武术的追求(做津门第一)生死状都烧了。
象征着和以前生活的分界线;想起了爹娘,理解了父亲在擂台上为什么不出那一拳,也明白了母亲的为人出世的教诲。
领悟的那一刻起,电影试图开始解释武术是什么?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给秦爷烧了柱香;接着去跟孙去承认了错误,与过去的那种膨胀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心态。
因为那个时代,国外列强欺凌百姓,在得到了孙(经过一番误解后)的支持在上海的擂台上,当主持人说先牵生死状,说了这么一番话:“告诉他,在擂台上,以命相博。
是中国历来中国的陋习。
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以武会友’!
”博得一片掌声;有意思的是那个主持是这样翻译的:“He wants to keep you baste !
”(中文是这样的:‘他说要狠狠的教训你一吨’不知道有没有音译错)前后对代生死状的态度其实也是对武术的不同理解,武术里包含了一种为人出世的哲学。
比赛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把那个大力士快要打下擂台的那一刻,伸手去抓(下面有一个钉子);这个动作前面跟赵也有过,但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状态的对比;前者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而此次是出自内心对武德的一重理解。
主动性的差别。
孙放弃了天津的酒楼后,和霍成立了精武体操会,对武术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武术乃育体修身只法,无分门派,以交流互进为其精髓,体格健壮,智德兼备,国民方能振兴自强。
这里也只是引出一个武术的概念,下面是身体力行。
用举措去告诉观众什么是武术。
在和田中安野喝茶论道的时候,也试着阐述什么是武术?
武术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在和田中安野的竞技擂台,是一个武(术)者真正的较量,擂台上没有争,因为争是跟自己在真,还不是真正自我意识上的超越。
当超越了自我,做到无争,方能竞技。
还添加了另外一个角色,把无数当中利益,当中名誉,当中地位的三田,就是下毒的那一位。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拳,在给秦爷出的那一拳,从技术和招式上说明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是毒药的因素,不是的。
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过程,武德的一种体现。
其实整部电影的前前后后,通过霍元甲这么一个角色,想要告诉人民什么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意识上的武术?
对无数的理解。
始终穿插在故事里面;这也使得我想得李连杰的以前的一次访谈:他说他想要通过电影,告诉世人,什么是武术。
通过的电影,通过其他,给我这么一个影响:武术包括了竞技层面上的一种高度,还有一个就是当你成为强者(因为竞技高度的基础)以后的一种出世为人的上升到哲学高度。
http://www.yaolin.net/?p=152
个人认为习武有三层目的:最底层以习武来强身健体;上一层通过习武过程中艰辛的磨练,打造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自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最高层上升的精神层面,通过武术参天尽物,参悟世间道理,领悟武术真谛,最终到达止戈的境界,就像霍恩第最后没有拍下的那一掌。
李连杰习武多年,他想通过这一部《霍元甲》将他所领悟到的中华武术之理传达出来,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领略到。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深的是一种思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项传统运动,更高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块瑰宝!
李连杰在2006年拍摄的《霍元甲》的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不小心被我看了。
才惊觉这其实是一部完成度很高,且非常优秀的电影。
只是当年上映时实在删去了太多文戏与细节,而恰恰出彩的地方就是这些文戏和细节。
首先片中有大量前后呼应体现出改变。
青年霍元甲血气方刚,一心只想得津门第一。
他和农劲荪站在擂台上问“你听到了吗”农劲荪说“我什么也听不到。
”因为那时两人的心思和目的并不一致。
且农劲荪打心里并不同意霍元甲的做法。
而多年之后,当霍元甲要建立精武体操会,抵抗侵略者,发扬尚武精神。
二人又一次来到了擂台上,霍元甲又问“你听到了吗”农劲荪开心地答道“我听到了!
”此时,两个人的目标才终于一致。
这也侧面体现出了霍元甲这一角色的成长。
另一方面,影片有两处被删去的转场。
这两个场景都是发生在农劲荪的酒楼里。
第一个转场是一个男演员在反串女性戏曲角色;而第二个专场是真正的女演员在场戏。
如果说霍元甲重新回到天津看到街上满是洋人这是周遭环境的改变,那么这两个转场则为群众观念的转变。
因为在以前,女子是不能登台唱戏的。
所以这两个转场用的妙。
可惜上映版被删去了。
同样,霍元甲在乡村生活的戏也被删的差不多了。
而这段戏其实是让霍元甲有所领悟的关键。
在村子里,霍元甲和一头牛住在一起,但这头牛太老了,所以即将离世。
可某天早上去霍元甲发现牛竟然跑到了田里。
村里的孙婆婆于是感叹道“每个人都会死去,关键是看人生有没有遗憾。
如果能够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便可从容赴死。
”这期间,霍元甲依然有一场打戏,是和另一个村子的一个练泰拳的小伙儿。
一开始他不愿意出手,于是被打的很惨,同样是孙婆婆心疼地说“你即便不愿意伤人,可也不能让人害你啊!
”可以说,这两个经历让霍元甲明白了他练武的真正目的,也为后来他能够挺身而出,不让同胞被欺辱,以及最后坦然赴死埋下了伏笔。
这部剧其实融入了李连杰本身对武术甚至世界的思考。
他在剧中提到“武术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练武的人有强弱之别。
茶叶本身也没有高下之分,所谓好茶坏茶,是由人来定义的。
而喝茶在于心情,心情到了,所谓好茶坏茶都不重要。
而比武竞技是为了与自我较量。
”这也正我想的一样,世间万物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高低贵贱是人去定义的,这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点,那也就不会有种族,性别的高低,更不会有歧视与欺压。
尾声:影片中有一处小细节让我很感动。
就是霍元甲在乡村里住了很多年,临走的时候对一直照顾他的姑娘说“这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告诉过你我的名字。
我叫霍元甲。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刻我特别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感觉一直以来都在逃避的他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
而那一刻盲女月慈摸了摸他的脸,说“我记下了。
”也可能我感动的地方还有两个人的情感。
在那一刻,两人的样子永久地刻在了彼此心中。
影片结尾,霍元甲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宁静的村子,而那一幕更像是一次隔世的重逢。
电影里浓重的哲学色彩说不要与人斗,要赢的是自己,自己的心如何摆正。
《头文字D》里面也是说要赢的是自己。
让我想起这几个月我参加县里的几次征文活动,可以说特别想获得一个奖项,因为可能政审的时候单位的人听说我写东西厉害获得过一些奖项,于是现在要写什么东西大部分都交给我,我并不喜欢写公文,都是通过ai写作弄出来的,他们都对我通过ai弄出来的东西满意,我也好奇他们没听过ai写作吗?
我想通过县里的两三个征文比赛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越想赢,就越会让失落笼罩自己,这是我深有体会的。
电影结尾的时候,说无法选择开始,但可以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
也让我感慨,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一个很美好的开始,但是可以通过认知,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自由。
锻炼身体固然重要,但是,锻炼自己的心,避免出现认知上的差错,也重要。
现在那么多跳楼或者其他的事情,如能再多冷静一下,内视一下自己的心,说不定不会有那么多人间的悲惨。
Predictable story coupled with really questionable acting. I find Jet Li's screechy voice to be a constant annoyance and the acting by almost all the actors are stiff to say the least. Its interlude in the middle is also a little out of nowhere, it merely plays into the mundane story. Like many Chinese films nowadays, Fearless is a visual spectacle, but it has so much more to be desired. However, the premise behind and its tribute to such a historical figure should still be applauded.
盲女月慈的出现,意味着霍元甲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经月慈的“引导”,霍元甲退去身上的戾气,达致“天人合一”之境,同时也从一名武师“上升”为一代宗师。
可以这么说,成就霍元甲的就是月慈。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信矣。
所以,要理解霍元甲,首先就要把握月兹,她是我们理解霍元甲上升之途的关键所在。
1、女人。
霍元甲在人生低谷期经月慈引导,就好比苏格拉底年轻时遇上蒂欧忒玛。
读过《会饮》的人知道,苏格拉底经由巫女蒂欧忒玛的言传,领悟到“爱欲”(Eros)所引导的上升之路,终将达致对整全的“美”的直观——超逾诸“美的事物”而直观“美本身”(eidos)。
我们说蒂欧忒玛在苏格拉底一生中所处的位置,就如同盲女月兹在霍元甲一生中所处的位置。
盲女月慈也是通过言传,使霍元甲得以开始自己的“第二次远航”2、盲。
为什么月慈是盲女?
这个问题非同小可。
何以身体健康,视力卓越的武者反倒需要一名弱女子,尤其是盲女来引导呢?
为什么是弱引导强?
“盲”,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极深意图的设定。
如果我们相信并贯彻这个解读原则:在剧本中,一切偶然都是精心设计,都是情节的一部分,都服务于剧本之整体。
俄狄浦斯瞎了。
他刺瞎自己,是因为无法承受看到的现实——乱伦!
那么月慈呢?
她看到什么?
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王制》)第十卷的著名比喻。
洞穴中生存的人只能看见经由火光而投射到墙上的事物的影子(意见),而无法看见事物本身。
洞穴中有一条通道,哲人经由它向上攀爬,而来到洞穴外。
洞穴外阳光(真理)普照。
可人眼睛早就习惯了洞穴里昏暗摇曳的火光,感觉阳光很刺眼,极有可能瞎!
是不是可以说,月慈早就到过洞穴外,所以瞎了。
而霍元甲的视力只是洞穴内的视力,尚未经过洞穴外阳光的考验。
一旦到洞穴外,也极有可能瞎,所以只能由见过阳光的人来引导他?
3、洞穴和封闭社会。
之前,霍元甲住在天津城内,而月慈远离城市,偏居于苗寨之中。
城,是个封闭的区域,如洞穴。
城内的霍元甲念兹在兹的不过是那“津门第一”,这是封闭社会的最高价值,所以霍元甲是个城邦人。
月慈在城邦之外。
亚里士多德有言: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后世大哲尼采又补充了第三种可能性:哲人!
哲人见过阳光,副作用是瞎。
即便没瞎,也绝不能再适应洞穴昏暗的火光。
所以,她不能再回城邦,只能自我放逐与城邦(洞穴)之外。
霍元甲因为灭门惨案,体察到城邦价值的虚无特性——冤冤相报何时了?
——亦自我放逐至城邦(洞穴)外。
从而开启了剧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相遇。
2006年1月25日零点,在成都东方世纪电影院看影片《霍元甲》,买票30元,找到座位3排2号坐下。
影片开始,屏幕出现字幕:1910年9月14日,上海。
霍元甲是我少年的偶像之一。
对我而言,《霍元甲》是一部简单的武术电影,不是泛意的武打片,很多年没有看这种武术电影了,其实我少年的时候曾一度迷恋武术,那时候我买了很多《武林》《搏击》之类的杂志和书籍,天天打沙袋,照着书上的练一些拳路和内功,每天5点钟起来跑到山上翻跟头……,所以我是一个有武术情结的人,所以这样一部宣扬武术精神的电影很容易感染我,在电影院里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少年。
作为电影本身,只是一部制作还算精良的平庸之作。
当然,李连杰的表演在这部片子里已经演到了他能演到的最好水平了。
影片情节和结构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60%的打斗+30%的抒怀。
袁和平的武打设计并没有惊人之现(这也是意料之内的),比起多年前他们合作的《精武英雄》略逊。
但这确实是多年来少见的纯宣扬武术精神的电影,几乎不掺杂任何其他元素。
如果你喜欢武术精神(这样的人估计已经很少了),那你一定要看看,最好去电影院,相信会让你振奋的。
否则,很可能你会感到乏味,就像坐在我后面的那对情侣。
别样的记忆深刻啊......
只是第一印象,一般。不知道是因为片子被电影院剪得太龌龊,还是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对霍元甲的印象太好。还要再看。
据说李连杰的大段大段的台词都被剪掉了。。。典型的武打片
十年后三刷,14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我还是第一次看,怪不得对杨紫琼主张武术进入奥运,从而引出霍元甲故事的开场一点印象也没有,霍元甲在边境村落里的段落应该也加长了(但这段确实太长,于仁泰可能试图用时长来抻出「恍如隔世」感,同时荡涤同时存在于角色与观众心中的杀意)。故事和霍元甲本人没什么关系,胡改太多说不得上是传记了,更多是借这个名IP表达「以德服人天下大同」的和平主张。李连杰演技被低估得厉害,前半段身上争狠好斗的戾气和后半段博爱平和的宗师风范演绎得富有层次。对应地,八爷为他设计的动作套路也贴合他心境的变化,与陈之辉的酒楼私斗他残暴狠辣,是一种爆发式的外化力量;而与大力士及四大高手的决斗则优雅灵动,蜕变为一种悦纳式的内化力量。时年20出头的向佐饰演屠尽霍家满门的打手,从此开启了他漫长的关系户生涯。
当年把我看得热血沸腾
真牛逼,把人家霍家给灭门了!导演你是黄泉路上插路标,把人往死里引!
村里人每句话都是一口鸡汤,都是心灵导师级别的,特别不自然。
补打。在网飞重看1小时45分。最早应该是不喜欢它的文戏。现在带着亢龙有悔的领悟,看得几乎全神贯注。当初的那个我更幸福,但接受现实,也算是本片传达的信息之一。人生哪能事事公平。用这句话解释霍元甲走向宿命的结局,虽然在剧情逻辑仍然不够,但从中国式人生哲理又符合全片调性。在欢呼声中重新走向擂台,但追求从个人荣誉变为大义,巧妙不仅在于对称,而且可看作人物保持了本性,比彻底的脱胎换骨更好。曾轻狂惹祸,失去一切后学会感受眼前的生活,再以更高的格局追求价值的实现。打得很好看。如果剧情逻辑也圆满,肯定5分。
動作片外殼。傳記片的旗幟。最後四不像。
141 分钟(香港导演剪辑版) 电影的对白实在是。。
李连杰不适合文戏不适合文戏不适合文戏
主流大片,可是节奏比文艺片还慢。里面霍元甲是爱孙俪演的那个角色么?在濒死体验里还出现孙俪。片子的亮点出现在农劲荪奥比音和田中身上,把配角刻画得这么伟大主角的光芒到哪里去?想说霍元甲是天津人吧,可是片子里只有那个疯子用天津话碎碎念,搞得不伦不类。看在乡情和最后的主旋律份儿上给3星。
努力想拍出深意,但总觉得不太够
其实剧本挺工整的,只是世外桃源和盲女段落太做作,还是审美不行。李连杰眼里几乎是没有犹疑的杀气,比吴京的装腔作势(也蛮可爱的)要狠得多。这句号是硬画上的点,少了空。
类似的打擂从小看到大,没有新意。
霍元甲除了给国人争了脸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不分青红皂白打架杀人,把人家生日变忌日,连累自家妻女被杀。当他老婆孩子不知道倒了几辈子霉。农劲荪人是真的好,但他有霍元甲这么个朋友也真是倒霉,小时候霍元甲要他替他写作业,长大了霍元甲老找他借钱,不光自己在他那里吃白饭,还带着一溜一溜的人来他这儿吃白饭。霍元甲欠一身债自己逃了,还债要农劲荪还,妻女下葬要来福操办。他真的啥事不干,除了打架。只能说站在国人立场,他确实给国家长脸。但站在人的立场,他跟个扫把星一样,跟他扯上关系的人都很倒霉,小则劳财伤力,大则家破人亡。这片里他遇到瞎女月慈,也是害人家一个残疾人夜里替他返工插秧……而且他还吸毒。。。这人品烂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表达民族精神与英雄气概上很生硬,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什么是“武”?完整版电影的开头点名了:止干戈。霍元甲从开始的热爱打斗,到后来的厌倦纷争,再到后来挥洒自如的大家风范,需要的是无尽的历练。对于李连杰而言,他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6/10。大量擂台比武场景诠释着暴力美学的舞蹈化,如英国大力士一记直冲拳打来,霍元甲右掌接拳,侧上步绕其背后再顺势左拳将其推出,还利用拳台围绳的弹性迅速移动;枪术比武时利用短枪的灵活应变性,缠、拦、拿和扎逼迫对手一气之下将长枪折断;击剑对决那段潇洒柔美,将剑穿进洋人护腕里一绞令其脱手;相比和秦爷的生死之战,霍元甲愤怒、狂暴,一记重拳打入前胸,力量穿透后背,自己毒发倒下前对日本武术友人收住了那一拳,铭记了武术的最终目的是点到即止、以德服人。导演剪辑版无非增加了一股说教味,特别是将女性客体化为理想对象的男性凝视过于强烈,月慈的瞎子形象隐喻她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被作为观看客体,赋予母性教育的功能,她把霍元甲唤为‘‘阿牛’’一般与世无争的侠士,为他急着插完的秧苗重新赋予生命,帮助英雄完成出世、入世的转变。
结尾擂台,日本武士对毒发的霍元甲说:“不要打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擂台下国人大呼:"自强不息!"霍元甲喷一口老血,回:“你听,活着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刚突然看到这一段,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