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初看打着史诗的旗号,叙事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到二零一零年止,但整体看下来还是一贯的台湾小清新,谈恋爱是主旋律。
盛鹏、顺子、小范带着在国共战争的战场里捡来的孤儿小奉先,从淮北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
从基隆到台北,挣扎、生存、生活。
盛鹏只敢默默的想念山东的妻子和未见面的儿子,嘴里却一句都不敢提,只能写寄不出的信。
他保护着逃兵顺子和小范,像对待新生儿子一样的疼爱小奉先。
顺子无心插柳的开了面店,娶了米线摊的老板娘阿玉。
只有小范,始终闷闷不乐,当被宪兵巡查不能出去工作、当顺子跟当地人谈上了恋爱,小范悲伤、愤怒,他大声的嚷,我想回家,我答应我妈收完租就回家,可是我一直没回去。
小范后来托关系去了农村种梨,或许这种远离人烟的生活才能让他忘却有家不能回的痛。
顺子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留下了阿玉和肚子里的孩子。
盛鹏、阿玉、小奉先和顺子的儿子,这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生活。
片子里有两条爱情线,一条是盛鹏和邱香,一条是小奉先与邱梅。
盛鹏与邱香,温吞隐秘,船上初遇,台北偶遇,面店再见,每次话语不多甚至无话,只有眼神的交流,学琴、送书、送花,相会,离别,甚至最终远嫁美国的邱香回台湾参加邱梅的婚礼,见到盛鹏仍然只是淡淡的点个头。
百年修得同船度,想想他们当初真的是做统一艘船去的台湾。
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到老都能相见,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而小奉先与邱梅,就欢快明亮的多了,而且发生在六七十年代,有种很复古摩登的感觉。
弹球厅、猫王、disco、摩托车都带有很深的年代印记。
李淳的表演是个惊喜,头顶李安次子的光环,没有给父辈丢人,少年奉先的调皮不懂事被李淳展现的淋漓尽致,郭采洁的灵气已不需赘述,俩个人的戏很有看头(虽然在戏外郭采洁与片子里的岳父杨佑宁才是真正的一对吧)。
片子的主要内容的确是小清新谈恋爱,细节丰富有趣,真实感十足,整个观影过程中完全不沉闷,信息量很足。
伴随着两段恋爱故事的发展,时间跨度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可以很明显看出时代的变迁。
导演王童以前是美工出身,时代背景的展示非常完美,与其说是厚重的史诗,倒不如说是轻快的时代剪影。
一众的偶像明星奉上了非常接地气的表演,郭采洁和柯佳燕表演功力早获肯定,李淳后起之秀不容小窥,胡宇崴和李晓川很好的表现出了一对思念故乡的逃兵,客串的张世还彪了几句四川话很是有趣。
倒是一直以来以美貌著称的杨佑宁,展现了一次演技,让人惊喜,把疼爱继子的隐忍父亲,思念远在大陆妻儿的丈夫,两个兄弟的大哥,表演的很到位,尤其是眼神很传神。
全片看下来,盛鹏对大陆妻子的回忆与思念这条线的位置稍显尴尬,如果说这是交代盛鹏的另一条感情线,那么篇幅过少;但是结尾又回到这里,又不能说这条线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想导演的意图,大抵不在于展现盛鹏与妻子的爱情,更多的是对家的期盼、思念与等待,我想这也是片子的一条暗线。
妻子和孩子,是象征意义上的家,就像最后两枚金戒指重于又回到一起,象征着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言自明,这或许是每个台湾导演心目中都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暑期档,我觉得这部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不沉闷,信息量十足,细节接地气,节奏感明快,不乏笑点,就是略有煽情之嫌,但是鉴于现实更煽情,勉强也就忍了。
就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1、尸横遍野的战场,盛连长选择的是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其高贵的节操与品格;2、逃亡路上,炸弹几乎就要落在身后了,看到一个与家人失散的小孩,尽管有丧命的风险,他选择收留下这可怜的小孩;我有设身处地的想过,面对同样的情境,我的选择会是怎样。
可能真的太老实和实诚了吧,我也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那个小孩子。
不这么做,我会良心不安。
小时候听过太多大道理,背过太多政治课文,做不到为保全自己,见死不救。
3、面对两位无理取闹急躁爱发火的下属,他没有嫌弃。
甚至在吵架掀翻饭桌之后,当掉了唯一的念想,为他们办理了“身份证”。
喜静的我,怕是早就炸毛远远走开了,哪管他们的死活。
两个下属分明是成人了,这点事都忍不了,枉为军人了。
4、小奉成年后,游手好闲,工作丢了不少,颇让人恨铁不成钢。
又是一个晚上,小奉先回家吃晚饭,盛连长看着不争气的儿子,说“你以为生活那么容易啊,这么大的人了,连碗面钱都付不起。
”就这么一句话,我的眼泪刷就掉了。
生活不易。
出乎意料的是,说完这句话,儿子呆在餐桌的时候,他又新盛了一碗面条端到儿子面前,说”快吃吧。
“有如此正义有担当责任感强烈的父亲以身作则,儿子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每天每天的耳濡目染,没有大的变故,儿子会成为下一个父亲般优秀的大人。
我掉眼泪,只为那四个字”生活不易“。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爱自己爱所爱的物爱所爱的人,管它沧海桑田,浮华绚烂,我只要好好经营我的小世界我的小生活。
说点自己的心事,去年此时还会排斥领养小孩,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血脉这个事儿也挺没意义的。
就像我的父亲与母亲,我并不觉得因为血缘,我与他们的关系会比有话聊的老朋友更亲近,与有相似灵魂的伴侣更是没得比。
我们之间的牵绊,不过是靠着法律以及那一点点的义务感维系着。
动物本能的基因传承意识,我的骨子里应该还是有的,虽然我现在已经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但肯定是有的。
短时间内还不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继续好好走自己的路,带着一点美好回忆带着一些自己热爱的物件带着一些自己喜欢的人们的陪伴,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温暖的归处。
最终输给了完成度的一部片子。
片头战争场面里的慢镜头用得有点多余,而且镜头语言略显粗糙。
从战争结束到赴台这一段缺少一个重点,观感上有些平白。
赴台后的生活是片子的主要内容,但却没能足够细腻地说出盛、李、范三个人的矛盾和强烈的思乡情。
除了剧情跳转太快外,几处情节的处理也很生硬,例如李的妻子向盛示爱的那处。
配乐直到盛送礼物给秋香才算合了格。
整部片的历史厚重感也处理得并不好。
花点时间叙述一下这个家庭外的其他家庭的状况就会有更好的以小见大的效果。
片子的英文名取得不错,《Where the Wind Settles》。
中文电影的英文名往往比中文名更能表达片子的内核,因为语言上的隔阂会让取名字的人尽量避免误解,相反,中文名则往往流于文艺,失之精到。
比如,《白日焰火》的英文名叫《Black Coal, Thin Ice》,两个意象就都在片中出现,不用“White”而用“Thin”来修饰“Ice”也在颜色对比外,传达了厚重与轻薄的另一种对比,很妙。
而“Where the Wind Settles”可直译作“风停驻的地方”,但事实上,风却无所停驻。
片子里,盛和秋香错失姻缘,盛也为了早逝的妻儿空等一生;李早死后妻子孤独半生;范也在台湾扎根,没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这些都印证了片名的寓意。
几个主角在历史的流动中蹉跎一生固然是个好故事,但导演却没能讲好。
蹉跎不足,家族也略显偏狭。
片子的另一个名字《风中家族》倒是直白地表达了片子的目的,但显然电影既没处理好“风中”,也没处理好“家族”。
个人认为,2.5星是比较中肯的分数。
既然没有半星,那就给低不给高,2星吧。
【影评】六十年沧桑两岸不老情——谈谈影片《对风说爱你》 作者:杜崇斌 这是个初冬的周末,一连几天的阴霾挥之不去,今天又下了点小雨,天气潮湿而阴冷。
于是,上午就窝在家里看电影。
今天从网上看到的是一部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的影片《对风说爱你》,深受感动,几次感动得落泪。
于是,忍不住就想写点文字,好记下自己的感触。
该片由台湾著名演员杨佑宁、郭碧婷、郭采洁等联袂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的故事极具历史沧桑感。
故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国共两党内战结束后开始,一直到本世纪的2010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60多年。
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为东北的战场和台湾两地。
可以说,影片讲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故事。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几个典型的小人物的故事。
三个国民党的伤兵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败逃,为了找食物,偶然从逃亡经过的小村庄里救下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他们被败逃的军队用轮船一起送往台湾。
后来他们在台湾艰难地活了下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小男孩分别管他们三个男人叫“大爸”、“二爸”、“三爸”。
在那艰难的乱世中,他们的互助、他们的关照、他们的友爱,他们的亲情与爱情,在伤病与生存的重重危机中,他们之间那淳朴的情谊感动得让人落泪。
就像随风飘落的蒲公英的命运一样,是那场战争让他们偶然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四个人毫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表现的兄弟、父子般的家庭人伦亲情,却是如此得感人至深。
那是一种让人心灵产生强烈震颤的暖融融的情感,那是一种亘古人世间绵延千载的生生不息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影片的故事一波三折,看得人忧郁伤感而又荡气回肠。
“大爸”是在战场上受伤的连长盛鹏,他在参军前就结婚了,被迫来到台湾后一直思念海峡那边的妻儿,不断地写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那些信凝结着他一腔浓浓对妻儿的思念之情。
由于他与生俱来的为人坦荡、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富于爱心的本性,台湾这边的富家女邱香等女性也对他产生了爱情。
正当他与邱香热恋的时候,一场台湾的政治风波,将他们拆散了。
“二爸”顺子原是军队上的伙头军,来台湾后,为了一家生存和糊口,重操旧业,在街上开了个小面馆,从生意冷清到逐渐好转,再到赢得了爱情。
看似幸福来敲门了,谁料想半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二爸”因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抢救火灾中的孩子而不幸身亡。
盛奉先,这个偶然被从战火中救下的小男孩。
他是不幸而又幸运的。
在他三个“爸”的精心照顾和呵护下,他亲历而又见证了60年的风雨沧桑。
在60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养父盛鹏的遗愿,回到了大陆找寻其养父的妻儿。
但可悲的是,原来盛鹏当初苦苦思念的妻儿早已不幸亡故。
由于该片故事曲折,表演到位,将人世间的这种人性美与人情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我认为,这是影片在艺术上最为成功的地方。
影片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生存挣扎和情感历程映射大的政治主题。
可以说,《对风说爱你》这部影片,精彩演绎了六十年沧桑海峡两岸同胞的不老情,极具历史沧桑感和史实凝重感,其积极的主题和骨肉同胞亲情爱情的演绎,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也有其积极意义。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23:55作于碧云天书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现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QQ:416261639 E-mail:[email protected]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入围名单中,有这样一部画风清新、片名通俗的作品悄无声息地登上了银幕,拉开了它在热门片潮中求得一丝生存缝隙的短暂之旅,这便是王童导演的新片《对风说爱你》。
说起王童,对台湾电影新浪潮有所了解的观众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最初以美工身份入行的他曾与胡金铨、李行等著名大导有过亲密合作,而后自发转型执起导筒,更是奉献了包括《稻草人》、《无言的山丘》、《香蕉天堂》在内的“台湾近代史三部曲”这样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经典佳作。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王导仍奋战在光影造梦的前线,以《对风说爱你》道出这位老匠人对电影最长情的告白。
然而遗憾的是,王导未能凭借此片在金爵奖的舞台上重现22年前一举摘得桂冠的荣耀时刻,与此同时,在院线上映期间,为刻意迎合大陆观众审美偏好而改名的做法却似乎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全明星偶像阵容的演员配置竟也没能达到预期的反响,导致该片在近两周的票房成绩表现上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了。
影片名字的浅薄、宣发手段的流俗、卡司阵容的年轻,每一项缺憾似乎都为本片贴上了粗制滥造的“圈钱”青春片的标签,而让人忽略它实为沉痛沧桑的命运史诗的本质。
故事发生在1949年到2010年这六十余载期间,讲述了盛鹏、顺子、小范这三个士兵带着战场孤儿小奉先在国共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一路从淮北逃亡到台北,并于异乡扎根生存,遭遇人情冷暖的故事。
以小人物的市井庸常反衬动荡时局的残酷无情向来是王导的拿手好戏,亦是他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一枚内核,在其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红柿子》中,他便描绘了身为国民党军官的父亲在战乱时举家迁往台湾,而姥姥却依旧怀念着老家的红柿子树这般怅然泪下的心绪。
此情怀在本片中亦得到了延续,比如在与妻子分隔两地之后,盛鹏的思念都化作了一封封寄不出的信件,凝成海峡这头默默守望的凭证,而这一切,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流徙在外的人思乡情怯的真实表现罢了。
故乡与远方,命运与时局,忍耐与挣扎,交织出一场不断纠葛的拉锯战,在角色和观众的心头狠狠摩挲着,直至在飘摇不见明日的黑暗里擦出一丝微光来。
而这些,统统都是王童导演最为驾轻就熟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笔者却发现,相较于导演以往的作品而言,本片虽秉持了一贯的命题,倾注了饱满的情感,但在完整度上却始终欠缺了几分,致使我不得不联想到吴宇森导演饱受诟病的新作《太平轮》。
对于一部具有宏大命题的影片而言,叙事框架的搭建、线索的铺陈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本片中,我们几乎无法判断出故事的叙事主体为何,它从三个男人逃往台湾讲起,叙述了他们彼此的坚实情谊,又描绘了各自的生活、情感发展,最后又展现了子一辈的青春面貌,可谓是“面面俱到”,但实际上每条线索仅浮光掠影、点到为止,丝毫没有痛下力气重点打磨,致使整体观感反而轻描淡写了。
其次,影片对情节逻辑的连贯性也没有做到细致考量,常有重大事件突然发生,但紧接着不了了之的状况,就比如街头”突然“爆发抓逃兵、女主”突然“提出出国嫁人、顺子妻”突然“跟盛鹏告白的情节等等,由于缺乏铺垫,加上讲述方式的过于简化,难免会给人造成一头雾水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不太了解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恐怕真的只能“看看热闹”了。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本片的表现也几乎乏善可陈,四平八稳的运镜、中规中矩的角度,都让它更像是一部庶民题材的电视剧,而非具有质感的电影,甚至连王导那曾被高度赞赏的美术才华也未能在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暖色调、大逆光,精致熨帖的妆容、几十年不变的模样,当笔者还妄图沉浸在如《悲情城市》般台湾史诗巨作的幻想中时,本片却早已把历史厚重感蚕食得一干二净。
在众多缺陷之外,影片最大的惊喜就要属演员们的表现了。
在观看本片之前,笔者实在很难想象在《小时代》中以浮夸表演掳获人心的时代姐妹花们也能正常演绎一对情真意切的姐妹。
温婉内敛的邱香、古灵精怪的邱梅,这两个性格迥然的角色仿佛就是为了郭碧婷和郭采洁这对女神量身打造,在具有年代气息的素色衣着的帮衬下,连眼神的顾盼流转都显得古典迷人。
柯佳嬿、李晓川等几位绿叶的表演自是不用多说,以往的银幕形象虽与具有沧桑感的角色鲜有挂钩,但表演功力却早有肯定。
倒是此次在片中有重要戏份的小奉先扮演者李淳(李安次子)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他将一个表面顽劣、内心正直的典型台湾小生演绎得惟妙惟肖,也确实对得起“虎父无犬子”这一评价。
当然,整部戏最大的看点还是集中在杨祐宁身上:盛鹏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自是不必多说,五尺男儿、离家千里、为爱苦等,压抑与血性的重叠让这一人物格外鲜活立体;而杨祐宁也确实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何为铁汉柔情,精湛的演技甚至让人忘了他“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事实。
现如今,主题先行、情怀当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本片着眼于“动荡命运下的归途旅人”的这一选点确实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然而,叙事上用力过均、对市场的过度评判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粗糙但动人的本质,最终流于平庸委实在所难免。
《对风说爱你》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他曾经用《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构筑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导演始终钟爱的台湾外省人的思乡情结,本片依旧如此。
它展现了四九年之后的台湾本岛生态,国民党败兵船渡来台之后,逐渐落地生根的故事。
国兵撤台开枝散叶,随风而飘,内心被乡愁所羁绊。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尽显几十年的时间跨国和岁月变迁,大格局下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感羁绊。
三个老爸一个娃的组合,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经历以及两代人的反差.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男主盛鹏对大陆妻子的思恋及对误杀小舅子的忏悔,全部写成了寄不出去的信,另一条是男主盛鹏和邱香若即若离的情愫。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从淮北到台湾,场景在变,人的情绪也在变,远方的亲人杳无音信,一封封寄不出的家书,只当对风诉说,让风捎去对海峡对岸家人、爱人的思念。
一方面是对失散家人的眷念和愧疚,另一方面是对邱香欲放还牵的情感,这也是电影中最虐心的情节,两人逃难时的一见倾心,一路追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这段情感被现实所阻隔,然而,电影最终让有情人终成亲家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圆满。
电影有着典型的台式小清新风格,但导演显然是想拍出一部类似于家书诉说式的电影,试图以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群戏,勾连起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与重聚。
于是我们看到因战争而结缘的三兄弟收养了孤儿“小奉先”,偶遇邱家人共赴台湾的故事。
电影中对于风俗的还原我认为特别好,尤其是三次婚礼场景,尊重历史而且能够让人清楚的感受到时代变迁。
令人惊喜的是,格局虽大,但人物情感都把握的很到位,每个人的情感处理都很细腻、到位,才会有整体感人的质感。
相信很多电影中的一些小事儿、小细节让观众与笔者一样会有些疑惑,如比如老兵拿到垦田证,比如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只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其中的纠葛,其实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
有网友说,如果你喜欢高晓松的谈话节目《晓说》、《晓松奇谈》就会有所顿悟,这两档节目用了十几期,讲台湾从被清朝割让到国共内战、1949之后的故事,这些都非常切合电影里的小事时代背景。
“有情人终成亲家”绝不是一句笑谈,杨佑宁饰演盛鹏的与郭碧婷扮演的邱香这条情感变迁主线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
两人的感情也是一路追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其中渗透的更多是中国式古典意味的爱情里面,两人的感情代表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多数爱情。
片中盛鹏的感情更多的是压抑在心底,尽管两人都彼此爱慕,但最终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两人并没有实现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圆满,整部电影的格调,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悲怆在其中。
最后,必须要赞一下“小奉先”李淳的表演,果真是名导(李安)家庭出虎子,表演细腻、内心戏出彩。
《对风说爱你》名字挺文艺,听到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类似《不能说的秘密》或《蓝色大门》这样充满淡淡的、清新的、温暖的台湾爱情电影,结果开场就出人意料。
战场上炮火连天、枪林弹雨、尸横遍野、尘土飞扬、生离死别,瞬间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颇有鸿篇巨制的水准,但通篇看下来,它骨子里仍然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台湾味儿。
《对风说爱你》是台湾王童导演精心筹备5年,由郭采洁、郭碧婷、杨祐宁以及李安的儿子李淳等领衔主演,该片以1949年国民党由大陆退守台湾的过程中,官兵们与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在台湾落脚的生活经验为主线,描述了一幅大时代背景下亲情与爱情的时代画卷。
整片都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父子情、战友情、朋友情、恋人情以及两岸之间的血溶于水的亲情加爱情。
1949年,三个战败的国民党士兵带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齐逃难,历尽艰辛辗转乘船逃到台湾。
这个关于际遇的故事,更像是即将上映的电影《太平轮》的续集,讲述那些历史浪潮里的人海孤鸿,如何在海峡的另一边继续讨生活。
影片的时间从1949开始一直讲到2010年,跨度很大。
片中的许许多多的事件,都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比如:大稻埕杂居生活的人们、退伍老兵拿到垦田证,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影院里上映的美国电影等,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光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个中缘由。
近几年,笔者喜欢看高晓松的书,从《晓说》到《鱼羊野史》,高晓松的书中讲述过台湾的历史,影片中涉及的故事背景,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感兴趣朋友的不妨看看。
说起来,彼岸的老导演王童捧出这样一部跨时代作品,也是让人不要忘记那曾经奔涌的大江大河、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时刻,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钦佩和尊敬的。
片中对于台湾的风土人情和风俗还原的特别好:复古的服装、低矮的村庄、初到台湾时整体破败的景象、大稻埕的人群杂居就好似老北京当年的龙须沟一样,书架上满是繁体字的旧书,尤其是三次婚礼和一次葬礼的场景,即尊重历史又让人清楚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片中的配乐也是狠下功夫,紫薇传唱的《绿岛小夜曲》和凤飞飞演唱的《意难忘》,在符合年代发展的背景下、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不断上演着点睛之笔。
本片也是继《小时代》之后,“顾里”和“南湘”姐妹花合体的又一部作品。
只不过这次,俩人角色互换,“南湘”变成了"顾里"的姐姐。
郭采洁在片中饰演妹妹邱梅,是一位经过颠沛流离的时代仍然保持乐观、积极与热情的女性,历经了新时代、新变迁,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走的都是自由叛逆的大胆路线;郭碧婷在片中饰演的姐姐邱香,为了父亲、母亲、妹妹,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放弃自己的爱情,变得谨慎老成与妹妹邱梅活泼可爱形成沉重鲜明的对比。
片中,首次亮相内地银幕的李安之子李淳演绎了成年小奉先的角色,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入木三分的花花公子形象:长发背头、花衬衫、不离嘴的香烟,一副标准的不良少年配置;再看看他在片中的行为:怒砸台球厅、篮球场调戏“好基友”、聚众打架、被老师体罚,霸道蛮横又从不讲理,但最终浪子回头金不换。
导演王童的父亲就是国民党的军官,王童在6岁时就随父亲入台,见证整个台湾的发展变迁,片中孩子的角色多少有些王童自己的影子。
说起来王童的作品都和台湾人文历史紧密相联,且多年的美工经验让他的作品看起来总像一幅画那样隽永细腻、一首歌那样宛转悠扬、一池清水那样碧波荡漾、一座山那样重峦叠翠,这样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也不例外,导演王童显然是想拍出一部类似于《硫磺岛家书》的电影,于是试图以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群戏,勾连起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与重聚。
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因战争而结缘的三兄弟收养了孤儿“小奉先”,偶遇邱家人共赴台湾的故事。
令人惊喜的是,格局虽大,但人物情感都把握的很到位,由“大爸、二爸、三爸”三位父亲所支撑的大家庭,“失母”的隐喻,还有“大爸”和“小奉先”之间的对抗与理解…… 王童是经历过台湾新电影时期成长起来的导演,他的电影中一直映射出台湾居民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比如他执导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成了台湾近代史三部曲。
他也凭借《稻草人》和《无言的山丘》两度拿下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这部《对风说爱你》是导演王童最满意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王童根据剧本的设定,亲自手绘的设计分镜头,这也体现了导演对影片的每一帧、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的深情。
电影刚开始,便是一行字幕1949年1月,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文艺腔调的男音开始念旁白。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便应该换部片子来看,但总也不肯死心,文艺的名字《对风说爱你》给我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万一后面还有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呢。
大场面粗略的给个背景后,男主角便开始负伤撤退,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一张长相有点老的小孩,突然就在那莫名其妙的大笑。
而三个怎么看都象个兵痞子的人,就开始在那议论这小孩子为什么不害怕炮弹呢。
而偌大的一个村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三个主角和一个小孩子一路狂逃。
深夜当连长盛鹏无缘无故准备自杀时,小孩子醒了,睁眼看着他,我以为会是因为小孩子的劝阻而停止射击,没想到却莫名其妙的滚过来一枚戒指,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台湾。
随便两个人便莫名其妙的当了逃兵跟连长一起跑了。
不过,随着后面越来越的生活气息,倒是慢慢让我吐槽的心沉静下来。
三个兄弟,互相调侃的友爱,彼此照顾的情义。
脱离那些空洞的大背景,这种带着浓郁生活味道的情节让我越来越喜欢。
可是好景不长,突然,小爸就莫名其妙的对着一个孩子说起了大爸的故事。。。。。
亲自打死自己的大舅子,有老婆孩子。。
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前置铺垫,明明大爸在照顾大家,帮他们和码头帮对打,帮他们弄到了退伍证,帮他们谋生摆脱逃兵身份。
而没过一阵子,三爸莫名其妙又把自己吃的中药倒入了二爸正在熬制的准备用来卖的牛肉汤里,教会了一群小孩子开始把醋、盐、辣椒甚至泥巴和水全倒入了锅中。
在一场媳妇争夺赛中,失败的三爸上山种田了。
而幸福的二爸,则在一场大火中可怜的OVER了。
我虽然说了一大堆不满,但是越往后面看,便越是感动。
看到大爸抱着孩子,二娘拿着勺子,一起细看来吃饭的邱梅时;看到邱香因为爸爸的事情不得不去求并不喜欢的名义未婚夫时;看到二娘向大爸示好时,大爸无声的拒绝和二娘悄然的离去时;特别是看到大爸端走小奉先的面,跟他讨要饭钱,那一时刻,他用一种瞧不起的语气激怒了小奉先,但是正当小奉先愤怒时,他却端回了面,里面多加了一点蔬菜和一个鸡蛋;大爸和二娘十年后再见面时,二娘说那句:咬着牙撑下去,还不是走过来了;拍全家福时,盛鹏回忆起自己的结婚画面。
看到这个时候,渐渐的被这些小小的细节一点点的在感动。
盛鹏对邱香说:日子啊,就过嘛。
再后来,看到两个戒指并排放在一起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整部剧是一部台湾的发展史,除了强硬插入的战争镜头有点不协调以外,每个年代的台湾,所有的细节和特征都处理的非常完美,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电影很干脆,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都没有多一分的笔墨去解释。
而那些看似被遗漏的细节,恰恰是沧桑历史留下痕迹。
比如二爸的面摊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小奉先再次丢失印刷厂的工作,邱香若干年后的归来,邱梅出嫁时墙上母亲的遗像,婚宴上三爸身边的那个女人。
岁月在流逝,时光在流走,人生便是在如此多的莫名其妙中渡过,在别人的眼中看似平静无常、平淡无奇,但在每一个当事人的心中却又都轰轰烈烈。
最后想说下,郭碧亭啊,老是让我跳戏。
杨佑宁啊,演的真好。
杨祐宁刚上了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又登上了王童导演从上海到台湾的轮渡,接下来便是内地观众最熟悉的台湾八点档苦情戏,所有的缘分都错过,除了大时代的波澜更多是性格所致。
年过古稀的台湾导演王童的《对风说爱你》获得了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5年)金爵奖的提名,而他在1993年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凭借《无言的山丘》摘得了金爵奖。
这一次,他让杨祐宁从淮北战场负伤到上海,再从上海渡到台湾,而后从军营退役成了黄包车夫。
命运颠沛流离,从1949年到1987年,他一边等待大陆妻与子的消息,一边做小奉先的“单身养父”,吕布不忠义,杨祐宁饰演的盛鹏却是恩深义重的好爹。
早在2004年,杨祐宁就凭借《十七岁的天空》就获得了第41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和第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演员”“最佳男演员”提名。
十年后的今天,他要饰演一个单身的养父,而且一演就是一辈子,饰演小奉先的主要演员是李安导演的90后儿子李淳。
一切好似命中注定,在战火中两人相识,小奉先孤苦伶仃跟随杨祐宁饰演的连长盛鹏来到台北生活,此后大半生相依为命。
虽然毫无血缘关系,却在特殊的年代成为至亲至爱之人,杨祐宁视奉先为己出,也因为他始终不能尽到对自己亲生孩子的父亲的责任。
乱世飘蓬中的生命,如风中的种子,幸好有山一般伟岸与坚毅的养父可以凭靠。
一颗炮弹一滴眼泪,一湾海峡一生相隔。
这个“单身养父”最终的坚守已经和对方毫无关系,他内疚的对大舅子的意外杀害到头来只是有惊无险,他愧对的妻子和孩子到最后早已随风消逝。
他却为了这些内疚一生、坚守一生。
这是自己许下的承诺,也是那段历史和战争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
杨祐宁说,“其实电影里的每段爱情我都有经历过,读书的时候有喜欢的女孩子,然后两人一起长大,到国中之后还彼此联络,那时候会写纸条什么的。
现在真的到了恋爱的年纪,更相信一见钟情的感觉”。
然而他从未对相爱的邱香(郭碧婷饰演)说过一句“我爱你”,他的情感都在他的日记里,他的爱都在他的嘴边。
不过,对于饰演父亲盛鹏这个角色,杨祐宁还是有些经验的。
他两度代言台湾世界展望会“资助儿童计划”,并资助了三名儿童。
其中两名蒙古小孩,一名尼加拉瓜孩童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这孩子真的很特别,他的生日跟我同一天,而且他名字中的‘安东尼奥(Antonio)’,缩写正是我的英文名‘Tony’!
”只要想到在世界的另一端正在自己的陪伴下顺利成长,杨祐宁就觉得工作更有意义,“因为我知道每一天的努力,不只是为自己,更为了远方需要我的人。
”他相信自己和安东尼奥在生命上有奇妙的连结,在人生路上,他们会一起分享喜乐、彼此成长。
就像是在电影《对风说爱你》中盛鹏和盛奉先的关系一样,所以电影中的这对父子让人格外动容。
青春期的盛奉先(李安的儿子李淳饰)嘻嘻哈哈、游手好闲,一次晚归没吃饭,盛鹏亲自煮面给他。
当得知他丢掉工作和一群混混厮混的时候,拿走碗告诉他“要学会对自己负责”然后转身离开。
在盛奉先惊慌未定的时候,他又转身把碗放在桌上,而碗里多了个鸡蛋。
杨祐宁在很多类似的段落演绎得极为细致又动人,他颤动的手和隐藏着愤怒的劝慰和敦促,淡淡的却充满了力量。
杨祐宁不断挑战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从《倾世皇妃》中的阴狠到惊悚片《京城81号》,再到《大尾鳗鱼》和《太平轮》。
不同类型的影视剧,不同时代的人物和历史,最终锤炼了可以驾驭不同角色的杨祐宁。
《对风说爱你》中的“单身养父”,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杨祐宁。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颠肺流离到上海,再各自通过舟山、海南、越南等才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除了杨佑宁的肉体是亮点,就连郭碧婷的颜都加不了分,演技之僵硬。
难看
1真好啊。虽然不尽善尽美,但比起现在流行的幼稚娱乐化,强多了。连看了两部台湾电影,这个和《周处除三害》,都很好。 2开头利索,中间厚重,结尾有点弱。 3小孩演得好,那几步跑,真像禾禾。
故事我是相当喜欢的,影片色调历史感十足,只是除了个别配角,主演们各个不给力,尤其是海报是几个情况?搜索时候还以为进错地界了。
完全是一个可以列入教科书分析研究的差片实例。阔别22年的名导王童导演了一部编剧很差情节很差剪接很差演员更差的台湾大格局的小清新烂片。明显力不从心无法把控大跨度的叙事。第一次看郭碧婷的戏感觉她也只配演小时代,还有毫无长进的郭采洁。
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人
时代感很强。很美的一部台湾片。
不诉悲伤,只讲经历!最后的最后终于将平白的叙述升华了。。。
真的是王童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时代感是最深感受的部分,台湾这是怎么了?军中乐园,太平轮……讲的都是关于某些不为大陆人孰知的时代,是集体回忆?还是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够开放?
国民党视角吗,少见呢。画面时代感调色都很美,可是无剧情,温吞吞。可能是想拍平淡真情的,可是似乎只有平淡呢。
湾湾的片子实在搞不明白
和太平轮的感觉差不多 但我更喜欢太平轮一点 这种故事其实是对我胃口的 但是无奈节奏太缓慢 又是感觉想快进 谈不上有哪个出彩的地方 也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 不过片中昙花一现的那首钢琴曲真的好听cry!另外现在看看杨佑宁和郭采洁也是挺悲伤的
实在的太拖沓了。。为了杨祐宁我忍了,全片没一个演技上线的,尤其胡宇崴和郭碧婷。。
悲凉
.....你可是拍過”策馬入林“的王童耶,怎麼能容許美術與史感脫節至此?
本片和《太平轮》完全不具可比性,倒是很像日本的《三丁目》系列,讲述小人物群像在大时代下的变迁。其实故事讲到1974年儿子大婚完留白就非常好了,结尾多两段延续到2010年的交待反而俗气毫无必要。挺好的作品在豆瓣只能打这点分,可惜了。
虽然节奏慢,但是不会打瞌睡,还不错。但是片尾曲不好,如果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这类会给电影增色不少
犹有风骨,传统循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