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夜以继日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我家的陌生人恶之华敌友难辨阳光照耀青春里利迪策大屠杀凯马克命运交织有这样一个医生噩梦度假屋团圆饭共谋者风吹半夏谋杀未遂重返大福村你的未来已签收高岭与花大明奇将之荆楚剑义摸金笑尉爱有天定成事在人最后一个音符苌山虎神无瞒天凶嫌战神事件黄金新娘后继有人换乐无穷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由自然和谐的蒙古草原,论及中国大导演的不作为

(一)这是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并非我国内蒙,讲的是蒙古草原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导演用了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的长镜头,舒缓地展现了一幅幅广袤优美的草原景象,和在此的人们并不富裕但平和的生活。

影片反映出的那种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那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知不觉中,会触动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种和谐关系唯一源于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叫做“爱”。

这个导演还有一部片子,叫做“骆驼骆驼不要哭”,非常想看一下。

在我比较早的一篇博客“我看好电影”中,一并介绍了过去几年我看过的好电影,以及我对好电影的看法。

我也说过要继续update好电影清单,这是开始的第一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好电影浩瀚无边、生生不息。

(二)下面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再次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一个导演,尤其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其责任在于真实记录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在于向世界传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

不仅如此,而且要用一种“美”的形式,传递出的也是美的感受。

蒙古导演琵娃做到了,但我以为张艺谋、陈凯歌等没有做到。

依我看,他们已然很难做到,因为所谓都已经“功成名就”了。

没关系,厚重的中国大地上的好导演会产生,有责任感、有美感、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刻认知的好导演一定会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2 ) 你把话给我讲清楚了就行

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3 )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己的焦虑。

在《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的焦虑。

电影开始,娜莎的妈妈用干牛粪当燃料煮牛奶,我在想她那碰过干牛粪的手到底洗没洗就开始煮牛奶;娜莎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拿起陶瓷佛像把玩,我恨不得冲进去一把夺下,要是一不小心砸碎了应该会被妈妈骂吧;娜莎一个人去放牧,我根本顾不上看草原那辽阔壮观的美景,我提心吊胆害怕狼群跑来袭击她;娜莎迷路了被好心的老婆婆收留,我又在焦虑这为素未谋面的老婆婆到底安的什么心……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姿势僵硬,十分焦虑。

好不容易电影结束,88分钟的电影却觉得史无前例地漫长,我就像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如释重负,还好还好,我假想的什么意外都没发生。

按照习惯,看完电影要去刷影评,别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温情但不做作;质朴醇厚;哲理;流浪…….反观自己的观影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我尊重和我不同的人,也无惧成为不同别人的人。

可是在这差异里我警觉到今天的电影我只看到了自己的焦虑,被焦虑绑架的人是看不到美的。

回过头再来看电影,把多余的焦虑抛开,电影说简单也简单,讲的就是小女孩娜莎想要收养流浪狗被爸爸拒绝,十分不舍只好放弃。

好在最后机缘巧合,小狗救了娜莎的弟弟,爸爸同意留下小狗,大家开开心心踏上了转场的道路。

剧情平实却有深意,透过电影有人看到了游牧民族在天性和时代之间的选择或者娜莎母亲告诉她的“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随意下定论只能说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舍得”的智慧吧,或者老婆婆说的“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于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是一部五月的电影,是化解焦虑的电影。

 4 ) 事关时间,无关忧伤

一部很淡的片子,但是并不是寡然无味。

里面无所谓演员,只有蒙古草原上生活的目光粗朴脸颊吹得泛红的一群人们,老人、爸爸妈妈、上学的小孩,光屁股的小孩,还有一条石洞里捡来的小狗。

传闻说它可能是跟狼一起长大的。

村子里已经有羊被咬死了,小黄狗对死尸的兴趣,让爸爸决定扔掉它。

大女儿不肯,几经周折藏着,还是被爸爸发现了。

迁移到下一处水草的时候,小黄狗被坚决的锁在木桩上,直到爸爸赶来找到被小黄狗从秃鹫嘴下救出的小儿子......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换个导演来拍的话,欧美人,可能是《莱茜》或者《狼犬罗伊》,中国人,也许就是《神犬赛虎》。

还好不是。

它只讲了一个草原的家庭,又不小心也讲了一大片草原的历史。

镜头里大风簌簌的吹着草头,阳光灿烂的晒着河流羊群,娜萨尔嘴里念念叨叨的拣着牛粪,老人笑呵呵的讲着小黄狗的传说......这是过去。

爸爸突突叫着的摩托,妈妈不小心被烫化的水瓢,娜萨尔的会叫会跳的小狗玩具,是现在。

镜头最后,大轮车上的一家人与政府投票宣传车迎面而来,大家互望了一下,尘土飞扬,各自前行。

这一幕颇隐射有些蒙古社会现状的意味,变革与民众之间若有若无的隔阂?

不大了结,不好乱下定论。

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看见的是草原、牛羊、蒙古的小眼睛和红脸颊。

于是,心底对草原的冲动又高涨起来,并且容易再来点小资式的忧伤。

反对忧伤。

这片古老、遥远的土地,其实于草原外的人无关,她美丽却也贫瘠,上面印满的是先人、后继者艰辛的车辙,说的是他们生生死死的故事,唱的是时间古老悠长的歌。

片中老人向碗中泼下米粒,落在针尖上,说明前世是人,针尖外则不是。

投胎做人,很难。

 5 ) 漂泊还是安定

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6 ) 清新隽永的小片

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

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7 ) 平淡而有深意的蒙古草原记录片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狗的故事片,不如说是讲述蒙古家庭的记录片,本来以为一讲到蒙古,就会想到草原,一提到羊群,就会想到狼群,但是,这部片中,几乎没有讲到狼群,原本想象中的这条狗,会是很英雄的概念,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很简单的一次把秃鹰赶走而已。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根本谈不上英雄,也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的事迹。

整部片,就是娜纱回到草原开始,以搬家为结束。

其实,牧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只能继续在草原上奔波,因为“在百货大楼工作的工资还不能养活全家”。

这部片获得了去年的“2005年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蒙古草原的风景和近乎平淡的生活,应该给获奖加了不少分,平淡并不代表无奇,这部片比起昨晚半夜看的《梦想照进现实》相比,都是很少的人物角色,但是在细节的拿捏上,德国导演显然要比老徐到位得多了,《梦》几乎是在耍嘴皮子,而这部片话很少,但是人物刻画得很真。

你能咬到掌心吗?

我当时没听出母亲究竟想说什么,而在让小孩试了几次之后,说了一句挺有道理的话“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不能得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如意的”,而在那老奶奶跟娜纱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个看似很平淡但是很有深意的故事,米粒能站在针尖上吗?

娜纱试了几次然后说“这不可能”,老奶奶笑了:“下辈子做人的机会,跟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概率差不多,太难了,所以人的生命才会那么宝贵。

”似乎我对蒙古题材、草原题材、西藏题材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狼图腾》、《藏獒》等都看的很入迷,这部片也不例外,IMDB的评分7.7分也基本能够反映我的评分了。

 8 ) 原生态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9 ) 无题

晚上回到住处, 由于室友不在, 无法进到卧室, 只好在客厅看电视. 正好碰上6套放映小黄狗的窝. 前两周刚看过哭泣的骆驼, 于是就坚持看了下去.影片中的小狗很是特别, 白色的毛, 脸的中有一道黑色.可能是中文配音的缘故, 感觉蒙古人的日常对话很是有趣, 都是"什么还好吧的句式", 比如牲畜还好吧, 打猎好好吧.有些惊讶, 娜莎那么小可以一个人去骑马放牧.同时大人们的意见总是那么惊人的一致, 小时候我前方百计的去养鸽子, 但总是被妈妈, 被祖父阻挠, 比如鸽子不像鸡, 可以下蛋, 比如鸽子会拉屎到邻居家晾晒的衣服上....

 10 ) 《小黄狗的窝》--游牧的挽歌

《小黄狗的窝》是2005年德国与蒙古合作拍摄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拍摄过《骆驼骆驼不要哭》的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我初看《小黄狗的窝》时亦如大多的人那般被电影中家庭里的温情所感染,但却不止是如此,总觉得似有一抹淡淡的愁绪围绕全片,更或者是一种隐忍,欲言又止,让人分明有些低沉。

与挚友闲聊,向其推荐说这是部好片,被问及原因,却又只能说些草原如何美丽,牧民如何淳朴之类空洞笼统的东西。

竟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又找出电影一遍一遍的看,到这时已然有三遍了,亦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蒙古的资料,终于觉得那一抹淡淡的愁绪或者说欲言又止的隐忍是来自于导演对于那渐逝的游牧文化的情感。

导演将那种渐逝的文化融含于一个普通游牧家庭几日的生活在镜头下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

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

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

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

这些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本片拍摄的时候游牧民大概便更少了,而影片的主角巴察禄一家便是这少数游牧民中的一家。

影片简单的几乎没有故事,以大女儿娜莎从学校里放假归家开始,到几日后全家转场(即搬家到别处放牧)结束,穿插其间的,除了娜莎拣到的一条流浪的小狗外,便只是寻常牧民的家务,然而导演以大段大段的长镜头默默的注视着这些,加之一些不时提及的细节,无不都透着其对于这些将逝去的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

一段值得提及的片段用饱含深情来形容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不为过的,影片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远景来展现美丽的草原,可爱的羊群,湛蓝的天以及洁白的云,比如娜莎去放羊时的镜头,娜莎和妹妹看云朵的镜头,等等。

但影片中导演表现最多的却是母亲的一些寻常家务,如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导演差不多都使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来拍摄这些,而这些被镜头默默注视的场景里最值的提及的便是影片的最后巴禄察一家准备转场的那段。

影片里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炉子的烟筒被抽了进去,镜头跟随,我们看到母亲将烟筒搬出帐篷。

接着父亲从画面左边开始绕着帐篷慢慢的掀起帆布,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响起,父亲和母亲都绕到帐篷后,镜头里只看到帐篷,然后俯拍,毛毡从帐篷的顶上被依次掀掉,跟着特写的镜头,椽子被一个个抽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几分钟里只有零星三两句的对白。

直到终于收拾妥当,父亲将装满家当的几架牛车呈半圆围着先前帐篷留下的印记,然后端坐印记的中间,点着了烟,母亲端来一勺水浇在父亲前的石块上,并唱起歌来,父亲俯下身喃喃到,“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导演说,拍这个时她很想哭。

我不是蒙古人,亦没有去过蒙古,若说难过不免显得矫情,只是看到这个确有些低沉。

而这场便很能表现了导演对于草原的眷恋。

二个多次出现的细节常看电影的人大都知道导演若反复的提起一个细节的东西,那多是想要通过这个向观众传达些什么,这部影片便有这样的细节。

1、勺子我不知道说勺子大家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勺子毕竟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大的小的,盛饭的喝汤的,我所要说的影片里的勺子是舀水的,我们那里管那个叫马勺。

影片里马勺的第一次出场很早,开始的字幕刚结束,画面上一片的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哐哐”的声音和牧民们叫喊着赶狼,然后听到一个女声说,连勺子也敲破了。

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马勺,只知道应该是个金属制的,如果没有以后的反复提及,我们或许是不会留意它的。

之后看到马勺是父亲到城里卖羊皮后买回来的,一个绿色的塑料制品,母亲拿着马勺啧啧称赞,说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轻巧。

只是,这个漂亮轻巧的马勺大概是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训,没过多久便被放在滚热的锅里烫坏了。

然后导演用了一个镜头,傍晚昏暗的画面,我们看到父亲的轮廓,是在修一把勺子,想来这个便是开始被敲坏的金属制的马勺了。

而那个“薄命”的塑料马勺之后看到是被遗弃掉了。

2、选举选举在影片里到没有勺子提到的那么多,我想或许是没必要,或许也有不便吧。

影片里选举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父亲从城里回来,母亲拿着裹手电筒的报纸问,“选举怎么样了”,“大概要重选”父亲答,“为什么要重选”,“我也不晓得”。

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巴禄察一家转场的路上,一辆吉普车路过,车上的喇叭喊道,“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勺子和选举的多次出现都是有着导演的用意的,或许,漂亮轻巧的塑料勺子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我们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导演在肯定这个的同时却又让塑料勺子被烫坏,继而修理旧勺子继续使用旧的,这或许说明,导演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旧有的或许不行,但新的就一定好吗。

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旧有生活方式以及蕴涵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整个文化留恋。

选举亦是如此,我从网上的资料推测,影片里所提到的选举大概就是指2004年蒙古的大选,当时“人革党”和“民族-同盟”都因所获票数未超过总数一半而不能单独组阁,最后联合执政,但于今年1月被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解散。

显然这种选来选去,甚至重选,以及期间我们所不知的闹剧,都使得导演对于民族的未来颇为担忧。

三次颇有哲理的对话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娜莎在父亲埋葬家里死去的狗时问,“为什么要把尾巴剪下来压在头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娜莎在听了老婆婆关于黄狗的故事后问,“那我下辈子转世还会当人吗?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对这三段对话津津乐道,而这些对话里蕴涵的道理也恰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价值观,虽然朴素但却似真理一般,耐人寻味。

同时从这些道理里我们亦可看出导演对于其本族文化的热爱。

上面说到的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片段,而促使我深究这些细节的原因便是之前说到的贯穿全片的愁绪与隐忍,也恰是这些让我终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立意不一定会有好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同样重要,本片的叙述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线。

虽然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拍摄,但在具体情节上也有合适的变化,比如在转场的路上母亲突然发现大概两三岁的小儿子不见了,本来平稳的镜头立即在母亲、牛车、父亲间快速切换,并且似乎是使用了提携式摄影拍摄使得镜头摇晃,还有在同时亦响起快节奏的琴声,这些都恰好表现了母亲父亲在发现孩子丢失时的焦急心理。

在之后父亲骑马寻找孩子时亦使用快节奏的琴声,镜头跟随移动,表现人物心理,同时画面不时切换到小儿子在原场的情景,并在小儿子的场景里基本不使用背景音乐,使画面表达出令人窒息的静谧。

画面切换间亦张持有度,将影片推向高潮。

我一直想知道能拍出这样影片的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尤其知道其还是个女人,我想应该是个很细腻且经过沧桑的人,像侯孝贤,可惜一直找不到照片,终还是不知。

《小黄狗的窝》短评

看过

6分钟前
  • 🍏
  • 力荐

蒙古草原的電影猶如伊朗的兒童電影,總能以自特色去吸引觀眾,但就內容而言卻甚了了,人類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一日千里,雖然在大自然的懷包下是恁地吸引人,卻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莊子也推許遠古無為的生活,但都只能歌頌而無助於人類之反回自然。片尾這家人在轉場時感謝那片草原所行的儀式很令人動容,配以蒼涼的歌聲猶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此為工商社會所極度欠缺的感恩情懷,這樣的吟咏略如南管所發出之旋律,令人聞之而久久難忘。片中那位老婆婆實在是和譪可親的長者。

7分钟前
  • 月窺人
  • 还行

走的时候拴着狗,这家人是不是有毛病。

11分钟前
  • 游走精灵
  • 还行

草原的朴实与美好

13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牧羊人的哲理

18分钟前
  • 佟小里
  • 推荐

拆蒙古包第一次見....那是相當撩人

21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无聊

22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草原腹地干净得惊人,就算干牛粪渣掉进我的奶茶碗里我都不介意继续喝下去。

24分钟前
  • 嗜辣如命女
  • 推荐

朴实无华的电影,普通人演自己的故事,供桌上的老不死.

29分钟前
  • 马耳他之鹰
  • 还行

八察禄家族

34分钟前
  • yes girl
  • 力荐

温情但不做作,也并非流于形式的“高级心灵鸡汤”,非常质朴的镜头,非常淳厚的情感,几个娃娃真可爱,忠狗亦萌呆;对于草原和家乡的眷恋,流淌在每个镜头里,几处点睛式的哲理对话,自然天成。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懂,氛围喜欢,小女孩和老奶奶对谈那里,很淳朴的感觉很喜欢。小女孩可爱

41分钟前
  • Gonzo
  • 还行

虽说是剧情片,但几乎有点接近纪录片了,剧情本身没啥特色,非常简单,唯一的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动地展现了原生态的现代蒙古游牧家庭的生活,非常棒,虽然仅给了四星,但非常喜欢!

42分钟前
  • bit
  • 推荐

娃太可爱了!

46分钟前
  • shouzhong
  • 推荐

剧情其实很薄,节奏缓慢,狗作为线索时隐时现,全片高潮部分只有三分钟左右——飞驰的马、狂奔的狗、撕扯腐肉的成群秃鹫、蹒跚而懵懂地只身赴险的孩童,惊心动魄得格格不入。但展示的蒙古风土人情相当迷人,很喜欢拆卸蒙古包再感谢和告别草原的那一部分

51分钟前
  • 阿苯
  • 还行

真可爱。我喜欢。小孩子对于动物的执着,那种 天真和可爱,电影本身很简单,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被填充得很结实。推荐。

53分钟前
  • 沙陀王
  • 还行

多么熟悉的场景

57分钟前
  • 奇拉
  • 力荐

單純的動物本來就是一廂情願。

1小时前
  • 熊仔俠
  • 还行

导演用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记录了草原上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

1小时前
  • 风吹耳朵
  • 推荐

孩子们很可爱

1小时前
  • 豆友8puUZc4tA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