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平要离开这座城市,真矢不顾自己怀孕的肚子,声嘶力竭地追车求他留下来,换来丈夫一句惊讶的“你认真的吗?
” 她对亮平的憧憬,明明已放肆至此,在主角三人浓烈的爱对比下却还是显得那么收敛;朝子在舞池跳舞,冈崎虽然可以和她一起跳,却只能在遇到来调戏她的男人时喊一声“喂”,而没有立场去阻挠。
后来他变成渐冻人,面对即使来看望病人也还在纠结自己爱情的朝子,冈崎不生气,只是无言地望着她微笑。
真矢和冈崎的爱,有没有被看见过呢。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还没有字幕。
作为东出的迷妹,只挑着主角们的戏份半知半解地快进看完了,根本没有留意配角们的故事。
直到出了字幕,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才被这部电影表达感情的方式打动了。
爱情是什么?
埋藏的秘密,触不到的鬼魅,无解的凝视,追逐一生的幻影。
这样的主题,在每个人物身上悄悄流淌着。
甚至看完后,反而是配角们的故事对我的后劲更大。
一次次回想后,凝成了叹息。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看到了最想看到的东出昌大。
像亮平这样的角色他演过很多次,但像麦这样的似乎是第一次。
跌落在地面后的吻,像海一样的极光。
犀利无畏的眼神,肆意漂泊的游荡者。
我们都说亮平是温暖,是归宿,是小天使。
都会指责女主是多渣多没良心,才舍得离开他。
但面对麦这样的男人,谁又能做到完全不心动呢?
在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特别好的好处,尤其是座无虚席的场次,你会特别容易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这部电影的节奏很慢,但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看,我大概会哭瞎三次。
第一次,麦无理由消失的时候;第二次,小朝遇见了几乎跟麦一模一样的亮平时;第三次,是亮平说出那句“我再也没有办法相信你了”;任何的电影,任何的观感,说到底,其实都是个人经历和情绪上的投射。
过去一年算是被安利着看过最多的日本电影,不得不说的是,日本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慢,有些甚至抓不住它催泪的地方,有过于平铺直叙的感觉。
也有像《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那样,一直维持强烈的厌恶感,到故事的结尾才砰的一击接着一声巨响,让你在恍然大悟中流下泪来。
《睡着吻别,醒来抱拥/睡着也好,醒来也罢》,是我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正襟危坐等着另一部电影开场的时候,就看过预告的一部电影。
当时,我就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的生命里出现了另一个,跟那个人长相一模一样,但性格和行事作风迥然不同的人,你会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而正式从预告片切换至正片以后,我问了自己另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了那个,与过去某人长相一模一样,却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後,过着安稳的生活时,偶然的机会让你重新遇见过去那个某人,你会怎么抉择?
我至今都没能作出回答。
女主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愚蠢之极的选择:放弃了亮平,跟麦出走,接着醒悟到时过境迁,她终于意识到亮平不是替代品,而回来找亮平。
图片来自豆瓣在豆瓣上,很多人都义正言辞地表达着女主是有多“绿茶”的时候。
我想说的,也仅仅只是——如果你也经历过无疾而终,没有理由,没有解释,没有犯错,没有一切导致分手结局,却又戛然而止的感情以后,你兴许能够最终理解那被对方仓促撕开,再被现实和生活仓促缝合的伤口里,隐藏着多大的能量。
Move on(向前看/翻篇儿)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但假装翻篇儿,实际却没能翻篇儿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自我拉扯。
越是无声,越是无人知晓地深藏,蓄积的能量便越是巨大。
因为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翻篇儿,但又迫切需要翻篇儿,因为故人与旧事均已往矣,没有人愿意听你再说起,你也觉得再怎么声泪俱下地述说,都不过会让一切成了陈腔滥调罢了。
明明在深渊,却还要说出那句经典的I’m fine, thank you(我很好,谢谢你),无法自救,也没有理由呼救,这才是最致命的状态。
图片来自豆瓣而在外人看来,偶尔泄露的情绪,在这仓促重整至波澜不惊的皮囊映衬着,就好像某种无病呻吟一般,害怕呱噪的人们,通常只想叫它住嘴。
亮平的出现,弥合了伤口的一大部分,当小朝在摄影展门外,伸手轻抚他脸庞的时候,他还不知那双眼里,是他一无所知的,近乎偏执,但又悄无声息的想念。
图片来自豆瓣他只觉得,奇怪,以为这仅仅是代表寻常的喜欢而已。
但弥合,远远不是治愈。
生活逐渐从毫无波澜中变成了某种习以为常,但并不代表伤口已经愈合,没有创口,但里面仍旧在发炎。
只是彼时,大家都不知道。
图片来自豆瓣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失恋之所以痛苦,不过是因为青黄不接罢了。
等到你经历过让你内心掀起过惊涛飓浪的感情后,你会知道一个更简单的道理——前缘未了,后事不可强求。
麦出现的时候,小朝的伤口还没有彻底愈合,事情都没有彻底翻篇儿,内心那种因为重逢而冲昏头脑的情绪,让她毫无防备但又早有预谋似的出走。
想再试一次,想有个结果。
图片来自豆瓣这大概是小朝最直接的念头,这也是我们对于closure of a relationship(关系的结案陈词)的那种近乎原生的需要,但糟糕的是,这本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
也不是所有事情,都会有这么一个结案陈词。
戛然而止,毫无交代。
是我们经历过的,被爱这种感情最粗暴和残忍的对待。
所以说麦是一个极其自我的人,他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这种人能够给人极其巨大的爱的迷惑。
突如其来,戛然而止,又仓促出现,无法预测,不可推算。
他才是主导的那个人,也只有他才可以主导,其他人都是次要的存在。
图片来自豆瓣走路有风,自带光环,非常迷人,极其自我。
而亮平是另一种人,或者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是懂得考虑对方所需,而不仅仅是自己所需,所以跟麦不同,亮平是小朝所有朋友都一致表达满意的男友。
小朝跟亮平在一起,才会让所有人都拍手叫好,因为亮平本身,就在说明陪伴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一开始就留下一个伏笔,冈崎的妈妈荣子阿姨,就说过一个叫所有人都甜到发齁的小经历——年轻时就为了跟喜欢的人吃顿早餐,搭夜班车冲去再回来。
千山万水地赶赴与恋人的相会,大家都以为荣子阿姨见的人,是冈崎的爸爸,以为是一段你侬我侬,还能开花结果的爱情。
图片来自豆瓣但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原来那个人并不是冈崎的爸爸,只是幸好冈崎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
也许最好的处置,就是连冈崎的爸爸,也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事情的真相。
那一顿早餐,那一场告别,一切终于都可以翻篇儿了,以后的生活,与往事再无瓜葛,可以在正轨上航行了。
可是,亮平却亲眼见证了一切,见证了自己费劲努力,却还是毫无来由地被舍弃的现场。
悲剧好似一场轮回,上一场轮回结束了,击中和诱发了另一场的轮回。
我们原以为,伤害仅仅只是一个个体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它如何发炎和溃烂。
新的轮回开始了,我们才会知道,伤害本身是一种传染病,它会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残忍地啃咬下一个健全而无辜的人,把那会发炎和溃烂的伤口,传递给对方。
图片来自豆瓣一切才算到头。
我知道他们回到一起了,但我就像是一座桥,一条岔路,经过了我他们就可以happily ever after,可是,故事从来不着意提起,那一道桥,那一条岔路,其实是一个人,有血有肉,会痛也会死。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从什么也不是的亮平前同事,到后来成为亮平新任女友的千花,书里没有交代是怎么发展过来的,但我们都猜到了一切的可能。
因为爱的背面,不是恨,而是毫不在乎。
而亮平对小朝的,是深入到记忆深处的恨,因为恨而努力假装的毫不在乎。
恨就是恨,恨不会变成新的爱,也不能够简单地转化,继而交付至另一个人的手里。
可是梦就是梦,不管是梦境还是梦魇,但愿你能醒来。
因为必须醒来,过去才会过去。
所选片段的时间位置:24:19:19 - 27:15:08所选片段的戏剧任务、导演目标效果:前文中朝子发现亮平并非麦之后,便刻意与亮平保持距离。
但亮平却因为朝子不同寻常的行为对她产生了兴趣与好感,想要进一步交往,因此正一筹莫展。
本场戏中下班独自回家的亮平心情苦闷,却意外看到独自站在摄影展前的朝子。
于是亮平上前攀谈,朝子被突然出现的亮平吓了一跳。
但是却莫名其妙地伸出手抚摸亮平的脸庞,这让亮平感到有些害怕,于是准备转身离开。
此时朝子等待的室友Maya出现,但却因为时间关系,二人被摄影展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回头看朝子的亮平因此又回到摄影展的门口,装作与朝子二人是一起从京都赶来看展的,恳求放行。
于是三人得以进入观展。
本场戏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两人在摄影展的相遇、以及在此期间的中间人——朝子的室友铃木Maya的进入,打破原本朝子与亮平之间以及趋于稳定的“躲避—被拒”的关系,让亮平与一直逃避他的朝子有进一步的接触,从而迫使朝子重新思考她与亮平、麦的关系,并且让她在二者之间反复游移不定,凸显她感情的变化无常,或是“凭直觉做事”的特征,并为后文二人之间的恋情做铺垫。
同时铺垫Maya对亮平的感情这条暗藏的副线。
详细分析:在前面的段落中,朝子得知亮平不是麦之后,一直刻意与亮平保持距离。
上一场戏的结尾,亮平与朝子的距离还是楼上楼下的距离。
亮平在楼上抽烟,望着楼下奶茶店外的朝子,在对朝子的种种行为感到非常疑惑的同时,苦于对她的可望而不可得。
图 1朝子喂猫
图 2亮平望着朝子下面是我选择的这场戏的开头。
图 3亮平下班后身影亮平此时正从画面的中景走向景深处,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同时,导演对其孤单的背影的展示,则将人物落寞的心境外化。
前景多辆汽车呼啸而过,这种速度上快与慢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心事重重。
同时,整个画面灰蓝偏暗的色调、景别上使用的远景也与整体的情绪相呼应。
图 4亮平若有所思下个镜头直接切到人物的正面中景,导演通过演员的表演再次强化上个镜头所烘托出的“心事重重”。
图 5亮平发现朝子在同一个镜头里,亮平由心事重重,到发现朝子。
此时,与上一个画面对比,亮平从被阴影笼罩到身上有一些光亮,配合演员的表演,此时表情也不再那么苦闷,人物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
他明显是被什么人或者事物吸引住了目光,那么不经让人好奇,是谁或者什么事情呢?
图 6站在摄影展前的朝子通过这个亮平的视点镜头,我们发现,是朝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画面中,朝子几乎是站在了明暗交界线处,于是摄影展的入口成为二人关系能否有所进展的关键点,这场戏的主体部分也在这此发生。
图 7亮平走近朝子在同一个镜头内,亮平选择走近朝子,也是选择去靠近他世界中的光亮。
画面也从冷调完全变成了暖调。
图 8亮平看朝子看的海报下个镜头,亮平从左入画至右,他和朝子的影子同时出现在摄影展的海报上。
这里的“二虚”“二实”之间的对视非常有意思,导演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视线”完成表意。
联系本片的英语译名《Asako I & II》(日语意为:朝子 I & II)以及全片,不难理解此处的对视不仅仅是朝子、亮平与他们的影子之间的对视,这同时也是两年前的朝子与两年后的朝子的对视,也是两年前的麦与两年后的亮平的对视,这种对视使得麦和亮平通过朝子而产生了联系——亮平与麦互为镜像。
也预示了,从此刻开始,朝子也一分为二。
一边是深爱麦的朝子,一边是即将与亮平相恋的朝子。
同时需要注意,此时现实中的朝子看向的不是身后的亮平,而是亮平的影子,是两年前的恋人鸟居麦。
联系到导演的前作《欢乐时光》中,有一个“找中线”的游戏。
那意味着,当双方面对面对视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会重新调整而后归于平衡。
所以,正是在这场戏中,亮平、麦与朝子的关系借此“对视”发生了新的变化与平衡。
所以,在下一秒,朝子被身后突然出现的亮平吓到,而猛地回头看到了亮平。
图 9朝子看到亮平此时,摄影机跟随人物的动作小范围的移动,二人的影子出画,朝子与亮平之间真正地产生了对视。
并且在随后的第二个镜头中,朝子主动伸手触摸亮平。
图 10朝子触摸亮平但亮平此时却退后了。
图 11亮平感到害怕而退后从图9到图11朝子的表情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来,她仍然满怀希望地以为亮平可能是鸟居麦,而亮平的退后也让她发现眼前的人无非是与鸟居麦长相一样而已,因此她从原本的欣喜抬头到了此刻的低头失落。
二人之间的“对视”也在此刻被破坏。
图 12Maya出现随着朝子的室友Maya的出现,三个人物的位置关系很好的暗示了二人此刻的对视被彻底破坏,Maya在二者中间类似于“第三者”。
不过,在第三个人加入之后,关系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当Maya出现时,亮平首先看向Maya,而Maya一直是朝着朝子的。
在亮平回头继续看向朝子时,刚刚一直处于低头状态的朝子抬头看向Maya。
而Maya到朝子身边的时候,转头看向亮平,此时的亮平眼中还是只有朝子。
所以,Maya和亮平之间一直没有产生对视,也暗示了Maya对亮平一直是单恋的、得不到回应的状态。
图 13亮平回头看转身离开朝子之后的亮平又重新进入夜色中,画面也重新回到冷调,使得观众心中有点小失落。
亮平忍不住回头再看的动作,牵动人心,同时也期待着事情有所转机。
图 14亮平重新入画随着亮平的视线,我们看到朝子二人因摄影展即将结束而被拒之门外。
此时亮平的声音率先出现“不好意思”,然后他的身影入画,给了观众很大的惊喜,果然有转机。
而且此刻,朝子的目光重新回到亮平身上,色调重新变暖。
图 15朝子看着亮平双人近景,不仅暗示朝子与亮平关系的重新拉近,同时将Maya与二人隔开。
通过上一个镜头,我们可以推断此时Maya仍旧注视着亮平,但亮平已第三次“忽视”了她的目光。
于是再次暗示,Maya对亮平注定是单相思。
图 16Maya的夸张解释切回中景,亮平向工作人员编造理由求情,请求放三人进去,还让朝子二人赶紧跟工作人员好好解释。
此时Maya的夸张演技为后面针对她演技的讨论的戏埋下铺垫。
朝子此时又低下头,因为她意识到眼前的亮平与鸟居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亮平不是麦。
同时,亮平、Maya的夸张表演和后面的朝子形成对比,让朝子显得过于疏离于周遭的环境,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秘,也预示了她此后几次不可思议的决定。
图 17牛肠茂雄摄影作品首先说这个摄影展,展出的是日本摄影师牛肠茂雄的作品集《SELF AND OTHERS》(自我与他人),这类作品通常被评价为“将拍摄对象当作无法直接感知到灵魂与个性的他者”。
通过下个镜头可知,这朝子的主观镜头。
也就是说,是朝子正在看这幅画,是她的视线与这幅画产生交集,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将随之改变。
在影片中,此处已是该影展的第二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时,是影片的开头段落,朝子与麦的“狗血式”相遇和相恋。
而这幅摄影作品中是两个双胞胎的形象,意味着朝子此刻开始将由两年前和麦相恋的朝子,向即将和亮平产生联系的朝子转换。
在这个镜头中,摄影展的背景音乐响起,淡淡的非常柔和,配合着二人关系的破冰。
图 18正在看摄影展的朝子朝子看向摄影作品,而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向朝子。
此时的朝子正如牛肠茂雄镜头下的人物一般面无表情,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她的状态,因此观众此刻也是无法察觉到朝子的“转换”的。
同时,这同样可以解读为朝子在看向我们,第四堵墙的打破让人开始审视自身,似乎在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
图 19入画的亮平
图 20两年前同样的场景和机位,麦入画通过图19和图20的对比,可以发现图19的色调偏暖,图20的色调偏冷。
亮平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朝子身后,而麦只是出现了半张脸。
这其实也是对二者性格和最后结局的暗示(最后朝子选择回到亮平身边)。
图 21朝子看向亮平的影子在最后的镜头中,朝子发现亮平后,闪躲至一旁。
亮平进一步凑近看画,而后转身向另一幅画走去。
朝子转头,貌似看向亮平,实则是看向亮平投在玻璃门上的影子,也就是麦。
而Maya此刻,看向的是亮平本人。
然后,Maya又看向朝子,若有所思。
这也为之后Maya选择隐藏自己对亮平的感情、成全朝子与亮平做了铺垫。
这整个段落其实都是在铺垫朝子对亮平态度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是游移的,始终在亮平和其影子——麦之间游移。
而在此过程中,导演同时建立起了Maya对亮平的感情线索。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来视听语言平淡无奇,但实际上由于导演对人物视线的微妙刻画,让整个故事暗流涌动。
前男友如幽灵般再次出现,这不只是困扰着朝子,同样也是所有女性曾经面对过的难题。
尤其当前段恋情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遗忘的强力会在回忆到来后束手就擒;因为爱原属于一种记忆的东西。
《夜以继日》的妙处在于,朝子的前男友和现男友是同一人——这是由同一演员表演导致的结果,还是现实可能如此?
——虽然我们更愿相信发生在与电影所平行的日常世界非中,长相相似更有可能。
这并非少见:一个女人因为在男人看到了前男友的影子而爱上他,如果她曾经无法割舍前段恋情,这种爱的情感会显得更加盲目和复杂:她到底是在爱现在的男人,还是回味前一段已经消失的旧情?
这正是一开始便摆在朝子面前而她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随着前男友(鸟居麦)幽灵般浮现,她必须面对它了。
滨口龙介起初将问题遮掩起来,然后再一步步将其揭示,叙述的重心于是转入朝子的内心。
朝子的内心依然隐藏着剧烈的波动,即便是她自己也无法参透它,自然也就不必提及如何让观众通过影像感知到了。
滨口龙介做的工作正在于此:去探照人内心幽暗的区域,仅仅通过人物外在的行动。
鸟居麦首先登门拜访,朝子受到了惊吓。
我们并不知道鸟居麦真得找到了朝子的家,还是一切出于朝子在焦虑状态下的个人幻想。
然后,鸟居麦再次出现在朝子和丸子亮平聚会的地方,如同幽灵一般。
整个剧情在此滑入了超现实或者说灵异。
按理说鸟居麦很难定位到朝子行踪才是,这说明朝子幻觉的可能性更大。
她的内心发生着剧烈冲突,要在两个男人间做抉择,这通过后半段的影像得到了呈现。
因此,朝子拉起鸟居麦的手,逃离聚餐;然后又莫名在行车途中告诉鸟居麦她要回到丸子亮平身边。
这种矛盾与其是朝子真实的想法,不如将其看成是朝子内心的冲突通过影像的方式得到了外在呈现。
如果说电影前半段走的是日常的现实主义风格,那么后半段则不断滑入超现实的氛围,前后两段在影像质感上没有差别,只能从情节发展上推断(或感知)到影像的情感内核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
滨口龙介没有选择黑泽清式的构筑灵异影像的方式:将超现实元素置入日常生活的场景(《岸边之旅》),或者如深田晃司那般构筑幽冥影像:直接在日常生活上划开幽灵般的缝隙。
(《临渊而立 》)。
滨口龙介通过故事设定(两个相貌同一的男人)和情节(突然离开又归来)达到相似目的,不是在影像风格上。
滨口龙介在《夜以继日》中放弃了对影像风格的建构,让导演意识尽量不渗透在影像中。
因此《夜以继日》在表现女性情感冲突上是极为内敛的,滨口龙介想取得现实一般的质感,如同他在《欢乐时光》中做的那样。
不同的是《夜以继日》进入了情感内核,不再流于前作日常生活的表层。
很难说这种放弃导演个人意志的意图是好还是坏。
一方面它开放了感知,将诠释可能性交予观众,另一方面则向艺术电影的本质概念“作者性”提出挑战:这是为何不少观众认为电影狗血或电视化的原因。
滨口龙介实非不必遭受此种指责。
电视化也许是他的手段,狗血也许是想对观众观影经验提出挑战,谁能说得清呢。
但好在,情感漩涡中女性心理的“刻画”仍然值得大加赞赏,这是整部电影的真正价值。
2019.12.4想看,2021.5.4看过。
短评写不下了,但长评也写不动。
空洞的无机质状态是凡人本性,由此而发的本能,是祈求虚幻神祇填补上先天陷落的那一处。
有陷落得浅的,也有陷落得深刻的,在填补意愿的程度上也不尽相同。
朝子与世界保持着距离。
比如总是站在真矢家厨房窗口的背后,看橱窗前的一出好戏。
比如待人处世缺乏激情,只用最低限度的力气浮行。
喜欢麦,这不是坦诚的,有刻意入世的心思,因而寻求无缝的契合最终落空。
麦也是食梦貘对少女的侵袭,随意出现与消失,像调皮没心肠的小兽。
摩托疾行出车祸,躺在公路上拥吻,和在被单的笼罩下拥吻没什么不同——不需要他人的二人世界,自在飞花轻似梦。
梦在少年时容易,随着成熟渐渐抽身。
化身为兽的麦也以少女的梦为食。
朝子不谙世事,自愿陷入绮梦,献祭。
后段,在现代都市遇到亮平,是从梦转到现实的折点。
最开始逃避,借由地震确认关系,(但不是情感交付),去东北后才确凿了“喜欢”。
猜测,转折的重要因子形成于夜幕降临,女孩从睡梦中混沌清醒,旁侧有人清晰说出到家——由此完成信任感的交付,先天空缺的一处被填补。
但填补的质料是现实性的,不是食梦貘激情又虚幻,若即若离又充满诱捕的蛊惑。
飘浮的魂灵,实在的肉身,只能有一个能得到偿补。
朝子内心更崇尚前一种,不拘泥规则,任性自我,因此在麦再次出现时,奋不顾身地追随。
另次兜转,曾是食梦貘的麦无法给逐渐落地的少女确凿的信任,因此二次落空(第一次落空来自食梦貘不声不响地离开;麦的回归不再是食梦貘的形象,而是朝子对麦食梦貘形象的想象——原先被填补感得以唤醒,延宕)。
p.s. 今天才知道滨口的前一部原来这么长!
看看隔壁日韩影片在拍啥吧,我们连个老套的间谍片都拍不出新花样。。。
电影竟莫名觉得好看,演员颜值有,演技不错,摄影镜头切换利落,日系色调风格明显,故事节奏很紧凑抓人想知道后续发展。
感谢字幕组翻译片尾曲歌词,看着歌词把片尾字幕看完。
它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的魅力气质和他是谁的不是肉体躯壳,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意志的认知的行为习惯方式的全部形而上的那部分,生长于大脑内的虚幻。
两个男人,一个像黑夜的神秘鬼魅,一个像白天的温暖明媚,一个像风一个像山。
然而心动的不止一次,可以心动的也不只一个。
看完日本电影名才知道,原来电影的核心不是在于女主到底更喜欢哪个男人,而是在于在两个男人可以激发出的不同自己的状态之间的摇摆。
因为自己都是复杂的,冲突的,分裂的。
可无论哪一个自己,都是真实的啊。
这么看,真是个好电影。
日本电影总是扑面而来的寂诧风,定格或缓慢的镜头,一种属于东亚人独特的细腻感。
算冷峻吧,却也显得有些诡异。
本是非常司空见惯的爱情母题,影片开头却充满着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某种永恒的痛点。
文艺片需要寻找出路,叙事永远是电影的出路,怎么讲好一段爱情,或许就是展现爱情本质的迷失吧。
从前瞧不起亚洲电影的我,也该意识到,每位导演与生俱来的风格,每位编剧浑然天成的想象,每位演员无法替代的卷入,才是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大潜力。
太多宝藏了,它需要和商业片,半商业片都区分开来。
车祸后俩人在案发现场热吻,在朋友家吃西瓜的夏夜也很美妙。
文艺片中的先锋录像带,我已经是第二次碰见,第一次是《东京》中男主的电影梦,这次是女二的演员梦。
日式DVD不论怎么看都是令人毛骨悚然啊,特别是那种死寂般的真相凝视着观众,影片中的人物交错,台词锋利,让人产生强烈的疏离和疑惑的情绪,我是非常受其感染,原来这样小众的影片都是处处暗藏玄机的。
迷迷糊糊的叙事,故意混淆视听的人物关系设计,让爱情的谜团更加浓郁,在楼宇间的接吻,让我感到诧异,一时不知道爱是你还是我,一切规则和记忆土崩瓦解,就在触碰的那一刻,倒回原点,回到那个荒谬的车祸现场。
爱让印象和错觉交织,你稍稍退后,梦便肆无忌惮地贴近。
随后,女主离开了。
对于男主,爱莫名其妙来,措不及防地离开。
纵观亲密关系,终不过是没有预兆的绝别,失落啊!
麦的窜出,让故事斗转。
爱是印象还是认定,哪怕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可爱会逐渐迷失方向,某一刻你不在理解这一切,不在理解自己错乱的思绪。
爱真的不保真啊!
不要再理想主义了。
爱情是什么?
没有回答完的题目,它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夜以继日,一场梦,一个孩子,想极光般浪漫的稚嫩。
夜以继日为我拍电影提供了灵感。
这种灵感是种静谧的失落。
爱情的本质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编剧的故事很简单,也没有过度渲染的爱情的种种迹象,反而是将双方完全地收敛,完全地接纳,就好像要写生活荒谬,需要写生活多么完整一样,俞是平息,俞是接近虚无。
爱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
你被鬼魅的感觉束缚了。
只是轻轻一推,就土崩瓦解。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破碎”,如果无形,如果夜以继日,便不会脱离轨迹,完美而温文的假象。
鸟居麦,曾经的青春恋人,神秘,温柔,毫无预兆地突然消失,又在多年后重装归来,变成了演艺圈炙热的红星,但在万千迷妹之中,他依然记得你,这么多年,他独独钟意你。
他向你伸出手来,说:我来接你了,我们跑吧!
丸山亮平,因为和鸟居麦神似的脸,不知不觉地就成了现在的恋人。
普通人,上班族,温柔,做家务,同居了几年倒也过得不错。
应该就会这样和这个人结婚,成家吧。
虽然显然比起你,他爱的比较多。
电影的最后,女主和亮平在餐厅和朋友们庆祝乔迁,却在鸟居麦出现的时候,跟着鸟居麦跑了,所有人都不理解,觉得公然劈腿,罪无可恕。
但其实想想看,为了以后,她其实必须要走这一遭,或者说跟许多人相比,她很幸运可以走上这一遭。
因为这一次,她能够真真正正地,把白月光和白米饭堂堂正正地比个高下,选上一场。
而不是在往后芜杂的日常琐事,夫妻争吵之后,在心里无数次假设,如果当年跟了白月光,该有多么好。
真的有机会选过一场,而自己选择了白米饭,那么以后再伤再恨,也是自己拣的。
不然天天抱着幻想怨天尤人,才是最可笑。
就像女二那样,在自己老公面前,大雨中挺着大肚子哭着跑倒在路边,只因为她的白月光从此远走,此生不见。
女二没有机会选上一场,所以注定这辈子,都要一意孤行地捧着白月光。
殊不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你爱的白月光,其实只是另一个女人的白米饭而已。
爱情真是苦涩的玄学,想想女二的老公,明明什么都没错,却是很可怜了。
女主既然选了白米饭,那就得努力吃上这碗饭。
最后在大阪新居,男主虽然接受了她,但也对她说: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相信你了。
诚然如是,男主从头到尾专一温柔,他有资格讲这句话。
只是希望,这次的插曲纵然会成为心中的结痂,却不要成为今后这个男人轻贱她,嘲讽她,伤害她,甚至多年后男人自己出轨的辩解伎俩。
不仅女孩子,男人们的心中,自然也有自己的白月光。
不过比起有情饮水饱的傻女孩们,他们可要精明多了。
女版的鸟居麦,没再会之前,在他们的想象中,那必须是还对自己眷恋难消,旧情不忘。
即使见了面,也最多不过是婚姻外的情人罢了,想想性别倒转,当鸟居麦说出自己推掉了所有演艺圈的工作,准备跟他回北海道老家当农民的时候,估计男人们就下车拜拜了。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要外面有鸟居麦在六本木酒店鸳梦重温,家里还有亮平做饭洗衣养孩子。
对男人们来说,鸟居麦和亮平,当然一个都不能少。
爱情的晶体🎶Is this real life,or is this just fantasy?
—— Queen《Bohemian Rhapsody》一、日常的魅影去年看过的恐怖感最强的电影是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多年前,朝子的前男友麦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信。
多年后,朝子和现男友亮平在街头偶遇发小岛春代,才知道麦早已成为蜚声国际的模特。
亮平用纤毫毕现的耐心为朝子建构了一座爱情乌托邦,但麦的消息如一道神谕般不可阻挡地洞穿了那个世界。
那里本来早已没有麦的位置,但忽然之间,麦仿佛总是-已然在那儿了,仿佛从未须臾离开。
麦占领了电视、占领了巨幅广告画,用避无可避的目光,不断校验朝子的生活。
《夜以继日》(2018)与展示奇观、扭曲现实的惊悚片不同,《夜以继日》准确地复现了日常生活的重重魅影而恐怖。
在本质上,这些魅影是一种创伤,随时准备刺破你的皮肤,冷漠地看你血流如注。
麦,作为实在物(the Real)—— 在朝子世界中一直存在、但从未意识到或从不敢面对的东西 —— 入侵了朝子的幻想世界。
他避无可避地汹涌而来,朝子那看似优美光鲜的表象世界在如此剧烈的冲击下脆弱地宛如蝉蜕。
村上春树《旋转木马鏖战记》的首篇《背带短裤》也准确还原了幻想世界被实在物入侵的场景。
五十五岁的母亲人生第一次独自一人去法国旅行,准备给丈夫买一条背带短裤。
她去了口口相传的最好的店铺,却被告知他们从不卖给不在场的人。
母亲只好找到一个与丈夫身材相近的男人做模特。
但当看到那个男人穿着那条背带短裤扭动着身姿时,母亲从心眼里冒水泡一般地涌起一股对父亲的忍无可忍的厌恶。
半小时之内,她就决定离婚。
村上如此写道:母亲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心中一种以前模模糊糊的情感正逐渐变得明晰、变得稳固起来——母亲这才明白自己是怎样无可遏止地憎恶父亲。
和麦一样,这条异国他乡的背带短裤入侵了母亲的幻想之圈。
它不光改变未来,而且几乎在一瞬间扭曲了过去的记忆。
曾经的甜蜜时光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令人作呕。
二、准确的恐怖仅仅是日常的魅影,完全不够概括《夜以继日》或《背带短裤》给我带来的心理冲击。
它们的另一重恐怖,来自于“准确”本身。
如果说,麦或者背带短裤是文本世界中的实在物,那么,《夜以继日》和《背带短裤》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实在物。
它们是一个爱情恐怖范本,一个寓言、一个元故事,或者说,一个象征。
像一把锋利的刀刃,这个准确的象征找到事物纹理之间未被发觉的罅隙,不动声色地切割过去。
事物在流血之前已经被肢解了,切割的横截面过于清晰,以至于每一个看到的人都被这种简单的结构击中,因而永远无法忘却。
准确的象征让现实战栗,它的恐怖性在于不可逃脱。
和被这个象征所概括的事物一样,我们,读者/观众,也被它钉死在现实的靶子上。
“我就像西西弗斯”、“这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俄狄浦斯故事” 或者“这世界就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 —— 与其说准确的象征抽象了复杂的现实,不如说,语言世界被象征瓜分成一块块不可逃脱的围城。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皮耶尔·莫纳德,<堂吉柯德>的作者》展示了准确的不可逃脱 ——二十世纪的皮耶尔·莫纳德尝试重写十七世纪的《堂吉柯德》。
他学习了西班牙语,忘记了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所有历史,重新叩访塞万提斯的生命经验。
最终,他写出了另一本《堂吉柯德》,和塞万提斯那本一个标点都不差。
三、历史本身象征围城的另一种含义是领地,对于一个致力于描述世界的写作者来说,提出一个准确的象征,是占有一小块世界的证明方式,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证明方式。
象征围城的面积来自于误读。
它在一次次阐释、阐释的阐释中不断扩张,直到这个针尖上站了不计其数的天使,直到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西西弗斯。
任何语言都可能成为象征,任何象征都可能沦为普通语言,流行词就是一种生命短暂的象征。
世界的居无定所,决定了准确性的随波逐流。
对于创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过时更令人沮丧呢?
非常幸运的象征,比如内卷,在多年之后的另外一个本不是它所描述的场景里起死回生了,但绝大多数被埋进了历史的灰尘。
那些存活下来的象征,其的内在逻辑与生命张力早已超出了创作者的控制范围。
它们不是历史的抽象,它们是历史本身。
四、“何必用烤架呢?
他者即地狱。
”从准确性的角度看,书写象征的方式也正是我们建构主体(Subject)的方式。
主体只有在与他者的比对中才能愈发清晰,准确地知晓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 即使这种准确仍是矛盾的、悖论的、碎片的、变动不居的 —— 个体才获得了主体围城。
获得主体性同时意味着获得孤独。
我们准确地了解自己,但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或者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但收到误解。
前一种是在人群中的孤独,后一种是在亲密关系中的孤独。
没有主体围城的人不孤独。
我们在永无日落的中央大街上彼此互认,总能被疏松的共情异化。
在KTV 里自认深情地给一首苦情芭乐打节拍、看《我和我的祖国》被小人物完成大使命的宏大叙事所感动,或者,在迪厅借着酒精的眩晕与陌生人肆无忌惮地拥抱,第二天否认一切。
这种崇高的、感伤的幻觉就是刻奇。
幻觉终究不属于我。
没有主体围城的人们是别人的象征围城的寄居者。
人们这样说:“我,就是《地下室手记》里面那个人”、“我和她的关系,就和《安妮·霍尔》一样”……援引这些象征很轻松,这种轻松是一种在博物馆游览伟大作品的轻松 —— 不必花大价钱买下这个象征。
或者说,这种轻松是一种抄袭的轻松 —— 无需直面创造这个象征的艰难。
幻觉终究都要破灭。
人们总会发现援引就只是援引,人们占有不了这个象征,我不是地下室人,她与安妮·霍尔相距甚远。
看过《夜以继日》、《背带短裤》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都会在那场温存的大梦中感受到危机四伏 —— 你可曾在爱情城堡的窗边眺望,看到城堡光之所至,黑处是何物?
麦出现之前,朝子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没有爱也没有妒,她的目光是一片令人恼丧的沙漠。
但她仍有疑虑。
为了逃避真实,她选择屈从于一场爱的幻觉。
朝子逃避准确,喜欢模糊,在一个象征到下一个象征之间游牧,她是无家可归的无根之人,她冷漠的清纯就来源于局外人式的漫无目的。
五、凡是能说的就必须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吧“我们是否可能过一种真正亲密的生活?
”滨口龙介在《激情》的映后活动中向观众抛出了这个问题。
真正的亲密意味着主体围城的敞开,意味着诚恳的邀请,邀请对方探索你的旺盛你的茂密你的欲望、你的猥琐你的不齿你的欲望。
这同时意味着危险,我们不确定敝帚自珍的事物是否会被弃若敝屣,也不知道不堪的欲望是否会赦免。
但我们的珍惜仍有可能被他们珍惜,我们的不堪仍有可能被他们赦免,那就是两座主体围城之间那片名为爱的广场。
爱不是对幻觉的建构,不是一场对伟大象征的抄袭。
爱意味着一种原创的能力,用真正的共情砍掉阻挡两座城堡的黑色森林,铺设通畅的道路。
这介质是语言,是准确的表达与准确的理解。
我们终会回到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凡是能说的就必须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吧!
如果单把剧本扔在中国市场 一定会被说烂吧滨口龙介说:人与人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各异点个体在一起生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那些瞬间相通的心意如同奇迹一般。
”导演花了一个小时多去展示了女主的生活,到此为止仿佛只是一个女生和前任勇敢告别,在现男友的包容下要开启幸福生活的故事。
一个半小时处,前男友麦的回归,将女主的生活瞬间打破,将她八年前身体里的自己扯了出来,仿佛这八年生活对女主来说只是个幸福的梦境“我从出生以来就好像在做梦,梦醒来觉得自己并无成长。
”滨口龙介牛在,他讲明白了一种抽象的感觉。
怎么肯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
在两种状态中游离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是登上开阔处海浪的轰鸣,是一觉后的思绪回归。
女主麦和亮平之间做着清醒梦,她终于搞清楚亮平已经由麦的替身变为自己的真爱,她固然知道打破两者后的代价,但还是在道德层面上勇敢面对。
亮平心中的的欲望是百分百爱自己的女主。
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从破碎的现实中醒来后,两人奇迹般地达到了这种心灵相通。
喜欢前半段,恋爱感迷离得正好,像有一场春雾笼在炮仗前的吻,翻车后的吻,晨曦中的吻,又或者是尔后带点错愕与惊颤的相交。但后半程不断失控,不是情感与道理不能理解,而是某一刻,他与她都变得如同机器人一样,被程序唤醒,失去温度。日影再舒服清朗的滤镜,也救不回来,太可惜了。不过东出昌大是真的有魅力,那就下部电影再会吧。两星半。@资料馆,后半程各种笑声都爬出来了。
在扔完手机那一幕时以为结束了,本来想给五星并写下诸如「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在欲望和情感面前不堪一击」这样的评语。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观众的评价可能是「渣男去死」「绿茶婊活该,nznd」吧。
又想要安稳又想要刺激这就是人啊
不断浮上心头的恶心感只为这毫无道理的爱情。
我对它很矛盾,一方面我很能理解主角的内心,也很佩服滨口龙介对女性的体察,但它的剧作和表演的缺陷又没法忽视,转折太硬,让人难以理解角色的动机。我忍不住在想如果这是一部五小时的电影,会不会好很多?有一幕差点看哭。
重看。这是一部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三角恋,但英文标题却是Asako I &amp; II。朝子在两个男人之间反复变化,一个像幽灵般来去无踪影飘忽不定,其登场总是伴随诡异音乐和黑泽清恐怖片式的光线处理。另一个却是真实到可触摸的肉身。诚然,朝子行为是没有逻辑的,但凭靠直觉判断却符合这个人物的逻辑——毕竟开场就已经定下基调。在处理人物情感的冲突上像是卡索维茨和增村保造,但冷峻沉着却时而暴力切换的镜头,则又接近布列松。结尾侯麦《绿光》式的经典台词(回想下玛丽•瑞莱看着雕像时的台词),已经超过致敬的范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片是影迷式的拼凑,而是在这么看似希区柯克题材的电影里,暗藏如此丰富和矛盾的要素,且竟然如此美好的调和在一起。这只怕是近年来看过的最特别的日本电影之一。
【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不是第一次见面就会接吻的心动 不是晚了回来会三步作两步朝前跑去拥抱的激动 也不是心心念念了那么多年一见面拉起手了愿意义无反顾跟他走的悸动 可能你真的很可爱很特别 但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 毫无责任心一走了之 算什么爱情?——标题它大概是说 那些他累得半死还要说有硬撑着清醒说你就是我的动力的感谢关心 那些下了高速还关心你睡得好不好的温暖 嘴上说着猫扔掉了不理你了还是把和你有关的猫留着还是悻悻地走出家门看看你还在不在的在乎 那些长年累月夜以继日下来的关怀 才是真正的爱。PS唐田妹子的眼睛像一只小鹿 温驯安静的 真好看!讨厌东出昌大。
女主说她喜欢的还是亮平的时候,不好意思,我有点想吐。
看不懂大家在吹什么
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片子!之前身边有女性朋友发生过很类似的事情,国企工作事业稳定的七年男友VS玩摇滚的年下男。和影片中的女主一样,她也摇摆在危险气息和静好岁月之间。一边是心动的恋爱,一边是平淡生活的日常(ps:都说女主演技不好,但导演调教的是真的好。第一段恋爱的互动戏超级少女了;第二段感情里,女主完全变成了一个疏离其外的旁观者,造型变得更偏家庭主妇,两个人的恋爱也更像“过日子”了)最后终于初恋回来了,一线之隔,一步之遥,一跃而过,一枕黄粱。梦醒了,终于回到现实了。河水那么脏,却那么美丽;我还是爱你,但我一生都不会再喜欢上你了。
睡着吻别,醒来抱拥。也许是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爱情电影了,把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和一开始看上去互相讨厌但还是在一起的几种恋爱形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着很脏的河水但很美,每个人的情史中都会有替身或想象的样子,用东出昌大分饰两角直接探讨剖析爱的到底是人还是情或者只是一种习惯后的感觉,女主唐田英里佳的I &amp; II同样有种分身的效果。偏商业的选角而且在这样扯了一个大口子的设定里滨口龙介指导的每一场戏对双方都铺满了暗藏的变与不变和男女大不同的微妙细节,那种不确定性丰富纠葛的情感体验真是理性的很难说得清楚,甚至还会有悬疑灾难科幻的各个类型感受。和前作漫长的时间内捕捉日常的《欢乐时光》相比,这部是在一个女人的感情线里注视动人的瞬间,回忆流逝重要的还是此时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香港百老汇北影节深影巨幕朗园导演见面三刷。
亮平存在于白天的现实,麦则存在于各种亦真亦幻的媒介中。从麦如鬼魅般现身门外吓得朝子打碎盘子,到朝子跟他走,二人在高速上没入黑暗,短短三场戏,汹涌的欲望冲破心理防线撕碎了日常,而女主的表情始终是空洞漠然看不透,如同遁入梦境从未醒来。视听很迷人。
夜以继日这个翻译真好啊 最后那条河是神是一切 美丽肮脏永不停息
本年度最愛電影,看完覺得他就是個大師沒錯,而這樣的電影完全打中我對電影、人生的各種想像。基本上完全不能理解為何這麼低分耶,有人可以告訴我嗎?同期看了兩部坎城影展的片,這部跟《燃燒烈愛》,對我來說,如果真的只能二選一,我完全可以徹底放棄後者。抱歉,我真的是完全重度崇日派。
戏剧般的命运 马了很久一直没看结果两位主演现实生活里出轨了无语
“我们的爱,如潺潺水流,尽管川流不息,却不可捉摸”--整个心思被Tofubeats的片尾曲勾走了灵魂。感情关系中最执拗和纠结的人总会被这个片子提出的“灵魂拷问”而有一种特别的感同身受:究竟你爱的那个人是日夜共枕的床边人,还是集合想象与幻象的梦中人;而面对他们,I和II,究竟哪一个才是爱人的模样。符合“爽剧”叙事的八点档,也让每个在爱情中都自怜自艾又卑微有一种碰上滤镜的美化。比起不同时境的东出昌大,印象更深刻的是把这个怎么演都会被骂的角色演得不至于那么讨厌的女主。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可以如此清晰地告诉我:纯爱的底色是冷漠,越是自私越是无视他人就越纯,因此纯爱片应当是一种极其日常的恐怖片。天真的恋人在无声中碾碎你的意志,然后鬼魅一般地重新追上你,在面目全非的景致里你知道自己会再一次屈服于对方的诅咒。朝子是一个被提纯的鬼影。一个邻家版本的富江。
其实看了豆瓣的评论以后,看的过程中总是很紧张地担心“接下来会不会很狗血”看到翻白眼回家。 结果是看完以后真实地站在电影院听歌发了半个小时的呆。某一些情节仿佛是我自己经历过一般,最后女主追着亮平跑出去的时候,那个全景显得非常滑稽,观众席上好多人都在笑。结果是我又真实地坐在第一排大哭。“河虽然很脏,但是也很美啊。”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我们是各自看的,当初并没有很喜欢,因为很讨厌唐田英里佳,现在再看东出昌大出轨一事,这片也算神了,不过你好像很喜欢这个故事,分手时我记得你发的就是泉子挥手的图,其实我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在爱情里卑微与后悔,不爱了就不爱了反反复复很讨厌,当然也不要卑微,没有人谁欠谁。
更愿意相信最后离开的那段是个幻想,但片子却画蛇添足地多出了一段求和的结尾,男主的人设已经乏善可陈了,一下子女生的人设也崩塌了,虽然意在通过超强的戏剧冲突来完善人物弧光,但当女主选择私奔是她这个人物已经完成了,看海那一段实在太好,明明海就在堤坝背面,却也不能一起去看,再回想两人在美术馆门口超突兀的拥吻,相识到分开的闭环已经完成。强烈建议看到1小时36分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