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志汉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简介:一具冰冷的遗体,在医学院的解剖课中,默默的和一群医学院学生,走过一学期艰巨的学习,陪伴他们穿越成为医生的成年礼。在台湾捐赠遗体做为解剖课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在极度重视亡者身体安葬的亚洲,贡献自己的身体需要面对亲人的不舍,获得深厚的了解与支持。这样贡献的心意,将带给家人以及医学院师生什么样的改变?即使..详细 >
尊重理解但无法接受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今天外公火化,送回老家。时隔多年,再次因亲人去世踏进殡仪馆。丧葬仪式,晚上坐夜,翻出这部片子,关于离别,关于死亡,关于生而为人活着的意义,永远都在思考和学习中。
2050.05.17.
生死与大爱
用力爱人,在生命消逝后发挥最大的价值,本片完整的展现一个丈夫对于做大体妻子的怀念。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还有价值意义吗?丈夫每次的对话场景比较单一,但是难逃脱情感的真挚!
还行吧,不够有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
向大体老师致敬!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题材是难得的且必要的,但时长是不必要的。很多重要的地方都点到为止了,但非常欣赏片子里构成平衡和张力的部分:解剖老师的回答、女儿的愤怒以及女学生最后的凝视。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范范听了之后写了片尾曲。
3.9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这样一个纪录片温柔地兼具科学伦理和人文关怀 关注了大体老师及其家属的种种 之前也通过一些朋友有了解到遗体医学捐赠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都很厉害了 因为在中国人眼里 到死也是想完完整整体体面面吧 但转眼一想死了还能在乎多少 可能都是留给身边爱你的人难过吧(7.8)
比商业片都更津津有味的纪录片!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死前把想说的都说了,想做的都做了,把一切都交代了,做到这点,就是平凡而又不平凡
8.9/10 想起我的身體, 切開的話, 太肥....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2017 #14 電影中心 3.5*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 1) 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 2) 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尊重理解但无法接受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今天外公火化,送回老家。时隔多年,再次因亲人去世踏进殡仪馆。丧葬仪式,晚上坐夜,翻出这部片子,关于离别,关于死亡,关于生而为人活着的意义,永远都在思考和学习中。
2050.05.17.
生死与大爱
用力爱人,在生命消逝后发挥最大的价值,本片完整的展现一个丈夫对于做大体妻子的怀念。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还有价值意义吗?丈夫每次的对话场景比较单一,但是难逃脱情感的真挚!
还行吧,不够有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
向大体老师致敬!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题材是难得的且必要的,但时长是不必要的。很多重要的地方都点到为止了,但非常欣赏片子里构成平衡和张力的部分:解剖老师的回答、女儿的愤怒以及女学生最后的凝视。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范范听了之后写了片尾曲。
3.9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这样一个纪录片温柔地兼具科学伦理和人文关怀 关注了大体老师及其家属的种种 之前也通过一些朋友有了解到遗体医学捐赠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都很厉害了 因为在中国人眼里 到死也是想完完整整体体面面吧 但转眼一想死了还能在乎多少 可能都是留给身边爱你的人难过吧(7.8)
比商业片都更津津有味的纪录片!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死前把想说的都说了,想做的都做了,把一切都交代了,做到这点,就是平凡而又不平凡
8.9/10 想起我的身體, 切開的話, 太肥....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2017 #14 電影中心 3.5*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 1) 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 2) 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