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年不厌其烦的天赋异禀的男性剧集之后,终于有女性天才剧了,这回是真的我的天才女友这个女友除了原生家庭有一点小波折之外,后面的人生可以用开挂一般的顺利来形容。
没错,她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她没有被男的骗怀孕,也没有被男的殴打,她甚至没有固定的男朋友,她的人生不需要通过吞下苦难来歌颂完美。
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战胜对手,就是她需要做的一切,她没有停下来思考要不要结婚,生个孩子,或者怀念一下爱情的味道当一个电视剧把主角尽可能的剥离女性性别的时候,我们发现她是那么熟悉啊,因为以前男主角们就是这样创造他们的历史的。
也许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是一种中性的存在方式,并不单独属于男性,由此发散开来,某种习以为常的男性方式并不天生属于男性,你这样是像男生这样的话也应该逐步的让它消失掉!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期待了很久的《女王的棋局》,Netflix终于不负众望的在周五放了出来。
首先是小组里对于“正确”的本剧标题的讨论,我个人是能理解“后翼弃兵”支持者的,毕竟是queen's gambit的专业名词直译。
不过感觉本剧封面结合"女王的棋局"这个标题,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本剧的内容(大女主剧+象棋剧),“后翼弃兵”这个标题专业但是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最开始关注本剧是因为封面非常的有吸引力,安雅·泰勒-乔伊的造型非常有气质,国际象棋的故事背景也令人耳目一新。
刷了之后发现,除了天才少女横扫全世界的对手的爽文套路以外,本剧对于很多人生问题都有讨论。
一个从小被送去孤儿院,拥有不幸童年的天才少女,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和一个成熟坚强的人的。
此外,女主从一个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到与朋友们集思广益战胜强敌,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天才的人生里除了赢棋还有生活和成长。
我觉得这也是她最亲近的养母想告诉她的。
本剧的故事线并不复杂,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1983年的小说,探讨了天才的真正代价,以及孤独意味着什么。
小说本身的重点聚焦在女权,国际象棋,药瘾以及酗酒问题。
而在导演的镜头下,我看到了记录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帮助她度过难关,其中也不乏善良的陌生人,如女棋手,店员等等。
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已经很难了,希望她/他的未来可以被温柔对待,被治愈。
“家庭是你创造家庭的人,你邀请谁加入,你允许谁与你分享这个空间,有时与那些非血缘关系的人更为强大。
如果你允许的话,这是一朵可以绽放出美丽花朵的东西。
当你感到最孤独或最孤独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你看不到比鼻子更远的东西。
你身边有爱你、支持你的人,其实你并不孤单。。。
我认为这是一个想法,你不必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家庭,你可以选择你的家庭。
“剧情线:第一集的前半集在讲女王在孤儿院的童年时光,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
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后,女主看天花板都是棋子,并开始跟老人学习国际象棋的知识。
之后9岁的女主吊打老师,之后又吊打林肯高中的象棋老师,并盲棋 1v2 轻松取胜。
对方好奇她如何练棋,她说“I play in my head, on the ceiling.”(我脑子里都是棋)大概这就是天才吧!
本剧后面也会多次出现女主的这个“超能力”。
此处对方送给女王一个娃娃,转身就被扔进了垃圾桶,给人物塑造加分!
而绿色药丸的设定,暗示了女主从小被喂镇定剂,以后或多或少会与镇静剂上瘾作斗争。
而第一集的结尾,女主在林肯高中的棋社,一个人80分钟解决所有对手,开始爽剧套路(划掉)。
紧接着在电影<圣袍>的 "Finale/Hallelujah" 的福音声中,幼年女王嗑了一桶镇定剂药丸,整个人栽倒在同学和老师面前。
圣袍 (1953)6.91953 / 美国 / 剧情 / 亨利·科斯特 / 理查德·伯顿 简·西蒙斯第二集开始介绍女主的青年时代,住在领养家庭,开始高中生活。
接触杂志chess review,但是囧于没钱就顺手偷走了杂志(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个偷书的事情后面会填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板的善意支持的了女主的成功。
本集的重头戏是 女王第一次参加肯塔基州国际象棋锦标赛(tournament),真正开始了解国际象棋比赛中的规则,遇到心仪的小哥,并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比赛冠军。
养父在本集抛家弃女,令母女下陷入困境。
但没有钱怎么办?
女主:自己打比赛赢奖金!
养母仿佛看到了一棵摇钱树,以及人生的新希望,完成了从梦想成为一个贤妻到良母的转变。
第三集始于童年回忆,母亲带她去河边游泳(有点像《时时刻刻》里维吉尼亚伍尔夫自杀的桥段)。
辛辛那提锦标赛,女主再次拿到冠军,并和养母组成了经纪人和棋手的另一层关系。
第一次被邀请去女生聚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偷了一瓶酒然后逃跑了,此处算是酗酒的伏笔。
1966拉斯维加斯 US Open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
本尼瓦茨,全美冠军,女王第一次输棋。
虽然输了,但是似乎因为是积分制的原因,获得co-champion共同冠军。
这一集的标题 "Doubled Pawns",这正是本尼打败女主所用的套路。
本剧自始至终,用各种细节来凸显苏联人在国际象棋界的统治力,女主也开始学俄语。
并因此接触到嬉皮士。
第四集的核心是,抛出了一个天才们总要面对的问题,成名过早,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我们见到了很多天才的横空出世,在我们惊艳于他们天赋的同时,很难主要到其中的挣扎。
比如我能想到《火箭人》里埃尔顿约翰的挣扎,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火箭人 (2019)7.32019 /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同性 音乐 传记 / 德克斯特·弗莱彻 / 塔伦·埃哲顿 杰米·贝尔本集里女主也第一次面对苏联大神博科夫,在毫无抵挡之力的惨败之后,她发现自己失去了最亲近的养母。
因此备受打击,又变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生活,陷入了低潮期。
这时前对手 哈里·贝尔提克(Harry Beltik)这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担当她的陪练和同居室友。
好景不长,Harry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对国际象棋的热爱,选择去学习并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他和她友好的告别,叮嘱女主照顾好自己,从此“第一任男友”似乎领盒饭下线。
紧接着1967年,女主来俄亥俄州参加美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她和本尼瓦茨都砍瓜切菜般轻松击败其他对手,会师决赛。
有一个小插曲,女主Beth被本尼瓦茨骗取下快棋,然后被本尼吊打。
但之后的决赛上,她则轻松取胜,获得了去巴黎再战博科夫的机会。
为了击败大Boss博科夫,两位全美冠军在纽约的地下室里讨论着棋局。
自认为是灵性派棋手的Beth,宿醉之后去和博科夫决战,果然又输了。
之后加上养父的出尔反尔,她一度情绪极度抑郁,靠酗酒度日。
但萨贝先生去世,给Beth送来了童年闺蜜的帮助。
The End Game, 终局之战在苏联展开。
比赛中有一个场景很震撼,比赛的现场包括观众和转播,只有女主一位女性,孤独又闪耀。
女主一路过关斩将,而苏联人借封盘的机会,集思广益讨论棋路(不知道算不算作弊,有点找人帮忙写take-home projects的感觉)。
最后和博科夫的大决战,女主的棋友们利用时差研究棋局,帮女主分析对手的套路,并成为了女主的坚实后盾。
终于女主第一次击败了博科夫,成为了冠军。
国际象棋相关S01的前半集在讲女王的童年,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
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童年女王直接被 Scholar's mate (四回合将杀)击败,这里两个人更像是老人在逗小孩,击败这个词都偏重。
对“四回合将杀”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wiki页面,中文网站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四步杀”。
类似的还有 Fool's mate(两回合将杀),这里没出现两步杀的原因,主要是两步杀属于“愚者自将”,太需要对方的配合。
第二场对局之前作为一个超智少女,女王眼中的天花板上存在着棋盘,思索出破解之法后露出了诡秘的笑容。
然而对局之时,被老人早盘吃掉了queen( 国际象棋棋局中实力最强的一种棋子 )。
老人教导女王下棋除了rules(规则)还有spirit(精神),女王也很耿直的不愿认输,竟然骂了一句脏话,可见孩子们的脏话都是从周围环境里学的。
关于早盘输掉queen,我在quora看了一些回答,主动弃局似乎是惯例,毕竟在先输queen的情况下胜盘的情况微乎其微。
而女王拍黑板擦的工作,简直是我初中作为卫生委员的日常。
第三场对局,战局焦灼但女王赢下了对局。
这时老人提点女王Sicilian Defence(西西里防御) 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个wiki界面。
这是一种后手开局的走法,主要应对King's Pawn Game (王兵开局),既1.e4。
之后老人给女王说起,棋盘上每一个格子都有自己的代号,比如KB3。
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理解,附图如下。
可见KB3,既Knight(骑士)从KN1道KB3. 这里K1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是对应e,所以 1.e4的意思是,第一步K2位置的Pawn(并)前进到K4。
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就是,女王并没有用老人教的西西里防御hhh而基于母局西西里防御,老人教了她Dragon Variations(龙式变招)和其中的Levenfish Variation(列文菲舍变例)。
补充知识页面。
这里本剧的一个细节很赞,老人说列文菲舍变例的同时,画面给到了白方骑士从KN1前进到KB3,既6.F4 正是所谓的列文菲舍变例( B71 5.Nc3 g6 6.f4 (Levenfish Variation)中的第六步)。
Najdorf Variation(纳依道夫变着)。
补充知识页面。
在这个过程中,女王飞速的进步。
并引出了本片的点题开局,The Queen's Gambit(后翼弃兵). 鉴于是与本剧标题同名的开局手法,附图如下。
1. 白棋d4, 黑棋d5 2.白棋c4. 而因为“由于c4的兵可能会被吃子得名,后翼弃兵”.配乐整理:
最喜欢的一首歌1. "Venus" by Shocking Blue 这首歌出现过2-3次。
" 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一度被我听成了phoenix。。。
巴黎输比赛回家后穿内衣酗酒跳舞 2. "Yeh Yeh" by Georgie Fame. 歌词I say Yeh Yeh! (这歌词容易被人占便宜)第六集 女主在Benny家快棋车轮战 3. "(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 by The Monkees. 这首歌我没有印象出现在本剧的什么位置,但是后面美国政府派来保护女主的特工对她说:“你比The Monkees还火。
” 感谢豆友指出:“ 女主从墨西哥回去后在家酗酒穿着内衣跳的那首 ” 4.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Herman's Hermits 太经典,出现在第三集结尾。
5. "You're the One" by The Vogues 第三集电视机里女生聚会放的那首歌。
6. "Finale/Hallelujah" by Alfred Newman 第一集片尾的歌,出自电影《圣袍》。
7. I Can't Remember Love by Anna Hauss 女主在餐厅里的那首歌,歌词是I remember love, I remember nature, etc. 这首歌被问的很多,也很难找到。
我从油管上看到的信息是,这首歌是Anna Hauss为了本剧做的原创,尚未发表(欢迎大家帮忙更新更靠谱的信息源)8. "The Gift" by Lukas Frank 第四集的片尾曲,更喜欢 Storefront Church这个名字。
9. "Fever" by Peggy Lee 非常经典的一首歌,感觉豆友提出。
Harry在女主家下棋的时候女主跳舞 10. "Teach Me Tonight" by Nancy Wilson 第五集的结尾 11. "Stop Your Sobbing" by The Kinks 第六集开头 Benny车上合唱 12. "Tut Tut Tut Tut" by Gillian Hills 第六集 女主买下房子重修装潢13. "Jimmy Mack" by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欢迎补充14. "25th of the 12th" by Bill Compton 欢迎补充15. "Somewhere I Belong" by Gabo Szabo 欢迎补充16. "Bert's Blues" by Donovan 欢迎补充17. "Along Comes Mary" by The Association 第四集 女主在俄语同学家放飞自我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想吹爆剧中的衣服,女主的每套衣服实在太好看了!
以下大量图片来源于豆瓣
童年时期女主还不懂穿搭
还是很土的造型
赚了第一桶金买的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是领子,黑色与白色经典的搭配
白色上衣和明黄色裙子,衬托起女王的光芒
巴洛克风格的衬衣,个人的气场镇不住好容易变成乡村夏威夷风( ˙-˙=͟͟͞͞)
窝很喜欢这件大衣,大衣里面再搭配一件墨绿色连衣裙,让人的焦点放在大衣的图案上
deep v白色裙子,成熟的OL复古风
明黄色搭配灰色的裙子,亮色与灰色是对比色,显然是好看的
同理,暗红色是暖色,搭配灰色的裙子,暗红色与灰色也是对比色
纯黑色的上衣配搭小格子裙子,纯色+花色,无疑是绝配。
花色的衣服,例如千鸟格、碎花、格子纹等图案,最好身上不要超过两种花纹,否则难以表达主题
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套,一样的道理
如果女主不戴上发带,整套衣服显得老气;相反,戴上发带,打破沉闷的穿着,令人眼前一亮,起画龙点睛作用
薄荷绿的裙子,肯定是好看
这件衣服也是我喜欢的,肉粉色+黑色十字花纹+黑色的鞋子,女主不会搭配乱七八糟的颜色
白衣服配搭什么衣服都好看
灰色的连衣裙+浅粉色的外套,中性色+暖色
墨绿色+黑裙子,两种色属于临近色,所以很好看的
不用多说,黑白配,永远都是经典
净色的裙子,也不用多说
经典搭配,暗红色上衣+黑色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在于领子上的刺绣,也是这条裙子的点睛之笔。
驼背影响形象눈_눈,深蓝色上衣+白色裙子和鞋子,也是经典搭配
这套比较有冲击性,但是女王的穿搭色谱里面不会超过4种颜色。
一般穿搭都最好不要超过4种颜色,颜色不能相差太远或者相差太近,相差太远会有断裂感,相差太近会看不出层次感,所以选择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即可,不然的话自己会像调色盘一样,难以表达主题
每个女人都需要一条小黑裙
这件墨绿色的丝绒连衣裙,无论剪裁、衣服的颜色都是上等的,女王穿出了该有的贵族气质
高领打底衫,百搭款式,可以配搭白色、黄色、红色、卡其色、粉蓝……的外套、裤子,只要看上去颜色协调,就会好看
悄咪咪放了一件泳衣,格子花纹的泳衣,女王到底有多爱下棋
窝开始词穷了
最后是这套,全白色的套装,致敬女王!
您们心目中的女王形象是哪套衣服呢?
😁
题材新颖 整个剧造型 拍摄 构图 全部出挑看不太懂的可能就是关于女主本身 我们认知上天才就是孤僻奇怪的定义 在这剧里面一点点都没有突破 女主从小就是有着奇怪眼神一心求胜不计代价感情压抑的人 一直到最后也完全没有突破 总感觉人物塑造有些单薄 完完全全没有突破我们对于天才本身的理解也许因为人物塑造 也导致这个女主的演技 只有那么几个表情 不讨喜 不丰富 总之没有太get到这个剧可以这么高的分 和类似分数的The Crown相比 塑造出来的层次丰富的各类人物 真的能比么
《后翼弃兵》非常好看!
我一天追完七集,并打算看原版小说。
再说遗憾:苏联毕竟不存在了,不会为自己辩护。
即使女主角是按照美国传奇棋手鲍比·菲舍尔设定的天才,还是太特例化了。
那个时代国际象棋的王者依然是苏联人。
恐怕小说作者以及编剧低估了国际象棋作为一种智力运动所需要的体系性。
犹如足球界,强国无一不是具有青训体系的,因为街头足球而被认为天才不断的巴西、阿根廷、非洲诸国近年来成绩江河日下,大家有目共睹。
当然,足球是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棋类存在多大可类比性可以讨论。
其实,我这一代的中国人,往往知道几位苏联棋手的名字: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并不稀奇,我们甚至知道三位外国女棋手的名字:苏联的齐布尔达尼泽、约谢里阿妮,以及匈牙利的小波尔加——其实她的两个姐姐我们也知道,尤其是大波尔加。
没错,这都是当时和谢军争夺国际象棋棋后的选手名(小波尔加不在其中原因见下)。
记得当时国内对国际象棋的报导是有力度的,棋后争霸不说了,国象奥赛也能看到战况介绍,我记得中国女队很早就拿世界冠军了。
也因此,诸宸、秦侃滢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还由此知道了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小波尔加就是女棋手而坐镇匈牙利男队第三台的。
对我,这个名单可以延续到后来的卜祥志、候逸凡。
另外我楼下的邻居就在高中获得国际大师头衔而保送去了上海财经大学,我家附近的这家大学是上海地区招生国际象棋特长生的高等学府,犹如谢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的的确确,那时国内对国际象棋的宣传,也是奔着扬我国威去的。
那种万人空巷关注谢军,懂或不懂(不懂居多)都谈论谢军夺冠前途的情况,大概只有张艺谋电影是否会夺得金熊金狮奥斯卡可比了。
本片依然带有淡淡的反苏意识形态——尽管女主拒绝了基督教十字军组织以资助去莫斯科比赛为要挟发表反苏声明,拒绝了美国国务院要求在接受采访中强调来到苏联更觉得生为美国人而幸运的私货,但苏联小棋手对美国汽车影院(也就是美国文化)的向往(反过来我觉得女主利用了这一层,故意走动展现身段干扰小棋手),苏联民众对于美国女棋手击败自己国家棋手的欢呼都不大现实——固然可以证明苏共不得人心,但当时美苏双方都知道这是一次展现自己制度优越性的机会,而且苏联并不占下风。
当然,本片中出现的几位苏联棋手都或可爱或可敬——但他们毕竟都输给了女主,不联想到苏联输给美国,很难。
别说美国不在乎这个,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篮决赛的恩怨就是明证。
本片同样有回归主流价值的一面:女主酗酒后因为朋友们的关心而渐渐回到正道,昔日好友带来自己启蒙教师的死讯而重新回到孤儿院,听到了孩子们唱的圣咏——连后面去萨贝先生的地下室时的配乐都带有这种风格。
最终她丢弃了镇静剂和酒精获得了无可挑剔的胜利。
我个人觉得,女主原型除了鲍比·菲舍尔外还可能有一个来源,即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他曾在1958年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同样让美国扬眉吐气,而且的确在他获奖后,苏联民众高呼他的名字。
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范·克莱本师从的正是俄罗斯学派名宿列维涅夫妇(十月革命后离开俄罗斯);因此苏联民众从这位美国选手的演奏中听到的是地道的俄罗斯学派的演奏;第二,苏联还有列维涅留在国内的同事涅高兹两位更杰出的学生:里赫特和吉列尔斯,他们鼓掌欢呼,其实是庆祝俄罗斯文化的输出。
如果你认为这是对抢权的抗议,我也没有办法。
值得提一笔的是同样在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你说其中没有两大阵营的暗送秋波?
但帕斯捷尔纳克最终没有去领奖。
范·克莱本
被笑称激烈而死的吉列尔斯,他的勃拉姆斯钢协啊!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太多伟大录音!
其实如果是弹琴也不是不可以写的,只是钢琴比赛主观性更强,而且演奏时无法第三者插足。
而本片的最后,女主正是在一干好朋友(无一例外不是手下败将)的越洋电话出谋划策下战胜了对手。
其实他们的分析未必有用,但这份温情的激励不能忽视——这道理只要知道卡尔·波里尼“隐性知识”就能明白。
也正是这一点,美国编剧再次展示了如何在个人主义基础上表现集体主体的智慧和技艺:没有或英明神武或包容体谅的领导,却让人对临时性的自发性的集体的力量心生赞美。
集体的力量当然值得赞美,但应该临时性的自发性的,这个分析有点借鉴了王海明对利他主义的讲法。
女主的经历堪称传奇:非婚生子女,变成孤儿,在孤儿院长大并接触了国际象棋,被领养后遭遇养父不辞而别,和酗酒的养母相依为命多少因为经济因素而走上了棋手这条路,出国比赛遭遇养母去世,回国后遭遇养父收回房产,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垮女主,说这是一部带有女性平权与肯定自由主义价值观色彩的成长小说,应该没有问题;要说这体现了美国梦,也差不多可以。
我甚至觉得如果没有时间的屏障,《简·爱》也将失色,因为孤儿、孤儿院、女性对自己的认识,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对应,而且本片很温和地处理了性,自由而不放纵。
当然作为一个老父亲,还是为女主的第一次感到可惜(但那家伙是为了能读俄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也不算很差吧),也正是这种感到可惜让我意识到自己体内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反而是女主的养母(我查了,演员就比我大两岁)在接到女儿告知自己带钥匙了不用留门的电话的态度,立刻明白了。
顺便说说这位养母,给了女儿一种对生活不是只有下棋的正确认识,女主酗酒可以视为在精神上真正成为其女儿。
饶是这些涉及性的内容,本片对于建立女性自我意识以及抵抗同辈压力是有帮助的,等我女儿足够大了还是会放给她看的。
本片有几个特别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第一是在高中国际象棋教练给自己和萨贝先生拍照时,女主主动把手放在萨贝先生肩膀上;第二是在赢得了500美元奖励,养母踌躇着问自己能不能留10%作为经纪人费用,女主说那就15%吧;第三就是女主在被要求大谈美国制度优越的时候谈的却是萨贝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并要报社确保把这发表出去。
我想起了日本有部动画叫《棋魂》,据说提振了日本国民对围棋的兴趣,那么本片呢?
是鼓励美国女性选择棋类和理科吗?
还是重申自由的意识形态?
以后会不会有以美国奥数队击败中国奥数队的影片——不,虽然大多是华裔,但鉴于华裔男性的尴尬地位,以及同样有集训队,制度优势体现得不明显。
本片很神奇的一点是,尽管可以解释为制度之争、为自由主义摇旗呐喊(打强心针),但也可以解释为代际之争、为年轻人摇旗呐喊非常非常看好女主演员的星路,九五后颜值演技都上佳。
房伟有部小说《猎舌师》,是讲抗战期间两位中日厨师对决的,涉及理念;毕飞宇有部小说《楚水》,也是借抗战中中日双方的一局棋探讨两种文化的差异的,一并推荐。
(文/杨时旸)人们都热爱天才的故事,因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奇观,天才与我们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却有着不可企及的奇绝之处,人们可以见证一种精神、智力或者体能上的奇迹,从这个角度去看,天才是最接近于我们自己和现实生活的超级英雄,像天外来客,像神明提点,他们与我们相切,又与我们远离,让凡俗生活得以笼罩一层神秘和神性的超越之光。
所以,《后翼弃兵》能取得如此声量的反响就不难理解,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女性天才的故事,一个脆弱的孤独女孩横穿了冷战的严酷年代,为自己挣得盛名与尊严的故事。
它有奇观的包装,有女性主义的加持,有历史的慨叹,向内挖掘个人内心的破碎与重整旗鼓,向外延伸出那个独特大时代的躁动与叹息。
总体上说,它有关于亲密,友情,孤独与拯救。
《后翼弃兵》的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哈蒙因为车祸成为孤儿,被送往孤儿院的她,在地下室偶遇了一位孤独的校工,对方教会了她下棋,而她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从此征战赛场,攻无不克。
即便讲述的是一位棋手的故事,即便是如此静态的“运动”,但这仍然是体育题材,众所周知,美国的主流体育题材影视剧是超级英雄类型的现实分支,所以,在很多时刻,你甚至能从哈蒙的眼神中看到那些英雄的影子,只不过她的打斗招式与超能力都在棋盘上,她的胜利和失血都在大脑里,从外部看难觅踪迹,但一切都已然发生。
如果说大多数体育题材可以用热血的比赛现场点燃观众,那么国际象棋的赛场显然并不具备太高的观赏性,所以,这个故事的主要笔墨都聚焦于哈蒙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非她的动作。
这极具挑战性,但却被完成得充满奥妙。
这创作方法,其实非常东方,以一种写意的方式呈现某种难以呈现的,缺少动作的动作戏。
最终,《后翼弃兵》塑造了一种奇特的观感,你会觉得它充满动态,人物和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故事其实很静,但安静之中,却密布着一路炸裂的火花,那一路的光彩熠熠和电光石火其实是这个女孩的自我蜕变,那些比赛的胜利不过是成长的历练、陪衬与礼物。
在《后翼弃兵》中,其实哈蒙成为孤儿两次,一次在身份上,一次在精神上。
身份上的那一次,是她的生母把她放在汽车后座上,想从这令人沮丧的生活中与其同归于尽,而精神上的那一次,却是她的养母躺在床上安静离世的瞬间。
哪一次更令她悲痛?
或许是第二次,她躺在那女人身旁,展露了一种令人心疼的孤独。
孤儿的故事随时都可能落入俗套,大都离不开孤儿院里的欺辱和霸凌,收养家庭中扭曲变态的后母之类,但这色调阴沉的开场像是与观众玩起恶作剧,那一切都没有发生,幽暗童年里遇到的却尽是些善良的人。
当哈蒙的养母挑起眉毛狡黠地算计差旅和奖金,人们终于能放下心来,这故事不会陷入陈词滥调的泥淖了,自那以后,她们不再是继母与养女,而是两个孤独的女人,一个被丈夫抛弃,一个被父母抛弃,两个孤独的人慰藉的彼此,没有顾影自怜,不是相依为命,而是一种有力的生活,即便她们一个依靠酒精,一个需要镇定剂。
《后翼弃兵》算是女性成长的故事吗?
本质上是,但这主旨又被巧妙隐藏。
象棋之于哈蒙,就像谍报之于《国土安全》的卡莉,就像破案之于《谋杀》里的莎拉 ,就像新闻调查之于《利器》中的卡米尔,这些女人都执着于一种事物,有的是旁人不理解的疯癫举动,有的是危险的边缘的不断试探,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因为生活,自己变得支离破碎,但自己却努力掩藏,那些工作像赴汤蹈火,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切是一种救赎和宿命,残忍与幸福相伴相生的命定之途,混杂着拯救与惩罚。
他们用新痛抚慰旧伤,让自己解脱于旧日泥潭。
出演成年哈蒙的安雅·泰勒-乔伊曾经在恐怖片《女巫》中有过非常惊艳的亮相,她有着一种独特的惊恐的小动物般的眼神,却同时又有着难以言传的笃定,她让不知所措的慌张和把控一切的坚毅在这个角色身上同时显形。
她是一个下棋的朋克,一个看起来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脆弱不堪的少女,自己的半生不过一场开局诡异的棋局,母亲的弃兵,只能一步步前拱,在棋局中孤独求败,在现实中孤独求生,她看起来对一切不屑一顾,无所谓于世俗的规矩,棋手的传统,政治的环境,道德的界限,但实际上她那么脆弱,渴望保护。
谁能保护她?
谁都不能,她是个兵卒,即便在很多人心里她是个女王。
她的启蒙恩师夏贝尔先生和孤儿院的同伴黑人女孩 Jolene是她的遮挡,是她的庇佑,真心付她,而不是利用她,不像那些基督教会或者政府部门,看起来派人又撒钱,不过就是当她是件政治工具,一个可用可弃的兵,从这个角度讲,她和不得自由的苏联对手不都一样?
这故事穿过一个独特的时代,这背景没有被强化,但所有人都知晓,冷战,反战,有筑起的高墙,有反叛的逃亡,有信仰,有谎言,有血与铁丝网,有性和摇滚乐,而在这之中,棋盘以方寸之地赋予她自由与安慰。
哈蒙一路走来,与其说是为了不断取胜,不如说是为了驱散孤独,她与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无血缘上的瓜葛,但后来,她所遇到的一个一个朋友,从陌生变得熟识,他们从精神上带给她的慰藉让她不再是一个孤儿,这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部分。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看到最后一集片尾字幕特效,更让人确认这部美剧确实是按照电影的规格走的,无论是画面配色镜头语言特效,都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当然也因为拉成了7集连续剧让节奏变慢了,而且尽管这部剧口碑很好,但论影响力的话可能还是会比电影略逊一筹吧,当然今年疫情原因院线电影基本停摆,做成电视剧形式也有益处。
女主角演技确实好,听说下棋的部分甚至是自己亲自背谱不是瞎走,之前没看过她其他的片子,这部剧里每个特写镜头都是写真壁纸一般的存在,化妆摄影也功不可没。
这部剧连续7集的节奏很有意思,都是让女主角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环境,先是离开母亲进入孤儿院,然后从孤儿院进入领养家庭,然后从双亲变单亲,从单亲再次回到孤独一人,然后孤独一人之后分别和两个男人接触,最后杀到俄罗斯面对曾经赢过自己两次的大师级人物,不过这也导致高潮被7集平均分掉了,导致最后所有的对手为她出谋划策的时候燃的有限(那一幕感觉如果性别对调的话反而可能就没这个效果了)。
尽管片子描述的是一个”天才“,但这片子处理主角光环的手发很不错,从各个角度来让这个天才的胜利看上去不那么过于主角光环,比如一开始就交待她可能遗传了自己数学家母亲的基因,另外可能还是初期药物的影响,女主角大部分时间也在不停的阅读学习各种国际象棋资料(说起来过去国际象棋杂志会 摆在那么显眼的位置么?
),而且还拉来一个比女主更年轻就成名的终极boss(这种用少年成名来描写天才的方式也挺好玩的,未来是不是一帮婴儿在那儿下棋了哈哈哈),同时也在和被她吸引过来的人们学习成长,最后也是靠他们战胜了药物,直接大白天就能看天花板下棋了,那段还挺喜感,所有人都抬头,好奇女主角在看啥哈哈。
另外对女主角感情方面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像女主角这样的天才,一方面不用拘泥于传统家庭,另一方面片子里也一直在描述让女主角看到婚姻给女性带来的恶果,这一点也挺贴合现代关于婚姻问题的讨论,看到女主角独自一人处理房子和母亲的后事还是觉得挺心酸的,好歹女主角经济方面至少宽裕一点。
这片子尽管挂了些当时政治背景,但有趣的是本片基本都在讽刺美国这边,无论是基督教赞助还是陪同的政府官员,甚至女主角最快乐最受欢迎的时光也是在俄罗斯而不是美国,俄罗斯那几个大师也对她赞赏有加。
为了看这片子提前学了些国际象棋规则,也算是又掌握了一点儿娱乐的技能吧。
也脑补了下,类似的故事可能也就发生在国际象棋这种拼天赋和脑子的项目,如果换成乒乓球羽毛球就很难让人信服了,一个欧美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天赋再强也很难击败中国顶尖选手(大魔王不是随便叫的。
这片子也勾起我的”武侠脑“,无论是女主角天赋异禀,还是国际象棋里那各种招数的名字,还有和几个又是对手又是爱慕者的切磋学习,活脱脱一个传统武侠连续剧,感觉整部片子的架构完完全全可以拍一部独立女性的武侠片,这种不夹杂过多爱恨情仇的女性为主角的武侠片好像还没有吧,脑补一段:只见她面对对面凌厉的攻势,不但没有惊慌,神色之间反而多了份懒散,顺手使出一招看似峨嵋派的“有凤来仪"轻松化解,同时居然直接逼近对手,打掉了对方手里的双刀,场下迎来一阵阵惊呼之声。
”这个红发女娃相貌平平无奇,看着也就不到十五,但出招却变化多端,听说很多武林高手都败下了阵来。
“”可不是?
她刚才那招有凤来仪也不知道师承谁家,居然轻松化解了昆仑派二弟子的刚烈刀法,还一口气赢了比试,算下来这才用了不到20招吧?
“
作者: pASslosS 今年真是好剧不断,网飞大女主新剧《后翼弃兵》一经上线,豆瓣评分直冲9分+且居高不下,一口气刷完七集之后,就像看了部极为流畅的长电影。
可以断言,这就是今年最好的迷你剧之一。
《后翼弃兵》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操刀撰写剧本,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名&成长之路。
在观看之前,我只觉得这是个较为“个例”的故事,毕竟天才实为少数,且不可复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很难代入她们的生活经历。
但《后翼弃兵》的颠覆性在于,它没有以探讨“如何胜利”为中心,正相反,它聚焦了各种各样的失败以及成为天才的代价。
上一次让我看得如痴如醉的同类题材作品是汤浅政明的《乒乓》,虽说一部是动画一部是剧集,却也算殊途同归。
这些天才角色的所有比赛都映照出他们与心魔的对抗过程。
人们围绕着一项竞赛展开交集、做出选择、找到位置,在迷失中找寻自己。
上世纪50年代,贝丝·哈蒙成了一名孤儿。
那一天,她的天才母亲带着她去找抛弃了她们的父亲,结果被拒之门外。
在驱车回家途中,贝丝的母亲选择了自杀,留下了毫发无损的女儿。
母亲死后,贝丝被送到教管严厉的孤儿院。
在那里的地下室,她遇到了一个性格古怪脾性强硬的老看门人萨贝先生,并对国际象棋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热情。
她还在孤儿院交到了唯一的朋友——一个比她大很多的黑人女孩乔琳。
因为肤色,乔琳没有被收养的希望。
此外,贝丝早早对一颗绿色药丸产生了依赖。
这是镇定剂,她借由这枚小小的药丸控制情绪,并利用幻觉挖掘天赋。
每次和萨贝先生下完棋,她都会在孤儿院的屋顶投放想象的棋盘,以属于天才的方式进步神速。
贝丝·哈蒙在60年代初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极强自我保护机制的女孩,经常给人高冷又不在乎任何人感受的印象。
但也正因为这种我行我素,她的国际象棋天赋开始在孤儿院之外的世界里绽放。
她偷杂志,想尽办法参加比赛,在打败了很多优秀(均为男性)棋手之后,在圈子里有了一些名气。
与此同时,这个新的家庭正在面临危机。
这对夫妇曾有过一个孩子,孩子去世之后家庭也破碎了,贝丝的到来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的养母接到了一通电话,原来常年出差的丈夫已经在丹佛组建了新的家庭。
一个孤儿和一个被抛弃的妻子,她们没有放弃彼此。
为了维持生计,打比赛成了唯一的希望。
母女俩相伴飞往许多地方参加比赛,路费和报名费算做投资,赚来的奖金算做收入。
但养母的突然去世让她再度成为孤儿,在那一晚,贝丝对阵世界排名第一的俄罗斯棋手博戈夫,一败涂地。
此时的她虽然已经跻身世界最佳棋手行列,状态却日渐低迷。
贝丝仿佛一列不受控的火车,身上同时闪现着亲生母亲和养母的影子,这些影子是被男权社会践踏并抛弃的“失败女性”,当她们不能履行家庭价值,就会被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家庭随时抛弃。
贝丝的“唯一”始终是国际象棋,但不断囤积的药丸、酒精和失败随时可以将她击垮。
此时,“天才”带来的问题也逐个显现。
首先,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只想赢”的棋手,也是一个“只会赢”的机器。
在下快棋时,她接连输给昔日的手下败将。
她一直把“在头脑复盘棋局”当做独一无二的天赋,却被告知“优秀的棋手都会这样做”,这意味着天才不是只有她一个。
第一次失败惨不忍睹,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失败则让她当场崩溃痛哭。
两次的对手都是博戈夫,她碰到了一面最为坚硬的天花板,每一次交手都让贝丝备受羞辱,她甚至开始堕落,消极比赛。
如果没有办法打赢下一个对手,那么下棋是否就丧失了意义?
对于普通人,放弃一件不擅长的事是很容易的,但贝丝不同。
她无处可去,天赋是她的武器也是牢笼。
况且,就算赢了,接下来的生活该走向哪里?
正如她曾被许多人反复告知的那句话——“下棋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但是贝丝毫无放弃的可能。
其实,《后翼弃兵》对“天才”的诠释做了一个精彩的扭转。
在最开始,贝丝的崛起完全是被“创伤带来的愤怒”和“对天赋的依赖”所驱使。
愤怒基于自身的遭遇。
她是个孤儿,而在国际象棋的竞赛世界,从萨贝先生到博戈夫,她的每一个强劲对手都是男性。
没人指望女人会下棋!
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其他棋手就低估了她,其实正是这种愤怒让贝丝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国际象棋届新星。
此外,贝丝对药物的依赖意味着对个人天赋的执迷。
她把绿色药丸当作启动天赋的开关。
报名最后一场绝杀需要钱,而此时的她已经一无所有,最后去俄罗斯的费用由乔琳提供,这本是乔琳用来就读法学院的学费。
而在封棋间隙,是同僚彻夜复盘棋局的帮助让她如虎添翼,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或者说,尽管贝丝是毋庸置疑的天才,但在最后,她不再依赖“孤独的胜利”。
而《后翼弃兵》做得极棒的一点是:即便是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不会对剧中一场又一场的象棋比赛感到枯燥。
剧中的每盘棋都由国际象棋顶级大师亲自设计,不过就算棋手们不断抛出大量陌生术语,我们仍能看得津津有味,并将其视为每一集的高潮点。
因为除了棋盘,镜头更多是在角色的反应中切换。
根据围观群众的表情,我们能读懂目前局势是否胶着,而透过对阵棋手的微表情,则能推测双方走每步棋的心理。
尽管表面上是下棋,观众却一直在解读双方的心理战,而且借助眼花缭乱的剪辑,一盘棋甚至有了交响乐般的节奏感。
这么一来,对于多数观众而言,国际象棋被抽象化了,它最终代表了一个大家都想要赢得的东西。
我们希望在女主身上看到天赋被施展,就像看到生活中的自己,这种代入感极为强烈,似乎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盘棋。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本剧女主角的演技实在惊人。
安雅·泰勒-乔伊扮演15岁之后的贝丝·哈蒙,其实跨度不小,加上关键情节里她都在静坐,每一盘棋中的微表情都会被无限放大。
在特写镜头下,她不仅要用表演拖拽剧情微妙的转折,还要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
她用面部表情向观众曝露着角色的每一个心理动作,思考、犹豫、悲伤、胜利、失败、不甘、得意、复仇、怜悯……一双闪烁的眼睛和抽搐的嘴唇,仅仅依靠特写镜头全部完成,真的太难了。
而在棋盘之外,贝丝·哈蒙的独处生活也是被着重叙述的,她可能独自在家,在陌生人的公寓里,在飞机上,在旅馆中……这是一个非常立体的角色,极易被观众共情。
但是,《后翼弃兵》的核心冲突并不是贝丝·哈蒙对抗一个低估她并抛弃她的世界。
除了贝丝,还有不少角色被完整塑造,甚至成为许多段落的点睛之笔。
比如萨贝先生为人严肃冷漠,但他生前一直搜集贝丝参加赛事的一切消息,仿佛把贝丝当成了遥远的女儿。
乔琳身为黑人,不甘成为被压迫被轻视的群体,于是努力攒钱考法学院,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人的处境。
贝丝正式参赛的第一个对手也是个女孩子,她们因为都是女孩而被分到一组。
那个女孩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天赋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而贝丝昔日的敌手,那些作为贝丝手下败将的“男性”,最后都成为贝丝的左膀右臂。
他们做贝丝的教练和助手,与她短暂相恋,并让贝丝关注那些因为傲慢和天赋而忽视的细节。
这些人在棋盘之中或棋盘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热爱下棋的人仍然在下棋。
就像结尾一个俄罗斯的老大爷,一辈子做平庸的棋手,仍然早早来到露天赛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掏出一盒国际象棋。
如果一场竞赛注定只有一个胜者,那么余下的“失败的人”在为了什么而下棋呢?
除了赢之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目的。
某种程度上,国际象棋属于所有人,并不只属于那个战无不胜的王者。
我们很容易因为几次胜利而去热爱一样事,就像贝丝热爱国际象棋,因为她擅长,且能借此打败别人。
但胜利无法持久。
在一件事上不断失败,并承认自己的局限,但仍没有放弃坚持这件事,这种选择同样值得被尊重。
所以说,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不是写了一出“天才养成记”,却是呈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关于“失败者”的合奏。
而且这部剧也让我想起一个近期火得让人生厌的词——内卷。
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如果把这个词带入这部剧的语境,并狭义地解读它,我们能看到在一场以“赢”为唯一价值的竞赛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是如何停止抽打自己,并找到喘息空间的。
所以人们何不放弃那个高度单一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目的呢?
其实《后翼弃兵》在结尾表达得足够清晰,世界排名第一的贝丝坐在椅子上,与老人下了一盘棋。
此时天才与否被抛诸脑后,棋,仅仅是棋而已。
Beth扮演者Anya Taylor-Joy这是一个关于被生母放弃的女孩Beth Harmon从孤儿院逆袭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如果你也是复古风迷妹,网飞迷你剧“Queen's Gambit”就不能不看!
新颖的故事题材、炫丽的60年代时尚,教你把衣裳穿得既时髦又彰显独立人格。
60年代是时尚史上风格最丰富的一个十年,是一个深受年轻一代影响的十年,是伦敦超越巴黎成为时尚中心的十年。
伴随Beth的比赛轨迹,我们就能解锁60年代重要的时尚元素。
Beth的着装历程就是其找寻自我、找寻自信的历程。
不为他人“穿衣”,只为自己”穿衣”,这是态度。
“You're what you wear”,既代表时代潮流、也体现个人特色,必须穿得让自己舒服、有内涵。
80%的剧服都是由德国籍设计师Gabriele Binder及其团队缝制的,尤其剧中的60年代连衣裙和大衣都是现制的。
Queen‘s Gambit服装设计师Gabriele Binder:“每件戏服都有他们的故事(Every costume has their own story)”。
设计师Gabriele BinderBinder也是电影《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服装设计师,Vintage收藏家,她在柏林的收藏室是古着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图片来自Sleek杂志剧中的Beth靠天才棋艺实现财富自由,同一件衣服用不同的搭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像极了现实中的你我,这样的剧情不是更真实鲜活么?
一衣多穿Queen's Gambit中有明确的时间线,从1963年肯塔基州锦标赛延续到1968年Beth战胜苏联大师Borgov成为世界冠军。
1960-1963年关键词:伞裙、牛津鞋,Peter Pan领参考设计师:Dior刚被Wheatley夫妇收养的Beth穿着孤儿院院服或者养母从Ben Snyder百货商店折扣区买来的过时货。
对自己着装没有控制权的BethBeth的穿搭被学校里穿着New Look(新风貌)的时髦同学嘲笑。
Beth v.s 其他女学生1950年代的时尚风格延续到60年代早期。
Dior的New Look设计成为60年代初期年轻女孩们的时髦方式。
60年代初期的风格衬衣、伞裙、黑白牛津鞋(saddle shoes)在女学生中很受欢迎。
马鞍鞋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时尚单品。
在1906年引入美国、作为男式运动鞋。
从爵士时代到50年代,男女老少都是马鞍鞋的粉丝。
50s、60s初女学生着装Beth通过1963年肯塔基州锦标赛赢得第一桶金,为自己购置了流行的牛津鞋、第一条条纹连衣裙,象征着Beth的第一场胜利,开始独立。
开始独立的标志Beth的养母Alma是传统的五六十年代家庭主妇,穿着Kenedy Jacqueline优雅套装,搭配精致的帽子、白手套。
养母Alma的穿搭那些年和Alma在一起的Beth穿着Peter Pan领口服饰,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女儿。
Beth穿着蓝色Peter Pan裙子拍封面的造型,Mia Farrow于1967年穿着Pierre Cardin的照片,Mary Quant的经典着装,你更爱哪一个?
不知道穿啥时,翻翻老照片吧。
时尚是一个轮回以前总觉得穿Peter Pan透着一股“我不想不想长大”的牵强情绪,现在觉得Peter Pan代表一种端庄优雅。
Peter Pan在60年代很受极受追捧:Barbra Streisand穿着peter pan领上1969年Oscar颁奖典礼;Pattie Boyd穿着peter pan领出演1964年在电影A Hard Day’s Night中;迷你裙之母Mary Quant自己就爱穿Peter Pan。
现在连凯特王妃都穿Peter Pan了。
Pattie Boyd和Kate Middleton穿着Peter Pan1964-1966年关键词:新风貌(New Look)风格、Peter 领参考设计师:DiorBeth在养母Alma的陪伴下,挑战各地区象棋比赛来挣钱。
在拉斯维加斯公开赛时,首次和Benny较量。
后参加墨西哥城比赛,被苏联大师Borgov打败,且养母意外离世。
有Alma陪伴的日子,Beth的着装拥有柔和的颜色,上身Peter Pan领口衬衣搭配Dior风格半裙或简约的大裙摆连衣裙,标准淑女。
衬衣和伞裙的搭配其中最漂亮的一组搭配是在墨西哥和13岁天才棋手Georgi Girev第二轮比赛时的搭配。
这场比赛更像是心理战,Beth的穿搭像极了Georgi喜欢的Elizabeth Taylor16岁那年登Vogue杂志时的造型。
Liz Taylor vs Beth拉斯维加斯美国公开赛时,Beth穿着一条黑边格纹连衣裙,搭配了一件黑色Bolero短上衣。
厚重下垂的巨大裙摆、装饰着领边的V型领口,让Beth有一种长大了的微微性感。
Beth成熟的装扮在墨西哥比赛时Beth穿过一条连衣裙,纽扣有棋盘的图案,要很仔细才看得见…
纽扣是亮点水粉色连衣裙,非常显甜美。
水粉色少女连衣裙1967~1969年关键词:迷你裙、Mod风格、裤装参考设计师:Andre Courreges、Pierre Cardin这个时期的Beth着装最为精彩、最具自由意识。
简单线条的Mod风格很适合拥有天才大脑、安静的Beth。
穿着男友牛仔裤和衬衣的Beth很帅气。
失去养母后,Beth开始穿起裤子、平底鞋。
60年代在Marilyn Monroe、Audrey Hepburn的带动下,七分裤、吸烟裤大火。
Hepburn和Monroe60年代末,独立生活的Beth有很多裤装造型。
七分裤和平底鞋是绝配裤子和针织短袖、毛绒绒开衫或者厚毛衣的组合,会让穿着者显得非常慵懒随意。
裤装搭配在巴黎酒店里的她穿着厚实的奶白色毛衣研究棋局的慵懒,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位法国新浪潮女神Jean Seberg。
同样穿厚毛衣的Jean Seberg和Beth1967年,穿着蓝色超短裙、系着发带、戴着猫眼镜的小妞Beth独自前往俄亥俄州国际象棋锦标赛且打败了原美国冠军Benny。
穿着迷你裙闯荡男权世界的女性60年代,在设计师Mary Quant、Pierre Cardin和Andre Courreges倡导下,年轻女孩们大胆穿着迷你裙。
60年代穿迷你裙的女孩们Beth的时尚品味随着她的比赛地区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受巴黎时尚影响最大。
在第七集,Beth精神处在极大混乱中,穿着嬉皮风格喇叭裤。
Beth的嬉皮风浓烈的眼妆致敬了60年代名媛“坏女孩”Edie Sedgwick。
Andy Warhol的缪斯Edie Sedgwick常穿着大胆的棋盘、三角图案,是青年学潮中最具Mod风格的时尚icon。
60年代超有个性的模特Peggy Moffit也很青睐这样夸张的眼妆。
法国神级歌后Julietto Greco在60年代后期也采用了类似的画法。
60年代夸张眼妆剧中的法国模特Cleo也是这个妆容,也许Beth是从Cleo那里得到的灵感。
Beth和Cleo的眼妆从巴黎开始,Gabriel Binder的创作借鉴了André Courrèges、Pierre Cardin的Space Age(太空时代)设计,极简主义直筒连衣裙成为主角。
最后的战役发生在1968年莫斯科。
Beth在莫斯科的每一套服装都充满力量。
1)直筒裙(Shift Dress)60年代的shift dress(宽松直筒连衣裙)灵感来自20年代的款式,工作、运动或者跳舞都可以hold住。
Binder在采访中透露,全剧最难制作的直筒裙是Beth在巴黎和Cleo喝酒时穿的酒红色蛋糕裙。
这条裙子有层叠设计,很像60年代Valentino的作品。
左为Beth剧照,中间是Binder设计图,右为60年代Valentino设计图最美的当属莫斯科对战时的绿丝绒裙子,在灯光的映衬下,闪着光芒。
闪着美丽光彩的绿丝绒2)大衣厚实、挺阔、简约的大衣在后期剧集中十分显眼。
最后一幕,Beth打败Borgov后,穿着厚实的白色羊驼大衣、白色吸烟裤,戴着白色帽子,走在俄罗斯莫斯科大街上,俨然一位白皇后,画面充满童话色彩,越简单、越有力量!
这是全剧最强大的造型,是Beth的权利套装。
Gabriele Binder的设计图和剧照Binder的灵感来自未来主义设计师Pierre Cardin。
Cardin:“I think of the dress. The woman doesn’t matter (我只想着衣服,穿衣服的女人不重要).”
Cardin的设计Beth个人特色关键词:格纹、对称线条、棋盘色、绿色Binder调查过专业象棋选手,他们对游戏十分专注。
一个会在大脑中下棋的天才,“不对称”元素并不会出现在她的身上;也不会有很多耳环、项链等琐碎饰品。
印象最多的Beth配饰是猫眼oversized墨镜。
自1961年的电影Breakfast at Tiffany's中,Hepburn戴了一副猫眼墨镜,时髦精们就爱上了这样的oversized配件。
Alma去世后,情绪崩溃的Beth去药店买镇定剂时,就带着一副oversized猫眼镜。
猫眼镜相反,象征棋盘的线条、方格、黑白色块等服装元素会让Beth感到熟悉、安全、舒服。
Beth买给自己的第一条裙子是格纹的;遇到暗恋对象Townes时穿的蓝色连衣裙和在酒店游泳时的泳衣也是格纹;更别提那些漂亮的格纹衬衫、短上衣。
Beth 的格纹元素在寒冷的莫斯科穿的细线条大衣也是格纹款式,显然参考了André Courrèges;Courrèges在60年代有大量设计采用类似线条。
灵感来自CourrègesBeth在巴黎买的米色连衣裙,有蓝色线条分割,参考Pierre Cardin设计。
映射棋盘Beth的T恤,简简单单的线条,当下直接穿也不违和,参考Courrèges设计。
T恤黑白色也让人不由得想到象棋,在莫斯科比赛前期,Beth的黑白相间直筒裙是60年代Butterick图样上的款式。
黑白直筒裙2、有美好回忆的物件在养父抛家弃子之后,Beth和养母相依为命,Beth从养母那里得到很多暖暖的爱。
养母去世后,Beth不管在哪儿,都带着养母曾经常穿的家居长袍:衣服上还留着妈妈的气息。
母亲留下的长袍Beth酗酒时穿的内衣、开衫,配色上是养母喜欢的风格。
相同配色的穿搭在巴黎穿过的粉色/蓝色拼接大衣,也像养母长袍的颜色;这个配色在60年代初期较常见。
剧中色块组合也隐喻棋盘。
相同配色的穿搭3、Beth生命里最特别的颜色1963年前,小Beth跟随数学天才妈妈生活,Beth有一件妈妈亲手绣的“Beth”字样的浅绿色亚麻连衣裙,这是妈妈对她的爱。
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妈妈自杀后,绿色是Beth最初生命中的特别色彩,无论苦与乐,都象征着“家”和“亲人”。
绣着Beth名字的衣服Beth在孤儿院染上镇定剂瘾,这些镇定药片颜色是薄荷绿色。
让Beth上瘾的绿色药片和Borgov在巴黎再次对决时,Beth刚从宿醉中醒来,匆匆忙忙穿上一条极轻盈的人造丝制直筒裙,这条参考Pierre Cardin设计的裙子有着Beth依赖的镇定剂药丸同款绿,镶着黑色衣边,领口耷拉着一个蝴蝶结。
Beth跑动时,裙身随着变形,跟平时Beth的风格完全不同。
巴黎的绿色直筒裙绿色表现着Beth的脆弱,又成为Beth力量的表达。
最后一集,Beth打败她一直害怕的苏联选手Borgov,结束游戏的她穿着绿色的羊毛A字裙,象征着“回到过去”,仿佛她妈妈一直陪着她。
兜兜转转一圈后,Beth终于找到自我,绿色代表着Beth内心深处的自在,是一种家里的感觉。
象征自信的绿色战服结语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人的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宅居在家的日子经常不在意自己的形象。
反醒一下:穿的美丽又舒服其实会给我们力量;当你不爽的时候,一定要穿上最精致的衣服,告诉世界,什么都不能把你打倒!
Beth的时尚从她通过比赛挣钱开始;自食其力的聪明女人最迷人,不是吗?!
国际象棋天才女主,张扬无匹一身锐气,在男人主宰的战场中杀出重围。
以上是简单概括。
剧里面有零星的感情线,友情、亲情,以及各种常见的社会现状,这一切都为一个中心铺路:既然一定会有人赢,那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注意,这不是在提出一个疑问,而是屠戮了对手后倨傲欣赏自己的杰作,并作出陈词。
她是女人,她就是要赢,不论姿态够不够优雅,是不是受大众追捧赞美。
这部剧没有刻意地去cue女权,倒是出于ZZ正确的惯例,最后由黑人闺蜜抚慰陪伴女主,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象棋女王的男人们,都是她的铺路石。
这些男人被她的魅力吸引,伺机靠近她,试图征服她,而他们得到的下场是,作为男人的面子和尊严被女王狠狠挫伤。
让我们想象一下,男性作为狩猎者的天性,仰慕在自然进化中锤炼出肌肉和野性的动物,借助各种工具,将其带回圈养,驯化。
驯化失败的,先是杀鸡儆猴,再变成口粮;驯化成功的,则大批量地培养,其下一代,下下一代,肌肉退化,野性丧失,攻击力越来越弱,任人宰割。
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这个圈常见的方式就是婚姻。
很难说,他们究竟是真的仰慕女王,还是仰慕女王所能提供他们证明其征服力的机会。
要知道,男人是不愿意接受和女人终生共同成长的。
让我们来看看,在弹幕里被夸是好男人的女王首位成名战败将,在两性关系中是如何博弈的。
在两人滚过床单后一起吃饭洗碗,他试图通过表达心迹来确定关系,以获得合法征服的名分。
女王强行转移话题,不让他继续推进关系。
这是第一次正式博弈。
双方的态度很明显了,男方目的是占有,女方则打算维持现状。
在练习中,亨利指出贝丝的破绽,被道高一丈的贝丝反教育。
贝丝的反攻咄咄逼人。
亨利棋艺和自尊心双重受挫,贝丝继续围剿:真希望你可以。
当然,这句真希望你可以,隐含的是贝丝期望两个有共同话题的知己能够共同成长,虽然昨晚婉拒了男方,但机会仍是留有的。
亨利丢盔弃甲,负气出局。
他要躲进洞穴重整自尊心。
至于什么共同成长,想都不要想,棋盘赢不了,得从别的场子找回来。
第二次博弈结束。
第三次博弈开局,一边赌气说自己会的不多,一边暗示并打压贝丝是个无所事事的棋手。
“我会下棋但是不沉迷,还能做做别的事情。
不像你,下棋下傻了,除了追求输赢你还能干嘛。
”(换场子)
“我给你举个例子,从前有个人为跟你一样,出道即巅峰,从此干啥啥不行,你别得瑟,咱们走着瞧。
”第三次博弈,不能称之为博弈,整场下来是亨利单方面挽尊。
贝丝惋惜地追了几步看他的背影,然后该干啥继续干啥。
这三次博弈,为我们展示了狩猎者企图征服比他强大几次方的雌性,这个过程他发现不论是温柔体贴(一板斧),还是作为人生导师(二板斧),或者是拼实力/pua言pua语(三板斧),自己都毫无胜算之后,灰溜溜地遁走。
我们总结男人驯化女人的三板斧:1.温柔体贴,卸下守方戒心,进入城门。
2.人生导师,心理战,借此确立自己的权威,强化话语权,换掉城门守军。
3.拼不过就pua,拼实力拼赢了就不消说了,开始全方位降维打击,让女人出于慕强心理开始依赖男方,等于把城中的首脑架空。
pua是下策,见效时间较长,有被反制的风险。
接下来看看班尼。
这个角色是带滤镜出场的,在两人的实力差距逐渐拉近时,从十级美颜变成素颜。
当女王决定去纽约时,镜头用蒙太奇手法重现她的童年,这是编剧在暗示这段关系的底色。
第6集开局,班尼是白方棋手,快棋把贝丝摁在地上摩擦,在赛事中以领先的姿态和棋,靠自身魅力邀请女王奔赴纽约,绝对主场优势。
在这种优势中,被擅长以战养战成长力惊人的女王反杀得毫无还手之力。
班尼的心态转变,编剧用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交代。
纽约前,班尼的自信心爆棚地表示:我是你得不到的男人。
纽约后,被女王挫败,情绪失控,把女王拉上床:“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我得做点什么证明自己能行。
”可见,换场子=滚床单,成了他唯一的挽尊出路了。
有人说他们是旗鼓相当,相互欣赏的关系,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这两人进入棋局各自不同的心态就已是泾渭分明了。
班尼的心态是玩儿,一个有天赋的棋手,被一群哥儿们包围,吹吹牛,玩玩儿棋,陶陶然地沐浴在同性和异性崇拜的目光中,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女王属于目的性非常强的天赋选手,她投入在64个方格中厮杀对手统治局面,不断攻称掠池,建立自己的王国。
班尼的人生是走走玩玩,女王注定要攀越巅峰后独孤求败,他们只会是旅伴,什么精神伴侣纯属扯淡,他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自信心资本再雄厚,挡得住几次这么熔断?
他们对彼此确实有吸引力,但纵然是爱玩如班尼,也无法欣然接受来自女王的压迫感,尤其是同样的事情性别互换。
个人觉得,这趟纽约行没有什么好总结的,核心依然是男性自尊和女性绝对实力碰撞,能量上属于两性博弈的升级。
不同的是第一次是单方面的碾压,第二次双方实力上更接近。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女王第二次折戟于博戈夫,为什么宁愿酗酒也不接受亨利或者班尼的帮助呢?
明明以前也能接受,再怎么说也有个情分在那里不是?
会有这种想法的人,首先,你们很幸运。
因为你们完全没有体会过在男女博弈中,女方保持独立清醒并且跟上后劲,是一件多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这个过程还要忍受来自男性的轻视,这不是单单来自某一个男性本身,更是其背后默许男性行径的“父权”,这才是真正让每个独立女性脚踩钢丝冷汗涔涔的深渊。
你们真的觉得,这两个男人帮助女王的动机是出于尊重吗?
而非“我在你落难时帮你,我就是高你一等”的俯视?
这种俯视的机会不轻易有,所以这俩男人都争先恐后不想轻易放过。
然而,女主把这扇窗留给了童年时相互舔舐的姐妹,并且靠姐妹的鼓励和陪伴重新站起来。
她们都在期许未来,从过往的伤痛中寻找新的力量,这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共同成长。
我们来对比亨利的付出:整牙(说是为了女王,其实对他自己也有好处),搜集女王杂志封面、吃几顿饭洗几次碗、陪练,告诉女王你再厉害还能厉害几年。
班尼的付出:开车去纽约、借个气垫床、陪练、叫几个哥们儿过来一起玩,告诉女王你一定要赢。
乔琳的付出:开车陪她去最落魄的地方、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绝大部分梦想启动金支持女王、并告诉女王输了也没关系。
现在,来,告诉我,一个是好男人,一个是知己,其真心里有几分鸡贼?
这也能让你们感动得“好男人我的嫁”地站cp?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好了,我们把话题拉回来。
第三次两性博弈的对战方:博戈夫。
在各种公开场合,不断出现的“女性”“女子”词眼,新奇得跟什么似的,源于刻板印象,男性凝视。
博戈夫的身份并不止是自身深厚的战斗经验以及瞩目的实力,更代表那个男性主宰并统治的智力领域。
并未曾真正接纳、认可过任何一个女性,哪怕极个别女性天纵奇才。
女子世界冠军,就是他们巩固在领域壁垒的产物——把女人们赶到角落边缘化,任由她们在资源贫瘠的环境自生自灭,借此加深女子不如男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打压她们的生存环境。
太阳底下无新事罢了。
整部剧都在为这一刻铺垫,征战四方的女王,一路厮杀到男性领域的尖端,准备将端坐在上面受人供奉的父权代言人一枪挑下马。
这场两性巅峰对决的结局不言而喻,毕竟这是一部爽剧,剧越爽,越是衬托出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不愿用过多的言语去描述这场博弈。
最后用故事起始的孤儿院作为结尾吧。
太阳底下的你,我,她,该怎么做出跟他们不同的选择。
太多人推荐了,一路开挂的人生。看来大家都喜欢金钱捆绑的成功人生,出了第三季的片尾曲上心了,其余不过是爽口剧的套路。营销过渡的产物,我赌它隔三,五年以后就沉落。
第一集:卧槽5星预订!真他妈爽!停不下来! 最后一集:没看过王道网文吗?两星给编剧安雅加一星,三星不能再多了
虽然拍得是真的好啊,但有点太好了吧,感觉是套了一个标准公式,把大家关注的女权、种族、同性、友谊、时装、天才及酗酒嗑药等全部融合一起动感温馨地拍出来,犹如利用了大数据,不是为了拍出来看你喜不喜欢,而是知道你一定会喜欢所以专门拍给你看。
年度大爽文
下快棋那几段剪辑简直在告诉人们下棋也能非常酷。女主演得好棒,这张脸应该是好莱坞青少年组比较特别的存在了。所有配角也都各自散发光芒,对苏联人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因为此剧还回忆起小学在校训练国际象棋并参加比赛的时光,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智能手机占据心灵,书包里会放一盒棋盘。
看了两集。没啥太大感觉弃剧了完全没啥吸引点也没觉得爽
“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多数时候。他们比较笨,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更有面子,他们会教你怎么把事情做好,尽管让他们吹,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后翼弃兵》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大爽剧,看着那么美又喜欢赢的女孩,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从传记片角度来说,其实也没有啥新意,一般天才,或者legend,不是早年失去亲人or被强奸猥亵or其他悲惨的事情,要么就是成长期因为童年往事的心理困境,酗酒或者药物沉沦,然后寻找自我之旅,重获新生。从体育片角度来说,只是用了各种花头来拍,但抓人心的角度和入手点又不及前些年出的一些经典体育片。但总体来说,很好的原因也是因为很少有天才的电影是关于一个女孩,一个女人。
女主的养母也不算平庸呀,她如果克服舞台恐惧症也许可以去演奏钢琴呢,嫁了那么个丈夫真可惜。女主是孤儿这一点反倒幸运,没有从小被教育一个姑娘应该怎么样,不合群也是幸运的,不用跟一群女孩子天天琢磨怎么勾搭男生。所以就没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嫁人上,一心钻研象棋去了,特别喜欢她上完床就拉倒的态度,退屌无情,都这样不就世界和平了。确实苏联中国这些集体主义国家的强项会很强大,个人主义国家似乎吃亏点。女主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天赋、镇定和努力,孤儿院的黑人朋友真好。
所有情节模式都没有超出对“天才”的既定表达,但是安雅·泰勒-乔伊还是演出了这个时代的女性能收获的最好结局。有失落的童年却不深陷于此,不必依靠男人却又不拒绝他们的情谊和援助。同时,安雅·泰勒-乔伊还给那些面部表情过于丰富的演员上了一课,平静和冷漠的脸有时候更能吸附观众的注意力。
这其实是个武侠片啊,只不过打斗是在棋盘上。各路高手纷纷上场,最后战胜心魔,打败大 BOSS。
推荐chess.com这个app,可以跟八岁、九岁、十岁、15岁、17岁、20岁、22岁的Beth Harmon进行对弈。我经过和圆律师一周的大战(菜鸡互啄)之后,现在可以打赢八岁的Beth,和九岁的Beth打得难舍难分,在22岁Beth面前撑了十几步之后一步走错立马溃不成军😂
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制作极其精良的起点爽文改编而已,也怪不得这么多人喜欢。
年度爽文,几乎没有反面角色,每一个对手,都扶着她推着她走到了最后。最后一集屋顶上出现棋盘的时候太好哭了。
国际象棋版麦瑟尔夫人+美国夫人+梅尔罗斯。最后一集好俗气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个泪点留下眼泪。
吃女性福利的平庸剧。跟女权和崛起没有一毛钱关系。
天才的成长也逃不过那些凡人的经历和生活的琐碎——抑或是只有在经历过这些世俗之后还能保有热爱才能更上一层楼。一度认为跨入青春期的主演太过于美丽。孤儿院的启蒙和最后回访是最喜欢的部分。
难道只有我觉得真的无聊
近期最孤独的时刻,就是人人喊爽、评分9+的片子我却觉得食之无味,只能在10%的中差评里找到共鸣。
亦舒小说的改编应该向这剧取经。年幼丧母,心结埋藏冰山下,长大后才逐渐向观众透露。同样写意的还有幼年服食镇静剂后静看夜夜树影在天花板上形成棋盘。收养前期得不到关爱,直到养母接受养父不再回来的事实后,二人才真正相依为命。养母靠她的一路高歌过上了无虞的生活,她以为是她支撑养母,直至养母去世后她才发现需要陪伴的人是她自己。她偷偷留下养母的睡衣,需要勇气或脆弱时便穿上它。这个神经质太亦舒了。她得到成功,得不到爱人。滑落谷底时是靠去世校工终生默默的关注重新注入爱让她爬起。这是女性成长故事,亦舒写的其实也是(我是不同意亦舒小说归类为言情)。最后在俄罗斯一场连续大战,连绵大雪,催发心底对俄罗斯的全部爱慕。落笔不新鲜但柔软,莫斯科无名公园里一排排下棋的老人,唤醒她最初对下棋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