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猫咪钱包和发圈。
猫咪钱包在被真奈捡到后就一直在真奈那里,到雨夜夜谈堇误以为真奈有了喜欢的人后决定放下对真奈的喜欢搬出去时才看到猫咪钱包,并且拿走了。
捡到,这份感情的开始。
拿回,决心放下这份喜欢。
两次错过提猫咪钱包时机。
第一次是拿回时,转头真奈就不见了。
第二次是最后一次见面在车站分别,开口提了猫咪钱包,巴士却来了,堇笑着说“没有什么”。
错过的不仅是提猫咪钱包的时机,也是向真奈表露心意的时机。
结尾真奈面对录像机除了说天气就是说发圈,既然如此,发圈就不可能仅仅代表发圈这么简单。
“错过了把发圈还给你的时机”,错过了向你表露自己心意的时机。
“等我想起来时已经找不到了”,等我明白自己的心意时已经不可能向你表白了。
“我应该也没扔掉它”,你已经不在了,可我依然喜欢着你。
2、时间线。
2004年,认识。
2005年3月2日,第一次同游。
(两人认识是在社团招新会上,新生入学一般在4月或10月,说明是在2004年认识。
)2006年,住在一起。
2007年10月25日,搬走。
(堇:“今天要搬离这个住了一年多的地方了”。
)2009年11月2日18时34分,第一封语音留言。
2010年6月13日11时07分,第二封语音留言。
2011年2月21日20时21分,第三封语音留言。
2011年2月28日到3月7日之间,最后一次见面。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9.0级东日本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
(最后一次见面堇说下周要去看海,还让真奈等她回来约她见面。
)2016年5月13日,真奈从堇遇难地回来后录制视频。
3、堇的东西你是怎么处理的?
电影中的现在时是2016年,堇离开后的第五年。
在这五年里,真奈一直未能接受堇已离世的事实,一直坚持是“没找到”。
堇的男友和妈妈都已接受堇的离去,不愿保留过多关于堇的物品与回忆,已经向前走时(远野要丢掉堇的遗物,订婚,搬新家;妈妈没有留下录像机),真奈还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她,期盼着她有朝一日回来。
远野察觉到真奈不满于他要丢掉堇的遗物,问:你那里有堇的东西吗?
真奈:有啊。
远野:怎么处理呢?
真奈:就那样放着。
朋友去世五年,一直保留她的东西。
如果这都不是爱4、互相呼应的台词与情节。
店长自杀后,厨师:店长在我看来是一位和蔼但令人猜不透的领导,但对真奈你来说是不一样的吧。
在妈妈和远野眼中就算在身边也觉得距离很远的堇(妈妈说堇和家中的小猫三四郎很像,都很害羞,不容易和外人亲近,远野表示认同。
又呼应了堇的猫咪钱包,说明堇确实如此),在真奈心里却是与自己亲近的、始终如初的(远野问过真奈你真的觉得堇一直没变吗)且不普通的(真奈说堇可不是普通女孩,远野并不认同)。
真奈在一开始就是神奇般的可以让堇做自己的人。
为了真奈摘掉了社交面具,一别于在社团招新时为真奈解围时的强颜欢笑,亲吻了真奈,不留情面地回击了无聊的男人。
堇被夸赞像洋娃娃。
洋娃娃的确漂亮可爱,可是洋娃娃没有灵魂。
堇调整自己的波长融入他人,不再是真实的自己,但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能让她做回自己的人。
05年一起旅行时堇说“安心”是被深深地爱着,而在堇看来,真奈的房间就像海底,让堇感到安心。
「补充:那这是否说明,堇在被真奈深深地爱着,而她未能察觉,她们未能及时察觉,没能有勇气去确认?
」电影的开始真奈直白地对远野说,我一直不太会和你相处,我不太喜欢你。
堇第一次向真奈介绍远野时,堇去给真奈买饭,剩下真奈和远野两个人四目相对,面面相觑。
真奈的表情透露着不悦与低落,只是因为堇在,强颜欢笑。
真奈在堇恋爱时应该是尽可能地避免了与远野的接触,不然好朋友怎么会不知道朋友的房间在哪里(去拿遗物时问远野堇的房间在哪),不会是没去过朋友家玩吧。
店长问她喜欢的音乐,她说因为朋友喜欢puffy。
堇和远野一起唱puffy的歌时,真奈的目光都在堇身上。
5、黑色的海水与触摸的高墙。
这是无意间发现的蛮有趣的点。
看片尾动画,黑色的海水淹没了堇的脚,屏幕黑掉,寓意着死亡,感受到绝望。
搜了311日本大地震的海啸视频,发现冲击来的海水,真的是黑色。
真奈踏上堇最后的旅途,走过长长的高墙,是日本政府在灾后建的防海啸冲击的。
6、什么时候明白的呢?
真奈在堇最后一次看到的海边,自言自语(大意):难以想象她会在这里。
不过当然了,人是会变的。
她可能只是想,多少把我忘了吧。
这是否说明真奈此时已经明白堇是喜欢她的,也知道了堇当时内心的挣扎。
可又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是看到堇遗物中的猫咪钱包时吗?
还是堇离开的五年间在希望和绝望中回忆与堇的一切时逐渐明晰的呢?
「这段需要更正,我看的那版翻译有错。
真奈在海边说的应该是“我想,我也在慢慢放下她吧(大意)”。
」7、三段电话语音留言。
三段语音时间跨度三年,有上午打来的,有傍晚打来的,也有下午打来的。
是不是堇在随时随地想起她时,又踌躇着决定打了电话表达思念吗?
“真奈,好久不见。
你过得好吗?
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我会再打给你的。
”“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8、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结尾真奈通过录像对离去的堇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回顾初见,堇只是提了一嘴自己是文学部的,当时一脸懵的真奈就记住了,团建结束还主动说自己也是文学部的,说明真奈在一开始就对堇印象深刻且感兴趣。
对初见的你念念不忘,哪怕已经不可能再见到你,听到你的声音,也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我们的开始。
9、没有可能的可能。
看到的一个想法。
认为堇的头发越来越短,不再穿可爱的裙子,而是穿帅气干练的西装风衣,也不再调频和别人同步,说明堇已经开始做自己。
那等她看海回来之后是不是会和真奈坦白心意?
我看不明白。
提猫咪钱包了却又不打算说,干脆利落地坐上巴士没有回头,这都像是已经放下,可是语音留言是怎么回事呢,偶尔的见面呢,希望真奈在自己看海回来时约自己,穿上曾经一起旅行的红色鞋子独自旅行。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是不可能的可能了。
结束语。
电影拍得一般,但是两个人的故事令人在意,情感表达得含蓄又细腻。
刚开始看时并不知道是这样一个故事,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是一个暗恋的故事,还是双向暗恋。
所以在清楚了故事的始终后再回顾,会看到许多当时因为不知道而忽略的细节。
感触颇多,写得很乱,感谢阅读。
如果有补充又不能修改的话会发在评论区。
欢迎讨论
优点,前中后三段动画是本片最精华的部分,等车来的少女,等不到车来的沮丧,以及人生终最后一刻的走马灯,我在海的这一头而你在岸的那一边。
这更像两人现实中的处境以及结局的写照。
我心向你,唯隔山海。
影片不断抛出女主的疑问,与死之人有关的一切,随着她的记忆找寻另一个女孩人生的轨迹。
女主以为她男友不了解她,但事实上如果女主曾经了解过哪怕一点点真实的她,她们或许都不会被一次次的误解分开。
她误会女主未来里没有她,她觉得女主找到了那个灵魂之人,她觉得她不可能一辈子赖在女主身边,所以不如先离开吧。
那种遗憾,如同舍不得删除的语音留言,一遍又一遍重复却永远等不来下一次见面。
缺点,电影主题过于混乱,探讨自然灾害下的受害者还是关注于个体人生轨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命题,完全可以分开讨论,对于堇的死,哪怕安排于一场车祸,或许也无伤大雅,只不过是她喜欢蓝色,喜欢大海,当她的生命消陨在她最爱的事物里了,所以你这么安排,你想让我觉得很高级?
或者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弱小无助和你所极力表达的一段届不到的隐约情感到底有什么直接关联?
导演看似聪明用了双视角,但其实看过堇的视角后更让我费解,你们两个人是没长嘴吗。
为什么可以如此完美的错过彼此所有的微表情,可以领会错彼此所有的心意,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是不合适,哪怕她活着,该没有的也还是没有,等不来的电车也还是不会来到。
最后,节奏太慢了,人物的所有动作放了二倍速感觉勉强正常,镜头语言无效信息过多,而让整个故事显得无比漫长和无聊。
总之,导演不行,编剧也不行。
一部很慢的电影,人物对话慢,情节发展慢。
真奈却与慢节奏融合得很融洽,使得“悲”这种苦情色彩在真奈身上更浓厚了。
很特别,这部电影让我从始至终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氛围里,很难抽离出。
在很多幕的对话中,都能感觉到语句停顿时情感的波动。
我会说,这部电影表达的方式如溪水,潺潺地流淌着,轻摩挲过砂石表面,而引起细微颤动。
贯穿电影的“悲”,非同一种悲。
真奈视角里是友人逝去,而自身仍未接受/无法接受/不想接受的悲、是明明刚通过电话,而后被告知自杀讯息,无措的悲;以及其他视角里,每位遇难者亲人坐在摄像机前,讲述着他们对遇难者最后的回忆,接受他们死亡现实的悲。
而这些,都属于既定现实的悲,一种定型的悲。
此外,更有那层未捅破的微妙情愫,不敢/不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悲。
但不说,就感受不到吗?
情绪早已渗透出言语之外,纵然不说话,真奈哽咽的样子、含着热泪望向你的样子,已然表达出不舍。
而你,明明也感受到了不是吗?
“被海水淹没的那刻,堇,你在想些什么呢?
”。
普通人的一生,从新生儿期开始被世界注视着,被动接受一切讯息,到青春期,主动探寻世界,寻找自我定义,最后死亡———这正是堇二十几岁人生的终结期。
躯体逐渐消融在海水里,直至化为海水的一部分,待云层凝结成雨,而后重返陆地,滴落,唤新芽萌发。
堇,代表着无数被海啸吞噬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我感到悲恸,脑海里一直浮现出纪录片里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海啸。
抽离出这种悲伤,来客观评价这部电影。
虽然镜头语言慢,但每个场景的过渡衔接很快,有种割裂感。
然后是人物刻画的部分,堇和真奈的情感联结有点薄弱,没交代清楚「为什么在彼此身边就能够展露出真实的自我」。
店长为什么自杀,影片中似乎没提到。
再来是叙事手法,可能会让人觉得碎,因为不是第一遍看所以忘了第一次的感受。
但个人还是喜欢这种倒叙和插叙的风格,以及用摄像机串联罹难者家属、堇与真奈还是蛮妙的。
总体来说,还是蛮喜欢这部作品。
前几个星期看到pv的时候还在想这是伪百合吧,今天看到了电影资源,想着为了美波看一看…电影前面一大半基本上觉得太文艺没意思,直到电影进入尾声,换了视角觉得好看了起来,最后部分的动画叙事最好看,走马灯,岸边的她,终归于大海点题。
整部电影的感情关系最让我捉摸不透的就是真奈对于堇到底是恋爱的喜欢,还是对于挚友的依恋情感,或是两个都有。
然后是关于堇对真奈的感情,显然堇肯定百分百是喜欢真奈的,美波把角色的细节都表现了出来,零零散散叙说了和男友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和对真奈的感情这些都让只出现在回忆里的人物角色饱满了起来。
感觉每次的换发型也都在暗示她不同阶段的决心,大学入学时是黑长直,和母亲吵架决心不屈服于没有自我的人生时离家出走的时期是挑染的及肩中短发,步入社会后决心放下对真奈的感情时是干练的短发。
或许终归大海的还有没能说出口的告白,和关于相识的零钱包的秘密。
电影尾声的动画有一幕是海水转化水滴滴在地上发芽长出花朵,让我想起须藤佑实的一个短篇小漫画里的一段内容:至少让这些眼泪融入海里,让它们化作乌云,辗转成为雨水,去敲打你的后背啊。
电影主打的就是一个首尾呼应,开头是,真奈的视角结尾到了小堇视角,当中插叙了旅店的女儿以及经理去世的事情,可能有点突兀,但从中得出的道理又为结尾小堇的视角做了铺垫。
最后小堇,等电车的时候,画面是逐步的走向大海,也证明了开头。
这个主题令人深思,但我并不觉得是以爱情为主线。
就好像小堇用自己的相机记录,记录的可能是这个人也可能是经历的事。
她们之间绝对是有爱情在的,但是因意外没有走到那一步吧,小堇自己也并不坚定。
总之是含蓄而又内敛的……
也许为了贴近主题大海,堇是喜爱蓝色的。
也许正是如此,堇被一身深蓝色衣裳,不苟言笑穿梭在人群中的真奈吸引了。
即使面对一群前辈的围攻,真奈也没有露出一丝迎合的笑容。
被母亲形容为像猫一样不亲近陌生人的堇却能立刻换上可爱的微笑融入其中。
一方面为真奈解围,更多的是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两个文学部的女生加入了毫无兴趣的网球社,真奈是半推半就,而堇是因为真奈。
在迎新会上虽然隔桌,她的眼神却几乎一直追随着真奈。
主动报名、为真奈催吐、接吻解围、搬去真乃家。
堇似乎都是更主动的那一方,染发、离开无主见的母亲,但堇却知道自己的本质和母亲一样,要将自己的频道不断调整,怯懦的迎合着这世界。
而真奈却流露着自然而然的倔强,那种自己所缺乏的坚强深深吸引着堇。
某次旅行,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两人衣服的色彩搭配映射了两人相互辉映的关系,红、白、蓝。
让我联想起侯麦《女友的男友》用衣服颜色反应四人真实的爱恋关系。
草帽缎带(蓝白)、衣服(蓝白)、领带与鞋(红)堇说要找一个安心的人,而她在真奈家里就会安心。
镜头拉到上帝视角,慢慢推向大海,预示了两人与大海连接的命运。
堇说在调频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发现真实自我的人,其实在说自己找到了真奈。
而真奈望着她内心回应(我发现了你)。
个人认为这里堇应该没觉得真奈说的那个人是自己,所以她咬了她的手以示内心小小的失落,也在不久后便向他介绍了男友。
堇的男友和妈妈都在身心上步入了没有堇的新生活,而真奈还会在工作时为她流泪。
一直用“还没找到的朋友”来描述堇的状态,无法接受她已经与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事实。
保留着老旧的手机听她打来的语音留言(直接拿起来就听说明一直充着电反复聆听)。
留言分别来自2009、2010、2011堇头发染回了黑色,提议与男友同居。
年轻时听金属摇滚的店长每日放着并不喜欢的爵士乐,渐渐的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他们都是普通人,选择了社会认可的频道。
搬家时堇将镜头慢慢拉近,留下了真奈脸部的特写镜头,是不舍也是为了回忆。
两人在车上一路无言,进门后真奈含泪看着堇,堇本来只是因为内疚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堇,而当她看到堇哭了后眼泪也瞬间泛出,不得不找借口出门独自哭泣。
我想到这里堇应该已经知道了真奈对自己的感情,本来朋友与男友同居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如果只是好友最多抱怨嗔怪,而不是这样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搬家这里应该是真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堇与男友同居的地方,因为她连堇的房间在哪里都不知道。
双唇之间的距离就像她们的感情一样,堇的离去将它定格在永远无法相触的地方。
饰演真奈的岸井演得很好,与堇对视的眼神道出无尽的思念,或许还有悔恨。
为何她近在眼前时没有吻下去?
最后的动画昭示了导演对死亡的态度,他认为生与死是一种循环,死后我们不过以另一种物理形态继续存在。
而堇化身为一滴雨水孕育了真奈阳台的花,以花的姿态陪在了她身边。
奔向天空 致敬高山奔向天空 回归地面奔向天空 随河流淌日复一日 终归大海
你知不知道,你望向我时,我也看着你
下载了好一段时间没找到机会看,今儿太累八点在沙发睡着了,半夜两点清醒了,就热了杯牛奶盖着毯子窝着打开了这部电影。
好在是这么个环境,不然白天可能无法坚持看完。
很慢热的电影,前一个半小时是真奈视角,日常的生活中穿插回忆里和堇的相处片段。
在真奈眼里堇看起来是个游刃有余的人,自己在人群中拘谨的格格不入。
到真奈休假追寻堇的足迹去到海啸的那片海视角转换为堇视角,在真奈看不见的地方,堇的害羞,和家人相处的压抑,内心的孤独才慢慢展现出来。
什么样的人才会喜欢独自旅行呢,堇就是。
真奈送遗物给堇的家人时,母亲和男友表达堇离开后他们反而觉得更加靠近堇,真奈一脸的不可思议。
堇表面的游刃有余是对周遭虚伪的调频,看似亲切却不容易亲近。
真奈的新领导在让她指导新人时,她也会淡淡一笑,看起来的格格不入只是稍显笨拙。
堇越剪越短的头发是她微弱的反抗。
两次猫咪图案的钱包是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却在分秒间就被冲散。
真奈说遇到了让自己找到自我的人,却不说那个人的名字,在黑暗中握住了堇的手却借着雷声。
两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人,有千回百转的小心翼翼。
开头和结局的动画我很喜欢。
尤其是最后有一个海浪视角,堇随着海浪奔向在岸边的真奈,又随着海浪退去而远离,最后化作雨滴落在真奈的花园。
就像她两一样。
真奈的日常铺叙太多了,串起来太零碎了。
有些人物真的很多余,比如那个提醒真奈有年假并陪她去旅游的同事,就为了提醒别忘了自己有年假?
三星给电影,还有一星给美波和开头结尾的动画。
是那种喜欢对方,对方却只把自己当朋友的感觉。
看的时候我偏执地去寻找蛛丝马迹,寻找她们是互相爱着的证据,但什么才能去证明呢,一点细节,一点举动,一次哭泣,就能证明吗。
到了结尾,走马灯似的闪过生,闪过死,闪过归为大海,大海是她,吹来的风是她,沙沙的叶子也是她,那么去找证据变得不再重要了。
那些短暂的,才是永恒的。
她表面是平静的,没有悲伤没有快乐,连冲突都没有,却让我哭了很多次,平静背后是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说不上来的是含蓄美学,真的很喜欢但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堇为什么会谈男友,因为真奈说有喜欢的人了吗?
逻辑说得通,但是后来堇和真奈同居了一年,难道都看不出真奈并没有喜欢别人吗?
而堇却坚持要离开真奈,要忘掉真奈。
为什么要坚持离开和忘掉啊。
她怕世人的眼光?
并不是这样吧,她在认识真奈的第一天,为了帮真奈解围就说是恋人关系,说明她并不怕。
我不理解。
当然,我不理解的前提在于深信堇像真奈爱她一样爱着真奈。
如果堇没有那么爱,如果堇想要的就是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也希望真奈得到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觉得她们无法永远相爱,无法永远生活呢。
堇和真奈,都是悲观主义者,都是不敢踏出一步的保守主义者,把自己保护得太好,把对方保护得太好,倒也可能是痛苦这个世界可能需要疯子。
一开时因为电影介绍及影评,我也以为不过是日本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但是从电影人物的动作、情节、台词以及最后的动画,这些导演有意的设计中,都能看出绝对不是简单的朋友关系可以概括。
男朋友、妈妈都从堇的死亡中走出来,继续生活。
但女主一直都忘不掉、放不下堇的死亡,堇的生命停在了过去,女主对董的感情也暂停了;亲吻、咬手、欲吻的近在咫尺,听到女主说已经找到助自己寻找自我的人但是要保密时的睫毛颤动;歌谣说是妻子在等待葬身大海的丈夫的寓意、动画中捧脸亲吻的两个女人……这些都能证明二人的关系比所谓的闺蜜更微妙。
当然我偏向于二人的感情状态是无法变得更亲近所以远离,又难以放下所以仍有丝连。
最后的动画也表明人往前走了。
逝去的人成了活着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生者往前奔流。
结尾的动画1
结尾的动画2
结尾的动画3
第一遍看分了三次才看完,实际上如果不是滨边美波,可能中途就放弃了。
但看完后立马又看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硬伤不少,中心表达模糊,结构重复,节奏太慢。
霓虹国不少电影就是这种奇怪别扭的风格,初看冗长沉闷,好在再看,这杯淡淡的茶,也泛起了回味。
通篇下来,湖谷和堇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克制,美好却遗憾。
开头和结尾的动画都以堇的动画入画,以湖谷的真人出画,对应全片中两个人物的一虚一实。
动画在交待堇遇上海啸失踪的时刻,海啸的背景按湖谷听的语音留言最后一次的时间推测,应该是东日本311大地震,感觉在那个时刻,她极有可能是有主观故意地向海而去。
全片很难理解之处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地震这一段,还以为湖谷寻访堇最后的地方,会找到有堇存在过的痕迹联系。
如果并没有联系起来的点,加入这段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
是旅店小姑娘唱的妻子等着葬身海底丈夫的故事,暗扣着湖谷与堇的关系。
还是湖谷通过遇难者家属们的经历,能够正视堇永远不在的事实,开始新的生活?
堇与湖谷的关系,也是有点蒙,既然都是同一个调频了,为什么走不到一起呢?
两个人之间,相对而言,湖谷是更勇敢的一方。
雨夜,堇说会出现一个人能让你做真实的自己,湖谷很开心地转头看堇,说已经有了。
堇追问是谁,湖谷嘴上说保密,马上是有行动的,鼓足勇气去牵堇的手,或许是想告白吧,但正巧一个雷打断,湖谷没能说出口,让堇误会湖谷是害怕打雷。
此时内心在害怕的是堇,她的那句:虽然很可怕,但我们还活着。
是说给以为失去湖谷的自己听的。
各种细节都把堇描述成一个非常渴望做自己的人,她喜欢PUFFY的歌,这个组合的特点就是能做自己; 应聘的公司不让染发,她就不去等等,但她又无法做自己,包括跟湖谷的关系亦如是,其中原因通过电影来看并不是很清晰,也许小说中有交待。
对于两个人的关系,湖谷的一方应该是清楚的,堇的男友应该也是清楚的,当堇说不可能跟她永远都在一起时,男友问为什么不可能?
堇难看的脸色可能是极少数没有假面的时刻。
堇为什么不清楚,或者说为什么拒绝把关系明朗化,并走向下一步,也是交待得不够的地方。
堇的妈妈和男友都说堇很普通,但湖谷很执拗地认为堇是独特的,就象堇同名的植物,非常普通,家家户户都有,但湖谷家庭院里的槿树,对于湖谷而言就是独特的。
堇的本意中,也有短暂的意思,朝生暮陨,在湖谷的生命中很快消失。
但堇又并未远去,化作庭院里的槿树与湖谷相伴。
槿树的第一次出现,是湖谷第一次打开录像机,录像是堇搬家离去的那天,湖谷坐在槿树下,堇走了,槿树还陪着湖谷。
第二次出现是夜里,湖谷听过去堇发的语音信箱。
后面的出现就越来越多了,第三次是湖谷从海边寻访回家,梦中阳光洒满庭院,洒在槿树上,湖谷以为堇的离去是一场梦,堇说再见,湖谷失落中醒来,想去打开录像机看,恍惚中窗外槿树的方向出现了堇,湖谷的思念化作热泪,这也是全片情绪最强烈的重场戏。
当湖谷清醒过来,打开录像机,出现的画面是堇拍的槿树。
动画中与海融为一体的堇化作雨滴回到庭院中的槿树,以及最后湖谷拍录像时的大背景,她呼唤堇:你能听到吗?
窗外槿树的特写,都在一步步加深这种羁绊,永远同在,永不分开。
岸井雪乃和滨边美波的演技也通过本片得到进一步肯定。
霓虹这种文艺戏,角色偏内敛,比大开大放的情绪难拿捏,希望以后两位以后佳作不断。
明白那个人的心意很难,正视自己的心意也很难。
任何时候,面对艰难的生活,都请记得堇对湖谷说那句话吧:你比自己认为的更坚强。
怎么做到用这么明媚的色调讲述那么沉重难过的故事
基本没有什么波澜
太好哭了,评分竟然那么低
面对对方的爱意,从两个视角来展现两位女主角不同的心思和行为。特别是在实现设计下的真奈视角体验了爱而被拒爱而不得的苦痛后,镜头转换视角,我们看到了堇的相对应面。一个个相遇、照顾、分别和眼神都是有情感的。只是那时候的一点担心顾虑和后来的就这样吧的心思,让一些话没能早些说出口。导演真的有在发掘东方内容,这种相对内收的情感描写是有现实意义的。开头结尾两段动画的运用,则是浪漫化处理了悲剧和痛苦,最后是在幸存者的身份下继续下去。
同样是文艺片,有的能看进去,有的看不进去。这部是看不进去的。
岛国女同是离不开男人了是吗 对手戏好少 最后跳海很漂亮 堇死的莫名其妙 老板也死的莫名其妙 可怜远野当备胎
导演真是毫无才华。可谓让人一无所获。
日影偶尔兴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见个这种不明所以的。大概就导演自己把自己感动了。
三星半 有点拖又不够厚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呢
动画加电影的表现形式太惊人了,最后一段令人赞叹。
怎么说呢 拉拉电影。确实不如欧洲人拍得好。
海
难看死了,毫无剧情逻辑,而且两个女主画风很不搭,一个像偶像剧一个像文艺片,感情戏毫无火花。
有点心动啊想到了朝颜
痛苦,看得好痛苦,美女也无法拯救这份痛苦!!不怎么会看到如此贫瘠寡淡无趣的视觉语言表现,充斥着大多的无意义,互文视角所得到的信息竟是没有区别,这两小时时长按3倍速都仍觉得折磨。
美波短发好有昭和少女的气质
听到你喜欢男友的侧颜,所以词语接龙的第一个词是失恋。年少时的隐晦爱意从来不敢说出口,便纠缠在钱包与发圈。试探得到的答案把勇敢也丢掉了,强装说笑都是虚张声势,明明内心正在发生着海啸。酸涩蔓延到眼睛,再倒流进心里,仍不敢告白。用毕业当做离别的借口落荒而逃,藏得太好,所以你无知无觉,我不敢逾越。小猫隐喻了你,歌谣隐喻了我们,多年后才找到了答案,然而已经来不及。蓝色的你终归大海去,蓝色的我会陪伴在你的身边。
看了这导演的两部作品都是在怀念死去的朋友。拍得很真诚,但是冗长得让人打瞌睡,总是在感慨的台词也让人感觉生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啊!
青春伤痛女同电影?还是灾后心理重建电影?唉,搞不懂,跨年夜我这看了个啥
驶向蓝天,终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