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我的家》:幺婶刚生下孩子,需要先给自身补充营养,才能让孩子喝到奶,但她跑遍集市,也没有买到催奶用的排骨。
正好邻居老吴买菜款待亲戚,乐呵呵地拎着排骨从她眼前经过,幺婶赶紧拿钱递到老吴手里,说明自身难处,哀求他把排骨让给自己,就算是从他手里买的。
老吴出于怜悯之心,答应了幺婶的提议。
可妻子吴婶知道后,就没这么淡定了,不顾丈夫阻拦,火速跑进幺婶家兴师问罪,甚至当她的面打翻了下奶用的排骨汤。
站在幺婶的立场,不管是言语间卑躬屈膝,还是行动上以钱换肉,都是为了生存选择的付出,虽然过程尴尬,但比起能活下来,穷人的自尊根本不值一提。
两个孩子是否能靠着老吴的排骨汤,喝到母亲的奶,这才是幺婶真正关心的,于是性格刚强却明事理的幺婶,才会硬着头皮从同样需要排骨的老吴手里,以钱换物。
而见不得她好的吴婶,耍了通威风意气昂扬的离开后,她还要为了两个孩子把排骨捡起来,洗干净一块块艰难的吃掉。
幺婶吃掉的不仅仅是排骨,更是为了孩子能活下来,强行咽下去的羞辱和打击。
而站在吴婶立场,又是不一样的想法:各人自扫门前雪,幺婶家里的孩子是否因缺奶而饿死,这跟他们家有什么关系,所以她很难理解丈夫对旁人的仁慈。
其实除了明哲保身之外,女人间的嫉妒也是作为妻子的吴婶,拦住丈夫对生活困难的幺婶,伸手援助的重要原因。
吴婶的丈夫曾追求过幺婶,吴婶一直对丈夫此事耿耿于怀,这也就造成只要老吴在言行中,透露出对幺婶的善意,吴婶就会变本加厉地针对幺婶。
此外从人性阴暗的角度去分析:吴婶欺负幺婶,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把看不顺眼的人踩在脚底下,那高人一等的迷之成就感。
至于雪中送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吴婶正是由于太过了解幺婶家的情况,才更加喜欢落井下石,简直希望他们彻底活不下去,才能解决自己的心头之恨。
成年人的世界有多恶毒,吴婶就是例子,一句“我就是把排骨给狗吃,也不给你们家这两个丫头片子吃”。
彻底表明了幺婶一家在吴婶心中的地位,穷人在太多人眼里,活得不如一条狗!
当然,吴婶也未尝没有自己的考虑,她担心幺婶受过这一次帮助,日后大事小事时常求助,永无休止。
幺婶家里穷困,孩子又多、丈夫无能,里里外外全靠幺婶操持,谁若是帮了她,很有可能在无形中,给自己惹来难以摆脱的道德绑架,那自己家怎么办?
艰难岁月,像幺婶家那种情况的,面对她上门求助,恐怕雪中送炭的人屈指可数,尖酸刻薄的吴婶才是人间常态。
归根结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穷人走哪儿都会成为被取笑挖苦的对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抨击指责自然是情有可原,但却毫无实际意义。
因为世间大众往往都是自顾不暇的,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世间上没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恨,未曾付出,就不要指望别人的付出。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有温度一些。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同名公众号:南筱读书会
《我的孩子我的家》(以下简称《我》)的故事围绕着幺叔幺婶以及他们的六个性格不同的儿女展开,通过一个普通家庭30年来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巨大变革。
喝多了酒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幺叔被厂里开除了,幺婶一个人扛起了养活全家的艰难的单子,性格强悍中透露着泼辣的她,为了喂养包括婆婆在内的9口人,使劲浑身解数,进厂做工、练摊子、做食品,在家里的生活一点点有了好转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一轮轮风波以及给孩子们心中留下的许多阴影。
43集的亲情戏看起来很重,其实里面也融入了很多历史感颇重年代戏份以及南方家庭的背景怀旧成分,所以让这部戏从情节上看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特别是能吸引到很多同时代环境下长大的中年人的收看。
这部戏的一开场就格外吸引人,幺婶挺着大肚子带着五个孩子跪在厂子门口,引来众多人的围观,更是一开口就满嘴的讽刺和威逼,软硬皆施。
与《闯关东》中温柔贤惠的母亲不同,萨日娜在《我》中扮演了一位烈性母亲,因为丈夫的提早“下岗”,她一个人运用自己身为一个女人的所有本事,想尽办法养家糊口,在家里她要喂养家人,在外面她要努力赚钱做工,同时还要忍受别人的流言蜚语。
与家外人强硬周旋的同时,面对家里人的不信任,幺婶也是默默忍受并继续无保留地爱着他们,在大儿子失手杀人后,她用异常的冷静决定靠抓阄来决定子女们的人生;在大女儿被人陷害声名狼藉时,她拼了命维护女儿的声誉为她洗清罪名;在二女儿与她误会渐生势不两立时,她却为了女儿的尊严而将她越推越远;在丈夫和婆婆中途的背叛时,她维护者自己和孩子的尊严决不妥协。
在她的身上,有着母亲最伟大的无私与坚强,同时,她也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老三儿子被关进监狱的时候,她心里埋下了一生的忏悔和愧疚,再比如用打和骂来教育孩子,存有着一些市井之气和维持生存的手段。
这样的人物设置,丰满而生动,再加上萨日娜的完美诠释,看完之后,观众都会被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而动容。
与气场最强的幺婶比,刘佩琦扮演的幺叔则甘当绿叶,他是一个酗酒成瘾的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基本在家中成为了一个“废人”,六个孩子也是每个人都惹过了不少麻烦,性格迥异。
片中有两个故事桥段非常吸引人,其中一个是家里面老大杀了人,幺婶为了保护他能挣钱,于是让其余孩子抓阄决定去替老大坐监狱的事情,刚开始看到幺婶做决定的时候,观众和孩子们的反应一样都很震惊,甚至有人会质疑这个母亲的做法,但是到了后来,大家就都能体会到幺婶的不容易了,都是亲骨肉谁会忍心随便把一个孩子送进监狱呢,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孩子又多,采取这个办法也实属无奈,看完大家送老三的那段后很多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个桥段很有当年时代的鲜明特征。
还有一个故事,是老六长大后,她在北京上大学,当实习护士,本来有一个男朋友的,但是后来妈妈生病来北京做手术,两个人连给妈妈找个好宾馆的能力都没有,最终男的提出分手了,老六就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土大款,七年之后,她们生活的很幸福,老六也去美国继续深造了。
老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为什么要让她嫁给土大款呢?
后来想了想,土大款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大傻子或者是蛮横狡猾的人,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对老六真心的好,所以最后老六的人生成功了。
并不是说嫁给有钱人是成功的,而是老六是聪明的,重要的就在于她清楚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当初她是不想放弃自己的男朋友的,可是他的男朋友没有上进心没有本事,七年过去了他还在大马路上骑着自行车。
老六的这段故事很能得到现在年轻人的共鸣,是整部戏里最贴近目前80后一批年轻人的生长轨迹,她的选择也很能得到年轻人的认同。
所以,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部戏里观众年龄范围很大,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都能在六个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年龄再长一些的人,则会从幺叔幺婶身上找到共鸣。
这是人物塑造和故事编排非常成功的典型。
这部戏还有一个吸引观众的亮点,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南方家庭的三十年,从环境到布景都有很美好的怀旧气氛: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知青返乡,林家老屋的院子,70年代墙上贴着的电影海报,80年代的收音机,90年代电视里的电视剧,这每一个布景设置包括每一个小细节,都能唤起我们心中对自己那个成长时代的怀念。
通过剧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我们都能总结出不同的深刻的道理,浓缩了许多人的血泪和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成长都躲避不开风雨,而在成长中,面临着身体和灵魂遭到灭顶之灾时,抚慰我们的永远是母亲那慈爱的目光。
《我》这部戏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一位真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角色——幺婶。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后幺叔幺婶成功地把几个孩子养育成人,终于可以携手共渡晚年,这也算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纵观全剧,剧本很扎实,人物很鲜活,叙事节奏略有些拖沓,但是并不影响整个片子的水平,是近年来情节千篇一律的亲情戏之中的新亮点。
特地为这部片子注册这个账号来发表评论的。
不知道谁能从这部片子看出母爱的伟大,看看幺婶把这窝孩子养成什么德性,这些孩子心理不恨才有问题!
老大好好的大学不让读,有病吖,那个年代的大学是公费的吖!!
浪费一个人才,老五音乐天赋最后还是让幺婶给弄没有了,又一人才没了,老三,一个那么屁大的孩子被幺婶弄去抓阄进了牢房,前途没有了!
你这当妈的怎么就忍心,你说你那啥事都干不了的爸就不能顶罪吗?
非得让这么大点的孩子去?
老六想要个正式的名字不停的问幺婶的那片段,我真想问候Tm,你再忙给小孩起个像样的名字会死吖?
幺婶整天咋呼咋呼的充精明,整天不是对小孩呼来喝去,就是对老公呼来喝去,整天说自己为这个家牺牲多少,就这种每天儿女象欠他500w的表情对着孩子,一家人感情能好就问鬼!
标榜自己和老刘绝对清白,谁信?
她自己很清楚老刘要什么,还死皮拜脸的天天和老刘混在一块,让老刘帮这个,借老刘那个。
然后还装出一幅白莲花姿态,结婚娶媳妇就要看丈母娘是啥样的人,这句古话一点都不假,看看幺婶的那几个女儿,哪个不象她?
我父母这辈谁不是经历文革,经历大跃进这些磨难过来的?
谁家没有5、6个姐妹?
谁家孩子会象他们家的?
电视剧最后还非得搞个和谐结尾?
编剧,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母爱伟大?
社会主义好?
总的来说这是个烂片,编剧太烂!!!
这部电视剧改名:一家人坑一家人!
老二(偷衣服)坑老大(杀人),老大(杀人)坑老三(替坐牢),老四(换签)坑老三(替坐牢+抢女友)。
老五坑老公(骗婚骗钱),这部剧的妈妈幺婶坑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一家除了老三没一个正常的,偷盗,骗婚,杀人,替坐牢,出轨,私生子,弃婴,一家子把坏事全干完了。
编剧???
还让唯一正常的老三得癌症死了。
幺婶作为一家之主,永远做出决定,以爱之名。
不许老大上学去上班,让老三替大哥顶罪入狱,老三的青春埋没在狱中,出狱后心理缺乏疏导,不断折磨家人,欺辱青梅竹马的女孩,拆散四弟的婚姻。
老二受刺激,闭门不出,叛逆的老五只身来到深圳,留下痴情的大刚在家独守空城,而这一切一切在发生,幺婶呢?
面对不成器的丈夫(幺叔),被武断的婆婆压榨当供销社老刘不怀好意的勾搭,当小叔子建设默默帮助她时,只要符合她的利益时,她永远是默许的,精致的利已主义。
垃圾,剧中母亲做着各种反人类,三观不正的行为,颠倒黑白,到老公的工厂里闹,逼迫厂长妥协,不愿承担犯错的责任,撒泼耍无赖;不允许一直努力读书,考上大学的老大上大学,理由是要求老大养活这个家、同样当老大杀人时,又让从小有警察梦的老三顶罪坐牢,又毁了老三;对其他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失败,不拿孩子当人,好像是属于她的物品,随意调配,完全是为了满足她在邻居朋友中的尊严。
却每次决定时都表现的很痛苦,仿佛自己是在做好事,自己为了家做很大牺牲;家里人看的时候跟着看了两天,各种毁三观,傻逼剧,傻逼编剧,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报了已经
都说这部剧三观扭曲,确实如此啊,可是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这样的啊,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啊,现在要是把生出来的孩子卖了,第二天就可以进监狱了,可是在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啊。
送养,过继给亲戚什么的简直是比比皆是。
有人当然会想,养不了为什么生那么多,还是那句话,那个年代就是如此,家家不都是有四五六七个孩子。
母亲让老三替老大顶罪,现在看来简直是罪大恶极,但如果用那个年代的眼光去看,也许也是无奈之举吧,,,家里的人总归还是要生活,老大进去了,可能全家都要乞讨为生了(当然,这不代表母亲做的是对的,母亲的做法一定是错的)可怜老三悲惨的一生,其实也挺现实的,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一生命运就是如此不公。
都说老五太过狠心,可是老五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也许长大以后本应该是有名的钢琴家,结果确因为母亲的误会改变一生,改变心性,,,,大哥呢,作为一家老大,又冲动又懦弱,实在不想多说了。
老二确实是太能作妖了,也太缺心眼了。
但是也不是老大杀人的理由,即使是过失杀人。
不然老三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一名警察。
老六是最后的人生赢家。
其实电视剧最后除了命运悲惨的老三,其他人还是都挺圆满的,,,对比现实生活自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现实只会比电视剧里更加残酷。
总的来说就是感觉拍的挺真实的,还是那句话用现在眼光看,就是觉得人物都不正常,完全三观扭曲。
但是那个年代真的这些都在正常不过了,,,,
母鸡也知道爱孩子
绝了。
看了十集目前记住的两个瞬间:1.不让老大上大学,老大在开学前去了趟火车站没走,他妈找到他俩人回家后老大跟他妈说放心吧,我的心已经死了。
他妈一脸心疼的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能帮妈撑起家了”。
2.年夜饭前老二拿买肉的十块钱买了束花,她妈说她自私不顾家里人,她说家里没艺术气息,跟她妈发生争吵后跑到画家家,突然下雨了老二跟画家冲进雨里背海燕找灵感?
看到这么多人在骂,我就放心了,里边的人,全都是自私自利,这样的电视拍出来干什么,怎么过审的。
除了车祸,什么狗血剧情都有了,唯一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穷,就不要生那么多孩子,生的越多,毁的越多,千万别找个喝酒的老公,是要告诉我们,女人就得忍,就得累吗?
什么都得原谅?
,,,,,,,,,,,,,,,,,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0421北影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