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总觉的这种调调的影片到最后总会以生命的爆裂来给给我留下更深的影响,相反的,迎接我的是一片苍穹的蓝。
红色代表一种绝对,对生命态度的绝对,就好比选择失意式的逃避。
对一个坚持将自己的幻想努力用想象改编成现实的人来说,忘记要比什么都来得容易,清空然后重新构建。
女主角彩绘式头发,涂鸦式得脸蛋,永远格格不入的打扮,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
那一幢貌似废弃工厂的建筑物,大概可以被称为寄居地吧,所有装饰的重复,无不压抑着戏里的他们,戏外的我们。
出口——铁轨、天台、地下室……这些是我盾身的处所,但一旦体会到属于人的温存,寂寞展开展开自己无止境欲望,但最终缠住了自己。
影片中她成功了。
曾经的曾经,有人问我,是否会把现实与梦境混淆,我笑了。
又曾经我搞不清楚停课的通知是真是假是,她们笑了。
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笑不出来了……
《式日》很坚固地排列在我最喜欢电影的首位三年了,一直没有变过。
要说原因。
里面的绝望让人感受到生的希望。
没有遇到过这么彻底的绝望。
从里面挣脱出来很难,但就像我们猜得到结局一样。
总有清醒的一天。
我很安静地看完它,那些字字句句仿佛以前就在脑子里演过一样,有亲切和熟悉的感觉,同样的,这个女孩和那些大片的红大片的蓝也让我感觉温暖。
我很安静的看完它,只是中途,我大力地在地上摔碎了一只男人送的杯子,可是我感觉温暖。
感谢B站,大早上的我半梦半醒又刷了遍式日。
看完感慨跟梦旅人的女主线有一点点像的,简单来说都是姐妹矛盾,父母不作为,最后自我解脱的故事。
我还在想导演在式日里写的剧本难道就是梦旅人,后来发现时间不对,式日2000年,梦旅人1996年,感谢B站网友,导演当时真的在写剧本,正是莉莉周。
这两个电影当年都是我的心头好,男主一直陪在神经女主身边这个设定是很香的,但我当时喜欢梦旅人要多一点,因为我觉得浅野忠信相信Chara脑海里的世界设定并跟着各种作,这是奋不顾身的爱情。
大概因为我那时候还在上高中,想法还很中二。
但是!
我现在觉得导演的人设比浅野忠信要香太多了!
绝不是说藤谷文子比岩井俊二会写故事,或者庵野秀明比岩井俊二会拍电影(岩井俊二赛高!
)而是因为导演本身的设定多了旁观者的意味,他知道她是个懦弱的小神经病,在以她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克制的冷静的,陪伴着保护着藤谷,陪她解决前男友的冲突,跟妈妈和解,坚定的告诉她喜欢她,明天还会和她在一起,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带她走出阴影。
这样一个客观冷静,情绪稳定,给足安全感,守着你陪你解决问题的男友设定,简直是中年大妈的终极白月光了好么。
片尾字幕出来的时候 我只跟NB说,我喜欢里面的美指和摄影.NB答 除了岩叔叔不会演戏而僵硬的FACE 其他都挺好.那一年我几乎动过把电影里的场景搬上学校艺术节的念头.当然它被荒弃.时隔许多时光以后,那片巨大的红伞地下室在某个很不靠谱的地方被人重现后,令回忆中的我不得不想.有时候我们渴望戏剧化的人生和场景.却一步步让自己霉变的过程确实很有趣味.面对生活 当你不会做戏 请沉默 或 疯掉.无论是一部电影中不会演戏却当男主角的著名导演还是一个真正走过精神崩溃生活的女人.或是生活中无数在某些时刻演不下去的观众们找不到出口 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容纳我们任性蜗居的"式日"有时候想想 庵野秀名大叔的东西中,令人愤怒而感动的东西是.丫从未想讲述任何一个正规或宏大的东西或任何目的丫只想表现那些渺小并沉默着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组成的东西 足以令人审视自己的时候 想要哭泣.它胜过任何努力吞咽着生活哽咽的表演.让你渴望疯掉这是一部真正的庵野作品不同于动画EVA不同于年份过早被人遗忘的
式日的意思为:1.举行仪式的日子;2.节日,祭日。
整部电影可以看作女主回到现实的仪式,也可以看作痞子走出抑郁和EVA的仪式(和新福音战士很像)。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痞子英雄庵野秀明,此名就说明了观看这部电影一部不省心。
大量的“绫波丽”独白,极其绚烂的画面(很像岩井俊二的《梦旅人》),莫名其妙的镜头,逃避的精神和支离玻碎的肉体。
虽然电影是线性叙事,但是笔者刚看时完全是一头雾水,即使到了结尾还有问题没解释,但是当女主说出自己的生日是12月7日时,一切问题都不重要了。
“梦是现实的延续,现实是梦的终结。
”红与黑所象征的是异常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肉体状态。
女主不正常,特别是人头占满屏幕的镜头尤为明显,这也暗示了女主混乱的自我认同。
母亲更爱姐姐,所以自己是姐姐;自己总是一个人,所以要占有一切;害怕被抛弃,所以先抛弃他人,先物化他人,女主很像或者说她就是是明日香。
当下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最开始男女主的关系是假性亲密关系,他们最开始并不相爱只是在模仿爱,所以男主感到烦躁,女主则投射认同认为男主讨厌自己,其实一直是女主自己讨厌自己。
不爱自己的人,不会爱他人,也不认为他人会爱自己,于是出现笔者最爱的情节,男主一步又一步用“喜欢你”接近女主(碇真嗣补完既视感),女主则在爱与恐惧中找到了平衡。
人的本质不是物质实在而是人际关系,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
笔者本以为看痞子作品不会哭的,但是女主与她母亲袒露真心的时候,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悲的是只要生下孩子的人就能当父母。
女主在“发疯”的时候要想一想现实中还有多少人正在“发疯”,多少人将要“发疯”,逃避现实固然不好,可现实又让人“发疯”。
现实主义下的客观理性不是理性,它在剥除爱与共情,得利者不在乎失利者的痛苦,他们只想淹没失利者的话语来证明自身的正确。
因为失利者失去了话语权,所以就算是呻吟也是无声的,可能只有幸运的人才可以遇见那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吧。
午夜两点看午夜场,起初以为是严井埋藏起来的一个旧片,花了两个小时看完,过程中偶尔有些走思。
其实整个片子充斥着很多我喜欢的符号,例如铁轨,例如铺天盖地的红色,例如偶尔摇曳的镜头和贴满照片的墙壁,自闭症少女幻想杀死母亲或者杀死自己。
如果写小说,这些元素可以很好地组成支离破碎的情节而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情绪文学,如果我十七岁,或者我也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的我无比忧伤无比矫情,这个片子恰巧可以填补内心自以为是的孤独空洞。
对比起来,它略显粗糙,远远不如严井的《梦旅人》描述具有某种心理暗疾的少女表达得更加流畅通澈,没有过于复杂累赘的心理描述,反而会让整个片子的基调都清亮一些。
《式日》里少女无数遍地问,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答案永远是她的生日,而她的生日也被无数次地向后拖延,一个躲避自己过往的女孩,常常在悲伤中浸泡得回不过神来。
她心里的黑暗,可能是潜藏在每个出生于80年代后的孩子心中常常出现的孤独情节,有很多幻想,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惧怕。
但是这些情绪埋藏在我们心里,最好永远也不要暴露出来,爸爸病了妈妈病了,而我病得更厉害。
我中学的时候,似乎也曾经这么想过。
这样看来,这部电影又多少流露出一些真诚来,据说电影的剧本出自21岁的女主角之手,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原谅。
值得一提的是严井俊二的出演,他完全符合我通过触摸他电影脉搏而感知到的他的形象,有些木讷,情绪化,不善言辞,站在任何情节之中都仿佛旁观者,这可能是作为电影导演而渐渐磨练出来的一种气质。
还有片尾的歌还蛮好听的。
式日我看过了,仅此而已。
He told me I am useless she told me my face makes her mad but I am still to cloing nothing and I feel empty waiting for someone to told me I know nobody is coming he told me to die she told me to see nothing.深夜看《式日》,想起吴江涛的画,那一种深切孤独和寂寞形成并造就的自我,再没有多余的位置去关注和容纳外界,或者说根本不愿也不想容纳外界,即使内心如何如何地渴望。
“明天是什么日子?
”“明天是你的生日。
”你的生日只不过是一场仪式,
特意去查了“明天我生日”的日语翻译。
《式日》,很特别的名字,朋友很早推荐过。
今天才看,看到一半,突然觉得男主角眼熟,才记起,原来是岩井俊二。
啊,我很想写,但是我写不出来。
我必须重新再看一遍再继续写。
我也要我的救赎,其实影片没有放大,女孩的病态和情绪的纠结,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懂得。
所以我写不出,我得消化。
岩井俊二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太爱这样的片儿了。
式日:在古日本语当中,举行仪式的那天被称为“式日”(Shikijitus)。
庵野秀明,岩井俊二,原作小说《逃避梦》的作者藤谷文子,两千年,一部叫做《式日》的喃喃细语。
镜头在跳动中保持着原本的固定和停留,火车经过前叮叮的响声,黑底白字的倒数,我笑了,庵野永恒的风格。
一只红色的蝴蝶和一身黑衣的男人,相逢在后工业时代荒凉无比的铁轨之上,无限延伸,汇聚分离。
电影中的女声独白吐出第一个音符,就让我心跳加速,林原惠美的声音,绝对错不了。
你知道吗?
明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不想一个人度过,于是蝴蝶和男人一起开始倒数。
一天两天,晴天雨天,生者死者,像符号一样从背景中剥离出来的两人,继续着明天是我的生日的痴痴梦语。
一个是在家庭里受尽伤害的脆弱敏感神经质的女孩,一个是事业陷入瓶颈的失意导演,两个人嬉戏争吵厌倦挣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却又鲜艳美丽的让人心碎,女孩守着自己的世界不肯走出,男人幻想自己是天使能够带来救赎,男人要为女孩拍一部电影,自己最终也走进了胶片,抑或爱情是光明的,因为最后它拯救了一切。
一把红色的伞溺死在雨天等待着彼岸的救赎 父亲,母亲,家人,是女孩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联系,对于一个孱弱的敏感如同玻璃的灵魂,被抛弃就是她最初的恐惧和最初的罪,她得不到称赞,只有被要求更多,她害怕被抛弃,却在灵魂上离得更远。
家庭是孩子形成最初人格的环境,每个人对此都应该有着真切的体会,一个破碎的家庭、易怒暴躁的母亲和一个无比优秀的姐姐,对于一只需要在天台上才能确定自己存在的脆弱的蝴蝶是怎样的压力和伤害。
无法沟通的心灵,尽管有着血缘的联系,心之壁的强大仍旧让所有人的距离不断的拉开,在厚重的壁垒面前,退却,逃避,消失……七层楼的拥有蓝天和地下的密室,红色的电话白色的床蓝色的吉他,这是属于女孩自己的世界,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世界上所有快乐的人最终都要双眼沮丧的行走”。
其实想得到的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点点的爱,可是就像一只箭猪,就算想把自己的温暖传给对方,但当它接近对方,身上的刺就会令对方受到伤害。
于是虚构自己只剩下孤单一人,因为孤单,所以不必再付出注定要以伤害来回报的感情。
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感情都变得如此脆弱,打着孤独的借口,把自己封闭在墙的后面,熄灭了灯,遮住了阳光,蜷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只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
逃避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可是如果逃得开,她为什么还是无法成眠?
如果逃得开,为什么明天才是我的生日?
还在等待,她需要一扇门,墙上的一扇门,眼前这个黑衣的男人,会是她的天使。
两条铁轨相交的时候击碎末世的恐惧和孤独 她说喜欢铁轨因为两条铁轨从来不会相交,可是不同轨道的铁轨竟会轻易的有了交集。
落寞的导演在他阴暗的岁月中看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阳光,一只令他心动心疼心碎的蝴蝶,使他站在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拯救,去做一个天使。
他陪她度过每一个明天的生日,他珍惜着她,包容着她,直到厌倦了她的歇斯底里,因为他,做不了一辈子的天使,他要为她打开那扇门,打开心扉的门。
在她挣扎的时候抱住她,在她逃开的时候握住她,喜欢一个人,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多么深奥的大道理,只需相信,爱能拯救一切。
与他生活的明天,她一点点的变化,依赖他的怀抱,能够在夜晚来临的时候睡去,想用尽一切手段把他留在身边,原本符号般空洞的生活鲜活了起来,镜头记录下的每个瞬间也是她最流连的回忆。
与母亲对面时的怒吼让她打破了最后的心结,打开了门之后的墙轰然倒地,尽管还是会有伤害,尽管还有很多扇门需要开启,可是她,变勇敢了,勇敢的付出,勇敢的受伤,勇敢的爬起,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今天就是我的生日,倒数结束了,生命可以重新计时,拂起生命上的灰尘,会发现它在闪耀水晶般的光彩,如此耀眼,如此绚烂。
后EVA时代的庵野秀明带给后EVA时代人们的狂想 尽管庵野自己可能不承认,但是和他的上一部电影《Love & Pop》一样,《式日》里我也看到了太多的EVA的痕迹,或者是和我一样,他的身上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EVA标签。
意识流和表现主义已经被他使用的十分纯熟,那些闪过的场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喜欢极了他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时候使用的那些看似无关画面的拼接,其实每一幅都有着他小心翼翼的用意,每一个镜头的静止拉伸和移动,每一个唯美的景致和跳动的世界,都让我享受着回忆EVA的兴奋,主题上亦在延续伤害,逃避,罪恶,救赎,和爱。
就像他以往所做的一样,执迷于生活中每个牵动情绪的细节,慢慢把它们剪贴成一个孤独者渴望获得爱的自白,其实庵野仍是心怀阳光的,无论是真治还是这只脆弱的蝴蝶,他们最后全都破茧而出,走出了自己狭小的世界,感受到了外面的阳光,不管以后的岁月如何,他们已经都得到了重生。
逃避所以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能吗?
鱼头
若在早些年看这片子,我或许会故意忽略它的装相而佯言收获了对疏离感的认知。但如今我贼了,受了罪还夸人好的事是不干了。2-
虽然是岩井参演的片,但不是岩井的风格,主题略显肤浅.
式日 岩井俊二 庵野秀明 青春 文艺
什么?还是庵野秀明导的!
庵野大神……您老还是继续拍新EVA的好 = = 意识流太吞噬偶们幼小滴心灵了。。。
岩井大神主演,老是觉得他没有放得开,一给到他的近景别就不自觉地让人有点出戏哈哈哈哈。不过拍得还挺有想象力的。
唉……让我说什么好呢……
一直以为是俊二拍的,原来不是~
双向情感障碍,全都是
这种风格,这种色彩,这种压抑,是在无力承担···
被用此种语言描述的疯癫不是真正的疯癫:)
明天 是你的节日/ 那么 今天就是对往生的告别
总有那么个时候,我们渴望被爱,总有那么个时候,我们希望逃离现实,总有那么个时候,我们在生死间挣扎。
看得我完全迷糊了
这么年轻的女孩能写出来什么 这样就很不错了 只是当我们十八岁更容易诠释完美
心想自己已经不需要未来什么的了!这里是 神秘的 二楼!庵野真人也不差嘛铁道 工厂 雨和伞 凌乱却又给人带来一股不明确的力量有好些电影看时总觉得混乱 不知所云 可是总能莫名给我带来一种情绪 我的分数 当然是献给这种情绪的
庵野恋物癖的志高提现,排满了各种他自己喜欢的东西(电线杆、铁道、老电车、工厂、电话等等),并且把这些东西拍地极美,体现出庵野天才的画面设计和镜头感。剧情方面,像是EOE的变奏——如何接纳一个对自己而言完全陌生的人。“他”一方面想理解主体的“她”,一方面又通过摄影把“她”客体化。而“她”一方面想展现自己的主体,一方面担心“他”会污染和摧毁这个主体。而直到最后“母亲”登场,“她”才意识到原来最亲近的人也是自私的,也根本不尊重“她”的主体。最后只能接纳这个残酷现实,口中的生日从“明天”变成了“今天”。大概是一个香党狂喜的故事吧。
挺俗气的,美丽的破碎少女与不得志的中年男人。。。。。。。。。。。画面很美,空境/废墟爱好者狂喜。情节又淡又俗,没必要看,直接看单独看藤谷文子cut欣赏美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