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中对小人物的聚焦,以贫民百姓的苦难和愚昧所构筑的脉络,成为了《我不是王毛》的黑马所在,电影透过主人公三次的逃兵历程,巧妙将黑色幽默以极具艺术性的电影表达,并透过黑白影像形成了独出机杼的魅力。
全程朴实亲切的河南方言,人性、丑与恶,刻画的淋漓尽致。
很多小细节刻画的非常棒!
全片最后的2分钟彩色镜头可能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的观影情绪而虚构了一个完美且寓意的结局,而正是这2分钟让我看得最揪心,在民族侵略的年代,老实善良的人最后都死了,哪怕连狗仗人势偷奸耍滑的投靠日本人的杨三儿也为了保护信儿徒手握住日本人的刺刀而被剖腹惨死,每个角色都恨不起来。
狗剩虽然在国军和伪军中劣迹斑斑成了逃兵,但在新四军指导员BUFF光环的加成下,也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一部好电影就是看完能影响你的心情,你的思绪,你的心里会很难过。
其实想给四星,但是觉得也许评分高了,看的人就多些。
这剧也许还有瑕疵,可是真的值得鼓励,先说演员,四年前看请你原谅我,暂不提爱上吴秀波,片子至今还在电脑里存着。
要说的是,大眼睛的天爸罗京民和绕着天哥跑的机关子弟王大治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想到这部剧里又见到了他两合作。
因为董洁,因为外貌,被黑的很惨的王大治,演技真的是没的说,也有可能是人物形象符合他,小眼睛小嘴,演出了人物的那股子倔劲儿。
罗京民就更不用说了,儿子被日本人打死时,听到枪响,不敢抬头,怀着侥幸和不可置信,恐慌的双眼不能再有戏。
全剧黑白,镜头摇晃,气氛压抑,前半段有一些细小的笑点,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总是在不安,后半段直接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美好撕裂给观众看,傻子王毛戏份不多,但他死的时候,眼泪跟着就下来了。
杏儿话不多,大部分是个有点忧伤的羞涩少女,在决定要嫁给狗剩之后,两人坐着聊天,说的话又让人觉得淳朴可爱,很真实,一点都不跳戏。
杨三也让人恨不起来,像他对狗剩说的,你和我一起长大,相信我的人品。
他蛮横又软弱,大部分时间都在憋坏水但善良也曾一闪而现。
作为悲剧的引信,他错在太无知,没有认识到日军的残暴,浑浑噩噩,死到临头才醒悟。
最后有个问题,狗剩是因为借挑灯笼去送情报才延误回村,导致一家惨死吗?
国产,抗日,战争...的标签,几乎全部黑白的色调,毫无卖点的片名,还有这分不清是孙楠还是杨臣刚,绯闻比作品更红的男主——王大治!
(图片来源:网易号 四月娱乐说)这些标签组成了这部——《我不是王毛》。
最初听到这部电影时,我内心是拒绝的。
直到把影片完整看完,才由衷地认为,和其他抗日题材的影片相比,本片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片是赵小溪执导,投资270万,历时26天拍摄的小成本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赚钱娶漂亮媳妇的单纯愿望的青年,一群自私自利,趋炎附势又安于现状的乡民,在日军侵略的大环境背景下,上演的一出注定悲剧的群戏。
在见识了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样辣眼睛的操作后,观众对于近些年的抗日题材作品已经谈之皱眉了。
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下,本片的题材本身就不太讨喜。
但导演偏偏迎难而上,剑走偏锋。
01 脱离了光环的男主角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本片的主角既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也没有什么优秀的出身,就是一个朴实的小青年狗剩儿,长相中等偏下,却向往着娶到方圆百里的人都想睡的村花杏儿。
成人——赚钱——盖房子——娶媳妇,这是一个淳朴农民最简单最普通的愿望,这样一种人物设定直接让主角脱离的高大全的光环,而变得平易近人,有血有肉。
02 善恶美丑交织的群像围绕在主角周围的,是一群在困苦与压迫中挣扎,却又各怀心思的村民的群像:如杏儿的父亲,作为一个酿酒的老板,他既有商人的精明算计,又有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他对男主人公这个干儿子,可以说并不薄待,下山回来后依旧收留他。
但是当担心自己的傻儿子去战场送死时,他马上想到让狗剩儿去顶替。
杨三到他家敲竹杠时,明知要大赔一笔,商人本性的他还是不忘和杨三讨价还价一番。
为了保住儿子,狗剩儿提出要娶杏儿作为参军的条件时,老王头一口答应,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览无余。
但是当日本人闯到家里时,明知寡不敌众的他却为了维护“家”的存在做最后的抗争。
再如狗剩儿的头号情敌杨三。
作为乡公所的所长,杨三有着鲜明的仗势欺人,以公谋私的嘴脸。
为了娶到杏儿,他利用身份之便,以王毛的性命要挟老王头答应婚事。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狗剩儿,杨三抓住一切机会羞辱他,甚至为了彻底除掉他,想方设法让他去战场送死。
但是朴实的本性让他守住了杀人的底线,当发现日本人的根本目的是要杀掉杏儿一家人时,他还是用一己之力做出了螳臂当车的牺牲。
还有虽然脑袋不灵光,但是对狗剩儿言听计从,对杨三异常厌恶,对日寇深恶痛绝的杏儿的哥哥王毛;胆小爱显摆,却又单纯的战友毛小二;文弱却细心,特别准许王毛解决家事的新四军指导员...这些人物虽然出场不多,台词不多,但是每一段简短的情节都折射了人物的不同侧面,构成了一个个鲜活而又立体的形象。
03 张弛有度的黑色幽默虽然是抗日题材的影片,但本片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悲壮的气氛,也没有特别突出家国仇恨,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轻喜剧。
狗剩儿少林寺学艺十年,没习得任何功夫法门,却练就三点一线的神枪法。
询问习得的原因,他说因为他师父经常三点一线偷看对面尼姑晾衣服,而他则三点一线偷看练功。
狗剩儿每次去参军都是为了赚钱,周围的人每次送他上战场都是报着有去无回,甚至人死了还能领到抚恤金的心态。
但每次狗剩儿都能死里逃生,枪林弹雨中总能全身而退。
虽然拥有百发百中的枪法,但是狗剩儿在战场上却从来不积极作战,甚至三次逃回家中,他参军的目的单纯是为了那几个铜板。
还有征兵的队长侯七,他从一开始就瞧不上狗剩儿,处处针对他,但是每次阴差阳错又总能碰上这个冤家,俩人几次参军就这样在打打闹闹中同生共死过来。
本片是16年上映的,如今也过去三个年头了,就像注定平凡的片名,电影如今也只是在小群体中流传着。
有人说从《我不是王毛》中隐隐约约总好像看到了《鬼子来了》,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注定会被遗忘的电影。
但有着八一制片厂根正苗红的加持,有着大于票房无数倍的口碑,这样的电影,也不能单纯以成功或失败来定性吧...毕竟,拍电影的人也罢,看电影的人也好,总会有些名利以外的因素在吧!
好的故事在合情合理,“合情”在体察人情,“合理”在深入事理。
大处讲,国军、伪军到共军的服役历程,我们的底层民众向来习惯了逆来顺受,有钱就干;小处讲,盖瓦房娶媳妇是我辈底层民众的一贯理想,再宏大的场面说教都无用。
地道的河南话自带喜剧效果,自然让人寓庄于谐,哭笑不得。
所有人物行为都合乎人物本身,所有剧情推动靠的就是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不得已。
为三间瓦房,娶个漂亮媳妇,主角愿意卖身、当逃兵、偷战利品;为存续后代,自私贪财的干爹让儿子顶命;因贪图美色,村无赖使奸耍滑,坏招使尽。
故事,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简单、意外且具体,故经久难忘。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练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没爹没娘没人做主,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娶到干爹干妈的亲闺女,只缺20块大洋盖三间瓦房。
以往战争题材主角多有光环加持,要么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要么拥有满点的技能,如《红色》;最不第,也得拥有亿万人难有的好运气,如《活着》。
可是,由王大治饰演的男主狗剩,无论是窝囊的性格,还是习惯性做逃兵的劣根性,到酷似杨臣刚的颜值,都让人无法直视。
这样的人如何娶到“方圆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儿”?
又如何成为抗日英雄?
这是个极度考验编剧能力的人物设定。
所以有观众调侃:“没看清,我还以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
”说实话,我也是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去看的。
看完后却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没打算教育我,它用黑白的反差色调讲述一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
它讲述的是在战争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却不可得的困境。
片中人物的一切动机,只因为最基本的欲望——“活着”“娶媳妇”“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每个人物都有私欲,有血有肉,主角也会从敌人嘴里拔出金牙;汉奸也会在同胞受难时良心觉悟,挡上一刀;面对二选一的征兵,还是让干儿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结束,我们也不能说主角成为了一个“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运为他安排的道路。
本片影像中的中国农村,农民们淳朴但安于现状,他们被诸多势力欺压了太久,形成的秉性是温顺忍让。
只要不被打死,谁都可以做他们的王。
这在电影《鬼子来了》中我们也曾看到过。
它是真实的,自省的,不加粉饰的,也是本片可贵之处。
在片中,“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这个理念被喜剧性地由唐僧般的指导员口中说出,但并未因此改变主角的行动方向。
这是编剧处理的妙处所在——在那个自给自足,封闭尚未开化的时期,“爱国”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理念。
真正能使狗剩燃起复仇怒火的,还是全家人被杀害这件他意料之外的结果。
只有在身家性命切实地受到伤害时,才能真正懂得一些道理,即使为时已晚。
故事整体基调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
在剧场大笑过后,让我们又一次回忆起那些不可忘却的耻辱。
这些耻辱不仅来源于曾经的积贫积弱,敌方的禽兽行径,更有国人对国人的欺瞒、金钱考验下人性的卑劣。
敢说实话的电影很难得,反思民族劣根性一点都不让人难为情。
相反,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曾经的耻辱,甚至粉饰过去的失败,将它改头换面,变成勋章挂在胸前。
难得的一部好剧。
电影绝大部分是黑白色,只有最后的结局是彩色,而黑白的是现实,彩色为虚幻。
狗剩为了四块大洋连续参兵三次,目的是盖三间瓦房娶杏儿,但最后一次加入的是新四军,没有大洋。
在新四军的带领下,他逐渐懂得了民族意识。
之后他接受命令回家探明敌情,同时也解决自己的心事。
于是,狗剩为了杏儿拉响手榴弹的那一刻,杏儿终于爱上了他,幸亏手榴弹是假货,狗剩没死成。
柳三一直想把杏儿占为己有,他撺掇日本人搜寻作为新四军的狗剩,却没想到害死了狗剩一家人,杏儿也被凌辱至死,虽然最后柳三也因为救杏儿而死,但他也是罪魁祸首。
狗剩报告新四军后挑着灯笼想要回来娶媳妇,发现惨剧后,神色麻木,一个人去日本鬼子的根据地报仇,虽然最后一巴掌拍死了军官,新四军姗姗来迟收拾残局,但狗剩死了。
电影前面是喜剧,后面是悲剧,我想如果导演想要拍的更真实一些,那么狗剩去报仇甚至一个人也杀不了就被乱抢打死,那这样就太悲伤了。
彩色的结局里,狗剩牵了牵杏儿的手,跑向了新四军的队伍,虽然是虚幻,但是充满了希望。
还可以,三次参军,最初参军目的都是为了大洋。
第一次打鬼子是尽力打了,奈何实力差太多,最后被迫当逃兵。
第二次参了汉奸军,果断当逃兵。
第三次参了新四军,也想着当逃兵,这里确实无法理解,可能为了描述狗剩内心的转变吧,但第一次并没有如此果断当逃兵,因为是打鬼子,但这第三次最开始咋还是果断当逃兵?
一定要解释可能是感受到前两次逃兵的好处?
也可能最后鬼子杀了亲近的人,才开始真正鬼子的可恶,现实也确实有许多这种人,当痛没痛到自己身上时,就会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想法会极其二极管。
如同杨三,带鬼子去抓狗剩,结果鬼子一枪把王毛杀了,杨三直接懵了,开始说太君他们一家是好人,最后为了救心爱的女人也不怕送人头。
结合当下,这种愚蠢依旧如此多,不过形式换了罢。
一、剧情1、我不是王毛,我是狗剩。
2、战乱和饥荒中我失去生母,幸得遇见干娘,视如己出。
干大不待见我,驱我去少林习武。
3、十年少林,我每天都想学真本事,可师傅总说我六根不净,不愿教我习武,只叫我每日挑水。
4、逃回林河,偷窥杏儿妹子被他傻弟王毛发现,没认出是我,挨了一顿胖揍。
干娘见我欣喜为我接风,席上杨瘪三挑衅戏我展示在少林学到的本事,舞弄了一番假把式,少不了一阵冷嘲热讽,却意外发现自己挑了十年水的右手居然能够使出神力。
5、干大迷信,不愿把过世的王大毛从户口中踢出,世事弄人,非独子家庭都要被征至孙殿英的部队抗日。
名义上叫抗日,可是每个人只发三颗子弹,却要对抗鬼子的飞机大炮,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是去挨枪子。
王毛是个傻子,上战场绝对十死无生,干大怂恿干娘让我替王毛当兵,为报干娘的恩情我愿意去。
我打小就喜欢杏儿,我知道杏儿心里也有我,可是干大一心就想让他嫁一户大户人家。
如此一去,生死无料,我也大着胆子问干大:“以前承诺三间瓦房(二十块大洋)就能娶杏儿,算不算话?”干大为了让我甘心替王毛当兵,同时心里也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也就随声和了下来。
6、从此,我就是WangMao。
7、在少林我修得两个本事,一个是如炬的眼力,一个是巨大的臂力。
三颗子弹我干掉两个鬼子,尸横遍野无处可逃,我装死人躲过一劫,又逃回了林河。
8、我参加过汉奸皇协军,但我知道当汉奸可耻。
9、新四军让我明白没有国家这个大家,就没有小家。
10、我与鬼子同归于尽。
这就是我的一生二、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1、模糊记得姜文好像说过:“电影应该是家长里短之上的一种梦想,需要非分的东西才行”。
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里面,王大治饰演的主角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炼得一掌神力和一双慧眼,三次当兵每次都能在枪林弹雨中如意穿行,仿佛子弹都躲着他一样。
因此整部电影仿佛笼罩在一股传奇的色彩,如果主角第一次上战场就“正常”牺牲,那也就没有后面的剧情了。
所以主角身上有这部电影里面非分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说的主角光环。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带着主角光环,脱离现实环境,那么这个作品顶多只能算得上意淫爽作,很难完成严肃主题升华。
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不是简单意义的爽片,主角充满传奇色彩,但是其余的角色都十分符合角色设定,就连女主杏儿虽然很美,但是美得很真实,美得很贴切当时时空环境,没有任何突兀。
主角狗剩虽然有特殊技能和主角光环加持,但是他的每一步心路历程都十分真实和贴切,没有太多假大空的东西,都是在完全符合逻辑的情形下推进的。
2、电影台词不多,很多表达都是通过镜头语言在传递,很多画面诙谐,很多画面震撼。
摄影是王岩。
3、剪辑很好,比如在个狗剩接风宴上,快进的乡亲吃相;狗剩倒挂金钩,掉下来的一刹那剪辑到日本敌机投放炸弹;狗剩刚回来的时候,偷看杏儿时支撑的扁担呼应后面介绍狗蛋十年在少林担水的经历;整部电影的剪辑非常有趣。
4、第一次参军主要是为了报答干娘的养育之恩 5、第二次参军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愿意为了杏儿舍身求爱6、第三次参军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尊严7、和平的意义 杨三很坏,为了能够娶到杏儿,什么下作的办法都会用上,做人也基本没有什么底线。
可是他最多是坏,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是残酷,冷血的残酷。
日本人只允许所有人跪着,只要有人敢站起来,不管是不是傻子,枪毙。
奸淫掳掠,无恶不做。
这部电影确实会让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和平的意义。
狗剩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只因为青春年华看了一眼她,就不愿醒。
有了她便有了一切,月亮上、太阳上都是她。
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朴素,满足他,他就愿意拼命。
对他来说这是爱情故事,而对老爹一家来说这是生存故事。
政权几番轮替,老爹要在夹缝里生存,酿酒是生意、领养儿子是生意、卖儿子是生意、卖女儿也是生意,但这些生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活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会偷偷藏个镰刀,愤怒藏不住的时候也会拿着镰刀想反抗,即使他知道会没命。
老妈讲的是个母爱故事。
每每看到狗剩回来都喜不自胜,拿出好吃的,安顿好他,满眼的慈母温柔,平淡却幸福。
对杨三来说,这是一个蝇营狗苟、左右逢源的故事。
他得意洋洋于自己所长的身份,对村民巧取豪夺,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坏事做尽,尖酸狡猾,但最后也展示了人性的微光。
他们其实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但对新四军指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唤醒国人的故事。
指导员一直在用真情实意唤醒人们的家国情怀,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人一起重整破碎河山,让每个普通人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确实是相当不错的影片。
简单的说就是王毛想娶他干大家美若天仙的女儿杏儿,为了达到未来丈人三件瓦房的目标,他几次参军挣大洋的故事。
还是最经典的五W一H的模式。
学科都是相通的呢。
片中的黑色幽默做的很棒。
让人发笑的同时还思考很多。
其中一些杂耍式的片段也很有趣,比如狗剩锯茅厕木板的那一段,配的音乐很讲究;又比如几次跑回家的状态,都是有慢动作,然后讲究的音乐配合。
喝醉了把自己挂在树上睡着了也是脑洞大开。
在酒仓的几场戏也很有意思,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透,也体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人心的恍惚困顿。
片头以伪军开始,心里还一惊。
后面回到新四军上也就放心了。
那个政委讲话的方式相当讲究,这种刻意的设置,教科书朗诵般的语调,说着千篇一律的抗战经典语句,很有意味,做出了新意。
最后杨三带日军闯进王家小院的一段太震撼了,甚于其他的战争、爆炸场面。
就是那么没来由的就杀人了,没有丝毫犹豫,已经麻木了。
一条命接一条命,就那么一瞬间没了。
杨三那不可思议的惊恐状态很到位,他才意识到事情不会按他期望的发展,事情闹大发了,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任何尝试都成了枉费,最终也丢了自己的性命。
跑偏的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抗战戏总是有拷问八路军在哪儿的桥段?
他们会隐身吗老也让人找不着?
为了保护八路军而牺牲老百姓是怎么个意思呢,八路军不就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吗?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吧。
都是战争带来这些悲剧,所以所有的战争片最终的主旨都在于反战吧,希望世界和平。
情节没有太多新鲜,通过一个专业逃兵,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转变,鬼子带兵抓人的情节,基本可以快进忽视(导演就不能用一种新鲜一点的手法)。情节铺垫也过于简单,人物表演也缺乏张力另外,将彩色直接转换成黑白,简直是对黑白电影的侮辱
能接近《鬼子来了》的高度
王大治真绝了 演艺圈的一股泥石流
很不错。前面很多地方很好笑,从狗剩结婚就猜到要悲剧了。哎。三星半
电影频道放的,战争场面剪有老纪录片的片段,河南话老难听了,前面也没笑点,还是黑白片,老难看了。
看网上评论讲的多么传神...看了觉得一般吧。
难得看到如此滑稽的国产战争片,只是此前一味营造的喜剧氛围让我一度以为会是快乐结局,谁料最后编导还是话锋一转地悲剧收场(私以为狗剩结婚不成反家破人亡缺乏逻辑,个人也不甚喜欢)。幽默风趣的笑点虽然稍显刻意又缺乏合理性,但却把我逗得频频发笑。…镜头过于琐碎,剪辑好些亮点…值得推荐之作。
出乎意料的好看
我是狗剩
糟了!惊现俄罗斯影帝!感觉王大治要成为话题人物,要火!
王大治有着那种让你不顾一切想给电影减分的颜值
我擦评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一部假电影
一开始还有点意思,看了一半就是花式洗脑
没什么意思。
这是多少人给刷到了8分?根本算不上喜剧轻喜剧最多了!而且标题与故事内容严重跑偏。我还是特意看得豆瓣8分才下决心看下去的!基本上一半以后都得快进。故事也不够深刻,新四军和现代警察一样,都的是最后了才出现是吧?反正谁看谁后悔!
不黑色,不幽默,烂片。
喜头悲尾,英雄升华,"王毛"逃了,狗剩没有。部分情节,这么不跟观众见外也是不必,真的不想看小伙儿褪了裤子方便…
一部具有《鬼子来了》野心的抗日片,独特的平民视角重现抗日场景,总觉得哪里有种说不出的别扭,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着力之处。
天啦嚕,我竟然覺得這電影真不錯。好喜歡乾娘··
荒诞的黑色幽默,还可以,能看出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