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之名震慑诸位文 调反唱唱一个当代俄罗斯少年对《圣经》痴迷,他把宗教狂热带入了校园。
这不免让人想起[苦路十四站]中为弟弟献祭的德国少女玛利亚,这两人看起来得了同样的病,都视《圣经》为唯一指令。
但两人的症状却不同,玛利亚是用这些严酷的教条来约束自己,顶多算个愚圣。
但韦尼亚明却用来约束他人,与其说他是上帝的门徒,不如说是一个善于利用权威思想控制他人的“学生”。
所以说[门徒]并不是反基督电影,没有必要仔细研究那些对于《圣经》的引用,因为宗教在片中只是作为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的代名词,并不代表它自身。
曾控制战斗民族数个世纪的宗教意识形态已经逐渐失去了信徒,它与当代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愚昧而可笑的错位。
韦尼亚明的母亲、学校领导、周围同学起初都嘲笑他的神经质。
但可惜的是,“清醒”只存在了25分钟,在此之后,大家都被那些引用自《圣经》的古老戒律震慑住了。
他的单身母亲开始求助于神父,学校的领导开会讨论在游泳课上穿比基尼真的是“淫邪”的吗?
因为害怕受“末日的审判”,学校采纳了韦尼亚明的观点——游泳课上女生只能穿连体泳衣,韦尼亚明和他的《圣经》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苦路十四站]中玛丽亚的狂热来自于她那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家庭,韦尼亚明变得疯狂的成因却没有解释,不过这缺失的前史并不是重点。
当这个男孩在黑板上为自己画上一道圣光,他象征性的给格里沙洒圣水以及接受门徒时,这一系列行为足以说明,因为与上帝站在一起,因为深信这个古老却依旧可以拿出来“吓唬人”的意识形态,韦尼亚明非常享受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为了当上“救世主”,韦尼亚明选了一个渴望被“拯救”的残疾男孩格里沙作为自己的追随者。
这个可怜的男孩比常人更轻易“攻陷”,因为他是个弱者,经常被班里人欺负,无人可交心,一旦韦尼亚明与他接近,他便发了疯的对韦尼亚明的话深信不疑,他以为韦尼亚明口中的上帝可以让他的腿恢复正常。
片中有这么一段,老师伊琳娜里沃夫娜在路上偶遇坐摩托车不戴头盔的格里沙,她提醒格里沙一定要注意安全戴头盔。
“头盔”在片中有着双重意味,一方面格里沙最后的结局是被韦尼亚明砸中脑袋而死,另外“不戴头盔”也暗示格里沙对他人的蛊惑没有防卫意识,很容易被洗脑。
但韦尼亚明在高举《圣经》愚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出现了一个绊脚石。
生物课老师伊琳娜里沃夫娜代表的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科学。
她在课上用胡萝卜模拟男性生殖器教学生使用避孕套,这激怒了暴躁的韦尼亚明,在课堂上他脱光了所有衣服反对避孕。
在上达尔文进化论一课时,韦尼亚明再次大闹课堂,伊琳娜里沃夫娜直接用科学怼上帝创世说。
这一次,韦尼亚明无话可说,他开始正视眼前这个敌人。
伊琳娜里沃夫娜与韦尼亚明的矛盾一步步升级,为了彻底摧毁韦尼亚明的那一套诡辩,伊琳娜里沃夫娜开始日夜研究《圣经》。
在后几次的对抗中,她不再用韦尼亚明蔑视的科学怼他,而是同样引用《圣经》的话来对抗韦尼亚明。
为何同一套体系,可以供两个人使用来对抗彼此,这也正说明了罪不在宗教本身。
但最终伊琳娜里沃夫娜输了,究其原因不是韦尼亚明与他的《圣经》太过于强大,而在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群盲”。
当韦尼亚明自己做了一个十字架钉在教室的墙上时,教师们居然对着钉歪的十字架画着十字。
正是这群人,他们默默的站在韦尼亚明身边,选择相信他的胡言乱语,彻底打败了唯一一个清醒者。
在发狂少年的背后,无意识的盲动更为瘆人。
这里的宗教可以换做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可以是[意志的胜利]中的法西斯,也可以是[爱的曝光]里的邪教。
当人们因害怕无知与无助而不得不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时,它为人类承诺伟大光明的未来,而当它变得暴戾、无理性甚至残酷时,人们只会毫不费力的盲从。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很像是一部毛子自黑的电影,很有戏剧性,到最后也比较荒诞,老师好可怜啊。
极端宗教主义,确实与独裁没有区别,这种宗教依然存在阶级。
从一开始,小伙子的坚定信仰,有针对性的看法,属实有道理,连我也拍手称快,也改变了老派的校长的看法,但这从而助长了小伙子的行为,得寸进尺,越发极端,你可以发现,之后就是引用圣经中对自己有利的语句来作为说辞,可是引经据典无非是片面说辞,但是一板一眼,竟让不了解的人产生动摇,甚至改变常识,再之后,其实是内心得到满足后的膨胀和病态掌控欲,圣经已经成为控制与改变他人而满足自己的工具,他把自己当做了上帝,他飘了。
当老师也用圣经中的语句反驳他时,他慌了,无所及其不用,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包括杀害自己的小信徒,这个时候他为的是自己所想要扮演的上帝,而不是真的上帝,他已经离上帝越来越远了,你看,这多像是一个独裁者的成长记录啊,只听一个人说什么是什么,就是绝对的独裁,而独裁,一定会造成绝对的腐败,上帝之与他的信徒们来说,是不是也是独裁者呢。
这个世界就是相对的,任何观点都有适用性,二元分化,也是要看不同的情况的。
你看这转变,潜移默化,就像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他手中到了她手中,很有意思,毛子能拍出这种文艺片也是叼叼叼。
中國大陸翻譯門徒,台灣翻譯成特殊教育,而英文片名是 The student.看台灣的片名會以為是探討教育的片(當然某種程度算是),而中國的片名一開始有點讓人訝異,或許門徒直覺會想到黑道港片,但其實就另一層意義來說,比台灣的片名更貼近核心-宗教,這部片是從俄羅斯的一名學生出發,他的家庭以及學校環境,再加上他瘋狂的投入聖經理念。
首先想說一下,在網路平台看的翻譯有很多錯字。
可能是冷門片的關係? 但攝影及色調挺吸引人,加上是俄羅斯片,最後還是推薦,意外的豆瓣上的評分並不高,在我個人感覺其實不會沉悶。
主角是瓦文,他的母親無法管教他,自己也是一團混亂,兼三份工維持生活,因為跟心理醫師上床所以跟丈夫離婚,也是渾身問題,還時常被叫去學校,對於現況及兒子都呈現崩潰的樣子,而瓦文對於宗教的沉迷開始導演並沒有交代很深,總之片的中後他便是一個滿口聖經的孩子。
對於俄羅斯人男女都隨時甩巴掌及鬥毆還滿驚嚇的,但其實看得出他們的教育依然是西方式,尊重孩子是個個體,在每次麻煩出現時,他們還是讓孩子發言,希望老師更體讓孩子一點,而其中的生物老師,一直想用科學的論點及明白聖經的理念來治(救贖?)瓦文,最後卻被反將一軍,被指控對瓦文性騷擾。
瓦文相信上帝能治好被欺負的同學的長短腿,卻沒能治好,而被排擠的同學其實也沒有相信上帝,單純只是想要同學的陪伴,最後甚至愛上了瓦文,而賠上了性命,所有想拯救瓦文的人都得到了悲慘的遭遇,工作及名譽,甚至是性命。
而瓦文究竟為什麼這麼執著於相信上帝? 但他並沒有接受神父要他去傳道的邀請,或許他在東正教的課程上受到了什麼啟發,又或是人生陷入了什麼困難,只能從聖經解決,他要別人相信聖經,不相信演化,他排斥同性戀,他也排斥體系。
但他依然是有禮貌的孩子,其實也還算頗有人緣,只是很怪,就是很怪,怪異地呈現出家庭及學校的虛假,最後用聖經的名義殺了人,或許導演想呈現的是反諷,一個俄羅斯教育下無力拯救的人,需要靠聖經及虔誠的信仰才能管束的孩子最終的命運。
對照台灣的現況,其實滿值得深思。
最後有點意思的是,生物老師是猶太人的身份竟讓她被判定不公正,這或許還是一種深入為主的符號,也是所有猶太人在異地生存的窒礙。
另外主要演員的功力都很不錯,裡面有大量的背誦台詞,像是舞台劇那樣。
狂熱的宗教分子,違背現實與道貌岸然,是不是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
/片中洗脑的过程观影者都参与其中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也许会是一种折磨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猎奇有意思/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由此来看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让我有些后怕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但仔细想时其中最大的差别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不干涉他人是表达自我的前提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但女老师在结局处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绝妙的隐喻。
cccp后一切都失控了,愚蠢的官员只能靠宗教来维持权威,一旦出现一个狂信徒,所有人都毫无办法而且唯唯诺诺。
心理老师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的另一种偏激和理性,在这个所有人都不正常不理性的时代,一个稚嫩的理想主义者必然被人讨厌。
最后狂信徒让一切人不敢说话,愚蠢的官员靠近狂信徒表现自己的正确,理性戳破了狂信徒便被狂信徒和愚蠢的众生一起合伙绞杀。
还有狂信徒背后的手血淋淋
耶稣不是基督徒,马克思也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门徒》是一部非常舞台化的电影,这个特点来自于它改编自同名话剧。
而导演谢列布尼科夫保留这种戏剧张力惯有的激烈独白与对峙,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的拼接,渲染出整个影片的议题---对狂热者的论证及反思。
高速发展的故事,使悲剧降临时观众仍旧处于旁观者的冷漠角度,使之显得更加戏谑。
宗教信仰者---尤仞何以成为狂热分子,很多来自于无法和现实妥协,急于改变的破败的自我。
它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化学基一般,渴望与任何它碰到的东西结合。
它无法单独生存,非得全心全意依附于某种力量。
而投身于宗教,恐怕是摆脱现状最快或最便捷的渠道之一。
然而宗教在吸取门徒时并不会做前期人格筛选,这一“弊端”造就了犯罪者最后的归宿。
宗教对犯罪者“大爱”的宽容以至于罪犯在宣泄其畸零性格上找到了合理、合法甚至是神圣的平台。
尤仞就是这样一个偏激的宗教狂热分子。
影片中他大段的引用《圣经》中充斥暴力说的章节来鼓吹暴力,挑衅他人及标榜自己,最终又以极端的方式杀死不“忠诚”的信徒。
他借宗教之名释放暴力激情,以“净化”灵魂之说逃避自我。
意识形态的偏差使他将《圣经》作为尘世之剑捍卫自己。
他所忠诚的,是他发现破败的自己后用狂热伪装的完整人格,而非信仰本身。
他在和东正教神父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东正教的组成,更无从参透真正的教义。
他偏取圣经中对自我有利的教条,坚称因信称义,由此指责东正教,这种做派恰巧也是现实中东正教对新教的批评。
导演谢列布尼科夫认为尤仞对生命中的痛苦产生了狂热的激情,而这种狂热的忠实却只是信仰的表象。
在尤仞向他的“父”请求力量时,十字架上的男子未作出半点回应。
导演用这一幕呼应了母亲对尤仞的定义:“他对上帝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毛病都是因为‘吸了毒’。
这‘毒品’的名类就是唯有《圣经》。
”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
谢列布尼科夫借尤仞的形象,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反思,对狂热分子的批判。
他指的是极端人格中一种荒谬的信仰方式。
无神论者---伊琳娜无神论者同样也是一种宗教人格。
她把无神论当做一种新宗教来膜拜。
诚如勒南所说:“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的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伊琳娜的信仰同尤仞一样是狂热且固执的。
她从未试图理解,更无法控制因尤仞的狂热所制造出来的混乱现状。
她在同性恋问题上与尤仞争论,同样借助了《圣经》的引言,企图说服忠实信徒,证明科学论观点。
她偏执于毫不妥协,从而无法用理性引导一个狂热者。
她在《圣经》中所获取的同样是为自己所需的部分,通过断章取义的理解证明自我主张。
于是她所做的只是让自己走向另一边的极端而已。
他们都是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的边缘人,站在极端天平的两边。
伊琳娜正科学之名却借宗教忠实信徒般的狂热态度。
如布克哈特所说:“信仰强烈的宗教对异己的态度往往是藐视,摧毁,顶多也就是可怜。
”这三种情绪谢列布尼科夫都很好的投射到了伊琳娜的身上。
她鄙视校长对她前卫教学的指正,称他们无知;企图用《圣经》以眼还眼的摧毁尤仞对同性恋的仇恨说;而对情人的控诉却是不肯妥协所表达的无奈与冷漠。
在谢列布尼科夫镜头语言里,伊琳娜同样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主义者,站在信仰与理性之外。
漠不关心者---群像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对上帝及信仰毫不在意的温和的冷漠者。
他们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关心。
他们是一群务实主义者,既接受信仰又可以忽视信仰。
学校中的旁人便是这样一群漠不关心者,他们冷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群像。
他们不发声,放任多于约束。
只有影响自身时,他们才会出来行使责权。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和击鼓人。
影片结尾,忠实的宗教信徒背弃了《圣经》教义,而坚定的无神论者却将自己钉在了放有十字架教室的地板上,做出了最虔诚的行为。
但冷漠的人依然如此。
他们的对立面是极端的狂热,而狂热者的身份却是具有互相取代性的。
这也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讽刺的一幕。
谢列布尼科夫通过《门徒》所探讨的是狂热者对信仰的误区,它看似是一部反宗教电影,实则是反极端反狂热。
他理性的将狂热分子的状态以对立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冷漠群像进行反衬,同时又在故事中掺杂对时下问题的隐喻性探讨。
影片大量引用《圣经》章节。
谢列布尼科夫均在画面中进行详细标注,以此诱导观众查找原著,劝诫信仰者警惕信仰的反噬。
阿昆(刘德华饰)长年垄断了海洛因市场,虽视追随8年多的阿力(吴彦祖饰)为接班人,但阿昆一向小心行事,从没透露过“货仓“、加工场的位置也未见过其他“同事”。
阿昆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全权交由阿力打理,阿力渐渐知道了更多毒品市场中的秘密。
8年来阿力以卧底的身份搜集毒贩的全部资料,但他对吸毒者阿芬(张静初饰)投入了感情,阿芬的景况却令他对自己边缘人的身份感到更加迷惘。
斗志斗勇的过程中,阿力最终取得了阿昆的完全信任,8年来的追踪,也有了终结。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青春片大家看的应该都不少。
还有人总结出了其中的套路,先上一段Freestyle美国青春有三宝,派对、比赛、啪啪好;英国青春有三宝,嗑药、打架、基情妙;国产青春有三宝,撕逼、高考、堕胎早。
(出自《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但是俄罗斯不愧是战斗民族,拍起青春片来也是不走寻常路。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部“色气满满”又理性深刻的电影《门徒》| 2016
电影讲的是一个用青春反青春,用宗教反宗教,用教育反教育的故事。
海报上的男孩就是电影的主角。
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又和一般“抽烟、喝酒、烫头”的坏孩子不一样。
只能用另类形容他,吸引他的不是性、毒品、爱情、友情,而是宗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东正教,并严格按照《圣经》中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光自己做还不够,他还要要求周围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信教。
还动不动就拿出书里的金句“教你做人”。
在学校的日常就是拿着本圣经怼天怼地。
什么?
女生上游泳课怎么能穿比基尼呢?
伤风败俗,无耻下流。
不行我要念圣经来感化你!
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下奸淫了。
为了反对“淫荡”的游泳课,他穿着衣服,一头扎进泳池里。
在酒池肉林中穿梭不为所动,像极了一心苦修的苦行僧。
什么?
生物老师居然在生理课上用胡萝卜和避孕套教大家怎么避孕?
居然还倡导包容各种性取向?
这和圣经上写得不一样啊,于是男主立马炸毛了,脱光衣服走上讲台怒怼老师。
主说,上帝赐福于人类和人类,要让他们繁衍生息,布满大地。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避孕是错的。
主说,女人要沉学问道,一昧顺从,上帝先造亚当,夏娃只是他的一根肋骨。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个女老师没资格教我。
主说这是一股邪恶的火焰,男和男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同性恋都是要狗带的。
开口闭口就主说、主说的,君君记得上一个喜欢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还是吕秀才。
子曾经曰过......
学生信教,老师要疯。
但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学生讲的都是圣经原文,主的原话。
没毛病。
在俄罗斯,东正教是的国教,上帝至高无上。
面对圣洁的教徒咄咄逼人地诘问,校方只能做点小妥协。
于是游泳课大家只能穿连体衣,连生理课也不能上了。
这下尝到甜头的男主越发的疯狂。
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宗教信仰。
甚至为自己的头上画了一个光环,在越来越疯狂的信仰之中,无疑把自己当成了神。
平静的高中校园里出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快男主就有了粉丝,学上帝收起了门徒。
这么看起来,男主确实有着宗教信仰的人,顶多就是疯狂偏激了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宗教是他的信仰,还是他躁动青春期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到电影的开篇,刚开始“宗教信仰”只是男主不愿去上游泳课的借口而已。
而他不愿上游泳课的真正理由是:我没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勃起。
血气方刚的小少年对着一泳池的比基尼肉体,哪里把持的住啊。
但是承认不就太怂太丢脸了?
得想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宗教信仰”就背了锅。
刚开始“宗教”只是一个不上游泳课的借口,但之后男主发现“宗教”这玩意儿太好使了!
用来怼老师、怼老妈、怼校长疗效显著。
而且还能意外的得来好人缘,受到关注,甚至“一步封神”。
眼看着熊孩子都要上天了,就没人能管管他?
被男主羞辱的生物课女老师,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决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她刻苦钻研圣经,誓死要把熊孩子从神坛上拉下来。
于是在又一次对男主的会议中,女老师字字见血说的他哑口无言。
男主在争论不过的情况下,居然污蔑女老师猥亵他。
而古板的校长竟然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除了女教师。
所有人都被男主狂热的“宗教”带跑偏了。
最后,电影在女老师倔强地把鞋子钉在地面,不肯离开。
像《圣经》里垂死的耶稣大声呼喊:“我在这!
我在自己的地方!
我不离开!
”
这是一个不想上游泳课的少年引发的“血案”。
电影展示了宗教的狂热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整部电影荒诞又充满了警世意味。
《圣经》里的内容,由于时代的更迭与科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全然正确。
比如电影里展示的对同性恋的不公,种族间的歧视,还有对女性的压迫。
(男主指责母亲不该离婚,哪怕父亲是个渣)而这些颇具争议的内容被人歪曲、不怀好意地解读。
就像对男主来说,宗教是借口,是为了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很好用。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相悖的。
宗教信仰这种全身心的皈依,只是信教之人用来规范自己,而不是强制别人。
和宗教信仰一样被人拿来滥用曲解的还有所谓的“传统女德”、“三纲五常”。
比如之前在网上大火的女德讲师,满嘴“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瞎几把扯。
忽悠人的能力,要比片中男主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针对女性受到家暴的见解:所以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还有总挨揍、被欺负的人不容易闹病。
针对女性婚姻的见解: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着地,天在上,地在下,自然规律不变,所以女人要敬天。
(还有更多“精彩”言论,网上一搜就有)世间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很容易被操控。
换个角度来讲,越有信仰的人,越容易被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来都是一心向善,指引人心向善的。
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就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门徒》作为一部青春片,想要探讨的主题绝不止是青春期的躁动和迷惘。
电影里的“宗教”,可以被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试图以绝对的权威,来禁锢人类思想的“理论”或者“主义”。
而在这种强大的煽动力面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像电影里的女老师一样。
清醒、理智,看清楚闹剧背后的真相。
看完电影,就想直接“骂娘”,这电影剧情是“有病”吧,细想发现自己竟被带入电影里了。
这电影最直观的看法就是怪诞吧,感觉电影里的人都“不正常”,唯一“正常”点的女老师也慢慢被逼疯 ,一个信教的人杀了人,骗了人,面对教义的反驳只能采用胡编乱造……这种举世混浊,为我独清的想法不仅仅是年轻的躁动和对宗教的信仰,更觉得是宗教的极端分子,而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却在维护他。
故事嘎然而止,猝不及防啊,却又刚刚好,最后女主角竟然听到了死去的人话,返回去继续“大吵大闹”,以后她会怎样哪?
学校死了人,学校里的老师会怎样哪?
杀了他唯一的信徒,故事里那个疯子会怎样哪?
What's wrong with you all? Is it a conspiracy? What is this? There's the shepherd and we're all sheep, and he sits above while we're down here, right? But whom chose him? That's just it! No one chose him! Look it's a great idea that there's a father looking after everyone. But it's only a great idea when we're children, until we've grown up. A father who sees everything, who punishes as he likes, who's irrational and cruel! Can't you see that it's a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是戏剧的语法而不是电影的 密集的话语中塞满了导演的表达诉求 没有留白也没有抒情 直白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变为了乏味与无力
逆来顺受与愤世嫉俗是同一前提(集权统治)下的两个不同结果。熟读并大肆引用《圣经》的基里尔最终只引来了反叛者的反叛却丝毫没有领会其智慧。他通过电影赋予男主角质疑世俗的权力,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教育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愤怒同样也冲昏了他们理性的大脑,致使本片无法站在超越自身传统语境之外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极端的(小丑)行径只会破坏辩论环境的秩序和为自己换来最终的恶果:成为教条(原教旨)主义者口中的狂热《门徒》以及科学主义者眼下尚未进化的大猩猩。
跟《浪潮》一样,摆出一个貌似很牛逼的设定和故事大纲,“太有深度了!” 🙄️🙄️🙄️
很提神,所有对白衔接无缝😂😂😂
開頭太拖沓,結尾殘酷得沒有意義。一個沒爸的隱性同性愛teenager借助聖經逃避要比他其實內心邪惡要有力量得多。影射了太多當代俄國問題,不會被禁麼。
讨论的东西很好。近年来的非典型俄罗斯电影。结尾不咋地。
Путин,Твоя мама умерла
@BAPFF 這攝影棒,水下鏡頭比基尼肉體交錯同時男主角喃喃自語聖經那場真抓眼睛。喜歡這樣Radical宗教類片子,這種命題不推到邊緣難以引出任何真切的思考。俄羅斯teenager真是美如畫。缺點就是男主神經質刻畫太多又沒有明顯層次,一直看他胡鬧有點煩,老師想樹立起一個政治正確形象但是很無力啊。
用激进的宗教对抗暴躁青春,无果。用激进和暴躁将宗教和青春mix一下,这下玩大了。同性小哥死了,生物老师基本疯了,可这一切该怎么收场,绝不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结尾无法收场,构图摄影都赞爆。
导演对本国极端主义的不满。
宗教极端分子,狂躁问题少年,全程撒泼暴走让人好气又好笑,最后又有点悲伤迷茫。青绿古着的色调,大量流畅的跟拍长镜头,喋喋不休的圣经说词(特效字幕出处)。泳池水下的青春众生相,房间里徒然出现的救世主,一路在摇滚乐中扛着十字架钉到学校墙上,被逼疯的女老师把鞋连同自己钉在教室地上,crazy
这样一个结局到底想说什么?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好可怕的男主,这已经不是普通教徒信仰的问题。而是一个神经病了,在家里折磨母亲,在学校折磨老师(那个女老师是真的惨),老师上性教育课,男主直接脱衣服讲些屁道理。后面老师讲进化论,他穿着猩猩套装在课堂上乱蹦。残疾男孩也是,为什么要跟着这个神经病直男。外面这么多好男孩,你为什么要跟着他。神经病男主还祈祷上帝让男孩的腿变长,这踏马医生都不一定有办法,求上帝有用?后面还把残疾男孩打死了,看到这里最生气的。真是一部看了第一遍不想再被第二遍毒害的电影
中二少年的究极进化,这种题材说了也没太大意思。
宗教狂热份子 青春里的困惑 及烦躁
管理层对生物老师真挚言论三番五次的欲盖弥彰,生而有眼,失去自我的门徒却什么也看不见
校园欺凌,恐同排犹,死亡金属,楼道幽灵……比基尼换连体泳衣,初尝权力欲望;生理课裸奔野猴,激发保守复辟同情;理性主义难以对付极端宗教狂热,拯救世界还需俄罗斯辣妹暴拳
3.5
10分,极其nb的多层冲突戏。主冲突围绕男主展开,副冲突围绕女老师展开。男主身上冲突1--不同的看世界的理念,在所谓传统(校长为代表)、所谓前卫(女老师)、和男主之间。男主身上冲突2--对圣经的解读,分别是传统角度的神父,男主,女老师对圣经的批判与解读。男主身上冲突3--感情冲突,在男主,女同学,和跛脚男同学身上,是关于同龄人的不解与“理解”/爱慕/崇拜。男主身上冲突4,男主与母亲的家庭冲突。4发展到5,男主学校、他妈妈、和男主三者之间的冲突。男主和女老师(即女主)之间的冲突1:理念的冲突。男主和女老师之间的冲突2:沿伸到东正教和犹太教的冲突。女老师自己身上的冲突:她vs.校方、男友、和男主。故事发生在学校的设定本身就已经非常天才,男主立场也很神奇,以神之名为自己干的显露人性之恶的行为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