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
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
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
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外滩特约撰稿 马戎戎/文细节的力量 在戛纳,看完《青红》之后,台湾导演杨德昌说,影片的内容让他深有感触——《青红》中有段跳舞的戏,是表现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背着父母跑去约会的情景。
看到秦昊扮演的小混子模仿“猫王”的打扮吊儿郎当地出场时,杨德昌说当时就笑得不行,这种装扮跟30年前台湾年轻人的装扮一模一样。
在他眼里,王小帅把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勾回来了。
和不久之前的《孔雀》一样,在《青红》里有着更粗略、更符号化却不乏相似的时代细节:广播体操、地下舞会、烫发、高跟鞋、喇叭裤、日本电影《阿西门的歌》……去看电影的孟京辉说:“这电影,没有大的细节,但也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让人“怀旧”的电影,因为你不会从银幕上获得任何怀旧带来的温馨和美好,却会感受到命运的残酷:19岁的青红和父母挤在一辆吉普车中在清晨偷偷离开了她的出生地——贵阳小镇,身后传来了几声清脆的枪声,那枪声昭示着一批生命被“严打”——其中包括她的初恋情人小根,在爱她的梦想破灭之后,他强暴了她。
青红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的工程师,他们的梦想是不惜一切也要重回上海。
如果不是这个梦想,他们就不会干涉女儿和本地青年小根的恋爱,那么小根就不会强暴青红,也不会被“严打”。
影片因此产生了一种荒谬感: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可是当这些梦想交织在一起,却产生了巨大的灾难,这或许就是那个被叫做“命运”的东西——导演顾长卫对《孔雀》的阐释亦可以完全用于《青红》:“这部电影讲述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期望冲破他们的命运界限的痛苦和挣扎。
” 距“伟大”的距离 这正是王小帅眼中的80年代。
王小帅说,《青红》是他一直想拍的电影,因为他的故事和青红非常相似:出生两个月的时候,父母带着他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一大片山呼啦啦都被2000多名上海人占了,小学里说的都是上海话。
然而这里的孩子时常会遇到青红一样的窘境:他们把贵州当作自己的家乡,可是父母却坚持着回上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会粗暴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就像《青红》里青红的父亲像押送犯人一样押送青红上下学,就像老师会当众剪掉学生过于宽大的裤脚。
《青红》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含义:关于个人和集体,关于自我和大众。
王小帅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戏剧性:“那是个‘文革’已经过去,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的交界状态的时期;一方面异化早就存在,另一方面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朦胧的觉醒。
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广,但在那个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和时代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戏剧化的:朦胧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却不能掌控自己,大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自己也是不确定的。
”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青红》还是太沉重了,那种压抑和阴郁,让你看完电影好久还会沉得难受:看到人还是要输给命运,理想破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那种难受感,让人质疑生活的意义。
一种对《孔雀》的评论是:“它的呈现是准确的,但如果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它能再给我希望,再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会更加感激。
”《青红》也同样如此,我们欣赏王小帅的反思和彻底,但我们依然无法遏止对超越苦难、给人希望的力量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肖申克的救赎》在现实中只能是另一个佘祥林案,却依然在安迪逃出监狱的一刹那泪流满面。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一步,是一个好的作品和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的一步。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
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
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
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
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
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
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
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
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
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
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
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
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
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
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
而这个责,谁来负?
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
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
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
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
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
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
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
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
所以军,才会把农村姑娘的肚子搞大,才会与青红的闺蜜私奔。
政治影响下反复的时代,令他们尖锐而又盲目地前行。
政治和时代是罪魁祸首,而谁又能去申讨它们?
那么,只有无奈。
小根,大名樊红根,男,19岁,本地农民后代,技校未毕业。
刚接替出了事故的父亲,进了山区小城三线厂冲压车间,农转非。
去那儿头两个月,领试工工资,除留给家里的吃穿用度,剩下的一个都没花,外加又吃了半个月馒头就咸菜省出来的8块,总算买下了那双来回看得商店台阶都快吐露皮了的红色牛皮高跟鞋。
小根妈皮鞋都没穿过,更甭提高跟的了。
小根家也没女孩儿。
买下这双鞋那天,小根是打家里出事以来心里最敞亮的一天,收工后就跟山坡气象站的篱笆外头看落日。
后来,又看了星空。
唯一可惜的是,想等的人又没来,还是找到从前一块儿念技校的哥儿们才送走了那双鞋。
小根真心喜欢青红。
打技校二年级那年,头一眼见到那个留着齐耳短发,不大言语,眼神总好似怯生生的姑娘,就喜欢了。
后来认识,知道了她叫吴青红,三线子女,两岁时候跟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新建厂。
青红白净,那双鞋她穿着一定好看。
再后来小根爸出了事,家里除小根没谁能出去挣钱养家了,还是车间主任找了厂长几趟,才批下个农转非名额,小根这才顶替来到冲压车间。
不上学上班了,能挣钱养家是好事。
只是见到青红的机会少了。
只能在收工后,到气象站在的那片山坡空地上碰碰,哪天青红要能闪开她爸的盯梢,说上两句话。
其实,俩人平时话都不多,就是互相看看也好啊。
青红爸,组装车间吴师傅,上海人,三线厂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经他们那拨儿上海来的老工人建起来的,所以虽然也没什么学历职称,光凭这建厂的老资格,在厂里说话也够牛气。
吴师傅脾气不好,不过据说他跟家时候脾气更不好,青工们都怵他。
青红妈妈文文静静,不怎么说话,是厂区医务室大夫。
青红要穿上白大褂,就是她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吧。
小根喜欢青红的事,不知怎么让她家里知道了。
所以自从这学期开学,青红被她爸爸管教得更严了,天天下课后,青红爸都跟路口等着青红,然后一路跟着她,一同回家。
为这个,小根又有几个星期没逮到跟青红说话的机会了。
他想青红,可想起吴师傅……还是天天在气象站的篱笆空地儿等吧。
皮鞋送出去的转天,恰好车间临时来活儿,收工晚。
收工后没顾上回家吃饭,小根就绕到青红家那边的街角,心想万一青红会出来去小卖部买东西呢,问问她皮鞋喜欢么?
…… ……要王小帅是女的,电影会叫《小根》么?
看过青红高圆圆,对“女人”这一类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一些时候,只要长得够美,就够了。
《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人们生活的艰涩与不幸。
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的名字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无情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注定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注定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的变得顺从与麻木。
而正是这种人生的悲剧,给影片镀上了沉闷与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到达了一种高潮。
老吴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感觉到留下的只是个人的悔恨与对昔日繁荣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执,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策划逃离荒蛮之域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的上海梦彻底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青春,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以这样悲惨的方式。
电影选择了相当多的具有时代色彩的道具,喇叭裤、迪斯科、摇滚青年、地下舞会、红皮鞋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所追求的新鲜与时尚,但这样的刺激却不为老一辈人所接受。
当少年穿着喇叭裤时,老师手上的剪刀挥了过来; 当青红踩着小红皮鞋享受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高度,父亲又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少年们对青春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地不被压迫。
他们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反抗。
而穿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吕军和烫大波浪听邓丽君的小珍就是反抗的代表,他们以私奔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
曾经风流倜傥的时尚少年已经被现实压榨得完全没有了曾经的影子,变得庸俗而邋遢。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下的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时代的制肘。
在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从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众多的迁移者成为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苦闷与压抑逐渐取代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积极。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
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体体面面地回到上海,父亲才偏执地毁掉了青红的青春,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导致了青红人生的毁灭,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青红》实际上就是一则对于现实的预言,导演又表达得如此残酷,让人在观看时欲哭无泪欲诉不成。
“只给你一个故事,有叹息也要把它憋在心里”这种压抑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感觉吧。
风雨沧桑已褪去了青春激情,回归的梦想却依旧闪亮;少年爱恋似乎点燃了生命之火,芳华的故事却依旧悲凉。
电影《青红》以父亲为了青红的前途而粗暴干涉其初恋的故事为主线,以支援三线建设的家庭设法调回上海的事件为影踪,衍生出了这一部惊绝了韶光的青春悲剧。
影片讲述了两代人意志的对抗,家庭伦理中父亲权威对于人生的影响以及青春年华中回归的梦想。
韶华憾事锁千愁,万青丛中一点红。
一幕幕明暗交织的斑斓画面,勾描出了花季少女惨痛的人生图景。
电影以《青红》命名,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那个年代下,青春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沉闷阴郁的青灰色。
正如影片中所呈现出的一直是阴暗的冷色调,青红在父权的压迫下是压抑的,是惶恐的,在这种极度压迫的生活下,导演采用压抑喘不过气的青灰色,将青红命运的写照展现地淋离尽致。
影片中父亲着一身黑色,这正是权力与压迫的象征,父亲是青红精神崩溃的源头,是青红向往自由生活的束缚,是时刻让青红感到威严与禁锢感的幽灵般的存在。
黑白色正是青红那个年代的颜色,衣服,裤子,鞋子都是深蓝色,黑色,暗红色,就连天气也是阴冷的,天空总是密布着厚厚的云层,这也恰格符合了西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体现了影片真实纪实的特点。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小根送给青红的高跟鞋,鞋子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正红色,红色高跟鞋是小根和青红对于爱情美好的向往,然而却被父亲无情地扔掉了,两人之间的故事就这样被父亲残忍地掐断,这注定了青红的命运将是个无法弥补的悲剧。
色调与色彩的完美结合,成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年少时期的悲剧爱情故事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哀伤的色彩,也正符合了整部影片的色调与情调。
沉默无言衬悲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曲曲沉郁哀感的芳华曲调,描摹出了青春少年美好的爱情向往。
影片中导演刻意安排的背景音乐很少,所有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原声。
例如青红初次穿上小根送的高跟鞋走路的声者,青红心里的一丝欢喜和喜悦正夹杂在走路的声音当中,回眸错落间都是背纪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影片的刚开场,以父亲浑厚的画外音切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见影片画面,就打造了一个父亲权威的形象,体现出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父亲拒绝女儿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影片中小根吹口琴的声音是爱情的缩影,口琴声婉转渐悲凉,预示着小根和青红两人凄凉而无法挣脱的命运。
青红对父亲的反时是无言的,是意志上和精神上的反抗,更是一种无力的挣扎。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展现了八十年代的思想和文化。
电影中小根和青红的命运是悲剧的,这是无法摆脱的人生。
父亲是权力的象征,青红是被父亲束缚的,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肉体。
导演对于影片视听语言的处理错落有致、张驰有度。
明暗色调的无言,舒缓哀感的口琴,丝丝缕缕色彩叠合,点点滴滴前后比照,或妻婉或悲凉,相辅相成,相友相容。
青红是那个年代下所有被禁锢的女孩的代表,是悲剧的命运,也是命运的悲剧。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
前年WHFY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0年代后期的严D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
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
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
(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
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
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
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
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
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建(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
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你曾经对我说过,永远地爱我,谁知道你的话儿,都是在骗我,你狠心抛弃我,也不管我死活,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国家的纠缠。
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
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花落水流,春去无踪。
只剩下遍地醉人东风 桃花时节,露滴梧桐…… 青春一去永不重逢 海角天涯无影无踪。
” 一、 虚应的春天——青红 青春就那么懵懂的开始了,也没人提个醒儿。
昨日还灰蒙蒙的天,今时在他的注视下就染上了酒红色。
蹬着高跟鞋,体会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要是日子也能那样摇曳生姿就好了。
青红没有什么上海梦,她的童年就在这乡村,低低的瓦,高高的篱笆,蜿蜒的山路左拐右拐才能到家。
下过雨的山路总是泥泞的,踩一脚泥,跺一跺就进了家门。
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执意去上海——那个城市几乎不存在她的记忆中,只知道很远很远,远到不可能到达。
他们一着急就说上海话,让人听不懂,也许上海话骂人比较好听,生硬的话说出来都软塌塌的。
青红的梦在那个白围栏后的口琴声中。
她从不顶嘴,即使再生气、再不满,她心中的梦没人可以扔掉。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她只想静静听一下,那段为她而吹响的琴声。
小珍逃出这个世界追逐更好的生活,可是更好的世界真的就不能在身边找到吗。
这里再不好,都是家。
听惯了清晨的啼鸣,看久了炊烟袅袅,哪里还会有另一个世界?
她是长在湖泊里的小鱼,放入海洋便会溺水而死。
房洪根的强暴撕碎了她的梦,以前总认为如果怀了孩子结婚就好了,可是她的天向她压迫过来,喘不过气,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是不是重新活一次,拥有一个上海梦就能不同了?
后来,他们总说她精神不正常了,可是她很快乐,在她的梦里一切美好的期许都能成真。
“呯——” “呯——” “呯——” 枪声在山谷回荡着。
青春也就那么结束了,也没打个招呼,在凛冽的夜里,绽放了一会儿就谢了,没人看见。
二、 上海梦——父亲 父亲是折断了翅膀的鹰,总是仰望着天空。
他希望把他认为最好的生活给子女,所以他强迫儿子学琴,注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在他们还未飞翔的时候,那对翅膀不能退化。
他的保护密不透风,让人窒息,一切都因为他不想儿女有像他一样的十几年的困苦生活。
他希望儿女可以活在他的梦中,为了这个他可以放弃男人的尊严去向领导祈求,为了这个他可以放弃父亲的慈爱去扼杀女儿的青春,为了这个他可以放弃丈夫的关心直到妻子的离开。
他的世界一片肃杀,在天空惨叫了一声摔落了下来,冷清地挂在干枯的枝头。
他绝望的扑向那个毁掉他女儿的男人,一棒又一棒打下去,他的梦也曾这样不停追赶他。
没人能说父亲错了,没人能说他不爱自己的女儿。
但是他用爱轻易摧毁了一个世界。
怀揣着残缺的梦,逃向上海。
青红在一旁痴痴地笑着。
“青春一去永不重逢, 海角天涯无影无踪。
断无信息,石榴殷红。
” 三、 有关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山下乡的一代知青重新评价自己的过去。
青红的父亲开始后悔当初做的选择,拼命想要带着一家人回到上海。
而青红对上海并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很习惯乡下的生活,并且爱上了一个工厂的临时工小根,沉浸在对美好恋情的幻想中。
这样的举动让父亲大为光火,并严格控制着青红的生活,家庭矛盾就此爆发了。
小根忍受不了青红的疏远,在一天占有了青红,如此巨大的打击让青红从此神智不清。
父亲得知后近乎崩溃,并向当地派出所举报了他,不久之后小根被枪决。
青红一家人走上了去往上海的旅途。
王小帅并没有触及太多政治的因素,描述更多的而是知青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还怀揣着梦想,有些人则已经被生活消磨得麻木不堪。
电影最饱满的也是表达最好的,还是父亲这个角色。
姚安濂很好的把握了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期望,生活的压力让他这样的期望逐渐变形,变成了对青红的重压,他找不到对于生活不公平的宣泄点,只好寄希望于让自己的孩子扬眉吐气,完成他的梦想。
很多时候,他的眼神在愤怒之后充满了悲伤,每一个画面都让人心酸。
其实,这样的事情何尝不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呢?
就像“爱得过火”里面戴安•基顿扮演的那个对女儿控制力极强的母亲,事事都要问津,乃至想控制女儿今后的婚姻和生活。
实际上,她只是不想女儿像自己一样失败,嫁给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余生里都孤独一人。
长辈让人无法理解的做法后,往往都埋葬着隐痛。
不能把青红和小根的悲剧简单的归结于什么人或是时代的责任。
正如爱是把双刃剑,奉献无数感人故事的同时也在某些环境中不受控制的显出了狰狞的面孔,它有力量拯救一个人也有力量摧毁一个人。
一切回头看,不过是昨夜旧梦,看似虚妄,却挥之不去。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27924/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执导的电影《青红》片长123分钟,又名: 我十九。
2005年获第6届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 (姚安濂)及第58届戛纳电影节和金棕榈主竞赛单元提名。
2005年票房收入以380万名列第三。
作为一部低成本制作的文艺片获此佳绩,充分说明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采用复线结构,通过三条线索,着力表现青春残酷的主题。
一条线索为青红的父亲与母亲之间20年的积怨;一条线索为青红和小根之间爱情的悲剧;一条线索为小珍和吕军之间爱情的悲剧。
这种人物关系虽然简单但构成复杂矛盾冲突的故事结构,就使得影片的节奏感非常适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影片冷色调的环境布景,以贵州的自然风光为背景,灰暗、阴冷、潮湿的西部南方,蜿蜒盘旋的公路,湿漉漉的石级,幽暗狭长的乡间小道,茫茫的远山,贫穷的村庄,这些近乎黑白的影像风格,在视觉效果上烘托出影片忧伤的主题和70年代末的时代文化背景。
影片最后的一个片段使用全景拍摄,表现青红坐在赶往上海的车上,车在盘旋的公路上行驶,空旷的天空中回荡着三声枪响,给主人公和观众留下的是一片怅惋之情。
影片的画面音乐旋律优美哀伤恰到好处地衬托主题,比如,影片一个细节片段是外面下着蒙蒙地细雨,小弟把信递给正在干活的青红,青红让他还回去。
小弟走了,青红偷偷地凝视着远处站在雨中吹口琴的小根。
这时一段抒情,婉转的口琴声飘荡在天空,像流水一般在青红的心里流淌着。
导演王小帅在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
可见影片所有的情节与表达实则是一个时代的梦想诉求。
《青红》开创了中国式的残酷青春电影的范式。
青红原来只是女主角的名字,倒是英文名Shanghai Dreams一语中的,道破了影片的真正主题。
知青的下乡经历是专属于我们上一代的传奇,时代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了独特的悲情烙印。
希望回到上海,或者是虚荣心理,或者是故土情结,总之都是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横加给他们的苦痛。
苦痛越深刻,愿望也就越强烈,以至于压抑过久以后,其他的一切理想与情感都逐渐淡化,不得不给这一美梦让道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虽然偶尔能从歌声中依稀可以想见那一代人的豪迈情怀,不过还是无法抵消整部影片阴郁沉重的色调。
老吴总是絮絮叨叨不愿意下一代重蹈他们的覆辙,他给青红下达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争取回到上海,在青红的生活里根本容不得存在其他梦想。
恋爱、舞会、实习,一次次准备展开的自由的翅膀在一次次的谆谆教导下折断。
青红的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父母的话是错的,到年纪大了才会发觉父母是多么正确。
因为那时候棱角已经磨平,激情已经泯灭,人在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之后学会了重重包裹自己。
自己的梦想破碎了,为了下一代能够走上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所以从年轻时候就要打预防针。
曾有人说,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
到底是世俗的观念迫使我们放弃了自我,还是我们的放弃纵容了世俗的观念,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这样的循环与轮回。
很不喜欢老吴的说话口气,无论是对女儿的训斥,还是与妻子的口角、对小根的劝导,都是一副居高临下权威的姿态,这跟我国由来已久的倚老卖老的领导口气何其一致,真理从来就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不容许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梦想,因为自己无法实现,就要强加到子女身上。
所以中国的子女就自始至终背负着自己与父母的双重人生,当两者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青红和小根这样的悲剧。
小根无法接受自身梦想的摧毁,所以他选择了冲动和背叛,选择了暂时的实现和满足,却也选择了放逐和灭亡;青红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选择了无奈的隐忍与接受,选择了自我理想的瞬间幻灭。
强奸身体者诛,强奸意志者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无奈现实。
那一段青春年华,永远只能是粉红而又青涩的回忆了。
导演,您能更不走心点儿吗?私奔的人莫名其妙地回来了,那么大篇幅说他们的爱情,又不给个结局,您是拍着拍着忘了吧?
这部电影从2013年末开始看,断断续续 中间一直没开电脑,然后今天接着看,前面的情节都快记不清。但是,觉得有点闷,高圆圆演的没有现在作品那么出彩。
我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我没有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2015-08-03 20:27:40
很一般啊。舞厅那一场倒是很写实。
故事本身不错,但情节推进太缓慢了,镜头半天不动一下,看得好煎熬
然后大部分人平静生活着。这角色非常适合高圆圆。对有些人来说是回,对有些人来说是去,对另一些人则是回不去。
上海梦,上海并不是梦
有一个词语叫青红皂白,青红走了,就只剩下黑白了。其实这个题材我更期待的是两代人对故乡认同的冲突所产生的张力,只可惜青红太被动了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2高圓圓的演技真是無敵爛,本來最近對她還有點好感來著,這一下全砸鍋了。這片,搞來搞去特別像是部矯情至極、半熟不爛的博士生作品,透著一股中國式的自憐自哀,窮酸得很。最後一句,「獻給那些曾經奮戰在三線城市的青年們」──艾瑪,牙倒了。這是中國式的悲哀,也造就了中國新一代導演的抒情悲哀。
这是一部关于下乡知青人到中年,在追悔中渴望回到城市的故事,或者说是对青春的追忆,年轻时的任性和叛逆,总要到失去一些东西后才来痛苦、后悔。整部片子灰郁、黯淡,就像那时候人们惯常穿的灰蓝色调的衣服,毫无光彩而言,即便拥有本该盛开的青春。镜头也往往缓慢、凝滞,就如那时贵州下乡的生活节奏
高圆圆天然呆,沉默就是她的表演。她拍王小帅导演的电影根本就是在开挂嘛。
青紅皂白怎麼分?誰又會鑒定誰正常,不知替哪個著想。
看完影片之后并没有深刻的感受到青红是时代的一个特征或者产物,反而觉得片名应该叫做“青红他爸”,姚安谦演出的是典型的时代特征。感觉青红没有挣扎也没有迷茫甚至没有自我意识和存在感。这种故事线真的是故事为辅,体现时代某一个特征为主,人物和情节全都靠后了。喜欢青红爸这种表演方式,弱化的是演员,突出的是典型的父辈某一类人群的教育方式和个人顽固的执念。高圆圆演的不如她的朋友好。
王小帅三部曲最喜欢闯入者,其相似点除了背景还有结尾处都有急促的奔跑。我11和青红的相似处更多,好多雨 广播犯人的处决 沉默的姐姐 强奸犯 上海梦 广播体操。片中的父亲演技赞,喷涌的情绪就像一个咄咄逼人的父亲站在面前强势得不可开交,弟弟的角色没有安排一句台词,哪哪都能看到秦昊,本片亮点!
青红,真没意思,我只能说自己不懂艺术。想起孔雀,至少能耐下心来看。看青红时,我起来喝水,如厕,再喝水。高圆圆演什么都一样的呆。青红,真没意思,我只能说自己不懂艺术。想起不久前的孔雀,虽然一样没有太多的感触,至少能耐下心来看第二遍。青红,第一遍时,我起来喝水,如厕,再喝水。坦诚说,怀旧的只能是给有经历的人看。象我这般没经历的,情节上自然没有共鸣,也就难有感动。表演上,高园园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无论笑还是恨,都看不出高中女生的活生生。难道纯情是和呆滞划等号的?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记得看过~但忘了讲的是什么了~可能拍了不是很好吧!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那时候的高圆圆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