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我不知道如今阿拉伯与犹太民族之间的仇恨依旧如此严重吗?也许这故事放在父辈更合理一些?……结尾的波莱罗用的很好but! 应该一件乐器一件乐器加进来,更有层次感
好吧,也许我太天真。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音乐家组成一个交响乐团,相互仇视的两个族群,试图在音乐中化解敌意,正如电影片头写的,“用音乐代替战争”。其实在真实世界中,犹太指挥家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大师就聚集以色列和阿拉伯音乐家,成立了西东合集交响乐团。相互敌视的音乐家们逐渐在音乐中融合,但电影最后,期待的演出还是被取消了,他们只能分隔两方,合奏一曲拉威尔的《波罗莱舞曲》。这是现实,就像巴伦博伊姆的东西合集交响乐团能到世界各地巡演,却不能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演出。天下大同,这只是一个梦想,就像列侬《Imagine》,金博士的《I have a dream》,贝多芬《欢乐颂》唱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都是痴人说梦……
一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从始至终都没人相信这事能成。投资人其实只是需要关注度,音乐家是被投资人推着往前走的,其他的乐手只是试试看的态度。其实他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很明智的,这么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仇恨,怎么可能因为音乐而转变。大家只能暂时放下芥蒂,假装忘记过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可惜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意外发生,音乐会取消,大家只能在机场候机室合作一曲。也许会有短暂的遗憾吧,很快他们的思想又会被喷怒占据。一场不现实的作秀罢了,音乐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
这个结尾的方式是我最喜欢的类型
只有文艺青年才会觉得音乐可以解决巴以问题 看过一个街访视频 听里面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的谈话 觉得分歧永远解决不了 国仇家恨 血海深仇 再加上宗教 只能是你死我活 抛弃幻想 不要文青 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
影20450:一次依托音乐的理想实验
音乐无国界、音乐家有国界、爱情无国界、爱人有国界。
很震撼的交响曲,一幕幕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一种希望,一种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错,探索和平的可能;没有停在简单的循序渐进后的和解,而是真正跨越战争的交流,仇恨还在,但在音乐的世界里有和睦的希望。
和平是你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绝望的现实之中仍然有一线光亮
伤痛是需要时间的抚慰的,挣扎与冲突是期间正常的行为。 这电影不恰好说明了 单纯地照搬世界大同 和谐统一的概念放到别人的苦痛经历上 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吗? 而且往往会起到反作用。费劲心思去改变这些年轻人,但他们如果无法承受社会舆论带给他们的压力,这无疑是灭顶之灾。结尾女慈善家又去别的地方搞疟疾项目了 真的是很讽刺。巴以问题现在也没法解决了,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事实。阿拉伯这么多国家搞不了一个以色列,说明什么?各方面实力都被碾压的时候就不要妄图用这些小打小闹去追求和平了。\\\巴以的演员都很好 尤其是男女主 感情收放的非常到位 从电影角度来说 这不失为一部佳作。而且 几段音乐响起的时候 都能让人深刻体会到音乐自身所散发的巨大魅力。
第三世界真惨。大烂片。排练就是公费去了趟联欢会,这个人会指挥高中政治老师就是指挥之神,女主完全不会拉小提琴还坐在一提那么明显的位置,shame on you.
2023.12.16
对于想专心做好顶级交响乐团的人还要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种族问题实在是太消耗,社会意义大于艺术意义。喜欢吹单簧管的阿拉伯小哥,看好他和以色列姑娘的爱情。虽然最后小哥意外死亡"实验乐团"失败了,但最后机场玻璃门分割两面的不约而同的协奏,也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希望吧(艺术升华。每个人都无法抹去历史的切身创伤,但也无法无视你面前朝夕相处而有血有肉的情谊。
接受无能
凶猛三分钟,后面靠仁义道德了。
音乐无国界,但是想凭一场巴以音乐家合作的慈善晚会就想消除巴以问题,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和犹太人的矛盾,确实有点太过于单纯,果然最后是弄巧成拙,死去的那个音乐家反倒增加了双方矛盾。但从年轻的一代身上看出有些东西确实在悄悄的改变。顺便吐槽一句,女主戾气不是一般的重,看着好反感
选你所爱
打卡记录,2021年1月6日观看。根本无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