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这么多的固定镜已经不止是闷了 里面的寓意看得也是不明不白
超爱
剪辑思维得按照叙事逻辑而来,这样才会觉得好看。
首尾的寓言已是对“家”的疑问,中段是不断的确定哪里才有心灵的安身之所,生活也并在戏剧一起加入了讨论,生活被扮演劫持,心灵被赶出躯体,孤独或许来自被迫的自我背叛。
2019HKIFF 沉闷到睡死过去。
太可怕了,观感的煎熬直逼第一归正会,我为什么看个修自行车看得这么带劲。全程除了中间一段没有配乐,甚至鲜有对话,都安静得可怕。因此音效惊人,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伴之以情绪的外泄,但是镜头总是狭窄地指向局部或者远远地看,所以情绪都在屏幕之外。摄影机几乎没有动,动也是精细地相对静止,这就是传说的ppt电影吧,所有运动、情绪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中间有打破这个框架但很快又回到里面,就像突然的发泄还是归于沉默。丧得不行,将错就错的售货员神来之笔。
这部不像布列松了,像斯特劳布。但总感觉夏娜莱克在这部里面疯狂观点输出,令人不适。
意图是妙的 有的地方非常灵动 但是还是过于opaque
Ich war im Kino, aber...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柏林导演拿得不手软,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慢不是问题,表达的机械才致命,小津衣钵的情感诉求和欧洲现代的影像美学完全不兼容。105分钟的坐如针毡后,对自洽的寻找宣告失败,只有用发声器的诡异男人时不时穿破迷雾。
时间流转,碎片,观看,拼接,静态镜头,诗意,就是一些台词的表达太直接了。我永远也接受不了电影里直接呼喊自己孤独的这种直白。aka大部分德国电影的问题。
蛮好看的,冷漠疏离,就是其中还是有点说教的感觉。喉音,狂躁,哈姆雷特。Let's dance!
好讨厌这种故作姿态慢吞吞的片子啊。故事讲不明白,很多配角和片段可有可无,讲真也毫无艺术手法,镜头和演员们都直挺挺立在那,头尾那狗兔驴是效仿前年金熊肉与灵么……对男孩和母亲内心的展现、对艺术的讨论都浮于表面。片名是致敬小津吗?
5.5/10 怯魅一切人類情感的努力注定徒勞
表示欣赏不了。
6/10。当女主角为退还单车与尝试修理的哑巴卖主沟通好长一段时间,以及她在超市外遇见戏剧导演后很努力地表达自己想法,都预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障碍,这也对应观看者对夏娜莱克电影观的反馈:每场戏都拒绝给出关键信息,甚至不希望观众完整地看完影片,只是无组织的排列场景,从开场儿子返家而母亲匆忙赶回,到学生排演《哈姆雷特》、头戴纸王冠被超市开除的男孩、女主角同孩子们在病房内舞蹈以及她与周围人在艺术馆看油画入迷,观看者起初无法被平白的内容吸引,随后剧情关联的涣散和注意力游离,不断激发观看者焦虑、困惑和疲倦的负面反馈,这或许就是导演对单亲母亲生活的理解,影片里女主角既无法忍受丧夫的孤独,也在管教子女和面对男友时流露出急躁、无所适从的一面,这种叙事极致化的省略之下,静滞和断裂的观影体验可以看作女主角情绪的外化。
只可远观
看过无聊的 没看过这么无聊的
#HKIFF43 @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