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蜘蛛侠2》是迄今为止今年最好看的3D大片,视觉效果远胜《美国队长2》。
虽然部分剧情稍显拖沓和凌乱,但非同凡响的动作场面和极其出色的3D视觉效果足以弥补这些不足。
大银幕上,帕克在曼哈顿街头上下翻飞,主客观镜头相互切换,那感觉——简直爽爆了!
也只有蜘蛛侠这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们在电影院里体验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从这一点来说,《超凡蜘蛛侠2》是一部只适合于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当然银幕越大越好。
由于有老三部曲在前,新版《超凡蜘蛛侠》上映之时,难免会过多的被拿出来同老版进行比较。
虽然《超凡》系列的口碑要好于旧版,但硬要说好出多少,真的是在伯仲之间。
但《超凡蜘蛛侠2》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更加出色,堪称《蜘蛛侠》系列中最为好看的一部。
帕克的街坊气质人见人爱从人物上来说,新帕克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贴近于漫画中的形象,在《超凡蜘蛛侠2》中帕克这个角色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比如他是个话唠,喜欢不停的唠叨,就连在追击恐怖分子的时候也要习惯性的拉拉家常。
在救人于危难之时也不忘记开个玩笑,也正是话说的太多,而引出了片中的第一个大反派。
导演和编剧不仅要让观众们爱上片中的蜘蛛侠,就连影片中的人物也都要在对他的爱意中起起伏伏,有的人爱到无法自拔,有的人则由爱生恨,走上邪路。
本片的第一个大反派正是被蜘蛛侠的街坊气质所征服的。
正是由于他的无心之言,让没有存在感的麦克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平易近人的超级英雄,最终当这份爱像他体内的电能一样超过了负荷,爱也就变成了恨。
于是他发了疯的想要干掉蜘蛛人。
宿敌小绿魔更不用说,他和帕克重归于好的段落是这部电影中最最温情的场面,影片的最后编剧竟然安排他干掉了自己的情敌,使得这部电影有了一个悲伤的结尾。
超能力也敌不过生活的残酷《超凡蜘蛛侠2》有一个悲伤的结尾。
这样的结尾很好的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每个人都要成长,而一场痛彻心扉的告别就是成长的毕业仪式。
虽然《超凡蜘蛛侠2》有着抓人眼球的动作场面,但是青春和成长的主题则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内容上的厚度。
帕克虽然拥有超能力,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
不告而别的父母、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朋友、抓不住的爱情、躲不开的挑衅和质疑。
也许生活给予青春最好的教育,就是不停给予否定。
即使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生活面前天之骄子也不得不变成时时刻刻低人一头的凡夫俗子。
即使你可以拯救世界,但面对亲情的生离死别、友情的淡漠和背叛、爱情的琢磨不定,你依然无能为力,超能力无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
于是蜘蛛侠也只能学着咬牙面对,微笑的怀念故去的亲人、不再对来自于友情的胁迫而心慈手软,也不因爱情的逝去而丧失希望。
扑面而来的打击和挫折终究会让强者更强。
正如格温所说,任何时候不不应该放弃希望。
即使生活如此操蛋,但是你还得坚强的活下去。
既然你是蜘蛛侠,你就要让所有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仅仅是蜘蛛侠,电光人和小绿魔也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泯灭了他们的希望,无意之间获得的超能力,让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救赎,但随之丧失的是最基本的对于人性的感知。
满腔怒火,让他们最终走向了毁灭。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邪恶,有的只是超负荷的、无处投放的爱而已。
不恰当的爱毁灭了所有的人性和希望。
也许只有爱和希望才是最强大的超能力,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莫过于如此。
PS.我是从帕克用麦克斯的口水抹了抹麦克斯的头发开始喜欢这部电影的!
以往的超级英雄电影总是有一种恢宏大气,超凡脱俗的史诗气质,这也就奠定了整个电影性质气氛的走向,也是超级英雄电影能够给予人们在心灵上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感悟与区分,毕竟超级英雄总是异于常人,其担当的责任与宣扬的思想要比影片本身的娱乐性来的强烈的多,这也造就了超级英雄正面积极的影响力与个人崇拜的切入感!
纵观整部影片,极力打造青春类型片的超级英雄电影似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可惜珠玉在前,后者难免会在设定与想法上被人口诛笔伐。
不过能够在故事与结构上突破前者标新立异,从而获得称赞也不是不无不可,就像诺兰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也是备受质疑后成就经典,也成就了翻拍超级英雄电影大获成功的先例,可是翻过头来再看这一部电影,导演的功力与剧情的设定着实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我只能说电影只能是且看且珍惜,想再一次成就经典难上加难!
对于没有拍过超级英雄电影的导演马克韦布将这个系列电影拍到第二部按理说在故事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掌控权,没有了第一部时的来历讲述的必然内容,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可是从电影来看,导演完全失去了对电影重点的归纳与描述,扩展电影版图的同时却失去了本身的内涵,让整部电影陷入了一种空洞且矛盾的境地。
一方面想要表达电影青春气质的狂放不羁,另一方面又想表达超级英雄舍身取义的无奈与悲情,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命题让导演规划与编导以后更加矛盾不堪,电影剧情繁杂纷乱上下不接,刻画的人物众多却毫无特色,没有一个能够合理的解释与描述电影人物的由来,反而匆匆一笔带过让人摸不着头脑,相对于山姆雷米的剧情行云流水故事酣畅淋漓的表现手法来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小儿科。
没有重点描述故事情节的由来与发展,反而将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男女主角你侬我侬的恋爱情节上来,台词空洞乏匮毫无营养,小家子气一览无余。
对于一部讲述超级英雄的电影来说真不知道导演是在表达什么?
对于电影里面演员的定位总有一种让人感觉很刻意安排的味道,尤其是小绿魔的出场,既没有前情描述,也没有后面的铺垫,强行插入的剧情让电影在整个结构上都变得很乱,尤其是演员之间的配合,毫无亲密感可言,男女主角之间的扭扭捏捏欲拒还迎,好基友之间相互试探彼此猜忌一点火花都没有,怎么可能会让观众有所感觉!
电影里的反派众多只有一个电光人在那里撑场面,对于终极对手小绿魔来说刻画与表现的实在太过差强人意,电影似乎在讲述蜘蛛侠未来反派的格局与规划,不过这反派来的实在太过简单暴力!
电影没有太多的惊喜与希望,反而让人感觉有点好失望,电影的精彩内容真的在预告片里就看完了,至于电影剩余的部分也给人感觉可看可不看!
电影除了和反派们打打架逗逗乐以外没有人值得人去寻味的地方,连导演最拿手的爱情戏都毫无看点,这是我看过最垃圾的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也是令人最痛心的一个超级英雄电影系列,老版电影的人文思想一点全无,只剩下一点可怜人的特效与诱惑人看下一部的噱头!
这仿佛就是一部为了圈钱而拍的电影,内容架空的连一个框架都显得那么奢侈!
不过新版电影里蜘蛛侠的动作却是越来越炫越来越好看了,高难度复杂的动作一气呵成让人目不暇接,就是过于阴暗的画面让蜘蛛侠的光明形象在我们心里阴暗不少,越来越怀念以前的托比马奎尔了,希望下一部电影不会再让我们失望,其实我也不抱有什么希望了!
好了,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超级英雄官方卖腐已经成为潮流了。
从《雷神》到《美队》,很多设定很多行为在我以前身心纯洁的我看来都特别正常。
就算队长为了冬兵放下盾牌的那一刻,在我看来也是为了朋友啊,是赤裸裸的友情啊,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啊挨几下打算什么啊。
可是为什么啊?
为什么要颠覆我的三观啊?
这他妈的哪里基情了?
哪里四射了?
我都已经不知道在面对同性友人的时候该如何自处了。
我倒要看看这部电影后,有没有人会说小绿魔跟电光人的基情,毕竟小绿魔都撕心裂肺的对着蓝洼洼的电光人喊“I neeeed you”了。
回到电影,本片一开始蜘蛛侠救了杰米·福克斯饰演的一个低级工程师,精神不太正常的他开始疯狂的迷恋蜘蛛侠,之后这名低级工程师经历了一次意外变成了电光人,而在发现自己在倾慕的人眼里根本一文不名,这种深沉的爱恋也转化成了深深的厌恶憎恨,真是爱有多深就有多恨。
除了电光人之外,蜘蛛侠儿时的玩伴小绿魔也加入了反派一起对抗蜘蛛侠,因为他觉得蜘蛛侠的血是唯一可以治愈自己的东西(脑残是治不好的)。
而蜘蛛侠这边也渐渐找出了父母离开自己的真相。
电影相比第一部明显加重了感情戏份,安德鲁·加菲尔德和艾玛·斯通依旧担纲核心主演,两人在一起时候的自然流露的光华是任何特效都不能比拟的(废话,两个人本来在现实中就是情侣)。
但是电影对两个人关系的处理不是很好,鉴于格温的老爸就像厉鬼一样时常萦绕于彼得脑海,两个人就不得不上演“在一起——分开——又在一起”肥皂剧情节,期间蜘蛛侠就像一个跟踪色情狂时不时的从楼顶深情关注着格温的一举一动。
最后格温从高空坠落摔死了,蜘蛛侠堪堪拉住了他的女友保持了其尸身的完整性避免了要面对一堆血呼啦的东西煽情流泪。
然后就是看着格温的墓碑,度过了春秋和冬夏(这里真的非常狗血),在漫长无尽的时光里,痴汉失去了自己的目标一度沉迷销声匿迹,最后的最后,逝去的女友的一番狗血演讲又让他找回了自己,正义的信念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我一直在寻找有你的世界。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过度填充了许多无用的“情节”,让整部电影显得有些浮肿了。
本片有许多场景和事件,但显得散乱无章四处散落,电影故事架构莫名其妙,导演显然只是把它们都一一捡起拼搭组合在一起,而且有些真的非常不知所云和没有必要。
一个比较typical的例子就是最后蜘蛛侠正在那边大战电光人呢,什么两架US airline的飞机要相撞了,搞毛线啊?
我要看电光人跟蜘蛛侠打架啊魂淡,蓝蓝绿绿红红的多好看啊,要不要占用这么多时间跟镜头啊,不要太过分啊一群塔台人还欢呼搞得跟最后0.1秒解除核弹警报一样,喂,导播,快点切过去放打架啊。
相比这些没有用的桥段,Chris Cooper行将就木的出现了大概有一个镜头吧,Felicity Jones扮演小绿魔的助理出来打了个酱油,甚至连酱油的浓度都没有最后那些群情激奋航空指挥塔官员浓厚,人打的起码是老抽。
也没有Mary Jane,犀牛人最后出来卖了个萌。
真不知道142分钟的电影究竟在放些什么。
表演方面我觉得除了男女主角别人都生硬的不行,包括Foxx。
当然了电影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彼得帕克在搜索的时候是像正常人一样用的谷歌不是Bing。
彩蛋放的是X-men不知道要联动干什么坏事。
怎么说了这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续集大片,由于这集需交代的四个故事线索所以叙述起来比第一部要复杂的多,剧本素材如何组织、分镜桥段如何剪辑和故事结构如何搭建?
导演在这三方面完成都不如人意尤其在剧本素材上让人感受到那牵强的角色心理转变。
故事的推进不能引人入胜且有几处断层没有衔接好,其间颇有几处尿点。
文戏有其独到的文艺范但这缓慢的叙事节奏和自身所属类型有点不搭。
动作算是其亮点,格局有所放大但在场面的调度及动作编排上没有看到惊喜,在钟楼处这个考验动作编排的地方本是很期待与小绿魔一战的桥段,最后小绿魔就这么草草的败了很让我大跌眼镜。
其动作编排和紧松节奏的把握完败于老版,但有两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光电特效的渲染及慢镜捕捉的摇移。
在电网哪里与电光人一战很好的将声乐与画面相融一起,节奏感十足。
电光人的电音处理加上背景轰燃的摇滚乐这更像是一场声乐盛宴。
很喜欢电光人的组曲,无愧出之于寂寞哥之手。
还有嘴炮小蜘蛛的漫画还原与格温之间的初恋情感的表现都得到很好的表达。
此片不乏幽默片段也算是惊喜之处吧!
片头格温的演讲台词正能量满满,但是由于是与蜘蛛阻劫同步推进难免会分散注意力。
私认为演讲此处可以适当留白待格温死后再去补镜这样对于演讲能量的传递会更动容。
与第一部一样在空中吊飞也有主客镜头的切换,不过这次的主观镜头没有第一部第一人称视角那般代入震撼,其下腹镜头(有人吐槽屌视镜头)的展示惊喜不大。
在各种空中悬停各种酷炫pose让人沸腾。
大楼高处自由落体的俯视镜头也很震撼,很好的体现了空间宏伟的纵深感。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必要去影院观看的视觉系大片。
结合自我观影体验给其7.6分。
中国巨幕与IMAX都看了简单的说说两者观影的差别吧!
无论是亮度和立体感的确要好于中国巨幕。
尤其在立体感上。
两人对话场景字幕很好的穿插在两人之间,这点比巨幕死帖银幕要好。
出屏效果也较巨幕优秀。
IMAX清晰度上石头姐脸上的三颗痣一览无遗,巨幕则需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到。
IMAX的缺点就是摇头有重影且很容易虚化有种失焦的感觉。
长久保持一种姿势看势必增加劳累度,巨幕这方面表现的很稳定。
音响效果有一定差距但不大。
总的来说IMAX是要高一个档次但差距不是很大。
1. 在电梯前支走Max去修电路的那名Oscorp员工,Max管他叫“史麦思”(Smythe)。
漫画中Smythe是“蜘蛛杀手”的创造者,后来他改造自己的身体,成为了“终极蜘蛛杀手”。
2. Oscorp那名低调的秘书名字好熟悉,Felicia……后来才想起她就是黑猫,一个魅惑的亦正亦邪的角色,Peter在作为蜘蛛侠时的暧昧对象。
(右下那妹子是Mary Jane=_=||) 在《超凡蜘蛛侠》的游戏(故事时间设置在电影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中有作为不知身份的神秘美女大盗提前登场过。
3. Oscorp的地下仓库除了小绿魔和犀牛人的盔甲还能注意到秃鹫和章鱼博士的装备。
章鱼博士,秃鹫,电光人,猎人克拉文,致幻客与沙人在漫画中合称“Sinister Six”。
电影片尾字幕闪过Oscorp的一些特效图中也有部分反派的装备。
所以接下来的两部续集中估计会有秃鹫、章鱼、黑猫或者蜘蛛杀手出场?
目前未知。
4. 漫画中,格温被老绿魔(诺曼奥斯本)扔下布鲁克林大桥。
小蜘蛛发射蛛丝一下子拉住她,下坠的冲力将她的颈椎骨硬生生扯断。
格温从此与世长辞。
当年的这一话异常悲壮。。。
电影最后格温穿了和当年那集一模一样的衣服。。。
5. Peter的手机铃声是老版蜘蛛侠第一部中在地铁站扛着吉他卖艺的那哥们儿唱的歌“Spiderman” 感谢豆友们补充:此旋律最初出处为1967年动画版蜘蛛侠的主题曲。
另,关于片尾彩蛋内容的前因后果: 《X战警》的魔形女在片尾露脸。
马克·韦伯2009年为Fox Searchlight Pictures(福克斯探照灯影业)完成了《和莎莫的500天》之后,还有片约未完成。
当时索尼邀请马克·韦伯来执导《超凡蜘蛛侠》系列,经过长时间拔河式的谈判,Fox Searchlight Pictures终于开了绿灯,但条件就是《超凡蜘蛛侠》要帮《X战警》宣传一下,所以就有了今年的这个彩蛋(所以并不是两系列也要crossover吗…… 下面谈谈观后感受。
首先声明:旧三部LZ同样很喜欢(何况是伴着我成长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可以拿其与新版进行比较。
下文中的一切评价无论褒贬均基于事实,没有踩旧版的意思。
打坏人的时候小蜘蛛比第一部更话痨了,忠实还原漫画个性good job!
(蜘蛛侠居然是个哑巴这是老三部最大的败笔)所以决定了——以后就叫你“超烦蜘蛛侠”吧!
有批评声音说这部片中的Peter Parker不再像旧版那样“接地气”(不满意新系列中的彼得居然不是屌丝……)其实,一来新作品只是更加强调了彼得Geek的特点——就像《复联》在设定方面更加忠实还原漫画,让观众们看到了Bruce Banner博士作为科学家而非绿巨人时拥有卓越的头脑的一面一样——毕竟在漫画中彼得可是地平线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啊(后期他有不少装备都是借这里的条件公物私用研发的……);二来,第二部的剧情线还只是走到他们刚刚高中毕业,连大学都没上更不用说挣钱养家。
没有薪水的对比你们要他如何个屌丝法嘛(╯‵□′)╯︵┻━┻恋爱部分无疑是极好的。
毕竟加菲和艾玛戏外是情侣,本身便已擦出了火花(简直就是公然在大银幕上腻歪!
);此外,该片导演Marc Webb是个导演处女作便能拍出 500 Days of Summer 的小清新。
不去评价其恋爱剧情的转折好坏,单就男女主的对话、肢体动作与眼神交流而言——我很喜欢看他俩的对手戏。
除此之外,新版的女主角与老版相比,最大的突破在于——她不是一个纯粹的花瓶。
谈起旧版三部曲的女主角Kirsten Dunst,我们回想起最多的除了第一部里面经典的雨中倒挂接吻,还剩下什么?
只有她的各种【打架时被坏人抓】【不打架时和Peter闹矛盾】【打架时被坏人抓】【不打架时和其他男人搞来搞去给Peter添堵】(←尽管这是Mary Jane本身的角色特性无可厚非但编剧你能不能有点新意)【打架时被坏人抓】【不打架时用一双幽怨的眼神盯死Peter】…………(╯‵□′)╯︵┻━┻我们谈起旧版Mary Jane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起她的苦瓜脸啊有木有!!
反观新版的原配Gwen,老爸是警官,学习好,在尖端科技公司Oscorp打工,毕业典礼上去演讲,最后还被牛津录取,整一模范优等生的形象,分手后主动约Peter出来恢复关系,胆识过人(电光人事件后开始调查Max,发现自己被保安盯上懂得保护自己;第一部和第二部的boss战都离不开她的帮忙),坚强有主见又爱笑;Peter打架受了伤会去找她,遇上人生疑难抉择会去问她……用Harry Osborn的话来说,她真真切切是Peter的希望,是除了本叔父外,另一个照亮了Peter人生道路的明灯。
也正因如此,Gwen死去的时候,观众们都被震住了(真的全场都好安静的。。
看着加菲跪那儿欲哭无泪像个孩子似地不断呼唤“Gwen……Gwen……Gwen……”真心虐T^T关于格温之死这一剧情的意义,推荐这篇影评。
【注:这里谈论的只是旧版电影系列的MJ和新版电影系列的Gwen,不涉及对她们原著漫画形象的评价。
漫画中Gwen和MJ这两任楼主都很喜欢很喜欢。
】优点明显,缺点也同样明显。
反派的转变设置大概是该片最令人诟病的部分了。
可能由于篇幅限制,两大主要反派的黑化都略显生硬。
旧版三部曲中Harry的黑化可是经历了两部的铺垫的;而在《超烦2》中,一起看的基友出了电影院以后抱怨道这个新Harry一出场性格就很扭曲,几乎没多少阳光的戏(帅气程度自然没法跟付兰兰的那个比啊……)有的只是不断地扭曲扭曲扭曲下去最后终于不负众望地成为反派……没在第一部中提前露个面,人物的刻画便被篇幅限制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出演小绿魔的Dane DeHaan还真是适合这种性格扭曲的角色呢……《超能失控》中便已初现端倪,到了《超烦2》,邪气更是变本加厉。
而且新版本的小绿魔对原作的还原度也高了——化上一脸Goblin的惨绿妆,再配一头拉风的反派发型,这才是精神和肉体双双扭曲的绿魔风范。
至于电光人Max,电影的最后并没有给他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回首旧版三部曲的反派,第一部的绿魔自作孽不悔改最终自己害死了自己(漫画亦有相似的被自己滑翔翼刀片捅穿腹部钉在墙上的情节),第二部的章鱼博士良心发现牺牲自己拯救纽约,第三部小绿魔为救蜘蛛侠被杀,执迷不悟的Eddie和毒液一起被炸死,被迫无奈的沙人被感化……编剧赋予了他们合情合理(同时也迎合观众心理需求)的结局。
反观电光人,这活脱就是个人间杯具——作为正常人时不为他人所理解,变异后被逼上梁山,直至因充电过量爆炸,整个过程中观众们看到的更多是可怜。
这大概也是为何我们在看到爆炸后掉在地上的电量计以及小蜘蛛一点“惋惜”的表示都没有的时候,内心会莫名地不很舒服吧。
犀牛人就懒得吐槽了……除此之外,观影过程中还一直觉得电影缺了点什么。
回去听OST集的时候终于反应过来——新的系列少了个令人印象深刻主旋律。
提起《加勒比海盗》,我们会想起大海上的黑珍珠号,以及那首经典的《He's a Pirate》;提起诺兰的蝙蝠侠,我们会想起Hans Zimmer编配的密集鼓点,我们会想起《Like A Dog Chasing Cars》,我们会想起蝙蝠侠在夜空中保卫哥谭市时背景中不断回响的The Dark Knight Symphony;而提起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时,我想大多数人对于这首曲子都不会陌生。
尽管新版两部的配乐师都是大咖(第一部是曾给《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阿凡达》等配乐的James Horner,第二部更是请来了Hans Zimmer大神),然而乐师和主旋律的更换,在某种程度上却导致其音乐失去了延续性。
音乐基因的不同导致风格的变换,最终切断了经典主旋律的传承。
从电影院出来以后,我对电影里面的配乐,唯一的记忆就只有“好牛逼的电子乐听得好爽”以及“Electro的theme还算蛮搭”,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剩下了。
要我哼一段旋律出来,完全做不到。
相比之下,反倒是第一部的旋律更令人印象深刻。
(看完格温的陨落回去后拼命循环播放第一部的OST里面的那首Rooftop Kiss我会乱说嘛T^T没错就是加菲去格温家共进晚餐,在屋顶向格温揭露自己是蜘蛛侠,最后两人亲吻那段剧情的背景音乐)更新:1. 重温旧版的《蜘蛛侠3》,感觉在三大反派与蜘蛛侠四人之间互相的剧情编写和节奏拿捏方面它真心做得非常出色。
这一点也是新版《超烦2》所不及的。
2. LZ不想在这里掐一、二两部配乐的对比。
关于对于文中LZ作出的关于音乐评价方面的争论,这里贴出评论区中的一段对话予以回答。
2015-01-20 18:08:50 A_Theodore 半年前看了这篇影评,今天特来回复,主要是配乐方面。
这两三个月一直在听超凡1和2的原声,开始我更喜欢1的配乐,特别是rooftop kiss和promises。
但2的配乐真的是越听越爱听,现在对2的配乐的喜欢已经远超过1了。
超炫的电音就不说了,中间描绘小虫跟格温爱情的配乐以及小虫和哈利友情的配乐写得超赞,ground rules,you need me,I'm moving to England,I choose you,we're best friends,还有片尾最后那段小虫复出的极度煽情的you're that spider guy,基本上都是我最近的循环歌曲。
还有小虫过马路见格温的插曲,Phosphorescent的song for zula,绝赞啊。
2015-01-20 22:46:22 阿流 (堂吉柯德) 多谢楼上。
其实我也一直有听2的配乐,只是可能因为第一部的回忆相较第二部来说实在过于美好,Rooftop Kiss于我而言是无可取代的经典。
但如同阁下所说,如果抛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旋律”这点不谈,第二部的配乐水准的确也是很高的,我自己听久了也是越听越喜欢。
可能有剧透。
网上基本在骂炒饭2剧情极度无聊。
有人说中途睡过去了,也有人说和炒饭1比不知道哪一部更加无聊。
朕表示,唔明。
朕是这样看这部【青春】【校园】【爱情片】的。
彼特·蜘蛛仔·帕克,直,宅,萌,geek。
双腿长长滴,屁股翘翘滴,眉毛直直的,音乐品味棒棒滴。
国民校园情人。
哈利·小绿魔·奥斯本,高,富,帅。
阴暗童年,腹黑傲娇,霸道总裁。
泡超模,穿prada。
国民出轨对象。
至于每一个女角,都代入感十足。
格温·学霸姐·斯黛西。
最怕学霸秀恩爱,最怕土豪秀成绩。
搞得了科研,打得了boss。
与全民英雄接吻,给霸道总裁打工,人生赢家。
菲丽斯·黑猫·不知叫啥,无名小辈平步青云杀入高层办公室,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史诗戏码,恐怕甄嬛娘娘都自惭形愧。
就连梅姨都让人恨得牙痒痒,我也要有一个像蜘蛛仔那么乖巧的儿子好吧!!!
总之,每一个角度的代入都让人心花怒放。
至于电光人什么的,爱情总是需要一点波澜才弥显珍贵。
所以道明寺要有他妈,蜘蛛仔要有电光人。
好啦,朕听到有人说:你真庸俗。
OK,现在我们来把主题拔高一下。
超凡蜘蛛侠,乃借魔幻主义的外衣,从校园情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折射一代科研人屡败屡试,屡试屡败,前赴后继,牺牲自我的光辉精神。
并且借绿魔人隐喻当今学术界的邪恶势力,深刻地批判了当下学术界中科研人员待遇差、剽窃科研成果等乱象歪风。
不信?
你看:蜘蛛爸蜘蛛妈,研发了新蜘蛛,挂了。
蜘蛛女格温牛津分子医学准学生,科研界冉冉上升的新星,挂了。
蜘蛛仔,地下实验室的科研天才,屡屡频临要挂。
科研有风险,投身须谨慎。
让我们向伟大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THE END
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小蜘蛛要继续在纽约抓坏蛋,要探寻父母死亡真相,要一个人撂倒三个大反派,要努力让大家信服一个半辈子没见最近才又见了两次的富二代是他最好的朋友。
在这百忙之中导演还安排了一个多小时的篇幅让他谈了一场小时代+暮光之城般的恋爱。
一部校园爱情片一部B级片和一个纯特效炫技电影摞一起剁的碎碎的,简单粗暴的搅和在了一起,爱情片那份还不小心加多了。
炒饭蛛蛛侠2就这么出锅了。
这部超凡的电影重新定义了电和磁,比如电光人被电鳗口爆之后变成了蓝盈盈的充电宝。
他可以化成一道无形的电光钻进电线然后又穿着小裤衩钻出来,却也能被女主用警车撞翻在地,造成极大物理伤害,好几分钟都爬不起来。
本片还重新定义了爱与恨。
电光人本来出场时间就不多,对蜘蛛侠的感情却经历了从粉丝到跟踪狂再到杀死亲爹般的恨的多层转变。
如此轻松的粉转黑,估计电光人自己也不造外。
哦对了,拉一个火警就能支走反派老巢的所有看守。
美队2开头那十几分钟打戏你们都是白痴吗?
诸如纽约人民拿出看麦当娜演唱会的劲头在大街上围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们打架完全置自身生死与肚外啦。
女主高速高空自由落体时蜘蛛丝抓住她的衬衫也不会听见布帛破裂的声音啦之类的,反正这是漫画电影,就不较真了。
不过说这么多也白说,本来这电影就不是想拍给我看的。
马上要放暑假的小朋友们应该看的很开心吧。
剧情真的好弱,爆米花电影!
这部电影深刻的诠释了一句流行词语,no zuo no die 看热闹不嫌事大,闪电人在市中心大搞破坏的时候老美简直比我们天朝人还爱围观,尼玛的,这简直就是围观找死啊。
还有哈利和彼特对战的时候,彼特女朋友呆呆在旁边看着,就等着找死,最后犀牛人出来机枪突突,也全是围观群众,围观的都不合逻辑!
只能说编剧太弱了!
看到豆瓣评分高于7,我不能接受!
好的,知乎上的原链接在这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603329 ;。
——虽然电影我目前还只有一刷(而且还是从第十分钟开始看起的)但是没错——我就是来和那些喷子对着干的。
上了大学以后基本都不怎么动笔写东西了,影评也是。
但是这次看完实在是手痒忍不住:因为在我看来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实在是漫威影业到目前为止最为出色的一部超级英雄电影。
没错,因为这是第一部让我感到动容的超级英雄大片。
即便是个人认为最佳的诺兰蝙蝠侠系列也仅仅是带给我慎重的思考,而非动容。
首先要说的是,这一次的索尼成功地打造了一部平民英雄的成长传奇。
如果片子不足够出色的话,借制片方一百个胆也不敢把拿来压轴的、最燃、最能够营造票房的动作特效画面全部剪进预告片。
接下来来分析一下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主要被吐槽的点都在哪里,最具代表性的吐槽是:“这至少是蜘蛛侠系列最差的一部了!
第二部第三部一起拍完后剪辑情节混乱,感情桥段琼瑶对白,反派角色性格反转的毫无逻辑,为何曼哈顿博士电光无法击穿蜘蛛服,两个半小时又臭又长 ..……” 很好, 我不知道这位观众到底是怎么想的。
老版本的蜘蛛侠的确可以称之为经典(当然仅限第1部,如果2、3部同样优秀就不会逼得漫威影业重启整个系列),甚至可以将老版本的蜘蛛侠奉为如今整个超级英雄大片时代的开国元勋——正是当年的蜘蛛侠的崛起,才让各大影视公司意识到了超级英雄电影在未来的吃香,从而打开了整个类型片的市场——X战警、超人、蝙蝠侠、绿灯侠、超胆侠、惩罚者、恶灵骑士、神奇四侠乃至如今的妇联系列片等等都借其大势逐步走向辉煌。
这其中有优秀作品,也有失败的作品,但毫无疑问,自上个世纪末90年代以后超级英雄电影遇冷,超级英雄类型片重新回到了巅峰。
但是——这是一个必然的转折——老版蜘蛛侠除了实实在在地演绎了蜘蛛侠屌丝形象的主演(对不起安猪实在是太帅看着容易出戏,但是漫画里蜘蛛侠话痨的这一特点显然安猪表现得更好)至今依旧让我念念不忘以外,3部之中没有一部能与目前的系列相抗衡。
首先来说被第一个吐槽的情节。
老版三部曲的情节可谓单一,并且从一开始就已经将人物关系设置到了彼得·帕克与玛丽·简的感情关系上。
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状态自始至终都在原地打圈圈。
除了第3部,前两部的反派设置都极其单一,小奥斯本作为蜘蛛侠潜在的威胁却一直在情节上暧昧不清 ,直到第3部才彻底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份——而且很快就领酱油拜拜了。
无论漫画还是电影如此重要的角色都始终没有真正地推动过剧情的发展,仅在这一点上,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已经完虐老版三部曲了。
情节混乱又何来之有?!
话说回来,这次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的三反派可谓分工明确:电光人化身曼哈顿博士2.0放大招堪称银幕奇观(不论好评还是差评,这次没有一个人会去否定特效的震撼);小绿魔卸下装甲就回归Prada代言人耍帅乖戾;犀牛人喜剧笑果十足,还引出接下来“险恶六人组”在第三部的出场交代。
戏份合理无冲突,每一个角色的安排都恰到好处。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在剧情上的另外一个闪光之处就在于,大大加重了主角的感情戏份。
纵观整部电影,超过70%的篇幅在描述彼得·帕克的心路历程——核心关键词便是“成长”。
没有一个英雄的伟大是先天成就的,哪怕是超人。
但是除了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和钢铁侠系列(钢铁侠2关于父亲的回忆与老斯塔克留下的遗产桥段)有略微认真地提到过以外,绝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都敷衍,甚至是完全忽略了“英雄的成长”这一关键环节。
当然这也对,如今的电影观众在潜意识里已经将所谓的“超级英雄电影”与爆米花电影划上等号了,我来电影院就是看特效的,就是看打斗的,就是看十恶不赦的反派是怎么被超级英雄给收拾的,我TM那么贵的电影票都买了你跟我说超级英雄的成长?!
有病吧?!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超凡蜘蛛侠2》有一个悲伤的结尾。
这样的结尾很好的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每个人都要成长,而一场痛彻心扉的告别就是成长的毕业仪式。
虽然《超凡蜘蛛侠2》有着抓人眼球的动作场面,但是青春和成长的主题则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内容上的厚度。
——即便你拥有超能力,但是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
不告而别的父母、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朋友、抓不住的爱情、躲不开的挑衅和质疑。
也许生活给予青春最好的教育,就是不停给予否定。
即使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生活面前天之骄子也不得不变成时时刻刻低人一头的凡夫俗子。
即使你可以拯救世界,但面对亲情的生离死别、友情的淡漠和背叛、爱情的琢磨不定,你依然无能为力,超能力无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
而很好地解决现实与身份的矛盾,往往便是一个超级英雄,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不论是普通人,还是超级英雄。
一个成事者没有经历过成长就做出一番事业毫无疑问是让人匪疑所思的,尤其是蜘蛛侠这么一个从默默无闻的书呆子少年到纽约的城市英雄这么大跨幅的变化。
不揭示他的成长历程,简直就是对其英雄形象的最大亵渎。
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就成功在他把布鲁斯·韦恩的成长轨迹深刻地展现了出来:看名字就能够知道,从《开战时刻》到《黑暗骑士》再到《黑暗骑士崛起》(最初名字是《黑暗骑士归来》,这一名称在动画版中得以保留) ,循序渐进,最终把观众的情绪积累到最高潮得以澎湃地宣泄出来。
说到成长,就不得不谈到我们成长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那些人:家人和朋友。
要讲清、讲好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每个角色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异常关键。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和目的的,而往往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是造成这些行为的最主要动机。
它体现在人物的台词、肢体动作等方方面面。
说到台词,是展现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的最大窗口之一。
在一个优秀的剧情里,人物最主要的四种心理变化都会涉及:一、直线变化(内心活动发生一次直接转变)二、虚线变化(貌似发生转变,其实没变)三、曲线变化(内心发生多次转变)四、折线变化(发生转变后,又转回原点)我们可以按照这四种心理变化往主人公身上套,以验证一下电影的情节究竟是好是坏:直线变化(内心活动发生一次直接转变)——彼得·帕克走到格温家庭聚会的门口(想要一起参加庆祝),却又不愿意进入。
虚线变化(貌似发生转变,其实没变)——彼得·帕克以蜘蛛侠的身份去见诺曼奥斯本,最终却没有将自己的血交给自己的挚友。
曲线变化(内心发生多次转变)——彼得帕克数次纠结于“复杂的问题”(“事情碰上他总会变复杂”),包括最终纠结于是否同意女友格温参战。
折线变化(发生转变后,又转回原点)——从蜘蛛侠的消失到最终的复出。
然后我们再把这四种心理变化往蜘蛛侠女友格温身上套:直线变化(内心活动发生一次直接转变)——明明爱着帕克,却因为对他的行为失望透顶而要求分手。
虚线变化(貌似发生转变,其实没变)——想要留下来挽回(或者结束)感情,总之是放不下。
却又一心前往英国。
曲线变化(内心发生多次转变)——在一起、分手、在一起、分手……折线变化(发生转变后,又转回原点)——在一起、分手、在一起、分手……在一起,死掉。
然后我们再把这四种心理变化往电光人身上套:直线变化(内心活动发生一次直接转变)——从蜘蛛侠,从与格温的交谈中发现自己也是被注意,也是一个重要的人。
虚线变化(貌似发生转变,其实没变)——貌似变得更加自信了,但依旧不敢在言语上、行为上和同事争辩或是对抗。
曲线变化(内心发生多次转变)——我不想伤害人——别这样——我不是故意的——你们都给我去死。
折线变化(发生转变后,又转回原点)——无。
然后我们再把这四种心理变化往小绿魔哈里·奥斯本身上套:直线变化(内心活动发生一次直接转变)——对父亲怀有敌意与怨恨——惊讶于父亲多年的所作所为——不再怨恨父亲。
虚线变化(貌似发生转变,其实没变)——多年的分离与曾经的伙伴彼得·帕克貌似已经生疏,但聊到深处感情依旧很好(很基)。
曲线变化(内心发生多次转变)——无。
折线变化(发生转变后,又转回原点)——尚不清楚,但结尾的留白不排除在第3部的戏份中有其他动作。
四个最戏份最重的主演都筛过了一遍, 这样的剧情安排你能说差吗?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上改变自己一生的人生导师。
电影创作本身便是人生的缩影,超级英雄同样不会免俗。
一个英雄诞生——成长——遭遇挫折——迷失——在绝境中重新站起来是经典的英雄套路。
而帮助这些英雄在最终的逆境中挺过来的便是他们的导师。
例如,《指环王》中,主人公的导师是甘道夫,《哈利·波特》中,主人公的导师是邓布利多,《钢铁侠2》中,主人公的导师是他的父亲……从文化层面来看,导师的设置其实有迹可循:《指环王》中,甘道夫负责加冕。
原型是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给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领袖查理加冕,法兰克人称帝自此始。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负责洗礼。
原型是公元496年,法国兰斯大主教圣雷米吉乌斯为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一世施洗,法兰克人从此建立王国。
得到导师的首肯,主人公才可谓是真正地脱胎换骨,成为英雄。
在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导师的身份都是一个年长的男性前辈来担当。
而在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中,导师的设置则非常有趣,我个人认为,可以将之列入到导演“反类型”的创作意图当中。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的情感主线可以说是:帕克行使蜘蛛侠的责任——在愧对岳父大人的死去、牢记自己的承诺和心怀保护爱人的责任感中迷失——不顾一切,勇敢地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大声表达出自己的爱——因爱人的离去再度迷失——蜘蛛侠归来看到没有?
连续两次打破蜘蛛侠迷失的人是谁?
——是格温·斯坦西!
我不确定这样的读解是否合适,但格温作为一个与主人公年纪相仿,阅历相仿的女性角色,在蜘蛛侠的成长中连续两次扮演了他走向成熟的导师。
让我联想到目前世界影坛上越来越强的“女性意识”——前段时间大热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冰雪奇缘》第一次将王子作为童话故事中的反派出现,真爱出现在两姐妹之间;而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里,无论是评委会,还是参赛阵容里,女性也都成为了绝对主导。
不知道未来的电影发展趋向是否也会越来越独立化,女性化呢?
说完人物心理变化,我们再来说说台词。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474700 知乎上已经有大神对台词的好坏进行的明确的阐释和界定:一、基础指标——台词即讯息:台词是为剧情服务的,每句台词都应该传达一定的讯息,要么是人物背景信息,塑造人物;要么是事件信息,能推动事件发展。
二、进阶指标——把解说戏剧化:台词在影视剧中有一大重要功能就是解说,“解说是指事实——有关背景、人物经历和人物塑造的信息,观众需要了解这些信息才能理解故事的事件。
”三、高阶指标——台词即戏眼:如《一代宗师》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或《霸王别姬》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四、终极指标——好台词有情怀:在完成了故事对台词的基本要求外,好台词还拥有好的情怀。
百度搜索电影经典台词、好莱坞经典台词等,搜出来的台词往往简练,说出了我们对人生、对情感、对生命的理解和需求,即编剧用超乎寻常的领悟能力和总结能力说出了我们内心想说的话。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台词的4个指标来一一界定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的台词优劣。
彼得·帕克:“你不是无名小卒,你是独一无二,我需要你。
”(对迈克尔)“我们不是连个不同的轨道,你就是我的轨道。
”(对恋人)“命运无可掌控,充满了无奈、未知,然而,我依然要走下去。
”(独白)“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选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在于我们选择做怎样的人。
”(独白) 格温·斯坦西:“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平凡人,本应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毕业了,正如这段段的四年高中生涯一样,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其实并不是永恒的,正因为它会结束,使其变得弥足珍贵。
而且它将一去不返。
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我说出这样的话,让我们谨记时间就是运气,所以不要把它浪费在别人的生活上。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有价值,位你认为重要的事奋斗下去,无论那是什么,即使我们做不到。
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生活吗?
”“在今天这样晴朗的日子里很容易感到充满希望,但我们也会经历阴暗的日子,会有感到孤独的日子,那时才是最需要希望的时候,不管希望有多么渺茫,或者你感到多么迷茫。
你一定要答应我,你要心怀希望,要抱有希望。
痛苦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我对你的期望是让你变成大家的希望。
人人都需要希望,即使失败过。
还有什么更好的生活方式吗?
”从“成长”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台词毫无疑问已经能够做到成为戏眼的程度了。
说是琼瑶对白的,我也不知道这些台词究竟琼瑶在哪里了……而反观其他同类型的超级英雄电影,之前说过,基本上都没有关注“英雄的成长”这一篇章,而也没有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能够把英雄追寻自我、困扰于情感的这些戏份放大到这样一个程度——导演这种“反类型”的行为与勇气本身便已经足够得到观众的敬意了,而我们可以通过影片本身的质量看出,这样的“反类型”大可算得上是成功。
不知道接下来的同类型电影是否会有所借鉴。
但是很显然,那些知友“虽然类型手法相当成熟,但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失去了当年的多样性,变得千篇一律,因而也很难找到那种惊奇的感觉了。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接下来再说“反派性格莫名其妙地反转”这一点。
如果知友吐槽的是电光人的情绪反转的话,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倘使你自身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一想,长期被他人无视,自己的辛苦设计被剽窃而毫无所得。
这样的际遇本身便已经容易让一个人心理变得偏激和不稳定。
自然,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安慰却最后依旧被整个社会仇视,人格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经我看过一个国外恶作剧的视频,以测试人群对异常突发状况的反应。
咖啡屋的老板在开门营业之前,在咖啡屋中与自己身上布置好了各个不为人所知的机关,然后在开门营业时假意与自己的朋友(假扮成陌生人)发生争执,然后启动机关,自己被瞬间钉在天花板上,朋友则表现一个拥有“超能力”因情绪激动而无法控制的“怪人”。
测试结果是周边的人群都对“超能力者”怀有异常的恐惧和敌意。
因此,从个人情绪上来看,在时代广场的那一场戏我看得特别揪心。
围观人群的谩骂和排斥,虽说有一些夸张但其实再正常不过。
像迈克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总是特别在意他人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和一句话。
杰米·福克斯对角色的诠释非常到位,把一个成天生活在他人阴影下的角色演活了。
这样的表演应该值得我们观众赞赏。
如果知友吐槽的是小绿魔的情绪反转的话,我觉得那可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你以为是一生挚友的人,不仅对你掩盖真实的身份,而且对你见死不救(蜘蛛侠的担心小绿魔并不知晓),你是否会在得知真相以后愤怒?
尤其是一个生长在单亲富豪家庭的小孩,没有母亲,父亲排斥自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也能够判断。
发生了这么多事出现情绪反转,难道不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吗?
因此,说是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反派性格莫名其妙地反转”的这一点,我恐怕也不敢苟同。
唯一存在问题的就是科学上的漏洞了,的确,关于蜘蛛服为什么不过电等等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但这基本上是所有有科幻元素电影的通病——绿巨人的裤子永远不会破,《无敌浩克》中浩克的掌风足够将军用直升机汽油箱的大火扇熄却连百老汇的一堵墙也推不倒,《美国队长2》中队长以最强人类的身躯不用降落伞坠入海面毫发无伤……等等,包括《地心引力》的女主在经历了诸多太空磨难降落至地面以后,居然能直挺挺地站起来,《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独自穿越小水道逃出生天等等,都属于电影创作中的“艺术真实”。
电影本是梦工厂,其中之一的艺术功能就是能够为我们展现现实中所不能实现的美丽幻梦。
不是每一个导演,每一个编剧,每一个制片人都能像伟大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完成《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巨作的。
作为观众,有的时候还是应该再宽容一点,毕竟,太认真你就输了。
当然作为一部现代电影工业制作的电影,除了刺激的画面,出色的特效以外,声音的元素也极其重要。
担任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配乐工作的是大名鼎鼎的 Hans Zimmer ,《珍珠港》、《狮子王》、《角斗士》、《达·芬奇密码》、《蝙蝠侠前传》系列、《盗梦空间》、《为奴十二年》等佳作的配乐都出自他手。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的配乐质量可以说是超过了大多数的 Marvel 电影。
而整个系列配乐师的更换造成音乐风格不连贯其实并无大碍。
因为 The Amazing Spider-Man 系列与诺兰的蝙蝠侠系列一样,每一部的推出都有着严谨的篇章作用。
第1部 TASM 可以算是蜘蛛侠的诞生,而此时的蜘蛛侠并未完成到“超凡”的变化。
第2部 TASM 主题则已经说过,是“英雄的成长”,彼得·帕克正在向着“超凡”这一传奇迈进。
到了未来的第3,甚至第4部,应该就是完全展现蜘蛛侠“超凡”的时刻了。
每一部的主题都有所差异,配乐师更换所造成的配乐风格不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而是好事。
最后,再来讲一讲本片对于诸多经典电影的致敬。
这在其他超级英雄电影中也是几乎看不到的。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的导演 Marc Webb 可以说有着一定的迷影情节,在片中的诸多段落其实都可以看到他对经典的怀念与致敬。
首先,经@大奇特(Grinch) 提醒,电光人在精神病院电碎研究人员的一支眼镜镜片,可说是模仿的《铁皮鼓》里奥斯卡震碎老师的一支眼镜镜片那场戏。
结尾还出现了两次《放大》的海报。
其次,片中的罗斯福车站,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2》中,那个无限循环的车站。
而钟楼打斗虽然是蜘蛛侠的老梗了,但是相比老版本的第3部,明显多出了向《安全至下》和《雨果》的痕迹。
在影评的结尾放一段来自豆友@马马也 的话吧:“正如格温所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希望。
即使生活如此操蛋,但是你还得坚强的活下去。
既然你是蜘蛛侠,你就要让所有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仅仅是蜘蛛侠,电光人和小绿魔也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泯灭了他们的希望,无意之间获得的超能力,让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救赎,但随之丧失的是最基本的对于人性的感知。
满腔怒火,让他们最终走向了毁灭。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邪恶,有的只是超负荷的、无处投放的爱而已。
不恰当的爱毁灭了所有的人性和希望。
也许只有爱和希望才是最强大的超能力,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莫过于如此。
”这样一部有燃点,有泪点,当然也有笑点(这方面 Marvel 影业一直做得不错)的电影,我真的不愿意说不好。
Ps:最后那个小朋友挺身而出的段落,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蜘蛛侠的复出。
但这种“儿童反哺成人”式的情节设计让我想起了去年刚刚过世的秀兰·邓波儿的那些感人经典。
關死了,摔死的,死得很透。
我剛剛不小心劇透了嗎?
好吧,那就再順便劇透多一點吧。
誰該為關的死負責?
我覺得是......所有人耶。
看到關沒有呼吸的一刻,彼得哭得唏哩嘩啦,不能自己。
戲院有沒有甚麼人跟著鼻酸,我不大清楚,不過看過本片前後兩集的觀眾,大概不會同情彼得太多。
基本上,關的死在直接的物理關連上,彼得是跑不掉關係的--他跟綠惡魔幹架,牽連到了關,最後措手不及救不了人。
試著分析了一下:一,綠惡魔會跟蜘蛛人打起來,前因是蜘蛛人不給綠惡魔(哈利)輸血,哈利怒而解放閃電人,跟蜘蛛人幹架只是新仇舊恨下的補刀;二,閃電人會給哈利解放出來作亂,動機正是他有一股對蜘蛛人的恨意,不幹掉蜘蛛人不甘心,導至蜘蛛人先跟閃電人打完一場體力不足,才在綠惡魔一戰力不從心;三,不過這還沒這倆的事。
關如果不去發電廠幫助彼得打閃電人,也不會有機會讓綠惡魔後來居上挾持了;四,接上,然而關到現場幫人,是因為彼得洩漏了他要跟閃電人大戰的事情,阻止關未果;等關到了現場,彼得又被關三兩下說服,同意她留在現場,導至悲劇。
所以,這筆帳應該算在誰頭上?
是補刀的哈利,主坦的閃電人,豬隊友的關自己,還是失手的彼得?
大家集體都來個智商著急,根本找不到誰才是罪魁禍首。
我想就乾脆......怪給四位本片編劇吧。
他們是:Alex Kurtzman,Roberto Orci,Jeff Pinkner,James Vanderbilt。
記住這幾個大名,因為他們才是本片最有反派範頭的地下惡棍。
光是允許這些弱智行為登上螢幕,騙走我們的門票錢,總該要付點甚麼責任的吧?
全片文武雙戲比例約4:1。
近年英雄片少見的大量文戲,但拍得跟上集《驚奇再起1》一樣糟糕透頂.....不,更甚之。
每個人物的思考邏輯,都跳耀的令我不知所措。
首先是閃電人麥克斯。
沒甚麼好說,他活像長很大支的迷妹,哈蜘蛛人哈得要死,整天想紅,最後得不到就粉轉黑想殺死蜘蛛人,不可理喻到難以相信他年近四十。
再來是主角蜘蛛人彼德帕克。
這集他變了大學生,他全片唯一的煩惱不是:正義為何,而是:分分合合。
他想遵守上一集女友老爸要他不要走太近以免惹到仇家(多像古惑仔的劇情阿!
),他老兄卻用匪夷所思的方式保持這段距離。
我實在很難理解:一個人昨天連用本尊跟女友一家吃頓便飯的勇氣都沒有,隔天卻大辣辣戴著面具在紐約大橋寫I love you還抱著跑給人家拍照,絲毫不怕人肉搜索,是有多低調可言?
最後為了他女友的英國留學,彼得甚至決定要移居英國,當「英國蜘蛛人」。
天佑女王!
我知道紐約已經有很多超級英雄守護了不差一個蜘蛛人啦,但大辣辣的說要換地點,實在給人一種與其說是在當英雄,不如說是在幹兼差的註腳。
但是這些都還好。
智商逼近臨界點的,莫過於這集的二線反派:蜘蛛人的老友,綠惡魔哈利。
他簡直是全片最複雜,最矛盾,最付戲劇張力的人物了!
為什麼呢?
因為我一直,一直,一直.....想要看懂,他老兄到底想幹嘛?
年少登基,又突然被告知家族疾病會無法根治,誰都會憂鬱,都會抓狂,都會想找方法自救。
哈利找到的法子是蜘蛛人,因為他聽說了蜘蛛細胞的研究曾經有自我痊癒的成績,力馬就聯想到了蜘蛛人。
我實在想說:Why?蜘蛛人有當眾脫衣治療嗎?
如果沒有,他老兄怎麼會覺得一個十幾年前的企業研究,跟一個變裝英雄有關聯?
但且看下去。
哈利召喚好朋友彼得過來,要求蜘蛛人給自己輸血。
當然所有看過第一集的看官都知道蜘蛛細胞亂輸血會害死人,彼得改天就穿成蜘蛛人的樣子去找哈利,跟他明說了自己不能輸血給哈利。
結果是?
哈利抓狂了。
他轉而恨起蜘蛛人,認為這傢伙不會給人希望,埋下了最後決戰的伏筆。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哈利老兄的智商,顯然是讓人有些堪憂的。
要知道,在科學普及的現代,無人不知,血型這種東西一旦輸入彼此殊異的人體內,瞬間就是碰!
致死已矣。
蜘蛛人看起來就不太像是人類,這種非人類的血打進你老兄柔弱的身體(根據片中裸身場景!
),至死率沒有比輸錯血高,可能嗎?
哈利可以相信怪怪變裝英雄就是十幾年前蜘蛛研究的結果,卻不覺得蜘蛛人說血不能亂輸的常識很合理,反而覺得蜘蛛人強他所難。
哈利說自己願意嘗試,人家不蜘蛛人卻不願意當殺人犯,哈利沒啥立場怪罪蜘蛛人。
但他還是怪罪了。
這不是牽拖是啥?
......ok,我們換個角度想。
或許哈利是慌了吧?
當下被拒絕而慌張了,沒想清楚事情的嚴重。
這樣似乎可以解釋得通。
劇情跌跌撞撞再所不提,哈利挾持了一個董事到達企業地下室,找到他要的蜘蛛細胞備份。
他要董事替他打入細胞,董事直言:這細胞打了會死哪!
哈利道:我知道!
然後就打下去了。
打完果然渾身不對?,正當小命垂危之際,他穿上了他老爸發明的綠惡魔盔甲,啟動了治療功能,中合了反應,成了綠惡魔。
這段我實在是不大懂......怎?
所以蜘蛛細胞可以用綠惡魔盔甲來治療?
那這倆種東西結合後就超強的話,他老爸為甚麼沒有用上就死了呢?
反過來說,如果蜘蛛細胞不能用綠惡魔盔甲治療,可是哈利還是克服了蜘蛛細胞的至死性,這又違反了彼得帕克老爸說的,蜘蛛細胞只有帕克一家可以使用的技術原則了。
這前後實在說不大通阿?
編導是不是該要多演出些解釋才對?
克服了身體障礙的哈利,開心得跑去發電廠兜風,又巧合的在蜘蛛人剛打完閃電人的當下到場。
早一點,閃電人的餘波會活活電死他;晚一點,蜘蛛人跟關就雙雙離開了。
哈利到底是怎麼神通得知那麼剛好的時機,細想來也很詭異。
看到蜘蛛人跟關在一起,哈利的腦子突然動了全片兩小時最聰明的一次:他猜到蜘蛛人是彼得了!
接下來自然是一場死鬥不可免,然後關就這樣被波及當人質而死翹翹了。
哈利的智商堪憂。
本集這樣的劇情鋪陳,莫說跟十來年前《蜘蛛人》三部曲辯證英雄何物的格局相比,還更似《歌舞青春-驚奇再起》,每個人都娘到極點。
《驚奇再起2》較上集導演不變,編劇則換了三個,如果還要拍續集,麻煩再換三個好嗎?
謝謝了。
雖說本片主宗視覺至上,還要故事出奇是強人所難,但這次真得慘不人賭。
劈哩啪啦說了這麼多,我現在都很難想像,我怎麼能滿腦子這麼多疑惑下,看完這兩個小時電影的。
不過,如果問我:是不是覺得買票進影院看了這部片,很不划算?
我會說:我不在意。
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因為,我堅信一個大成本商業片的原則:「不一定太好,絕不會最糟」成立好電影的要素太多,硬體是最容易用堆錢就能堆出相當水準的一環。
有了重金團隊,大成本片的攝影化妝絕不會壞到哪,除非導演腦殘到調度過當;後起之秀的電腦特效,自然也是如此。
本片幕後的團隊Sony Image Works資歷新銳,投入本片甚多,視覺效果極盡野心。
我喜歡電光人跟蜘蛛人前后兩次的對戰。
首次在廣場對峙的處女戰,蜘蛛人在談判破裂後轉為戰鬥模式,卻被電極破壞了蛛絲發射器,不知所措;閃電人則在打鬥中逐漸學會了吸收電力的方法,愈來越強。
廣場的群眾演員吶喊,配上全市轉播的頻幕,打鬥會隨臨場反應而不同,很讚。
之後在發電廠的決戰,蜘蛛人開發了不導電的蛛絲(是這樣嗎?
我理科不好,看不懂物理說明),閃電人也更強大,吸收了全紐約的電力,幻化成了肉身不存的閃靈鬼魅,跟蜘蛛人飛天遁地的戰個沒完。
電光影像很細膩,不時夾雜著火花折射,跟蜘蛛人敏捷的身手互動,彷彿像在跳舞。
發電廠的電塔會隨閃電人的「穿越」冒出聲響,在發電廠對戰就像在敲管風琴,用上聽覺的打架亦新奇。
全片最棒的莫過於這兩個場面。
不知道是導演還是後製想出廣場跟管風琴的點子呢?
這部片的最佳MVP應該頒給他(們)。
電光人從當今漫畫主線(終極世界觀)的單純放電超能力者,變成有如吃了自然系惡魔果實的雨人,或多或少是為了遷就這兩段演出吧。
剩下的兩場打架,就滿普通的。
在燈塔對打會噴射飛行的綠惡魔,單純就是十來年前《蜘蛛人》首集的翻版,只是這回輸得更快更狼狽些,蜘蛛人打完電光人體力不支照樣輕鬆幹掉屁孩哈利。
在片尾跟鋼鐵犀牛機器的對決,則完全就是預告詐欺,這場對決在開始瞬間就切入了片尾曲,顯然是打算放在第三集演出。
犀牛人其實很好玩,它是這系列第一個明顯塑造出金屬質感的特效主體,本想看它會有甚麼新奇之處,可惜這擺明要人進戲院看續集的1.5集式策略讓我倒胃口。
總共就這四場劇情要幹,配上開頭的紐約大散步,打戲就沒了。
我不大喜歡3D效果,看到就眼痛,看完整部《驚奇再起2》則抽痛到不行,3D有夠多的。
不過這對喜歡3D跳耀效果的觀眾,或許會是凌駕於其他的巨大誘因也說不定,反正跟迷信傳統平面的我大概是沒緣吧。
我本來就沒有要「賺」回票價,算免去了一層太大的期待吧。
既然是為了那剩下五分之一的幹架入場,對這種預料得到的凡庸,也不會有意外的怨言了。
还是不错的,3d效果很好
明白导演和编剧的意图但也不明白,为了让Peter进化强行把Gwen写死真的挺让人费解但又能理解。小绿魔和加菲还有石头这三个都演得真的很好。大半部分都很轻松又有点笑点,虽然剧情有点白开水,但是最后一个暴击真的很难遭受住。视效真的特别特别棒。我最爱的蜘蛛侠果然还是加菲版。
好啰嗦的电影,看了1个半小时都是无聊的令人发困的情节,只有充电宝广场亮相时3d还有意思,后面就没有兴趣看了,浪费我买电影票的钱……
第一集挂了叔,给小蜘蛛添点情商,第二集又陪上了女票,又增点情商,要是两个BOOS一起上,小蜘蛛准被抓住爆菊,也用不着赔了个女票啊。情商迷茫的小蜘蛛和智商迷茫的充电宝在一起的话得有多欢乐啊。另外小帅哥真帅,那么好的装备,没有战斗经验,还是给跪了,最后的犀牛侠要不要那么搞笑?
忘掉种种不合理、不科学、不符合逻辑的设定吧,这只是一部加了科幻元素的爱情片而已
好像好看的部分全部都是加菲和石头的恋爱是多么的甜甜甜,然后就把石头给写死了?我:????
蜘蛛侠大战电光人,主角演技不出彩,电光人的表现太赞了,明显是演技高手。还是感觉老版的帕克出彩,逗,有意思。另外蜘蛛侠的女友太丑。
这种电影能做到又萌又爽就很好了。
近年来看过最没意思的英雄片。而且还莫名其妙地结尾让人等三,现在电影都要把自己拍成几季几季的动漫新番吗?
效果一流,结尾太二。
还是更喜欢老版本!Tobey Maguire太帅,Kirsten Dunst太美!…相比之下,新版超凡蜘蛛侠系列真是!超!烦!
过年之后再没跟人一起看过电影了 第一次跟同事姐姐一起看 来这里转眼三个月了 这期间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 值得么 最后连答案也被自己隐隐埋没在忙碌里 别忘了自己 即使每天忙的像被电击了 ep很棒 光柱电子乐一段也很喜欢 情节略过
战斗部分不错。
【C】剧本编排一个字:俗。故事内容一个字:杂。叙事水平一个字:差。剧情推动一个字:硬。电影两个字:烂片。基本上将第一部缺点全部放大,交叉剪辑被滥用的太多,特效也花哨的过头,慢镜头+五颜六色的光还以为是扎克施耐德拍的。 最后小男孩挡路的梗太脑残了,主旋律也不带这么傻逼的
结尾那小孩出来的时候好想只打一星,这种降智的硬煽情最不能忍了。可是——以后石头姐就只能撸回忆副本了呀~!拍过“恋夏500天”的马克·韦布已经韩剧?文艺?傻傻分不清了。尿性是种病!!!
如果有导演剪辑加长版就好了
和后来的返校季相比,这部的动作戏才是良心!四星还是不变,从电影院出来以后,对电影里面的配乐,唯一的记忆就只有“好牛逼的电子乐听得好爽”以及“Electro的theme还算蛮搭”,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剩下了。要我哼一段旋律出来,完全做不到。相比之下,反倒是第一部的旋律更令人印象深刻。
过于刻意的煽情给人一种琼瑶剧既视感,两个反派一个中二一个疯癫,最后两分钟几乎是唯一的亮点。
觉得香港的IMAX还是不够大
可怜的小蜘蛛侠 自从被漫威亲妈卖了之后就开始苦逼的童养媳生活 一部里面打三个反派还死了女票 哭瞎了 看看人家复联都是六个打一个 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