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又说不再管你了哦。
”“她不会的。
”“你又知道。
”“她是我妈。
”这是我听过田桂芳最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可奇怪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修直割扁桃体那天这么形容田桂芳: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修直长到十七岁,妈妈就是修直的天。
妈妈常常哭,可是她超厉害的,为了修直给幼儿园做免费劳力,讨好上至院长下至做饭大妈的所有人;为了修直大吼学校老师;为了修直蹬掉男朋友;为了修直长出钢筋铁臂变得无所畏惧。
可是修直十七岁了,要离开妈妈去美国读书了。
田桂芳送修直到机场,边回去边想:修直,你长大了,要飞了。
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甘之如饴。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者修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 使得自己的的成绩得以发挥 ,并且在料理自我生活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的故事 。
母爱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使得整部电影非常的温馨。
一个孩子成长 ,母亲必定参与其中。
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 ,母亲更是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修直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意味着这名母亲的付出有多么的强大。
片中有一个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 ,田桂芳的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母亲,可被田桂芳知道后却大发雷霆,并说我的孩子我要带 !
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他俨然就是修直的影子 ,可以说 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如此看来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名是极为贴切的 。
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的用修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爱而不伤的世界,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并且给予更多修直这样的孩子关怀与理解。
拍顾长卫《孔雀》出道的张静初,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文艺片怀抱,以全程素颜的方式出演了小成本影片《我的影子在奔跑》。
此举或说明张姑娘一如冯小刚导演迫于生计在咬着牙挤出一些商业片之后,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被贴的标签大都是公益、关注自闭症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全素颜演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品本身的精彩却绝非仅此而已。
当初看到预告片时,并不为其所动。
因为这样的题材太容易煽情、太容易拍得苦大仇深、太容易赚眼泪、太容易讨喜和媚俗。
所幸在这部片子里,虽然没有刻意回避情感的渲染,但难能可贵地点到为止,将一个原本具有悲剧内核的故事讲得颇有几分喜感,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开头几场戏,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让人分分钟想弃,但很快便被周围观众们吃吃的笑声感染并投入进去 。
点映结束后掌声响起,部分主创和投资方上台致谢,就公益宣传展开话题。
然而公益片这个称谓显然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有点儿野心的佳作,毋宁称其为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兼备的文艺片。
可惜这部电影被尘封多年,而今亦很难出现在各种商业大片云集的院线排片列表之上。
可她毕竟算是上映了,而且近来很多不曾过审的影片都陆续得到了上映机会,这或许意味着大环境在变得好起来,我们得以有机会看到那些风味正宗的学院派电影,看到那些反智时代仍在坚守的创作者并向他们致敬。
看着镜头里的小宝宝慢慢悠悠活蹦乱跳的长大的样子,在床上嬉戏,拿扇子钻凉席,跌跌撞撞爬窗台边的小桌子又晃晃悠悠的掉下来,在贴着椅子两字的书桌前涂画,吃着饭会从玩具车上掉下来,站在老式电视机和金箍棒的前面手捂着积木不知所措,在满是娃娃,床单被子叠的厚厚一摞的房间里转圈圈直到倒下,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被自己踩的一塌糊涂的沙发上兴高采烈的乱乱和唱民歌 最天使,最好的那个天使,我最熟悉的字是你的名字,我们会有大大的房子,你会送我一首小诗,狮子座,七月份的尾巴,八月份的前奏,人山又人海 别错过那一个等待 ,印象中这些就是她所有的歌,都已经成了一个年代的倒影了,当年的超女最有符号感的人物,最特别的存在,只有她的这几首歌才跳出了情情爱爱的框架,足够有那个年代同龄人的那份张扬和个性感,才华横溢,青春激昂,现在还有印象的似乎也只有她和她这些歌了,还能孩子多久,一遍又一遍 ,她的声音和歌词真是足够匹配这部电影,或者说是MV,初看以为不过那样的一部电影,却被片尾的MV和曾轶可的歌触动了多年的记忆,打动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是个孩子给我个拥抱好不好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撒娇给我个kiss好不好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 用力地擦掉别生我的气好不好玩具给你 糖果给你 我还是爱你的给我个电话好不好虽然我脸上不屑 口上随便 可是我心里好想要大人们 没什么了不起 满了18岁 又怎样我的温柔不够 大人总喜欢把任性都没收我力量不够 头发还没长长 时间就要带我走 我还能快乐多久 我还能孩子多久
一、导演的视角选择诗意的自闭症视角生活究竟是不是苦咖啡,这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对生活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薛小路导演的《海洋天堂》是从自闭症家人的角度,企图来博得更多的人的关注,甚至可以说的可怜一点,就是博取同情。
而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从幽默或者冷幽默的方式来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个体。
因为视角的不同,方导在视听上并没有可以的用慢速镜头来进行煽情和渲染,甚至大多数镜头还是从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法上,消解增加情绪的特殊角度摄影。
这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在场观众一直是时不时的发出笑声,或者笑声议论,包括我自己。
这个轻松愉悦的状态,让这部喜剧元素诸多的悲剧核,显得十分有力量。
毕竟积极乐观,才能够好好活着。
2、儿童视角的童真和纯粹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大明星张静初,而是自闭症小男孩。
真正有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都是这个孩子。
(下文另有叙述)张静初在这里自然、朴实的表演,将单身妈妈和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的两重压力的身份,表达的很到位。
张静初的明星效应在影片的营销上,应该是重要考虑,但是值得说的是,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能够被张静初接下,并表演的这么精彩,实在是很有艺术情怀的演员啊。
二、明确的心理化视听表达声音与色彩的心理情绪张扬影片大段的声音和色彩饱和度夸张处理,极度张扬的表达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孩子的内心。
在他的眼里,母亲是他情绪表达最多的人物,他以艳丽的色彩,夸大他内心的情绪,色彩就像浸过水的老照片。
冷幽默的内心独白导演刻意的幽默的基调,使得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造词都很幽默,显得男主人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数学上的极度天赋。
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影片选择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回忆以一种似乎随时都会出现的方式,出现在这个高中生的寻找母亲的路途中。
服装、演员的状态的变化,是区分叙事空间的重要因素。
四、没有故事矛盾的剧本
扣下来的一星给出戏的配音以及修直记忆里田桂芳剪影前忍住看下去的自己,个人意见作为影评的自我修养就是不剧透,而且作为一只懒鬼我也懒得讲完整故事(其实剧本本来就不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就打擦边球好了,仅作发泄情绪用。
意外的很好看,剧本连续性不强,剧情在一个又一个放大情绪的点上却又点到即止的推动着,主线就是情感诉求不煽情很理性含蓄的视角。
故事的开始是送别,未知的东西对先走的那个人是可爱的但对于后面看着你背影的人却是可怕的。
“要飞了”的面无表情的克制的脸是遍地心碎的无所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摇摆不定的隐忍的脸是对自己的不忍心吧,孤独症的父母只是工具这种话即冷漠又自私却避无可避,因为你在做的是一件长久的单项付出且是面对无法主观决定的自我的灵魂。
少年修直坐在出租车上说往前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留下来和妈妈在一起,反正是电影嘛就算给一个不会实现的完美大结局也没人会怪你的。
然后呢那辆神奇的出租车带我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路,你出生成长远行而又回到最早的记忆里(起承转合一点都不讨厌。
修直最早的记忆里是田桂芳在窗帘后偷看离开的人的侧脸,恩···就好像你决定下一顿想吃什么的表情,认真思考的表情没有一点苦难顶多是有一丢丢苦恼而已。
这也是我开始没想离场的第一分钟台词说人靠记忆才可以认路,而我觉得人的记忆呢一定是碎片状的,遇到的每个人生大事件小转折好心情坏情绪都是碎片儿,而且它的优先级会特别牛逼的自己转换位置,你认为你能决定的时候呢压根儿由不得你。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有一部分人好像人为的逆生长一样,田桂芳就是一个,她一点都不像妈妈,答应割了一个扁桃体就跑掉的修直不回去做手术的条件,一起躲过护士,躲过外婆,妄想堵起耳朵来就隔绝全世界。
修直问说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怎么办而田桂芳说这话不算,修直问你怎么知道她答她是我妈我当然知道,这是修直记忆里最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还是对的。
田桂芳在变老,修直在长大,修直上幼儿园时候田桂芳是个讨好所有人的人,她的讨好一点都不讨厌。
跳舞的情节是第一个打到我的点儿,修直很开心虽然园长说修直啊我觉得你不适合跳舞那个从小修直眼睛往上拍的情绪化慢镜头微观世界,简直是小时候自己成长中对所遇到的未知恐惧的完美诠释。
下一块儿我记得的是大黄蜂,修直眼里的李叔叔是个修正主义者,脑子里关于撑杆跳与床垫的幻像以及房前屋后都是考拉的争执,修直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田桂芳觉得那是夸张的比喻没有恶意。
那大概是不安吧。
可后来啊,李叔叔要把修直送到天津去读书,在回家路上说尺子真的可以量出睡觉时间的田桂芳真是好样的。
后来当然没有去,田桂芳作为一个反射弧长得连大瓶子小瓶子真的少了一块钱这种事儿都反应了好久的人,怎么会离开你。
后来修直长大了,40岁的田桂芳依旧只在变老,校门口的17岁的修直说没事你不要来学校找我而田桂芳说你什么时候说的啊我忘记了还是把伞撑得歪到另一边,下雨下到封路,田桂芳翻墙翻好久。
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
再后来,回到故事的开始,送别的田桂芳不知道飞机飞不了,一路回忆与寻找,来到故事的最后,“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先给你时间准备”故事不煽情,回忆是随时会出现的事儿,而记忆是碎片。
我最近越来越懒,懒得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长久的单项付出礼尚往来以牙还牙才是对,可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改变自己内在权衡的标准,真是一种挺恶心的成长方式。
翻篇儿真心不容易,问题是解决不完了,永远无法达到准备好的状态,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辛苦然后与问题并存,毕竟自省这种事不能过度,人生不能停,我给自己时间准备了,准备不好也慢慢过去吧,反正也没个准备好的时候
我不是傻瓜 不以 公益片 来宣传 ,它本身就是非常 好看的电影。
具有独特 的学院艺术气质,一眼看去 就是一 群理 想 仍在的 学院 人的倾 诉 ,它打动人 的地方 无关 孤独症,更多 是亲人之间 那些琐事,和一个在中国 电影中许 久不见的 视角
前几天看了张静初主演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症儿子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艾斯伯格症吧,属于高度自闭症,有以下病症:1)在交流和沟通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滞后或障碍;有些会有动作方面的问题,如走路不稳等。
(2)在社会交往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完全一样。
(3)在行为兴趣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基本一样,如也会有狭隘与强烈的兴趣,会作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但他们较少对物体的某一方面或玩具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不正常的专注与执着。
(4)这些障碍不属于其它的弥漫性发展障碍,也不属于一般的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等。
修直便是一个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不会社交,但对物理数学有着偏执的喜欢和天赋。
他会通过天气预报推测出飞机停飞,他会拿着妈妈的策划书求证圆周率,他也会为了打一桶水花68元打车。
其实艾斯伯格症的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所以他们只会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狂热的追求。
在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同桌跟修直说到同学恋爱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四岁看《海底世界》时,就从鱼的交配过程了解到两性世界。
”但不会社交就会与周围变得格格不入。
所以修直需要一个人来把自己拉到正常的社会大环境中。
而这个人只能是妈妈田桂芳。
丈夫去了美国,田桂芳为了儿子选择留在国内。
一个女人抚养孩子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修直还是一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孩子。
幼儿园的时候,为了修直不被劝退,田桂芳停了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免费当清洁工,为老师送礼品,从而保证了修直顺利幼儿园毕业。
因为修直求证圆周率破坏了策划书,导致田桂芳失业。
我想当时田桂芳是崩溃的,单独抚养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失业。
生活的不易把她压的喘不过气来。
同样因为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优秀的李亚辉的追求。
对于田桂芳来说,修直就是他的全部,修直就是她生活的意义。
但为了修直的前途,田桂芳同意了修直去美国留学。
剧情并没有什么大波大浪,田桂芳的这份母爱也一直显得很平淡。
但这份平淡反而能透出真实!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是在平淡中爱着我们。
当你失落时,跟母亲聊一聊,她会给予你关怀;当你得意时,向母亲讲一讲,她会比你更激动。
母爱是细腻的,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微小举动都可以都会被母亲看在眼里。
母爱是不计较的,即使我们如何冒犯,她依旧会爱你如初。
所以,请不要辜负这份爱!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回报母亲!
上帝无所不能,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母爱的伟大之无与伦比相信每个作为孩子的我们都能够有所体会。
在母亲节之际,小编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佳片,相信大家看过本片之后能够对母爱产生新的共鸣。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我的影子在奔跑》。
电影最早放映是在2013年的柏林电影节。
不知因为何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年的1月16日才在国内悄无声息的上映。
最终,本片在国内只拿到了37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冷门到了什么程度呢,目前豆瓣7.3分,只有936人评价看过。
虽然本片如此的冷门,且被雪藏了5年,但本片所获得的奖项却着实不少。
本片的女主演员为张静初,且整部电影只有这一位明星卡司。
张静初也凭借本片拿到了多项最佳女主奖项的提名。
撇开那些负面的八卦新闻,张静初的演技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无论是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还是顾长卫导演《孔雀》,张静初的在其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张静初在片中扮演一位名叫田桂芳的母亲。
田桂芳是一位刚刚生下宝宝的母亲,却被丈夫所抛弃,从此田桂芳只能自己带着宝宝修直,母子相依为命。
修直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幼儿园上课期间总是倒弄课桌盖影响他人,要么就是躲在柜子里让所有人都找不到,甚至还用放大镜聚光的原理把纸给点燃了。
幼儿园的老师都表示自己无法管教这样的小孩,希望田桂芳能把修直给直接领回家。
通过医院的检查查出原来修直患有一种名叫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病。
这病俗称“天才病”,是自闭症的其中一种。
症状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动作协调性差等。
这些病症状态修直几乎每一项都占据了。
田桂芳认为越是这样,越应该让修直在孩子堆里成长,这样才能改善病情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为了让修直能够重新回到幼儿园,田桂芳放弃了现在的工作,免费的为幼儿园当保洁阿姨并且与幼儿园的所有同事都保持着最好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幼儿园的老师才不会因为修直的特殊性且难以管教的原因而放弃修直。
在田桂芳的努力下,修直终于从幼儿园毕业而进入了小学。
让人没想到的是,修直上小学的第15天,就被叫家长去学校了。
据说这是小学开办35年以来,学生被叫家长的最快纪录。
田桂芳来到学校看到修直在太阳底下罚站,二话没说跑去老师的办公室大闹了一顿。
她害怕修直在太阳底下中暑,她心疼自己的孩子。
田桂芳后来有了一个爱慕者,修直叫他叫李叔叔。
李叔叔为人和蔼且工作稳定,田桂芳也很希望能与他一起照顾修直。
不料李叔叔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想要带着田桂芳一起去天津工作,把修直交给自己的母亲照顾。
田桂芳怎么能忍受别人去照顾修直呢?
她当场就发飙了,撇下李叔叔与李叔叔的母亲扬长而去。
离开了李叔叔的田桂芳只能一边拮据的过日子一边照顾修直。
就这样,田桂芳辛辛苦苦的将修直拉扯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的修直仍然不让田桂芳省心,比如家里停水了,田桂芳让修直去打水。
修直直接打出租去了外婆家打水,来回的车费钱就是68元,就为了打一桶水回家。
之类的例子还有种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即便是这样,田桂芳仍然包容着修直。
电影的最后,修直的父亲突然出现并且表示愿意带着修直出国留学。
出国的前夕,田桂芳含泪送别了修直,电影在这里也慢慢的走向了结局......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本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主线情节,也没有一个电影故事所应该有的起承转合,甚至在剧情安排上也没有大的矛盾冲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看起来却并不乏味,反而作为观众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这可能归功于电影中的大量的素人演员以及极具市井气息的人物台词与故事情结。
再加上全程素颜出镜的张静初也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演技,让自己的人物形象与田桂芳这个角色高度重合。
电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煽情与催泪,也没有通过卖惨的方式去表现母亲的辛勤付出。
相反,虽然修直所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这一特殊的病症,但里面修直与田桂芳之间许多日常的对话与情节几乎是每个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日常生活。
母亲与儿子日常争执的情结甚至可以小到挤牙膏与穿袜子!
田桂芳会因为修直挤牙膏没有好好地从下至上挤,亦或是修直出门太急而穿上了鸳鸯袜而对修直进行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啰嗦与教育。
而修直也会因为田桂芳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打扫了他的房间而对着妈妈发脾气。
电影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与修直的内心独白去模拟修直的视角,带着我们通过修直的视角去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穿插,也更加容易让置身事外的观众理解到修直的内心世界,修直眼中的田桂芳。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不足的地方。
电影中对体现修直擅长数学物理的一面展现地过于片面与死板,比如修直的很多台词直接使用的科普书上的常识说明。
对于修直如何成为理科天才的过程也缺乏铺垫,稍显突兀,仿佛修直从小就直接变的那么厉害一样。
不过,即便电影还有些细小的缺点与不足,我还是想给大家推荐这一部影片。
田桂芳作为一名单亲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任劳任怨,丢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甩掉了自己的男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都源于田桂芳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母爱。
我想,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吧!
田桂芳说:修直,我突然发觉你长大了,长高了。
修直回答到: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在于我们观影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感同身受以及所产生的共鸣。
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何尝又不是爱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呢?
大家小时候多少都会有因为自己的好奇或者不懂事,从而给母亲的工作造成困扰;也会因为被误会早恋而与母亲产生矛盾。
我们都会有过因为忘记带伞被雨淋湿而被母亲责备;都会有过母亲给你收拾房间没得到你的允许而责备母亲。
田桂芳或许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也一样并不完美。
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母亲总是会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不完美的我们去变的更加完美。
最终,我们都会因为母亲对我们的细心地照顾以及正确的教育,让我们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今天是母亲节,除了安利这部电影,我们作为子女的需要学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给予母亲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关爱与关怀。
我们可以给妈妈一个爱的拥抱,送给母亲一个小小的母亲节礼物并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人在外地的朋友给母亲打上一个电话送上祝福也是好的。
最后,小编我给所有已经成为了母亲的小伙伴们真挚地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吃麦子的马
《我的影子在奔跑》剧本写的真的好,很对我的胃口,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煽情,虽然张静初饰演的妈妈田桂芳从头到尾眼泪就没断过,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展示出一丝绝望,能感觉到她的哭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反而是生活的艰辛中折射出许多幸福和快乐。
而且母爱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使得整部电影非常的温馨。
一个孩子成长 ,母亲必定参与其中。
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 ,母亲更是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修直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意味着这名母亲的付出有多么的强大。
片中有一个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 ,田桂芳的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母亲,可被田桂芳知道后却大发雷霆,并说我的孩子我要带 !
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他俨然就是修直的影子 ,可以说 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如此看来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名是极为贴切的 。
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的用修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爱而不伤的世界,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并且给予更多修直这样的孩子关怀与理解。
母亲节看还是挺应景的。张静初还是很好,其他非职业演员有点让人出戏。
全世界都在停飞,以前只有妈妈一直在身边守护我,现在换成我来维护她。片尾的dv极其催泪
剧本扎实 拍摄碎片化 孩子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出彩 张静初演技爆棚 其他演员台词略生硬 表现也不够自然
世上只有妈妈好,静初是个好演员~
田桂芳
姐姐终于又回归文艺片了。
中二版方枪枪和母亲的故事。电影里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天才。现实里每个孩子对于父母都是天使。我绝对相信母亲的牺牲和付出,小时不懂也关注不到,长大某天蓦然发现母亲还是一贯如此。片中男孩长大,母亲身材面貌都没变老只换发型给个差评
题材很不错,主要是剧本的优势。经过导演的筛选和重新架构,用一种很新颖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小细节和小情趣很突出,看下来觉得有意思。
自闭的孩子拥有很多个世界 高中以后变得有点毒舌但反而有趣了 张静初没有小孩演的好
感觉还不够克制。
片子立意不错,可惜没有讲好。两颗星给张静初
很感人啊!妈妈这么无私的付出与牺牲,换来了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一生一次,遇上就是幸运的,不管是母子,父女,父子,母女。
是疯子还是天才,看母爱
幕弹一直有人在发,这个妈妈没把孩子养好,她应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她把孩子耽误了等等,但愿这些人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吧,电影里这个妈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很好的片子,很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虽然称得上伟大、但也很平凡的母亲……看评论发现片子被雪藏了五年,不懂,这片子被雪藏的点是什么啊?
棒读要命
刻板印象,影片里的情况极少数
讲真,我也想有这样的妈
几乎抛弃主线,全部用细节堆砌去试图打动观众,拍的还是普通了点。
憋得内伤。男导演安心拍你的父父子子吧,放弃描绘对母亲的凝视、弱化、鄙夷、同时无限索取最后无痛抛弃,转身投入在十八岁突然出现有权有势有文化的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爹的世界,放弃这个过程吧,你本来就属于爹的世界啊。
太尴尬了,刻意营造出的生活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