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御盆节假期,日本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祭祖与家人团聚,学期结束一同在仙台学习生活的朋友们也陆续回到自己的国家。
学校关闭,宿舍楼剩下了零星几户。
消夏解暑都无主意,更不要提还有些心事。
好在嫂子一家还要多逗留一周,为解无聊也为了阮姐心愿,带着他们去武道馆耍弓道。
可惜初学者必须指导陪同,我这个无证选手又不够格做指导,于是只过了会儿眼瘾。
说来也因祸得福,看天气舒爽便临时起意去河边野炊,初次尝试却出乎意料之满足。
除了大鸡腿和老杨炒饭没做,我们四个大厨青出于蓝地还原了堕落街和鼓浪屿各种烧烤。
嫂子说,当年结婚前一天还在犹豫要不要嫁,后来想到阮姐饭做得这么好才定住了心。
听得阮姐春风得意,更加卖力调味……天色暗下来后,只剩身后广濑川湍急的水流声和红热的炭火。
围坐闲谈嫂子秀起了当年的幸福,原来阮姐是用一封封情书来往绑架了跑到厦门读书的湘妹子。
聊起写情书的技巧,阮姐轻巧地说了一句创作真理,“你把当时进入你脑海的情景描述出来就好了”。
看了嫂子手机里备份下来的真品,当即给前辈竖起大拇指。
一年来事多且杂,没有多少时间闲暇。
和嫂子一家算是亲近,一起吃火锅水饺解馋,几个人凑到一起秀个厨艺打个牌也算热闹,阮姐宽敞的家庭房自然是最佳据点。
大家都说阮姐和嫂子真幸福,吵归吵,闹归闹,解决问题归解决问题。
要在以前我会归因于生活安排的简单质朴。
现在我知道了,没有一种生活是能够完全按照既定的安排展开,复杂和不完满才是常态。
如果人能够从生活——尤其亲密情感——中感受到幸福,那必定是因为面对生活的心灵状态。
想来想去,老夫子的“思无邪”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
祝愿阮姐早日修成厦大教授,也好净化下人民教师队伍。
每晚追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看电视剧许多年,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分秒难耐的心情。
老一辈人更多是在这部剧里找青春,而我们是想在这部剧里找真实。
听长辈们说剧里的时代感觉大致是对的,尽管仍然有一些政治化的表达。
然而触动我写这点东西的并不是宏大的时代变迁,而是剧中一些具体人物的故事带来的往事回想。
田源和同学们与场长分庭抗礼、为复习自搞责任制、带着生产队的同学们绕过场长去州里直接报名高考,这些率真的行为让我回想起当年中学时哥儿们一起愤愤地罢课打球、去家里把被老师劝退的好朋友带回教室从此白眼班主任、在校长室为中考前不合理隔离班里差生争理等等事情,热血的很。
记得冯头曾说,“你们现在就是太老实,说偷杨卫内裤没一个敢去的,换我们早不知道他没多少条了。
”牛虽然吹的不靠谱,道理还是有。
年轻率真之心是决不该被拢住的,事实是,人越早地顺从他人,就越再难顺从自己了。
另外一个剧情就没有这么轻松愉快了。
金锁放弃了高考去追组里的村民,建红撕碎了录取通知书要跟金锁一辈子留在乡村。
尽管剧情还没有完全展开,大致也可以猜到导演会把包产到户的历史任务安排到这对年轻夫妇身上,给他们一个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以完成艺术化的创作。
我之所以被触动,不仅是因为看到这个艺术化的故事,而且我见闻过一个真实的版本。
八十年代初,她撕碎了母亲给她的五元钱,成绩优异却拒绝参加高考,要留在家里帮忙。
与建红一样天生的倔强,一样有出息的两个哥哥都去了大学,一样待在一个穷苦的地方。
但是这个真实的版本没有“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简单说,仅仅她默自流过的眼泪就能够淹没一切矫揉的言语。
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结尾时,艾伦不顾一切去洛杉矶追回安妮,最终失魂落魄的以失败告终,但在他以自己和安妮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第一部剧作却艺术化为美好的破镜重圆。
我们不难理解艺术的动机,艺术试图鼓励人们继续做不顾一切的追逐,然而现实却要告诉人们生活中行动的真正代价。
在艺术与现实的张力中孕育出英雄的同时,也培养出了真正的弱者:一种不敢面对现实代价的艺术化心灵,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虚伪的高尚。
正是这“虚伪的高尚”在维系着“平庸之恶”的命脉。
前些日子罗宾去世,许多纪念文章涌现在身旁,表面看来是一种理想主义至善至美之追求,实际弥漫和表现出来的多是大而无当的情怀,言语中甚至对认真生活之人采取轻佻鄙夷态度,认为他们因无趣而不曾生活过。
这种轻佻鄙夷像极了现代人对忠诚的不屑,用自由作为浪荡的借口,文章里多用至善至美的追求竭力掩饰自己从未认真生活过的事实。
然而终将来临的是,我们的生活都会在脱离庇护后面对现实,现实将剥离一切掩饰检验真正的心灵成色。
勇气和理想只能从至真至纯的心灵中生出。
那习惯了掩饰和逃避的“虚伪的高尚”只能向自欺和欺人的谎言之中寻求最后的荫蔽,他们拒绝思考并逃避责任,迷醉群体狂热,接受虚无,顺应欲望索求。
未见这种“高尚”暴露恶性,只是还未面对真实的生活,没有遇到时代的风波。
所以“认真”是人真正的美德,“真纯的性情”远比“崇高的追求”更为弥足珍贵。
人根本不需要一个“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真纯的性情”里源生着对生命的爱意,即使面对生活的真相也不会消逝。
真正另人动容的生命无非是能更像人一样活着。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收获是很大的,在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上有了提高,这一种是无形的提高,短时间内或许无法看见成效,但我相信这种深烙印在脑海中的感悟是将伴随一生的。
随着年龄的不断见长,在当前这个阶段,初步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不足,通过学习和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格局,扩充知识面,目的也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很幸运在大学毕业这个阶段,通过学习考研政治,了解了不少国家的建国和发展的历史,收获了不少知识,也在另一方面为我大学毕业后的人生有了提示。
本身就足够热爱这样的年代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总能带给人前进的动力和鼓舞,整部电视剧很注重细节,通过刻画那个年代不同人物的代表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更是从细节里体现了邓小平的人物性格与工作日常,他的伟大体现在坚定的言语上、开放的思想上,包容的心态上、自信的状态上以及睿智的思路上。
84阅兵之后,全剧在回顾中悄然结束,却令人格外流连,意犹未尽。
流连大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活力,流连80年代春光的明媚。
此时的我,写下影评,思绪万千,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伟人的一生是光荣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更是伟大的。
所有的感悟和提炼尽在不言中。
实践出真理,唯有踏实实干,方能表达心中所想,直至完成理想。
这部电视剧值得反复观看,反复思考。
当初看这部剧完全是冲着补充些历史知识去的。
整部剧有两条主线,一是决策层,一是平民层。
上层的每个决策都会影响到下层的前途命运,同时下层的整体生活状况又会影响到上层的决策。
看了这部剧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看待国家大事了。
许多人骂政府这不好那不好的,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you can you up啊!
”有句话,“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政治这种事还真不是一般人干得来的,要有极强的大局观,每个决策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各种好的和不好的后果,稍微一点决策失误都会改变一大批人的命运。
这让我对真正的政治家(而非政客)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现在我们可以批评政府某些事做得不对,造成了什么什么样不好的后果,但这些马后炮根本没意义,即使有些人在当时就提出了可预想的后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只是无奈之举。
想想,一家人过日子都会有许多争吵磕绊,更何况偌大的国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中国的发展正是因为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奋斗,才会越来越好。
格局很大,立意很高,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祖国一步步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自豪且感动。
说说本片的不足吧,可能是想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上的场景,感觉许多情节都是片段式的,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故事不够连贯,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
不少评论真是刻薄:有的人觉得“戏说”了,将邓公的形象拔得太高了,忽略了他文革时“和稀泥”的历史,也贬低了其他元老们的功绩,给一星;有的人觉得“洗脑了”,说无非就是给党国树碑立传嘛,还给一星。
对于前一种观点,客观上说,说得对。
邓有功,但不是他一个人的。
陈云、胡耀邦、赵紫阳、叶帅等等,包括华国锋(汪东兴就算了),哪个不是扭转时局的重要推手?
有些情节确实拍的假了。
但是,看过无数电视剧的你们难道忘了,叙事没有中心,故事还怎么讲?
非要弄成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那样一人露一下脸的群英会才可以?
对于后一种观点,不得不说,拿国外的历史和时政类影视作品反衬国内真是太低端了。
去看看《独立日》,连这种商业大片都透着浓浓的美国中心主义和没来由的自豪感,怎么没见有人批评它洗脑?
单纯地崇尚西方,否定中国历史和成绩的人,多半是没见识过真正的西方。
单纯地目光向西并不能使人显得高端,而正相反。
其实,看电视剧,看历史剧,还是要放宽心。
嫌历史不准确,多读读历史书,心里有杆秤就行了。
关键还是感觉,关键还是看能否让观众体验到改革的艰辛,与中国历史同呼吸,感受心潮澎湃。
对每个国家的历史和特殊性,我们都应抱持基本的尊重。
真以为“殖民地三百年”会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01 这里不聊历史,只谈戏剧细节。
开篇镜头是小平爷爷的生活场景,为儿子擦身,演员马老师确实敬业有个镜头展示了老师额头的汗珠是的,平常父母照顾孩子,通常是孩子洗大澡,妈妈洗小澡。
马老师的“川普”也在剧中是一大看点。
有评论区说这方言说的,正儿八经的四川人听不出一点异常。
而演员是贵州人。
敬业的人,会把细节刻进骨子里所谓最高级的演技,是没有演,而是变成“那个人”。
这份职业责任感,告诉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小事做到极致。
02第一集的镜头中出现了不少的真实历史场景,照片。
看到这些,让人不禁觉得这是纪录片了。
这也是种惯用手法,对从事自媒体创作的人来说可以塑造故事,但在故事中切入真实镜头,代入感更强。
这个手法,对于故事创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切入,需要刻意练习下。
书面的手法叫做“真实穿越”吧。
就如扫H风B,讲述的是虚构的城市,扫H除E的历程,个中案件故事取自真实事件改编这就增加了话题度,关注度,故事更加丰富好看。
03第一集的最后环节是分照片。
得知父亲和家庭可能面临的最坏结局此时此刻,不再有伟人光环。
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血浓于水,生离死别。
亲人在身边,皆是普通平常,微不足道。
当离开了,一片纸都是哀思的寄托。
想起外婆罹患癌症的最后日子里妈妈收录了她默念低语的音频音容笑貌大概是你不在了,我听着你平静的笑语,却哭了。
总结一下,开头的创作手法重大事件的快速推进大人物的细腻感情刻画节奏紧凑 连贯好看粗中有细,鲜活立体。
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和冲突,而所有的冲突最终根源都会归于认知能力的冲突。
只能听懂低俗段子的人会觉得纯文学不知所云,无知浅薄的人也注定与深刻、崇高、理想主义等毫无关联。
对于有能力理解这段历史的人,这部剧解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过去50年和未来50年内出生的人都适用。
60年代之后出生的中国人,天生享受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权利,有机会通过劳动赚钱的权利,享受认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权利,享受认可人人平等的权利。
但这些天经地义并不是从来如此,这里面有人祸的原因,而人祸也不是中国独有。
即使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享受不到这种理所当然。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种创造只有在天才和伟人出现后才成为一种可能。
少数人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绝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些对我曾经的枯燥毫无意义的政治词汇,当看到解放思想被提出时,对应当时那种从上到下阶级斗争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我懂得了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个人以为历史不在于揪出某些细节与一些无法还原的历史物理层面的真实,而在于它给予了当下一个时空的坐标、向前的力量与勇气。
看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留下了持久不衰的震撼与感动,自己永远无法感觉到那段历史给予那代青年的使命,那代青年的热血青春与无法言表的激动,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伟人处于同一个时代是何等的庆辛,与整个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的进程一起大步向前,参与国家提出的真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一些过时的思想相争论,互相辩论,不管哪种思想都是为了祖国,无论新旧,无论好坏,都是在想着祖国的前进。
新思想的共产党人也对那些思想一时未转过来弯的人充分理解。
祖国好儿女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行最后被认可那种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与喜悦啊。
邓主席高瞻远瞩,超越了当时普遍人的思想,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正是因为民主的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感觉现在这个社会青年相比当时的青年,差了一个层次,也许是自己太堕落了,处于一种狭隘的环境之中,没看到优秀的祖国好青年好儿女,今天的社会相比那时也感觉缺了一些东西,这些逐渐遗忘的东西应该慢慢找回来。
共产党人的信念太强大了,信念不是说出来,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出来的。
如今的中国也是正处于关键时刻,想起来便又很庆辛生在了这个时代。
可以看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步步复兴,中国梦一步步实现。
中国加油,共产党人,你们辛苦了,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我本来前面30多集是已经确定好要打5星的,(这种剧其实如果看的投入了之后,是可以忽略掉一些问题的,感情到了位)但是没想到后面有瑕疵。
虚构的人物里曹慧(前期)跟那个老曲都很讨厌,不过他们都是代表的那些“老顽固”,还有田源drama的表演方式我理解为那个时代热情似火的青年人。
这些弹幕里的吐槽点对我还好,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撒切尔夫人……我感觉这部剧在写其他外国领导人的时候都描述的很正常(也许是我对他们不了解),然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英国感觉到满满地敷衍。
防杠说明:这个剧的题材真的很好,然后我也感兴趣小平同志,所以我才看这部剧的。
撒切尔夫人当首相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了,但是剧里面的演员我不知道也没有搜到真实年龄,但是我的目测只有30多岁。
而且她的仪态真的很不好,虽然说在当首相之前她的仪态确实是那样子的,然后声音也很尖,但是她后来经过了专门的训练,当了首相之后就已经改变了很多,而且50多岁了,声音不可能还像一个少女一样的尖。
还有就是她的会客厅上面挂了一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风格的画像,我不知道人物是不是伊丽莎白一世,对画作不了解。
但是如果是的话,我搞不懂为什么唐宁街10号会挂一个16世纪君主的画像,或者说挂一个很古代的画像,而不是选择现任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
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挂现任君主的画像,但是这个画像的风格就很出戏(对于我来说)。
然后最离谱的是,内阁会议的时候,最显眼的画像竟然是爱德华七世老婆亚历山德拉王后的画像。
这个是一部历史剧呀,为什么不做一点功课呢?
太敷衍了。
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就是有些戏份大的角色第1次出场的时候,应该说一下他是谁。
比如邓跟卓的孩子们,我还特地看了演员表。
还有就是夏建红她明明那么反对大包干,然后还在那里说这是犯错误的,结果就转变的特别的生硬,还是我没有理解到?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话洗脑了我很久,剧里念出来真的很震撼。
但是他们的话剧《惊雷》感觉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就那么几句话,还重复了好几遍。
个人感觉还没有《于无声处》只出现了一次震撼。
这部剧有很多硬货,由乱到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激烈的碰撞,感叹伟人三落三起的毅力,感叹伟人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但是我更多想讲的是务实,也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选择科教文卫开座谈会、恢复高考、摘掉帽子。
(二)破除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思想大讨论(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深圳特区最后的肯定
电视剧可不是了解历史的好地方。美剧的配乐也不是个个都原创
时间会证明一切,人民万岁!!!
邓公是伟大的,这剧简直要把邓公毁了
对比来看,小平同志的智识、能力以及对历史和民族前进的把握在历届领导人中都是有相当高的水平的。要顶住怎样的压力才能从围城中突破,带领这样一个庞大且伤痕累累的国家转向?这很不容易。功过自由后人评说。
剧情不说·····演员选的也太不像了啊!出戏
我就想问,给Hans Zimmer和索尼版权费了么?
以假乱真不可取,不过谁又能真正妄下评断呢
先打三星,一开始上来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营造历史转折点的紧张氛围,一直在下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音,这个细节感觉很好。
歪风邪气带头人
看得激动。补:他们要排练话剧《惊雷》那块……后世认可了的事情,电视剧当然能拍的理直气壮,哪怕剧中的时间线是四五事件尚未平反。但自己看剧的时候,不自觉地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下意识地动用审查思维,替他们捏一把汗。除去“四五事件”这个名字,就说是一个中央认定为反革命的事件,竟然要排成话剧公演,放在今天,又当如何?再补:一面是邓等人的正面进取,而另一面却始终缺席。就拿真理标准那段来说,报刊不再允许接收此类主题的投稿,说是上面的规定。这个上面又是哪面?支支吾吾含混其词。轻打棍子,大唱赞歌,如此而已。修改为三星。
你们都错了,表面这剧是主旋律,但是很多内容你们都不敢讲里面都讲了。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说历史人物不像的,我觉得是形不似神似,尤其是那些学术界名人,虽有听闻事迹但没见过真人,我觉得还是有意思的。甩建国大业九条街。
编剧高级黑
看了三遍
现在身在欧洲,没办法通过电视看到,只能网上看了。但是不管怎么样,邓小平救了很多人,不再让人们吃不饱饭,这是不争的事实。
走资派翻身了
不是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转折。中国,从远古到现代,指望天王老子做救世主的想法,始终根深蒂固,害人不浅,误国不浅。
呵呵
很喜欢,豆瓣的某些人太挑剔了,在当今国内大环境下,拿出来我觉得挺不容易的,别以为翻了墙,看到民主自由,就真的以为自己逼格高,什么都懂。还原的小平同志,挺好,改变了整个中国,至于叙述方式,没有起伏,过于褒奖,过滤敏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还没开放到,什么事都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
0分
看的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