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我读过了凌晨两点腿疼睡不着的一个夜晚现在是凌晨四点眼泪还哗哗地流 视线也很模糊其实细数看过的les片真的少也就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和 率知完这种副线等等所以也造成哭成这傻样 哭到下巴抖了看到弹幕对结局很不满、说什么三观炸裂但确实这就很现实啊…如果是我也会这样无助现在现实有多苟且、压力有多大,高中时两个灵动的女孩子就有多美好。
几大泪点:“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委屈哭了“我非常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机会,因为每一次都像是最后一次”学姐毕业装大方去拍合照 联想到自己毕业的场景了…也是在装大方呢“我很喜欢你,可是…”学姐用力抱住她(共情过强了“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女生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
”————————来看这个的一大原因是是我能找到的耽美都渐渐沦为流水剧(雾)可能会渐渐更喜欢台湾作品两位主演讲话轻声细语 台湾口音下 本福建人是觉得非常生活化 很真实很日常的对话 不同于像之前追的《以家人之名》日常对话的疏离感 给人感觉的就像巨高质量的vlog 可能这也是我能共振的原因吧~以及海报好漂亮 画面好漂亮 美女好漂亮啊~亭亭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完全意料之外的有深度。
前三集甜蜜的故事,后三集则拓展开来进行一个真正有深度的讨论。
虽然现在台湾的同性结婚已经合法化,但这并不代表普罗大众就已经真正的接受这一切了。
而在“非法年代”生活过的一代不仅知道社会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成长时经历的一切也会让她们质疑自己是否是正常的。
(如父母对她们成家的不断要求,高中时来自女老师“你们为什么那么晚还在外面”的无理质疑等)我觉得这个剧很妙的有两点。
一是婷婷的设定。
学姐和婷婷两人相比之下,婷婷其实才是更符合大众审美里一个居家女性的外表,长发且面容甜美,服装也要更宽松和女性化。
但在关系里她反而才是自我觉醒程度更高,更主动的一方。
另一方面学姐其实更符合大众刻板印象中的女同性恋的形象,短发,更为硬朗的脸部曲线,干练的服装,但她却是在关系中被动的一方,也一直屈服于所谓的“大众梦想”即女性就应该结婚生子。
虽然不知道导演这么设定是什么意思,但是很有意思。
同时,婷婷也并不只是一个完美的理想。
她也有自己的痛苦,她虽然很爱学姐,但失恋的经历也给了她巨大的痛苦,使得她在这些年不断地质疑自己。
质疑自己的性取向,也在形式上向社会对一般女性所要求的结婚生子慢慢屈服。
如果不是再次遇到学姐的话,说不定再过几年婷婷也会结婚生子。
二是丈夫的形象其实也很饱满。
他并不只是纯粹的没用的丈夫,他是一个受困于有毒男性气质的理想丈夫:能赚大钱,顾虑家庭,偶尔也能照看一下孩子。
使得他们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家庭,丈夫只是纯粹的赚钱机器,而不能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这样的丈夫在过去是非常理想的,但遗憾的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了。
这也是为什么学姐的一句“她懂我”会直接摧毁他的信心。
因为他的成长中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赚钱工作养家,有车有房就是对家庭做出最大的贡献了。
而这句“她懂我”不止是否定了他的付出,也否定了他的人生。
学姐所要求的陪伴在他的理解中就是物理距离上的陪伴,就是人在身边就可以了,情感的陪伴是完全不在他的理解范围内的。
他和学姐一样,也是只个被旧思想裹挟的可怜人而已。
最近看了几部同性的片,水平都一般。
看到这剧的前三集的时候我还想着故事够甜那也可以,没想到后三集的剧情这么劲爆,信息量这么大。
真的是值得细品,意外的惊喜。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爱情电影,昨天下午偶然间发现一部口碑非常高的电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正好下午有点时间就看一看打发时间,没想到,这部电影拍的那么好,唯美、新鲜、细腻、深刻,上一次看到让我用深刻形容类似作品的还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貌似电视连续剧的作品,其实,我觉得是用电影的笔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拍成的电影短片,当然如果剪辑成一部电影也毫无维和。
这是这部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六集,难道影视作品也开始饥饿营销了吗?
还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不懂,到底为什么六集要分开来拍,说句实话,每一次的短暂停顿,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共鸣是会弱化的,不过,我想幕后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拍。
除了这个形式以外,我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演员,尤其是扮演“亭亭”的程予希非常欣赏,她的演绎把这个学妹的可爱、委屈、隐忍、奋不顾身、为得到自己所爱的等待和小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演的好棒,查了一下,演员近年也要30多了,在演高中生的戏码,感觉也非常自然,浑然天成,没有装嫩的不合时宜。
这让我想起了《面子》里的vivian,这类角色拿捏很难,但是两位女演员成功的表现出来,而且,让人叫绝。
这部电影,或者说是电视剧,让我对于这个爱情故事多了深层次的思考,其实,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婚姻电影,不仅仅是探讨爱情,还把育儿、平淡期的夫妇相处之道、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摆在了观众面前,只不过导演巧妙的用爱情的包装把这个深层内容埋的比较深。
这部爱情电影,让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开始相信这世间确实有爱情的存在,在那遥远的学生时代。
我喜爱这个片子,从第一秒就喜欢上了它的摄影入画质感和光线,两位主演的演绎不俗,将成年后的内敛和青春时候的纯洁清新表现得细腻入微。
某些转场对比让我热泪,某些台词具体到令我感伤青春的伤疤竟这么多年还在。
gagaoolala营销的方法将一部不足100分钟左右的的电影长度截取为6个约15分钟的剧集,每周五播出的这种传播方式也很适宜这部剧,每集播出后都有相当热的讨论度,“超话”截止到今天已有越4.1万粉丝和4千多贴子在女同剧中属于现象级别的,观众被细腻的情节和对话吸引回忆了过去的青春相似经历。
我本人与剧集中的情节相互比较或者像回忆检讨我青春时期恋爱做的哪里不对哪里不成熟,现在又有哪里成长起来,每集分割的节点和讨论也是如此吸引我思考,随着第五六集的播出后,我似乎被迎面打了一个闷拳,所以要在此处“叫疼”。
看到第四集我对自己说都2021年了,不概率不会有那种lgbt的阴郁压抑文学结局出现,因为它太老套了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了,且第一集即交代了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的背景,两位女主当然能认同两个女人在一起组成新家庭或者新情侣的关系,并且希望结局展现“我们这样不恶心”来比较15年前在校园中的台词“我们这样很恶心”,但我没有看到这部剧的编剧来推翻那种谬误的“恶心”。
随着剧情的推进反而走向了另外一种女性社会压力中的不得已和压抑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选择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了选择需要勇气,特别是第三集到第四集之间交代了亭亭和怡敏已经在恋人的位置在一起相处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毕竟家里要有高脚椅都的青春梦想已经实现了。
但怡敏还是没有对现有生活状态试图作出改变的想法和开始掌控人生。
也只有亭亭提出要不我们带小泽走这样勇敢的话,来尝试压迫让怡敏思考,但显然此前并没有思考什么,因为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这是我家啊”+看向恋人的空洞眼神。
异性恋和同性恋没有优先度的孰高孰低,异性恋婚姻对与同性恋情一样的美好,那么相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两位的对话和相处还是如此的简短不明,如此的如幼儿梦语,言语不清,到底是要走出婚姻迎接恋情还是要出轨一段时间重新回归家庭,你给交待嘛!
面对亭亭提出来的“我们带小泽走”和“我可以陪你”我们怡敏还是不置可否,此处被王仁修拉着王小泽出现的打断了,并且三位成年人、人走入短暂的客厅修罗场,我们怡敏也是一直用眼神指挥亭亭走,送走亭亭(我几乎认为此处出轨已经结局),怡敏似乎想要和仁修修复关系找到婚姻的痛点,突然蹦出“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令我不解,也许是慌乱时候的口不择言,亦或者是潜意识倾斜于与亭亭的感情,当我认为bi&bi间终于要豁出去走向新生活了的时候,迎来的是他妈的第六集我们怡敏看着女朋友接回送来小孩,坐在车上听老公的安排不要下车,在车上的眼神也是躲闪不要和女朋友有交流,总之就是在外听话老婆人设。
回家后与仁修吵起来的时候也只从自我角度说起亭亭“她懂我”,没有看出一点想要离开家庭做选择,或者与老公认真讨论的婚姻修复计划和想法在里面,终于还是在仁修说出多次“你走吧,你走”后离开辛苦经营的家庭,漫无目的的开始走向未知,到此处我不清楚怡敏的人物动机,直到她在天桥处坦诚喊出“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剧集表现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选择吗?
他们从不选择?
他们只做“对的”事情,或被事情(大学-男朋友,怀孕-结婚,与初恋再遇到-出轨,被发现-离家)推着走,他们似乎不具备自由没有选择,令人十分泄气的是我们怡敏几乎没有自由意志(超话中参与讨论的姐妹依靠她表演中的细节来推测怡敏的心理状态可见一斑),那么一切都将没有价值,难道我们只是享乐么?
与亭亭的再遇到只是沉闷婚姻中的一次抬头换气吗?
然后再继续低头划水。
这周末看完所谓“HE式的开放性”结局后还是久久想要发泄一番不满,诚然,欧美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后相处的剧情,东方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前的剧情,文化上的差异令我天然更加喜爱这种内敛和细腻及女性秘密风格剧集拍摄审美也是我十分钟爱的,但在内核上面我认为在此时此刻是不妥的或者完成度欠缺,此剧的描写角度是怡敏的角度几乎是怡敏的全部生活,我们从怡敏的视角来看,但没有感觉到怡敏从高中到30多岁的成长,高中从父,结婚从夫,还是那个高中生的怡敏,即使大胆到“出轨”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爱人,什么样的家庭。
难堪到几乎是被丈夫赶出家门,与亭亭在天桥上最后一场戏,两人一个狼狈的穿着毛衣,一个穿着急随手拿出的男朋友的外套,红着眼洒泪台北深夜的天桥至上,两位30几岁的双性恋女士发泄后共同感动随着我这些天单曲循环的主题歌慢慢远去、淡去,可是,一会儿她们要各自到哪里去呢?
我的女朋友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地教育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难道导演/编剧要传达的内核也是如此两位女士需要各自的家庭或者男性友人来支持生活和经济面临难以抉择的困境吗,我不同意。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年轻姬的时候看the L word时候被局中人tina的一句台词“我们可能真的成就了lez girl电影,想一想那些中西部女孩看到此剧的情景”所振奋提示焕醒了自我意识,我不就是当时那个“中西部”女孩之一。
我的女朋友一直教育我“艺术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传递达出来对人和和世界的理解”。
此剧传最终所达出来的思想和理解我实在不能认同全部,人生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也不是偶遇焕发的短暂出轨的美好,艺术是keep on the sunny side和自我意识觉醒,这些我认为是道德之上的东西,很多人指正剧中出轨的道德瑕疵和亭亭提出可以立即与男性友人分手的“渣”,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女性意识觉醒,拥有了和对生活把控的能力,这些所谓道德瑕疵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或者我在此处找到一种知晓理解两人秘密的感觉,但漫无目的或者根本无目的的出轨和无感觉得感受硬凹造型的风景和转场现在想起令我难过,我和嬛嬛一般喊出:这么多天的观剧感情竟是错付了。
希望传说中的粉丝向第二季能有些硬内核,不要把选择本身作为拥有阻力的选择。
看完第三集,我写了第一篇影评《提前HE》。
大结局过后,我依然笃定,没有BE,一切都刚刚好。
亭亭有男朋友的设定在我看来并不突兀。
在前面的剧情里,亭亭几乎是个完美情人,甚至给学姐,给观众都营造出了一种孤独、痴情等待心爱人的错觉。
有男朋友,不是亭亭的错,是我们都自以为是罢了。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是啊,学姐有什么资格说她?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妹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等,傻傻地,痴痴地等15年,围绕着学姐这颗小太阳公转,中途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和生活。
可能么?
合情么?
合理么?
或者说,真的需要这么残忍,才能证明学妹的爱么?
更何况,在学妹眼里,那个所谓的“男朋友”甚至是个挡箭牌,是证明自己“正常”的活化石。
不然,她怎么能轻易说出【我可以去跟我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
够了,真的够多了。
【你知道你有多自私吗?
我接受所有的你,满足你的需要,可是你每次都选择抛下我!
】所以呢?
学妹怎么做了?
即使被刺得伤痕累累,她还是在等,等,等到自己通过各种所谓渣女的方式来忘记江怡敏。
可结果呢?
等来一个偶遇,等来的是再次地不可抑制地心动。
要有多勇敢才能重新穿上铠甲继续往前。
不让你看到我的脆弱,因为我知道你需要我,我想要让你依赖我。
我想,想要你在我面前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
你做什么,我都开心,就算做错,我也不会怪你。
因为,我喜欢你。
然而,我也是人。
我想要回应,我想要证明【过去的一切都是真的,不是我在一厢情愿】,我想要你给我一个答案,告诉我,你曾经也喜欢过我。
你说你非常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觉得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从我介入你的生活开始,我就做好了背叛世界的准备。
小三也好,txl也好,全都不管了,我只要你,只要你能回头看看我。
人心都是贪婪的。
尤其面对爱情,有谁把持得住说“我永远只要一个简单的回应而已”。
给了一个,便生发出想要持续在一起的欲望。
所以,亭亭再次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而能把她拉回来的人,只有怡敏而已。
我喜欢你,喜欢到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害我的权力双手奉上给你。
【亭亭,我很喜欢你。
可是……】怡敏看着亭亭不住地落泪,“可是”的后面再也接不下去。
她心疼了,她不忍心。
口口声声说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眼下,她是知道的呀。
她要亭亭,她要这个能给她安全感的女人。
从头到尾,她都是爱着的。
学生时期的情窦初开,夜晚深巷里的短暂拥抱,不小心亲吻过后的脸红心跳,有哪一个不是喜欢的表现?
即便怡敏是那么“世俗”的一人,还是因为同样不可控地喜欢而暂时跳出了规训,来到有亭亭的世界里,尽情绽放。
她那么肆意,生来从不曾有的肆意。
而现在,她已然走出了组成家庭的这步。
没有错,也不需要后悔,她因此活在了大众的安全感里,躲在了大部分的背后,享受过所谓的安稳日子。
只是,当再次面对喜欢的人,她又有什么立场和信心能迎接这份感情呢?
综上,两个人都有对彼此深刻的爱意,也都有各自不可调和的矛盾纠结。
正是因为如此,两人深情拥抱的镜头,才能更加给予我坚信结局是好的的决心。
或许,逃离现实的爱终究会像烟花一样,升起,又落下。
但这个长长的拥抱,转白的天空,终于通行的绿灯,无不在暗示:就算前路坎坷,充满未知的恐惧,也会有物质匮乏、家人不支持等各种阻碍,可两个人一起面对,不就是爱情最美和最初的样子么?
没记错的话,怡敏家的栀子花,早就开了。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
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
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
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
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些都是在父权笼罩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的存在。
所以当她和亭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或是说早已质变只是在她尚能欲盖弥彰的范围内时,她要强迫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后退,退回到最初她的价值观中的「朋友」的范围。
即便这种退出让她痛苦,但是她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是其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
怀着这样的想法,她结束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又听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看似过上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亭亭没有再次出现,可以预见到怡敏的一生都只是从一个笼子走到了另一个笼子中,麻木且认命。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句话完全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每天除了要像男性一样上班,还要照顾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回家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
她的丈夫像是另一个巨婴,一个生活上的白痴,他对于妻子在生活中的面面俱到坐享其成,以至于怡敏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帮忙带一天儿子,隔天孩子就因吃坏了肚子而腹泻。
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再晚,吃完的餐具也应该是由妻子回来收拾的。
面对这样的丈夫,怡敏有想过要反抗吗?
显然没有,她认命了,「命苦呗还能怎么样呢?
将就着过吧。
」大概是这种想法。
所以当她从沙发下抽出丈夫打了一天的电玩手柄,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收拾餐具,听到丈夫对婆婆「夸赞」自己「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的时候,她感觉不到高兴,只是觉得悲哀但无力。
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进一步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连手机桌面都是儿子,一周五天在外出差的丈夫,完全指望不上。
面对精神障碍的儿子,她显然要付出比其他母亲更多的精力,因此她的生活里,没有「我想要」,只有「儿子需要」,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一个守活寡的母亲。
而亭亭的再度出现,仿佛向她十五年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投了一颗石子。
她自以为压下去、只是一时冲动的少年情愫再次唤醒,或者说她沉睡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
这逼得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
十五年后的重逢,惊喜、愧疚、感激以及过去未能表达的爱使怡敏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
而亭亭对于她生活上的帮助,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另一半「同伴」的作用,因此她开始重新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感。
过去,她对于自己与亭亭之间的感情是极力否认的态度。
可当她在婚礼时看到一对女生同样幸福地举办婚礼分享喜悦时,她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在别处」的好奇与兴奋。
所以当亭亭试探性地对自己做出情侣剪的亲密接触时,尽管她感到紧张,但同时也怀着猎奇的心理,就像她高中时代在亭亭的怂恿下第一次相互触摸对方的身体。
最后的拥吻是她情感到达的顶点,这一刻她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
从她主动抚上亭亭的脖子,对她的吻予取予求时,这十五年来的委屈,悲愤,懊恼,对过去自己软弱逃避的愧疚,以及从未消失过的爱,瞬间把她和亭亭淹没,在这一刻,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对亭亭那么多年的爱第一次正面做出了回应。
江怡敏终于成了江怡敏,而不是王太太,或是小哲妈妈。
分割线————————————学妹的晚点发。
今年入春后的有一天,我去搭地铁,拖着行李箱走了一小段,到了地铁的中间位置,有一片墙和柱子遮挡着,我一个人站在一角,转过头环顾四周时,在光线暗暗的角落里,看到一对年轻的小情侣,互相拥抱着,鼻子贴着鼻子,亲昵的吻着对方。
记忆突然闪回10多年前,恍惚间是你和我,也站在那么大的角落里,偷偷的拥抱着,轻轻的吻一下对方,在等地铁的末班车,午夜前的周遭,空荡荡的,我还害羞着,絮絮叨叨说了些让你别黏着我,好像树懒一样挂在我身上了,别人会看到的,你笑哈哈的说又没有关系,看到了又怎样呢?
两个漂亮的小女孩接吻的画面不要太好看喔……我平时都不搭地铁,所以这段记忆已经非常久的没有出现在我脑海里了,在那一刻突然又想起,我的嘴角似乎还挂着笑,好像迷妹般在围观那段故事里的主角们,而10多年后,主角中的一个人已经嫁给了另外的男孩,不知道过的幸福吗,因为后来的那么多年就真的说完再见就再也不见了,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在往后的人生中,也和其他的女孩又发生了一些故事,然而兜兜转转,似乎再也不曾出现过如此这般的心动了,在午夜前空荡荡的地铁站,心跳声扑通扑通的狂跳着,在安静的角落里靠在另一个人的怀抱中,时间仿佛静止不动,只留下粉红色的回忆……
恋人的重逢如果都可以和怡敏和亭亭这样未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我和高中恋人重逢,是在大学快毕业时间的同学聚会来的有些谁我也不记得我就记得我们互相像是朋友一样说着一些有的没的眼神一点不闪躲,客气的就和朋友一样临走时候和亭亭一样,我说你怎么回去?
然后我们一起踏上了地铁,呼啸而过的地铁声音盖住了我们的对话也许我们也没说什么坐过了我的站,坐过了她的站我们没有说话,在车厢的柱子这里我望着她,我说我过站了她说那我送你再坐回去吧我们就跨到了对面的站台当列车驶来的时候,我说,你想不想去我住的地方坐一坐她说好阿,笑起来一样没心没肺的样子我们走进老小区的路上,周围黑乎乎的路上一个人没有她身上的香水味很好闻,很冷的夜晚,月光下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的过去简直比电视剧中的还要狗血一些和所有卑微的爱人一样,一边听她说着我爱你,一边陪她去看她喜欢的男生,在海边吹着冷风的自己像个傻子一样无数次对自己说可以了,不要爱了,她不爱你但当她对你笑,你也就忘记了那些伤疤接受她口中的补习,接受她看着其他男孩子打球你以为看不见也许就和她说的一样,他们是朋友也无数次的问出那句,那你为什么不理我?
求求你,不要不理我亭亭说这句的时候,我简直代入了我自己,我整个青春可是她没有回应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不在一个班级之后,要遇到的可能性很低孤独感要把我吞没,我也无人可说,也没有朋友身边人虽然没有明显表露,但对于这种关系或多或少指指点点我当时极度抑郁,如果胆子大一点也许都死了我也永远记得班里一个男孩子和我说的话你们两个人好恶心,搞txl当时我们在文艺表演上台之前,我听了愣了一下,我不知道她听到没有她上台表演,我是她身后的陪衬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听到最难过的话所以我相信亭亭听到她最爱的女人和她说出这句“恶心”她的心肯定有一道永远无法填平的伤痕这是多么深刻的伤痕,刻在青春残酷的深处但是亭亭是卑微的,我们也是卑微的当我打开门的时候,钥匙转动的声音有些迟钝随后她拥抱了我,吻了我我们在门口吻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她开始哭,眼泪就顺着她的脸滑落下来我们走到房间床上,没有开灯,没有脱衣服抱在一起
做完我说,留下来吧她说太晚了,我要回家了,送送我吧我们依然走在老公房的花园里,我说你身上的香水好好闻ck,我一直用这个牌子,她声音中透露着自信,她像是回到了现实我们怎么告别的我不记得我看不清她的脸,那天有点冷了随后发展和剧情一样,回到现实中的女人,她就是不爱你的你说我等你,我们再见一下,她不回复我说我去了花市,看到你最爱的花给你寄过来,她不回复我说你为什么不理我,她就像消失一样,再次在你生命中我感觉我疯了,我吃不下睡不着,我觉得自己好贱,为什么还要和这样的女人有关系,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吗所以亭亭肯定也是这样问自己,现在生活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看到她就疯了你忘记她带给你的那些伤疤吗?
之后没多久,我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她的婚纱照那天我走在上班的路上,阳光很好,她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结婚照还是笑的很开心那年我22岁,我觉得我的青春彻底结束了她的社交媒体上永远都是她的男朋友,老公的照片他们过的多么快乐和幸福她做的饭菜是多么丰富好吃你永远也不知道她到底隐瞒了什么
就像亭亭说的,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不是你,我想我会更自信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不安,多疑,猜忌和害怕,那些无可言语的不确定让自己在过了十几年后的深夜,依然耿耿于怀的写下了这些我说,有时候我想我要是没有认识你该多好,我以前应该会过的更快乐为什么突然这么说,她过了会发消息过来但你不觉得人生多了段经历也不错嘛,现在偶尔还可以和我聊聊天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好好聊过我想,如果没有认识你,也许我会更自信这个关我什么事?
所以亭亭,我觉得你值得更好的人你的学姐她不是不爱你她只是没有那么爱你
果然是中国的剧呀。
由排球队和做作业中的相处生发的爱恋,就连越界的行为都是那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重逢后,更多的忧虑也是围绕着家庭和规范,都没有真正的空间来想想“我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花香,真的是花香。
在当下生活的列车匀速前进,你已经快蜕变为一台自动运作的机器时,你嗅到了花香,在普鲁斯特效应的作祟下,想起了过往。
像坚固的城池下地下河暗流涌动,于是冰冷的石头有了搏动的心脏。
“我的日子,还不止于此。
”
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
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
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
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
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就要被剥夺讲述痛苦的正当性吗。
对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偏好和维护并不全出于传统模式的规训,她真诚地关怀和享受孩子的成长,亭亭也是;至于丈夫,事业家庭两难全和浪漫爱消退本就是中年人普遍困局,而且两人之间也有协商的机制。
爱最大的告白宣言属于年青人或者纯同性恋或者其他此类能够做单选的人,碰上双份牵绊时,这个逻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更加气势凛凛地审判道,好一个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者啊——可是怡敏说出了“可是”。
我绝不为父权的说教辩护,不欣赏把性少数当成出逃父权的后花园,也不赞同不负责任地贪求兼得主流认同和私情,但问题在于怡敏的复杂性没法被这三条批判归纳,爱也没法仅靠勇气和真心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诚实地面对人自我影像的含糊和抉择的迟疑呢。
在一个怡敏很可能比亭亭更多的世界里,我们除了为亭亭热切的爱受屈折而悲伤,为什么不能也听听怡敏捧着心脏在手上却永远找不到一副合适的镜片去看清咫尺之间的故事。
LGBT are not used to and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atriarchy lead to,so do “love/courage matters ”,that's man's limit
三星半~先不说本质上就是人妻出轨,知三当三的事情。我不觉得所有的ntxl的故事都要这样拍(虽然可能在东亚这种更真实,p.s.ntxl真的好惨,在西方就和女权绑在一起,在东方就和家庭绑在一起)江学姐真的好自私,她谁也不爱,她每一步都第一个想到保全自己。喜欢亭亭不是因为亭亭本身勇敢正直又漂亮,而是因为亭亭懂她,给她快乐,包容她。就很离谱了…从来没有站在亭亭的角度想过她会怎么样,这算什么喜欢呢。每一次都要退缩还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自私又爱逃避。如果第一次喜欢的人这样…确实是够倒霉的了…
“你每次说没关系的时候都不是真正的没关系~”亭亭你也太会了吧!!直接把暧昧烘托出来了,又隐晦又直白!!
好尴尬
为什么一定要当一个“正常人”?
你们双⭐恋能不能吃点好的……并且这剧本怎么还在搞老掉牙的同志困境,捎带冒犯一下独身主义者,编剧皮下不会是那种假装自己酷爱lgbt的顺直娇妻吧。
啊这…性转被骂死的程度
矫情
情节平庸,处理粗糙。
后面台词就是硬要上纲上线了。所以剪成剧就能凑合看。电影的话,不太行。但是依照这个剧情来说,谁也别说谁了就。亭亭还小,大概还没学会人生道理。恋爱脑不可取。
66666丈夫最后的质问,亭亭有房子有车有钱工作稳定吗?这是现实的问题,她没有回答,我觉得一个可能是亭亭没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她不知道,她和亭亭谈了好几集的恋爱,去找亭亭还是去的原来的家,她不知道亭亭现在住在哪里,应该是亭亭妈妈和她说的,所以说她没有关心过亭亭的生活,她只是觉得亭亭懂她理解她,她从来没想过和亭亭有以后。
刚开始觉得好好磕,真甜,结果到后面发现我磕的是💩
二零二几年我真的不想再看这一套了……
学姐一方面介意别人的眼光,所以选择跟普通女人一样找个有房有车的男人结婚生子,另一方面又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亭亭的温存、体贴和短暂逃离压抑的轻松中动摇、迷失,然而她却从来没好好想过自己到底想要跟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了解亭亭多少。学姐的颜值和演技完全get不到,CP感全靠学妹一个人死撑,这么高的分我不理解。
片子20分钟,片尾曲就5分钟,还好没有片头,不然真的只能当MV看了,扣一分!LGBT真的豆瓣评分重灾区,不过还是拍出了纯爱感觉,第三集真是爱了!配乐给个9分,爱了!心动了💓,至于说有人提到大陆啥时候能拍出来这种片子,我估计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怕是看不到了!
初恋感拍的很细腻,仅从学妹角度而言,但也仅此而已。江怡敏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失败,性格颜值待人接物简直一无所长。这个爱情故事选取的也很平常,就是异性恋里也很常见,无非是爱的多的那一方总是被treat like shit而已
这个把拉拉拍的好不堪,一个出轨又怂,一个傻大胆破坏别人家庭,玩弄别人感情,还特别有理。能不能拍点纯甜的拉剧?!!
还是很跳原来是美男。。。
剧情薄弱到看不到别的亮点
学妹确实爱学姐,但对学姐来说学妹只是躲避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罢了,这里有女性友谊,但只有单方面的女性恋情,这一点让我没办法很好地共情。
最后一集,亭亭说,如果第一个喜欢的人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看哭了。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哭了。我很喜欢你,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