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影院上映了个“新片”《盗走达芬奇》。
其实这部片,早在四月我就已经看过了,而且是在影院哦!
虽然迟到错过了开头,但一进影院就被情节吸引住了。
虽然时间很久了,很多情节还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六一期间朋友问他看什么电影,(当时上映的有光荣岁月、葫芦娃、等,)我毫不犹豫的推荐了该片!
《盗》说的是一个刚从号子里出来,被警察重点关注的大盗,联合一个不起眼的小警察,聘用一个患有奇怪的记不住别人模样的爆破高手和一个天才美女画家(她是黑头发,很有味道的那种漂亮),盗走了戒备森严的达芬奇名画。
影片有张有弛,把一个本来挺“悬疑”的片演的轻松诙谐,特别是小警察在偷完画后急匆匆的绕回现场煞有介事的和同事一起侦查那段;还有大盗把窃听器用口香糖粘在桌子下面,关键时刻却被清洁工扫走了;永远记不清别人样子的爆破高人疑惑的看自己的孩子;老画家把古董柜子做成画框;等等等等,好笑极了。
同志们注意了,这可是我近三个月前只看过一遍的电影!
拜托,我竟然记得这么多!
不帅的男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女主角。
本以为是部好莱坞的小成本电影,进得电影院才发现是欧洲片。
一个窃贼的传奇故事,却不老套。
有多久没看过,这样机智流畅轻松的电影了?
看惯美国的大场景,小小的波兰,出奇美丽。
站在尤利安家的露台上,身后一片低矮却迷人的建筑。
拥有醉心的风景,爱犬陪伴身旁,送女生小小白色花束。
时间,这样慢慢的。
足球、美术馆、国际象棋、青瓷的茶壶……生活的人们,保持很好的传统。
从精神到物质,保持自我,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后巧妙的劫了富,各取所需。
大欢喜结局,有什么不好。
跟鱼儿一起在电影院看的....节奏没有美国片的紧张刺激...看得有点着急....实在等不急了,没看到结尾就离开了...鱼儿告诉了我结尾...说后来因为复制得太像了...分不清哪个是真的...让我看电影台的播放吧,呵.
在看到“出品:波兰”的字样时有些小怕,毕竟当初波兰的国宝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的《维诺尼卡的双重生命》对我颇为自负的影视欣赏的信心打击巨大。
然而看完《盗走达芬奇》,惊艳,波兰人民原来也此般大摆乌龙、大秀幽默、大玩智慧。
不做剖析,我非专业亦没有解构癖。
简而言之,前半部分剧情颇为拖沓,不过朱利安真是好好男人,既仗义又有爱国心而且颇怀浪漫。
后半部分的节奏让人很是爽快,有些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的余味。
作此评论主要是本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精神来吹捧吹捧央视(CCTV-6)。
话说最近的佳片有约做的还真是好。
就拿这部《盗走达芬奇》来说,类似一个影评会,秦海璐姐姐站台主持,对片子的优劣之处小做点拨,还请来波兰祝中国的**官员(不是很记得职称)。
总之,让人觉着央视人性了。
不像几年前,老时播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剧,也忒怀旧了。
最后,衷心感谢波兰制造、央视推销。
有一个疑问,在验画的时候,老肥拿得是他自己的光盘,这张光盘到最后原来是老画家给。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老肥ensure老画家可以从博物馆里面拿到光盘呢?
很早以前计划看的,于是在本来打算收拾屋子结果家里水管爆了无所事事的时候看掉了。
其实本来该叫做《芬奇》,为什么是芬奇而不是达芬奇呢?
因为大盗舒玛觉得“达”字太俄国了。
我一向喜欢通天大盗类的电影,比如《意大利任务》,比如《纵横四海》,比如《疯狂的石头》,当然后者是反讽。
固定的组合是:策划者、中间人、神秘的买家、爆破专家、开锁师(或是任何与需要点头脑和体力技术的二首领)、黑客、笨警察。
我们的策划者是“带病”出狱的舒玛,中间人是个有哮喘的狡猾胖子,第二人物使本来负责爆破的结果跑去当警察的金毛,爆破专家是患有识别障碍记不住人脸靠暗号记人的怪家伙,而鉴于是透画而不是偷金子所以我们不要黑客只要赝画师:古怪个性的爷孙两个,警察不是很笨只不过办公室给安了窃听器…………看这个设定就知道欧式幽默给穿插进了这个好莱坞元素的波兰电影里面去,而且拿国宝开玩笑本来就是大智若愚,更别提其间的无间道谍中谍了。
最后的结尾是所有都happy的双赢:真品被金毛还给了博物馆,一幅有瑕疵的赝品拖延了警察的侦破时间之后被达芬奇专家收藏(关于这个多说一句,这幅画是老赝画师哈根画的,故意让银鼠多了根胡子,他说:赝品总是有瑕疵,就好比印错的货币更值钱一样,既可乱真但是故意疏忽的赝品收藏价值不比真品低。
),另一幅哈根孙女画的则因为胖子哮喘发作差点死掉失去了买家所以天价卖给了富商。
所以国宝没有失掉,所有人都有钱拿。
实际上我觉得应该一共四幅赝品,虽然电影里只表现了一个买家,但是最后孙女说早知画十幅卖了,哈根说卖掉四幅已经够了,而且用来做画板的抽屉的那张桌子,有四层欧洲人拍电影有个特点,对白可以很罗索,但镜头很干脆。
里面有很多小智慧在闪现,穿插着一本正经的小幽默。
特别喜欢里面哈根的孙女玛坦,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古怪有个性,长得很像电影里面那幅《报银鼠的女子》的女主角。
觉得她跟金毛的情侣档很有意思。
这部电影的唯一问题是:毫无新意!
好在是波兰拍的可以说是勤勉学习派,这要是美国拍的早被唾死了。
人物组合模式也好、偷盗手法也好、结局模式也好,无一不可以在其他同类电影中找到类似。
但是,我说但是,它本来就是个轻松的电影,在我心目中江湖大盗影片的唯一经典就是《纵横四海》,其余其他都是娱乐。
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是让我们了解了波兰人民,走进了波兰民俗波兰人民欢迎全世界。
达芬奇密码作用,所以之后搜了不少此类作品。
偷盗是智慧型的,远比达芬奇密码的宗教理念和悬疑更有意思。
反正就是看着很爽快,画面也很不错,最后是结婚,很像是喜剧。
Cuma第一次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认真看这部片子,原因就是,那个Czartoryski博物馆,我去过。
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教堂(就是每次给博物馆这条街镜头都能看到的那个白色建筑)在整修,到处架着铁管子,于是脚下深深浅浅地终于找到这个博物馆,可惜当时没看到这幅“波兰国宝”,因为当时正在办一个什么现代艺术展。
临走时碰到半路和我问过路的英国老妇人,她也一脸稍有遗憾的样子。
半年多后再去,偏偏赶上个公共假日,休假,这幅“波兰国宝”始终与我无缘。
而老爷爷买到胡桃木茶几的那家gallery,也是好生面善,也许就是我曾光顾过的那家里面挂了很多漂亮可爱的小天使雕像的那家;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坐的地方是老城城门入口处的一座雕塑的基座,我也曾经坐在那里晒太阳,只是当时不知道,它后面是克拉科夫美院;剧中人物们每每走过的那些街道和小巷,总也都透露着熟悉的感觉,也许,我也都曾经几遍几遍地走过,也许。
所以,即使片子拍得只能算还可以,我也给了个推荐,毕竟,这里的Kraków,不再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那个透露出悲伤的拍摄地,而是,更柔美的,我所熟悉的,散发着古典气质的,现代的克拉科夫。
要说克拉科夫是波兰最美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历史的偏爱,克拉科夫并未受到任何一点二战战火的波及,虽然历史上,它曾经被德国、捷克和奥地利瓜分,但作为波兰的旧都,至今,它依然完好地保留并展现着它的风情。
当然,这与电影的氛围稍有出入,但这电影在细节上,处处在向观众表达着克拉科夫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Julian家的阳台风景真是美妙,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背景那座双塔的红色建筑,便是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其内保存着存世600多年的斯特维特斯祭坛。
而电影里总是听到的小号声,就是来自这座教堂的塔楼最高处。
在1小时07分30秒的时候,镜头展示了小号手的画面,每到整点,小号手都会在圣玛丽大教堂的塔顶吹响小号,这是克拉科夫最独特的报时方式(别的地方一般都是敲响钟声),而这小号声的背后,其实有一个传说。
据说,是为纪念蒙古军队入侵时的一位孤独的守夜人。
当年蒙古军入侵,守夜人就在尖塔上吹响了宣告敌人入侵的号角,这位勇敢的号手后来被蒙古人射穿了喉咙,所以为了纪念他,直到现在教堂都还以当年的号角声来报时,而且更会短暂停顿,以纪念当时被杀的守夜人。
我去旅行时,曾几次想拍摄小号手,可惜总也没能成功。
而随着小号声,带着从日本归来的国宝的汽车穿越的那条街道,便是克拉科夫老城广场的一条主要街道之一。
白天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红火的摊位贩卖着各种纪念品、传统食物等等等等,旁边临街的咖啡馆、餐馆也都把座位摆上街道,人们便喝着咖啡或啤酒,坐在路边,看着优美而宁静的风景晒太阳。
这电影,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旅行时的悠闲。
电影里最让我深有体会又有笑料的,便是那位爆破工人对工作的态度。
最开始讨论工期时,便是严格说明“……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一共要大概一个月”,而后面,工作到一半,手表闹钟一响,工人便立刻停工,坐下休息,边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边看着报纸,这真是太真实的波兰人民工作行为态度的缩影了,电影中看着觉得确实有点冷幽默,可是生活中,经常会让人很郁闷(我反正是被郁闷了无数次)而关于名画《抱银鼬的女子》,犹记得,当初上“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文化”课程时,那位波兰知名的教授,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地给我们讲解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可惜听得不认真,隐约记得,是因为画中完美地体现了光照在人脸上还有小兽身上的皮肤上所表现出的质感。
果然是精深啊……男主角Cuma的扮演者,30多岁的Robert Więckiewicz是波兰出名的男演员,虽然那位学习“多文化研究”的室友对这部她们波兰本土片的评价不高,但她当年还是兴冲冲地去电影院看了,据说“完全是为了去看Więckiewicz的”。
电影结尾一句Scenę “z gajowym” dedykuję Magdzie Bańkowskiej(这里应该是个变格,人名的结尾应该是ka,可能是),说“守林人的情节献给(原美院学生)Magdzie Bańkowska”关于波兰的货币,złoty(兹罗提)简写为zł,非流通货币,与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电影是04年拍摄的,所以里面说到100万zł约为20万欧元,但现在兹罗提升值,汇率是 1欧=约3.4zł (还在持续升值中,虽然我看不出波兰生产力有什么发展,可是货币却一直在升值)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电影里的警长,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和他长得很像,最主要是头上的抬头纹很像华沙市西有一条街叫Cumy,电影里男主角的名字叫Cuma,念快了,听上去就是一样的影片中警察局的位置,是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聚集区(Kazimierz)内(《辛德勒名单》的外景地之一),1小时38分40秒时的那个镜头,可以看到后面的那座犹太教堂,是波兰现存的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修建于15世纪而河岸边下国际象棋的地方,背景那个有围墙的建筑,实际上,就是皇宫旧址,现在是博物馆
月度推荐电影——《盗走达芬奇》。
周六的宅男,避开了三十度的高温,享受了深度睡眠与一顿快乐的午餐。
站在镜子前还可以放肆地说“明天,我还休息”。
空调带来一阵奢侈的凉快,某种矛盾的情绪浮上心头。
关了它窝在自己的屋子中面壁。
健完身回来已经六点半了,约好了钱夫人和孙小美一起去看电影。
并不抱希望,影院正在主打好莱坞没有大脑的《钢铁侠》,以及更加白痴的《D-war》。
还好,有一部《盗走达芬奇》。
波兰的电影。
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商业电影?
配音版,还要拉上达芬奇。
似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达芬奇特别受后世人的关照。
他自身的传奇并不逊色于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至今还有人不懈地论证他是外星人,他曾经发明过时间机器和核武器等等。
前段时间颇为火热的全球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狠狠挑拔了一下基督教的神经。
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它现在创意枯竭的厉害,每年只能都是靠续集电影撑场面。
不过人家财大气粗,再老套的故事都有银子砸出轰隆隆的效果。
波兰没有钱,也不需要这么做。
智慧和创意因为低调的姿态却显得愈发明亮。
从监狱出发,黑白回忆与彩色现实的交叉蒙太奇,摄影机立场的楚马和让人生烦的警察,危急关头的兄弟之情,恍恍之下,我以为这是吴宇森的开场。
三年之后,一幅画让人们重新排列组合,只是物是人非。
彼时也楚马共事偷盗的兄弟黄毛,今日却已经是人民警察朱利安。
楚马语无伦次地面对这个答案,影院的笑声此起彼伏。
某种共通的会心,一种浅薄的搞笑和一种特定的尴尬融入在我们的体制之中。
换过自身,恐怕是个大义灭亲的结局。
朱利安,我不喜欢叫他黄毛。
这个演员真是特别,清晰的抬头纹和鲜明的娃娃脸,能经受得住目光的考验,英俊会慢慢流淌出来,慢慢地滋润视觉,和着微笑的嘴角,像深秋的太阳暖暖地发光。
改变我惯性认知的老人出现了,国际象棋飞速的博弈其实给出了整部影片的结局。
《抱着银鼠的女人》,你在供后世人瞻仰的同时也需要为后世关心艺术的人们贡献力量。
朱利安策略是一石二鸟,既满足伙伴的要求,又能保住国宝。
智者的策略是一箭四雕,除却前二者之外,惩罚金钱至上,翻修国家艺术馆。
于是四张画出库了。
一番波折之后,被罚者罪有应得,主角们皆大欢喜。
一番波折,怎样的一番波折?
如果是好莱坞应该会呈现各种高精端设备,无所不能的盗贼们将以利落的身手穿过美术馆如蛛网的红外线,破解极端晦涩而无聊密码,即使被伙伴出卖也能在最后一秒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是中国,则会直白地展现着警察事无巨细的筹备与勘察,详尽而琐碎的心理分析以及神勇和大无畏的决心与能力,盗贼还在宝物的最外围已经被双手拷住,押往法院了。
不过,在波兰,一个工作、生活泾渭分明的国家,一个人与人含蓄有礼,谈吐幽默的国家。
即使被警察监控楚马也可以去勘察环境;朱利安更可以一天内完成盗画—侦察—考试一个由起到终的业务系统;顶着被学院开除的风险,还能潇洒地仿出四幅画。
所以,一番波折,并非惊天动地,而是人们的状态,弥散着浓浓愉悦的幽默与诙谐。
只属于欧洲气氛的电影,舒缓得如同画中人精妙得微笑。
别了浮躁与夸张,带着一份安意与欣慰,与古老的艺术品一起满足的结局。
散场后,人们眼中的诚挚笑意是对一部电影最大的赞许。
若干天之前的疲于奔命,总算释然了!
无意间走进电影院选择了这个片子。
其实,整部戏看完了有种被忽悠的感觉,可又一想,毕竟,那些传奇之作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膜拜的份儿,因而这部戏应该说是向传奇致敬。
片中有句话我一直记得:你算朋友,还是警察?
我算警察朋友。
全场乐喷。
欧式盗窃题材,反转不错,也带有独特的浪漫氛围,不过节奏明显逊色于淋漓尽致的美国商业片,部分段落多少显得有些拖沓。
延续了和wilson看电影始终看得很无聊的电影的状态。过年的时候看这种片子,作孽啊。
只能说艺术品盗窃是一门艺术。。。
波兰片子也不错啊,挺有趣的,而且最后真是出乎意料,女主角果然和画中的女子很像哎~
4- ,夜场影院人少时候看的,领教了东欧人的冷笑话,很happy:) 小城很美,想去
波兰万岁,万岁你妹啊.世界人民都好YY
即便是擺在盧浮宮的懞娜麗莎也幾度被竊。又一國寶名畫《抱銀鼠的女人》。説道波蘭電影並不只有納粹猶太。那邊的風景也很美那邊的人也是。都說女主角像畫中人還差點。故事情節同類的也看了不少想到‘惠斯勒的母親’。
不知道有什么好评价的 不需要深入思考的简单电影 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这副画哎^
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作假画的那段。。
有趣,但是有个疑问。4幅赝品,一副真迹。一共5张。两张假的分别卖给奸商。一张给西卡斯卡。真画还给博物馆。还差一张哪儿去了?有人说西卡斯卡拿了一真一假两张?不合逻辑。求解!!
双赢的纵横四海
个人认为看点是波兰风景、风土人情和波兰语……我可以加一句那只狗戳中萌点了吗?
最后拿到钱了哈哈~~想到了疯狂的石头~~
261 警察又被弱智化...
是我小白痴吗?没怎么看懂e..
呵呵 脸盲症大叔很可爱。片子有点搞笑。还记得是因为没得看蓝莓之夜去看的。呵呵
高手往往隐藏在民间
当年是在CCTV6佳片有约中看的影片,那期的推荐人是章子怡。
08.10波兰电影,盗亦有道偷画的故事
结局无悬念,手法欠巧妙。真不是什么大制作,抱着轻松的玩儿的心情看就好。